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学设计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教学设计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学生学会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3)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操作,并准确记录和分析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目标(1)经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让学生体会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

(2)掌握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应用。

2、教学难点(1)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2)对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四、教学准备实验器材:小车、砝码、托盘、细绳、定滑轮、打点计时器、纸带、刻度尺、天平、电源等。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五、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1)通过播放一段汽车加速和减速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汽车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提出问题: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2、实验原理讲解(1)介绍控制变量法:在研究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先控制其他物理量不变,只研究其中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当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时,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拉力的大小,测量不同拉力下小车的加速度。

(3)当研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保持拉力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测量不同质量下小车的加速度。

3、实验步骤(1)实验装置安装①将打点计时器固定在长木板的一端,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连接在小车的后端。

②用细绳将小车通过定滑轮与托盘相连,托盘内放置砝码。

③调整定滑轮的高度,使细绳与长木板平行。

(2)平衡摩擦力①将长木板不带滑轮的一端垫高,使小车在不挂托盘和砝码的情况下,能够沿长木板匀速下滑。

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高一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案例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实验: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力之间的关系”这一节内容在物理教材必修一中安排在“牛顿第二定律”前“牛顿第一定律”后。

“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对于“力与运动的关系”的定性表述,而“牛顿第二定律”是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上对运动和力的定量研究表述,是牛顿力学的重点和中心内容。

教材引导力学生从牛顿第一定律出发,安排这节内容的必要性,并从实验思路设计,物理量的测量,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几个方面引导学生完成探究。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知识结构上看,通过上一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有关,这为实验理论的理解打下了基础。

经过第一章中“探究小车速度对时间变化规律”这一实验的学习,已经知道实验探究操作的基本步骤,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能力。

三、设计思想实验在中学物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物理学中,许多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和理论的建立,都是以实验为基础的。

物理离不开实验。

旧的教学模式,课程的开展方式主要是注入填充式,教师为课堂的主体,整堂课都是教师在讲解,学生听,学生参与度很低,而在新的课改中,物理学科提出了核心素养,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构成。

物理课堂教学围绕着核心素养展开,科学探究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在实验课程设计上以探究为主要模式。

四、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设计过程,能够依据要求进行实验设计,学会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2、经历用图像处理数据的过程,从图像中发现物理规律,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获取证据的能力3、经历实验操作和测量的过程,知道如何平衡摩擦力、减小系统误差等操作方法,体会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让学生经历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探究过程2、体会探究的本质,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批判性思维、交流和合作等能力教学难点:1、从实验数据中分析加速度与力以及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的关系2、从图像中发现物理规律,并通过这种体验提高使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六、教学过程1、问题引入师: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物体如果受力,将会改变运动状态,产生加速度。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优秀教案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优秀教案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核心价值: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的精神和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1.掌握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定量关系;2.知道测量加速度大小的方法,掌握用图象来分析实验数据,探究物理规律的方法;3.了解气垫导轨减小摩擦的原理,了解光电门及数字计时器在实验中发挥的作用。

教学重点:如何提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过程、实验误差分析。

教学过程:课前:登陆优教平台,发送预习任务。

根据优教平台上学生反馈的预习情况,发现薄弱点,针对性教学。

(优教提示:请登陆优教平台,发送本节预习任务)一、知识回顾,引入新课牛顿第一定律:思考:物体受力不平衡时,会怎样运动呢?•1、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速度(大小和方向)发生了改变,即物体具有了加速度。

•2、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3、如何度量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质量大的物体的运动状态较难改变,即物体的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的运动状态较易改变,即物体的惯性小;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度量。

那么,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呢?控制变量法:研究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时,需要先控制一个量不变,研究另外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探究思路三、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生活经验:用大的力推物体,物体会获得大的加速度;而用小的力推相同的物体,物体会获得小的加速度。

猜测:加速度和力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呢?实验探究:控制物体的质量不变,探究加速度与受力之间的定量关系。

