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兽医寄生虫学--第二章 家禽的常见寄生虫病 第四节 住白细胞原虫病

兽医寄生虫学第二章家禽的常见寄生虫病第四节住白细胞原虫病一、概述定义:住白细胞原虫病是由血孢子虫亚目,住白细胞虫科,住白细胞虫属(Leucocytozoon)的原虫寄生于鸡的血液细胞和内脏器官的组织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原虫病。
已知的病原主要有两种,即卡氏住白细胞虫(Leucocytozoon caulleryi)和沙氏住白细胞虫(L. sabrazesi)。
住白细胞原虫属于血孢子虫亚目。
大配子和小配子母细胞独立发育,无融合体。
通常无类锥体。
小配子母细胞产生带8根鞭毛的小配子。
合子运动,称动合子。
子孢子裸露,表膜为3单位膜。
异宿主寄生。
裂殖生殖在脊椎动物宿主体内,孢子生殖在无脊椎动物宿主体内。
由吸血昆虫传播。
住白细胞虫科(Leucocytozoidae)主要为鸟类寄生虫。
裂殖生殖出现于肝、心、肾和其它器官的实质细胞中。
大配子和小配子母细胞出现于白细胞和未成熟红细胞中。
孢子生殖出现于除蚊子外的吸血昆虫中。
在整个生活史中不形成色素。
与兽医相关的为住白细胞虫属(Leucocytozoon)的沙氏住白细胞虫(L. sabrazesi)和卡氏住白细胞虫(L. caulleryi),主要感染鸡。
流行特点:1.住白细胞虫的传播媒介为蠓和蚋。
沙氏住白细胞虫的传播者为蚋,卡氏住白细胞虫的传播者为蠓。
2.本病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这与库蠓和蚋活动的季节性相一致。
当气温在20℃以上时,库蠓和蚋繁殖快,活力强,而分别由它们传播的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和沙氏住白细胞原虫的发生和流行也就日益严重。
二、形态住白细胞原虫有多个种,分别感染不同种禽类,如鸡、火鸡、鸭和鹅等。
蚋和库蠓为中间宿主。
康复的禽可成为健康带虫者,保持终身。
作为中间宿主或生物媒介的蚋和蠓吸食带虫者的血液,其后再去叮咬易感禽,传播本病。
卡氏住白细胞虫的成熟配子体近于圆形,大小为15.5微米×15.0微米。
大配子体的直径为12~14微米,有一个核,直径为3~4微米;小配子体的直径为10~12微米,核的直径也为10~12微米。
放养家禽常见体外寄生虫病及防控

非鱼经常在田块中活动,能够起到疏松土壤的作
生物入侵。
用,罗非鱼排出的粪便又能为水稻生长提供天然
的有机肥料,能使稻谷增产 5%~15%,每亩 (1
亩=667 平方米,下同) 还可产出罗非鱼 30~50
千克,其他成鱼 50~75 千克,每亩可新增产值
1 000~1 500 元,亩增利润 500~1 000 元。
体 重 0.1~0.2 毫 升 , 每 天 1 次 , 连 用
钟宏鹏
的感染率。
旋咪唑注射液,皮下或肌内注射,用量为每千克
顾世娟
动范围不大,宿主活动,特别是候鸟迁
0.
2~0.
