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家西番_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

合集下载

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与现代价值

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与现代价值

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与现代价值婚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之一,而婚俗则是一种将婚姻仪式化的文化表达方式。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家乡传统婚俗也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迁。

本文将探讨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过程,并分析其中的现代价值。

一、婚姻的根基——传统婚俗的起源传统婚俗是源于土地特定的文化传承。

在家乡,婚姻被视为两个家族间的联姻,是个体与集体的结合。

历经数千年的演变,婚俗从最初的庙堂之婚逐渐转变为百姓之婚。

婚俗仪式中的一些传统元素,如红盖头、鸾凤和鞠躬等,不仅反映了尊重、敬重长辈的传统美德,也体现了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美好祝福。

二、婚俗的变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碰撞,家乡传统婚俗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

一方面,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方便快捷的信息传播,使得各地的婚姻习俗可以轻松传播和了解。

另一方面,年轻一代对传统婚俗的理解和认同度逐渐降低,更多地追求个性、自由和浪漫。

这些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家乡传统婚俗的演化。

三、婚俗的现代价值——传统与创新的融合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虽然不可避免,但其中也蕴含着现代社会所需的价值观。

首先,传统婚俗中强调的尊重、敬重和感恩之心,仍然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这些品质在婚姻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贯穿始终。

其次,传统婚俗的庄重和庄重性也以一种崇高的方式传递了婚姻的神圣性,提醒着我们应对待婚姻的严肃态度。

最后,传统婚俗中的一些仪式与习俗,如合家团圆、亲友相聚等,强调了家庭和亲情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建设有着积极的引导作用。

然而,传统婚俗的变迁并不意味着完全的放弃,而是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在尊重传统的同时注重创新。

家乡传统婚俗可以融入更多的现代元素,例如現代的音樂、摄影、灯光等,以提升仪式的隆重感和庄严感,同时满足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

传统元素与现代元素的巧妙结合将婚姻仪式转化为时尚活动,既符合传统文化的延续,也能满足现代人的心理需求。

总结:家乡传统婚俗的变迁呈现出一种历史的延续和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其背后蕴含着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和共生。

家西蕃研究述评

家西蕃研究述评

家西蕃研究述评作者魏玉贵(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摘要:家西蕃( 又作家西番) 作为一个文化复合群体,其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出我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转型的规律和民族文化涵化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规律。

有关家西蕃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拟就相关成果做一个简要的评述。

关键词:家西蕃;民族;文化;复合群体在今天的青海东部和甘肃西北部一带居住着许多藏族人家,人们通常把生活在这一带的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类似汉族的藏族群众称为“家西蕃”。

家西蕃民族,其前身为青海河湟地区的宗喀藏族( 明代属西宁十三族) ,自明朝中后期开始定居,从事农耕,并与河湟地区的汉、回、土、蒙古等族群杂居共处,历经百年的历史演进,到清康熙年间基本上完成生活习俗与语言的汉化转型过程,同时又保留自己的民族身份和部分生活习俗而形成的一个文化复合族群。

①家西蕃在保留藏族传统文化习俗和生活习惯的同时,也深受汉文化和蒙古及其土族等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现如今在其群体内部表现得较为明显。

它是宗喀藏族在河湟农耕地区与异文化长期共处中文化的自主选择和跟周围其他族群互动的产物,也是明清两朝以来青海环湖地区与河湟地区族群政治竞争的力量格局的结果。

[11家西番族群实际上就是民族文化涵化和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的直接结果,在河湟多民族杂居区的各民族没有一个民族是保持自己独立性的。

②直到今天,在其各民族内部文化或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渗透的,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新格局。

有关家西蕃民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就目前来看,其研究还较为薄弱。

下面仅以笔者所收录之著作和文章对其研究状况做一简要的评述。

以下我们将分成著作和文章两部分来叙述:一、著作有关家西蕃的研究著作并不多见,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研究家西蕃的专著问世,也没有与之相关方面的,抑或是其内部相关专题性的研究著作。

即便是能够找到的一些著作也是文献资料类著作,其中,又多为概述性读物或简要性介绍。

传统节日的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

传统节日的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

传统节日的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节日庆典中的婚姻仪式及相关婚俗更是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迁,传统婚俗和婚姻观念也在悄然改变。

