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导学案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导学案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导学案

四、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讨论】想一想:你能说出下列的反应有什么特点吗?

HCl+ CaCO 3 =

HCl+Na 2CO 3= 酸+盐→

HCl+NaHCO 3=

AgNO 3 + HCl =

Ca (OH)2 +Na 2CO 3=

复分解反应:由 互相交换成份,生成另外 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 (特征:两交换,价不变)

NaOH+CuSO 4= CuSO 4 +BaCl 2 = HCl+NaOH= Ca (OH)2 + NaOH= Na 2CO 3 + HCl = NaHCO 3 + HCl =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 生成 生成 .三者至少满足其一

H 2SO 4 + KNO 3 ——

为什么产生水、气体、沉淀复分解反应就能发生?让我们从微观角度来看一下这些反应! 1.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沉淀

CuSO 4 +BaCl 2 = 实质:

结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有_____生成时,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 。

2.碳酸钠与盐酸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生成气体 Na 2CO 3 + HCl = 实质:

结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有______生成时,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 3.酸和碱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生成水

NaOH + HCl = 实质:

结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有______生成时,复分解反应能够发生

4.硝酸钾与稀硫酸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H 2SO 4 + KNO 3 ——

溶液中离子种类 改变,没有 生成 练习:.碳酸钠与硫酸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吗?

复分解反应的实质:酸、碱、盐所解离出的 相互结合形成 、 、或 , 使溶液中离子种类改变、数目减少

例1 广州中考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是( )

A .CH 4+2O 2=====点燃

CO 2+2H 2OB .3Fe +2O 2=====点燃

Fe 3O 4

C .NaOH +HCl===NaCl +H 2O

D .H 2CO 3===CO 2↑+H 2O

例2 某小组为了验证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选用了下列部分药品进行实验。 ①氢氧化钠溶液 ②硫酸铜溶液 ③稀盐酸 ④硝酸钾溶液

(1)为了验证有水生成的复分解反应能发生,某同学选择了①和③。你认为除上述四种药品外,还需增加的一种试剂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________(填序号)两种物质进行实验,能验证有沉淀生成的复分解反应能发生,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反应中,能验证有气体生成的复分解反应能发生的是________(填序号)。 A .锌与稀硫酸反应 B .天然气燃烧 C .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 D .过氧化氢分解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口诀:复分解,要发生,溶液当中来进行,两交换,价不变,生成水、气或沉淀, 下面就发生四类复分解反应对反应物的要求作如下归纳:

生成物中必须有 析出或有 放出或有 生成,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否则就不能发生。除此之外,对具体反应物来说还应具备一些条件。

下面就发生四类复分解反应对反应物的要求作如下归纳:

1.酸+碱→盐+水

条件:参加反应的酸和碱其中之一必须,若两者都难溶,则反应就不能发生。如:

2HCl+Cu(OH)2=CuCl2+H2O会反应,H2SiO3+Cu(OH)2—不反应。(初中所学的酸均可溶,所以酸碱可以反应) 2.酸+盐→新盐+新酸

条件:反应物其中之一必须;若参加反应的盐不溶于水,则该盐一定要溶于酸。如:

HCl+AgNO3=AgCl↓+HNO3,2HCl+CaCO3=CaCl2+H2O+CO2↑,HNO3+AgCl—不反应

3.碱+盐→新盐+新碱条件:反应物必须都。如:

2NaOH+CuSO4=Na2SO4+Cu(OH)2↓,Cu(OH)2+Na2SO4—不反应

4.盐+盐→新盐+新盐

条件:反应物必须都,如:

AgNO3+NaCl=AgCl↓+NaNO3,AgCl+NaNO3—不反应

结论:酸跟碱、酸跟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有一种是;碱跟盐、盐跟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复分解反应才可能发生

.....

【巧学妙记】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1.反应前:“有酸可不溶,无酸须都溶”。

2.反应后:生成物至少一种物质为或或。

五、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为了研究方便,通常把含有相同金属离子的盐总称为某盐;含有相同酸根离子的盐总称为某酸盐如含有相同金属离子Na+的盐总称为钠盐;含有相同酸根离子SO42-的盐总称为硫酸盐。

【阅读】课本P109《部分酸、碱和盐的溶解性表》,归纳出常见盐的溶解性。Array

物质溶解性规律:1、酸都溶:

2、可溶性碱有:铵、钾、钠、钡、钙 .

3、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可溶

4、盐酸盐(— Cl)只有氯化银AgCl不可溶。

5、硫酸盐(—SO4)只有硫酸钡BaSO4不可溶。

6、碳酸盐(—CO3)只溶钾、钠、铵,剩下都不溶

【巧学妙记】溶解性口诀俺家拿被盖碱,可溶;【NH4OH、K OH、Na OH 、Ba(OH)2、Ca(OH)2,可溶】

俺家拿碳酸盐,可溶;【(NH4)2CO3、K2CO3、Na 2CO3 ,可溶】

俺家拿硝可溶所有硝酸盐、铵盐、钾盐、钠盐、酸可溶;【NH4 +、K+ Na+ NO3-、H+可溶】氯化银、硫酸钡不溶。【AgCl、BaSO4不溶】

常见沉淀:有色: .

白色: .

练习:1.钾、钠、氨盐硝酸盐类都______,硫酸盐除______不溶,_______、_______微溶,其他都溶。

盐酸盐除______不溶,其他都溶。碳酸盐只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各组物质能否发生反应。能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说出理由。

Fe+ZnSO 4 Cu+AgNO 3 Al+AgCl Na 2CO 3+Ca(OH)2

NaCl+H 2SO 4 KNO 3+NaOH K 2CO 3+HCl CuSO 4+Ba(OH)2

3、有氯化钡、碳酸钾、硝酸银和盐酸等四种溶液,他们两两混合,生成沉淀的反应有( )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4、如下图是酸碱盐的转化关系图(--表示物质间能反应)。若“酸”和“碱”分 别为稀硫酸和氢氧化钠,则“盐甲”和“盐乙”可能是( ) A.硝酸银 氯化钾 B.碳酸钠 硫酸锌 C.硝酸铵 氯化钡 D.硫酸镁 硝酸钡

5下表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能发生反应,“―→”表示这种物质经一步反应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

6

7、(18衡阳)现有盐酸和CaCl2的混合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Na 2CO 3溶液,生成沉淀质量与滴入Na 2CO 3溶液质量的变化关系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为a ~c 克时,溶液中发生的反应为CaCl 2+Na 2CO 3=2NaCl+CaCO 3↓

