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八章 含氮化合物代谢
生物化学第八章氨基酸代谢教材课程

二、蛋白质的消化 ▪蛋白质消化的生理意义:
(1)由大分子转变为小分子,便于吸收。 (2)消除种属特异性和抗原性,防止过敏、毒性反应。
消化道内几种蛋白酶的专一性
氨肽酶
(Phe.Tyr.Trp)
(s)
羧羧肽肽酶酶
(四)、尿素的生成 1、生成部位: 主要在肝细胞的线粒体及胞液中。
2、生成过程
尿素的生成过程由Hans Krebs 和Kurt Henseleit 提出,称为鸟氨酸循环(orinithine cycle),又称尿素 循环(urea cycle)或Krebs- Henseleit循环。
CO2 + NH3 + H2O
5
* FH4携带一碳单位的形式: 如:
N5—CH3—FH4
N5、N10=CH—FH4
(二)一碳单位的生理功能
*作为合成嘌呤和嘧啶的原料 *把氨基酸代谢和核酸代谢联系起来
本章内容结束,谢谢!
2、转氨基偶联嘌呤核苷酸循环
腺苷酸代琥
氨
α-酮戊
珀酸合成酶
基
二酸 天冬氨酸
酸
转
氨 酶
转
氨 酶
1
2
腺苷酸 代琥珀酸
谷氨酸 α-酮酸
草酰乙酸 苹果酸
延胡索酸
次黄嘌呤 核苷酸 (IMP)
NH3 腺苷酸 脱氢酶
H2O
腺嘌呤 核苷酸 (AMP)
二、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脱羧基作用(decarboxylation)
• 依赖ATP • 降解异常蛋白和短寿命蛋白
泛素?
*76个氨基酸的小分子蛋白(8.5kD); *普遍存在于真核生物而得名; *一级结构高度保守。
医学生物化学(第八章)生物氧化

* 铁硫蛋白为单电子传递体 ( Fe2+-e Fe3+)
+e
20
3. 泛醌(ubiquinone , Q) 又称辅酶Q (Coenzyme Q , CoQ)
21
**泛醌的特点 1)是双电子传递体 2)不与蛋白结合的游离存在的电子载体 3)是复合物Ⅰ、Ⅱ、Ⅲ之间的连接者,
是多种底物的电子进入呼吸链的中心点
53
四、 ATP与能量的释放、储存和利用
H2O+CO2 ATP
有机物氧化 产能
生物大分子 主动
合成
运输
肌肉 收缩
遗传信 息传递
O2 ADP+Pi
54
一、 ATP分子中的高能磷酸基的来源 (一) 氧化磷酸化: 主要来源 (二) 底物水平磷酸化 概念: 在反应过程中,由于分子内部能 量重新分配,形成高能磷酸化合物,进一 步将高能磷酸基转移给ADP,形成ATP
67
AH2
2H+
2Cu2+
O2-
H2O
A 2Cu+
1/2O2
属氧化酶主要有:细胞色素氧化酶、 酚氧化酶、 抗坏血酸氧化酶等
68
(二)需氧脱氢酶 (aerobic dehydrogenase)
特点: 使作用物氢活化, 受氢体:除氧以外还有其他试剂 产物之一是H2O2
69
AH
FMN(FAD)
H2O2
氧化磷酸化
4
糖
脂肪
葡萄糖 脂肪酸 + 甘油
乙 酰CoA
蛋白质
氨基酸
TCA cycle
CO2
H++e (进 入 呼 吸 链 )
生成H2O 及释 放 出 能 量
5
生物化学复习资料

⽣物化学复习资料第六章⽣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名词解释1、⽣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有机物质在⽣物体内氧化分解⽣成⼆氧化碳和⽔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2、电⼦传递链⼜称呼吸链(electron transter chain ETC):指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原核⽣物存在于质膜)上的⼀系列氢传递体和电⼦递体,按⼀定的顺序组成了从供氢体到氧之间传递电⼦的链。
3、氧化磷酸化作⽤(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指电⼦在电⼦传递链上传递和ATP形成相互偶联的过程。
即与⽣物氧化作⽤相伴⽽⽣的磷酸化作⽤。
4、磷氧⽐(P/O ratio):指在⽣物氧化中,每消耗⼀个氧原⼦所⽣成的ATP分⼦数,或每消耗⼀摩尔原⼦氧⽣成的ATP摩尔数。
(⼆)问答题1、何谓⽣物氧化?它有何特点?其作⽤的关键是什么?⽣物氧化的⽅式?①见名词解释“⽣物氧化”;②特点:A、活细胞内,反应条件温和;B、⼀系列酶的催化下逐步进⾏;C、能量逐步释放,部分能量可被利⽤,利⽤效率较⾼;③作⽤的关键;⼀是代谢物分⼦中的氢如何脱出,⼆是脱出的氢如何与分⼦氧结合成⽔并释放能量;④⽅式:通常为三种氧化⽅式A:加氧:在⼀种物质分⼦上直接加氧NH3-CH2-COOH+1/2O2→O=CHCOOH+NH4+H2O -2HB:脱氢:加⽔脱氢:CH3CHO——→CH3 – CH – OH——→CH3COOH|OH-2H直接脱氢:HOOC—CH2—CH2—COOH——→HOOC—CH=CH—COOHC:脱电⼦:-eCyt(Fe2+)——→Cyt(Fe3+)2、举例说明⾼能化合物可分为哪⼏种键型。
