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紫砂壶
小学美术《紫砂壶》教案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让我收获颇丰,也让我认识到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学有所获,更好地传承和发扬紫砂壶文化。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紫砂壶》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注意过家里或别人家里的紫砂壶?”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紫砂壶的奥秘。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紫砂壶的基本概念。紫砂壶是中国传统的一种陶瓷茶具,以其独特的造型、色泽和优良的实用功能而闻名。它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这个案例展示了紫砂壶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欣赏传统工艺之美。
4.紫砂壶的鉴赏与寓意:欣赏经典紫砂壶作品,学习如何从造型、线条、色泽等方面进行鉴赏,并了解紫砂壶的寓意。
5.创作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并制作一件具有个人特色的紫砂壶作品。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紫砂壶的起源、分类、制作工艺等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工艺的认知,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掌握紫砂壶制作的基本方法。
举例:在教授紫砂壶制作工艺时,教师应详细解释和演示泥片拼接、壶盖与壶身吻合等关键技术,并通过实际操作指导学生克服难点。在鉴赏环节,教师可选用具有代表性的紫砂壶作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提高其审美能力。在创作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草图设计,帮助学生将创新思维融入作品设计中,突破难点。
德国梅森瓷厂对中国宜兴紫砂壶的接受、复制与创新

天工|2023年第24期[摘 要]明末清初,随着茶叶出口的推动以及“中国风”的盛行,中国宜兴紫砂器外销欧洲并在当地大为流行,对西方陶瓷生产产生了强大的技术和风格影响。
荷兰、英国、德国等地的瓷器工匠纷纷开始了对宜兴紫砂工艺的学习与探索。
以德国梅森瓷厂对宜兴紫砂壶的接受、复制与变体创新为例,探究紫砂艺术在跨文化交流碰撞中产生出的新美学特征和深远意义。
[关键词]宜兴;紫砂;梅森瓷厂;伯特格炻器;跨文化研究[中图分类号]J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4-0016-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杨湛.德国梅森瓷厂对中国宜兴紫砂壶的接受、复制与创新[J].天工,2023(24):16-18.杨 湛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德国梅森瓷厂对中国宜兴紫砂壶的接受、复制与创新作者简介:杨湛(1980—),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紫砂造型艺术、紫砂雕塑、紫砂壶。
明末清初,随着茶叶出口的推动以及“中国风”的盛行,宜兴外销紫砂器于17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上半叶在欧洲流行一时。
欧洲人饮茶以红茶为主,所以外销欧洲的紫砂壶大部分是以适合于红茶的朱泥烧制。
因此欧洲人习惯称紫砂为Boccaro (即“红色陶器”)或者Red Porcelain(即“红色瓷器”)。
不同于国内盛行的光器、筋纹器朴素简淡的风格,为了顺应欧洲贵族阶层追求华丽的审美倾向,销往欧洲的紫砂壶以花货居多,造型以动物、植物的天然形态为素材提炼取舍,设计成生动的仿生形象,表面用浮雕、半浮雕等手法加以繁复华丽的装饰。
为了更加迎合欧洲人对神秘的东方古国的想象,有许多销欧紫砂壶还在设计中特意加入了典型的中国符号,如狮、蟒等祥瑞图案。
紫砂传入欧洲后深受欧洲人的喜爱和追捧,因其价格极其高昂还成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使用来自中国的紫砂壶举行茶会成为能彰显主人高贵品位的风尚。
