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咏月诗歌欣赏
咏月的三大名诗

咏月的三大名诗《咏月的三大名诗》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衍生注释“疑”在这里是疑惑、怀疑的意思。
诗人在床边看到明月的光辉,恍惚间以为是地上的霜。
这种错觉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皎洁清冷。
三、赏析主题就是思乡之情。
情感非常简单纯粹,直白地表达了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表现手法上,前两句通过月光和霜的联想,写出环境的清冷孤寂,为后文思乡之情做铺垫。
后两句通过抬头和低头两个简单的动作,将那种思乡情绪的内敛与深沉表达得淋漓尽致。
简单质朴,却又打动人心,传唱千古。
四、作者介绍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性格豪迈,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
他的诗歌风格飘逸豪放、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五、运用片段1. 在外地读书的小明,中秋节不能回家,一个人躺在宿舍的床上,看着窗外的明月洒下清冷的光,床前满满的月光让他瞬间想起了李白的《静夜思》。
他不禁低声吟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时候那清冷的月光似乎也变得哀愁起来,因为它也承载着小明浓浓的思乡之愁。
2. 一个南方的画家,到北方的山村去写生。
夜晚,他独自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当月光从窗户洒进来的时候,那场景就像李白笔下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他心里泛起一阵思乡之情,想念自己南方温暖的家。
他拿出画笔,想要描绘下这眼前的画面,脑海里却不停地回响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诗句。
3. 老张出国工作很久了,一个月圆之夜,他和几个华人朋友聚在一起。
简陋的住处,窗前那一轮明月照亮了小小的房间。
老张有感而发:“床前明月光啊,真是疑是地上霜,就和咱现在这感觉一样。
”朋友也跟着一起吟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大家都默默地不说话,那思乡之情在这吟诵诗的声音中弥漫开来。
接下来是第二首。
一、《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李白古诗《把酒问月》全诗赏析

李白古诗《把酒问月》全诗赏析李白古诗《把酒问月》全诗赏析《把酒问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
此诗写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李白古诗《把酒问月》全诗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把酒问月》注释】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
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
⑶但见:只看到。
宁知:怎知。
没(mò):隐没。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
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
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
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
见《淮南子·览冥训》。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
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把酒问月》白话译文】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哦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把酒问月》创作背景】此诗作年难定。
根据《把酒问月》题下自注,此诗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
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把酒问月》赏析】“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作者绝妙的自我造象,那飘逸浪漫的风神唯谪仙人方能有之。
李白月亮古诗最好的10首诗

李白月亮古诗最好的10首诗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哎呀,你想想,在那静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床前,像不像一层霜呀?这不就是咱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嘛,李白咋就写得这么绝呢!2.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嘿,咱小时候不也这样嘛,不认识月亮就觉得它像个白玉盘,还像瑶台的镜子飞在天上呢,多有意思啊!3. 《月下独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哇塞,李白这也太会玩了吧,举杯邀请月亮一起喝酒,加上自己的影子就成了三个人,这想象力简直了!4. 《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那半轮秋月挂在峨眉山,影子倒映在江水中,这画面多美呀,就好像在咱眼前一样!5. 《子夜吴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你听听,长安城里一片月光,还有那万户人家的捣衣声,多有生活气息呀!6.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哇,那明月从天山升起,在苍茫的云海之间,这景象多壮观啊,就像电影大片一样!7.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哎呀呀,把愁心寄托给明月,让它随风去到朋友那里,这情感多真挚呀!8. 《渡荆门送别》:“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那月亮在水中就像飞下的天镜,云朵生成就像海上的楼阁,这比喻多形象啊!9. 《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现在只有那西江的月亮,曾经照过吴王宫里的人,这不是让人感慨时光的流逝嘛!10. 《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哈哈,李白对着青天问月亮啥时候来的,太有意思了吧,咱平时咋就没想到呢!我觉得李白写月亮的诗真的是太绝了,每一首都那么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啊!。