本文将探讨传统节日中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的演变和影响。

一、传统婚俗的演变传统婚俗是一种反映历史风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传统节日中的婚姻仪式和婚俗正是这一传承的重要体现。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婚俗也在不断演变。

1. 婚礼形式的变化在传统节日中,婚姻仪式的形式多样,如婚宴、拜堂、抬花轿等。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对于传统婚礼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断改变。

如今,许多新人更喜欢举办别具一格的主题婚礼,将现代元素融入传统婚俗中,形成崭新的婚庆方式。

2. 婚俗习惯的转变传统节日中的婚俗习惯通常依附于婚姻仪式的进行,如接亲、闹洞房、过门等。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婚俗习惯正在逐渐淡化。

现代人对于婚礼的要求更加注重个性与创新,他们更倾向于打破传统束缚,选择更为简约和时尚的婚礼方式。

二、婚姻观念的变迁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密切相关,它们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认知和态度。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革和观念的转变,婚姻观念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1. 家庭角色的转变在传统的婚姻观念中,男人被赋予家庭的经济支柱和决策者的角色,而女人则被期望扮演贤妻良母的角色。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崛起,婚姻观念也在深刻地改变。

现代人更加追求平等和尊重,夫妻之间的角色已经逐渐趋向于平衡,婚姻成为了一个平等对待和共同成长的伙伴关系。

2. 婚姻价值观的变化传统婚姻观念中,婚姻通常被视为家族和社会的责任与义务,强调了家族的延续和传统的继承。

然而,现代人对于婚姻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婚姻被重新定义为个人追求幸福和自由的一种方式,夫妻间的感情和互助成为了婚姻观念中更为重要的内容。

三、传统婚俗与婚姻观念的影响传统婚俗和婚姻观念的演变不仅仅是一种表面上的变化,它们对于社会和个体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

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的演变
们 的生 活 。
[ 5 ] 钟祥虎. 改革开放 以来农 村婚姻 习俗 的变迁 [ D ] . 合肥: 安
徽大学 。 2 0 0 5 .
1 l 3
四、 结语
礼仪 , 到了宋代 , 则进行了相应的演变。比如在唐朝
时期的通婚书, 到了宋代演变为帖子。唐朝 的聘礼 种类约十种 , 而宋代的聘礼则多达几十种 , 这既是唐 宋时期社会经济不 断发展 的表现 , 也反 映了普通大
众 财 富观 念 的加强 。
社会在不断发展 , 很多传统 的风俗与礼仪都逐 渐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消逝 。这是社会文明与历 史发展 的必然趋势。中国传统婚礼习俗经过上千年 的传承与演变 , 逐渐被简化 、 西化 , 一些具有迷信色 彩 的习俗 也逐渐 被 年 轻人 舍 弃 , 他 们 都 希 望 自己 的
今。现代婚礼 中男方接亲 , 在婚车驶离女方家之时, 也需 要燃 放鞭 炮 。
( 四) 回门
传统 的婚礼中, 结婚第三天新 郎与新娘需要一 起到新 娘 父母家 探 望新娘 父 母 , 也就是“ 归宁” 。而 在现代 , 大多数农村地 区及一些城镇地 区的青年男 女结婚之后 , 也需要在第二天或者第三天 回到女方 家中, 宴请女方家中的宾客。
期、 亲迎 , 这就是六礼制婚礼流程。 ( 一) 婚 前礼 在传统婚礼 流程 中, 婚前礼 是十分重要的一个 环节。男女双方互相交换八字 , 交换庚帖 , 请人批八 字, 如果八字没有相 冲之象 , 则进行 “ 纳亲 ” 。所谓 纳亲 , 就是指男女双方有成亲意向, 互相接纳。这个 时候 , 男方就需要 向女方下聘礼 与婚 书。下聘礼的 时间也有规定 , 一般是婚前 1 5 — 2 O天 , 男方会选择
D O I : 1 0 . 1 6 0 8 3 / j . e n k i . j e i j p . 2 0 1 5 . 0 9 . 0 5 5

