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究

合集下载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共生理论视域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与路径研究①———以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为例廖忠明(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党的二十大报告将科技、教育与人才进行统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三者的战略地位,同时突出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报告提出推进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

高职院校要强化科教融汇理念,深化学校办学模式,构筑产学研共同体,打通教育与产业的经脉,为学校输送更多高素质适应性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产学研不仅是高校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项基本职能的重要形式,而且是激活高校办学活力、深掘高校育人育才潜能、促使高校高水平运转的一条高速通道。

针对目前国内高职院校产学研多元主体协同创新积极性不高、合作动力不足、运行机制不畅等发展困境,从共生的角度剖析高职院校、行业协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中相互作用关系与内在作用机理,以期为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提供借鉴与路径。

一、共生是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共生(Symbiosis )”一词由希腊语“Sumbioein ”演变而来,译为“共同、在一起”。

该词源于生物学,最初用来描述不同属种之间特有的生活现象。

它原本指的是两种或更多生物在生理上相互依存,以达到一种平衡状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概念逐渐引申为协同发展和构建命运共同体的过程。

共生关系实际上是不同属种间基于资源依赖或功能互补而结成的协作关系,本质上是多元主体基于有效分工而形成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共生理论表明,在共生关系中,互利双方按照各自的特性相互依赖、共同生活,以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在本质上,共生是一种合作的关系,其中各方通过相互合作和相互支持,实现了共同的利益和生存条件。

多学科交叉研究发现,共生不仅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且是一种社会现象。

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共生理论的核心即“共存”与“双赢”。

共生关系形成和发展的条件及规律、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进化的作用及规律,以及如何运用来指导可持续发展,是共生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初探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产、学、研相结合的初探
化技术专业邀请企业专家 为学 生进行专题讲座 , 以扩充学生 的
专业 认 知 领 域 。 另外 , 院 不定 期 选 派青 年 专 业 教 师 到 企 业 进 我
方米综合实训大楼 ,其中用于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建设 的有 2 0 余平方米。 00 建设 了拥有普通车床 2 8台、 普通铣床 4台、 牛
中联 重工科技有限责任公 司、 湖南 三一重工有限公司等 多家国 内知名企业开展联 合办学 , 实现校企双赢 。 一方面 , 学院根据企 业要求为企业培养 技术人才 , 协助企业开发新产品 ; 另一方面 , 企业为学 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提供最新信息 、 师资培训和学
5 职 业培训 与职 业技 能鉴定相 结合
维普资讯
20 0 8年 3月
第 3 ( 期 总第 1 2 ) 1期
广 西 轻 工 业 G A G IO R A FL H D SR U N X JUN LO I TI UTY G N
教 育研究
高职机 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产 、 研相结合的初探 学、
杨 国先, 王伟 平
( 洲职 业技术 学院, 株 湖南 株 洲 4 0 1 1 0) 2
【 摘 要 】 株洲职业技术学院 一体化 机电 技术专业 从校内 外实 、 训基地建设; 培训与 技能鉴定 职业 职业 相结合; 开展相关
课题研究 ; 办科研 实体等 多种途径进行产学研相结合。 兴
艺, 学生毕业后就能直接上 岗工作 , 实现 了企业 的生产 、 才培 人 养和学校的学 生毕业与专业建设双赢。
3 成 立专 业建设 指导 委员 会 ,为机 电一体 化 专业建
设提供 专家 保障
为了使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 办学更加适应行业结 构

高校教师工作计划——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高校教师工作计划——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高校教师工作计划——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高校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深刻认识到产学研一体化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以及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因此,我制定了以下工作计划,旨在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一、提高自身素质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满足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加强学术研究:不断跟踪学科前沿,关注学术动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2.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参加企业实践、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3.增强创新能力: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二、推进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改革是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1.优化课程体系: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践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

2.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企业实践经验等融入课堂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需求。

3.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校企合作: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资源共享。