3 毫克,1 周后再用药一次;或用盐酸左
吉林省集安市畜牧兽医站 ( 134200
) 毕庶霞
放养家禽常见体外寄生虫病及防控
1.家禽蜱病
5 米左右,与稻田
体中,所以稻田排灌时应保持田沟中始终保有一
引起关节肿胀,趾骨变形,行走困难。膝螨多寄
采用混饲给药和体外喷淋相结合的治疗措施,常
生于宿主的背部、翅部、臀部等有羽毛部位,皮
用药物有虫卵净,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
择混饲或混饮等给药方式。常用药物:
虫卵净,混饲,本品 1 克可拌料 2.5 千
克,连用 5~7 天;伊维菌素粉,混饲,
本品 1 克拌料 1.25 千克,连用 3~5 天;
伊维虫净,混饲,本品 1 克拌料 2.5 千
克,连用 3~5 天;阿苯达唑,混饲,本
品 1 克拌料 5 千克,连用 5~7 天。预防
罗非鱼等鱼种放养前,一定要开挖鱼凼和鱼沟:
一般 5 亩以内的田块,可在稻田中央和田埂周边
2.注意水稻种植,加强鱼稻管理
由于稻田养鱼是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因此
家禽寄生虫病课件

6
7
8
9
10
11
毒害艾美耳球虫病
l毒害艾美耳球虫裂殖生殖阶段主要寄生于小 肠中1/3段,尤其是卵黄蒂前后,严重者扩展 到整个小肠。在盲肠的上皮细胞内进行配子 生殖。
l症状和病变:发生于2月龄以上的中雏鸡,羽 毛松乱、弓腰、下痢和脱水。小肠中部高度 肿胀或气肿,有时可达正常时的2倍以上,是 本病的重要特征。肠壁充血、出血和坏死, 黏膜肿胀增厚,肠内容物中含有多量的血液、 血凝块和坏死上皮组织。感染后第5天死亡, 第7天达高峰。
第四章 家禽寄生虫 病
1
家禽寄生虫病的类型
l 1.鸡 l2.鸭球虫病 l3.组织滴虫病 l4.赖利绦虫病 l5.禽蛔虫病 l6.禽胃线虫病 l7.住白细胞虫病 l8.禽外寄生虫病
2
一、鸡 球 虫 病
l病原: 7种艾美耳球虫寄生于鸡的肠道引 起的,多危害15~70日龄的雏鸡。发病 率高达50%~70%,死亡率为20%~30 %,严重者高达80%。美国每年因球虫 病造成的损失高达20~30亿美元。
l流行特点:虫卵抵抗力很强;不需要中间宿 主;蚯蚓可作为保虫宿主;雏鸡易遭受侵害, 病情较重。成年鸡多为带虫者。
l症状与病变:肠道出血、炎症,肠壁上形成 颗粒状化脓灶或形成结节。肠阻塞、破裂和 腹膜炎。常表现发育不良,鸡冠苍白、贫血、 消化不良。
55
诊断:查粪中虫卵或剖检小肠内虫体即可确诊。 治疗和预防:参考猪蛔虫病。但鸡对敌百虫敏
25
26
27
28
29
三、隐孢子虫病
l病原: 家禽寄生的是火鸡隐孢子虫和贝氏隐 孢子虫。前者寄生于禽类的肠道,后者寄生 于禽类的法氏囊、泄殖腔和呼吸道。
l流行特点:宿主特异性不明显;宿主经消化 道和呼吸道感染。
家禽寄生虫的分类及如何预防

家禽寄生虫的分类及如何预防寄生在鸡体内寄生虫有滴虫病、球虫病、蛔虫病、绦虫病等,这些寄生虫能使鸡体消瘦食欲不振,下痢生长迟缓,造长产蛋量降落甚至引起死亡。
所以养鸡要按期驱虫,加强防治办法,增长经济效益。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总结下这几种寄生虫的详细解说!一、滴虫病组织滴虫病又叫盲肠肝炎,黑头病。
是一种原虫,虫体小,主要是鸡吞入异刺线虫,经过消化道而感染以夏季多雨潮湿季节多发,3~12周龄雏鸡、幼鸡最易感染成年鸡感染症状很轻,但粪便带虫成为传染源。
症状:此病埋伏期长,一般为8~12天,最短3天病程1~3周左右,发病后精神食欲降落,行动僵滞排淡黄色淡棕色稀粪,继而粪便带血。
防治方法:加强鸡舍卫生消毒,维持干燥。
二、球虫病该病原体是原虫,虫体很小,在显微镜下能看到球虫生活史一共有7天主要发生于3月龄以下是小鸡,主要损伤15~45日龄的雏鸡该病一般在气象阴雨潮湿的4~8月份最风行,病鸡排出的的带虫卵的粪便污染了饲料、饮水、土壤等本病的传染媒介。
分为小肠球虫和盲肠球虫!症状:一般分急性型、慢性型。
急性型表现为食欲降落,双翅下垂,眼半闭,缩戏耍呆立继而下痢,稀粪带血。
慢性型表现为消瘦、贫血,间歇性下痢,有时粪便中带血,但死亡率低。
防治方法:1、加强饲料管理,鸡舍常常消毒,维持鸡舍干燥常常通风换气,避免粪便污染,及时处置病死鸡严正杜绝传染病。