中国文化民俗传统的变迁与传承

中国文化民俗传统的变迁与传承
二、年俗传统的变迁
中国的年俗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中国文化传承和习俗积淀的体现。中国的年俗包括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等等。每个节日都有其特定的风俗和习惯,例如吃饺子、燃放烟火、祭祖、供奉粽子、赏月等等。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国的年俗传统也面临着很大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开始采取现代化的庆祝方式,例如旅游、购物和消费。传统的庙会、花市和赏灯等活动也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电视节目、互联网和线上购物。
结语
中国的民俗传统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经过多年的变迁和传承,它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推进,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们需要尊重传统的同时,也要注重创新和发展,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让中国的文化继续走向辉煌。
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中国的婚俗传统也经历了许多的变革。现代中国的年轻人更喜欢将婚礼办得简单、实用和符合现代价值观念,不再拘泥于传统的礼仪和仪式。对于婚礼的场所和形式,现代人也更趋向于自由选择和多元化,例如选择户外婚礼、海外婚礼和小型婚礼等等。
尽管如此,中国的婚俗传统还是有所保留,许多古老的婚俗仍然在中国的农村和一些特定的城市中保留着。例如婚车、喜糖、喜酒、彩礼等等,这些传统元素仍然是中国现代婚礼不可或缺的部分。
但是,中国的年俗传统仍然存在于中国的农村和一些古城。例如在中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春节和元宵节的传统庙会和花市仍然非常盛行,许多人会到场长达数天的欢庆活动;在中国北方的一些地区,冬至节、小年和腊八节等活动也仍然十分重要,人们依然坚持吃饺子、糖葫芦和糯米饭等传统节日食品。
三、传统文化的传承
虽然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民俗传统也经历了许多的变迁,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中国政府和民间团体都非常注重保护和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国家公布了一系列的文化遗产保护政策,并对许多重要的文化遗产进行了保护和修复。此外,还有许多私人和民间组织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例如传统戏曲、传统音乐和传统工艺等等。这些组织通过举办展览、表演和活动等方式,将传统文化带给更多的人们,使更多的人们看到并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

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源远流长,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婚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被视为一种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维系,因此婚姻的形式和仪式都受到极高的重视。

本文将从追溯婚姻起源、婚姻的目的与意义、婚姻仪式的举行以及婚礼习俗的变迁等方面,探讨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

一、婚姻起源与目的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中国古代婚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当时人们通过婚姻来建立家庭,延续后代,维系社会秩序。

婚姻的目的在于繁衍后代,传承家族血脉,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二、婚姻的意义与象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婚姻被赋予了丰富的意义和象征。

婚姻被认为是一种神圣的契约,是男女双方的约定和承诺。

婚姻象征着两个家庭的联姻,代表着两个家族的和合与团结。

同时,婚姻也象征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和谐,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

三、婚姻仪式的举行中国古代婚姻仪式的举行是一个庄重而隆重的过程。

在古代,婚姻仪式通常分为三个阶段:纳采、过门和婚礼。

纳采是男方家族代表到女方家族提亲,商定婚事的过程。

过门是新娘离开父母家,进入丈夫家的仪式。

婚礼是新娘正式进入丈夫家庭的仪式,通常包括拜堂、交杯酒、敬茶等环节。

这些仪式都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和规范,以示尊重和庄重。

四、婚礼习俗的变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中国古代婚礼习俗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古代,婚姻往往是由父母包办,强调家族的联姻和利益的考虑。

但随着现代价值观的兴起,婚姻开始强调个人的自由选择和爱情的重要性。

现代婚礼习俗中,很多传统的仪式已经被简化或改变,但仍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习俗元素,以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总结:中国古代婚俗与婚姻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婚姻在中国传统社会中被视为家族的延续和社会秩序的维系,因此婚姻的形式和仪式都受到极高的重视。

婚姻的起源和目的在于繁衍后代,传承家族血脉,同时也是社会秩序的基石。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的演变与文化思考