B.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b 克时,溶液中含有三种溶质

C.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a 克时,溶液质量比原混合 溶液质量大

D.滴加碳酸钠溶液质量至c 克时,溶液呈中性

8、已知奥运五环中A 、B 、C 、D 、E 为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 二氧化碳、氧化铁、水中的一种,且相连环内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化学反应, E 是常见的溶剂。请回答:(1)B 物质是__________。

(2) A 与B 反应的实验现象是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写出C 与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9.(2014·山西中考)下列变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CO 2→CO

B.Fe 2O 3→FeCl 2

C.Cu →Cu(NO 3)2

D.Na 2CO 3→NaOH

10.(2014·襄阳中考)A 、B 、C 、D 、E 、F 均为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已知D 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C 可做食品干燥剂,它们之间存在如图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间存在着相应的转化关系,“-”表示物质间能发生反应(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请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 、 B .D 、__________。 (2)写出E →F 的化学方程式: 。B →F 的化学方程式 .A →E 的化学方程式 。 (3)图示转化关系中未涉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的_________

11某校兴趣小组在我市某地收集到两种岩石样品A 和B 。他们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B 是常用的建筑材料,H是单质,图中部分产物被略去):

⑴写出有关物质的

化学式:

A 的主要成分 ,

B 的主要成分 ,X ,Y 。⑵写出图中下列步骤的化学方程式:① . ② . ③ .

12 (某化工厂排出的废水透明、澄清、略显蓝色。一同学取少量废水,加入过量的盐酸,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过滤,所得的滤液分成两份,一份滤液中加入稀硫酸,也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生成;另一份滤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蓝色沉淀。试回答:

⑴用化学式回答:加入过量的盐酸,生成的白色沉淀是 ;生成的蓝色沉淀是 。⑵废水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填编号)

A .氯化物

B .硫酸盐

C .硝酸盐

D .碳酸盐

⑶该同学设计了一个从废水中除去重金属离子的实验方案如下已知白色的Fe(OH)2固体在潮湿的空气中可生成红褐色的

Fe(OH)3

①金属X 为 ,固体A 中一定含有的物质为(写化学式) 。

②B 溶液中的溶质一定含有 和 (填序号字母)。A .K 2CO 3 B.Fe(NO 3)2 C .MgCl 2 D .Ba(NO 3)2 ③第Ⅳ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六、归纳:盐的化学性质 ①盐+金属→ ②盐+酸→ ③盐+碱→ ④盐+盐→

复分解反应的规律:

活动与探究1.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利用书后 附录所提供的有关酸碱盐溶解性的信息,判断下列四种化合物的溶液两两之间是否能发生反应。 七:.一些离子的鉴定(所用试剂 、操作、现象、结论):

1、 H +:⑴石蕊试液( ) ⑵pH 试纸( pH 值 ) ⑶Zn 或者Fe 粉( )等。

(4)(金属氧化物)Fe 2O 3 + 6HCl = 2FeCl 3+ 3H 2O 红色固体逐渐 ,溶液变为 .

CuO+H 2SO 4- 黑色固体逐渐 ,溶液变为 .

(5)(碳酸盐)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O + CO 2↑现象 .

(6)(不溶性碱) Fe(OH)3+ HCl - 固体逐渐 ,溶液变为 .

H 2SO 4+Cu(OH)2 - 固体逐渐 ,溶液变为 .

2、OH -:⑴石蕊试液( ) ⑶酚酞试液( ) ⑵pH 试纸( )

Fe 3+( ) 6NaOH+Fe 2(SO 4)3=2Fe(OH)3↓ (红褐色) +3Na 2SO 4 NaOH+FeCl 3-

Cu 2+

( ) NaOH+CuSO 4-

3. 碳酸根离子的检验:⑴滴加稀酸,现象: 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现象: . 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⑵滴加氯化钙溶液,现象: 化学反应方程式 .

4.Cl -

:用 溶液和稀 .取少量的样品置于试管里,滴入几滴 ,有 ,再滴入稀

硝酸,沉淀 ,则证明此样品中含有 化学反应方程式 . 5、SO 42-: 或 溶液和稀 .取少量的样品置于试管里,滴入几滴 ,有 ,再滴入稀硝酸,沉淀 ,则证明此样品中含有 化学反应方程式 . 八: 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多种物质) 物质――→物质

种类

纯净物 (一种物质)

例3 图11-1-5为物质的分类关系,①与②是并列关系,③包括在②中,若②是纯净物,则③不可能是( )A .一氧化碳 B .硫酸铜 C .空气 D .铜

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 .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第三,是他为发展小化肥工业所作的贡献。

第一步氨气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铵: . 第二步是:碳酸氢铵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铵和碳酸氢钠沉淀,碳酸氢钠之所以沉淀是因为他的溶解度很小。 .

第三步:利用碳酸氢钠不稳定性分解得到纯碱 . 解释水滴石穿 .

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 . .

九:溶液中的离子共存问题:离子间不能共存的条件:两种离子相互作用,如果有气体、水或沉淀生成,则这两种离子不能在同一溶液共存。溶液中哪些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 (即不能共存)?

H +: OH -

(除了K + 、Na + 、Ba 2+ 、Ca 2+外)

CO 32- (除了K + 、Na + 外) Cl - SO 42-

. 课堂练习:1、下列各组离子能共存的是

A 、 NO 3- 、 K + 、 H + 、 CO 32-

B 、 Fe 3+ 、 SO 42- 、 OH - 、 Na +

C 、 Ag + 、 Ba 2+ 、 Cl - 、 NO 3-

D 、 K + 、 Cl - 、 Mg 2+ 、 NO 3- 2.有甲、乙、丙、丁四种无色溶液,它们分别是

HCl 、H 2SO 4、BaCl 2、Na 2CO 3溶液中的一种。为

区别这四种溶液,现将它们两两混合并得到下面

现象:根据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可推知甲、乙、丙、丁四种溶液的顺序依次是( ) A .HCl 、BaCl 2、H 2SO 4、Na 2CO 3 B H 2SO 4、HCl 、BaCl 2、Na 2CO 3 C. HCl 、H 2SO 4、BaCl 2、Na 2CO 3 D .H 2SO 4、Na 2CO 3、HCl 、BaCl 2

附加隐含条件的应有规律1、无色透明溶液:则溶液中肯定没有有色离子。 常见的有色离子: (浅绿色)、 (黄色)、 (蓝色)、 (紫红色) 2、酸性溶液中肯定存在 .3、碱性溶液中肯定存在 .