月亮代表我的心--李白写月诗赏谈

月亮代表我的心——李白写“月”诗赏谈炎刘中学吴锦标一.李白的生平及对月的钟情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早年李白的祖籍是陇西成纪(在现在甘肃秦安东)。
他于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西域的碎叶(位于今日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附近)。
据《新唐书》记载其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皓)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实际上同宗。
幼年时期,李白和他的父亲李客迁居到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县)青莲乡。
他在青年时期开始在中国各地游历。
其后李白曾经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供奉翰林。
但是由于他桀骜不驯的性格,所以仅仅不到两年他就离开了长安。
据说是因为他作的《清平调》得罪了当时宠冠后宫的杨贵妃(杨贵妃认为“可怜飞燕倚新妆”几句是讽刺她)而不容于宫中。
(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中年后来他在洛阳和中国唐朝另一位著名诗人杜甫相识,并且成为了好友。
安史之乱爆发以后,在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
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
不久以后,他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
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经59岁。
晚年李白晚年在江南一带漂泊。
在他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领大军讨伐安史叛军,于是他北上准备追随李光弼从军杀敌,但是中途因病折回。
第二年,李白投奔他的族叔、当时在当涂(今属安徽马鞍山)当县令的李阳冰。
同年11月,李白病逝于寓所,终年62岁,葬当涂龙山。
唐元和十二年(817年),宣歙池观察使范传正根据李白生前“志在青山”的遗愿,将其墓迁至当涂青山。
关于他的死,还有多种不同的传说,一说便是他在舟中赏月,失足坠水而死。
跟月亮有关的诗中,李白的“欲上青天揽明月”一句给我们的印象可能最为深刻。
每每读到这句诗时,脑海里便浮现出一幅这样的画面:寂静的夜晚,深邃的天空中一轮朗月高挂,豪情逸致的诗人如嫦娥奔月般从地上腾起,想把高高在上的明月揽入怀中。
李白关于月亮的思乡诗

李白月亮的思乡诗李白关于月亮的思乡诗李白相信大家肯定都知道一首是,那就是《静夜思》。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李白关于月亮的思乡诗,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一、《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赏析诗的前两句,是写李白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
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
“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李白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
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李白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李白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
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李白完全处于沉思之中。
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
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
”(《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
李更自然,故居王上。
”(《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一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
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这一首小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辞藻;它只是用叙述的语气,写远客思乡之情,然而它却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如此广泛地吸引着读者。
古今中秋咏月的古诗

古今中秋咏月的古诗《静夜思》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一、衍生注释:“床”在古代有多种解释,这里可理解为坐卧的器具。
“疑”是好像、仿佛的意思。
二、赏析:这首诗写得极为简洁而富有深意。
前两句通过描写月光洒在床前,像是地上的白霜,这种奇妙的联想非常自然。
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诗人抬头看着明月,随即低下头思念起故乡,动作描写细致入微。