(1)磷氧键型,如1,3—⼆磷酸⽢油酸、ATP、磷酸烯醇式丙酮酸;(2)磷氮键型,如磷酸肌酸;(3)硫脂键型,如⼄酰CoA;(4)甲硫键型,如S—腺苷甲硫氨酸;(5)碳氧键型,如氨酰——tRNA。
3、电⼦传递链上有哪⼏类电⼦传递体?各如何作⽤?(1)烟酰胺核苷酸类。
生物化学——第八章 氨基酸代谢

氨基酸代谢概况
食物蛋白质
组织蛋白质
消化吸收
合成 分解
脱羧基作用
氨基酸代谢库
转变
(metabolic pool)
合成 脱氨基作用 其他含氮化合物
胺类 CO2 NH3
α- 酮酸
2021/1/8
尿素 糖
氧化供能 酮体
第二节 氨基酸的分解代谢
H R C COOH
NH2 氨基酸
O H R C COOH
主要是酸性pH下活化的小分子蛋白酶,水解长寿命蛋白质和 外来蛋白。 2、泛肽系统: 水解短寿命蛋白和反常蛋白
2021/1/8
(三)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意义
1)及时降解清除反常蛋白的产生 有些可恢复为正常蛋白
2)短寿命的蛋白在生物体的特殊作用 经常是一些代谢限速酶,便于通过基因表达和降解对其含量 加以调控。
3)氨基甲酰磷酸经环化化→二氢乳清酸→尿苷酸→嘧啶 类化合物
2021/1/8
四、α-酮酸的代谢
1、合成氨基酸(合成代谢占优势时)
α-酮酸 + NH3
氨基化
α-氨基酸
氨基化
α-酮戊二酸 + NH3
谷氨酸
其余氨基酸是通过Glu与α-酮酸的转氨作用合成。 是合成非必需氨基酸的途径之一。
2021/1/8
2、进入三羧酸循环分解成CO2 + H2O 3、转变成糖及脂肪
特点:a. 可逆,受平衡影响 b. 氨基大多转给了α-酮戊二酸
2021/1/8
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
谷丙转氨酶 (GPT)
谷草转氨酶 (GOT)
2021/1/8
2021/1/8
正常成人各组织中GOT和GPT活性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集锦

14.离子键(ionic bond)
15.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
16.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
17.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
18.盐析(salting out)
4.衰减子(Attenuator)
5.阻遏物(Repressor)
6.辅阻遏物(Corepressor)
7.降解物基因活化蛋白(Catabolic gene activator protein)
8.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
9.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
6.能荷(energy charg
第五章糖代谢
1.糖异生(glycogenolysis)
2.Q酶(Q-enzyme)
3.乳酸循环(lactate cycle)
4.发酵(fermentation)
5.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
6.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
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指多亚基蛋白质分子中各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以适当方式聚合所呈现的三维结构。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2.脂肪酸的α-氧化(α- oxidation)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

【生物化学:名词解释大全】第一章 蛋 白 质1.两性离子(dipolarion)2.必需氨基酸(essential amino acid)3.等电点(isoelectric point,pI)4.稀有氨基酸(rare amino acid)5.非蛋白质氨基酸(nonprotein amino acid)6.构型(configuration)7.蛋白质的一级结构(protein primary structure) 8.构象(conformation)9.蛋白质的二级结构(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10.结构域(domain)11.蛋白质的三级结构(protein tertiary structure) 12.氢键(hydrogen bond)13.