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 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 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年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观念调整后,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标 志,中国大学开始了百年来的第三次重要转型发展,即以 欧美高教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走上自 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
有的说是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前身岳麓书院;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3年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 有的说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实际上,1903年改制前的岳麓书院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 何特征,湖北自强学堂虽有高等学堂的性质但仍不属于大学, 京师大学堂则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879年由两所诞生于60年代 的教会学院合并而成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 于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 学模式设立的,这所实力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 体,有关系科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在今华东政法大学。
三、1922--1949的大学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开始了 百年发展历史中第一次重要的转型。1922年新学 制的制定最终主要参照美国教育体系来完成构建。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 国内形势趋向稳定。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 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广州、武汉、南京、浙 江)建设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南 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

中国历史最悠久的18所百年名校盘点作者:凤凰网教…文章来源:凤凰网教育点击数:1031 更新时间:2011/6/28 13:38:16同济大学同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同济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创建于1907年,早期为德国医生在上海创办的德文医学堂,取名“同济”意蕴合作共济。
1912年增设工学堂,1923年被批准改名为大学,1927年正式定为国立同济大学。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国立大学。
也是中国在近代史上正式设立的第一所大学。
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现名。
清华大学清华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是清华学堂,成立于1911年,当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1912 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为尝试人才的本地培养,1925 年设立大学部,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由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创办于1896年的南洋公学。
浙江大学浙江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前身求是书院成立于1897年,1901年起曾几度易名并一度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1902年创建以来,她先后经历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国立中央大学等时期;1949年8月8日,由国立中央大学更名为国立南京大学武汉大学武汉大学(图片来源:资料图)武汉大学溯源于清朝末期189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于1913年由国民政府建立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于1928年定名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首批国立综合大学之一,湖北第一所高等学府。
天津大学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创办于1895年10月2日,至今已有110年的历史。
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馆简介

中国矿业大学的前身是 由英 国福公 司于10年创办的焦作路矿学堂。学校创办 以来, 99
已走过 了百年的办学历程 ,一代又一代矿大人肩负 “ 开发矿业,建设祖 国,开采光 明,造
福人类” 的使命 ,创 造 了 辉煌 业绩。百年矿大的历 史,是矿大人为中国工矿事业的发展不 懈奋斗的历史。中国矿业大学由焦作路矿学堂起步,经历福 中矿务大学、私立焦作工学院
:
置 , E
.
校史馆 自开放 以来,累计接待观众
, ‘
写0 霹 1
近2 万余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 委员刘 延东 、教育部长周济、 中共江苏 省委书记梁保华、省长罗志军等于2 0 09 年校庆 期间参观 了校史馆 。前来参观的 还有各兄弟院校领 导、企 业界领 导、学 校教 师、学生、离退休教 师等。 图一: 中国矿业大学校史馆。
中国矿业大学校 史馆 于2 0 年1 月1 日正式开馆。校史馆布展面积约1 O平 方米 。校 09 6 O 20 史馆 以学校 百年发展历 史为主线, 以时间为节点, 以重要历史事件 、人物为基础 ,结合校
史馆 建 筑结 构 和布 展 空 间特 点 ,分 为序 厅 , 四个 主题 展 厅 : 1 9 1 9 雨 沧桑 ; 0 — 4 风 9 9 14- 9 9 忘岁月;17- 9 9 9 9 17难 9 1 9励精图治;19 - 09 9 9 92 0 盛世华章,以及尾厅六个部分。 校史馆在展 示手段上,主要采用图片和文字介绍,为 了形象生动地再现学校1 0 年艰难 O 曲折 的发展历程和矿大人 自强不息、艰