2、目前上市球虫苗均为活苗,使用后可刺激机体产生坚强免疫力,因肉鸡出产周期短所以球虫苗主要用于种鸡。
3、预防鸡球虫病必需早期投药。
三、鸡蛔虫病鸡蛔虫病是鸡体内最大的一种线虫呈淡黄白色或乳白色头端有三片唇旋绕,唇片的游离缘布有小白齿,雄虫长26~27毫米雌虫长7~11毫米,虫卵呈椭圆型,外表光滑内含有一个卵细胞。
鸡蛔虫主要寄生于鸡小肠内,损伤雏幼鸡。
症状:生长不良,消瘦,贫血,翅膀下垂,羽毛松乱下痢,有时粪便中混有带血的粘液,成虫大批寄生时引起肠阻塞,甚至肠破裂,有时粪便中有成虫排出。
禽病学讲义-第四章 禽类寄生虫病(2-卡氏白细胞虫病)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四章禽类寄生虫病(家禽原虫病)第二节卡氏白细胞虫病(Leucocytozoonosis)一、概述:也叫白冠病(由于贫血);主要症状为贫血,腹泻,之后会出现增重缓慢,产蛋下降,全身广泛性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对养禽业危害较大;该病由库蠓传播(中间宿主为家禽和鸟类,库蠓为终末宿主),我国主要见于南方。
二、病原学:(1)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分为卡氏白细胞原虫病、沙氏白细胞原虫病和休氏白细胞原虫病3种,国已发现了前2种。
(2)卡氏白细胞原虫是毒力最强、危害最严重的一种。
(3)住白细胞原虫寄生于鸡的红细胞、白细胞等组织细胞中。
(4)卡氏白细胞原虫的发育需要库蠓参加,发育可分为裂殖发育、配子发育和孢子发育三个阶段,第一、二阶段的大部分是在鸡体内完成的;第二阶段的第一部分及第三阶段是在库蠓体内进行的。
(5)当库蠓叮咬鸡时,将含有成熟孢子的卵囊输入鸡体内;子孢子从卵囊中逃逸出来,首先寄生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发育为裂殖体,每个子孢子至少形成十几个裂殖体;内皮细胞被破坏,释放出的裂殖体随血流转移到肾、肝、肺及其它器官中寄生;裂殖体在上述器官继续发育成熟,裂殖体破裂,释放出许多球形的裂殖子;这些裂殖子可以在进入肝实质细胞形成肝裂殖体,或被巨噬细胞吞食,从而发育为巨型裂殖体,或进入红细胞、白细胞,开始配子体发育;肝裂殖体和巨型裂殖体可重复2-3代,形成的裂殖子再进入配子发育;裂殖子进入红细胞、白细胞发育,最后形成大、小配子体背库蠓带入胃中,迅速在胃壁发育形成大、小配子,结合形成合子,逐渐长大成为卵合子,继而形成卵囊;成熟的卵囊内含有许多孢子,聚集在库蠓的唾液腺内;库蠓吸血时,便可传染给鸡。
三、流行病学:有明显的季节性(与库蠓相关),广东在4-10月份多发;各年龄段的鸡均易感,但小鸡(一月龄内)最易感;常年接触卡氏白细胞虫病的鸡有一定的抗体,外来的鸡相对更易感。
四、临床症状:内脏出血,有咳血现象,突然死亡(一般鸡患传染病发病之后,死亡速度极快);特征性病变为死前口留鲜血(血迹多见于水槽、料槽边上);症状轻者,表现为鸡冠、肉髯苍白(俗称“白冠病”),拉伴有绿色或白色的稀粪(无血液;球虫病为排血便),生长发育受阻。
家禽常见寄生虫

家禽常见寄生虫第一节吸虫病一、前殖吸虫病前殖属的吸虫Prosthogonimus家禽及其他鸟类输卵管、法氏囊、泄殖腔、直肠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为各种蜻蜓的成虫和稚虫注:常见有卵圆前殖吸虫P.ovatus 楔形前殖吸虫P.cuneatus透明前殖吸虫P.pellucidus 鲁氏前殖吸虫P.rudophi 家鸭前殖吸虫P.anatinus二、棘口吸虫病棘口科的吸虫Echinostomatidae多种动物肠道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第二中间宿主淡水螺、蛙及淡水鱼注:常见的有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 revolutum 接睾棘口吸虫E.paraulum曲领棘缘吸虫Echinoparyghium recurvatum 似锥低颈吸虫Hypoderaeum