明月在古代诗歌中常常是思乡的象征,诗人通过这简单的抬头低头动作,将思乡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涓涓细流汇聚成河,触动人心。
三、作者介绍: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诗风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他一生游历四方,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
四、运用片段:记得那次我独自一人在外地求学,晚上睡不着觉。
看着窗外透进来的月光,就像李白诗里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样。
那一瞬间,我特别想家,脑海里浮现出家里温暖的床铺,爸爸妈妈亲切的笑容。
哎,这思乡之情真是像潮水一般涌来啊,就如同李白抬头望明月时的感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衍生注释:“把酒”是端起酒杯的意思。
“琼楼玉宇”指月中宫殿。
“婵娟”本意指姿态美好的女子,这里指代月亮。
二、赏析:苏轼这首词开篇就以问月的形式,营造出一种浩渺、空灵的意境。
他想象自己乘风到天上,又担心月宫寒冷,这种矛盾的心理描写十分细腻。
下阕从对月的发问转为自我安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充满哲理,就像一位智者在诉说人生的无奈。
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表达出美好的祝愿,将全词的情感推向高潮,如同黑暗中的一道曙光,给人温暖和希望。
《古朗月行》的诗句鉴赏

《古朗月行》的诗句鉴赏《古朗月行》的诗句鉴赏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诗句吧,诗句节奏上鲜明有序,音谐韵美。
那么什么样的诗句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古朗月行》的诗句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诗句】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出处】唐·李白《古朗月行》。
【意思】小时候不知道月亮是什么,把它叫做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里的圆镜,高飞在青云的上端。
瑶台:古人想象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诗句写出了儿童对月亮的稚气认识:“白玉盘”、“瑶台镜”比喻既形象又生动,突出了月光的皎洁和形状。
“呼”、“疑”两个动词的运用,体现了儿童爱幻想的浪漫心理。
【鉴赏】在我小的时候,不认识天空中的月亮,把它叫作白玉盘子。
每当看到它放射出皎洁的月光的时候,又怀疑它是仙人挂在瑶台上的一面明镜,飞上了青天白云之上。
诗句用形象的比喻,以“白玉盘”状摹月亮的形状,以“瑶台镜” 描绘月亮的光辉,以“飞”字模写月亮的运行状态,以“青云”涂抹月亮的背景。
写法新颖巧妙,语言晓畅朴实,形象具体传神,为咏月名句。
注:瑶台,神话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地方。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月亮银白圆满,高悬夜空。
[例]猝不及防,一轮皓皓的满月,这时从车厢顶上掷了下来,掷到澄明的夜空中。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眼前这轮明月,确如一只温润的“白玉盘”,或是一把闪亮的“瑶台镜”飞在当头的夜空。
(刘正成《夜过秦岭》)二、用以形容月亮给人的美丽想象。
[例]不唯诗人李白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琼台镜,飞在青云间” 的幻思,科学家富兰克林有放风筝时捕捉闪电的契机,就是普通的人,哪一个在童年缺少幻想呢? (毛绮《童年·童心·童趣》)【全诗】《古朗月行》[唐].李白.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李白古朗月行古诗全诗赏析

李白古朗月行古诗全诗赏析李白古朗月行古诗全诗赏析“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
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
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李白古朗月行古诗全诗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古朗月行》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李白。
其全文古诗如下: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和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前言】《古朗月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古题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此诗作于安史之乱之前不久。
此诗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写出了月亮初升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接着写月亮渐渐地由圆而蚀,继而沦没而迷惑不清,心中感到忧愤不平。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
全诗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体现出李白诗歌雄奇奔放、清新俊逸的风格。
【注释】⑴呼作:称为。
白玉盘:白玉做的盘子。
⑵疑:怀疑。
瑶台: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出处:《穆天子传》卷三:“天子宾于西王母,天子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
西王母为天子谣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