图二:中共 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 刘延东 ( 左三 ) 等领 导参观校 史馆 。左
一
一 I 圉
中国名校简介(历史、专业、概况)校徽经典版

北京大学北京大学(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
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亚洲和世界最重要的大学之一。
在中国现代史上,北大是中国“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等运动的中心发祥地,也是多种政治思潮和社会理想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有“中国政治晴雨表”之称,享有极高的声誉和重要的地位。
中文名:北京大学外文名:Peking University(PKU)简称:北大创办时间:1898年7月3日类别:公立大学学校类型:综合主管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学校属性:211工程,985工程,研究生院现任校长:周其凤知名校友:李克强、白春礼、胡春华、李彦宏所属地区:中国北京主要院系:外国语学院、数学学院、工学院、中文系国家重点学科:125个硕士点:312个博士点:259个院士:87人主要奖项:诺贝尔奖得主名誉教授1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2位76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流动站:39个旧称:京师大学堂,国立北京大学世界排名:46(2011)发展定位:创“世界一流大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18个):哲学、理论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地理学、大气科学、生物学、力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口腔医学、药学。
南京大学南京大学坐落于钟灵毓秀、虎踞龙蟠的古都南京,学校前身上可溯至源于汉后吴永安元年(258年)的南京太学,历史上曾历经多次变迁,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和现代儒家思想与中华文明复兴的基地,倡行人文思想之会通与学术之昌明以求世界的和平繁荣,在教育、学术和文化上均具重要贡献和深远影响。
现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九校联盟成员,“珠峰计划”首批11所名校之一,为中国最顶尖的著名学府之一。
近百年来,南京大学俊彦云集,英才辈出,为民族复兴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

北京师范大学校史前身为创办于1902年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世纪末,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被迫签定屈辱的《马关条约》,之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有识之士痛感时局之危急,急起救亡图存,开办新学培养人才,是措施之一。
1898年,清政府制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分普通学与专门学两类,同时设师范斋和编译局等部门。
以后历经“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占北京等变故,京师大学堂屡遭摧残,以致停办。
1901年,清政府重建京师大学堂,先设速成科,下分“仕学馆”和“师范馆”。
师范馆首先招生,于次年12月17日开学,校址设在景山东马神庙。
1904年,师范馆改为优级师范科。
1908年5月,京师大学堂优级师范科改名为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校址迁往厂甸五城学堂。
这是我国高等师范学校独立设校的开始。
1912年5月,京师优级师范学堂改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
1920年北京高师开办教育研究科,招收高师和专门学校的毕业生及大学三年级优秀学生,开我国高等学校通过考试招收研究生之先河。
1923年,又续办国文、英语、史地三部的研究科。
至此,北京高师已经成为学科门类较齐全,不仅能培养师范与中等学校师资及教育行政人员,而且能够培养各科专门学术人员的高等师范学校。
1923年,北京高师经教育部正式批准改为师范大学。
始建于1908年的北京女高师亦于1925年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在国内其他高等师范学校都相继并入或改为普通大学的时候,北京高师和女高师先后改为师范大学,对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的独立存在具有深远影响。
1931年7月,北平师范大学与北平女子师范大学合并,定名国立北平师范大学,下设教育学院、文学院、理学院及研究院。
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日本侵略军占领北平,北平师范大学迁往西安,与国立北平大学、国立北洋工学院组成西安临时大学。
1938年春,西安临时大学迁至汉中,改名为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北平师大改为西北联大教育学院。
百年河海精神文化特征解读

百年河海精神文化特征解读作者:潘静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3期摘要:河海大学是一所有百余年历史的学校,本文从历史的轨迹和文化的视角回顾并总结河海精神文化的发展道路,挖掘并解读河海精神的锻造历程。
通过系统总结百年来的办学思想和办学经验,继承优良的、有生命力的文化传统,从而推动学校在全面建设高水平特色研究型大学的进程中实现创新驱动跨越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中实现历史传统、时代精华和国际潮流的融通,不断丰富河海文化的内涵。
关键词:河海大学大学精神大学文化在近代大学的形成过程中,因为不同学校有不同的历史渊源,所以就有不同的文化传承和精神积淀[1]。
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相辅相成、相互通融,促进了学校的活性发展。
河海在百年文化积淀的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献身、求实、负责等河海精神。
新的百年,河海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将是学校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大学精神与文化1.大学精神与文化的关系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积淀和创造的大学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总和。
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
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有着本质的联系。
