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的比较

其 是 动 物 的 主 宰 和英 勇 神 武 的形 象 。
来象征思 妇情操 的纯洁无 邪 , 忠 贞专一 。她 E t 夜 思念
丈夫 , 容 颜 日渐 憔 悴 下 去 , 宛如那 一轮 圆月 , 光 芒 日益
减少 , 变 成 了缺 月 。 吕本 中 的《 采 桑 子 》: “ 恨君不 似江
意 象作 为诗人传 达情感 或 思想 的载体 , 是 诗 歌 重
要 的组 成 部 分 。准 确 把 握 意 象 在 诗 歌 中 的 内 涵 , 有 助 于 深 刻 理 解 诗 歌 意 义 。在 中外 诗 歌 中 , 诗 人 对 月 亮 这
嫦 娥 在 偷 吃 了 西 王 母 赐 给 后 羿 的 不 死 药 后 ,飞 升 成 仙, 从 此独守 广寒宫 。
一
色 无纤尘 , 皎 皎 空 中孤 月 轮 。江 畔 何 人 初 见 月 , 江 月
何年初 照人 。 人生代 代无穷 已 , 江月年年 望相似 。 不 知 江月待何人 , 但 见长 江送流水 。” 江 月永 恒 , 人 生 却 短 暂 易逝 , 诗人 怎能不 感伤愤 慨呢?薛 耀在 《 相和歌辞 . 子夜 冬歌》 一诗 中写有 “ 借 问 月 中人 , 安 得 长 不 老 。” 吴
狄安 娜则 神圣 、 高贵、 自由 、 不 可侵犯 , 有 时 还 残 暴 凶
狠, 引 起 了人 们 的 赞 美 和 崇 拜 ; 月亮 的意 象反 映 了西
方人积极 开放 的心态和探 索进取 精神 , 是 西方人 审美
性 格 的反 映 。
界无 限辽 阔 , 却处 处可见月亮 的踪迹 。 张若 虚在《 春 江 花 月夜 》 中, 表 达 了 自 己对 宇 宙 和 人 生 的 思 索 : “ 江 天
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的异同

中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的异同不一样的月亮:当李白遇上莎翁文/ 浦江客中秋节是少不了咏月的,从古到今,月亮在咱中国文化中是举足轻重的。
历代诗人笔下,出现了大量咏月明篇佳作,赋予月亮的美名、代称和雅号竟多达110多种。
中国的文人对月亮的赞美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文学作品中对月亮描写的词语散落在数不清的诗歌和文章之中,大多遣词优美,简直俯拾皆是,举不胜举。
据统计,在《唐诗三百首》中,月亮意象出现了90余次,超过日、星、云、风等自然意象。
尤其是唐朝大诗人李白,在他现存的900多首诗里,咏月和咏及月的诗竟高达330首!李白是一个浪漫神奇的化身。
他的人生,他的作品,与充满浪漫色彩的月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他怀念童年之时,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古朗月行》;他表现游子浓浓思乡之情,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静夜思》;他表现征夫思妇眷念之情,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时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的《子夜吴歌》;他表现对友人思念之情,有“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至于李白描写超逸柔媚月色的诗篇,更是举不胜举。
李白笔下的月景洋溢着浪漫主义的神奇色彩,构织出的月光世界多姿多彩,美不胜收。
然而,与李白相隔将近八百多年的英国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在他不少描写月亮的作品,却有些“另类”,有些“亵渎神明”。
莎士比亚在《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有这样一句台词:罗密欧:“姑娘,凭着这一轮皎洁的月亮,它的银光涂染着这些果树的梢端,我发誓——”朱丽叶:“啊!不要指着月亮起誓,它的变化是无常的,每个月都有盈亏圆缺。
你要是指着它起誓,也许你的爱情也会像它一样无常。
”这样描写月亮,在中国人看来,简直是在亵渎神明了。
其实,如莎士比亚这样的对月描写,在西方文学作品中还有很多。
譬如雪莱诗歌《下弦月》中写道:“仿佛一位苍白、瘦削、垂危的少妇,/轻掩着朦胧的面纱,踉踉跄跄移步,/在她萎靡不振的头脑虚弱、迷惘、游移不定的神志引导下,踱出了闺房,/月亮升起在东方黝黑的天边,/形体不辨的白茫茫一片。
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

浅析中西诗歌中月亮意象对比摘要:古往今来,在中西诗歌里, 月亮是一个常见的意象,它积淀了人类浓郁的文化情蕴。
在中西诗人的笔下,月所被赋予的审美内涵在以月喻人、寄托孤怀上有相通之处。
但由于中西传统文化的差异,中国诗歌往往借月抒写离情和忧患意识,而西方诗歌则通常借月表达爱情与赞颂热情。
关键词:中西诗歌;月亮意象;审美内涵中图分类号: 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2一、相通之处(一)孤独情愫寂寥的天空,离地面是那么高远,不可企及。
高空,是天凉如水;地面,则万籁俱寂。
所有的白日里的喧闹都不复存在了! 只有那轮明月,高挂在树梢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放射出如银的光辉,洒落人间,呈现出一派静谧、安详和神秘的氛围。
此景此情,令中西诗人不禁脱口而出:“孤月!”在中西古典诗歌中,对月吟唱着一支同名的歌:孤独之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明月传递着李白无法言说的孤独。