2.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3.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合作开展科研项目,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四、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产学研一体化平台是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保障。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产学研一体化平台建设:1.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与企业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2.建立科研合作平台:与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科研合作平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始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一、产业学院的背景与意义产业学院是以产业为依托,与企事业单位合作,为提供产业发展所需的技术人才和科技支撑服务为核心任务的高职院校。

它旨在打破传统学院的学科壁垒,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科研成果的转化率,推动院校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产业学院的建设可以提供以下几方面的意义:1.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产业学院的建设能够更好地培养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专门人才,满足企业的需求,提高产业效能。

2. 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产业学院注重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更强的就业竞争力。

3. 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产业学院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实践,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4. 加强产学研合作:产业学院促进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实现产学研三方互动,共同推进产业的发展。

二、产业学院的建设模式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来推进产教融合。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建设模式:1. 企业定点办学:学校与特定企业合作,在企业内设立产业学院,由企业提供师资力量和实践教学环境,学校提供学科专业指导和教学管理。

这种模式可以更好地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专门人才,提高就业率。

2. 产学研合作实践基地:学校与多个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实践基地,提供实践教学和科研支撑服务。

这种模式能够加强产学研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转化。

3. 产业项目导向型学院:学校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立专门的学院,以产业项目为导向,培养与产业项目相匹配的专门人才。

这种模式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产业学院建设的路径和实践在产业学院的建设中,有几个关键路径和实践是需要关注和积极推进的:1. 建立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与企业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和实训计划,并提供专业教育培训服务。

