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法律制度(1)—立法

合集下载

吕武中国法制史第七章明朝法律制度

吕武中国法制史第七章明朝法律制度

三、中央司法监察机构
(一)三法司职权及其相互关系 1、刑部 专司审判之职,受理地方上诉案件, 审核地方徒以上重案,审理京师地区和 中央百官的案件。刑部下分四部:总部、 比部、司门部、都官部;
2、都察院 又称“风宪衙门”,掌纠察,对官吏 的违法失礼行为有权纠察弹劾。对刑部 的审判和大理寺的复核也有权进行监督。 3、大理寺 大理寺不主管审判,专掌复核。凡是 刑部、都察院审判的案件,均由大理寺 复核,有权驳令更审或请旨发落。
(二)专榷法律制度 1、盐法 2、茶 (三)奉行海禁政策,阻止对外贸易
第五节 司法制度
一、皇帝的最高司法权
(一)重案的最终裁决权 (二)死刑的复核权 (三)特别审判的直接裁决权 (四)奉旨推问案件
(三)特别审判的直接裁决权
明朝的司法部门要定期向皇帝汇报审判结果,形 成了“岁报”和“日报”制度。 特别审判有廷审、圆审、热审、大审: 1、廷审:皇帝亲自审讯犯人的一种特别审判。 朱元璋规定武臣犯死罪必须亲自审判。 2、圆审:又称九卿会审,是三法司的长官会同 吏、户、礼、兵、工五部尚书以及通政使司的 长官通政使详审。 3、热审:由太监和两京法司负责进行,每年小 满后十余日进行恤刑的制度。 上页
第七章 明代法律制度
第一节 法律概况 一、立法概况
法律形式包括以下: 1、律 《大明律》共30卷,7篇,460条。加重了 对政治、经济犯罪的处罚。 (1)名例律是首篇,有关定罪量刑的原则 规定; (2)吏律主要是惩治官吏违法失职行为的 规定;
(3)户律是关于户籍年、赋役、田宅、钱 债、婚姻方面的规定; (4)礼律是关于祭祀和礼仪方面的规定; (5)兵律是关于警卫宫廷和保卫关津要塞 大军方面的法律; (6)刑律为法典的主体部分,有关刑事犯 罪的法律; (7)工律是关于工程兴造与河防方面的法 律。

明代法律制度

明代法律制度

《明代法律制度》本章重要知识点1.明朝的立法指导思想答:(一)重典治国立法思想的确立第一,元朝覆灭的深刻教训。

第二,“刑罚世轻世重”是中国的传统法律思想。

第三,明初复杂的社会形势迫使朱元璋以“重典治国”。

明王朝建立初期,由于年年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活动此起彼伏,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激烈的斗争。

(二)重视预防犯罪和法制宣传(三)强调“法贵简当,诗人易晓”,重视以封建礼教约束人民的思想与行动。

在这些立法思想的指导下,明朝的法律制度在唐宋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和发展,成为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2.立法概况及《大明律》的立法成就(1)立法概况:《大明律》、《明大诰》、《问刑条例》、《明会典》等的制定和编纂。

(2)立法成就:首先,《大明律》突破了隋唐以来律典依十二篇分编的传统,首创按朝廷六部的政务范围分目的的新体例,具有分类贴切、内容集中、条理清晰、文字简明的特点。

其次,在内容上,《大明律》充分吸取了民初三十年及以前朝代的统治经验,是一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条例简于唐律、精神严于宋律的封建法典。

3.“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表现。

(1)“轻其轻罪”是指明律相对唐律,在有违伦常教化犯罪处刑上明显偏轻。

(2)“重其重罪”明律对危害封建国家行为的犯罪处刑普遍比唐律加重。

一、重其所重(1)加大打击谋反大逆凡谋反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2)加重打击反逆盗贼明律的惩罚重在:①对犯罪人本人及亲属处刑更重。

