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坡治理中的抗滑桩设计

合集下载

滑坡治理中抗滑桩的设计施工与监测探讨

滑坡治理中抗滑桩的设计施工与监测探讨

面下面设置一道流水廊道,从而来降低洪水期限内的活泼体出现的洪水位 ,
排A L 型号 的抗 滑 桩 , 并 在 剧烈 滑 动 区以及 侧 滑动 区之 中 , 沿着 河 流设 置 一 排 抗滑 桩 , 我 们把 抗滑 桩范 围A和B 两种 型号 的桩 型 。并 在 上面 的桩 和桩 之 间来
活泼 会 导致 运行 的交通 被 中断 , 可 能 出现 河 流 被堵 塞 , 和 可能 导 致村 庄 被 掩 从而实现降低整个滑坡体下滑的力度, 我们需要在剧烈的滑动区之中设置一
2 O ~2 ●
B 6 . 0
l 7 ~掬
C 5 . O
l 6
■两黟式 2 . 0 x3 S 2 . O x3 . O 2 . O x3 . O 2 . O x3 . 0 l 。 5 ×2 . 0
整个厚度大概是一米到十五米之间。种植的土都是一些松软的土壤 , 他们都 分布 在农 田和 山坡之 山 , 整 个厚 度大 概是 0 . 3 米 到0 . 4 米 之间 。 亚黏 土是 呈现 褐 黄色 以及 褐 红 色 的 , 呈现 硬 塑状 , 整个 的 厚 度大 概在 1 . 8 米到2 米之 间 , 这 个 主
面 来实 抗剪 强度 的有 效 参数 , 从 而 能够 计算 出 滑坡 出现 的推 力 。
衰 1 滑墟治氆中抗滑桩的设计
麓嚣t t曩 t鼙种 构造 剥蚀 的丘 陵 山 区 , 位 置 是在
斜坡上 , 整个坡的高度是2 8 5 米, 坡脚的高程达到1 3 0 米左右。 这个山坡上种植 的有桔 林 , 还 有水 田和菜 田 , 整个 构 成一 个 阶梯 状的 斜坡 地 形 , 整 个斜 坡 的坡
1 . 工程 建设 的概况 和实 际的地 质条 件

抗滑桩方案(完整版)

抗滑桩方案(完整版)

目录K179+465~+510左侧边坡抗滑桩工程施工方案第一章编制依据(1)K179+490左侧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图。

(2)国家和交通部的适用于本工程的设计施工规范、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等。

(3)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调研结果,施工时间的选择。

(4)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配备能力。

第二章工程概况1、设计概况ZK179+490左侧边坡位于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境内。

此段为公路左侧为一路堑边坡,起始桩号ZK179+430~+510,沿路线方向长约80m,边坡后缘与剪出口高差约40m,ZK179+510为下坝隧道进口。

目前边坡表面变形情况显著,二级坡坡面出现垮塌,并出现多条贯穿的横向裂缝,次生裂缝若干,边坡直接威胁到下方的高速公路施工安全。

边坡区内交通条件便利,施工便道直通本工点,施工进场、材料运输条件比较便利。

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并结合相应的排水措施一级边坡坡面防护维持原设计方案,采用浆砌拱型骨架护坡防护,一级坡坡率为1:1;二级坡坡率为1:1.25,二级边坡坡面维持原设计,采用浆砌拱型骨架护坡防护,并在二级坡上部布置抗滑桩。

桩板墙:在ZK179+465~+510左侧边坡中部布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共12根,以抵抗边坡体的剩余下滑推力。

抗滑桩为1.6m×2.4m、桩间距为5m,桩长20~24m,桩身采用C30砼浇注,并在桩与桩之间放置2米高的挡土板,防止土体从桩间剪出;桩顶标高以地面实际标高为准。

根据开挖和钻探的实际情况,下部岩土体为强~中风化板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因此锚固段为整个桩长的1/3~1/2。

地表、地下排水措施:边坡边界外设置截排水沟,截水沟位置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

一级坡体设置坡体深孔排水管二排,以排除坡体内部积水。

2、工程地质概况2.1 地形地貌该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海拔高程一般约为425.0~534.0 m,在建边坡从山体坡脚经过,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波状起伏较大。