首先,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和最高表现形式,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其次,大学文化是大学精神的具体外化及表现形式。
大学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是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及重要依托。
总之,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相互通融,共同促进大学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成长。
2.文化变迁1898年以来,中国大学一百年来的发展史是一部文化变迁史。
大学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的变革,同时大学的发展对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大学发展历程中的文化变迁是指:大学发展历程推动了文化的跳跃性发展,或文化的突发性变化。
就总的大学历史发展趋势而言,文化变迁是一个渐行不息的长程,既有对传统的萃取与摈弃,又有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吸收[2]。
高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

高职在中国的发展历史1.早在清末1902-1904年的“壬寅-癸卯学制”中,就规定了“高等实业学堂”和“高等师范学堂”,这两种高等学堂就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最早的高职院校。
2.中华民国政府1912-1913年的“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的“壬戌学制”的专门学校和高等师范学校,是中国近现代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最深远的1922年制定的“壬戌学制”至今仍然在台湾贯彻实施。
3.1949年后,中国的高职院校除了高等师范院校真正是在继续走高等职业教育之路外,其他的高等职业教育几乎没有或是名存实亡。
4.1980年,天津职业大学创办,这是1949年后在中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所师范院校之外的高职院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5.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决定”颁布以后,全国先后建立起120余所职业大学,举办高职教育。
6.1991年,中国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
“决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方向、任务、措施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并再一次重申建立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问题,也再一次提出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任务。
7.1993年,召开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后由国务院颁布了《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会议明确指出我国教育今后发展的两个重点,一是基础教育(重中之重),二是职业技术教育。
“纲要”更加明确指出:“职业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工业化和生产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
”“纲要”的实施意见提出:“有计划的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
”“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
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中国教育发展史

中国教育发展史一、发展模式的不断转换综观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其发展模式的转换大致可分为七个时期。
第一时期(1862年至1894年)。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处于酝酿时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批培养外语人才和军事技术人才的专门学校。
它们不同于传统封建教育机构,不是培养作为各级封建官吏的“治才”,而是培养通晓各国语言和技术(特别是军事技术)的所谓“艺才”。
最典型的代表即是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和1867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学堂。
至1894年前后,我国共创办了30所左右的此类学堂。
这些学堂毫无例外地都是在外来因素的诱发下创办的。
所谓外来因素的诱发,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它们是清政府在外力胁迫下应急反应的产物,是为了培养应付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所急需的人才而开办的;第二层意思是,这些学堂都标榜以西方为榜样,然而,在具体的学习目标上,却并不明确,笼而统之地把西方称之为“泰西”。
从时人留下的大量文献分析,所谓“泰西”,包括了英、法、德、美等国。
可见,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西方”是一种泛称,还没有具体而明确的模仿对象。
第二个时期(1895年至1911年)。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
1895、1896和1898年分别成立的天津中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和京师大学堂一般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大学的雏型。
20世纪初,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的第一份章程就是由梁启超“略取日本学规,参以本国情形草定规则八十余条”[1],即主要是参照日本东京大学的规程制定的。
《癸卯学制》中有关高等教育的条文也几乎与日本学制中的相关规定一致。