蛋白质的四级结构(protein quaternary structure) 14.离子键(ionic bond)15.超二级结构(super-secondary structure)16.疏水键(hydrophobic bond)17.范德华力( van der Waals force)18.盐析(salting out)19.盐溶(salting in)20.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21.蛋白质的复性(renaturation)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precipitation)23.凝胶电泳(gel electrophoresis)24.层析(chromatography)第二章 核 酸1.单核苷酸(mononucleotide)2.磷酸二酯键(phosphodiester bonds)3.不对称比率(dissymmetry ratio)4.碱基互补规律(complementary base pairing) 5.反密码子(anticodon)6.顺反子(cistron)7.核酸的变性与复性(denaturation、renaturation)8.退火(annealing)9.增色效应(hyper chromic effect)10.减色效应(hypo chromic effect)11.噬菌体(phage)12.发夹结构(hairpin structure)13.DNA 的熔解温度(melting temperature T m)14.分子杂交(molecular hybridization)15.环化核苷酸(cyclic nucleotide)第三章 酶与辅酶1.米氏常数(K m 值)2.底物专一性(substrate specificity)3.辅基(prosthetic group)4.单体酶(monomeric enzyme)5.寡聚酶(oligomeric enzyme)6.多酶体系(multienzyme system)7.激活剂(activator)8.抑制剂(inhibitor inhibiton)9.变构酶(allosteric enzyme)10.同工酶(isozyme)11.诱导酶(induced enzyme)12.酶原(zymogen)13.酶的比活力(enzymatic compare energy)14.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第四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1. 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2.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3.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4. 磷氧比P/O(P/O)5. 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6. 能荷(energy charg第五章 糖 代 谢1.糖异生(glycogenolysis)2.Q 酶(Q-enzyme)3.乳酸循环(lactate cycle)4.发酵(fermentation)5.变构调节(allosteric regulation)6.糖酵解途径(glycolytic pathway)7.糖的有氧氧化(aerobic oxidation)8.肝糖原分解(glycogenolysis)9.磷酸戊糖途径(pentose phosphate pathway)10.D-酶(D-enzyme)11.糖核苷酸(sugar-nucleotide)第六章 脂类代谢1. 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2. 脂肪酸的α-氧化(α- oxidation)3. 脂肪酸的β-氧化(β- oxidation)4. 脂肪酸的ω-氧化(ω- oxidation)5. 乙醛酸循环(glyoxylate cycle)6. 柠檬酸穿梭(citriate shuttle)7. 乙酰CoA 羧化酶系(acetyl-CoA carnoxylase)8. 脂肪酸合成酶系统(fatty acid synthase system)第八章 含氮化合物代谢1.蛋白酶(Proteinase)2.肽酶(Peptidase)3.氮平衡(Nitrogen balance)4.生物固氮(Biological nitrogen fixation)5.硝酸还原作用(Nitrate reduction)6.氨的同化(Incorporation of ammonium ions into organic molecules)7.转氨作用(Transamination)8.尿素循环(Urea cycle)9.