边坡防护之抗滑桩类型、设计及计算

边坡防护之抗滑桩类型、设计及计算

边坡防护之抗滑桩类型、设计及计算一、概述抗滑桩是将桩插入滑面以下的稳固地层内,利用稳定地层岩土的锚固作用以平衡滑坡推力,从而稳定滑坡的一种结构物。

除边坡加固及滑坡治理工程外,抗滑桩还可用于桥台、隧道等加固工程。

抗滑桩具有以下优点:(1) 抗滑能力强,支挡效果好;(2) 对滑体稳定性扰动小,施工安全;(3) 设桩位置灵活;(4) 能及时增加滑体抗滑力,确保滑体的稳定;(5) 预防滑坡可先做桩后开挖,防止滑坡发生;(6)桩坑可作为勘探井,验证滑面位置和滑动方向,以便调整设计,使其更符合工程实际。

二、抗滑桩类型实际工程应用中,应根据滑坡类型及规模、地质条件、滑床岩土性质、施工条件和工期要求等因素具体选择适宜的桩型。

三、抗滑桩破坏形式总体而言,抗滑桩破坏形式主要包括:(1)抗滑桩间距过大、滑体含水量高并呈流塑状,滑动土体从桩间挤出;(2) 抗滑桩抗剪能力不足,桩身在滑面处被剪断;(3) 抗滑桩抗弯能力不足,桩身在最大弯矩处被拉断;(4) 抗滑桩锚固深度及锚固力不足,桩被推倒;(5)抗滑桩桩前滑面以下岩土体软弱,抗力不足,产生较大塑性变形,使桩体位移过大而超过允许范围;(6)抗滑桩超出滑面的高度不足或桩位选择不合理,桩虽有足够强度,但滑坡从桩顶以上剪出。

对于流塑性地层,滑体介质与抗滑桩的摩阻力低,土体易从桩间挤出。

此时,可在桩间设置连接板或联系梁,或采用小间距、小截面的抗滑桩,因流塑体的自稳性差,当地下水丰富时,开挖截面过大的抗滑桩易造成坍塌,对处于滑移状态的边坡,还可能会加速边坡的滑移速度,甚至造成边坡失稳。

四、抗滑桩设计01基本要求抗滑桩是一种被动抗滑结构,只有当边坡产生一定的变形后,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因此,抗滑桩宜用于潜在滑面明确、对变形控制要求不高的土质边坡、土石混合边坡和碎裂状、散体结构的岩质边坡。

抗滑桩宜布置在滑体下部且滑面较平缓的地段;当滑面长、滑坡推力大时,可与其它加固措施配合使用,或可沿滑动方向布置多排抗滑桩,多排抗滑桩宜按梅花型布置。

滑坡抗滑桩设计计算

滑坡抗滑桩设计计算

滑坡抗滑桩设计计算抗滑桩设计一:设计题目某高速公路K15+620~K15+880 滑坡处治设计。

二:设计资料1:概述某高速公路K15+620~K15+880位于崩坡积块石土斜坡前缘,原设计为路堑墙支挡块石土,泥岩已护面墙防护。

开挖揭露地质情况与设计差异较大,在坡题前缘全断面开挖临空后,受预计暴雨作用块石土形成牵引式滑坡。

滑坡发生后,对该滑坡进行施工图勘测,并结合工程地质勘测报告,对该滑坡提出处置的方案。

K15+620~K15+880滑坡采用“清方+支档+截排水”综合处理,滑坡处治平面布置图见附图1,要求对抗滑桩进行设计。

2:工程地质条件该高速公路K15+620~K15+880 滑坡区位于条状低山斜坡中上部,沿该段公路左侧展布,前缘高程304m 左右,后缘高程355m 左右,地形坡角约30 度。

