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教学中“文化”定义简析
语言的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

语言的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语言是人类传递思想、表达情感、交流信息的工具,不仅仅是沟通的媒介,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表达方式。
不同的地区、国家以及民族拥有着各自独特的语言特点,反映了其所处文化环境与历史传统。
本文将从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方式两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语言的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通过语言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社会习俗。
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传递着特定的价值观念。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注重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尊重长辈,注重和谐稳定。
而在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权利和自由。
这种文化差异在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语言中的口头禅、谚语和俚语等也是文化内涵的表现形式之一。
比如,中国有很多与动物相关的谚语,如“一鸟在手,胜过两鸟在林”、“狗急跳墙”等。
这些谚语不仅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对于自我保护、从小处着手的智慧,还传递了人们对于动物的深刻理解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除了口头表达,语言中的礼貌用语和称谓也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人际关系的看法。
比如,在日本文化中,人们非常注重对他人的尊敬,使用敬语表达对长辈和上级的尊重;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倾向于直接称呼对方的名字,不太注重敬语的使用。
这样的差异再次彰显了不同文化中人际关系的差异。
二、语言的表达方式语言的表达方式是指人们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和形式。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不仅有着不同的语言,还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
首先,语言的声调、节奏和语气在表达方式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我们注重语言的抑扬顿挫,善于运用声调和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
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往往更加注重语言的逻辑性和准确性,语气相对平缓。
这种语言的节奏和语气的不同,使得人们的表达方式在感情色彩和表达效果上有所差异。
其次,比喻和隐喻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我们经常使用成语和谚语,通过添加意象和引申义来丰富语言的表达效果。
语言文化相关知识点总结

语言文化相关知识点总结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文化则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
语言和文化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反过来,文化也塑造了语言。
本文将从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对文化的影响、文化对语言的影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
一、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语言是文化的表征,文化则通过语言来传承和发展。
语言包含着文化的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信仰等方面的内容,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社会制度、历史传统等。
而文化则在语言中得以传承和延续,体现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
二、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对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语言的词汇反映了当地的物质生活、社会风俗、传统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比如,不同语言中的节日、食物、服饰等词汇,都体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其次,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习惯、价值观念等内容。
比如,一些语言强调主语、宾语的关系,体现了对人际关系的重视;而一些语言强调动作的方向、状态等,体现了对时间和空间的关注。
最后,语言的语音特点也反映了文化的特点。
比如,一些语音丰富、音节多变的语言,反映了当地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三、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文化对语言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语言的支撑。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等内容。
通过语言,文化得以在不同的时空中传承和延续。
其次,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也会对语言进行影响和改变。
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变革会导致词汇的更新、语法结构的变化等。
最后,文化的转变也会影响语言的使用习惯。
比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一些新兴的词汇、表达方式也会被引入到语言中,从而丰富了语言的内涵。
四、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冲突语言和文化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冲突和矛盾。
首先,不同语言之间的隔阂和鸿沟会导致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困难。
比如,由于语言的差异,相互理解、交流的难度就会加大。