②株连范围广。

③明律的处罚不分情节。

④还扩大了“十恶”重罪的范围。

二、轻其所轻(一)事关礼教之罪减轻(1)告祖父母、父母者。

(2)祖父母,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

(二)轻其所轻并非绝对(1).关于强奸罪:唐律规定徒二年或二年半;明律规定:已成者绞监侯,未成者,杖一百,流三千里。

(2).关于亲属间强奸罪之罪:强奸同宗无服亲属或同宗无服亲属之妻,唐律仅视为一般强奸罪,徒二年或二年半;明律则加重至斩监侯。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   明代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明代的法律制度(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第一节明代立法思想与立法概况学习重点:1、明代的立法思想;2、明代的立法概况和法律形式。

一、立法思想(一)“明刑弼教”的思想“明于五刑,以弼五教"(《尚书·大禹谟》)五教:指五品之教,即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故圣人之治,为之教以明之,为之刑以弼之,虽其所施或先或后,或缓或急,而其深切叮咛之意,未尝不在乎此也。

”(朱熹:《朱文公文集》)(二)“重典治国”立法思想的确立1、元朝灭亡的教训2、“刑罚世轻世重”的传统法律思想影响刑新国用轻典刑平国用中典刑乱国用重典二、立法概况与法律形式(一)《大明律》的制定与颁行明朝最主要的法典,洪武年间更定颁行。

1、其篇目为名例、吏、户、礼、兵、刑、工七篇,隋唐以来沿袭已久的封建法律篇目至此一变。

2、《大明律》增加、充实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是一部比唐律有所发展的封建法典。

(二)《御制大诰》大诰之名源于儒家经典《尚书·大诰》,本为周公东征殷遗民时对臣民的训诫。

《明大诰》的问世,是明初推行重典政策的产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导编纂的一部严刑惩治吏民的特别刑法,《大诰》中颁布的重刑法令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大诰”有以下几个特点:1、列举种种以酷刑惩治吏民的案例,公开肯定律外用刑的必要性、合理性。

2、同一犯罪,“大诰”较明律大大加重,3、强调重典治吏。

“大诰”的打击矛头总的说来是针对全体吏民,但侧重点是惩治贪官污吏,其条目80%以上是属于治吏的。

(三)“例”的编撰判例或事例。

明朝有多部条例,如:1、《〈钦定律诰〉条例》2、《问刑条例》、3、《真犯杂犯死罪条例》4、《充军条例》条例是明律之外最重要的单位法规,一般常简称“例”。

为补充律的不足,防止“法外遗奸”,明朝继续采用宋、元以来以例断案的传统,并将例附于律文之后。

明太祖时已有例,不过不是法律之主要形式。

但历朝积累,例的数量与日俱增,逐渐演变为通行的条例。

明代法律制度

明代法律制度

第三节 明代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旳变化 1、中央三法司:刑部主审判,大理寺主
复核,都察院主监察。 2、特务司法机构:厂、卫组织。 3、省设提刑按察使司,掌徒刑下列案件 4、 乡申明亭、旌善亭
二、诉讼制度旳特点 1、禁止越诉 《大明律》:“若越本管官辄赴上司称诉者,笞
五十”。 2、禁止诬告
凡诬告人笞罪,加重所诬罪二等;流徒杖罪加 所诬罪三等,最高刑杖一百流三千里。 3、禁止匿名书信告人
2、《明大诰》
明初旳尤其刑法,落实朱元璋“重典治乱世” 旳思想,共4编236条:《大诰一编》、《大诰 续编》、《大诰三编》、《大诰武臣》。
《明大诰》特点: (1)列举酷刑案例,肯定法外用刑旳合理性; (2)量刑原则重于《大明律》; (3)增长《大明律》所没有旳罪名; (4)强调重典治吏。 3、《明会典》
《明史·刑法志》:“吾治乱世,刑不得不重。” 《明通鉴》:“反元政,尚严厉”。
2、礼法结合
在重典治国旳同步,配合以礼义教化, 两者相辅相成。
《明史·刑法志》:“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 顽”;
《明太祖实录》:“仁义者,养民之膏粱;刑罚 者,救弊之药石也。”
二、立法概况 1、《大明律》
共七篇四百六十条。 篇目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 刑律、工律。
三、会审制度
1、三司会审
2、九卿圆审
尤其重大案件,二次翻供不服,由大理寺卿、 都察院左都御使 、通政使及六部长官会同审 理,最终由皇帝裁决。
3、朝审 对于秋后处决旳死刑案件,由三法司会同 其他中央部门加以审理。 4、热审 农历小满后,由刑部奉旨会同都察院、锦 衣卫等审理在押囚犯。
第九章要点内容旳了解与思索 1.基本概念∶大明律;《明大诰》;