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

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

138㊀㊀农机使用与维修2024年第3期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研究马㊀艳(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江苏江阴214433)摘㊀要: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㊂为了满足现代工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引入产教融合教学模式,阐述了产教融合在教学中的2种研发模式,进一步分析了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应用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的实施路径和实施内容,提出相应的发展措施,并在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了为期5年的应用,通过分析产教融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应用效果可知,该教学模式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㊂研究结果可为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并为其他相关领域提供借鉴和启发㊂关键词:产教融合;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实施路径;应用效果中图分类号:G712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doi :10.14031/ki.njwx.2024.03.041Research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of Mechatronics Specialties in Vocational SchoolsMA Yan(Jiangy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of Jiangsu Province ,Jiangyin 214433,China)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hina s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the mechatronics major of vocational schools is facing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In order to meet the demand of modern industry for high -quality skilled talents,the teaching mode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was introduced,two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odes of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teaching were expounded,the implementation path and implementation cont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 application -oriented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were further analyzed,and the corresponding development measures were proposed,and the application was carried out in Jiangya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in Jiangsu Province for a period of 5years.This teaching model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mployment rate of students and the satisfaction of employers.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mechatronics majors in vocational schools,and provide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other related fields.Keywords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vocational school;mechatronics;implementation path;application effect基金项目:2023年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XHYBLX2023126)作者简介:马艳(1983 ),女,江苏无锡人,硕士,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机械专业建设及教学改革㊂0㊀引言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扮演着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角色㊂现代工业对多领域技能人才需求不断增加,要求这些人才具备广泛的知识和实践技能,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生产环境[1-3]㊂因此,如何在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中引入创新的教育方法,满足工业需求成为一个紧迫的问题㊂产教融合教学模式作为一种有力的教育改革方式,旨在将教育与工业实践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更贴近实际工作需求的培训和教育[4-6]㊂在该模式下,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制定课程㊁提供实践机会,并确保学生在毕业后具备适应现代工业要求的技能和知识㊂本文基于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研究对象,详细介绍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并探讨其不同的研发模式㊂深入分析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应用型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教育的路径和内容,提出相关的发展措施,通过为期5年的应用研究来验证产教融合在机电一体化专业中的应用效果,以得出结论并展望未来的发展前景㊂通过这一研究,有望为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㊂1㊀应用型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实施路径分析1.1㊀产教融合实施方式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产教深度融合有助于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能人才㊂1.1.1㊀建立产教合作平台职业学校应积极与当地机电行业的企业建立2024年第3期农机使用与维修139㊀合作平台,通过签署合作协议明确合作关系,建立沟通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㊂1.1.2㊀制定适应性课程和培训计划学校和企业应共同制定符合产业需求的课程和培训计划,例如实习和实训课程,以确保学生获得实际技能㊂1.1.3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可以邀请业界专业人士兼任教师,或与企业员工共同培训学生,确保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保持一致㊂1.1.4㊀推广学徒制度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推广学徒制度,使学生在企业中进行有偿实习,并逐步培养为高素质员工㊂1.1.5㊀持续监测和评估建立监测和评估机制,以跟踪学生在产教深度融合课程中的表现和就业情况,及时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㊂1.2㊀实施目标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主要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内,积极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系统与产业教育高校的深度融合,逐步完善校企合作项目,以解决目前教育供给与产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㊂在未来10年内,高职院校将积极促进产教融合,以确保学校的教育内容㊁培训计划和课程设置,与当前及未来的产业需求保持一致㊂将重点放在建立更多深度合作项目上,为学生提供更多工作机会,使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实际技能和经验㊂同时,逐步健全校企合作项目将有助于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更稳定和可持续的伙伴关系,这些项目不仅关注学生的培训,还包括共同研究㊁技术转让和教育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产业发展㊂最终目标就是解决当前存在的教育供给不足和产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㊂通过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培养出更具实际工作能力和竞争力的毕业生,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以应对日益复杂和竞争激烈的现代产业环境㊂2㊀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实施内容与验证㊀㊀2.1㊀课程体系构建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下课程体系构建主要包括理论教学㊁实践教学和课外创新3方面(图1)[10]㊂图1㊀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下课程体系构建2.1.1㊀理论教学1)核心课程㊂包括机械设计㊁电路原理㊁自动化控制㊁电子技术等核心课程,提供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基础,课程体系安排如表1所示㊂2)跨学科融合㊂引入跨学科元素,例如机械㊁电子㊁计算机等领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㊂3)实际案例分析㊂通过实际案例和行业趋势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的实际意义㊂表1㊀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安排课程体系主要课程内容学分分配通识教育课程大学语文㊁大学英语㊁学科导论35学科核心课程机械设计㊁电路原理㊁自动化控制㊁电子技术㊁可编程控制器45创新创业课程机械制造装备课程设计㊁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㊁电子技术20学分总计100 2.1.2㊀实践教学1)实验课程㊂提供机械㊁电子㊁自动化等领域的实验课程,使学生能够亲自操作设备,巩固理论知识㊂2)实训课程㊂安排实际工作场景的实训课程,让学生模拟真实工作环境,掌握操作技能和工作流程㊂3)校企合作实习㊂安排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到企业进行实习,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了解产业140㊀㊀农机使用与维修2024年第3期需求㊂2.1.3㊀课外创新1)项目合作㊂鼓励学生参与课外创新项目,与同学一起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精神㊂2)科研与竞赛㊂提供科研机会和竞赛参与,让学生参与学术研究或技术竞赛,拓宽视野,提高综合素质㊂3)实用技能培训㊂提供额外的实用技能培训,如CAD 设计㊁PLC 编程㊁电路维修等,使学生具备更多就业技能㊂2.2㊀实施效果该模式在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实施效果如图2所示,通过调查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及学院近年来与电网㊁煤炭电力等企业深度合作调查中可知,机械一体化专业就业率逐渐增加,保持在80%以上,用人单位满意度也在逐年升高,表明产教融合模式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和竞争力起到了积极作用㊂学生通过实践经验和与企业的合作,更容易融入职业领域,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时学生也可以更快地适应工作并为企业创造价值㊂尽管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但仍需要不断改进产教融合模式㊂不断分析行业趋势和技术变化,调整课程内容和培训计划,以确保学生毕业后仍然具备最新的技能和知识㊂图2㊀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率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统计3㊀结论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产教融合模式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㊂通过对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的实施效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产教融合模式对于提高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就业率起到了重要作用㊂学生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获得了实际工作经验,提高了就业竞争力㊂图表数据显示,就业率逐年上升,稳定在80%以上㊂2)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升高,反映了产教融合模式对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效果㊂企业更愿意聘用这些毕业生,因为其具备实际工作技能和适应能力㊂3)江苏省江阴中等专业学校深度与电网㊁煤炭电力等企业合作的成功案例证明了产教融合的有效性㊂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际工作机会,还促进了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㊂综上所述,产教融合模式为职业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行性路径㊂通过不断改进和深化合作,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满足产业需求,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㊂参考文献:[1]㊀赵永来,王利鹤,宝秋利,等. 产教融合㊁三阶递进 模式下农机人才培养探究[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22(3):128-130.[2]㊀黄晶.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人才资源开发,2022(23):82-83.[3]㊀乔启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环保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J ].职业,2022(21):46-49.[4]㊀李锐,汪小芳.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2,35(22):4-5+9.[5]㊀Perception sofIts Organisation. Journa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and Training [M ].2011,12:575-592.[6]㊀赵林林,曹云清,杨帆,等.面向产教融合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方法研究[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2(21):153-155.[7]㊀王官燕,廖大凯.产教融合深化改革的多重逻辑:基于新修订‘职业教育法“的解读与思考[J ].教育科学论坛,2022(30):11-14.[8]㊀赖冬寅,吴琦,梁益铭等.机电一体化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例[J ].农机使用与维修,2021(9):101-103.[9]㊀钟海富. 1+X 证书制度下高职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路径研究[J ].教育观察,2022,11(31):96-100.[10]赵菲,王志臣,李慧.产教融合背景下计算机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研究[J ].科技风,2022(31):100-102.(05)。