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学习的目标由泛化而集中,“泰西”一词被一个具体的国家——日本所取代,价值取向明确而单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近代大学产生的基 本性质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由 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造成的深重 的国家和民族危机所促成的。 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 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 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由此也造成了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偏差。
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领导人和教育界的领导人为之付 出巨大辛劳的大事。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 断探寻向西方学习之路的过程。 这条路走得对吗?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东西各国政体虽有不同,然未有不崇 敬国主以为政治之本者。近世崛起之国, 德与日本称最矣。德之教育重在保帝国 之统一。日本之教育所切实表章者,万 世一系之皇统而已。”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蔡元培在仓促之下继 续按日本学制为蓝本:“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 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我等知日 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 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 含有西洋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 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 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 宜之法。”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1902年颁布,其价值取向依然停留于对欧美日 本学制的原则参照,并无直接的比附。提出要 把京师大学堂办成一个拥有“全学”的、培养 “通才”的大学。办学宗旨:“激发忠爱,开 通智慧,振兴实业”,并要“谨遵此次谕旨,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强调凡有“明倡异说, 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相违背者,查有实据, 轻则斥退,重则究办。”加强了对师生思想的 控制,已抛弃上一章程中的学术精神,完全以 国家意志为主导。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 和《专科学校组织法》,同年教育部公 布《大学规程》,1931年公布《专科学 校规程》。 1935年公布《学位授与法》。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教 员资格条例》,1941年行政院通过了《教 育部设置部聘教授办法》。
高教管理制度的颁布,一方面有利于学 校管理按照以法治校的路子运作,为学 校管理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 学校管理体制的高度中央集权,体现了 国民党对学校管理的政治控制开始加强。
四、学习美国经验
五四运动时,杜威讲学中国。 杜威以经验主义、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反对 学科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教育模式, 提出“儿童中心”的理论,建立起学校与社会、 学习与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认为学校即社会, 教育即生长,教育即适应,重视让学生在活动 和游戏中、在做中学,强调学生的个人自由和 完善发展,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反对 学校在精神上对学生的压抑。杜威进步主义教 育运动深刻地改变了西方教育的面貌。
“民国九年以后,特别是十六年以后,教 育部长、教育厅长和大学校长,几乎皆 由西洋留学生出任,大学教授也是他 们。”如蒋梦麟,郭秉文,胡适,陶行 知,陈鹤琴,李建勋,梅贻琦,张伯苓。 各类大学都基本确立了学术自由、教授 治校,学生自治的价值和大学精神
政治控制加强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前后,“党化教育”产生, “以党治国”逐渐成为主流意识,对“思想自 由,兼容并保”的大学精神进行遏制并压抑。 1929年5月,以宣传共产为由,国民政府封闭 了华南大学、大陆大学,9月,胡适因指责党 义教材为“党八股”而遭到国民党中训部训诫: “近年以来,凡发言论,每多荒谬,请予严 惩。”并通报大学校长:“切实督率教职员, 详细精研本党主义,以免再有与此类似之谬误 发生。”
(二)影响着文化传播与高等 教育发展的效果
文化传播是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具有普遍 性的重要动力 无论是高等教育的结构、内容、制度,还是高 等教育的内在文化,都必然会受到来自其它国 家和地区的深刻影响 文化传播大致上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 在欧美国家之间存在的模式 ,另一种是在西方 国家与其它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高等教育之 间存在的模式。
融合欧美
回国后,1 920年,提出了大学改革的理 想:“分大学区与大学兼办中小学校的 事,采法国制。大学可包括各种专门之 术,不必如法、德等国别设高等专门学 校,用美国制。大学兼任社会教育,用 美国制。大学校长,由教授公举,用德 国制。大学不设神学科,学校不得宣传 教义与传教士不得参与教育,均用法国 制。瑞士亦已提议。抽教育税,用美国 制。”
五、以俄为师
新中国建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 中国实行封锁,毛泽东提出“打扫干净屋子再 请客”,实行“一边倒”政策。 1949年7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毛泽东《论 人民民主专政》:“一边倒是孙中山四十年经 历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 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 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 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