明代法律制度

明代法律制度

4、加强思想文化专制:文字狱
时间上分为:终身、永远。
枷号
枷号刑是让犯人戴枷受辱的一种做法。 枷号刑有一个月,两月,三月,六月,永远
五种
廷杖
• 明朝还将重典治吏的法外酷刑廷杖作为常制固 定下来。所谓廷杖,即在皇帝的决定与监督之 下,在殿廷之上对违抗圣命的大臣直接执行杖 刑。由司礼监监制,锦衣卫施杖。
凌迟
• 明律将中国古代最残酷的刑罚凌迟刑作为正式 的死刑执行方式,使之合法化,并对清朝的法 律也产生了影响。
2、严法整饬吏治与重典惩治贪人罪,举用有
过官吏罪,擅离职役罪,照刷文卷失错罪等。
创设奸党罪,严禁臣下结党
朱元璋洪武年间创设“奸党”罪,用以惩办官 吏结党危害皇权统治的犯罪。《大明律·吏律》 规定: “凡奸邪进谗言左使杀人者,斩; 若犯罪律该处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谏免,暗 邀人心者,亦斩; 若在朝官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者,皆斩,妻 子为奴财产入官; 若刑部及大小衙门官吏不执法律,听从主司 指使出入人罪者,罪亦如之。”
子孙守之,群臣有稍议更改,即坐以变乱祖制 之罪
2、明大诰
朱 元 璋 在 洪 武 十 八 年 ( 公 元 1385 年 ) 至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间,亲手订立《 御制大诰》、《御制大诰续编》、《御制大诰 三编》、《御制大诰武臣》等四编《大诰》, 共236条,具有同《大明律》相同的法律效力 。《大诰》在内容上,采辑洪武年间惩治臣民 过犯的案例,及朱元璋发布的训令等。
大逆者处以斩刑,连坐处绞只限父与子(十六 岁以上),其它都可以没官为奴。而明律对犯 谋反大逆者,凌迟处死,连坐处斩扩大到祖父 、父、子、孙及伯叔父等。
轻其轻罪
《唐明律合编》:“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教 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在“重其

明朝法律制度

明朝法律制度
1、户籍管理制度将居民划分为军户、民户、匠户、灶户。 2、明朝严禁诱骗略卖良民为奴,禁止一切形式的人身买
卖,限制蓄养奴婢的数量。 3、明朝的契约形式已相当规范。 4、关于婚姻家庭制度,内容更加详密。 5、注重维护家庭的稳定,维护家长的权威。 6、继承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和财产继承的诸子均分制。
第三节 明朝司法制度
二、诉讼审判制度
(一)起诉:军民不同 (二)管辖:地域管辖和身份管辖 (三)调解息讼制度:民事纠纷或轻微刑事案件,必先经
过申明亭,向里老申诉,由里老进行调解或裁决 (四)会官审录制度 三司会审与圆审、朝审、大审、热审
本章小结
学习任 务
作业:请分析“方孝孺案”
复习:请重点记忆明朝法律主要内容
第三节 明朝司法制度
一、司法机关
(一)中央司法机关: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二)地方司法机关:省、府(州)、县三级 (三)特殊司法机关:厂卫 1、厂卫特殊司法机关是君主专制在司法制度上的体现。 2、厂卫制度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凌驾司法机关之上,
干预正常的司法权力。 厂卫直接参与司法审判,自设特别法庭,任意刑讯问罪
(二)财政金融法规:“一条鞭法” (三)朝贡贸易:海外诸国与明朝贸易必须以朝贡为先决
条件,准许外国官方遣使来朝进贡时捎带货物,进行官方 贸易,任何外国私人贸易均遭拒绝。 (四)海禁政策:严禁一般商民私自与外国通商往来第二节 明朝法律的主要内Fra bibliotek 四、刑事法制
(一)“重其重罪、轻其轻罪”刑罚原则 1、加重处罚反逆重罪 2、严禁臣下结党和内外交结 (二)严惩官吏渎职与贪赃犯罪 (三)增设新的刑罚:充军、枷号、廷杖
明《大诰》
明《大诰》以其编纂 体例、明刑弼教、律 外用刑和以重典整饬 吏治而著称于世。对 于持《大诰》进京者, 无需路引,关津得一 律放行,不许留难。