”杜甫发出了“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江汉》) 的感慨。
明月随人,人月同孤,月的超尘绝俗正与人的洁身自好、傲岸不屈一样令人起敬。
对月之孤,西方诗人似乎更有恻隐之心,情调更为伤感,缺乏中国诗人“人月一体”式的超脱感。
雪莱就曾在《宇宙的漂泊者们》一诗中,将星、月、风列为宇宙的漂泊者,将月亮描绘成一个“形容憔悴”、“在天空跋涉、无家可归”流浪者形象。
而在另一首《致月亮》中更以沉重的口吻问道:“你为什么这般苍白,/ 莫非倦于攀登苍穹,凝望大地? / 形单影只,成年漂泊,而周遭的星星又和你身世迥异? / 莫非倦于盈亏,像一只抑郁的眸子,/ 什么也不配消受你坚贞的凝视?”诗人把月亮当做自己的知心朋友,对她永恒的孤独和忧伤寄予无限的关心和同情。
诗人笔下的“月”鹤立鸡群、境遇不佳,却仍然执著于现实,这一意象正是诗人不合流俗,欲遗世独立而不成的矛盾心理的写照。
正如孤月的清新出尘是一种美,诗人愤世嫉俗,不愿同流合污的精神也未尝不是一种人格的美。
论文 文学作品中月亮审美之剖析

摘要月亮在人类的文化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当人们观赏挂在夜空中的月亮时,不仅仅把它看成是纯粹的天体,人们眼里的月亮,往往都带上了观赏者的情感色彩。
以月亮为源泉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很多,月亮的象征也无处不在。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月亮更是文人墨客喜爱的,能够借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和心理状态的物象。
他们常常在诗文中借月抒怀,赋予月亮不同的意象,形成了丰富绚丽的月亮文化。
然而,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明显的区别。
通过对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感受东西方多元文化中月亮文学欣赏的快乐,加深对月亮文学意象的理解,总结出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同”和“异”,以期加深对中西方文化和文学作品的理解,同时避免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出现交际失误。
关键词:月亮,审美,剖析,西方,东方,相似性,差异性一、引言人类同住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轮月亮,亿万年来人类在自身进化过程中,在不断改造和征服自然中,创造了灿烂的月亮文化。
从原始人关于月亮的种种神话,到当代人乘阿波罗登月揭开月球的面纱,月亮文学记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轨迹,承载了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幽思、离愁、欢乐与缠绵的精神经历。
同样一轮月亮,在古人与今人的文字里展现出认识上的不同;同样一轮月亮,在东方与西方文人笔下流露出各自内心对月亮感悟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下“月亮”的意象则揭示出西方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文化根基。
西方文化环境下“月亮”意象的形成、发展与演变,是西方文化的一个缩影。
西方文化环境下的每一个月亮的原始意象的碎片都是人类精神和命运的一部分。
它包含了古往今来人们生活中重复上演的喜怒哀乐。
月亮意象灌注了我们民族悠远的心灵空间,凝聚了中华民族这个古老民族的生命意识和审美理想。
它是静思玄想式中国智慧的神秘启示物,更是恬静淡泊的的中国文学的艺术象征,它把人的意念带入无限的时空和深沉的历史人生思考中,贯穿于整部中国文在中国古典诗词里。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

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比较研究摘要:〃月亮〃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之一,因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体现了特有的审美意蕴,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相同及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从当代的角度挖掘特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人文底蕴,提升文化自信,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
关键词:月亮意象;文化传承;戏剧;诗词;小说一、背景所谓意象,〃意〃来源于创作者的精神层面,是对特定情境下的自然景物,即〃象〃的认知以及主观和内心产生的情感。
从文学层面来看,意象常被作家用于表达难以言传的生命感悟,意象的使用可以创造出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效果,能够使平面的文字变得更加生动,从而增强读者的代入感口]。
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意象体现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作为古今中外文学鉴赏中一种基本且重要的审美元素,对意象的分析重点在于对文学作品中客观环境和主观情感的关系进行分析解读[2]。