婚俗得演变与文化思考今年六月八日,在古朴厚重得‘关中民俗博物院南山福苑’为朋友得令郎做了一场仿唐婚礼。

在近一个月得婚礼策划过程中,通过与多位民俗专家、学者、行家得交流与学习,使我对中华民族得传统礼俗又有了一些新得认知。

忽然有一种茅塞顿开得感觉,思索良久、受益匪浅。

我自己断断续续从事婚庆司仪近三十年,虽然对新中国成立前得婚俗状态了解不多,就近三十年我得亲身经历而言,我感到现代婚礼与传统礼仪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已经有了非常大得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及文化内涵仍然有着深远得历史关联。

追根朔源,让我惊叹中国传统婚俗文化对国人得影响竟如此根深缔固。

婚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诞生到现在约有三千多年历史,它得每次重大变革与当时得社会变革都有着密不可分得关系,它像一个窗口,直接或间接得让我们窥视到一个时代得政治、经济,文化风貌。

纵观历史,婚俗礼仪大致经历了五个变革时期,由‘周’至‘汉’为成长期,由‘汉’至‘唐’为兴盛期,由‘宋’至‘清’为繁育期。

由‘清末’至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为禁锢期。

之后为复苏期。

尽管在每个历史阶段都有新得变化,但主要就是形式,手法与表述角度上得变化,不管怎么变,敬重传统文化,敬重民俗民风,敬重风土人情得宗旨却始终没有变,这让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更加心生敬畏,惊叹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根据笔者多年得感悟与实践发现,婚俗得发展与传承具有极大得效仿性,具有明显得时代特征,基本相同得文化内涵从表现形式上却有着明显得差异与地域特色。

不同得政治形态与社会形态,对婚礼得表现形式也会产生明显得影响。

长安就是个出司仪得地方,这大概与这里曾就是十三个封建王朝得建都之地有关,这里就是周礼得孕育地,也就是汉唐礼仪得发源地,研究礼仪、传播礼仪,世代传承在这里就是自然而然得事。

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婚俗礼仪在长安地区有着极为深厚而广泛得群众基础与认可度。

尽管传统得婚俗礼仪不可能完整得集中表现在某一地区,但有一个特征;即越就是经济相对落后得地区,对传统婚俗得尊重度越高,保留得礼仪相对较多,越就是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对传统礼俗得演变尺度越大,这一点与‘宋代’得状况有些相似,这也充分说明经济就是文化发展得动力与基础,‘存在决定意识’经济推动着文化得发展,文化又带动着经济得繁荣,从总体上瞧长安地区婚俗礼仪还就是较为完整得承袭了传统婚俗礼仪之精华,呈现出自身独有得魅力。

国内婚礼文化的变迁和新式婚礼的特点

国内婚礼文化的变迁和新式婚礼的特点

临近春节,有很多准新人都很关心腊月和正月的婚俗禁忌事宜,今天在此对大家提出的问题做出解答,同时也和大家分享国内婚礼文化的变迁和新式婚礼的特点。

问:民间有“正不娶、腊不定”的谚语,请具体谈谈这个谚语在百姓婚嫁观念中的影响。

答:民间确实有“正不娶、腊不定”的谚语,因正月娶媳妇主妨公婆,腊月订婚主克败婆家,所以在过去的很多年,很少有人在农历正月结婚或者在腊月订婚,尤其是传统的“大户人家”更是遵守祖宗流传下来的归谚。

但无论在何时迎娶,必须要选择一个好日子。

而且男家在选择好日子的前几日,一定要请媒人去女方家里询明姑娘的"小日子"。

即月信日期暴在上半月或下半月,以便选定吉日,据说,若迎娶时适值新娘月信来潮,有“红马上床,家败人亡”之说,所以都很重视。

而且新郎父母会告诫儿子新婚之夜勿行逾节,惟恐洞房之夜新娘即受孕,否则所生的孩子,叫“迈门子”,很不吉利。

因此订婚和结婚的日子在传统婚礼中是很有讲究的。

诚然,郑州婚庆网站小编认为很多的现代人受到西方开放思想的影响,逐渐以西式婚礼文化同化传统的婚嫁礼俗,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用开放前卫的思想定义婚礼的本质,而摒弃老祖宗留下来的陈旧观念和习俗,比如“正不娶、腊不定”的礼俗就已成为旧理儿,很少有人再提。