滑体纵向长约105 米,宽200~300 米,滑体厚度8~20 米,面积接近1.5×104m2,体积约15×104m3。

主滑动方向202°,属于大型牵引式块石土滑坡。

通过地质测绘及钻探揭露,滑体物质主要由崩坡积块石土(Q4c+dl)组成。

块石土呈紫红、灰褐等色,稍湿~湿,松散~稍密,成份主要为砂岩、少量粉砂质泥岩,多为中等风化,棱角状,粒径20cm~50cm,约占60%,次为小块石,约占10%,其间由紫红色低液限粘土充填。

在滑体后部相对较薄,厚5~8m;在滑体中部、前端分布较厚,厚9~24m。

滑动带(面)多为块石土与基岩的接触带,滑带厚0.2~0.6m 左右,滑带土中小块石含量较低(<5%),低液限粘土湿、可塑~软塑,有搓揉现象,见镜面、擦痕等。

滑床物质主要为侏罗系沙溪庙组泥岩、砂岩。

泥岩多为紫红色,主要由粘土矿物组成,砂质含量不均,局部富集,泥质结构、厚层状构造;砂岩多为灰白色,主要由长石、石英、云母等矿物组成,泥、钙质胶结,细粒结构,厚层状构造。

岩层产状265º~290º∠15º~28º,基岩顶面的产状近似于岩层产状。

抗滑桩方案(完整版)

抗滑桩方案(完整版)

抗滑桩方案(完整版)目录K179+465~+510左侧边坡抗滑桩工程施工方案第一章编制依据(1)K179+490左侧边坡治理工程设计图。

(2)国家和交通部的适用于本工程的设计施工规范、质量检验与验收标准等。

(3)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调研结果,施工时间的选择。

(4)现有的施工技术水平、施工管理水平和机械设备配备能力。

第二章工程概况1、设计概况ZK179+490左侧边坡位于十堰市竹山县宝丰镇境内。

此段为公路左侧为一路堑边坡,起始桩号ZK179+430~+510,沿路线方向长约80m,边坡后缘与剪出口高差约40m,ZK179+510为下坝隧道进口。

目前边坡表面变形情况显著,二级坡坡面出现垮塌,并出现多条贯穿的横向裂缝,次生裂缝若干,边坡直接威胁到下方的高速公路施工安全。

边坡区内交通条件便利,施工便道直通本工点,施工进场、材料运输条件比较便利。

采用抗滑桩进行支挡,并结合相应的排水措施一级边坡坡面防护维持原设计方案,采用浆砌拱型骨架护坡防护,一级坡坡率为1:1;二级坡坡率为1:1.25,二级边坡坡面维持原设计,采用浆砌拱型骨架护坡防护,并在二级坡上部布置抗滑桩。

桩板墙:在ZK179+465~+510左侧边坡中部布置钢筋混凝土抗滑桩,共12根,以抵抗边坡体的剩余下滑推力。

抗滑桩为1.6m×2.4m、桩间距为5m,桩长20~24m,桩身采用C30砼浇注,并在桩与桩之间放置2米高的挡土板,防止土体从桩间剪出;桩顶标高以地面实际标高为准。

根据开挖和钻探的实际情况,下部岩土体为强~中风化板岩,工程地质条件较差,因此锚固段为整个桩长的1/3~1/2。

地表、地下排水措施:边坡边界外设置截排水沟,截水沟位置可根据现场情况调整。

一级坡体设置坡体深孔排水管二排,以排除坡体内部积水。

2、工程地质概况2.1 地形地貌该区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地貌,海拔高程一般约为425.0~534.0 m,在建边坡从山体坡脚经过,经过区域地表地形整体波状起伏较大。

边坡工程处治技术05 抗滑桩设计

边坡工程处治技术05  抗滑桩设计
式中,β 、α 均定义为桩的变形系数,单位为 m 1 ,按下式计算:


mH B p EI
1 5


KH Bp 4 EI
1 4
式中: KH ——K 法的侧向地基系数,KN/m3 ; Bp ——桩的正面计算宽度,m; mp ——m 法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KN/m4 ; E,I ——桩的弹性模量,KPa,桩的截面惯性矩,m4。
§5.2.2 地基反力的确定
1. 地基反力 桩将滑坡推力传递给滑面以下的桩周岩(土)时,桩的锚固 段前后岩(土)体受力后发生变形,并由此产生反力。 反力的大小与岩(土)体的变形状态有关。处于弹性阶段时, 按弹性抗力计算;处于塑性阶段时,情况比较复杂,但地基反力 应不超过锚固段地基土的侧向容许承载力。 2. 地基反力系数 (1)地基反力系数:桩侧岩土体的弹性抗力系数,是地基承 受的侧压力与桩在该位置出产生的侧向位移的比值。也即单位岩 土体在弹性限度内产生单位压缩变形时所需施加于其单位面积上 的力。 (2)地基反力系数的三种假设方法: ① K 法 地基系数为常数,试验获取或查表 ; ② m 法 地基系数随深度呈直线变化; ③ C 法 地基反力系数沿深度按凸抛物线增大,Cx=Cx1/2, C为地基反力系数的比例系数。
抗滑桩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
(1)抗滑桩提供的阻滑力要使整个滑坡具有足够的稳定性, 同时保证坡体不从桩顶滑出,不从桩间挤出; (2)抗滑桩桩身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即桩的断面要 有足够的刚度,桩的应力和应变满足规定要求; (3)桩周地基抗力和滑体的变形在容许范围内; (4)抗滑桩的埋深及锚固深度、桩间距、桩结构尺寸和桩
j
H
A1
x
A2 l 0
x0
m
y
m

滑坡治理中的抗滑桩设计

滑坡治理中的抗滑桩设计
2 抗滑桩 的类型 和特点
2 . 1抗滑桩 的类型
( 3 ) 单桩是抗滑桩的基本形式 ,简单且受力与作用明确 ,但有 承受限制。排桩有抗弯能力 , 桩壁阻力小等优点 ,特别适用 于软弱地 层 。而桩与. 锚杆或锚 索共同作用,可改善抗滑桩应力状态等 ,是十分 经济 的结构。不过对于锚杆或锚索 ,需要较好 的岩层 。在特殊滑坡治 理 中,一般应用抗滑桩群 。 桩群一般 由横向两排 以上 ,纵向两列 以上 组合而成 , 它能够承受较大的推力作用 。 3 滑坡治理中抗滑桩的设计 1 . 确定桩群平 面布置 , 确定桩距桩位 :桩群平面布 置和桩距按一 中提到 的一般规 定通过计算而得 。桩位的确定有悬臂 梁法 、地基梁 法、 有 限单元法 、 地质工程法 、经验法 。不同桩位将影响滑坡 的稳定 安全系数 ,和滑动面的形状等。这里 主要谈谈有限单元法。有限元折 减法把滑带和滑体的强度参数进行折减 ,从而得到相应安全系数。把 桩看作是埋入滑坡体 中的梁单元 , 利用有限单 元法计算其推力等,从 而确定桩位 。通过设计滑坡推力大小 、地形 、地层性质及理论计算 , 选定定桩长、锚固深度 、 桩截面尺寸和桩间距 。 2 . 选定桩型,确定桩长等,根据地质条件和一般规定选择。 3 . 力的分析 :作用早抗 滑桩 的力系分为作用于桩上部的滑坡推 力 和桩周 围地层对桩的反力也可以说是 内力 。一般采用地基梁法测定 内 力确定 变形 。而对于滑坡推力 的,其在桩背上的作用点 和大小分布与 滑坡的类 型、部位 、变形情况 、地基反力等有关。可以用不平衡推力 传递系数法去计算滑坡推力的大小。处 于弹性阶段时 , 地基反力按 弹 性抗力计算 ,而在塑形阶段时 ,计算反力较复杂 , 但反力大小不能超 过锚固段 的许用承载能力 。由于抗滑桩 主要是承受水平荷载作用而某 些引起竖向压力的力 ,如摩阻里 、粘着力 、桩变形等对抗滑桩的稳定 安全有力 ,可忽略不去计算 。 4 . 抗滑桩的布置摆设 :在滑坡 治理 中,抗滑桩一般选择布置在厚 度较 薄 ,滑动面较平缓 的滑体下部 ,和锚 固段 的地质条件较好 的地 方 。对形式简单 的中小型滑坡 ,一般在它的前缘设置一排抗滑桩 ,方 向尽量与滑体垂直。对于多级滑动且陡度大 即推力大的滑坡 ,可设两 排或者多排 , 利用分级布设 , 分级承担的方式 。而对于具有 复合滑动 面的滑体 ,分段分级布设 ,或者可用抗滑桩与其他结构组合布置 。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的应用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的应用