而月亮意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都有一席之地,作家们对月亮意象的喜爰,几乎打破了时间和地缘因素的限制。
本文通过分析中外文学作品中的月亮意象,意在探讨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不同含义产生的历史文化原因。
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中国古代诗词到近现代小说,月亮意象在每个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我们将其繁荣的原因大致归为两点。
首先,月亮作为一种天文景观,对它的欣赏在中西方具有普遍性。
月亮其自身圆缺盈亏的特性使它本身就具有十分丰富的解读空间。
满月明亮,可以是寄托相思的载体;月亮遥远而高洁,使它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月光柔和却清冷,为浪漫故事营造了独特的意境;月亮亘古不变,一方面使它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在失意者眼中,也为它平添了一份冷眼旁观的冷漠。
这些对月亮的解读被运用在特定的文学作品中,使月亮被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其次,是基于不同文化语境的原因,中国古代,月亮题材与意象的繁荣与文学发展密不可分,特别是山水文学、咏物文学等的发展,都为月亮题材与意象的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东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

东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东西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比较查玉立摘要:人类共同拥有一轮明月,在不断认识、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斗争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月亮文化。
在东方,中国人写月亮是永恒的象征、永远的主题,是咏叹人世的短暂,是思念与孤独;日本人写月亮是人与月亮两小无猜、合二为一;在西方,欧洲的法国人眼里“月亮是一个忧愁的女人”与人是两分的。
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感受东西方多元文化中月亮文学欣赏的快乐,加深对月亮文学意象的理解,总结出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同”和“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从中可以发现东方如中国的月亮文学是偏于阴柔的,中国的月亮文学意象体现了一种宁静、思念、神秘、孤独,一种冲破封闭的向往、渴望;消极与积极的二重性,明显带有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忠孝仁义”及东方佛教思想的影响痕迹。
西方的月亮文学意象如希腊的,体现了西方的价值观“自私”、“索取”;法国波特莱尔眼中的月亮是“人与月亮两分”的月亮,再现了西方人个性的独立、开放,“忧愁”中的张扬。
西方人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其率直、外露、刚直僵硬的文化品格,造就了西方的月亮文学是偏刚性的。
关键词:东方文学西方文学月亮意象比较人类同住一个地球,人类共有一轮月亮,亿万年来人类在自身进化过程中,在不断改造和征服自然中,创造了灿烂的月亮文化。
从原始人关于月亮的种种神话,到当代人乘阿波罗登月揭开月球的面纱,月亮文学记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轨迹,承载了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的幽思、离愁、欢乐与缠绵的精神经历。
同样一轮月亮,在古人与今人的文字里展现出认识上的不同;同样一轮月亮,在东方与西方文人笔下流露出各自内心对月亮感悟的差异。
本文拟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通过对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比较,感受东西方多元文化中月亮文学欣赏的快乐,加深对月亮文学意象的理解,总结出东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同”和“异”,并对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一、东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喜欢欣赏月亮,先看看东方文学中的月亮意象:(一)明月寄相思中国人对月亮特别看重,中国的月亮文学特别丰富,古往今来,中国关于月亮的诗就很多。
中外诗歌对月亮的描写

中外诗歌对月亮的描写月亮是中外诗歌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它被用来象征各种情感和意义,如思乡、爱情、离别、孤独等。