第九章_明朝的法律制度

第九章_明朝的法律制度

热审
是暑天为疏通监狱而设的减免刑罚的审 判制度。每年农历小满后十余日,由刑 部奉旨会同都察院、锦衣卫等审理囚犯, 轻罪审决后执行,未能审决的,令出狱 听候。明宪宗时,又规定了重情疑可矜 者,免死,轻罪分别减等处刑,枷号暂 去枷释放。
“监侯”之制:除斩、绞立决之外,其他死
刑案犯暂行监禁,在监狱中等候复审处理。 非刑罚,一定程度上反映死罪慎刑的原则。
“原告就被告”、“轻囚就重 囚”、“少囚就多囚”、“后发 就先发”
军户之间由各驻军机构自行审理, 但人命案由当地驻军机构会同地方 官员审理。军户与民户之间的交叉 诉讼应由驻军机构和当地官府会同 审理。
诉讼制度
加重诬告罪的处罚力度 起诉时间的限制:“放告日” 半官方的调解制度
( 二 ) 推 行 各 种 “ 息 讼 ” 制 度
九卿会审 (圆审) 是由大理寺卿、左都御 史、通政使会同吏、户、 礼、兵、刑、工六部尚 书,对重大疑难案件进 行复审的制度。其适用 范围是重大死刑案件, 尤其是经过二度审判, 案犯仍执异词不肯服判 的案件。圆审的结果须 报请皇帝审核批准才能 执行。
朝审
是明代对死刑案件进行复核的制度之一,明 英宗时成为定制。朝审由中央三法司会同有 关公、侯、伯等,在每年霜降之后对全国上 报的死刑案件重新审理。朝审不仅复核死刑, 且带有宽宥之意。对于可予以矜怜或可疑的, 改为戍边,囚犯有翻异供词的移调官府再审, 符合律令的监侯听决。清代的秋审、朝审皆 渊源于此。

立法概况
《大明律》
《大明令》
法律形式
会典
《明大诰》
问刑条例
草创: 吴元年律
更定: 洪武 六年律 (正式制定)
修订: 洪武 二十二年律
颁行: 洪武 三十年律