地质灾害滑坡治理工程中抗滑桩的应用因为地质的原因,滑坡是工程建设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边坡如果失稳,就形成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轻则增加投资、延长工期,重则导致建筑物倒塌、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尽管滑坡的处理方案有很多种,但在滑坡治理措施一般采用抗滑桩。

近年来,随着基本建设规模的扩大及经济建设的急剧发展,各种边坡工程越来越多,且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对边坡的防护治理措施不当,将危及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标签地质滑坡;抗滑桩;应用一、前言文章对常见的抗滑桩类型及滑坡治理中抗滑桩的设计进行了简要介绍,对抗滑桩施工准备技术和抗滑桩在滑坡治理中注意的问题进行了阐述,通过分析,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对抗滑桩施工控制技术进行了探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常见的抗滑桩类型1.悬臂式抗滑桩悬臂式抗滑桩实际上主要是借助桩床床基强大的抗力来抵抗平衡滑坡的推力,此抗滑桩大部分用于浅层的滑坡,其最突出的优点是在滑坡中能灵活应用,不管单级或多级布桩都能达到抵抗平衡滑坡的推力。

尽管悬臂式抗滑桩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但仍然不影响它在滑坡治理中应用,是目前应用最多的一种抗滑桩类型。

2.预应力锚索抗滑桩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技术是由抗滑桩、挡土板、连续梁、锚索组成的一种空间抗滑结构。

在普通抗滑桩的桩顶或桩身一定位置设置一个预应力锚索,借助于锚索提供的锚固力和抗滑力所提供的阻滑力并有二者组成的桩-锚支挡利息共同阻挡滑坡的下滑。

3.锚拉桩根据是否对锚杆(索)施加预应力可分为预应力锚拉桩与非预应力锚拉桩两种。

当工程位于滑坡土层较厚或推力较大的不稳定地基上时,显然采用悬臂式抗滑桩的结构成本增加,同时也存在很多不稳定因素,故锚拉桩是最适宜的支护形式。

锚拉桩相比于悬臂式抗滑桩的优势在于锚拉桩的锚杆(索)起到一定的传力作用,可以有效地缓解桩身的内力,除此之外,锚拉桩一般处于偏心受压状态工作,这样便明显节省结构材料,一般情况下比应用悬臂式抗滑桩节省30%-50%的结构成本,降低工程费用,缩短了施工工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滑坡治理中的抗滑桩设计
文章主要分析了滑坡治理中的抗滑桩设计问题,阐述了抗滑桩的性能优点针对设计应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作者实践或者本次研究,最终提出了从滑坡推力计算至桩结构设计的一系列应用体系的措施。

最终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研究,实现抗滑桩性能进一步提升的目标。

标签:滑坡;抗滑桩;内力;变形
在我国的滑坡治理工作中抗滑桩,大多被使用在铁道滑坡的治理过程中,而且起到了十分明显的抗滑效果。

目前,抗滑桩已经在其发展的前二十年内在技术和设计上,都取得了相当长足的进步和完善,但是由于当时计算能力和手段的限制,对于抗滑桩的研究和设计都具有一定程度影响,尤其是其数据参数等内容不够精确,误差较大。

由于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迅猛发展,极大的促进了抗滑桩的相关设计参数的精确程度,为抗滑桩的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据此作者将在下文展开详细的设计论述。

1 滑坡机理与防治
1.1 滑坡机理分析
滑坡这种自然地质灾害是由于一些突变的天气因素如短时间内大量的降雨降水、地质地壳运动或是一些人为的次生灾害所造成的,致使位于地表层倾斜岩体之上的自然土质的滑动流失与位置移动。