道里悠远,山川间之。
将子无死,尚能复来。
’天子答之曰:‘予归东土,和治诸夏。
万民平均,吾顾见汝。
比及三年,将复而野。
’”《武帝内传》称王母为“玄都阿母”。
⑶仙人垂两足:意思是月亮里有仙人和桂树。
当月亮初生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月亮渐渐圆起来,就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
仙人:传说驾月的车夫,叫舒望,又名纤阿。
⑷团团:圆圆的样子。
⑸“白兔”二句:白兔老是忙着捣药,究竟是给谁吃呢?言外有批评长生不老药之意。
问言:问。
言:语助词,无实意。
与谁:一作“谁与”。
⑹蟾蜍:《五经通义》:“月中有兔与蟾蜍。
”蟾蜍,传说月中有三条腿的蟾蜍,因此古诗文常以“蟾蜍”指代月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的咏月诗歌欣赏(一年一度秋风劲,转眼又是中秋了。
媒体和商家吵吵嚷嚷都在谈中秋道中秋,只是我在这一片说道之中,闻到了太多的商业气息。
至于中秋的本来意义,人们似乎不甚了了,也未必愿意去深究。
想到自己以前曾经列一个“话说月亮”的题目,由于惰性没有延续下来,今天就以月亮为题,“码”一段文字吧。
李白一生爱月,月亮好象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他是我国古代写月写得最多的诗人,据不完全统计,李白的咏月诗歌有二百多首。
翻开全唐诗,几乎处处都闪烁着月亮的清辉。
李白的吟月诗歌在我国众多的古代诗人当中,表现得最为丰富、最为全面、也最完美。
可以这样说,李白的咏月诗歌代表了我国古代诗人关于咏月诗歌的最高成就。
翻阅我国古代的诗集,咏月诗歌可以说汗牛充栋,而李白的咏月诗歌却一枝独秀,不仅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也得到了很多诗人的赞美。
比如唐寅在他的《把酒对月歌》一诗中这样写道:“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唐寅感叹,我学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他有如此感叹,我们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李白此时在那月宫之中,鸟瞰今日之世间纷纷万象,不知作何感想?要是他有也有一部手机,你在接通之时,第一句话会说什么呢?把酒问月: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阕,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在这首诗歌中,直接用到“月”字就达七次。
特别是“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诗人在古人与古月、今人与今月的“蒙太奇”剪辑中,跨越了时空的界线,展示了“人若流水,明月如斯”的人类共同感觉。
是啊,那曾经照耀着诗人的月光,至今仍然照耀着我们,古人以及他们眼中的古人,都已经象流水一样逝去,唯有那天上的明月,几千年来丝毫没有改变。
月色以它的朦胧以它的永恒以它的清冷,引发了世人无穷的幻想,诗人的心境,一般人何尝没有?只是道不清楚说不明白而已。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师子乘高座,白玉簏尾谈重玄。
我似浮去滞吴越,君逢圣土游丹关。
一撮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在这首诗歌中,李白好比一位高明的摄影师和剪辑师,他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将一个个跨越时空的画面组合在一起,这里的主线,是峨嵋山月,诗人的画面从这里开始,到这里结束。
首句即奇:“月出峨眉照沧海”,按常人看来,在群山万壑之中升起的明月,它所照耀的还是崇山峻岭,但是李白却说“照沧海”,沧海在哪里?李白看得到吗?他看不到,但是他想到了,我们看不到,李白告诉我们想象到了。
之后,李白带着月亮,月亮带着李白,在黄鹤楼下,到长安陌上,吴越山水翱翔,那或圆或缺的月亮,好比是李白的飞行器,李白“坐”着它,云游神州,忽而在高堂之上,忽而在江湖之中,阅尽了人间的浮华灿烂和穷困潦倒。
最终,李白还是要跟随月亮回到在峨嵋山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赢洲,烟波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拨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
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潺潺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匍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况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
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正如一些批评家指出,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与他桀骜不驯的个性和他独特的家庭背景紧密相关。
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观点,道教信仰起源于滨海地区。
海市蜃楼直接刺激了道教信徒的宗教信仰,使得仙班鼓乐、玉宇琼楼成为道教理想的最具体的内容之一。
道教给这个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内陆文明国家注入了潜意识的幻想和时空跨越的活力。
不过,道教影响所及并不仅限于李白一人,何以独有李白具有如此浪漫的情怀呢?这就与李白独特的家庭背景有关了。
据考证,李白不是纯汉人,而是汉族与羌族的混血儿;而且,李白虽然自幼饱读诗书,但他却不是生在一个家规森严的书香门第,而是生在一个商人的家庭。
蕴藏在他身上的自由精神与道教理想和巫祝思维汇合,便形成了他浪漫主义风格。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適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
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
可是李白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