生糖氨基酸(Glucogenic amino acid)10.生酮氨基酸(Ketogenic amino acid)11.核酸酶(Nuclease)1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13.氨基蝶呤(Aminopterin)14.一碳单位(One carbon unit)第九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1.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2.不对称转录(asymmetric trancription)3.逆转录(reverse transcription)4.冈崎片段(Okazaki fragment)5.复制叉(replication fork)6.领头链(leading strand)7.随后链(lagging strand)8.有意义链(sense strand)9.光复活(photoreactivation)10.重组修复(recombination repair)11.内含子(intron)12.外显子(exon)13.基因载体(genonic vector)14.质粒(plasmid)第十一章 代谢调节1.诱导酶(Inducible enzyme)2.标兵酶(Pacemaker enzyme)3.操纵子(Operon)4.衰减子(Attenuator)5.阻遏物(Repressor)6.辅阻遏物(Corepressor)7.降解物基因活化蛋白(Catabolic gene activator protein)8.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9.共价修饰(Covalent modification)10.级联系统(Cascade system)11.反馈抑制(Feedback inhibition)12.交叉调节(Cross regulation)13.前馈激活(Feedforward activation)14.钙调蛋白(Calmodulin)第十二章 蛋白质的生物合成1.密码子(codon)2.反义密码子(synonymous codon)3.反密码子(anticodon)4.变偶假说(wobble hypothesis)5.移码突变(frameshift mutant)6.氨基酸同功受体(isoacceptor)7.反义RNA(antisense RNA)8.信号肽(signal peptide)9.简并密码(degenerate code)10.核糖体(ribosome)11.多核糖体(poly some)12.氨酰基部位(aminoacyl site)13.肽酰基部位(peptidy site)14.肽基转移酶(peptidyl transferase)15.氨酰- tRNA 合成酶(amino acy-tRNA synthetase) 16.蛋白质折叠(protein folding)17.核蛋白体循环(polyribosome)18.锌指(zine finger)19.亮氨酸拉链(leucine zipper) 20.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 21.反式作用因子(trans-acting factor) 22.螺旋-环-螺旋(helix-loop-helix)第一章 蛋白质1.两性离子:指在同一氨基酸分子上含有等量的正负两种电荷,又称兼性离子或偶极离子。
大学生物化学考试名词英文及解释大全

14.离子键:带相反电荷的基团之间的静电引力,也称为静电键或盐键。
15.超二级结构:指蛋白质分子中相邻的二级结构单位组合在一起所形成的有规则的、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
16.疏水键:非极性分子之间的一种弱的、非共价的相互作用。如蛋白质分子中的疏水侧链避开水相而相互聚集而形成的作用力。
14.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第四章 生物氧化与氧化磷酸化
1.生物氧化(biological oxidation)
2.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
3.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4.磷氧比P/O(P/O)
5.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level phosphorylation)
20.蛋白质的变性作用:蛋白质分子的天然构象遭到破坏导致其生物活性丧失的现象。蛋白质在受到光照、热、有机溶剂以及一些变性剂的作用时,次级键遭到破坏导致天然构象的破坏,但其一级结构不发生改变。
21.蛋白质的复性:指在一定条件下,变性的蛋白质分子恢复其原有的天然构象并恢复生物活性的现象。