“产学研创 四位一体”专业特色建设研究

“产学研创 四位一体”专业特色建设研究

“产学研创四位一体”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作者:赵梦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11期摘要:本文通过专业定位、人培模式、人培目标、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专业特色建设研究。

关键词:产学研创中图分类号:J524-4;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33-0250-01高职院校“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我院装饰艺术设计专业正是以发展定位特色为前提,以明晰的人才培养目标为目的,以创新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根本,以特色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支撑,以独特的教学模式为关键,进行专业特色建设。

一、专业发展定位特色结合我院自身优势,消除专业建设“同质化”等根本问题,通过“适应市场、错位竞争”,实施差异化发展,“三合一”式的全面融合,确立专业定位思路:以服务武汉地域经济为主,面向新兴的软装市场人才需求开设的专业。

以硬装设计为基础、工艺制作为特色,共同服务、重点打造软装设计专业,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专业特色。

二、人才培养模式特色本专业形成了“校企合作、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产”,指生产、制作;“学”,指教学、学习;“研”,指工艺、技术研发;“创”,指设计、创作、创新、创意。

“生产、教学、研发、创作”四位一体融合共进。

三、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学生能够达到四个方面的职业要求,即“重设计、精选配、能制作、懂工艺”的职业能力。

让学生具备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将来能在职场生涯中健康成长,逐步成长成“能工巧匠”、“岗位专家”、“行业名师”三种高层次的人才。

四、教学模式特色将培养软装设计能力的陈设设计等三门主干课程为专业轴心课程,将培养硬装设计、工艺制作两个方面能力的相关课程作为横向支撑课程为其服务。

纵向,构筑以软装设计为主导的深度课程轴线,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横向,搭建三种不同设计能力训练课程平台,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在课程教学内容上各有侧重。

高职院校“教产研服创”五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高职院校“教产研服创”五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探索——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

