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神经系统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医药学院病理教研室理论课教案

课程名称:病理学Pathology 任课教师:李巧琴授课对象: 5 年制10 级临本班授课时间:2012.3-7

参考书籍:

1、李玉林主编.病理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2、杨光华主编.病理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李甘地主编.病理学.七年制,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4、宋继谒主编.病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第十四章神经系统疾病

前言

由于神经系统解剖和生理学上的特殊性,使其在病理方面有和其他实质器官不同的特殊规律:

1 病变定位与功能障碍关系密切:一侧大脑额叶中央回病变可导致对侧肢体瘫痪;

2 相同病变发生在不同部位,出现不同结果:小梗死灶在额叶前皮质区无症状,在延髓可致命;

3 对各种致病因子的病理反应:如病毒寄生在细胞内,都表现为神经原变性、坏死多灶性白质软化,小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增生,血管套形成;

4 脑的病变均可引起颅高压和脑疝;

5 血-脑积液屏障和血管周围间隙构成天然防线,限制炎症反应向脑实质扩散血-脑屏障—物质从脑血管运到脑组织具有选择性和限制性—防止有害物质入脑,在脑外体液发生的任何剧烈变化不影响脑组织;

6 脑内无固有的淋巴组织和淋巴管,免疫活性T、B细胞均由周围血液输入。

第一节神经系统的感染性疾病

传染源: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传染途径:(1)血源性感染:脓毒血症的感染性栓子;

(2)局部扩散:颅骨开放性骨折,乳突炎,中耳炎,鼻窦炎

(3)直接感染:医源性-腰椎穿刺

(4)经神经感染:狂犬病病毒沿周围神经,单纯疱疹病毒沿嗅神经,三叉神经入侵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感染。

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散发,冬春季可流行,故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多见儿童,青少年。临床出现发热、头痛,呕吐,皮肤淤点,脑膜刺激症状。(一) 病因发病机制

(二) 传染途径

大体: 1、脑膜高度扩张充血

2、蛛网膜下腔大量灰黄色脓性渗出物沟回结构不清—浑浊,蒙纱巾状。

镜下: 1 蛛网膜下腔血管扩张充血

2 蛛网膜下腔增宽,大量中性粒细胞,纤维素,少量巨噬细胞,淋巴细胞。

3 查到脑膜炎双球菌

4 脑实质轻度水肿

(四) 临床

急性化脓性炎症表现:

1 发热

2 神经系统症状:

(1) 颅内压升高:头痛,喷射性呕吐,前囟饱满--脑膜高度扩张充血,蛛网膜下腔脓性渗出物–影响颅顶蛛网膜颗粒吸收脑积液。

(2) 脑膜刺激症状:

颈项强直:炎症累及脊神经根周蛛网膜软脑膜,软脊膜–脊神经根通过椎间孔受压–颈项和背部肌肉由于运动引起疼痛,颈–由于项部肌肉运动时对上述病变的保护性痉挛。

角弓反张–婴幼儿,腰背部肌肉保护性痉挛。

曲髋伸膝征–阳性,腰骶尾神经后根受炎症压迫--曲髋伸膝时,坐骨神经受牵引–腰神经根受压而疼痛。

3 颅神经麻痹:脑膜炎累及基底部Ⅲ、Ⅳ、Ⅴ、Ⅵ、Ⅶ对颅神经–相应部位麻痹。

4 脑脊髓液改变:压力大,浑浊,大量脓细胞,蛋白质、糖降低,细菌培养(+)。

(五)结局

1 及时治疗–痊愈

2 颅神经麻痹

3 血管炎–血管阻塞–脑梗死

暴发性脑膜炎败血症:儿童,起病急,暴发性脑膜炎的一种类型。

表现:周围循环衰竭,休克,皮肤紫癜,双肾上腺大片出血-肾上腺功能衰竭,沃–弗综合征(Warterhouse-Friedrichsen)。

机制: 大量内毒素释放入血–引起弥漫性血管凝血,病情凶险,短期内败血症死亡。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概念: 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夏秋季流行,起病急,死亡率高;

表现:高热,嗜睡,抽搐,昏迷;儿童多见-----50-70%为10岁以下。

(一)传染途径: 乙型脑炎病毒(RNA病毒)

部位:广泛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灰质---- 最重:大脑,基底核,视丘;

次之:小脑、桥脑

最轻:脊髓

大体:表面: 脑膜及脑血管血管充血,脑水肿,回宽,沟窄。

切面: 大脑深层,基底核,视丘弥漫或散在粟粒或针尖大透明软化灶。

镜下:

1 炎症反应及血管套形成(perivascularinflammmatory infiltration)

(1)、脑实质血管高度充血,血管周围间隙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病毒感染时浸润的淋巴细胞等环绕血管,集聚在血管周围间隙,形成血管套或袖套现象。

(2)、脑水肿神经原周围间隙大,网状空隙。

2 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病毒在神经细胞内繁殖–肿胀,尼氏小体崩解、消失,胞浆水肿; 卫星现象和噬细胞现象(setallitosis, neuronophagia);少突胶质细胞(5-5个以上)围绕受损神经原—营养神经原(同雪旺细胞产生髓鞘);神经原死亡后被激活的小胶质细胞或血源性巨噬细胞吞噬现象。

3 筛网状软化灶神经组织坏死软化—呈筛网状。

4 胶质细胞结节小胶质细胞增生—位于坏死神经细胞或小血管旁(巨噬细胞系统)。

(三)临床病理联系

1 嗜睡,昏迷:神经原广泛变性坏死。

2 头痛,呕吐:脑血管扩张充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3 脑疝(brain hernia)小脑扁桃体疝—呼吸中枢受压—呼吸骤停死亡。

4 脑膜刺激症

5 脑脊液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四) 预后

及时治疗—急性期后痊愈

少数治疗不及时—后遗症

三、脊髓灰质炎(poliomyelitis)

脊髓前角灰质炎病毒引起急性传染病,散发性。(生后吃疫苗)1-6岁,绝大多数隐性感染,5-10% 显性感染,其中0.1-1% 有症状,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肢体瘫痪。

(一) 病因:脊髓前角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二) 传染途径: 粪便、鼻咽分泌物中的病毒---消化道---黏膜上皮繁殖---到淋巴结繁殖---入血---病毒血症--抵抗力低下--随血流入中枢神经系统靶细胞---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绝大多数隐性感染。

显性感染:

轻型: 暂时性病毒血症

非麻痹型: 病毒到中枢神经系统只引起轻微病变,无瘫痪症状反应性脑脊膜炎-头痛,脊液中淋巴细胞、蛋白增高。

麻痹型”病毒损害运动神经原-肢体麻痹。

(三) 病变

1 部位脊髓腰膨大最重,颈膨大次之;依次为延脑,桥脑,中脑。

2 镜下

(1)脑膜充血,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

(2)脊髓前角病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