22.蛋白质的沉淀作用:在外界因素影响下,蛋白质分子失去水化膜或被中和其所带电荷,导致溶解度降低从而使蛋白质变得不稳定而沉淀的现象称为蛋白质的沉淀作用。
11.核酸酶(Nuclease)
12.限制性核酸内切酶(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13.氨基蝶呤(Aminopterin)
14.一碳单位(One carbon unit)
第九章 核酸的生物合成
1.半保留复制(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生物化学总结下生科第八章糖代谢一名词

⽣物化学总结下⽣科第⼋章糖代谢⼀名词⽣物化学总结下————By ⽣科2005 狐狸Z第⼋章糖代谢⼀、名词解释:糖酵解途径: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分解⾄⽣成丙酮酸的阶段。
是体内糖代谢的最主要的途径。
糖酵解:是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在⼈体组织中,经⽆氧分解为乳酸和少量ATP的过程,和酵母菌使葡萄⽣醇发酵的过程基本相同,故称为糖酵解作⽤。
糖的有氧氧化:指糖原或葡萄糖分⼦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和⼆氧化碳的过程。
巴斯德效应:指有氧氧化抑制⽣醇发酵的作⽤糖原储积症:是⼀类以组织中⼤量糖原堆积为特征的遗传性代谢病。
引起糖原堆积的原因是患者先天性缺乏与糖代谢有关的酶类。
底物循环:是指两种代谢物分别由不同的酶催化的单项互变过程。
催化这种单项不平衡反应的酶多为代谢途径中的限速酶。
乳酸循环:指肌⾁收缩时(尤其缺氧)产⽣⼤量乳酸,部分乳酸随尿排出,⼤部分经⾎液运到肝脏,通过糖异⽣作⽤和成肝糖原或葡萄糖补充⾎糖,⾎糖可在被肌⾁利⽤,这样形成的循环(肌⾁-肝-肌⾁)称为乳酸循环。
磷酸戊糖途径:指机体某些组织(如肝,脂肪组织等)以6-磷酸葡萄糖为起始物在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催化下形成6-磷酸葡萄糖酸进⽽代谢⽣成磷酸戊糖为中间代谢物的过程,⼜称为⼰糖磷酸⽀路。
糖蛋⽩:由糖链以共价键与肽链连接形成的结合蛋⽩质。
蛋⽩聚糖:由糖氨聚糖和蛋⽩质共价结合形成的复合物。
别构调节:指某些调节物能与酶的调节部位以次级键结合,使酶分⼦的构想发⽣改变,从⽽改变酶的活性,称为酶的别构调节。
共价修饰:指⼀种酶在另⼀种酶的催化下,通过共价键结合或⼀曲某种集团,从⽽改变酶的活性,由此实现对代谢的快速调节。
底物⽔平磷酸化:底物⽔平磷酸化指底物在脱氢或脱⽔时分⼦内能量重新分布形成的⾼能磷酸根直接转移ADP给⽣成ATP的⽅式。
激酶:使底物磷酸化,但必须由ATP提供磷酸基团催化,这样反应的酶称为激酶。
三羧酸循环:⼄辅酶A的⼄酰基部分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为⼆氧化碳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用的DNA限制性内切酶的专一性
酶
辨认的序列和切口
说明
Alu I
‥ ‥A G C T ‥‥ ‥ ‥T C G A ‥ ‥
四核苷酸,平端切口
Bam H I
‥ ‥G G A T C C ‥‥ ‥ ‥C C T A G G ‥‥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Bgl I
‥ ‥A G A T C T ‥‥ ‥ ‥T C T A G A ‥‥
来自甘氨酸
来自“甲酸盐”
来自“甲酸盐”
来自谷氨酰胺的酰胺氮
次黄苷酸(IMP)的合成:
首先在磷酸核糖焦磷酸合成酶的催化下,消耗ATP,由5磷酸核糖合成PRPP(1-焦磷酸-5-磷酸核糖)。
PRPP再经过大约10步反应,合成第一个嘌呤核苷酸—— 次黄苷酸(IMP)。
ATP AMP
R-5-P
PRPP
二、核苷酸的降解
核苷酸
核苷酸酶
H2O
Pi
核苷
核苷磷酸化酶
嘧啶或嘌呤碱
Pi 1-磷酸核糖
•嘌呤的降解 • 嘧啶的降解
腺嘌呤
H2O
腺嘌呤脱氨酶
鸟嘌呤
H2O
鸟嘌呤脱氨酶
NH3
次黄嘌呤
黄嘌呤氧化酶
H2O+O2 H2O2
NH3
黄嘌呤
黄嘌呤 氧化酶
H2O+O2
尿囊素
H2O 尿囊 (植物) 素酶
尿囊酸
尿酸氧化酶
甘油醛-3-磷酸
核酸酶
核酸酶的分类
(1)根据对底物的 专一性分为
核糖核酸酶(RNase) 脱氧核糖核酸酶(DNase)
非特异性核酸酶
核酸内切酶 (2)根据切割位点分为 核酸外切酶
核酸酶
A.核酸外切酶:作用于核酸链的末端(3’端或5’端), 逐个水解下核苷酸。
脱氧核糖核酸外切酶:只作用DNA 核糖核酸外切酶:只作用于RNA
(5-磷酸核糖) PRPP合成酶 (5-磷酸核糖-1-焦磷酸)
在谷氨酰胺、甘氨酸、一碳单 位、二氧化碳及天冬氨酸的参 与下,逐步合成
IMP
IMP的 合成过 程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Eco R I Hind Ⅲ