练习:1、分别将下列各组物质,同时加入到足量的水中,能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 .HNO 3、K 2SO 4、NaCl B.K 2SO 4、BaCl 2、HCl C.CuSO 4、HCl 、KCl D.Na 2CO 3、CaCl 2、Na 2SO 4 2、下列各组离子能在pH=1的溶液中共存的是( )

A 、 Na + 、 Ba 2+ 、 Cl - 、 OH -

B 、 SO 42- 、 K + 、Ca 2+、CO 32-

C 、 Ag + 、 Na + 、 NO 3- 、 Cl -

D 、 NO 3- 、 Cl - 、 Mg 2+ 、Cu 2+ 3下列各组离子在pH=0的水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 、Ba 2+、K +、Cl -、OH -

B 、Cu 2+、Fe 3+、NO 3-、SO 42-

C 、NH 4+、HCO 3-、NO 3-、Cl -

D 、Na +、K +、SO 42-、CO 32-

4.甲、乙、丙、丁四瓶溶液分别是K 2CO 3、Ba(NO 3)2、H 2SO 4、K 2SO 4中的一种,其中甲能分别与乙、丙、丁发生反应,甲是( ) A .K 2CO 3 B .H 2SO 4 C .Ba(NO 3)2 D .K 2SO 4

5.我们可以利用物质与物质间的反应制造出新的物质。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 .CuCl 2→Cu B .Ba(OH)2→NaOH C .H 2SO 4→HCl D .NaNO 3→NaCl 6、下列物质与HCl 溶液发生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的是 ( ) A .Zn B .Al 2O 3 C .Ba(OH)2 D .Na 2CO 3

7、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不产生沉淀和气体,且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 .碳酸钠溶液和稀硫酸

B .氧化铜粉末和稀硝酸

C .石灰水和稀硝酸

D .氯化铁溶液和烧碱溶液 8、盐酸溶液中含有H +,能使石蕊溶液变红。在滴有紫色石蕊的稀盐酸溶液中,分别加入过量的下列物质,溶液仍为红色的是 ( )A .CaO B .NaOH C .Na 2CO 3 D .AgNO 3 9、组成相似的盐具有一些相似的化学性质。(1)① Cu(NO 3)2溶液和CuSO 4溶液都含有大量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

② 向Cu(NO 3)2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充分振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向CuSO 4溶液中加入过量锌片,充分反应后,可看到的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右图表示该反应前后溶液中存在的

主要离子,请写出每种图形代表的离子(填离子符号):

(2)除上述实验外,在溶液中与Cu(NO 3)2和CuSO 4均能反应的物质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举二例,填化学式,下同)。

(3)在溶液中能与CuSO 4反应而不与Cu(NO 3)2反应的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举一例) 10、实验室中的试剂一般要密封保存,否则可能会与空气接触而变质。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发现一瓶未密闭的KOH 固体,对其成分提出以下假设,并完成实验探究。

假设1:只含KOH ; 假设2:含KOH 和K 2CO 3; 假设3:只含K 2CO 3

(1)成分中可能含有K 2CO 3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回答)______________。

(2)取少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___________,说明假设2或假设3成立。

①“操作1”的名称是____________检验 ②“固体A ”的化学式是___________。 ③加入足量CaCl 2溶液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④加入酚酞:现象 假设2 成立,现象 假设3 成立

CaCl 2溶液能否改用 BaCl 2溶液_______。为什么 _ 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CaCl 2溶液能否改用 Ca(OH)2 溶液_____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11.甲乙两种溶液分别含有下列八种离子中不同的四种离子。CO 32-、NO 3-、Ag +、OH -、Cl -、K +、Mg 2+、Ca 2+。

甲溶液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 红,则:甲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 乙溶液中含有的离子是 .

知识储备:一、一些物质的颜色:1浅绿色的溶液: ;

2、黄色(棕黄色)溶液:

3、蓝色溶液: ;

4、黑色固体: ;

5、红色固体: ;

6、蓝色沉淀: ;

7、红褐色沉淀: .

8、紫黑色固体: ;(可溶)9、淡黄色固体 .(不溶)

10白色沉淀(不溶于水):不溶于酸 、 .可溶于酸并产生CO 2 、 .

可溶于酸 不产生气体 、 ,有色沉淀溶于酸,不产生气体 、 . 二、一些物质的俗名:1、石灰石(大理石)的主要成分: ;2、生石灰 ;3、熟石灰、消石灰(石灰浆、石灰乳、石灰水): ;4、纯碱、苏打: 5、小苏打: ;6、烧碱、火碱、苛性钠: 7、盐酸: 8、食盐: 9、冰: 10、干冰: ;11、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

三、离子共存问题1、共存原则:离子间不发生反应则能共存

① Ca 2+ Na + CO 32- NO 3- 生成沉淀 ② Ba 2+ Na + SO 42- NO 3- 生成沉淀 . ③ H + K + Cl - OH - 生成沉淀 . ④ NH 4+ K + Cl - OH -生成沉淀 . ⑤ H + K + CO 32- SO 42- 生成沉淀 . ⑥ Na + K + CO 32- OH -生成沉淀 . 2、附加隐含条件的应用:

①溶液为无色透明时,则不存在 ( 色)、 ( 色)、 ( 色)、 ( 色) ②强碱性溶液或pH>7时,则存在大量 . ③强酸性溶液或pH<7时,则存在大量 .

、。

8.某河道两旁有甲、乙两厂,它们排放的工业废水中共含K+、Ag+、Fe3+、Cl-、OH-、NO3-六种离子。甲厂的废水明显呈碱性,故甲厂废水中所含的三种离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厂的废水中含有另外三种离子,分别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一种设想是将甲厂和乙厂的废水按适当的比例混合,可以使废水中的离子转化为沉淀。经过滤后的废水主要含______________,可用来浇灌农田。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各单元化学方程式汇总