两个问题:1.怎样测量物体的加速度?①参考前面学习过的《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实验中就算加速度的方法;②可以使用光电门、数字计时器得到物体的瞬时速度。

2.怎样提供并测量物体所受的恒力?要求物体所受的合力恒定,且方便测量,参考前面学习过的《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可用钩码拉着滑块运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把钩码所受的重力直接看作滑块的合力呢?①考虑到滑块与长木板之间有摩擦力,可用重力的分力来平衡摩擦力;考虑到加速度比较大时,拉力不等于重力,可让滑块的质量远大于钩码的总质量,则加速度较小,此时认为拉力近似等于钩码的重力。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教案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教案

以下是一个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的简要教案:
实验名称: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
实验目的:
1. 了解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
2. 探究加速度与施加的力和物体质量之间的关系。

实验材料:
1. 平滑水平桌面
2. 小推车或滑轮组
3. 牵引绳
4. 弹簧测力计
5. 不同质量的金属块
实验步骤:
1. 在水平桌面上放置小推车或滑轮组。

2. 用牵引绳连接弹簧测力计和小推车,并确保绳子通过滑轮组。

3. 给小推车施加不同大小的拉力,记录每次施加的力值。

4. 将不同质量的金属块放在小推车上,保持拉力不变,记录金属块的质量和推车的加速度。

5. 重复实验多次,以获得可靠的数据。

实验数据处理:
1. 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力与加速度的图表,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

2. 计算不同质量下的加速度,比较结果并总结规律。

实验注意事项:
1. 确保实验台面光滑水平,减少外界干扰。

2. 每次实验前都要校准弹簧测力计,确保准确性。

3. 实验时要小心操作,避免受伤。

思考问题:
1. 根据实验结果,你觉得加速度与施加的力和物体质量之间有何关系?
2. 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符合你在本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理解加速度与力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要重视学生实验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二)探究过程与方法通过控制变量法,使学生充分体会探究问题,与小组成员合作设计实验方案,操作实验,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验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提出可行的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果。

教学方法: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法合作法分析处理法导学法教学器材: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室、课件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垫导轨、气源、两个光电门和与之配套的数字计时器,滑块、滑片、细线、小桶、天平、砝码、细沙、弹簧秤、小车、木块、钩码、一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打点器、纸带、秒表、毫米刻度尺、垫木、橡皮筋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质量接近的普通轿车从0加速到100Km/h 时至少10s而F1赛车需要时间不超过 2.5s?为什么赛车的加速度比较大?2、并驾齐驱的大货车和小汽车在同样大的制动力作用下,哪种车更容易刹车?请同学们从生活经验出发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举例说明。

总结:从以上两例中我们可以得到结论:当力的大小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当物体质量一定时,力越大,加速度越大。

(提出问题)物理学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定性的描述,物体的加速度与它受的力、它的质量有什么定量的关系?二、正课(1).实验方案的确定(教师活动)那么我们应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的受力和物体的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呢?(学生活动)可以先研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的关系,再研究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的关系。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

《4.2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在前面的自学中,我们晓得了如何叙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我们用什么去叙述它呢?对,用速度去叙述,那速度无论是大小还是方向存有一个发生变化,我们就说道物体的运动状态出现发生改变。

那我们又如何叙述速度的变化呢?对,用加速度。

那这文言我们就去深入探讨加速度与力、质量这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在定量分析之前,我们先去定性地搞一个探讨。

假如存有两辆汽车,咱们存有两个同学必须驾车它们比赛。

a组呢,就是相同质量的法拉利、奇瑞qq,但是法拉利的马力就是1000匹,而qq的马力就是300匹,那我们同学会挑选哪辆呢?确实就是法拉利,为什么呀?因为法拉利走的更快一些。