滑坡这种自然灾害的衍生机制主要表现在,其一般产生于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地质构造之中,主要表现出土质沿斜坡下滑所产生的,滑动性能同倾斜面的摩擦阻滑性能两者之间的互相作用及此消彼长的经过历程,这其中还牵涉到了一些关于滑坡形成、产生之中的基本因素,即对于滑坡滑动速度的影响因素、加速度的变化影响因素以及滑坡结束时的实际滑动距离影响因素。

一旦滑坡过程结束之后,在滑坡面上地表土质一般就会趋于相对平稳的状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趋于稳定的滑坡面土质将会逐渐随着不稳定因素的持续堆积,而再次产生位置移动,土质滑动的问题,往往由于此过程的循环往复,而造成地表土质的不断流失。

1.2 滑坡的形成过程
在研究滑坡形成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搞清楚最初滑坡地带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其形成的主要条件、因素是什么,其对于滑坡这种自然灾害的最终形成起到的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其发展变化的具体规律是什么,以便为我们日后的研究、防治工作提供详细、可靠的数据资料支持。

对于滑坡地带的形成,其中起到主导的基础因素主要是在滑坡的发生地,与其相关的地质环境、地下水资源情况和气候条件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地质环境的原因一般是由于滑坡地带产生地区的土质条件较为分散化、粉尘化,土质自身的凝集作用不强,一旦遇到不利的地质灾害或强降雨气候就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于地下水资源的充沛,致使地质层之间常年受到侵蚀,长时间的累积渗透致使一旦发生地
质运动等自然变迁也会引起滑坡地带的形成从而导致滑坡灾害发生。

在滑坡地带一旦形成之后,滑坡灾害不会是一次性的,它一般会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四个时期,首先是滑坡地带的形成、产生时期,这个时期的产生一般需要较长的时间和多方面的影响因素互相交织作用生成;其次是滑坡地带形成之后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会逐渐增加滑坡的影响区域和面积逐步加大滑坡的危害;然后使滑坡地带形成之后灾害影响最深的时期滑动层滑动时期,此时期的危害最为深远,造成的损失也最为严重;最后一个时期就是滑动层滑动结束之后的平稳过渡时期,此时期虽然已经度过了滑动时期但是由于滑坡地带已经形成,在此时期内会不断累积滑坡的助力因素,从而形成往复循环直至再次发生滑坡事件。

1.3 滑坡防治措施
对于已经形成滑坡带的滑坡层要在其平稳时期,加强维护工作防治工作,建立定期观察巡防机制,对于观测数据进行科学、合理分析,精确评估滑坡的发生预测,进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理措施,减少次生灾害。

在对于一些重要的施工项目进行选址时,要尽可能的远离滑坡地带以及存在滑坡危险的地带,要在进行实际地质勘探的基础上,对于周围地质环境、气候条件、土质样本结构性分析进行科学实验的分析,从而合理规划项目工程,能够最大程度的从源头上避免滑坡带来的危害和损失。

对于滑坡问题的治理工作一般有以下几类措施:首先是降低滑坡地带的地表滑动压力,或者是对于滑坡地表进行加压措施,这两者虽然形式上完全相反,但是根本目的却是一致的,即实现滑坡地带地表压力平衡。

降低地表滑动压力法即就是通过将滑坡的顶部土质迁移到滑坡底部,从而降低滑坡的有效滑动距离和坡度,实现减小滑坡的滑动的动力,以期达到治理滑坡滑动的最终目的。

而对于加压措施需要通过对于滑动面进行土质覆盖,增加滑动阻力最终以期实现治理滑坡滑动的目的。

其次是对于滑坡地带的土质地表层进行优化、改良,由于大多发生滑坡灾害的地带的土质地表层都存在分散化、粉尘化等原因,因此对于土质地表层进行土质优化具有良好的防治滑坡作用,对于地下水资源丰富并且长期渗透于滑坡层的地带,可以运用排水措施优化土质结构,增强土质的滑动摩擦系数,从而起到防治滑坡的作用。

对于本身滑动层土质质量不佳且易产生滑坡灾害的地表滑动土层,可以通过进行加压处理措施增强土质的压力系数,减小滑坡灾害发生几率,亦可以通过填充化学材料的方法进行化学处理,从而改变土质的化学结构构成,从而提升滑动层土质的摩擦系数,降低滑坡灾害的发生几率。