九年级化学方程式总汇 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世界 (1) 2 NaOH + CuSO 4 ==== Na 2SO 4 + Cu(OH)2↓ (2) CaCO 3 + 2HCl ===CaCl 2 + CO 2↑ + H 2O (3) CO 2 + Ca(OH)2 ===CaCO 3↓+ H 2 (4) 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O + CO 2 ↑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⑴ S + O 2 SO 2 ⑵ 4 P + 5 O 2 2 P 2O 5 ⑶ C + O 2 CO 2 ⑷ 3 Fe + 2 O 2 Fe 3O 4 ⑸ 2 H 2O 2 O 2↑ + 2 H 2O ⑹ 2 KClO 3 2KCl + 3O 2↑ ⑺ 2 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⑻ 2 H 2O 2 H 2 ↑+ O 2 ↑ ⑼ 2 H 2 + O 2 2H 2O ⑽ C 2H 5OH + 3 O 2 2 CO 2 + 3 H 2O ⑾ 2 HgO 2 Hg + O 2↑ ⑿ CO 2 + Ca(OH)2 CaCO 3↓+ H 2O MnO 2 △ MnO 2 △ △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⑴ 2 H 2O 2 H 2 ↑+ O 2 ↑ ⑵ 2 HgO 2 Hg + O 2↑ ⑶ 2 H 2 + O 2 2 H 2O ⑷ H 2 + Cl 2 2 HCl ⑸2 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第四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 ⑴2 H 2O 2 H 2 ↑+ O 2 ↑ ⑵S + O 2 SO 2 第五单元 化学方程式 ⑴ 2 Mg + O 2 2 MgO ⑵ Fe + CuSO 4 FeSO 4 + Cu ⑶ Na 2CO 3 + 2HCl == 2NaCl + H 2O + CO 2 ↑ ⑷ 2 NaOH + CuSO 4 Na 2SO 4 + Cu(OH)2↓ ⑸ CaCO 3 CaO + CO 2↑ ⑹ H 2 + CuO Cu + H 2O ⑺ Fe 2O 3 + 3 H 2 2 Fe + 3 H 2 O ⑻ Fe 2O 3 + 3CO 2Fe + 3CO 2 ⑼C 2H 4 + 3 O 2 2 H 2O + 2 CO 2 △ △ 高温 高温 高温 △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及练习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所谓复分解反应,即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这类反应酬可表示为AB+CD=AD+CB。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写其他化学方程式一样,应该注意它们表示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真实存在,而不是凭空想象捏造出来的。 1. 生成物必须有沉淀或水或气体生成,否则不反应。 2. 反应物也有一定的要求,否则同样也不反应。 (1)碱与盐反应必须都可溶,但都可溶不一定都能反应。 (2)盐与盐的反应,反应物必须都可溶,但都可溶也不一定都能反应。 (3)常见的酸与碱,无论碱是否可溶,它们都能反应生成盐和水。 (4)常见的酸与盐的反应,这类反应比较复杂,初中阶段只要求记住碳酸盐与常见的酸都能反应,其他盐则要求可溶且生成物中要有气体或沉淀或水。 复分解反应习题 1、下列各组物质间不能反应的是()。 A、HCl + AgNO3 B、H2SO4+ NaOH C、Ca(OH)2 + Na2CO3 D、NaCl + KNO3 2、下列能共存于水溶液中的是()。 A、KCl AgNO3 B、H2SO4BaCl2 C、HCl Ca(OH)2 D、KOH NaNO3 3、下列各组物质间,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 A、碳酸钙和稀盐酸 B、氯化铜和稀硫酸 C、硝酸钾和氯化钠 D、硝酸银和稀盐酸 4、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a2+Cl-Na+CO32- B、H+K+NO3-OH- C、H+ Na+SO42- CO32- D、K+Na+NO3-SO42- 5、下列各组离子在水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Cu2+ NO3- Na+OH- B、OH- Na+CO32- H+ C、Na+K+CO32- Cl- D、SO42-OH-K+NH4+ 6、下列各种物质的水溶液混合后不能发生反应的是()。 A、ZnCl2KNO3MgSO4 B、NaOH KNO3H2SO4 C、BaCl2 Na2SO4 K2CO3 D、AgNO3 ZnCl2 HNO3 7、下列同组物质能在水溶液中共存的是() A、NaOH KNO3H2SO4 B、Ba(OH)2NaCl K2SO4 C、K2CO3KCl HCl D、BaCl2KOH NaNO3

初中化学九年级《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课题一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三课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理解酸、碱、盐等基本概念;对重点知识进行初步的归纳和整理;能正确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对物质的分类有进一步的认识。重点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 过程和方法:尝试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获取信息、评价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创造情景活动,鼓动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复习、敢于创新;同时使学生学会分类、比较、归纳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之间的协作精神,也为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使之体会成功的喜悦;同时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1 理解复分解反应的定义 2 掌握复分解反应产生的条件 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了分解反应,化合反应,还有置换反应,现在我写几个反应式,大家思考,它们属于前面我们讲的哪一种反应类型? 板书:1 H 2O =电解 H 2↑+O 2↑ 2 2H 2 + O 2=燃烧 2H 2O 3 Fe + CuSO 4=Cu + FeSO 4 4 CaCO 3 +2HCl =CaCl 2 + H 2O + CO 2↑ 5 2KOH + H 2SO 4=K 2SO 4 +2H 2O 6 NaCl + AgNO 3 =AgCl↓ + NaNO 3 7 NaOH + MgCl 2=Mg(OH)2↓ +2NaCl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由一种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在这个反应中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就是分解反应,我们可以把它表示为 AB→A+B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参加反应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叫化合反应,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这个反应就属于化合反应,化合反应可以表示为:A +B →AB