也就是说相同质量的物体,受的外力越大,速度变化的越快,加速度越大;b组与相同马力的两辆车,但是一个车呢质量较小――就是小轿车,而另一辆车呢质量很大――就是载满的大货车。

那同学们可以挑选哪辆?小轿车,为什么呀?这也就是说受相同的外力的物体,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大。

那通过这两个例子,我们可以看看出:加速度与外力就是呈正有关的,与质量呢就是负相关的。

那究竟它们存有怎样的定量关系,我们通过实验去探究。

运动状态→速度→加速度a:与f呈正有关,与m呈圆形负相关。

m一定时,f越大,a越大;f一定时,m越大,a越大。

那这个实验啊,大家看看课本73页,存有两个方案。

但是无论哪个方案都就是在紧紧围绕这三个量展开。

我们先看看方案一。

在这个实验当中,小车受的外力f用与小车相连接的砝码的重量去则表示,砝码的质量我们可以用天平秤;小车的质量m用天平秤后也可以得出结论;小车的加速度a我们通过第二章中的运动学公式――加速度-时间公式:x=1/2at2展开变形得出结论,由这个式子我们可以晓得加速度a=2x/t2,那我们只要测到小车走到的长度x除了经历的时间t就可以获得加速度a.这里必须特别注意一件事:小车的质量m必须远大于砝码和砝码盘的质量m之和。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案高一上学期物理人教版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明确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各种注意事项,理解实验数据的各种处理方法(2)经历探究加速度与物体受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的过程,设计出方便的表格。

2.科学思维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有关物理知识的实例与实验现象,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

3.科学探究通过实践和探究,让学生感觉科学就在身边。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唯物主义观。

4.科学态度与责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勇于发现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以及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

教学难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

三、教学分析学生们在前面已经学习了力、物体的运动描述、以及牛顿第一定律。

对力与运动的关系有了简单的认识。

也对测量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方法和实际操作都比较熟悉。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将教材中一节课的内容分解为两节课进行教学:第一小节是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实验方案的确定;第二节是在实验室中根据学校实际所有器材进行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关系的研究,力图在本节课让学生体会探究过程,并且在探究中找到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活动1【导入】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关系利用视频《家庭视频》,说明用同样大小的力拉不同质量的扭扭车,快慢不同;用不同的力拉相同质量的小板凳,快慢也不同,说明:质量一定时,力越大,加速度就越大;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

那么,加速度与力、质量有什么关系呢?本节课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活动2【讲授】新课实验准备教师用幻灯片展示课前预习答案,并解决课前预习中的问题。

实验原理基本思路——控制变量法(1)保持研究对象即小车的质量M不变,改变砝码的质量m,即改变作用力F,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作用力成正比.(2)保持砝码的质量m不变,即保持作用力F不变,改变研究对象即小车的质量M,测出小车的对应加速度,验证加速度是否与质量成反比.实验器材打点计时器,天平,细绳,纸带复写纸片,小车和钩码,小桶和钢珠,一端有滑轮的长木板、刻度尺、导线实验测量加速度a利用打点计时器打出的纸带计算加速度质量M天平力F利用小微课介绍如何平衡摩擦力得到恒力F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探究一:平衡摩擦力利用现有的器材,对桌面的小车进行平衡摩擦力活动3【活动】实验探究过程教师分配任务,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自的任务小组完成探究二控制小车和钩码的质量M=(小车上放钩码,已知M车=186.8g,M码=50g);712小组完成探究三控制小桶和钢珠的质量m=(已知m桶=5.1g,m钢珠=3.58g)2.小组实行组长负责制,组长负责小组管理及任务的分配。

4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案

4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案

4.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目标:⑴理解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合理性和必要性⑵理解实验思路的合理性,以及用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的有效性⑶经历实验的操作和测量过程,以及通过图像处理实验数据的过程,体验如何平衡摩擦阻力、减小系统误差(钩码所受的重力不等于小车所受的拉力等)的操作办法。