第12章明朝的法律制度

第12章明朝的法律制度

3、迁徙刑是强迫罪犯全家迁往千里以外的刑 罚。
4、枷号刑是给罪犯带枷示众受辱的刑罚,枷
重15~25斤。
5、刺字刑是对于侵犯公私财产犯罪的附加刑。
6、廷杖大臣。武宗时,有146人受到廷杖, 11人被杖死。明世宗嘉靖3年的大礼仪之争, 杖责大臣134人,打死16人。
此外还有赎刑、族刑等酷刑。
二、刑罚制度的变化
1、加重了对谋反、谋大逆等重罪的处罚。对谋 反罪大逆,明律规定:“凡谋反及大逆,但共谋 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祖父、父、子、孙、 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 子,不限籍之同异,年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 疾,皆斩。其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 妹,若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财产入 官。”
明初四篇《大诰》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普及的法律 文献。朱元璋对四篇大诰非常重视,规定“一切 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 流罪名,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等。所在臣民, 熟观为戒”。明初全国各类的学校都要以《大诰》 作为学生学习的教材,科举考试也从中出题。洪 武后期,还在京师举行讲读《大诰》的比赛,人 数十九万人,皆“赐钞遣还。”
4、删定《问刑条例》
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命令翰林院会同刑部编类颁行。洪武二十五 年,刑部请求更定律条与条例不同者,朱元璋以定律不可改,不从,
将条例当作权宜之法。明初的条例有《充军条例》、《抄箚条 例》等。明成祖时,禁止随意引用“榜文条例”,司法审判依据
《大明律》。到宪宗成化年间,下令“尽除所有条例”。 明孝宗时弘治13年,因《大明律》不敷应用,于是制定《问刑条例》
对于埋藏物,归发现人所有,除古器、钟鼎等异常之物。
明代的契约制度
1、对借贷契约的规定
明律《户律》增设了“违禁取利”的条款, 规定借贷利息不能超过“月利三分”,利 息最高不能一本一利,违者笞四十。禁止 债权人强夺债务人的财产抵债,违者杖八 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大诰
先秦时代,已出现了以君主命令形式发布单行法。 诰,是对其他臣民所发,如《大诰》为周公东征平叛所发, 《酒诰》)是诰康叔诫谕禁酒, 《康诰》为分封康叔时的诰谕, 《洛诰》记洛邑建成后周公告诫成王。
明代,大诰和榜文是以皇帝命令形式发布特别法的主要形式。 大诰是明太祖从洪武十八年至二十年发布的特别文告的汇编,包 括案例、新的重刑法令和对吏民的训导。其中第二种性质的内容 具有普遍约束力,是典型的特别法。 明代大诰包括四编,即 《御制大诰》七十四条, 《御制大诰续编》八十七条, 《御制大诰三编》四十三条, 《大诰武臣》三十二条,共二百三十六条,
第十章 明朝的法律制度
(公元1368年——公元 公元1644年) 公元 年 公元 年
立法思想 明 朝 法 律 制 度 立 法 活动 刑事立法 民法、经济立法 行政法规 司法制度
重典治吏 立 法 思 想 重典治国 重典治民
明刑弼教
明初注重礼的重要性。朱元 璋以“明礼以导民,定律以 绳顽”作为立法的指导思想。
盐法
明王朝对食盐专卖管理甚严,洪武初年制定 《盐引条例》,其中规定犯私盐者绞,有军 器者斩。 《大明律》在《户律》中设有“盐法”专条, 处罚减轻。“凡犯私盐者,杖一百,徒三年。 若有军器者,加一等;” “凡买食私盐者,杖一百,因而货卖者,杖 一百,徒三年。 ”