以下是一些中外诗歌中对月亮的描写:中国诗歌: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静夜思》2. “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3.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4.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5.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6.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外国诗歌:1. “The moon is a glistening white world/ Soaked in dew, ripening the seed”—— Countee Cullen(美国)2. “In the hour of moonrise/ I was walking on the roofs of Paris”—— Rainer Maria Rilke(德国)3.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Beaming through the clear summer night”——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德国)4. “When the moon rose I also rose/And disclosed to myself in the silence”—— Heinrich Heine(德国)5. “As the evening star was shining/ When you clasped me to your heart”—— Emily Dickinson(美国)6. “If the moon smiled/ She would see a countless27 scorn”—— Edna St. Vincent Millay (美国)。
中西方月亮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

中西方月亮文化联想意义对比分析
月亮在各个文化中的意义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有趣的话题,本文将分析中西方月亮文化中所蕴含的联想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异同。
从中国文化的角度来看,月亮呈现出非常宁静、神秘的感受。
它象征着智慧、美丽、能力和运气,以及中国社会中所期望的礼貌和安定,比如在“星月奇缘”中,月亮多次呈现在故事中,它代表着梦想和传奇爱情,以及古代文明的精神。
此外,月亮还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几乎每一种水的变化都是月相的变化,它也表明了这种自然力量的巨大影响力。
而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看,月亮又有着不同的联想意义,尤其是在新约时代,它被认为是圣杯的一部分,体现了永恒的力量。
此外,它也被认为是夜晚的灯塔或光明的象征,它指引行走的人,以展示他们的愿望,使爱情和希望得以实现。
当然,它也象征着狂欢,反映出生活的连续性和安稳,如传统的每月一次的月圆节。
总之,月亮在中西方文化中均具有独特的联想意义。
中国文化认为月亮的神秘象征着智慧、美丽、能力和运气,以及礼貌和安定,而西方文化则认为月亮表达了永恒的力量,以及夜晚的灯塔和光明。
最终,不管在中国还是西方,月亮激发了人们梦想的热情和希望,使这两个文化得以和谐共存。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象”之词源于中国,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上》:“子日:‘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日:‘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①此时,“意”“象”尚未联用,“象”是用来表达意的,当“言”不能很好地表达他的“意”时,就设“象”来表达。
可见“象”是表意的一种很好的媒介。
其后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里第一次把意、象连用:“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②这里的意象主要是指一种内在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情与景的融合,是一种“意”中之象,而且往往更偏重于意。
将意象看成是一种心理表象,是西方文艺理论家们对意象的理解。
西方文论中普遍使用意象(image)一词,是20世纪初的事。
“image”的词则源自拉丁语“imago”,“imago”是从古希腊语“eidolon”意译而来,原意为表象(representation)或是心的图像(mind picture)。
所谓表象,是我们过去所感知和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心理上的重现和回忆。
美国文艺理论家韦勒克和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一书中,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界定意象:“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而这种重现和回忆未必一定是视觉上的。
”③这种从心理学意义上来理解意象的还有“意象派”诗人庞德,文艺理论家理查兹以及哲学家康德等人。
庞德说:“‘意象’不是一种图象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杂经验’,是一种‘各种不同的观念的联合’。