conoideum光洁锥棘吸虫Patasiger nitidus三、背孔吸虫病背孔吸虫属的吸虫Notocotylus 家禽盲肠、直肠小土窝螺等螺类四、嗜眼吸虫病嗜眼属的吸虫Philophthalomus禽类眼结膜囊瘤拟黑螺和黑螺注:常见的有禽嗜眼吸虫P.gralli小鸡嗜眼吸虫P.noctarus梨形嗜眼吸虫P.pyriformis 等五、后睾吸虫病后睾科的多种吸虫Opisthorchiidae鸭、鹅和其他野禽肝、胆囊第一宿主纹沼螺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及爬虎鱼注:鸭对体吸虫Amphimerus anatis鸭次睾吸虫Metorchis anatinus 东方次睾吸虫Metorchis orientalis台湾次睾吸虫M.taiwanensis第二节绦虫病一、瑞利绦虫病四角瑞利绦虫Raillietina tetragona蚂蚁棘钩瑞利绦虫R.echinobothrida 蚂蚁有轮瑞利绦虫R.cesticillus 多种鞘翅目昆虫它们寄生在多种禽类小肠二、剑带绦虫病矛形剑带绦虫Drepanidotaenia lanceolata水禽及野生雁形目鸟类小肠剑水蚤、镖水蚤三、戴文绦虫病节片带文绦虫Davainea proglottina 家禽及野生鸡形目鸟类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软体动物如陆地螺第三节线虫病一、禽蛔虫病鸡蛔虫Ascaridia gall i 多种家禽及野生禽类小肠无中间宿主二、异刺线虫病鸡异刺线虫Heterakis gallinarum多种禽类盲肠无三、裂口线虫病鹅裂口线虫Amidostomum anseris鹅、鸭和野鸭肌胃角质膜下无四、毛细线虫病毛细属的多种线虫Capillaria 禽类食道、嗉囊、盲肠等处膨尾毛细线虫中间宿主为蚯蚓五、鸟蛇线虫病鸟蛇属的线虫Avioserpens鸭颌下、颈、腿等处皮下结缔组织剑水蚤注:四川鸟蛇线虫A.sichuanensis台湾鸟蛇线虫A.sichuanensis六、比翼线虫病斯氏比翼线虫Syngamus skrjabinomorpha气管比翼线虫S.trachea它们寄生于鸡、鹅、鸭等多种禽类气管无第四节原虫病一、球虫病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 鸡盲肠巨形艾美耳球虫E.maxima 鸡小肠堆形艾美耳球虫E.acervulian 鸡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 鸡小肠前段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鸡十二指肠和小肠前段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 鸡小肠前段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 鸡小肠后段二、住白细胞线虫病住白细胞属的原虫Leucocytozoon 鸡红细胞和白细胞(主要是单核细胞)卡氏白细胞虫L.caulleryi 蚋沙氏白细胞虫L.sabrazesi蠓三、组织滴虫病火鸡组织滴虫Histomonas meleagridis 禽盲肠和肝无中间宿主四、毛滴虫病禽毛滴虫Trichomonas gallinae多种禽类上消化道和嗉囊无中间宿主第五节外寄生虫病一、膝螨病变形膝螨Cnemidocoptes mutans鸡和火鸡腿上无羽毛处及足趾皮肤鳞片下鸡膝螨C.galinae 鸡羽毛根部皮肤和毛干二、新勋痒螨病恙新勋痒螨属Neoschoengastia三、皮刺螨病皮刺螨属Dermanyssus四、虱病禽羽虱科Menoponidae。
动物医学课件:禽寄生虫病

病原形态
• 3.有轮赖利绦虫(R.cesticillus) • 寄生于鸡的小肠内,虫体较小,一般不超过4cm,偶可达
15cm,头节大,顶突宽而厚,形似轮状,突出于前端, 上有两行共400-500个小钩,吸盘上无小钩。生殖孔在体 侧缘上不规则交替排列。孕节中含有许多卵囊,每个卵囊 内仅有一个虫卵。虫卵直径42-34μm。
三、鸡绦虫病
• 一. 赖利绦虫病 • 鸡赖利绦虫属于戴文科