货币法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货币在社会经济领域占据 突出地位,推动商品经济发展。明朝货币有铜钱、纸钞 和银钱三种。 明初,用钞不用钱,禁用金银交易,后为钱钞并行,钞 主钱辅,后来随着纸钞的贬值,一切以银钱支付。 明政府力图通过立法对货币的统一管理,货币立法成为 明朝经济法制中富有时代特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重其所重,轻其所轻” 在内容上,《大明律》与《唐律》相比,量刑 “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即“大抵事关典礼及风俗 教化等事,《唐律》均较《明律》为重;贼盗及有关 帑项、钱粮等事,《明律》则又较《唐律》为重。” 一般而言,对于不直接成胁统治秩序的犯罪,处 刑较轻;而对于严重威胁专制统治和政权安定的行为, 如贼盗等恶性犯罪,《大明律》的处刑大都较重。在 《吏律》中,为防止臣下结党营私,还特设奸党等罪 名,以图整饬吏治。《明史·刑法志》则认为:“大抵 明律视唐简核,而宽厚不如宋”。简核指条文数量减 少,而宋代对士大夫的百般优礼,则是明律所不取的。
牙行
牙行,指中国旧时城乡市场中为买卖双方说合蹉商贸易, 并从中收取佣金的店铺,简称之为行,经营这种店铺或 单纯从事买卖的中介者,或称为牙商、牙人。 牙行,即代客商买卖货物而收取佣金的居间人行会。 埠头,指掌管码头交易的人。 明首创牙行、埠头管理法规. 根据明律的规定,只有依法设立的牙行才具民事法律主 体的资格,并且要依法进行民事活动,否则,不仅取消 资格,还要承担法律责任。 《大明律》规定内容:
明礼以导民,定律以绳顽”
所谓“明礼以导民”,就是用传统的封建礼教,约束人 民的思想与行动。 所谓“定律以绳顽”,就是制定刑法,惩治违害国家的 凶顽 这是朱元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礼法结合的概括,接 受太孙提出的“明刑所以弼教,凡与五伦相涉者,宜皆 屈法以伸情”的建议改订《大明律》
擒拿害民官吏案 此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至十九年 洪武十八年至十九年(公元1385—— 洪武十八年至十九年 1386年)间。常熟县陈寿六等擒拿害民官吏顾英,赴 京面奏。根据朱元璋之诏诰.吏有在乡下为害百姓者, 许民将其擒拿解官。此事发生后,朱元璋十分赞赏陈 寿六的这一行为:“联系其能,赏钞二十锭,三人衣 各两件。更敕都察院榜谕市村,其陈寿六与免杂泛差 役三年,敢有罗织生事扰害生民,族诛。若陈寿六因 而倚恃,凌辱乡里考,罪亦不放。没有捏词陷陈寿六 者,亦族诛。陈寿六尚有过失,不许擅勾,以状来闻, 然后京师差人宣至,朕亲问其由。”此例与《彻制大 诗三编·民拿害民该吏第三十四》等例一起,形成明初 “民拿害民该吏”制度.这是朱元草“重典治吏”的 重要措施之一,也是“重典治吏”在法律上的特殊表 现之—。
影响 《大明律》,不仅在明代始终稳定、有效,而且直 接为清代所继承。其影响还远及东亚邻国,如朝鲜 李朝直接援用《大明律》, 日本《在中御条目》、《御刑法草书》、《御刑法 牒》等都以《大明律》为准据,直至明治维新时所 编之《假刑律》和《新律纲领》等,其体裁仍以 《大明律》为蓝本。 安南阮朝的法典多取自《大明律》。 《大明律》成为继《唐律》之后中华法系的又一代 表性法典。
大明通行宝钞
9品,一贯,通体青黑色,正面有钤印,背有印,尺寸: 330*215 尺寸: 尺寸 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迄今为止票幅最大的纸币。
十一种不同面值 : 一贯,五百文、四百文、 三百文、二百文、一百 文、十文、二十文、三 十文、四十文、五十文
《大明律·户律.钞法》
为了保障宝钞正常流通,《大明律·户律》设有“钞法” 专条,明确规定: 凡伪造宝钞,不分首从,及窝主若知情行使者,皆斩。 财产并入官。 但通货膨胀,宝钞日渐贬值 。 洪武末出现重钱轻钞,钞一贯在南方仅值钱一百六十文。 正统年间,新钞一贯只值十钱,旧钞仅值一二钱,宝钞 已很少通行。到万历时,钞十贯仅值钱一文,实际上自 弘治以后,宝钞已失去了其货币意义,民间支付的是银 和铜钱,钞票停止流通,钞法也就形同具文。
《刑律》十一卷171条,最庞大的篇,包括
贼盗28条,人命20条,斗殴22条,骂詈8条.诉讼12条, 受赃11条,诈伪12条,犯奸10条,杂犯11条,捕亡8 条,断狱29条: 《工律》二卷十三条:营造9条,河防4条。 这种体例,吸收了五代和宋以来对法典内容分门 别类的经验,特别是参照了《元典章》的编制体例, 各篇内容简洁明了,便于使用。
专卖法 经 济 立 法
专卖,指盈利额较高的盐、茶等物品产销由国家垄断,限制 经商者私人经营,攫取高额商业利润,削弱国家的经济实力, 对国家形成经济上的对抗与威胁。因此,盐茶产销专利受到 明朝法律的保护,禁止私盐、私茶的严厉程度甚于前朝
货币 法
明朝货币有铜钱、纸钞和银钱三种
牙行管理
牙行,即代客商买卖货物而收取佣金的居间人行会。
牙行管理
《大明律》规定:“凡城市乡村,诸色牙 行,及船埠头,并选有抵业人户充应。官 给印信文簿,附写容商船户,住贯姓名, 路引字号,物货数目,每月赴官查照。私 充者,杖六十,所得牙钱入官。官牙、埠 头容隐者,笞五十,革去。”