最后是通过建立以抗滑桩等方式为主的人工支撑围挡技术,广泛的应用于铁路、公路建设等大型施工项目中。

一般在滑坡治理中运用最多就是抗滑桩的应用,抗滑桩是一种通过深入到滑坡面内部,从而起到对于滑坡层滑坡运动的阻力作用,以达到稳固滑坡整体层面的作用。

抗滑桩大都是通过整体作用来防治滑坡灾害,抗滑桩具有许多突出的优点,例如可以实现分散式安装,大大降低施工难度,在一些大型机器设备无法到达的地段,可以进行人工挖掘施工,这极大的促进了抗滑桩的应用范围,以及在检修更换的时候不必整体拆换,只要针对需要更换的单个抗滑桩进行拆卸、更换即可。

2 抗滑桩变形及内力分析
2.1 滑动面以上抗滑桩的位移及内力分析
对于悬臂梁的求解,可利用滑动面上部抗滑桩的位置移动和内力因素。

根据其在受到均布荷载和线性荷载情况下,即存在以下微分方程式:试尝试于滑动层表面的边角处及其位移边角的数值为?渍A和XA时,据此得到在均匀受力的情况下抗滑桩的地质滑动表面层的移动距离及移动角度为:
在线性均匀分布滑动压力的情况下抗滑桩地质滑动表面层移动距离及移动角度为:
2.2 滑动面以下抗滑桩的内力及变形分析
在滑坡治理中使用的抗滑桩在位于滑动地质层下方位置的部分,将被视作为地质基层梁柱,一般情况下运用地质基础梁柱理论来进行研究、测定其预计的形变程度和受到的内部压力程度。

以下是对于抗滑桩在均匀受力以及线性承受压力的情况下的测算。

抗滑桩在均匀受力的情况时,抗滑桩顶部对于水平位置受力情况的挠曲微分方程即为:
EI■+xKBp=0,在此公式之中,xKBp视为抗滑桩的底部对于滑动层之上的抗滑桩部分的水平方位的阻力,t/m2。

进而使用抗滑桩的形变系数公?茁=■,即KBp=4EI?茁4也就是KBp=4EI?茁4,因此即可改写为■+4?茁x=0。

通过对于以上微分方程的运用,即可得到位于地质层滑动面的抗滑桩底部,预期所会产生的形变以及内部压力影响的运算式子:
防滑桩的基底为自由端有,Mb=0,Qb=0,即
在受到线性程度的承载力时,抗滑桩的挠曲微分方程即为:
EI=■=-myxBp
求解该微分方程即得出:
在此微分方程运算公式之中:xy、?渍y、My、Qy这四者依次位于使用锚进行固定的区域内,抗滑桩的任意横截面的移动位置(m),角度偏移(弧度),弯曲段的矩形距离(MN°m),以及摩擦抗阻力(MN);xA、?渍A、MA、QA 这四者依次表示在地质滑动层抗滑桩的移动距离,角度偏移,弯曲段的矩形距离(MN°m),以及摩擦抗阻力(MN);Aj、Bj、Cj、Dj这四者依次表示抗滑桩的填挖深度ay以及相对比的“m”算法对于相关函数值所产生的影响;E表示填充物的相关弹性模型对比量,MPa;I表示抗滑桩的横截面位移惯性,m4;?琢=■■
表示抗滑桩的形变系数,m-1。

在上述公式中,如果K是正数并且为整数时,即有(-K)!=-∞,为避免出现数值误差,在进行公式的运算时应当将m≥4始终采用正整数。

在抗滑桩的底部位置是自由端的情况下,即有:
3 结束语
文章通过对于滑坡治理的抗滑桩设计研究,详细的阐述了滑坡机理与防治分析的相关措施,指出了滑坡的形成过程,针对滑坡问题的发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并分析了滑动面以上抗滑桩的位移及内力,以及滑动面以下抗滑桩的内力及变形分析。

最终希望文章通过对于抗滑桩的数据分析及设计研究,能够为相关抗滑桩的设计、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借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