我们奥帆婚礼顾问就接到兔年正月的婚礼订单,新人觉得正月是婚礼淡季,这个时候结婚可以享受到很多的优惠,而且时间比较充裕,还能赶上214情人节,一举多得。

问:还有哪些有趣的婚俗变化?和准新人分享一下。

答:除此之外,现代人不仅在婚礼习俗上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在婚礼观念上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

问:上午结婚好?还是晚上结婚好?二婚之说不可信答:古人认为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分成阴阳两极。

以男女性别而论,男子属阳,女子属阴。

以一昼夜而论,昼属阳夜属阴,黄昏正好处于两者转换时段,阳往而阴来与新郎前往将新娘迎来分别对应,赋予性别与时刻属性一致的意义。

古代人都是在黄昏时举行婚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及其变迁芦兰花①余粮才②(①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②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30)“家西番”是对生活在青海东部地区的湟源、湟中、大通、平安和民和等县,主要从事农业生产,讲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的称呼。

在以上县市的史志中,只有湟源县对“家西番”有所记载。

湟源县位于青海东部农业区西端的日月山麓,湟水上游。

湟源县最早的县志《丹噶尔厅志》卷六“人类”中记载:“南乡(包括日月藏族乡、和平乡等)一带克素尔、兔尔干各庄,有西番住屋耕田者,名曰东科寺佃户,与汉民杂居,间有读书者,土人称为‘家西番’,即熟番也。

”[1]《湟源风土调查录》在“种族”一栏中记载:“五族杂处,大部分均系汉族,城关杂居回族,东南乡多番族,其习俗多陈汉风正在同化时期,土人称为“家西番。

”[2]《湟源县志》:“藏族,宋元时称‘吐蕃’,驻牧湟源,明末,渐次开垦,牧而兼耕,清代多为东科寺佃户,称‘家西番’”。

[3]在与当地的汉、回、蒙等族的交往过程中,“家西番”逐渐学会了汉族先进的农耕文化,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种既不同于牧区藏族,也不同与当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青海各族人民越来越多地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原有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民俗活动、传统文化正在发生或大或小的变化。

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变化越来越快,“家西番”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等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其婚恋礼俗,从择偶订亲、迎娶到婚后习俗都发生着变迁,呈现出传统与现代交织、藏汉文化融合的多姿多彩的风貌,具有鲜明的民族与地域特征。

本文以青海省湟源县为例,探讨“家西番”婚俗及婚礼仪式的变化,并试图分析变迁的原因及趋势。

一、“家西番”婚俗仪式的变化(一)通婚范围与择偶标准清顺治初,四世东科尔嘉木羊嘉措,向固始汗收稿日期:2010-03-22基金项目:200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湟水河流域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08C Y Y 009.第一作者简介:芦兰花(1974-),女,藏族,青海湟源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甘肃天水师范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方言与地域文化。

摘要:“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随着当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正在发生变化,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家西番”的通婚范围、择偶标准以及结婚程序和仪式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家西番”传统婚俗文化的变迁与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以及“家西番”所处的地域环境和民族的融合有关。

关键词:家西番;婚俗文化;变迁中图分类号:K89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738(2010)03-143-05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IBET UNIVERSITYVol.25No.3Sep.2010第25卷第3期2010年9月建议在河湟地带,划出土地,修建寺院,弘扬佛法,固始汗答应了他的请求。

在顺治二年(1646)将青海东南德木卡尔地区(今湟源)赐给嘉木羊嘉措,并以金印卷为凭。

据清人许公武著《青海纪略》记载,“东科寺占有的土地,当在一万三千公顷(含非耕地)。

而典租寺院土地赖以为生者,当在两千户左右。

”[4]由于“家西番”多为东科寺佃户,所以没有贵族与平民之分,也没有“等级内婚制”。

但是,“家西番”基本上实行民族内婚制,一旦和其他民族缔结婚姻,就会遭到家庭和家族的阻挠以及舆论的谴责。

婚姻能否缔结,还要看男女双方的生肖和生辰是相生还是相克,人们十分忌讳属相不合,认为如果生肖相克婚姻就不会幸福,夫妻间会吵架、打架甚至离婚。

例如,当地流传“鸡见猴,隔夜的愁”,“牛咬马、鸡”等说法。

此外,“家西番”在订婚前,还将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拿到寺院去,看看是吉还是凶,从而决定婚姻的缔结与否。