荷兰陶瓷工业的中心代尔夫特、德国著名的梅森瓷厂、英国韦奇伍德等地的工匠纷纷开始了对中国紫砂壶的仿制。
紫砂壶源于传统力求创新之我见

高雅 的艺术风格 经过紫砂 艺人 数百年来对传统不断 的延续
与 创新 . 才 使 紫 砂 陶 艺 日臻 完 善 创 新 是 陶艺 发 展 的必 然 规 律 .也 是 动 力 之 源 市 场 的 需
要, 经 济环境的改善 , 文 明程 度 的 提 升 , 不 可 避 免 地 促 使 着 紫 砂 陶 的创 新 。 所 谓创 新 . 既 要 吸 收 和继 承 传 统 紫 砂 工 艺 的优 良 特色 , 又要能增加新的东西 , 这样 才 有 新 的 突 破 。 创 新 要 注 意 以下 三个 要 素 :
之意。
期 名 家辈 出 , 壶 式也 千姿 百 态 。 万 历 时期 , 时 大彬 、 徐 友 泉 等 名
师努力探索 , 形 成 了紫 砂 制 作 工 艺 和 工 具 . 对紫砂 的泥色 、 形
制、 技法 、 铭 刻 都 有 杰 出 的创 造 , 创“ 汉 方壶 ” 、 “ 梅花壶 ” 等 款 式 。在 清 代 , 宜兴 紫砂 得 到 进 一 步 的 繁 荣 和 发 展 。紫 砂 大 师 陈
第 4 6卷 3期 2 0 1 3年第 O 6月
江
苏
陶
瓷
Vo 1 . 4 6 , No . 3
J i a n g s u C e r a mi c s
J u n e , 2 01 3
47
紫砂 壶源 于传统 力求创新之我见
史科 琴 徐 建 国
( 宜兴 2 1 4 2 2 1 )
适当与否 , 外轮廓线 的结构上的缓冲过渡 , 明暗 面 的技 法 ( 即
体 现 着 历 代 陶 艺 师 的 创 作 智 慧 。 正 是 由于 被 一 代 代 紫 砂 艺 人 所传承 、 创新 . 紫砂才有辉煌 的今天 . 特 别 是 近 些 年 在 紫 砂 壶
走拓展紫砂壶的温馨之路

裂 ,造 就 一 个 完 整 的 生 命 。”2 0 年 她 的新 作 《 命 的 力 0 5 生
量 》,此 作 品尝 试不 同 颜 色堆 叠 出 多重 色彩 ,呈现 出黄色 、
【 摘 要 】围绕 紫砂 壶 的 设计 理 念 ,如 何 走拓 展 紫 砂壶 的 温 馨 之 路 ,本 文 对抓 住 气 韵 ,走 紫 砂元 素 的 运用 和 发展 ;研 究 人 性 ,走有 生 命感 受 艺 术之 路 ;寻找 灵 感 ,走 时 尚潮 流 的 场
景 等作 了探 索 。
绿色 、黄 绿色 等 浓密 的 树 叶 ,姿 态各 异 。她 借 着茂 密枝 D A -0 I, - 图饰 ,传达 生 命所 蕴 合 I I 量 及成 长 过程 的 力 量 ,参加 全 台 'I I , 美展 览 ,获 得 了第 一 名 的殊 荣 。作 品 “ 怜 之 妍 ” “ 河 之 女 恒 女 ”等 ,经雅 典 _ NI 艺术 思 维 ,纯熟 的技 艺 和独 N I ! 作  ̄ I I , I ' I II 内涵 ,演绎 出 属于 自己 的化 妆 土彩 绘 技艺 ,以艺 术 形貌 幻 化
走拓展紫砂壶 的温馨之路
徐 跃 江苏宜兴
欣 赏 它 、收藏 它 ,研 究 它 ,爱 不择 手 地玩 它 ,i l 了生 活 无 l1 ]
穷 的 乐趣 。
二 、悟 “ ”人性 ,走有生命 感受艺 术之路 壶
宜兴 2 4 2 121 紫 砂 壶 设 计 去 揣 摩 市 场 需 求 或 了 l L e S ye j i t l 。我 们要 讲 究 8 f “ 究人 性 ,诉 诸 理性 ,创造 感 性 ,”从 人性 面 创造 影 响力 研 取 得共 D  ̄ 其 识 。台湾 年 轻女 陶 艺 家周 妙文 说 过 “ 颗微 小 S -I 一
十大紫砂名壶(十大壶王)

十大紫砂名壶(十大壶王)紫砂壶起源于明代,自明至今,紫砂名家可谓瀚若星辰。
在如此众多的制壶者中,要挑选出10位最优秀的,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况且,艺术这东西,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好的,别人也不见得会认同。
曾经在网上查过,看有没有一个官方的说法,或者进行过评选之类的,但是我没有查到。
因此,就斗胆选出了自己心中10位紫砂名家,其中明代2人,清代4人,现当代4人,姑且叫做“十大壶王”吧。
且每人选择代表作2件加以介绍,作品的选择标准有两个,一是作品的知名度,代表作者的艺术水准,另一个标准是个人喜欢。
再次郑重声明:此“十大壶王”非官方说法,实乃扬帆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请您见谅!一、供春入选理由: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制壶者,被称为“陶壶鼻祖”。
作者介绍:供春(一说龚春),与金沙寺僧被共称为“陶壶鼻祖”。
相传紫砂壶为明代金沙寺僧所创,而供春则是历史上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制壶者。