”③理查兹说:意象“是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
③综上所述,我们通常所说的意象就是融汇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人类同住一个地球,共同拥有一轮明月,中西方民族的人们都喜欢欣赏月亮。
起初月亮只是自然界的一个客观物象,但由于文学的审美作用,它逐渐成为一个具有丰富思想内涵和情感色彩的文化载体,一个蕴涵丰富的艺术符号。
月亮作为这样一个意象负载着民族深刻的文化内蕴,在中西方文学中频繁出现,是一个常见的、具有重要作用的传统意象。
本文采用平行研究的方法,比较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异同,并分析其成因,让人们对月亮意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有利于人们更①黄寿祺、张善文撰.周易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P 563.②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③[美]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刘象愚、刑培明等译.三联书店1984,P201.好的解读中外文学作品中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使人们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有更深层次理解,促进文化的沟通.一、中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相似性(一)、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或美好的事物中西方文学名著中月亮常常被用作美丽、美女的代名词。
《诗经·陈风·月出》中写道:“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即以月光的美来映衬所爱之人的美貌。
自《诗经·月出》一曲唱出之后,这种抒情旋律便久唱不绝,在月下诗词里,有时月亮干脆就直接被比喻成佳人形象。
韦庄有“垆边人似月,皓婉凝霜雪”,苏轼谓“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娟娟到湖上,潋潋摇空碧”。
古代文学中也有大量以月亮来象征人的美貌的著名篇章。
如《儒林外史》第20回里描述辛小姐的美貌:“匡超人此时恍若亲见瑶宫仙子,月下嫦娥,那魂灵都飘到九霄云外去了。
”《红楼梦》第3回中林黛玉看见贾宝玉时用“面若中秋之月”来形容宝玉的容貌。
《金瓶梅》第24回中写西门庆家的女人:“月色之下,恍若仙娥,都是白绫袄儿,遍地金比甲,头上珠翠堆满,粉面朱唇。
”以月来象征人的美貌,不仅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在西方文学作品中也有较为频繁的出现。
《爱的徒劳》中罗瑟琳说:“我的脸不过是一个月亮,而且是遮着乌云的。
”国王便称赞罗瑟琳的美丽说:“遮蔽这样的明月,那乌云也是幸福的! 皎洁的明月,和你的灿烂的众星啊,愿你们扫去浮云,把你们的光明照射在我们的眼波之上。
”①(卷2第254页)法国诗人波德莱尔也赞美道:“今夜月亮懒洋洋地进入梦乡,就像一个美女躺在坐垫上。
”(《月亮的哀愁》)(二)、以月来象征贞洁西方文学中常用月亮来象征贞洁或有不洁的寓意。
如赛勒美赞美月亮道:“她冰冷而贞洁,可以肯定还是个处女。
”②《奥瑟罗》中的主人公怀疑妻子的贞洁时说便说:“她的名誉本来跟狄安娜的容颜一样皎洁的,现在已经染上了污垢,像我自己的脸一样黑了。
” (卷9第345页)中国文学中杜甫的《月》:“斟酌妲娥寡,天寒耐九秋。
”是写月的贞洁。
元代施君美《幽闺怨》第39出中:“贞心一片如明月,映入清波到底圆。
”也写月的贞洁。
①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 (朱生豪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P345.(此后引用该书译文时只在文中标出卷号和页码。
)(三)、同时月亮在中西方月亮文学中都有着较多的孤独成分这可能与中国嫦娥奔月的故事和希腊月亮女神的神话故事都是表现孤独的主题有关。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里,月亮叫做“广寒宫”,是一座凄清的宫殿。
那里住着一个美丽的少女嫦娥,她因误食长生不老之药而飞入月宫与不停捣药的玉兔和不断砍桂树的吴刚为伴。
不死的愿望虽然实现了,但是嫦娥却并不快乐,她在月亮上很孤独和寂寞。
唐代诗人李商隐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苍天夜夜心”,日日夜夜都是一样寂寞,你想追求永恒,就要付出孤独的代价。
关于借月抒发孤独情绪的中国文学代表,在小说中要数中国四大文学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了。
《红楼梦》中对月亮的意境有很精彩的描写,《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写湘云与黛玉二人一起赏月吟诗,对景感怀。
湘云的“寒塘渡鹤影”,黛玉对出“冷月葬花魂”。
而在缺乏中秋节这一特定文化内涵的西方文化中,月亮意象更是倾向于表现人类共同的情感---忧伤和孤独的主题。
西方诗歌中多有体现孤独主题的月亮诗篇,如英国诗人雪莱在《宇宙的飘泊者》中写道:“告诉我,月亮,你脸色苍白而发灰,在天路历程中始终无家可归,要在什么样的黑夜或白昼的深渊,你将寻到自己的安睡?”①拉美诗人卢贡内斯曾把月亮称为“白色的孤独。