[收稿时间]2021-05-17[基金项目]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课题“‘体验+展示+实操’三维一体园林工程施工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1910382);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重点课题“‘双高’背景下园林专业群建设研究与实践”(LSTZY2019ZD06)。

[作者简介]陈绍宽(1979—),男,辽宁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陈宏伟(1980—),男,辽宁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

2022年12University Education[摘要]建设好和利用好实训基地是办好高等职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文章以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为例,从高职园林专业群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出发,分析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必要性,提出了建设路径,并对建设的实践成果进行了总结。

实践证明:建设与岗位群匹配的实训基地并实施教学综合改革,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为国内同类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园林专业群;实训基地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2)12-0232-03在职业教育领域,高职院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水平,直接反映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能力和办学特色,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密切相关。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号),指出支持职业学校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鼓励企业和学校共同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1],进一步强调重视加强实训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全面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创造优质的实训环境,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园林学院课题组(下文简称“课题组”)通过国家级、省级创新型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示范性院校建设项目等途径获取资金,建成了一个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活动、技术流程相一致,教学管理制度与企业管理模式相对接的集教学、产品生产、科技研发、技术服务、学生双创五位一体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校企合作研发平台的建设研究

“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校企合作研发平台的建设研究

·361·文艺教研摘 要:校企合作是指企业与学校利用各自的优势来实现利益共享、互利共赢的一种合作模式。

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能够使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就直接能够进行一线岗位熟练工作,达到更好地服务生产的目的。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培养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各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改革方向。

本院服装设计专业结合教学现状与企业需求共建校企研发平台。

首先,将实践知识带入课堂,丰富教学知识结构体系;其次,结合企业需求,从专业知识角度出发为企业创造产业成果;接着,通过市场反响回馈研发与教学成果;再次,研发中心培养的学生团队可作为企业人力资源储备力量;最后,为学生提供实习平台与就业输送途径,形成优势资源共赢与“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1 实施背景1.1 校企合作契机为推进学院“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派蒙国际集团与安徽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共建“派蒙功能性服装研究中心”,以研发防辐射服装的款式设计、造型结构优化;培养在校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其提供实习机会;解决院校实践性教学问题与企业人资的人才储备问题;检验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成果。

派蒙国际(控股)集团于2015~2016年间分别注册并成为天猫、京东、苏宁易购等各大电子商务门户网站的品牌网络店铺,集团计划大力开拓防辐射服装电商市场,同时加大产品研发力度。

本项目将借助相关集团电商平台完成研发、设计、结构制版、制作、营销等环节组合的产业链,实践教改及成果检验。

1.2 防辐射孕妇装市场现状目前,防辐射孕妇装的市场结构层次明显,品牌集中度较低,庞大而稳定的消费人群拥有空前的消费能力,市场需求催生了一大批孕妇装生产企业。

据统计,现在国内生产孕妇装的企业有近百家,另外还有很多来自港台的品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究
高职院校多为地方性院校,生源及就业具有区域性的重要特征,而且高职院校办学主体大多为地方政府,服务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以最终实现为经济社会提供大量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办学目标。

而加强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建设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进行分析。

一、制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高职院校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中,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实践过程中依然存在缺乏理论支撑不足、缺少产学研结合有效实施途径、缺乏长效运行机制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政府应积极引导,大力支持
在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起步阶段,政府应通过制度、政策的建立与规范,来引导、支持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实施产学研结合。

目前,政府应从我国高职教育的实际出发,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利于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发展的完善的政策法规。

建立相关激励机制,引导、鼓励学校开展产学研合作,调动院校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教师的主动性。

同时通过法律的形式要求企业履行服务于
的教育职责与义务,并给予企业一定的税费优惠。

(二)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
通过建立产学研调控机制,依据市场需求,调整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办学规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寻求并把握住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保持高职院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

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从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的科学化程度和培养人才的数量、效益,合作企业的成本、产值等“软硬”等方面共同评价高职院校的产学研结合工作。