(Davaineidae),赖利属 (Raillietina),寄生于家鸡和火 鸡的小肠中。世界性分布。对养 鸡业危害较大,在流行区,放养 的雏鸡可能大群感染并引发死亡。 赖利绦虫种类多,在我国各地最 常见的鸡赖利绦虫有三种:四角 赖利绦虫、棘沟赖利绦虫和有轮 赖利绦虫。
定期驱虫,在流行区,根据病的季节动态进行有计划 的驱虫;消灭第一中间宿主,有条件地区可用药物杀灭之; 防止鸡群啄食蜻蜓及其稚虫,在蜻蜓出现的季节,勿在早 晨或傍晚及雨后到池塘岸边放牧,以防感染。
二、鸡棘口吸虫病
• 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 (Echinostomatidae)的各属 吸虫,统称棘口吸虫寄生于 家禽和野禽的大小肠中引起 的疾病,有的也寄生于哺乳 动物包括人体。棘口类吸虫 的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对 畜禽有一定的危害。
(二)戴文绦虫
• 为戴文科(Davaineidae)戴文属(Davainea)的节片戴 文绦虫(D.proglottina )寄生于禽类十二指肠。头节小, 顶突和吸盘上均有小钩,但易脱落。生殖孔规则地交替开 口于每个体节的的侧缘前部。雄茎囊长,可达体宽的一半 以上。睾丸12-15个,排成两列,位于体节后部。粪便检 查发现孕节或尸检时找到虫体可确诊。由于虫体较小,通 常一条绦虫每天只排出一个孕节,又往往在夜间或下午, 所以,在鸡粪中不易找到,故应注意收集全粪检查。
禽病学讲义-第四章 禽类寄生虫病(4-禽毛滴虫病)

禽病学(Avian Medicine)讲义第四章禽类寄生虫病(家禽原虫病)第三节组织滴虫病(Histomoniasis)一、概述:组织滴虫病又名盲肠肝炎(该病临床症状主要见于肝脏)或黑头病(鸡冠、肉髯发绀),是由组织滴虫属的火鸡组织滴虫引起的一种急性原虫病;本病特征是盲肠发炎,呈一侧或两侧肿大,肝脏有特征性坏死灶;多发生于火鸡雏和雏鸡,成年鸡也能感染,但病情较轻;野鸡、孔雀、珠鸡、鹌鹑等有时也感染。
二、病原学:属于鞭毛虫纲,虫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少数存在于火鸡肝脏中的无鞭毛。
三、流行病学:3-12周龄的火鸡和4-6周龄的鸡容易感染,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球虫也是通过消化道感染)。
鸡的盲肠中有一种异刺线虫,组织滴虫与其在一起时,存活时间会很长,二者长期共同存在,且组织滴虫还可侵入异刺线虫体内生存,之后虫其卵中游离出来(这样就会引起鸡的盲肠炎,盲肠充血、发炎,最后引起肝细胞坏死)。
四、临床症状:病鸡潜伏期为15-20d;病鸡逐渐消瘦,鸡冠、皮肤发黄,有的呈黑色(所以也叫“黑头病”);排绿色或黄绿色稀粪,有时可见血便。
五、病理变化:盲肠肿大、增粗,内部可能会有干酪样拴子,盲肠还可能充血、出血,形成溃疡;肝脏上有散在的圆形或不规则形黄色坏死灶,俗称“金钱灶”;六、诊断:实验室诊断:采集盲肠部病料,用生理盐水稀释内容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前需要加热到40˚C左右组织滴虫才会活动。
七、防制:(1)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避免鸡接触异刺线虫虫卵,在进雏鸡前鸡舍应彻底消毒(养殖中注意要“全进全出”)。
(2)加强鸡群的卫生管理,定期用左旋咪唑驱虫(驱异刺线虫)。
(3)硝基咪唑类(甲硝唑、二甲硝咪唑)药物是治疗组织滴虫病的特效药,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现在北美和欧洲已经禁止使用,我国也限制这类药物作为添加剂长期使用。
(4)本病的治疗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杀死体内的组织滴虫,另一方面要驱除体内的异刺线虫;甲硝哒唑、左旋咪唑(或丙硫苯咪唑)、呋喃唑酮三种药物同时应用疗效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症状