刑罚制度
五帝时代以死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 三王时代以肉刑为中心的刑罚体系、 隋唐至清以徒流体罚为中心的刑罚体系 清末以后以自由刑为中心 清末(罚金、徒、流、遣、死) 辛亥革命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严禁体罚和刑讯逼供
钱法
明朝对钱币流通制定了专门的法规。《大明律.户 律.钱法》规定:“洪武、通宝铜钱与大中通宝及历代 铜钱,相兼行使”,依钱币面额价值流通,民间一切交 易不得拒绝收受,“若阻滞不即行使者,杖六十。
钞法
1375年发行的“大明通行宝钞”是明代发行的唯一一 种钞票。 大明宝钞以桑树的枝皮为钞纸原料,尺寸长短有法定的 标准,四周有龙纹花样,上额横题“大明通行宝钞”六 字,花纹内两边有两行篆文:“大明宝钞,天下通行”, 中间有线贯图样,其下标明:“中书省奏准印造大明宝 钞与铜钱通行使用,伪造者斩,告捕者赏银二十五两, 仍给犯人财产。”
在语言表述上,浓重口语化。 如《大诰武臣·私役军人第二十七》中说: “外面守御的军官,务要把军整点得齐整, 如常要不缺少了,叫唤呵,使都在眼前。他 而今多占在家里使唤,倘或有些紧急,要军 用呵,怎地好。这等人,所以都不饶他。” 这显然是受到元代立法、特别是《元典章》 中圣旨照录口语的影响。
为抬高大诰的地位和达到普及化措施: “一切官民诸色人等,户户有此一本《大诰》,若 犯笞杖徒流罪名,有大诰者每减一等;无者每加一 等” 而且,在科举考试中也列人大诰的内容。 明太祖死后,大诰基本上放弃置不用了。 至永乐十九年四月,成祖的统治地位巩固,才宣布: “法司所问囚人,今后一依《大明律》拟罪 ”
榜文
榜文,又称“教民榜文”,其内容是皇帝谕旨或经 皇帝批准的官府告示、法令或案例,悬挂于各级官 府和各地的申明亭中,主要出现于明太祖、成祖时 期。榜文的效力也高于律典。如“民间户婚、田土、 斗殴、相争一切小事,须要经由本里老人、里甲断 决。若系奸、盗、诈伪、人命重事,方许赴官陈告。 是令出后,官吏敢有紊乱者,处以极刑。” 明成祖死后.榜文这种特别法的形式逐渐消失。
《条例》
性质: 与汉令、唐格、宋敕一样,主要是以君主命令的形式发 布、补充和修订律典的特别法。 弘治五年至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刑部删定《问刑条例》, 经九卿集议,将经久可行的条例二百九十七条另编为《问刑条例》 与<<大明律>>并用。这次编订的《问刑条例》后代得到认可,长 期稳定有效。数量相当有限。 编纂体例特点: 嘉靖修订,将条例以附注的形式附于律典相关条文之后,正式确 立律例合编的法典编纂体例。这是五代和《宋刑统》将律典正文 与令、格、式、敕等其他法规合并编纂体例的延续。律例合编的 体例为后来的清朝所继承。
会典
中国传统法制中,为系统整理和保存以职官系统为核心的典章制 度,有的朝代专门编订一部大典。它以国家机关的设置为线索, 将有关国家机关的组织与行政规章系统、全面地编于各目之下。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大典具有法规汇编的意义。中国 古代的典章汇编,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周礼》。 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典章汇编是唐朝编纂的《唐六典》。 明朝的典章汇编称为“会典”,它是总“会要”与“典章”之义, 仿效《周礼》以及《元典章》的体例编纂的。始于明孝宗 明神宗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又命重修会典,由张居正等主持, 历时十二年,至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完成,称《万历重修会 典》。通常所称《明会典》,一般就是指《万历重修会典》。
大诰处罚比《大明律》普通加重量刑。
“有司滥收无籍之徒”,律中规定处杖一百、徒三 年,而大诰则处以族诛。再如不愿出仕为官,律典不加 处罚,而大诰中专设“寰中士夫不为君用”罪名,竞处 以死刑。再如禁游食、市民不许为吏卒等等罪名,都为 律所不载。在各种打击对象中,官吏首当其冲。据统计, 大诰中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条目是针对官吏的。《大诰》 中还克斥着各种法外酷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