其出身卑贱,原为宜兴进士吴颐山的家僮(一说婢女,然婢女岂能陪主人寄宿于寺中,且与和尚学艺?此说应不确),正德嘉靖年间人,生卒不详。
吴颐山读书于金沙寺中,供春利用侍候主人的空隙时间,学金沙寺老僧制壶。
其所制紫砂茶具,新颖精巧,温雅天然,质薄而坚,负有盛名。
入选作品:树瘿壶、六瓣圆囊壶《树瘿壶》壶评:造型古朴,为赭土黄色,砂胎,表面七凹八凸,结累如疣,指螺纹隐现,壶铭:“作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盖者石民,题记者稚君。
”此壶有“中国第一砂壶”美称,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
《六瓣圆囊壶》壶评:壶身分六浅瓣,配以壶盖,壶嘴及壶把皆起筋纹,以上下两节塑造而在壶肩相接。
壶以黝黑紫砂制作,掺以金砂闪点,现存于香港茶具文物馆。
不过,据专家考证,这两把壶从泥质、大小、工艺、烧成等诸方面考察,不符合考古和典籍记载的供春壶特征,应为后人仿作。
其中树瘿壶原盖上的印款为“玉麟”篆书,表明壶的作者应是清末制壶大家黄玉麟。
紫砂壶鉴赏PPT课件

2021/3/25
授课:XXX
21
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方法(形)
2021/3/25
授课:XXX
22
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方法(工)
2021/3/25
授课:XXX
23
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方法(款)
2021/3/25
授课:XXX
24
鉴定紫砂壶优、劣的方法(功)
2021/3/25
授课:XXX
25
❖ 宜兴富于紫砂矿藏,物质条件丰富;
❖ 广口紫砂壶是泡绿茶的较好选择,因为绿茶不适宜 长时间的高温浸泡,它要求茶具必须尽快散热 。比 如扁墩、大仿古、竹段等。
2021/3/25
授课:XXX
39
十、紫砂壶的养护
❖ 1、紫砂壶的开壶
新壶在使用之前需要处理,这个过程就叫开壶。开壶也有 好多种方法,下面介绍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用茶水煮2-3个小时。具体方法是将壶盖与 壶身分开,用纱布包好放入凉水锅中,水中放低档次茶叶 (如红茶末1-2两),将锅以文火慢慢加热至沸腾。2-3 小时后关火。这样就可以通过热胀冷缩让壶身释放出所含的 土味及杂质。
紫砂鉴赏一紫砂壶出产地二什么是真正的紫砂三紫砂壶的种类四怎样欣赏和鉴别一把紫砂壶五传统器形与创新器形的区别六大师工艺师作品与一般商品壶的区别紫砂壶七紫砂工艺师职称与称号的介绍八什么样的茶适合用紫砂壶来喝九什么样的紫砂壶适合适合泡什么样的茶十紫砂壶的养护十一收藏的原则和心态主要产自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少量产自丁蜀周边的张渚湖父等小范围的地区
❖ 从北宋中期到明初的制壶历史为发展紫砂提 供了经验;
❖ 宜兴是著名的阳羡茶产区,茶叶制作与饮用 方法的改进对紫砂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021/3/25
授课:XXX
紫砂陶的传说及其文化价值探索

前言"传说"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涵义有二:"一是辗转述说;二是人民口头上流传下来的关于某人某事的叙述:鲁班的传说。
"探究紫砂文化及其紫砂茶具的传说,应是"传说"涵义中的后者。
笔者尽力收集了关于紫砂陶及其紫砂壶方面的传说。
研究这些传说故事,不难发现这些传说都从多个方面展现了紫砂壶文化的魅力。
紫砂陶文化方面的传说主要包括:陶朱公的传说、富贵土的传说、龙窑的来历、供春学艺的传说、供春壶和荷莲蛤蟆壶的传说、东坡提梁壶的传说、风卷葵壶的传说、工匠修房遗忘茶壶的传说、刷洗后卖紫砂壶的传说、紫砂壶与寿木的传说等。
这些传说从紫砂陶器和茶具的原料、烧成技艺、器型创制、宜茶的功能、藏壶保养、关乎时代工艺思想、制度等多个方面展现。
笔者多次至宜兴调研发现,诸多传说或者传说中的仪式、礼俗均在解放前广为流传,而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由于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等多方面的原因,诸多仪式及礼俗均日渐消失了。
文化内涵的转变与注入新的文化价值观是随着时间而不断的变化的,而有些属于文化内核的部分,则一直流传了下来。
一、紫砂陶的典型传说例举(1)1、陶朱公的传说——流传在丁蜀地区传说春秋时期,范蠡辅助勾践灭吴后,携西施弃官隐蔽宜兴,学做坯烧陶器。
初,烧出的破货较多,受西施烧饭时灶火的启示,逐步掌握了一套控制窑温的办法,传至窑区,使鼎蜀窑场兴旺起来。