急性型多见于幼鸡。 病初精神沉郁,羽毛松乱, 不喜活动,食欲减退,泄殖 腔周围羽毛为稀粪所粘连。 后期,运动失调,翅膀轻瘫, 食欲废绝,冠、髯及可视粘 膜苍白,拉棕红色血粪,甚 至死亡。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病理变化—柔嫩艾美球虫
柔嫩艾美耳球虫的致病力最强,常使雏鸡 大批死亡,主要侵害盲肠 ,在急性型病例,两 侧盲肠显著肿大,充满凝固新鲜暗红色的血液, 盲肠上皮变厚或脱落。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病原
球虫卵囊呈椭圆形、圆形或卵圆形, 囊壁二层,有些种类的卵囊一端有微孔, 或在微孔上还有突出的微孔帽(极帽), 有的微孔下有1—3个极粒,卵囊内含一团 原生质。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生活史
• 内生性发育:
– 裂生殖 – 配子生殖
• 外生性发育:
– 孢子生殖
第 四节 家禽的主要寄生虫病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鸡球虫病
是鸡肠道感染一种或多种球虫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流 行性寄生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疾病病种。
本病对雏鸡和育成鸡的危害十分严重,雏鸡爆发球虫 时死亡率为20%~30%,严重者甚至高达80%,耐过的雏 鸡生长缓慢,发育不良。成鸡多为带虫者,没有明显的临 床症状,但增重和产蛋会受到一定影响,且易诱发其他疾 病,给养鸡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人们把球虫形 象的比喻为“养殖利润的强盗”。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A
B
C
D
A:子孢子;B:滋养体;C:配子体;D:卵囊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流行病学
感染源:一般暴发于3~6周龄的小鸡,很 少见于2周龄以内的鸡,成年鸡多为带虫 者。堆型艾美球虫、柔嫩艾美球虫和巨型 艾美球虫的感染常发生在21~50日龄,而 毒害艾美球虫常见于8~18周龄。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流行病学
流行特点:现代化鸡场中,一年四季均有 发病。发病时间与气温和雨量有密切关系, 通常在温暖、潮湿季节多发。
鸡舍潮湿、拥挤、通风不良、饲料品 质差,以及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K均能促 使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临床症状
慢性型多见于日龄较大的 幼鸡(2~4月龄)或成年 鸡,临床症状不明显,只表 现为轻微拉稀,粪中常有较 多未消化的饲料颗粒。病程 可至数周或数月,病鸡逐渐 消瘦,足和翅常发生轻瘫, 间歇性下痢,偶有血便,但 死亡较少。
流行病学
感染途径:本病唯一感染途径是消化道, 主要是雏鸡食入球虫孢子化卵囊而感染 致病。凡被带虫鸡的粪便污染的饲料、 饮水、土壤及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 其他种动物、昆虫、野鸟和尘埃以及管 理人员,都可成为球虫病的机械传播者。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流行病学
抵抗力:卵囊对恶劣的环境条件和消毒 剂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在阴湿的土壤中, 卵囊可存活15-18个月。一般消毒药无 效。但对高温、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 弱。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诊断
