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下载】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人文情境...阅读附答案-范文word版 (3页)
白龙《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阅读练习及答案

品读经典,倾听高处的声音白龙①站在不一样高度的书本上,人们看到的景色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气度。
假如把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岳,那么雄踞高峰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挑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好像倾听山颠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反响。
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记着我们共同的前辈以前到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
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贴,如同一双超出时空的暖和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凉湖面的灵魂。
它以锋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邃、情之激越,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虑的痛感。
③但是,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豪侈的。
那仿佛是一个和我们厕身此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许微信的扰乱,就能快速把我们拉回现实。
先人说,闭门即是深山,念书随地净土。
而此刻,关于奔走繁忙的现代人来说,只是闭门唯恐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打开泛黄的册页,谨小慎微地捕获来自遥远时空的纤弱声响。
那个高处的世界其实不承诺我们详细的利处,但入得其门,自然会感觉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产生一种“只有尊贵贞洁心灵能够感觉的欢愉”。
④正如爬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相同需要拾阶而上。
有时,理解经典作品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
理解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庄重大词,重如千钧、威严庄严。
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
有时,经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方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这样。
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
正如陈年迈茶需要用开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经历,用持久不息的温热心里,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到个体的专属气味。
唯其这样,方能找到每一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停。
《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阅读练习及答案(2018年海南省中考)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7~21 题。
(11 分)____________朱万曙①林语堂曾说,“读书,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识见,养性灵。
”读书可以使人增长学问见识,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即“开茅塞,除鄙见”,这是阅读大多数书籍都可以带来的好处。
读书还可以“养性灵”,这种好处,则非品读经典而不可得。
品读经典可以养成知识丰富、道德高尚、情趣健康的性灵,可以让人生从浮躁走向宁静、从浅陋走向优雅。
总之,品读经典可以培养高尚心灵。
②何谓经典?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他认为,古代圣贤所述所作的就是经典。
这个解释有些道理。
圣贤的思想往往能够洞穿古今,必然是经典。
但问题又来了,圣贤何以成为圣贤?实际上,还是靠其著述留存后世,为后人所接受、认可、推崇。
有学者曾总结过经典的特性:传世性、权威性、耐读性、累积性。
可以说,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关键在于其蕴含的思想精髓能触及人们的心灵。
它们代表着时代精神,能够穿越时空、启迪后人。
因而,经典是历史选择出来的最具价值的书籍。
③品读经典,人们可以沐浴思想的光华,感受圣贤哲人的思考。
A 又如,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历来为共产党人所推崇,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品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和问题,而且可以引发我们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深入思考,启迪智慧,荡涤心灵。
④品读经典,人们可以穿越到遥远的古代,仿佛身临历史现场,感受古人的风采。
B 《史记》中荆轲刺秦王,一番悲壮,一幕惊险。
从《史记》中可以看出,作者司马迁的追求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他将失败的英雄项羽列入“本纪”,为匈奴作列传,还专辟《货殖列传》记录那些在当时为世人所不屑的商人。
品读这部历史经典,我们可以读出并且学习司马迁的大气魄、大胸怀。
⑤品读经典,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美景也美;“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让人感到清新、舒旷,意境悠长。
【议论文阅读】梁衡《说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

【议论文阅读】梁衡《说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说经典梁衡什么是经典?常念为经,常数为典。
经典就是经得起重复。
常被人想起,不会忘记。
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
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就是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品都是这样。
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
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
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
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
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
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