(三)理顺产学研结合运行主体间的合作关系
只有建立更深层面的合作关系,校企双方才能在双赢的基础上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才能真正地促进高职院校的发展。

企业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之中,通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新课程、建设教学资料、安排实习、合作研究课题等同院校深入合作,同时学校也为企业发展培养相关人才,使得校企内外紧密结合。

二、推进产学研结合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产学研一体化建设,除了借助于政府的政策支持,还要对师资队伍建设进行改革,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着师资来源单一、水平不高、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以及兼职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缺失、高水平教师流失问题严重和专门的“双师型”教师培养院校匮乏等问题。

为此,需要对高职院校“双师型”师资队伍进行重点建设。

(一)加强相关培训,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制度
在重视教师理论素养培训的同时,高职院校必须着力开展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

高职院校应有计划的组织、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高职教育师资培养基地进行培训,并支持年轻教师进行在职进修和深造,同时制定制度,要求专业课教师必须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以上措施,达到提高教师双师素质的目标。

(二)校企联合开发培训课程
高职学院可通过调研,与相关企业共建师资培训基地,校企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并帮助教师获取相关资格证书,使高职师资队伍双师素质得以提高。

(三)社会聘用兼职教师
高职院校从教学工作需要出发,可以行业一线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教学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或通过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订单式培养等途径,由企业技术专家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从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达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的目的。

(四)挂职锻炼
高职教师多数源于高校,理论素养较强,但往往缺少实践经验,大多对企业真正的运营过程缺乏了解,对理论教学缺少“必须、够用”的理念。

为了让高职教师深入理解高职教育的目的,有计划的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一线进行挂职锻炼和顶岗实习,直接进入企业运行过程中,去深入调查企业对人才素质、知
识和能力的要求,理解企业生产、服务、管理的理念、技术和技能,收集专业教学、学生实训必需的各种专业实践技术资料等,把行业和技术领域中的先进成果引入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

三、校企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问题研究
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要和有较强实际动手能
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而实训基地建设是培养这种能力的重要环节。

(一)明确校企合作关键点,形成长效合作机制
以往开发的校外实训基地,大多单一的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久而久之,知识和技术上的近亲繁殖可能会成为阻碍企业与院校合作的重要因素,造成校企长效合作机制的缺失。

因此,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学校应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作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咨询培训服务、产品技术推广,和与企业人员合作进行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转换等工作。

对企业而言,应将院校作为“人才供应”客户,把支持院校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作为反哺教育,实施人力资本投资的战略性目标。

只有校企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长效合作机制,实现校企双赢。

(二)着力解决实训环节投入产出的矛盾,合理利用校企资源
实训环节的完成必须以相关的设备作为支撑。

作为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实训课程的需求,必须建设系统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技术水平较高的实训室。

受院校经费的限制,高水平实训室的建设必须依托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而作为利益追逐者的企业,绝不会在收益
情况不确定时冒投资的风险。

因此,为了获得企业的支持,高职院校必须要对企业阐明互利互惠的目标;同时使企业认识到,投资高职院校是企业的一项具有重要收益的长期投资,通过运用企业的设备、技术对学生开展培训,能使学生熟悉企业的技术、产品,这往往会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偏好于采用这些技术与产品,而且在推广应用中会不自觉的传播在实训过程中获得的企业文化,推广企业的经营理念。

(三)加强学生实习实训的岗前教育
学生在实训过程中由于简单重复的劳动易产生倦怠心理,甚至可能产生对抗心理;同时部分学生认为毕业后不从事相关行业而对待实训实习存在敷衍心理,可能会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必须对学生开展实习实训前的岗前培训,引导学生从职业人的角度去学习和体会企业文化、企业工作流程等,以保持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

也可与企业商讨,把实习实训成绩作为招聘、晋升的重要依据。

通过这些措施,达到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目的。

作者简介:牛大山,男,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讲师;潘平平,女,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张晋,女,沧州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管理系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