成鸡和雏鸡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不能只根 据从粪便或肠壁刮取物中发现卵囊就确定为球虫病, 也就是说,要区分球虫病和隐性球虫感染。
确诊断须根据粪便检查(血便)、临床症状 (精神状态差,泄殖腔周围有稀粪)、流行病学调 查(幼鸡及温暖潮湿的季节多发)和病理变化(盲 肠及小肠出血)等多方面因素综合判断。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病理变化—毒害艾美球虫
毒害艾美球虫致病力仅次于柔嫩艾美球虫,损害 小肠中段,高度肿胀。肠壁增厚,有明显的淡白色斑 点,粘膜上有出血点,涂片可见直径达66μm的巨大的 第二代裂殖体,这是本虫的特征。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病理变化—堆型艾美球虫
堆型艾美球虫致病力中等,主要侵害十二指肠。病 初肠粘膜变薄,覆有横纹状的白斑,外观呈梯状;肠道 苍白,含水样液体。轻度感染病变限于十二指肠袢;严 重感染时,病变可沿小肠扩张并可融合成片。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治疗
治疗球虫病的时间越早越好,因为 球虫的危害主要是在裂殖生殖阶段。目前, 鸡球虫病的治疗主要依赖于药物治疗,而 其它辅助疗法也有一定的效果。因为球虫 易产生抗药性,治疗时应选用多种高效抗 球虫药进行交替使用或联合用药。常用的 治疗药物有如下几种: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治疗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有鸡的地方就有球虫存在,少量感染 仅引起不易察觉的损伤,而且可使鸡产生 保护性免疫,在临床上称球虫感染。当大 量的球虫卵囊在鸡舍堆积,鸡大量感染球 虫卵囊,引起可见症状的,称球虫病,在 集约化养鸡场易于发生,造成大批死亡。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病原
鸡球虫病病原为艾美尔属的各种球虫, 目前世界公认的有8种。致病作用最强的是 柔嫩艾美尔球虫、毒害艾美尔球虫、堆形 艾美尔球虫和巨型艾美尔球虫,常寄生于 畜禽的盲肠和小肠上皮细胞内引起发病。
啉也用来治疗鸡对球虫病,这些药物使用时疗程相对 较长,过早停药可能引起球虫病复发。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预防
药物预防是目前防治球虫病的重要手段,最 优秀药物预防方案是药物确保鸡球虫病免于暴发, 但又令球虫感染处于低水平,而使鸡产生抗球虫 免疫力。
在生产中,任何一种药物在连续使用一段时 间后都会使球虫对它产生抗药性,为了避免或延 缓此问题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两种用药方案: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病理变化—布氏艾美球虫
布氏艾美耳球虫主要引起卡他性肠炎,偶见由肠 粘膜脱落物和凝固的血性渗出物所形成的肠蕊,肠粘 膜有出血点,肠壁变厚。
第四节家禽主要寄生虫病
病理变化—巨型艾美球虫
巨型艾美球虫主要损害小肠中段,肠管扩张, 肠壁增厚,肠内容物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红色,有 粘性,有时混有细小血块。有特征性的大卵囊,故很 易鉴别。
– 磺胺二甲基嘧啶 0.1%混入水中,连用2天;或按 0.05%混入饮水,连用4天,休药期为10天。
– 氨丙啉 0.03%混入饮水,连用3天,休药期为5天。 – 磺胺氯吡嗪(三字球虫粉)按0.012%-0.024%混入
饮水,连用3天。 – 百球清 2.5%溶液按0.0025%混入饮水,在后备母鸡
群可用此剂量混饲或饮水3天。 另外,莫能菌素、盐霉素、拉沙里菌素、癸氧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