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经典所以经得起重复,原因有三:一是达到了空前的高度;二是有绝后的效果;三是上升到了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经典不怕后人重复,但重复前人却造不成经典。
文化的发展总是一层一层,积累而成。
在这个积累过程中要有个性,能占一席之地必得有新的创造。
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的欧、颜、柳、赵,王羲之的行书、宋徽宗的瘦金书都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经典。
因为在这之前没有过,实现了“空前”,有里程碑的效果。
它们是永远的参照点。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后人时时的想起、品位、研究经典的目的是为了吸收借鉴它,以便去创造自己新的经典。
就像爱因斯坦超越牛顿,爱因斯坦和牛顿都不失为经典。
齐白石谈到别人学他的画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
”因为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那个时代、环境及创造者的个性烙印。
你只能创造你自己的高峰。
唯其这种“绝后”性,才使它高标青史,成为永远的经典。
我们对经典的重复不只是表面的阅读,更是一次新的挖掘。
经典所以总能让人重复、不忘、总要提起,是因为它对后人有启示和指导价值。
凡经典都超出了当时实践的范围而有了理性的意义,有哲理的内涵,唯理性才可以指导以后的实践。
《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我们为什么需要经典?①近几年,全国文学界两场较大的学术对话之一就是关于文学经典问题的讨论,全国的各种刊物发表了70余篇参与者的文章,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最热闹的一场学术争鸣,怎样的作品才算经典?人们各执一词,难辨是非。
②只有回到“人类为什么需要经典”这样一个问题的原点上,才能洞察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可以肯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有谁不渴望了解更多的甚至全部文学现象呢?可这并不现实,不是他们不想了解更多,而是做不到,是不可能。
于是文学史家在他们所写的文学史中,只选择他们已知的文学现象中极少一部分加以阐释,譬如,据说中国唐代创作的诗歌大概有10万首之多,各种版本的文学史在唐代文学的章节中大体上只会涉及几十位名人,不同程度地讨论几百首诗歌;中国人编写的外国文学史,所展开讨论的作家一般也都限制在两位数以内,集中解读的作品多则在百部左右,把提到的作品算在内一般也就在六七百部上下。
在这些中外文学史中集中阐释的作家,我们在一般情况下就会称为经典作家,集中阐释的作品我们也会称为经典作品。
③人们面对浩瀚的文学世界,只选择了一部分来接触,这并非意味着要放弃全面把握认知对象的愿望,而是要同时实现两个目的:一是较少的认知投入;二是要了解更多。
前者是量力而行,后者是靠近认知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看起来相互矛盾的两个目的呢?其基本思路就是企望以“较少”代表“许多”。
文学史家和批评家所提供的所谓经典不论恰当不恰当,其核心标准就是这些作家作品的“代表性”,意在通过这些“代表”来实现的目的。
④由此可见,文学经典就是“读者认知需要的代表”。
历史上经典的选择和确认首先发生在人类的教育过程中,这一反复出现的事实同样证明着经典与人们的认知需要的紧密关联。
人们在生活的经历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疑问和困惑,这些疑问和困惑并非都是认识上的问题,还有价值认同、身份确证、理想的达成、生命的安顿等方面。
虽然有很多学科都在努力寻求问题的答案,诸如哲学、伦理学、历史学、科学等,但文学能够以其形象的世界和仿佛完整的人生模式,给读者提供丰富的体验性的审视空间。
【说明文阅读】《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阅读及答案

【说明文阅读】《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阅读及答案让古代经典成为民族文化的基因(10分)①去教师节,习近平到北师大慰问教师时提到:“古代经典应该成为民族文化基因。
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②流传几千的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构筑了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
它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伦理观念、精神追求、审美取舍。
它是全民族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影响着全民族的行为规范。
但是,出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经历过起起落落的波折。
目前存在的一些地方社会道德滑坡等现象,与对传统文化的淡忘有密切关系。
国家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非常必要的。
③我们且举对传统文化影响最为深刻的儒道两家思想的例子来说。
儒家提倡“正心诚意,修齐治平”,把“正心、诚意”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这是强调个人道德修养与治国、平天下的一致性,主张由近及远,由己及人,从个体的品质修养入手,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
为实现这个目的,还得从学习入手。
在儒家传统文化体系里,许多学说都落脚于道德问题上,都以“修己”即个体道德修养为核心,为落脚点。
今天我们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建设新的道德风尚,只有社会的个体即每小人都注重自身的道德建设并付诸实践,才能够造就高尚纯洁的道德环境。
再如,《道德经》里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提倡“慈爱、俭啬”。
这样的告诫与主张,对今天出现的物欲横流、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贪污腐败等弊病,仍然有极好的警戒作用。
④中华传统文化蕴藏于流传几千的经典之中,经史子集就是传统文化的载体。
把古代经典转变为民族文化的基因,就应该认真学习古代经典,准确领会和掌握古代经典中所蕴含的精义,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它们转化为文化知识,积淀为全民族的文化基因。
⑤学习古代经典,应把握精髓,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不是仅仅穿上汉服,戴着方巾,吟诵几篇古文就可以毕其功。
刘梦溪《今天为什么还要读经典》阅读练习及答案

材料三在这样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时代,经常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还需要读书吗?还需要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吗?实际情况是,现在在中国,很多人已经不喜欢读书了,“理由”也可以举出很多。
可是我想说的是,文本阅读是不可缺少的。
而阅读中国古代的经典,更应该成为今天的一种时尚。
_________________?就社会的一般情形而言,就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社会文化风气的养成而言,无论哪一行业的人,是否也有一些共同的书需要大家都来读一读呢?那些属于一个民族文化系统的典范之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本民族的文化经典。
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也都有自己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那些“文明体国家”,堪称经典的文本格外丰富。