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宝典

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宝典(北京考纲版) 1)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C+O 2→CO 2 (条件点燃) 备注:化合反应;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热;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2)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O 2 →2CO(条件点燃) 备注:化合反应;生成无色的有毒气体 3)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O+O 2→CO 2 备注:化合反应;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4)硫在氧气中燃烧:S+O 2→SO 2 (条件点燃) 备注:化合反应;明亮蓝紫色火焰,放热;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5)红磷在氧气中燃烧:4P+5O 2→2P 2 O 5 (条件点燃) 备注:化合反应;生成大量“白烟” 6)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 2→Fe 3 O 4 (条件点燃) 备注:化合反应;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有磁性的黑色固体7)镁条在氧气中燃烧:2Mg+O 2 →2MgO(条件点燃) 备注:化合反应;剧烈燃烧,耀眼的强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8)铝箔在氧气中燃烧:4Al+3O 2→2Al 2 O 3 (条件点燃) 备注:化合反应;剧烈燃烧,放热,耀眼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9)甲烷在氧气中燃烧:CH 4+2O 2 →2H 2 0+CO 2 (条件点燃) 备注: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和无色液滴 10)氢气在氧气中燃烧:2H 2+0 2 →2H 2 O(条件点燃) 备注:化合反应;在氧气中安静燃烧,蓝色火焰,放热;生成无色液滴11)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2Cu+O 2 →2CuO(条件加热) 备注:化合反应;红色固体变黑的 12)高锰酸钾受热分解:2KMnO 4→K 2 MnO 4 +MnO 2 +O 2 ↑(条件加热) 备注:分解反应;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13)氯酸钾受热分解:2KClO 3→2KCl+3O 2 ↑(条件加热、MnO 2 作催化剂) 备注:分解反应;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14)双氧水分解:2H 20 2 →2H 2 O+0 2 ↑(条件MnO 2 作催化剂) 备注:分解反应;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 15)水的通电分解:2H 20→2H 2 ↑+0 2 ↑(条件通电) 备注:分解反应;生成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和一种可燃性气体,两种气体体积比例为1:2 16)碳与二氧化碳的反应:C+CO 2 →2CO(条件高温) 备注:化合反应;生成一种有毒气体 17)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uO+CO→Cu+CO 2 (条件加热) 备注:氧化还原反应;黑色固体变红 18)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Fe 2O 3 +3CO→2Fe+3CO 2 (条件高温) 备注:氧化还原反应;红色固体变黑 19)碳还原氧化铜(超纲):2CuO+C→2Cu+CO 2 ↑(条件高温)备注:氧化还原反应;黑色固体变红 20)碳还原氧化铁(超纲):2Fe 2O 3 +3C→4Fe+3CO 2 ↑(条件高温) 备注:氧化还原反应;红色固体变黑 21)生石灰变熟石灰:CaO+H 2O→Ca(OH) 2 备注:化合反应;放出大量热,溶液浑浊; 22)生成碳酸的反应:H 2O+CO 2 →H 2 CO 3 备注:化合反应; 23)碳酸(汽水)分解:H 2CO 3 →H 2 O+CO 2 ↑ 备注:分解反应;生成无色、无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24)高温煅烧石灰石:CaCO 3→CaO+CO 2 ↑(条件高温)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 (完整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 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 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 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 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 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 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 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装点移—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 b.意义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 c.有关元素周期表 *发现:门捷列夫 *排列依据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 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 C.H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 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化学方程式归类大全(20200921090659)

一、反应类型 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 + 0 2点燃2MgO 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 + 202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燃烧:4AI + 30 2点燃2AI 203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2H2 + 02点燃2H2O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 + 502点燃2P2 05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S + 02点燃S02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C + 02点燃C02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2C + 02点燃2C0 9、二氧化碳通过灼热碳层: C + C02高温2C0 10、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2C0 + 02点燃2C02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C02f 23、加热氯酸钾(有少量的二氧化锰):2KClO 3 MnO2和厶2KCl + 30 2 f 24、硫酸铜晶体受热分解:CuS04 5H2O CuS04 + 5H2O 25、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Fe + CuS04 === FeS04 + Cu 26、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Zn + H2SO4 === ZnS04 + H2 f 27、镁和稀盐酸反应:Mg + 2HCl === MgCl 2 + H 2 f 28、氢气还原氧化铜:H2 + CuO △Cu + H20 29、木炭还原氧化铜:C + 2CuO高温2Cu + C02f 30、水蒸气通过灼热碳层:H20 + C高温H2 + C0 31、焦炭还原氧化铁:3C + 2Fe2O3高温4Fe + 3CO2 f C02 + H20 === H2C03 12、生石灰溶于水:Ca0 + H20 === Ca(0H) 2 32、盐酸和烧碱起反应:HCI + NaOH === NaCl + H 20 13、无水硫酸铜作干燥剂:CuS04 + 5H20 === CuS04 5H20 14、钠在氯气中燃烧:2Na + CI2点燃2NaCI 15、氧化钠溶于水:Na20 + H 20 === 2Na0H 16、三氧化硫溶于水:S03 + H 20 === H 2SO4 21、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CaC03高温CaO + C02f 37、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3HCI + AI (OH)3 === 38、硫酸和烧碱反应:H2SO4 + 2NaOH === W2SO4 + 2H2O 39、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 2H2O 40、硫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 2H2O 34、盐酸和氢氧化铜反 应: 2HCI + Cu (0H) 2 == :=CuCI 2 + 2H2O 35、盐酸和氢氧化钙反 应: 2HCI + Ca (OH) 2 == ==CaCI 2 + 2H2O 36、盐酸和氢氧化铁反 应: 3HCI + Fe(OH) 3 = ==FeCI 3 + 33、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HCI + KOH === KCI + H 20 3H2O 17、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2H2O2 MnO2 2H2O + 02 f 18、加热高锰酸钾:2KMnO4 △ K2M nO4 + MnO2 + 02f 19、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2H2O : 通电2H2f+ O2 f 22、加热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2CuO + H 20 + H2SO4 + 2K0H === K 2SO4 + H2SO4 + Cu(OH) 2 === CuS04 (二)、分解反 应 20、碳酸不稳定而分解:H2CO3 △H2O + C0 2 T AICI 3 + 3H2O

离子反应第二课时说课稿

离子反应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离子反应》,下面我将从说教学背景、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节内容进行说明。 一、教学背景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离子反应》位于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知识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从教材体系来看:他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也为后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选修4奠定了基础,所以学好本节内容显得尤为重要。新考纲明确指出“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能正确书写离子反应方程式、了解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所以在教材处理上我将让学生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及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让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初步掌握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过渡语】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为中心”,学生学情不能忽视 2、学情分析 (1)知识基础 第一课时学生已经知道“电解质在溶液中反应的实质”和“电离方程式”的知识, 已经意识到用实验的方法去进行化学探究,但学生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储备不足, 物质离子式不熟悉,所以本节课在完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不能随意拔高难度 (2)认知基础 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我们知道高中生思维具有更高的概括性,辩证思维也迅速发 展,处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前期,但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还稍弱,不能直 接给出概念或结论,需要借助一些直观的手段。 【过渡语】根据教材和学情的分析,确立了以下三维目标和重难点内容: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 B、会书写易溶、易电离的酸碱盐之间的离子方程式,了解离子方程式的含义; C、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用化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唯物辩证主义思想观 4、重、难点 重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难点: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特别是学生分不清哪些需要拆成离子式,哪些仍然写化学式,需要借助教师归纳,并不断练习强化) 【过渡语】为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二、教法、学法 1、说教法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安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九年级下册化学?十一单元课题1选段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学校:陕西师范大学 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专业:学科教学(化学) 姓名:叶舒妍 指导老师:白浩

1 教学设计的依据 (2) 教学理念 (2) 教材版本 (2) 教学对象 (2) 2 教学内容分析 (2)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物质的化学变化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 (2) 教学内容在教材中呈现方式分析 (3) 3 教学对象分析 (4) 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 (4) 学生学习本课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4) 4 教学创新点 (4) 1 教学目标 (5) 知识与技能 (5) 过程与方法 (5) 情感态度价值观 (5)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5) 教学重点 (6) 教学难点 (6) 3 实验仪器和试剂 (7) 4 实验安全性问题 (7) 5 教学过程 (7) 6 板书设计 (12) 7 教学评价 (13) 学生的自我评价量表 (13) 教师评价 (13)