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
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而月亮,就是他想象和夸张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了。
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栏,微霜凄凄箪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绿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这首诗充满了沦落的惆怅。
据记载这首诗大概创作于李白初入长安未遇之时。
这首诗歌是古乐府怨思二十五曲之一。
全篇最能表达诗人怀才不遇的沦落之感的正是那两句咏月诗句:“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
”望月空叹,诗人借月言愁,道尽了自己沦落的那种无可奈何和“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的仕途艰辛。
李白的一生都幻想着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能建功立业,功成身退是他的理想人生。
但是他为人真率狂放,蔑视权贵,故不为群小所容,所以他的一生却不尽人意,仕途坎坷,屡遭谗毁,他在不少诗歌中都写下了自己的这种愁苦伤感之情。
如古风:孤兰生幽园,众草共芜没。
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
飞霜早淅沥,绿艳恐休歇,若无情风吹,香气为谁发?李白一生共有两次步入仕途,第一次是天宝元年,由玉真公主推荐(另一说法是由道士吴筠推荐,这两种说法尚无考究哪一种正确),以召赴阙,供奉翰林;第二次是投效永王,被放夜郎。
如果按照上面这首诗歌的内容来看的话,应该是李白被谗于长安,也就是说作于天宝三年左右。
“虽照阳春辉,复悲高秋月。
”阳春辉,指的是玄宗恩浴;而秋月高则当把谗毁之悲慨。
这里借月抒发自己理想的失落和感叹自己仕途的坎坷,正是李白咏月诗歌复杂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李白的思想也最为复杂,在我国古代诗人中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把吟月诗这一幻想同自己主观的意念融合在一起的过程,也就注入了自己丰富情感的思想内涵。
玉壶吟:烈士击玉壶,壮心惜暮年。
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
据《世说豪爽篇》中云:“王处仲每酒后则咏:‘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以如意击唾壶,壶口尽缺。
三杯兴起,拂剑挥舞于秋月之下。
”这里的月光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拔剑而起的游侠豪情。
月亮,在这里不再萎靡惆怅,而是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
李白一生最渴望的就是出入边关,做一名儒将,他一生没有机会进行尝试,所以他把自己这种强烈的愿望写进了自己的诗歌作品中。
塞下曲之五:塞掳乘秋下,天兵出汉家。
将军分虎竹,战士卧龙沙。
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李白的这一类诗歌则充满了一种侠肝仪胆的豪情。
“边月边月随弓影,胡霜拂剑花。
”他咏关塞而悠悠闲谈,正是李白儒侠的风格,但在这首诗歌中,月亮这一幻想,对这悠悠闲谈风格的形成,则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宫中行乐词: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后庭未入,轻辇夜相过。
笑出花间语,娇来烛下歌。
莫教时月去,留着醉恒娥。
李白一贯主张及时行乐。
他的《宫中行乐词八首》正体现了他乐不知疲的随意性。
“莫教时月去,留着醉恒娥”这一句,诗人借助了月亮这一意象,表达了自己但愿时光停止转动,让自己能永久地享受到眼前这一切的心意。
李白还常常把自己的享乐思想暗藏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
赠僧崖公:昔在朗俊东,学禅白眉空。
大地了镜澈,回旋寄轮风。
揽彼造化力,持为我神通。
晚偈太山君,亲见日没云。
中夜卧山月,佛衣逃人群。
授余金仙道,旷劫未始闻。
这是一首佛道气氛很浓的诗歌,观其“中夜卧山月,佛衣逃人群。
”虽然说“逃人群”乃是为其仙道,然而这无拘无束地公然避逃,又隐含着诗人那种旷达的幻想,为其“中夜卧山月”才使得他这种道义相揉的思想,也显示出李白一种超然物外的无所谓和清爽。
江上赠窦长史:求季布鲁朱家,楚逐伍胥去章华。
万里南迁夜郎国,三年归及长风沙。
闻道青云贵公子,锦帆游戏西江水。
人疑天上坐楼船,水净霞明两重绮。
相约相期何太深,焯歌摇艇月中寻。
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
这首诗可以说是李白交友诗歌作品中的佳作。
“相约相期何太深,焯歌摇艇月中寻。
不同珠履三千客,别欲论交一片心。
”正如“疾风知劲草,日久见人心”啊!不以荣华富贵为交友的标准。
诗人流放夜郎三年,归来后他们仍然是好朋友。
可是李白他们如此相交的基点是什么呢?“焯歌摇艇月中寻”是他们的同气相求,是他们的淡泊,是月亮这一优美的意象付于了他们共同的生活内涵、思想内涵和高尚的人格内涵。
朋友之间的情谊是真挚的,李白对朋友的情谊是真挚,他为人豪爽坦荡,喜结交,讲义气,他以朋友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喜怒哀乐,当他听到王昌龄左迁时心里非常不平静,他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这样写道:“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寄愁心与明月,他听到王昌龄左迁龙的消息,却无法与之饯行,只好异地遥寄,将自己的一颗愁心寄之与明月,伴随着朋友,以之慰籍朋友的孤寂与愁苦。
通读李白的咏月诗,我们会发现,李白在咏月时,有两个元素必不可少,一是云。
比如“王侯如星月,宾客如云烟。
”(《古风》);“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行路难三首》第三首);“衔杯映歌扇,似月云中见。
”(《相逢行》);“荒城虚照碧山月,古木尽入苍梧云。
”(《梁园吟》);“若无云间月,谁可比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