传统的“家西番”婚姻多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

家长相中了某男或某女,事先并不告诉子女,也不征求意见,直到成婚前才通知子女。

民间有一种说法,“父母指到石头上,就是石头;指到胡基(当地方言,意为土块土坯)上就是胡基。

”说明父母之命的绝对和难违。

年轻人的自由恋爱被视为一种不光彩的行为。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家西番”的适婚范围和禁例均有所变化。

虽然“家西番”选择对象优先考虑本民族,由于风俗习惯不同,当地汉族也不愿意和“家西番”结亲。

但是“家西番”和汉族之间通婚数量已大大增加,对两族之间的通婚也由反对变成默许的态度。

虽然婚嫁与否的最终决定权在父母,但子女在选择配偶时已有了较大的自由,家长在提亲前会征求子女的意见。

事实上许多情况都是子女自由恋爱后,将自己的意愿告诉家长,由家长出面请人提亲和订婚,最后安排婚嫁。

(二)结婚程序及仪式“家西番”结婚的方式除女方出嫁以外,还有男方到女方家入赘的习惯。

《丹噶尔厅志》卷五记载:“境内南乡一带东科尔佃户,原系西番种类,其婚多属招赘女家,男方反受聘礼,而冒女家之姓。

”[5]一般情况下,当男方家看上一个姑娘以后,便委托媒人带上哈达、茶叶、酒等到女方家提亲。

如果女方家觉得这门亲事合适或者可以考虑,就暂时收下礼品,如果认为不合适,则将礼物退回。

提亲之事大功告成后,双方父母便会商定择吉日举行“自愿”的订婚礼。

这是举行婚礼之前的一次较为隆重的仪式。

男方家由媒人带着4至6人到女方家,女方家也邀请至亲,摆上宴席,进行庆贺。

过去女方因害羞不敢见男方,有些姑娘在结婚前只从门缝里见过男方。

现在男女方在“自愿”时交换定情物,如手表、鞋垫、手机等。

“家西番”把送聘礼用汉语称作“送礼”,以前送礼多送藏服,包括“擦日”、“辫套”(绣花的套发辫的套子,也叫筒筒)、“半长”(右衽、半长衣服)、“滚头”(一种帽子)、水獭皮等。

改革开放后一般藏服和汉装各送一半,现在送礼基本上只送汉装。

姑娘出嫁,以前一般请喇嘛卜卦,确定出嫁的吉日。

男方到女方家娶亲时,一般去3至5人,其中包括男方长辈、媒人等。

“家西番”娶亲讲究时间早,天一亮就到女方家去。

女方家在大门口摆上接桌,献上酒茶等。

娶亲人到门口献上“哈达”,用酒菜祭天、祭地,这时女方家的姑娘们有的唱藏曲迎接,有的从大门到房门口,准备好一桶桶、一勺勺的清水,娶亲人在大门外也做防泼水的准备,娶亲人进门时,站在大门后的新娘母亲向天空泼一勺掺有牛奶的白水,表示祭天神。

然后娶亲人长辈一人先进门,不许泼水,长辈进到客房后,媒人等开始抢着进大门,这时姑娘们你一勺,她一勺地往娶亲人身上泼水,有时娶亲者被全身淋湿,在寒冷的冬天,往往冻结成冰。