其次,文化的差异会导致语言的误解和歧义。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指在语言教学中引入文化元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
文化导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下面我们来探析一下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语言和文化是紧密相连的。
语言是一种文化传播工具,而文化又是语言的生长土壤。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目标语言所属的文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门语言。
比如在教授英语时,在教授英语询问姓名的表达方式时,可以引入不同国家的姓名文化,如中国的姓在前名在后,日本人一般用姓表示亲密程度等。
通过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流。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是一种实用技能,只有将语言与实际生活场景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语言。
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生将语言融入到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在教授西餐礼仪时,可以引入西方用餐文化,如用刀叉的方式等。
通过真实的生活场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今天的全球化时代,进行跨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能力。
语言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言,还要培养学生具备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导入可以让学生从小就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共同点,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教授不同国家的节日时,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习俗和文化内涵,加深他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可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文化是多姿多彩的,有趣的文化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加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授西方音乐时,可以引入流行音乐或经典音乐,让学生通过学习音乐了解西方文化。
这样既可以使语言学习更加有趣,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指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将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适时地导入文化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促进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
1. 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每一种语言都蕴含着特定的文化背景。
通过导入文化元素,可以使学生对当地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的文化意识。
2. 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文化元素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利器。
适时地引入一些富有特色的文化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积极性。
3.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现如今,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能力。
通过导入文化,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际方式、礼貌用语等,培养他们在多元文化环境下的交际能力。
1. 文化背景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介绍目标语言所属国家的文化背景,如风俗习惯、节日传统等。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2. 文化信息的引入:在教学中融入一些文化元素,如歌曲、诗歌、谚语等。
通过欣赏、学唱等方式,使学生对文化有更直观的感受,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文化对比与归纳:教学中可以将目标语言与学生所熟悉的文化进行对比,找出异同之处,引发学生的思考。
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
4. 角色扮演与情境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情境活动等方式,使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了解和运用目标语言的文化规范和交际方式。
这样的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提高他们的语言交际技巧。
三、如何解决文化导入中的问题?1. 语言能力与文化知识的平衡:在进行文化导入时,要兼顾学生的语言能力。
对于初学者来说,只要能掌握基本的语言表达,了解一些基本的文化背景就足够了,不需要深入到过多的文化细节。
2. 尊重多元文化:在教学中应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文化背景,避免出现偏见或歧视,提倡平等、包容的学习氛围。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

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摘要:随着我国大国地位的提升与综合国力的不断加强,各国对于我国的关注度也随之攀升,一轮轮的汉语热使得汉语积极的对外传播和推广。
汉语,作为我国的古老语种,作为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载体,其传承年代久远,历史涵义丰蕴,汉语热在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笔者对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进行概念阐述的基础上,探讨了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文化教学的方法,并对教学者应该具备的意识进行了强调。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文化教学一、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一)语言和文化的概念语言,现代汉语词典中给予的定义为:“语言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一种工具。