后人尊他为"陶朱公",立庙塑像,并在每年农历四月初七(范蠡的生日)祭祀他,他居住过的地方就改名为"蠡墅"。
民国前宜兴丁山的陶瓷工人多供奉陶朱公,以祈求带来好运和福祉。
2、富贵土的传说——流传较广相传壶土初出用时,先有异僧经行村落,日呼曰:"卖富贵土。
"人群嗤之。
僧曰:"贵不要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去,及发之,果备五色,灿若披锦。
(载周高起《阳羡茗壶录》)图1:徐秀棠制-始陶异僧这两则传说,涉及到紫砂茶具的创制的源头问题,中国文化中历来对造物者极其重视,并往往以神话附会,使人深信不疑,以使所为人类的生存或生活发展创造的器物一直为人重视、技艺得以传承。
紫砂壶美术教案

紫砂壶美术教案教案标题:探索紫砂壶的艺术魅力教学目标:1. 了解紫砂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 学习紫砂壶的基本形态和特点。
3. 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准备:1. 紫砂壶的图片和实物样品。
2. 紫砂壶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3. 绘画和手工制作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向学生展示紫砂壶的图片和实物样品,引发学生对紫砂壶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讨论紫砂壶的特点和用途,了解紫砂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知识讲解:1. 向学生介绍紫砂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它的起源、发展和传统制作工艺。
2. 介绍紫砂壶的基本形态和特点,如壶身的造型、手柄的设计和壶嘴的形状等。
观察与表达:1. 让学生观察紫砂壶的形态和细节,鼓励他们用绘画或描述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2. 引导学生关注紫砂壶的纹理、色彩和质感,让他们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达对紫砂壶的艺术感受。
创作与欣赏:1. 分组让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设计和制作自己的紫砂壶模型或绘画作品。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互相欣赏和评价。
总结与评价:1. 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紫砂壶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2.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指导他们进一步发展艺术创作和欣赏能力。
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附近的紫砂壶艺术展览或工作室,进一步了解和欣赏紫砂壶的多样性和创新。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关于紫砂壶的论文或做相关的艺术项目。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观察和表达环节的参与和表现。
2. 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和对紫砂壶的艺术欣赏能力。
3. 分析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能力。
教学延伸:1. 将紫砂壶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绘画、陶艺等,进行跨学科的教学。
2.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或学校的艺术展览,展示他们的紫砂壶作品和相关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表达,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和思考能力。
2. 需要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和材料,以便学生能够深入了解和体验紫砂壶的艺术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紫砂壶