1 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理念 新课程重视学生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课堂应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体会知识建构的过程。《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使每一个学生以愉快的心情去学习生动有趣的化学,激励学生积极探究化学变化的奥秘,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好化学的信心;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 本微课的教学设计灵感来自对复分解反应学习困难及教学建议的研究,以“问题驱动”任务为引导,步步激疑,逐步引导学生建构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再借动画模拟复分解反应发生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理解。再利用复分解反应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思维,最终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努力实现学生从“被学”到“会学”再到“乐学”,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教材版本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十一单元《盐化肥》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教学对象 初中三年级学生 2 教学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物质的化学变化对该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要求

初中化学方程式列表

初中化学方程式大全 化合反应: 1、镁在空气中燃烧: 2、铁在氧气中燃烧: 3、铝在空气中燃烧: 4、氢气在空气中燃烧: 5、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6、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7、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8、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 9、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 10、甲烷在空气中燃烧: 11、二氧化碳和水反应(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 12、生石灰溶于水: 分解反应 13、实验室用双氧水制氧气: 14、加热高锰酸钾: 15、水在直流电的作用下分解: 16、碳酸不稳定而分解: 17、高温煅烧石灰石(二氧化碳工业制法): —

置换反应 金属与金属的置换 (1)金属单质+ 盐(溶液)------- 另一种金属+ 另一种盐 18. 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19. 锌和硫酸铜溶液反应: 20. 铜和硝酸汞溶液反应: 金属与酸的置换 (2)金属单质+ 酸-------- 盐+ 氢气(置换反应) 21. 锌和稀硫酸 22. 铁和稀硫酸 》 23. 镁和稀硫酸 24. 铝和稀硫酸 25. 锌和稀盐酸 26. 铁和稀盐酸 27. 镁和稀盐酸 28. 铝和稀盐酸 非金属与金属的置换 29、氢气还原氧化铜: 30、木炭还原氧化铜: 31、焦炭还原氧化铁: ¥ 其他

二.回忆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酸、碱、盐的概念(3)碱性氧化物+酸-------- 盐+ 水 32. 氧化铁和稀盐酸反应: 33. 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 34. 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 35. 氧化铜和稀硫酸反应: 36. 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 (4)酸性氧化物+碱-------- 盐+ 水 37.苛性钠暴露在空气中变质: ) 38.消石灰放在空气中变质: 39. 消石灰吸收二氧化硫: 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5)酸+ 碱-------- 盐+ 水 40.盐酸和烧碱起反应: 41. 盐酸和氢氧化钾反应: 42.盐酸和氢氧化铜反应: 43. 盐酸和氢氧化钙反应: 44. 盐酸和氢氧化铁反应: 45.氢氧化铝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 46.硫酸和烧碱反应: 47.硫酸和氢氧化钾反应: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教学设计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学设计 厦门实验中学耿玉婷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概念; (2)掌握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3)理解酸碱盐的溶解性,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够进行; (4)能够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类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促进学生分类学习和归纳学习能力的提升; (2)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学会独立思考,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通过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解构与建构,促进学生自身的基础知识得到提升,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复分解反应相关的故事情境的设置,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以及化学的奥秘,增 强学习化学的内在动力,培养自身的科学素养; (2) 通过应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物质间是否发生反应,让学生领会学以致用的思想。 【重难点分析】 重点: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对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的判断和相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复分解反应的应用以及酸碱盐的溶解性。

环节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分解反应的概念 及特点。 分类讨论 初步形成认知结构【过渡】 前面我们学习过酸碱中和反应,它 们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呢完成学案 上几组酸和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点评】 展示学生的学案上的方程式: 【讨论】 酸碱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请 大家想一想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共 同点 【讲述】 是酸碱反应的三个化学方程 式,我们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是 有水生成。 【过渡】 接下来,我们以碳酸盐为例, 归纳酸和盐的反应特点。 【讨论2】 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与 盐酸反应时,它们的生成物有什么 回忆酸碱反应的特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 观察三个化学方程 式,找出它们的共同点 是有水生成。 回忆盐酸与碳酸盐反应 的特点。 观察三个化学方程式, 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有 从复分解反 应的概念和特点, 自然地过渡到复 分解反应发生的 条件。 利用问题驱 动学生思考,激活 学生原有知识,使 学生总结出酸碱 反应的共同点是 有水生成,自然而 然地总结出复分 解反应的条件之 一。

(完整版)酸碱盐知识点总结及汇总

酸碱盐知识点总结 一、酸及酸的通性 酸的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H +。酸是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 1 2.酸的通性: 盐 酸 HCl 硫 酸 H 2SO 4 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使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金属+酸→盐+氢气 Zn+2HCl=ZnCl 2+H 2↑ Zn+ H 2SO 4 =ZnSO 4+H 2↑ 碱性氧化物+酸→盐+水 Fe 2O 3+6HCl=2FeCl 3+3H 2O Fe 2O 3+3H 2SO 4=Fe 2(SO 4)3+3H 2O 碱+酸→盐+水 NaOH+HCl=NaCl+ H 2O Cu(OH)2+H 2SO 4= CuSO 4+2H 2O 盐+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AgNO 3+HCl=AgCl↓+HNO 3 BaCl 2+H 2SO 4=BaSO 4↓ +2HCl 注意:(1)在‘金属+酸→盐+氢气’中,酸通常指的是稀硫酸和稀盐酸,不能是浓硫酸或硝酸。因为浓硫酸或硝酸都有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时不能生成氢气而生成了水;指在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活泼金属排在‘氢’后不能置换酸中的氢。 (2 )通过金属跟酸的反应情况导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位置越靠前,活动性越强,反应越剧烈,所需时间越短。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通常用它作为干燥剂。硫酸还具有脱水性,它对皮肤或衣服有很强的腐蚀性。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动,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如果把水注入浓硫酸里,水的密度较小,会浮在硫酸上面,溶解时放出的热会使水立刻沸腾,使硫酸液向四处飞溅,容易发生事故。 二、碱及碱的通性 定义: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OH -离子。碱是由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 子构成。 1