”语言是一个特定的系统,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等部分组成的,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语言是人们交流和表达的符号,人们借助语言这一载体,进行人类文明的保存和传递,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文化,不同的历史时期各国学者对其有不同的界定,现代学者普遍采用的定义为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给予的解释:“文化是一个复合整体,包含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们作为社会成员进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长期的生存中所创造进而形成的产物,是一种历史现象。
综合来讲,文化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历史、地理、法律、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等,包罗万象,几乎能够涵盖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二)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语言和文化是属于从属和所属的关系。
文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整体,语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语言是了解和学习文化的工具。
语言和文化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相互推动发展的关系。
而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学,语言教学这一过程中就包含通过目的语言的运用能够成功的进行交际而所必需的文化内容。
在进行跨文化教学过程中,学者者习得的是异域文化,是需要目的语这一工具。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种语言教学,更是一种文化教学。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具有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探析语言教学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掌握一门语言,文化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在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成为了一个备受重视的话题。
本文将从文化导入的意义、方法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析,希望能对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有所启发和帮助。
一、文化导入的意义文化是人们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在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化导入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学习体验。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一门语言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
通过文化导入,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使语言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文化导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许多词汇、习惯、礼仪等都与当地的文化密切相关。
通过文化导入,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用法和意义,做到知行合一。
文化导入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全球化背景下,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要求他们对不同文化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培养这种能力。
文化导入的方法主要包括内容式文化导入和任务式文化导入两种。
内容式文化导入主要是通过教授一定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风俗等。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视频、故事等形式向学生传递这些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也了解这门语言所代表的文化背景。
任务式文化导入则是通过一定的任务或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到当地餐厅点餐、买东西等任务,让学生亲身感受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除了内容式和任务式文化导入外,文化导入还可以与语言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针对某一节语法或词汇,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与当地文化相关的故事或例子来讲解,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还能让他们了解目标语言国家的文化。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文化导入落到实处是一个需要教师们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以下将从教材选择、课堂设计和学生评价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最新 论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精品

论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在我国目前一个阶段,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注意,谈外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是怎样的?一、引言语言是是人类特有的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
语言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传递文化的方式,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本身所具有的诸如语音系统,文字系统和特殊的语法结构等特征,即可被看成文化的一部分。