‥ ‥G A A T T C ‥‥ ‥ ‥C T T A A G ‥‥
‥ ‥A A G C T T‥‥ ‥ ‥T T C G A A ‥‥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Sal I
‥ ‥G T C G A C ‥‥ ‥ ‥C A G C T G ‥‥
B.核酸内切酶:从核酸分子内部切断3’,5’-磷酸二酯键。
C.限制性内切酶:在细菌细胞内存在的一类能识别并 水解外源双链DNA的核酸内切酶,可用于特异切割DNA, 常作为工具酶。
外切核酸酶对核酸的水解位点
B BBBBBBB
5´ p
p
p
p
p
p
p
p
OH 3´
牛脾磷酸二酯酶 ( 5´端外切得3’ -核 苷酸)
六核苷酸,粘端切口
Sma I
‥ ‥C C C G G G ‥‥ ‥ ‥G G G C C C ‥‥
六核苷酸,平端切口
限制性内切酶的命名和意义
例:Eco R I,这是从大肠杆菌(Ecoli)R菌珠中分离出的一种限制性内切酶
Eco R I
属名 种名 株名 序号
限制性内切酶是分析染色体结构、制作DNA限 制图谱、进行DNA序列测定和基因分离、基因体外 重组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一把天赐的神刀, 用来解剖纤细的DNA分子。
氨、二氧化碳 甲壳类动物、软体动物
嘧啶的降解
嘧啶碱的降解过程主要在肝细胞中进行。 不同的嘧啶碱其分解代谢途径和产物不同。 这是一个还原降解过程。
胞嘧啶和尿嘧啶的降解
胞嘧啶
胞嘧啶脱氨酶
尿嘧啶
二氢尿嘧啶脱氢酶
二氢 尿嘧啶
二氢嘧啶酶
-脲基丙酸
H2O NH3 NADPH+H+ NADP+
H2O
H2O
H2O2
尿酸
CO2+H2O2 2H2O+O2
尿囊酸酶
尿素 + 乙醛酸
H2O
2H2O
脲酶
4NH3 + 2CO2
嘌呤的降解
这是一个氧化降解过程,不同生物降解的产物不同。
嘌呤代谢产物
排泄动物
尿酸
人类、灵长类动物、鸟类、昆虫
尿囊素
除灵长类外其它哺乳类动物
尿囊酸
某些硬骨鱼类
尿素、乙醛酸 大多数鱼类、两栖类动物
-脲基丙酸酶
尿素
NH3 + CO2
TAC
乙酰CoA丙二酸单酰CoA-丙氨酸胸腺嘧啶的降解
胸腺嘧啶
二氢胸腺嘧 啶脱氢酶
二氢胸 二氢嘧啶酶
腺嘧啶
-脲基异丁酸
NADPH+H+ NADP+
H2O
H2O
-脲基异丁酸酶
TAC 糖异生
琥珀酰CoA
尿素
NH3 + CO2
甲基丙二酸 单酰CoA
-氨基异丁酸
三 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生物化学:第八章 含氮化合物代谢
第一节 核苷酸的代谢
一、 核酸的酶促降解 二、核苷酸的分解代谢 三、核苷酸的合成代谢
一、核酸的酶促降解
核酸
核酸酶
磷酸单脂酶
单核苷酸
核苷磷酸化酶
核苷 + 磷酸
核苷酶
嘧啶(嘌呤)嘧啶(嘌呤) 核糖(脱氧核糖)
核糖-1-磷酸
脱氧核糖-1-磷酸
醛缩酶
核糖-5-磷酸 乙醛
磷酸戊糖途径
这一途径主要见于肝,其次为小肠和胸腺。 所有 合成反应在胞液中进行。
补救合成途径
又称再利用合成途径(salvage pathway)。指利用分 解代谢产生的自由嘌呤碱合成核苷酸的过程。
这一途径可在大多数组织细胞中进行。
(1.1) 嘌呤核苷酸的从头合成
特点:
先形成IMP(次黄嘌呤核苷酸),然后在单磷酸的 水平上转变成AMP、GMP。
A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B 各种核苷酸的相互转变 C 核苷酸合成的调节及意义
A 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嘌呤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 从头合成途径 (2) 补救途径
2、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
(1) 从头合成途径 (2) 补救合成途径
从头合成途径
通过利用一些简单的前体物,如5-磷酸核糖,氨基 酸,一碳单位及CO2等,逐步合成核苷酸的过程称 为从头合成途径(de novo synthesis)。
蛇毒磷酸二酯酶 ( 3´端外切得5-核 苷酸)
限制性内切酶
原核生物中存在着一类能识别外源DNA双螺 旋中4-8个碱基对所组成的特异的具有二重旋 转对称性的回文序列,并在此序列的某位点水 解DNA双螺旋链,产生粘性末端或平末端,这 类酶称为限制性内切酶(ristriction endonuclease)。
IMP合成从5-P-核糖开始的,在ATP参与下先形 成PRPP(5 -磷酸核糖焦磷酸)
嘌呤的各个原子是在PRPP的C1上逐渐加上去的。由 Asp、Gln、 Gly、甲酸、CO2 提供N和C ,合成时先形 成右环,再形成左环。
四氢叶酸(FH4)是一碳单位的载体
嘌呤环上各原子的来源
来自CO2 来自天冬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