摘要:茶壶除功能效用外就要讲艺术,茶壶是视觉艺术,视觉与艺术各自有要求,视觉的过程讲感受,艺术的过程讲理念,讲法则,二者的结合就成为了艺术创造。
关键词:紫砂;艺术;石瓢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6-0032-01
在千姿百态、形状迥异的紫砂壶大家族中,有一款壶形历经几百年长盛不衰,一直被紫砂艺人们推崇倍至,反复临摹、制作、创新并深受紫砂壶迷们的喜爱,这就是紫砂壶传统造型中的经典壶型——石瓢壶。
石瓢壶从整体看,造型简练,古朴大方,刚中有柔,端庄稳重。
壶式形体饱满,盖钮轻巧如江南水乡的石拱桥,直流延壶腹弧度斜向上伸,把则顺壶肩平伸向下弯起,形状非圆非方,前后相应大气有神,造型虽简却更能在质朴中见浑厚,无华中显神奇。
探讨茶壶艺术,这既是老话题,也是新课题。
茶壶除功能效用外就要讲艺术,茶壶是视觉艺术,视觉与艺术各自有要求,视觉的过程讲感受,艺术的过程讲理念,讲法则,二者的结合就成为了艺术创造。
壶要成为艺术就要进行视觉艺术创造,创造出的形体要既符合视觉艺术要求又真有实用价值。
赏用二美的壶,视觉艺术的要求在一般情况下有两种情况:一是追求大众和谐美的刺激。
二是追求视觉的奇异刺激。
茶壶艺术就该是和谐美
的视觉艺术。
这是壶艺必须具备的艺术要素,在传统壶具品种中,石瓢壶是艺术个性较为凸出的壶,大家比较熟悉,有些艺人也颇有研究。
该壶到底是谁的初创杰作?无法查考,中国艺术讲变化统一,求对称,平稳、平衡,方圆规矩,最终讲和谐,属伦理,道德心理相结合的艺术标准。
单从形而论,石瓢壶非圆非方,算是锥形体的变异。
从资料上查阅有陈曼生设计杨彭年制石瓢壶,子冶石瓢壶。
石瓢壶几乎所有制壶艺人都做过,并作为入门必修课,大大小小形形式式的石瓢壶都冠以传统艺术来宣传,确实,石瓢壶有着太多的艺术亮点,真是简约而不简单。
瓢,自然葫芦的人工制成品,这种将自然物高度概括,便化,经大胆的抽象想象构思制成壶,已超出了瓢之物的理念,由瓢制成壶,这过程已成为了高水准的设计艺术了。
其简练的形体也足以让人浮想联翩,整个形象到底是反映抽象的人字形,还是理想中的金字形。
形态横看若梯形,纵看像锥形。
到底是山形或倒扣的碗形,是也,非也,难下定论,这种将一个具像的瓢做成概念性的壶形,并附与了这么多的想象也算是石瓢壶玄秘因素之一。
在几何形体中,圆形是最符合人的视觉生理及视域运动规律的,可以说是视觉中最完美的形,用圆的规律去造型,不论如何变化,其形都将是完整的完美的。
方也是如此,是视觉中是最规范的形体。
有形式美的愉悦感受。
在中国历来都信奉着天圆地方的方圆处世理念。
在石瓢壶的分析中同样存在方圆理念,可以说是方圆理念结合
的代表。
今天在这里探讨的石瓢壶壶样,仁者见仁,允许存在差异。
石瓢壶是传统壶中几何形体代表品种之一,现将石瓢壶从立体转向平面,用影视效果来看石瓢壶有哪些方圆理念。
从形态的线性而言,收放恰当,呼应流畅,动静结合,有软有硬,从气韵而言,均衡平稳,端庄大方,线条有势有度,有升有降,自然态若,大智若愚,这也可以说石瓢壶的巧妙之处,艺术之处,也是我们学习之处,领会之处和感受之处。
创作是有规律有法则的,知道法则规律很重要,但能用好法则规律则更重要。
这法则规律法度无垠,是一种”大而空”只可理会不可具体的一种理念,应用中变数较大,在实际操作中不象数学
1+1=2那么简单,因每个人掌控法则有理解的差异,纵使艺术作品有了个性,变的丰富多彩,平面图纸与实物效果不可避免地存在视觉差,视觉差的调整就是个人的经验了。
作品要求应用艺术法则须合理,科学,准确,生搬硬套艺术法则,不会创作出现精,气,神的作品,可以说艺术法则”润物细无声”。
法则需要活学活用,法为我用,并在用的过程中加注入自己对法则的理解与表达,好看的东西不是算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是反复实践中领悟出来的,当你能将艺术法则应用得熟能生巧,出神入化的境界时,创作己进入了”无法”艺术王国,其作品也已成为了艺术法则的化身。
从石瓢壶图解中可以发现一些设计创作规律,但这仅是个案,不能说别的壶也用这种方式去硬套,结果一定不好看。
茶壶属于手工艺术,
虽有好的艺术设计,若没有好的工艺制作,也会直接影响着作品的观赏效果,这种差异不是尺寸的差异,而是制作者的审美感觉不同造成的气韵差异。
我们今天认为石瓢壶很好,这是艺术前辈的共同造化,纵观壶艺家族,还有许多类似石瓢壶艺的传统经典作品,也是几代人对此形进行改进,提炼出来的共性的艺术形象,值得我们学习探究。
壶艺随着时代发展,还会有更科学,更合理,更和谐的微妙进化,在传统基础上延伸出形态更多,赏用更完美,更精彩的艺壶作品,奉献给享用者。
参考文献:
[1]李敏行.紫砂新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社,2009年.
[2]胡付照.紫砂茗壶文化价值研究.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