⑷体会整个探究过程的科学严谨和合理性教学方法:导学、精讲、讨论、实验教学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注意事项的讨论教学难点:组织学生思考与讨论:①钩码质量应比小车质量小很多(≤1/6)时,钩码所受的重力才近似等于细线对小车的拉力;②如何“消除”小车受到的摩擦力?③数据处理时的“化曲为直”。

教学过程:一、实验的基本思路:问题讨论和分析讲解:①引导学生讨论根据什么、以及为什么要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②要求学生猜想加速度与力、质量之间可能是什么样的关系?并简单阐述猜想的依据。

③如何探究一个物理量与两个(或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④讨论: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时,测量物体在不同的力的作用下的加速度,以每次测量的数据在坐标系上描点(a,F),如果二者之间是正比关系,所得的图象应该是什么曲线?⑤讨论:保持物体所受的力不变时,测量不同质量的物体在该力作用下的加速度,以每次测量的数据在坐标系上描点(a,m),如果二者之间是反比关系,所得的图象应该是什么曲线?思考:1、怎样能使数据的处理变的直观和方便?2、若加速度与质量的二次方成反比,可以怎样处理数据?二、实验数据的分析:1、数据记录:利用表格记录数据2、数据分析:利用图线得到规律,注意“反比”向“正比”的转换甲乙三、制定实验方案时的两个问题:1、怎样测量(或比较)物体的加速度?⑴【公式法】测出时间和位移,利用公式,计算出加速度;⑵【打点计时器法】利用打出的纸带,利用公式,计算出加速度;⑶【比较法】两个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与加速度的关系为,这样测出位移就可以知道加速度的比值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4.2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探究性实验是高中物理新课程中一种重要的实验方法。

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课正是探究性实验,实验安排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之前,对于学生来说,比验证性的实验难度要大,所以对本节教材主要做以下两点分析:
1、从教材前后联系来看,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一节学习了力是改变物体
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因此,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是认知
过程的必然,这一节又是《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和理论基础,对下一节的学习非常关键。

2、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节课涉及到控制变量法、图象法,是高中物理实验常用的方法,所以更要好好把握。

二、学情分析
1、具备的学科知识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知道了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知道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及质量是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但学生对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理解只是简单的定性关系。

2、学生能力分析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方法,在本实验中,老师只要作一些必要的指导,
学生都能完成实验操作及数据处理。

但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方面能力有限,应加强引导。

三、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影响加速度大小的因素;
能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要重视学生实验
技能的提高,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充分体会如何探究问题,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如何控制变量和实
验条件;借助多媒体辅助,利用图象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讨论分析与交流,最后总结出实
验结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探究过程中所用的科学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的使用;
2、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探究过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在猜想的基础上进行实验设计, 果。

进行实验和数据处理,完成实验并得出实验结
1教学辅助设备
多媒体视频、PPT课件、excel
2、学生分组实验器材
探究包①: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线、砝码、刻度尺、天平等。

探究包②: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电源、细线、钩码、天平等
六、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教法设计
将学生分成两人为一实验小组。

两个实验小组为一讨论小组,在实验中设置若干小问题, 引导学生完成实验的探究过程,其中穿插适当的探究性讨论和探究性提问,边讨论边实验,通过对实验结果交流讨论,最后对知识的理解达到共识。

学法指导
探究过程中渗透科学方法,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

七、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预设的问题:
视频播放飞机、汽车和摩托车赛跑,引导学生思考加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借助多媒体显示,利用了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克服了文字说明的抽象乏味的缺陷,展示来源于学生实际生活中相关现象,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与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2、猜想与假设
引导学生对实例分析与交流讨论
问题一: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
问题二: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如何量度?
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加速度大小既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

猜想1加速度的大小与力有什么关系?
猜想2:加速度的大小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为下一步定量研究做好铺垫。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探究加速度,力与质量三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问题四:我们采用什么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问题五:具体如何控制?引导学生得出运用控制变量法的具体思路,即先保持物体的质量不变,分析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再保持物体所受的力不变,分析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