因此,为了能更好的掌握一门外语,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其文化进行相对全面详尽的解读。
二、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
(1921:221)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的较为明显,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了解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及其成因对于学习语言有着重要意义。
三、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我国目前一个阶段,文化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注意,而语言和文化本来就有着渊源而密切的联系。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E.Sapir)在《语言论》中把文化定义为“一个社会所做和所想的是什么”。
后来的学者把文化分为“大写字母的文化”和“小写字母的文化”两类,前者包括、,音乐、建筑、、科技成就等集中反映人类文明礼貌的各方面;后者把文化看作一系列的特征包括人们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准则、社会组织、相互关系等。
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而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不断将自己的精髓和特征注入到语言,使语言带有文化中民族的、社会的、历史的特色。
某一民族的成员在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下掌握本民族的语言。
而不同民族所拥有的文化是不同的,他在学习其它民族语言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异于本民族的文化,受到新文化的干扰。
浅谈对语言文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

浅谈对语言文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语言文化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探究语言如何传递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语言。
在语言文化学中,有一些基础概念,如语言,文化,语言交际和语言变异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它是符号系统,通过声音或符号表达思想和观念。
语言是人类的共有财产,它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普遍性表现在语言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所有文化都有自己的语言。
而多样性则体现在不同地区和社群的语言有所差异,有时差异小到只是语音、词汇层面的变化,有时差异大到完全是不同的语言。
文化是指一个社群共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
文化以传统方式传递给后代,并通过社会互动、共享体验等方式塑造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前者指的是物质产品和技术,后者则包括习俗、价值观等。
在语言文化学中,语言交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个体或社会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语言交际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多个层面,同时也包括非语言的因素,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
语言交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语言交际,个体可以参与社会活动,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
总之,语言文化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如何传递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语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教学中“文化”定义简析[摘要] 文化的定义是语言教育中的基本理论。
本文通过文化的两个基本特性分析文化在本文化圈内部和外部的多个不同定义,将“生活”作为选材基础,提出文化的“差别”式定义,为语言教育的跨文化模式发展奠基。
[关键词] 语言教学文化文化环境差别语言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960~1975,语言为需记忆背诵的一个体系,包括语音、语法和词汇;1975~1995,语言被视为用于交流的工具;1995至今,语言习得成为一种个人和文化层面的转型。
语言学习的重点转移为文化元素的学习与理解,贯穿于语言教育的整个过程。
而文化是每一种语言的核心(david nunan:2009)。
一方面,有效的国际交流,依靠着对其语言的认识;一方面,也必然依靠着对他国及他文明的认识。
从而在今天的语言课堂上,对外国文化有实际的教学需求。
欲教之,必先知之。
让我们从对比研究文化的几个定义开始,找寻语言课堂上“文化”的确切涵义。
一、文化的基本定义robert字典,《法语语言字母排序及类比字典》关于“文化”给予我们的解释是:“整体的,带着宗教、礼法、美学、科学、技术等特征的,在一个社会或某个社会阶层中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解析这个定义,有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即社会现象。
每个人都经历着却难于体察,同时又不可否认其存在。
第二方面,意识理念的构成,宗教、礼法、美学,等等。
各国的意识理念,有相同部分,也有不同部分,没有具体的标准来衡量。
第三方面,即文化的主体,在此定义中被指为”一个社会”或”某个社会阶层”。
主体空泛,但又实际存在。
既可以变身为一个社会的全体人员,也可以积聚为某社会中的某社会阶层。
这个定义还引起了另一些问题:在某社会或某社会阶层中存在着完全相似的社会现象吗?如果有,思想、思维方式、个体的主张是统一的吗?我们必然得承认,“文化”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确切地说,相对性的概念。
其构成分为物质部分,可见并能描述其行使主体和行使过程中的表象以及非物质部分:信仰、知识、认知能力、观念等抽象、内隐,不易觉察,一言以蔽之——形而上学。
将文化的基本特性作为一个参照,我们按照对文化理解的发展,选取代表性的定义开始探索研究。
二、文化在其文化环境主体内部:物质性与非物质性《小王子》的作者,安东尼德圣-埃格居佩里认为“文化”是:“信仰、习俗以及认识的传统,几个世纪以来被缓慢地传承,常常难以用逻辑的方式来检验,但由它自我所印证着,如同那些满满长路,如若它们延伸向远方,因为文化向人展示着它内在的广阔。
”人们看到,这则对“文化”诗意的定性,强调文化的延续性,传统的力量,偏重于形而上学方面。