凡是文化经典,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不仅本民族的人应该阅读,其他国家的人也应该阅读。
我这里讲的经典阅读,着重点在中国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经典,而且侧重人文学方面。
按照传统的说法,所谓中国的经典,主要是指“六艺”之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六艺”是孔子教授的六门课程,孔子之前已成书,但经过孔子删定的“六艺”,后来称做“六经”。
由于《乐经》不传,便只剩下“五经”,就是《诗经》《尚书》《周礼》《周易》和《春秋》。
“五经”是中国学术和中国文化的源头。
《论语》就是“六经”意涵的化育之书。
朱熹选注的“四书”即为“六经”的经典选本。
所以人们常说的“五经”、“四书”,就成了中国传统社会识字的人必读的基本经典。
至于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的这些经典?我想主要是为了文化传承的需要。
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是承继传统的一种必要的方式。
其意义又不止于此。
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文本经典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化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
受传统文化资源熏陶得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其气质风度是截然不同的。
朱熹就说过,读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人变化气质。
读古人书、与古贤为伍,是一个人精神境界高尚的表现,可以提示人们不要堕入俗流。
经典和我们阅读理解及答案

经典和我们阅读理解及答案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经典和我们周国平①我的读书旨趣,第一是把人文经典当作主要读物,第二是用轻松的方式来阅读。
②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
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③认真地说,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都能算是阅读的。
譬如说,我不认为背功课或者读时尚杂志是阅读。
真正的阅读必须有灵魂的参与,它是一个人的灵魂在一个借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的漫游,是在这漫游途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成长,因而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行为。
什么样的书最适合于这样的精神漫游呢?当然是经典。
经典不但属于历史,而且超越历史,仿佛有一颗不死的灵魂在其中永存。
正因为如此,在阅读它们时,不同时代的个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种灵魂觉醒的惊喜。
在这个意义上,经典属于每一个人。
④作为普通人,我们如何阅读经典呢?我的经验是,无论《论语》还是《圣经》,无论柏拉图还是康德,不妨就当作闲书轻松地读。
千万不要端起做学问的架子,刻意求解。
读不懂不要硬读,先读那些读得懂的、能够引起自己兴趣的内容。
阅读经典有一个浸染和熏陶的过程,所谓人文修养就是这样浸染和熏陶出来的。
在不实用而有趣这一点上,阅读经典的确很像一种消遣。
事实上,许多心智活泼的人正是把阅读经典当作最好的消遣的,他们从阅读经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极大愉悦。
不过,也请记住,经典虽然属于每一个人,但永远不属于大众。
我的意思是说,阅读经典的轻松绝对不同于阅读大众时尚读物的那种轻松。
每一个人只能作为有灵魂的个人,而不是作为无个性的大众,才能走到经典中去。
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于阅读经典这种美妙的消遣中,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距离一切大众娱乐性质的消遣很遥远。
⑤经典是人类精神财富的一个宝库,它就在我们身旁,其中的财富属于我们每一个人。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阅读练习附答案

《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阅读练习附答案《用文学经典滋养下一代》阅读练习附答案文学的核心,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人,是人的心灵,人的感情,人的精神,而不是其他。
读文学作品唯一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话),是陶冶我们的性情,开拓我们的精神空间——你坐在小屋里,打开书,就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与千年之远、万里之外的人与生物,宇宙的一切生命进行朋友般的对话,你将出入于(他)人、我之间,物、我之间,达到心灵的冥合,获得精神的真正自由。
坚持读下去,日积月累的潜移默化,你会发现,你变了,像巴金老人说的那样,“变得更好”了。
要读名著,就是因为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的精神的精华都凝聚于其中,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其中,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不只是文学,还有其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名作、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
——在这个意义上,受教育(这里讲的是识字教育以上的中、高等教育)的基本途径就是“读名著(经典)”。
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读名著,还要有正确的方法。
那种“一主题二分段三写作特点”式的机械、冷漠的传统阅读方法,是永远也进入不了文学世界的。
要用“心”去读,即主体投入的感性地阅读:以你之心与作者之心、作品人物之心相会、交流、撞击,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体验他们的境遇,真实的欢乐与痛苦,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发展作品提供的艺术空间,品味作品的意境,思考作品的'意义。
文学作品,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文学阅读的另一个重点,应是对作品语言的感悟。
真正的文学大师的语言,是具有生命的灵性的,它有声,有色,有味,有情感,有厚度、力度与质感,是应该细心地去体味、沉吟、把玩,并从中感受到一种语言的趣味的。
语言(说与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
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御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
文学名著的阅读,就是一种发现(与开掘):既是对作品所描述的已知、未知世界的发现(与开掘),也是对自我潜在精神力量的发现(与开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我们读经典,要有人文情境参与其中。
人文情境...