接着通过新的问题六:怎样测量物体的质量和加速度?
问题七:如何为运动的物体提供一个恒定的外力?又如何测出这个外力呢?
让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对实验方案的设计进行定向的探究,并逐步走向自由探究,环节中主要包括引导学生选择实验器材、制定实验方案与实验步骤。

就设计过程而言,主要是在进行智慧技能的学习。

教师不妨以一个参与探究者的身份,参与到活动中去,别重要条件予以提醒,如需要平衡摩擦力,小车质量需远大于钩码的质量等,这个学生对个
但不过多干涉
最后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数据记录的表格。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
实验方案一:器材:小车、打点计时器、电源、纸带、砝
码、刻度尺、天平
这一步骤主要要求学生能正确进行实验操作,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器。

平衡摩擦力:将长木板的一端适当垫高,用小车的重力的分力将摩擦力平衡掉。

重物的质量要远远小于小车的质量m物<<M车,这样小车受到的拉力才等于砝码的重力。

要求能做到如实记录实验数据,认识到科学收集实验数据的重要性。

我进行适当引导以突破做好实验这个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加强学生探究能力。

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质量不变)
保持小车质量不变,通过增加钩码的数量来改变拉力的大小。

重复实验五次。

(1)实验数据记录
次数小车受力F/N加速度a / (m/s 2)
1
2
3
4
5
(2)作图分析:作―― 图像
探究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力不变)
保持钩码的数量不变,改变小车的质量,重复实验五次。

(1)实验数据记录
次数小车质量M / kg
2
加速度a / (m/s )
1
2
3
4
5
(2)作图分析:作a―― 1/ M图像
Tf
一端带有定滑轮的长木板、细线、
2、 实验方案二:用气垫导轨探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 鼓励学生对方案一进行改进, 用不同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并体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
应用。

器材:气垫导轨、滑块、光电门、电源、细线、钩码、天平等
5、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讨论加速度与力、 质量的定量关系,结合借助excel
画出的a -F 与a -1/M 图象,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使学生对 “加速度与力成正比,与质量
成反比”
1、
实验 次数
t i (s) t 2(S ) x(m) a=[(L/t2)2 -(L/t1)2]/(2x) (m/s2 m 桶(kg)
F=m 桶*9.8( N ) 1
2
3
4
5
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质量不变) L=0.03m 将实验数据输入到 excel 表格中,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借助excel 画出a-F 图象
x=0.500m 实验
次数
t i (s) t 2(S) x(m) a=[(L/t2)2-(L/t1)2]/(2x) (m/s2) M(kg)
1
2
3
4
5
L=0.03m x=0.500m
将实验数据输入到 excel 表格中,组织学生对实验数据分析, 引导学生借助
excel 画出a-1/M 图象 2X
2疋
的结论达成共识。

M —定,加速度a 与F 成正比 F 一定,加速度a 与M 成反比
floci

X M
'矗 O
护仇期打 It r JI
比电门士
八、教学反思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最主要的是,本堂课合理地运用了多媒体电脑的辅助功能设置了由浅入深、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从定向探究把学生逐步引向自由探究。

前后连贯的
1、本节课能遵循教学规律,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层次地组织教学,进而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

2、通过视频引入新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3、借助光电门和计算机的辅助,利用光电门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
计算,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实验的精确度,利用excel作图总结出实验结论;
4、在探究过程中,方案一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本实验的原理,方案二通过信息技术提高了实验的精确度,并快速得出实验结果,提高了课堂效率,通过两种实验方案的学习,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实验原理和实验结论。

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1、大班授课,学生人数多,高效率、全方位地组织教学方面仍需改进和加强。

2、借助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提高了提高效率的同时也降低学生对数据进行计算和处理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