哈代则在《当我动身去里昂乃斯》中写道:“当我动身去里昂乃斯,动身去百里之外的地方,月光点燃了我的孤独,树枝上挂满了白霜,当我动身去里昂乃斯,动身去百里之外的地方。
”可见,在西方诗歌中,沐浴着月光的孤独常常会是一种洁净的孤独。
虽然中国古典诗词中也有许多体现孤独主题的咏月诗作,但多与思乡有关,其孤独之中多了一份凄凉。
(四)、月亮的可望而不可得《爱的徒劳》中罗瑟琳告诉垂涎自己的国王:“愚妄的祈求者啊!你不要追寻镜里的空花,水中的明月;你应该请求一些更重要的事物。
”。
(卷2第255页)这是暗示国王的想法愚蠢,水中捞月都是徒劳。
这和东方文学中经常出现的镜花水月的寓意一样,镜花水月毕竟终成空。
如《红楼梦》第5回中有说,“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李白的《自梁园至敬亭山见会公,谈陵阳山水兼期同游,因有此赠》:“相思如明月,可望不可攀。
”二、中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的不同内涵(一)、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1、人与月亮合二为一人与月亮合二为一指的是作者借月亮来抒发情感,以达到主客观的统一,情景交融。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文中.美丽而神奇的月亮是一个经久不衰、反复被描绘的意象。
从《诗经》“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美人迟暮,到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苍凉壮阔,再到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对人生的思考.月亮从此被披上了一层又一层的情感外衣,承载了越来越多人类的情感。
正如克兰默在《灯宴》(1916)的序言中谈到了月亮这个在中国诗坛上无所不在的象征:“月亮悬挂在中国旧诗坛的上空。
……(她)是人间戏剧美丽而苍白的观众,而她所知道的一切隐秘、激情和欢乐,迅速地崩溃或是慢慢地腐烂,……她把远隔千山万水的情侣思念联结起来。
”①2、月亮是文人失意时情感寄托之所在《淮南子·览冥训》中有这一样一段记载:“羿请不死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
”经过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这一月亮的原始意象逐渐嬗变为失意的情感象征:文人们因为怀才不遇,仕途潦倒,便把这种失意的情感寄托于月,月亮反映着古代诗人骚客孤独与寂寞的心态,反映出失意者寻求慰藉与解脱的心态。
于是月亮在那些失意的文人笔下成为了孤月、冷月、寒月。
李商隐《无题》诗中有“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夜吟应觉月光寒”并不是月光真有冷暖之分,而是月亮构成了孤独与失意者的心像。
该类诗常表现诗人宦海浮沉,仕途坎坷,人生失意的感慨和嗟时伤悲的情怀。
诗中的月亮已成为士大夫们逃避现实苦难、超群拨俗的人格化身。
3、月亮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是表时空永恒的意象时空合一思维是中华民族的一个思维特点。
月亮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既是表时间的意象又可以是表空间的意象。
由于月亮意象具有惟一性、共享性,能够连接相隔千里万里的人,也能够联系古今,是变时空合一思维的重要意象,往往揭示①[美]迈克尔·卡茨.艾米·洛威尔与东方[M].见张隆溪《比较文学译文集》18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了深邃的宇宙生命之道,抒发了深沉的历史人生悲慨,传达出中国文化的悲剧意识。
如李白的“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把酒问月》)。
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扬州慢》)。
张若虚的“江畔何人初照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春江花月夜》)元·耶律楚材的“我看长天汉家月,照人依旧轮明”(《过舍山和二韵》)。
这些诗篇所表达的情感虽不尽相同,但都是引月入诗,使得境界开阔,人生短暂的忧思被淡化、提纯,无声冷月超越了具体时空的限制,表现了深沉的历史之感。
李白的《月夜金陵怀古》“苍苍金陵月,空悬帝王州。
天文列宿在,霸业大江流。
渌水绝驰道,青松摧古丘。
台倾鸟鹊观.宫没凤凰楼。
别殿悲清暑.芳园罢乐游。
一闻歌玉树。
萧瑟后庭秋。
”诗人让明月与地理结缘.给它附上了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让“金陵月”成了阅尽沧桑的历史见证与人生的短暂、历史的变迁相观照,引出了诗人掩饰不住的思古幽情,抒发对宇宙永恒的羡慕与向往、对朝代兴亡的哀惜与伤感。
(二)、西方文学中月亮意象1、人与月亮的两分西方文学中出现的月亮多是独立的行动主体,即便与人亲密无间,但又是各自独立的,这充分体现了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法国诗人波特莱尔《恶之花》中就有一首诗叫《月亮的哀愁》。
“今晚,月亮做梦有更多的懒意,/象美女躺在许多垫子的上面,/一只手漫不经心地、轻柔地抚弄乳房的轮廓,/在入睡之前……有时,她闲适无力,就向着地球,/让一串串眼泪悄悄地流呀流,/一位虔诚的诗人,/睡眠的仇敌,把这苍白的泪水捧在手掌上,/好象乳白石的碎片虹光闪亮,/放进他那太阳看不见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