阅读附答案
人文情境,是指阅读经典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所必备的、人同其心又同其情的“情境”。
下面谈“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两点。
学术情境就是用求真的心态去认知经典。
如何理解与营造阅读经典的学术情境,传统智慧依然启迪无穷,可从如下学术关系来考察。
试题速递(33):山东省日照市201X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是“博与精”。
学习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人们说“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读《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
子好逑”,再结合《诗经·衡门》“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其学术背景是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
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
“大方无隅”的境界。
与博对应的是精,杜甫对作诗的要求是“毫发无遗憾,
波澜独老成”,可谓精益求精。
这种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是我们
学习经典中应汲取的精神力量。
二是“渐与顿”。
古代经典示求实、求知、求
真之法,分渐悟与顿悟两类。
孔子授学以“时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均是渐习而求知。
与渐习对应的是顿悟。
据《坛经》记载,禅宗五祖弘忍传法,弟子神秀最为优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
尘埃”,柴房小僧惠能以为不佳,复作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来
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前者明“渐”,后则倡“顿”,由此而被弘忍激赏,
传衣钵予惠能,成为六祖。
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揭示了一种在求
知求实之上的精神超越。
三谈“得与失”。
学习经典,获得容易,舍得难,舍
得就是舍去获得,即“失”。
老子是大智慧者,他曾说“圣人为腹不为目”。
林语堂有一句情人节的话:你如果爱一个人,不要给她九十九朵玫瑰,而给她
喜欢吃的饱饱吃一顿。
这或许是故意歪曲老子原意,但这种求“失”,与孔子
的“安贫乐道”、孟子的“舍利取义”思想是默契的。
用审美的心态去认识经典、理解经典,在阅读经典时得到审美的趣味,这种互为,是艺术情境。
有人借用古代的“秋水蒹葭”“人面桃花”“红叶题诗”谈
诗学中的执着、感逝与向往,非常形象而精彩。
这三段故事也能借助阅读经典
而达致艺术情境的进阶程序:《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本是一首情诗,但其所表现的对美好事物之永恒追求,却
对我们认识经典并付之实践,以倡扬不懈努力的奉献精神,是有所启迪的。
唐
代诗人崔护的《人面桃花》写了一段情事,表现出一种对和美世界的回忆与反思,同样可以引喻为某种反省精神。
《北梦琐言》记载一名宫女题写在红叶上的诗:
“流水何太急,宫中尽日闲。
殷情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原来这诗表现对外
部世界的向往与人身自由的追求,而古人又将此加以演化,成为人生于困顿中
振发的精神力量。
试题速递(33):山东省日照市201X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艺术情境与学术情境的不同,在于创“形象”为“象征”。
例如《诗经·采薇》“昔我
往矣,杨柳依依”喻指一位戍卒背井离乡的情境。
“杨柳”已由一种植物形象
化成“别情”的象征。
(节选自许结《经典阅读与人文情境》)
6.下列有关“学术情境”“艺术情境”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术情境”和“艺术情境”是指阅读古典作品或认知传统文化精髓时所具有的人同其心其情的人文情境。
B.“学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求真认知,而“艺术情境”侧重于阅读时所获得的审美趣味。
C.艺术情境不同于学术情境的特点是创造“形象”为“象征”,如“红叶题诗”由表现对人身自由的追求演化为人生于困顿中振发的精神力量。
D.《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表现了抒
情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此即艺术情境。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岂其食鱼,必河之鲤,岂其娶妻,必宋之子”,反映了古老文化的生殖崇拜,有着共同的学术背景。
B.阅读要博览群书,拓展视野。
“博”才能“通”,“通”才能达到“毫发无遗憾,波澜独老成”的境界。
C.我们学习经典汲取的精神力量是阅读经典时应具有的精益求精、专心致志丝毫不苟且的精品意识。
D.老子说“圣人为腹不为目”,林语堂故意歪曲老子原意所说的情人节的话,是为了表明阅读经典要敢于舍去获得。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卷有益”“世事洞明皆学问”强调阅读经典要“博”,“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五载,增删五次”体现了作者的精品意识。
B.渐习积累知识,增进学养;顿悟启迪智慧,激发主观能动性。
惠能替代神秀被传衣钵,说明顿悟比渐习更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