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计划和专才教育的 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 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教育实行高 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按产业部门、 行业、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如 农机学院、坦克系、发动机专业),教 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工 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这是一种与计划 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同构的教育制度。
美国赠地学院运动的兴起,确立了应用 学科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使高等学校 的教学内容与美国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实 际需要紧密相联,服务观念逐渐成为高 校继教学、科研之外的又一项职能,促 进了美国高校的民主化进程,面向大众, 而且促进了联邦政府与高校的联系进一 步加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蔡元培考察英美教育: “德、法大学专 重研究学问,德国注重精细分析的研究, 法国注重发明新法的研究。英国大学, 如牛津及剑桥,重在陶养学生道德,使 成为缙绅之士……。美大学还有两种特 色:(一)凡有用学问,如新闻学等, 大学都可以收入。(二)设夏科与校外 教育,即无机会进大学者,亦可来习。”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一、高等教育的内源发展型 与外源发展型
高等教育的动力“来源”,可以划分为 两种类型:内源发展型与外源发展型。 所谓内源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 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内部,来自于该 国本身经济、政治、文化以及教育发展 所产生的客观需要。所谓外源发展,是 指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主要来 源于外部,来源于其它国家对该国所施 加的某种压力。
1917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强调“大学 者,研究高深学问也”,强调“学”与“术” 的分离, “循思想自由之原则,兼容并包”,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 也”,“大学以思想自由为原则”。 大力推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体制 废除年级制改用选修制,构建文理通融体制。 坚持实行网罗众家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 这些改革措施促进了北京大学的新生。
三、百年来中国大学发展的 价值取向
(一)旁采泰西,行中国之法 康、梁“兴学校”的总思路:“上法三代,旁 采泰西”;“远法三代,近取泰西”。 梁启超:“西人学校之等差、之名号、之章程、 之功课,彼士所著《德国学校》、《七国新学 备要》、《文学兴国策》等书,类能言之,无 取吾言也。吾所欲言者,采西人之意,行中国 之法,采西人之法,行中国之意。”
张伯苓:“考察与中国需要最宜之教育制 度,结果获得两种需要者:一则英法美 之制度,一则日德之制度。前者转为计 划各人之发达,后者性尽专制,为造成 领袖及训练服从者之用(是即服从纪 律)。敝校南开,多半以是二者为圭 臬。”
张伯苓:“昔日之言教育者,曰日、曰英、 曰德,今日之言教育者,曰法、曰美; 昔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立宪国民,今 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共和国民;言立 宪故取日、英、德学制,言共和故取法、 美学制,此今昔所以不同。”
(二)模仿日本
张之洞派人去日本考察 1904年1月颁布的《奏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满目皆是“日本”字样,表明日本教育成为主 要效法的参照。 东京大学时代的观念是,大学是传授高尚学术 的场所,大学在作为大学而存在和发展的同时 要为国家富强服务。帝国大学的观念是大学必 须以适应国家需要为目的而存在和发展,必须 在符合国家需要的前提下研究和传授学术技艺。
三、取法德国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国家绝不应指望大学同 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 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 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 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 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 是远非政府的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因而在 办学思想上主张学术自由,主张教学与科研相 结合,主张在大学确立哲学院的中心地位。
1.欧美国家之间的模式 不同国家高等教育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影 响是在一种较为平等的前提下进行的 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之间相互影响,主要 发生在同一个文化圈,而且发生在处于 大致相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国家中。 这种影响既不具有异质性,也不是人为 移植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
2.西方国家与其它国家之间的模式 这种影响是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圈之间发 生的。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西方的文化和高等 教育的制度及内在精神完全是异质性的 这些国家对来自于西方的种种影响必然 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适应”过程。
京师大学堂于1898年8月24日正式开办。这一 大学是运用中国传统教育体制的模式,以“首 善之学”来统领全国新式教育:“为各省之表 率,万国所瞻仰”,“各省学堂皆归大学堂统 辖”。 总思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主张“大权归之教习”,只设中文总教习,不 设西文总教习。 强调“此次设立学堂之意,乃欲培植非常之才, 以备特达之用”。
从总体上讲,欧美国家近代高等教育发 展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本国社会发展所产 生的客观需要,而俄国、日本和中国近 代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则主要来自于外 部所施加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 方面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