人教版化学必修一2.2 离子反应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案

人教版化学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 课题: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一、温故知新 1、电解质:在里或状态下能够导电的 2、强电解质: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能的化合物如、、 3、书写下列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Na2SO4 KCl HCl Na2CO3 二、学习新知 1、学习目标:(1)通过离子反应加深对电解质电离的理解 (2)掌握离子反应和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通过探究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培养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预习准备 (1)离子反应: 3、学生探究实验 (1)实验准备 1.实验仪器:试管、试管架、量筒、胶头滴管。 2.实验药品:Na2SO4溶液、NaCl溶液、NaOH溶液、BaCl2溶液、Na2CO3溶液、盐酸和酚酞。 3、学生分组实验,每组选出一名代表总结发言 注意:实验过程中不能大声喧哗或随意走动,有问题可以举手示意老师,在同学代表总结发言时,其他同学也要做好相关笔记记录。 (2)实验 探究实验2

探究实验3 小游戏:“有你就没我” 派到卡片的同学扮演卡片上的离子,没有卡片的同学扮演水分子,全班同学组成一种“溶液”。手中离子与“云朵”中的离子不能够在相同溶液中共存(能发生离子反应),请迅速举起卡片,比比谁的反应速度快! 三、随堂练习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拓展) ⑴生成沉淀或微溶物质 如:Ba2+与SO42-、Ag+与Cl-、Ca2+与SO42-等 ⑵生成气体 如:H+与CO32-、HCO3-、SO32-等; ⑶生成水、弱酸、弱碱(弱电解质) 如:H+与OH-生成水;H+和CH3COO-生成醋酸等生成弱酸。

2.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K+、H+、C1-、OH-B.Na+、Ba2+、CO32-、NO3- C.Na+、H+、Cl-、CO32-D.K+、Cu2+、NO3-、SO42- 3.在强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无色透明离子组是() A.K+、Na+、NO3-、MnO4-B.Mg2+、Na+、Cl-、SO42- C.K+、Na十、Br-、Cu2+D.Na十、Ba2+、OH-、SO42- 课外拓展: “哑泉致哑”、“安乐泉解毒”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孟获逃至秃龙洞,秃龙洞中有一个“哑泉”,“人若饮之,则不能言,不过旬日必死”。不久,蜀军先锋王平率数百军士前来探路,由于天气炎热,人马均争先恐后误喝了哑泉水。果然回营后大难临头,军士们个个说不出话来,生命危在旦夕,诸葛亮你也毫无办法。此时,碰巧遇见一位老叟,指点迷津军士们及时饮用万安溪安乐泉水、终于转危为安,渡过难关。哑泉水为何能致哑,万安溪安乐泉水又是什么灵丹妙药? (提示:现代化学工作者分析哑泉中含有较多的硫酸铜,饮用会中毒,引起说话不清,呕吐腹泻,最后虚脱痉挛而死。而万安泉水呈碱性)

生成物只有可溶物和微溶物的复分解反应

复分解反应生成物只有可溶物和微溶物, 反应能不能进行 2010-5-15 15:41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弄清楚复分解反应的本质,要使复分解反应顺利进行,就必须使得溶液中离子的浓度不断减少。不论是生成沉淀,气体,水或其他的,都是因为离子浓度减少的缘故,反应才得以进行。例如:如果溶液中有Na(OH)、MgCl2、Na2CO3,那么MgCl2将优先与Na(OH)反应,因为Mg(OH)2比MgCO3溶解度更小,能使得溶液中离子浓度降得更低,所以生成物为微溶物,有些复分解反应完全能发生,例如, Ca(NO3)2 + Na2SO4 = CaSO4↓+ 2NaNO3 CaCl2 + 2NaOH(浓) = Ca(OH)2↓+ 2NaCl MgCl2 +Na2CO3 (浓) = MgCO3↓+ 2NaCl 以上反应只有CaSO4、Ca (OH)2、MgCO3微溶,其他都可溶,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并持续进行下去,原因就是因为反应后可以使溶液中离子的浓度降低。 不过复分解反应的发生是有条件的,它对生成物和反应物都有要求。产生微溶物的复分解反应,必须在溶液浓度达到足以使生成的微溶物沉淀下来时,反应才能进行。否则如果溶液浓度过低,生成的微溶物和微溶量不相上下,反应物中原有的离子仍然共存于溶液中,就只能视为反应未发生。 再说,可溶、微溶、难溶、不溶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它们在数量上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在这里,你如果把生成的已沉淀下来的微溶物说成可溶物是绝对错误的,这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说成是不溶物也不确切,因为构成此物的两种阴阳离子仍然有较多量存在于溶液中,要想使反应进行得比较彻底,必须尽量增大溶液中生成该微溶物的两种离子的浓度。从这一点上看,生成微溶物的复分解与生成诸如BaSO4之类公认“不溶物”的反应还是有区别的。 这就是生成微溶物的复分解反应的特点--这种反应进行得不够彻底。所以不能武断地把它当做可溶物或不溶物。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教案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香山中学杜凡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判断化合物之间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 能力目标: 1.能够通过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得出常见化合物之间发生反应的实质。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初步感受对立统一的思想;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复分解反应的定义(课件展示) AB+CD=AD+CB 2.师谈话引入(略) 板书: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二.新授 1.提出问题: 复分解反应的类型有哪些,是不是酸碱盐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2.生分组讨论,并指名交流。 3.师总结,课件展示 4.师生共同探究各类型的发生条件:课件展示 类型一:酸+ 碱→盐+ 水 注:该类反应大部分情况均可进行 HCl + NaOH == NaCl + H2O;Cu(OH)2 + 2HNO3 == Cu(NO3)2 + 2H2O; H2SO4 + Ba(OH)2 == BaSO4↓+ 2H2O;