女方家的姑娘们尽情泼水,有的娶亲人进了房还向他们身上泼水,直到娶亲人拿出几尺红布向姑娘们敬上酒后,泼水才算罢休。

在冬季几乎满院子都成了冰地。

泼水的意思是驱赶跟着娶亲人来的邪魔,使出嫁的姑娘平安吉祥。

当地汉族讲究拦住大门抢娶亲人的包袱。

姑娘这天一直坐在炕上,头上梳三个辫,辫梢缠一缕活羊的羊毛。

炕上放一方桌,方桌上供糌粑、酥油等。

姑娘临行前,要到堂屋拜别“家神”,出房门时还要向屋内撒一把红筷子,表示“姑娘走了,财宝不走”。

女方家的亲友送姑娘到婆家。

男方在家门口放鞭炮,唱欢迎的藏曲,新娘下马(或下车)落脚时地上铺一张羊皮,新娘踩过羊皮后,男女双方家的亲友争着抢羊皮,谁抢到羊皮意味着谁家的财路好,会兴旺发达。

新娘进门时,新郎背着枪和伴郎站在大门顶上,以示在以后的日子中能管住新娘,支配家务。

女方家在酒席后,还要向亲友们展出新娘的陪嫁物,并且向新郎的父母、兄嫂、姐妹等赠送枕头、鞋袜、枕巾等礼物,叫“抬针线”。

送亲的人们在男方家要留住一夜,叫“坐席”,以与当地汉族的“走席”(或称为当日席)相区别。

晚上男方家还要特意供上一只全羊肉,叫吃“应卡肉”,亲友们尽情喝酒吃肉,唱藏曲,跳着欢乐的藏舞,直到深夜。

男方家的亲戚还要请送亲的娘家人吃饭,叫“邀卡廉”,被邀请去的娘家人除新娘的舅舅外,进门时也要被婆家人泼水。

送亲的娘家人离开婆家时,男方向新娘的父母送上做长衣裳的衣料叫“奶母布”,还有母绵羊一只叫“财勒羊”,表示感谢他们养育女儿之恩。

送亲的队伍离开,并不意味着婚礼仪式全部结束,婚礼后的第三天,新娘的母亲、奶奶、哥哥、嫂子等至亲一行六人或八人来举行“下面”仪式。

“下面”的人给新娘带围裙、袖套,另外还有挂面、葱、盐、调料等,新娘的母亲将面下到锅中,象征新娘作为家庭主妇的生涯从此开始。

婚礼结束后,女方家择日邀请新婚夫妇“认门”,“认门”一般由新娘婆婆陪同,携带茶叶、酒等礼物。

一月后,新娘去娘家住上几天,叫“坐头回娘家”。

20世纪80年代以后,男女结婚,自由恋爱的较多,所以到寺院请喇嘛卜卦的少了。

结婚的日期一般选在农闲时节,由双方家长择定吉日,多半人家已不到寺院请喇嘛卜卦裁定。

迎亲时,原来“家西番”与当地汉族很大的不同是“家西番”敞开大门泼水迎亲,而当地汉族闭门抢包袱。

现在有些人家既泼水又抢包袱;有些人家既不泼水也不抢包袱,莫衷一是。

另外,以前“家西番”嫁姑娘喜欢和男方家说成“坐席”,在男方家热闹一晚上,同时也陪陪新娘,让她适应在男方家的生活。

现在结婚时,很多人家都选择在饭店里办酒席,这样既新潮又省事,“坐席”的习俗也就随之消失了。

二、“家西番”婚俗文化变迁的动因分析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民族文化在其历史长河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无时无刻不处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之中。

近年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以民俗形态延续下来的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也在发生变迁,现代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家西番”民俗正在发生着嬗变,旧的民俗逐渐消亡,新的民俗构成因素正在形成。

比如“家西番”服饰,改革开放以前,人们普遍穿藏式服装,但是现在连60岁以上的老人也基本上改穿汉服了,“家西番”和汉族从外表上基本没什么区别。

关于导致文化变迁的动力,人类学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来看,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外部的文化接触和文化传播。

另一方面是内部原因,即由社会内部的变化引起的。

大多数社会变革都是由物质文化的变革,特别是技术的变革引发的,一旦物质文化发生变革,非物质文化即价值观、规范和意义、社会结构等也相应地发生变化。

传统文化需要适应物质和技术环境的变化,与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等各项社会制度的变化相协调。

“家西番”婚礼方式已逐渐由原来的“仪式型”向“娱乐型”转变,从“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

婚礼中抢羊皮、唱藏曲、吃“应卡肉”、“邀卡廉”等环节已经被省略,程序和内容大为简化。

许多繁褥的传统礼仪已难觅踪影,而注入地是更多的现代生活内容,如拍婚纱照、用婚车迎新、用录音机播放歌曲、用摄像机摄录婚礼全过程、在饭店里摆酒席等已是屡见不鲜。

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家西番”的婚俗中,也反映在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婚俗中,这是时代在各民族婚俗中打上的烙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