在20世纪60年代,maurice david重拾这一意象,并对之肯定:“文化正是在中学的板凳上所接受的,或是与优良的思想接触中所领受的,是深沉的根基,是思维方式,感觉方式和表达方式。
通过这些特定的方式,人们相互确认为同伴,同是世界上某个高尚社会的一员。
”在这个定义中,只有文化的表象部分。
文化成为社会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高尚文化所代表,即学生在教学机构中,在文学、历史、艺术等等方面所感受到的文化。
这优雅的思想,影响着,或者更明白地讲,引导着,社会成员的行为举止,而由这些成员又构成了高尚的社会。
据此论点,我们可以猜想,那些没有机会进入教育体系的人,不会受到教化,因而这些人不能被算入高尚的社会中。
他们就没有文化价值了吗?jean thoraval,当代法国教育家,以更广阔的视角来观察文化:“某个特定人群的精神体现在某个特定的文明中,应阐释为历史、技艺、文学,特别的日常生活方式。
”对文明的整体性价值评述之外,他首次肯定了日常生活在其中的意义。
michel henry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与jean thoraval的观点不谋而合,进一步将文化的定义围绕在”生活”中: “所有的文化都是生活的文化,包涵着双重的意义。
或者说,生活是文化的主导者和承接者。
这是生活作用于自我,并由此改变自我的一种行为,既是生活本身,也是生活变化的结果。
这就是文化。
文化指自我变更,通过这一个过程,它不断修正自我,以达到实现的形式和进化。
如果生活是这样不断的修正、变更和进化,它就成为文化本身,或起码,它在自身上雕琢了文化,通过这一雕琢,体现了文化。
”在此定义中,我们终于将文化的物质性与非物质性统一了。
两者的结合即生活。
同时,有一点引起了我们的注意:文化教育倾向于以学生个人发展为目标,学习教材时,往往选择其中的非物质性部分,如同geertz(1975:86)所指出的:结构——由历史传承下来的——在象征体中所暗示出的意义,以象征的形式表达和继承的信息结构体系,人们对生活的知识正是通过它来相互交流,发展丰富和传播开来。
这一偏颇的释义接下来就是对文化刻意的分化。
可能发生在同一文明体系中不同的文化群,也可能发生在同一国家(地区)的文化群。
无论是从政府(倡导者方面),媒体(宣传者方面)还是从群众的接受(承受者方面)来看,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同等的地位。
高尚文化,有历史传承的优势,有政策的支持,变得越来越强大,其价值体现于多种形式,有更多的机会贯穿历史,因而占据了主导地位。
同时,弱势文化群被破坏,湮没,难以传承。
虽说它们只反映了生活中的一部分,但我们还是要追问,难道它们对于语言文化教育没有任何意义吗?回答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当我们来检验“内涵的结构”“信息结构体系”和“象征体”时,我们需要睁大眼睛,首先分辨出主流文化和非主流亡文化,否则,被分割开来的文化意象将对教学产生危害。
生活,由现实和形而上学构成,由多种文化交互影响,永不凝结,正是文化教育最好的载体。
当我们终于选择了外语课堂文化教学的目标时,另一个问题出现了:如何将这没有具体范畴的丰富而空泛的“文化”引入外语教学?三、文化在其文化环境主体外部的定义l.verlee所著《语言教学与文化信息》一书中这样对我们阐述“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不仅是它独有的行为,反应与思维,也是它特有的生活方式和它的思想状态,通过它的艺术,文学绘画或音乐作品反映与诠释;是它世代积累的科学遗产,是它原始的时而难以理解的法令;是它光耀万世或默默无闻的英雄们;是它全部的历史,或血腥或辉煌,伴随着或光彩或怯懦的行列;是它的民俗风情和它传说中的瑰宝。
最终,也是它自己,它所有的财富和光怪陆离中的无尽景致。
”通过这些句子,我们感觉到一个国家的文化,表现为它独有的行为,它特殊的生活方式,它的作品……l. verlee所表述的文化的内涵,就是“那些值得注意的事物,那些在时光的流逝中建构并作用着人民的本质性格的因素,所有这些人民丰富人类财富的贡献,所有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征。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征,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彰显了某个“民族-国家”或“某群民众”的独有特色。
问题又出现了:如何处理在对外法语课堂中法语区文化?法语区占据着五大洲,拥有近2千万名各个不同的成员。
显然,这里所涉及的不仅仅有法国文化,也包括比利时文化,瑞士文化,摩洛哥文化,等等。
此外,法国人的文化也不能等同于法国的文化,后者表现为一个大文化圈的形式,蕴涵着许多小范围的文化。
宗教文化,职业文化,生殖文化……显然,我们也不能忘却在法国本土上生活着的移民的文化。
它们交错,参杂,并行发展。
个体民众的生活同时体现着多个文化的表象,提供一个典型的法国人文化是不太可能的。
法国对外法语教学理论奠基人,michael byram宣告,对于所谓的“文化”,自然没有一个唯一和普遍被承认的定义。
这种论断是因为在目标文化圈内部,对本文化难以界定。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
那么,在语言课堂上,文化研究必然要承认文化差别(胡文仲2007)。
在目标文化圈内解释目标文化,我们有“生活”为文化的载体。
而在外文化圈,或者说学生所生活的文化圈来解释目标文化,就不能完全漠视学生的文化身份。
在学习过程中,不了解语言所表述“生活”的背景,潜在涵义,缺乏对目标文化及其构成运转的认知,更没有能力将之建构成对自我“生活”的感受,对比自己的“生活”,学生完全可以判断什么是“奇怪的”“不同寻常的”,从中即发现了“目标文化”。
对比学生所具有的“生活”经验,从文化的物质性和形而上学方面求索语言教学中“生活”信息所代表的真实含义,便是新的文化教学研究体系的开端。
参考文献:[1]nunan,d. & bailey,k. exploring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 research. cengage/heinle. 2009.[2]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pilote de guerre, gallimard,paris,1942.105.[3]autour de la pédagogie,fernand nathan,paris,1960.81-82.[4]les grands étages de la civilisationfran?aise,bruxelles,asedi,paris,bordas,1967.5.[5]la barbarie. editions grasset &fasquelle,paris,1987.14.[6]michael byram.culture et éducation en langue étrangère,hatier/didier,paris,1992.113.[7]l.verlee, l”enseignement des langues et information culturelle”,bruxelles:labor;paris:nathan,1973.10.[8]jean-claude beacco,les dimensions culturelles des enseignements de langue,hachette fle,paris,2000.25.[9]direct soir:“culture/la langue fran?aise célébrée àtravers le monde”,gratuit n.126,19 mars 2007.7.[10]michael byram, culture et éducation en langue étrangère,hatier/didier,paris,1992.68.[1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