类型二:酸+ 盐→新盐+ 新酸 这种反应类型包括两种: A.酸与碳酸盐反应。 酸+ 碳酸盐→新盐+ 二氧化碳+ 水 2HCl + CaCO3 == CaCl2 + CO2↑+ H2O;H2SO4 + Na2CO3 == Na2SO4 + CO2↑+ H2O; 2HNO3 + CuCO3 == Cu(NO3)2 + CO2↑+ H2O; B.特殊盐与酸反应产生沉淀, 可溶性的酸和盐反应生成不溶性的酸或盐。 HCl + AgNO3 == AgC l↓+ HNO3;H2SO4 + BaCl2 == BaSO4↓+ 2HCl 类型三:碱+ 盐→新碱+ 新盐 条件:反应物都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 如:CuSO4+ 2NaOH == Cu(OH)2↓+ Na2SO4;Na2CO3+ Ca(OH)2= CaCO3↓+ 2NaOH; MgSO4 + Ba(OH)2 == Mg(OH)2↓+ BaSO4↓ 类型四:盐+ 盐= 两种新盐 条件:反应物都可溶;生成物至少有一种不溶 如:CuSO4 + Na2CO3 = CuCO3↓+ Na2SO4;NaCl + AgNO3 = AgCl↓+ NaNO3 类型五:酸+ 金属氧化物→盐+ 水 注:该反应大部分情况都能发生 2HNO3 + CuO == Cu(NO3)2 + H2O;3H2SO4 + Fe2O3 == Fe2(SO4)3 + 3H2O; 6HCl + Al2O3 == 2AlCl3 + 3H2O; 三:知识盘点,课件展示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复分解反应怎样才能发生呢?从反应物和生成无物2方面讨论。 (反应物:有酸酸必溶,无酸盐碱溶;生成物有气体、沉淀、水三者必居其一)四:巩固提高 1.练习:完成下列能发生反应的方程式 (1).BaCl2+H2SO4= (2).Na2CO3+ HCl= (3).K2SO4+HCl— (4).FeCl3+ NaOH= (5).KCl+AgNO3= (6).K2SO4+NaNO3— (7).Fe(OH)3+ HNO3=

离子反应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 商南县鹿城中学李建平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 二、设计思想 设计理念:<<离子反应>>是重要的化学用语,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都可能涉及离子反应及其方程式的书写。《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实验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这一节可分成二课时。第一课时讲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第二课时讲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学好这一内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学反应的本质,既巩固了前面已学过的电离知识,又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原电池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对溶液的导电性,复分解反应的知识有一定的认识,知道电解质溶液为什么能够导电,知道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在此基础上,组织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电解质在溶液中的反应本质——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实验探究的作用,采用实验、观察、练习等方式,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好这些内容。这样做,一方面通过实验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实验使学生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离子反应的认识有一个质的飞跃。同时,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实验动手能力。 三、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确定

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和离子方程式的意义 2、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组织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从感官上认识这些反应发生了,继而进一步引发思考分析,理解并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四、教学重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五、教学难点:如何正确地书写离子方程式及使用离子符号 六、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并 掌握离子反应的实质和发生的条件。 2、总结、归纳法:通过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实验、归纳,最终掌握离 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七、学法指导:在本节教学中我积极响应新课改倡导的课堂上“师——生、生—— 生”的互动的教学方法,在学法设计上采用实验探究与交流活动相 结合,使学生注重自己对实验的观察,分析,设计及动手操作能力 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 八、教学准备: 实验准备:CuSO4溶液、NaCl溶液、BaCl2溶液、NaOH溶液、HCl溶液、Na2SO4溶液、Na2CO3溶液、酚酞试液 九、教学过程: 【复习并引入新课】书写以下六组电离方程式并观察它们两两之间是否发 生反应。若反应并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H2SO4和NaOH ②HCl和Na2CO3 ③BaCl2和 Na2SO4④NaCl和AgNO3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优秀教学设计

第十一单元章盐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第二课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学生学会判断一些常见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并会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能力目标 1.学生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掌握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的使用方法。 2.以问题解决过程为线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感受概念探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兴趣。 2.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增长知识,培养相互合作的精神。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教学难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 学生自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讨论相结合。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美丽的复分解反应”: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美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板书] 第二课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 哪些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1)治疗胃酸过多常服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Al(OH)3 (2)实验室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3)工业上用盐酸除铁锈 (4)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 (5)工业上用熟石灰和纯碱制烧碱 2.复分解反应包括: 酸 + 碱 —— 盐 + 水

举例:HCl + NaOH = NaCl +H2O 酸+ 金属氧化物—— 盐+ 水 举例:CuO + H2SO4 = CuSO4 + H2O 酸+ 盐—— 新酸+ 新盐 举例:CaCO3 + 2HCl = CaCl2 + H2O + CO2↑ 碱+ 盐—— 新碱+ 新盐 举例:Ca(OH)2 + Na2CO3 = CaCO3↓+ 2NaOH 盐+ 盐—— 新盐+ 新盐 举例:Na2SO4 + BaCl2 = BaSO4↓ + 2NaCl 二、讲授新课 复分解反应一般发生在酸、碱、盐之间,那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将进行学习。 [板书] 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实验探究一】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的反应(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引导学生结合实验并填写P75相关表格并思考以下问题: 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钡溶液 现象 化学方程式 讨论 1.上述两个反应是否属于复分解反应?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共同之处? 2.前面学过的酸碱中和反应是否也属于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的生成物中,相同的生成物是什么? 3.碳酸钠、碳酸钙等含碳酸根的盐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时,可以观察到的共同现象是什么? 可以结合复习导入中的化学方程式分析。小组内交流讨论后归纳得出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然后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酸碱盐之间相互发生的反应是复分解反应,那么是不是酸碱盐相互之间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学生的回答各不相同,为此设置实验探究二。 【实验探究二】请判断:稀硫酸与下表中的4种化合物溶液能否反应(学生分组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表格的填写,并观察分析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组成,加深对复分解反应概念的理解。(先做完实验的两个小组各派一名代表到黑板板演化学方程式)

化学方程式知识点(大全)经典

化学方程式知识点(大全)经典 一、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2018 年 10 月 28 日,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第三次试海成功。用到的金属钛主要通过下列反应制得: ①2FeTiO3+6C+7Cl2═2X+2TiCl4+6CO,②TiCl4+2Mg═Ti+2MgCl2.则 X 的化学式为()A.FeCl3B.FeCl2C.Fe2O3D.FeO 【答案】A 【解析】 【详解】 由2FeTiO3+6C+7Cl2═2X+2TiCl4+6CO可知,反应前铁原子是2个,反应后应该是2个,包含在2X中,反应前后钛原子都是2个,碳原子都是6个,氧原子都是6个,反应前氯原子是14个,反应后应该是14个,其中6个包含在2X中,因此X的化学式是FeCl3。故选A。 2.如图表示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受热至完全反应的过程中某变量y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纵坐标表示的是() A.剩余固体的质量B.生成氧气的质量 C.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D.氯酸钾的质量 【答案】A 【解析】 【详解】 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反应后氧气逸出,固体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固体的质量不再改变,与图象对应;故符合题意;B.生成氧气的质量不断增加,直到反应结束为止,与图像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不变,与图象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D.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由于需要加热到一定的温度氯酸钾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氯酸钾的质量逐渐减少,至完全分解,氯酸钾的质量为0,与图象不对应。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是一道图象坐标与化学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题,解题的关键是结合所涉及的化学知识,正确分析各变化的过程,注意分析坐标轴表示的意义、曲线的起点、折点及变化趋势,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