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论发怒

合集下载

《论发脾气》阅读训练附答案

《论发脾气》阅读训练附答案

《论发脾气》阅读训练附答案论发脾气文/聂绀弩听说世俗所谓的大人物中,竟有动辄发脾气的,拍桌子、摔茶碗,诸如此类。

发脾气的时候面红耳赤,气促心跳,不但自己吃亏,样子也难看。

大人物是要装得有威可畏,有仪可像的,竟肯以难看的样子示人,其中必有不得已者在。

什么不得已呢?曰:生活上有不如意的地方。

人生活在社会里面,社会既存制度,是一种使有些人的生活如意,而另外一些人不如意的东西。

就现制度说,如果是官,是上司、是师傅、是丈夫、是太太,就比较如意;是百姓、是下属、是徒弟、是妻子、是丫头老妈子,就大不如意。

生活上既大不如意,容易动肝火,有发泄的机会就发泄,是不足为奇的。

比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本以为时乖运舛,为天地所不容;及至听见陆谦和富安的谈话,原来是这两位仁兄在谋害,怎叫他不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呢?但,大人物在现制度下,应该是属于如意的一方面,为什么也发脾气呢?那是因为不如意的人发了脾气的缘故。

不如意的人既然发了脾气,就对于现状不能不有或多或少的危险,促成社会的或多或少的变动。

他们是不如意的,也就是贫困的、卑贱的、被侮辱;当然希望这变动,一变动,他们的生活就说不定有多少改善的可能。

大人物和他们相反,他是如意的,即在现状之下,是富有的、高贵的、被尊崇;当然不希望变动,一变动,自己的生活就会改恶。

纵然是大人物吧,要社会完全照自己的意思,一成不变,也难以办到,因为社会上真有人的生活不如意,而那些人又出奇地多;真有人在那里发脾气,而脾气又发得出奇地大。

如果仍照自己的主观要求,以不变应万变,以少变应多变,以缓变应急变,以假变应真变,那自己倒很容易就变成日暮途穷,倒行逆施,天下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不知是世界跟他开玩笑,还是他跟世界开玩笑。

这是大人物之所以有脾气的根本原因。

凡发脾气,必定有对象,对象必定是人;如果对自己发,对草木鸟兽发,那只能算是发脾气的变种,不能列为正宗。

同时,凡发脾气,必定是被发的对象哑口无言,或者连声谢罪。

形容一点小事就要报仇的成语

形容一点小事就要报仇的成语

形容一点小事就要报仇的成语以下是十个形容一点小事就要报仇的成语:一、睚眦必报1. 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2. 解释: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借指极小的仇恨。

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

形容人心胸极其狭窄。

3. 近义词:小肚鸡肠、锱铢必较。

4. 反义词:大度包容、宽宏大量。

5. 造句:他这个人睚眦必报,上次我不小心踩了他一脚,他就到处说我坏话,哼!这就像一只小蚂蚁被碰了一下触角,就要咬对方一口似的,真是太小气了。

你说,这么点事儿至于吗?谁没有个不小心的时候呀?二、锱铢必较1. 出处:《荀子·富国》:“割国之锱铢以赂之,则割定而欲无厌。

”2. 解释:锱、铢,都是古代很小的重量单位。

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一定要计较。

也比喻气量狭小,很小的事也要计较。

3. 近义词:斤斤计较、睚眦必报。

4. 反义词:慷慨大度、宽大为怀。

4. 造句:老王在生意场上锱铢必较,为了几分钱的差价能跟人争半天。

这就好比两只饿狗抢一根骨头,连一点小利益都不肯放过。

哎,他这样的性格,身边的朋友都越来越少了,他难道不明白吗?三、斤斤计较1. 出处:《诗经·周颂·执竞》:“自彼成康,奄有四方,斤斤其明。

”2. 解释:斤斤,形容明察,引伸为琐碎细小。

只对无关紧要的事过分计较。

3. 近义词:锱铢必较、睚眦必报。

4. 反义词:豁达大度、不屑一顾。

5. 造句:小李在办公室里总是斤斤计较,同事借他一张纸他都要记着。

这多像守财奴守着自己的财宝啊,一点小事情就耿耿于怀。

我就想问问他,这样活着累不累啊?四、鼠肚鸡肠1. 出处:明·烟霞散人《斩鬼传》:“鼠肚鸡肠,一包粪也存不住,要你何用。

”2. 解释:比喻气量狭小,只考虑小事,不顾大体。

3. 近义词:小肚鸡肠、睚眦必报。

4. 反义词:宽宏大量、豁达大度。

5. 造句:小赵是个鼠肚鸡肠的人,上次同事在会议上反驳了他一个小观点,他就记恨在心,背后使坏。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

《<论语>十二章》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论语》属语录体,“论”的意思就是编纂的意思。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492章(则)。

内容有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的相互讨论。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是先秦散文中最早的语录体散文著作。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政治的思想、学术的思想和教育的思想,可以说是儒家最重要的一部经典。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子:先生,指孔子。

2.时:按时。

3.朋:朋友。

4.愠.(yùn):生气,发怒。

5.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6.吾:人称代词,我。

7.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

三,泛指多次。

省,自我检查,反省。

8.谋:出主意。

9.忠:尽心竭力。

10.信:真诚,诚实。

11.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12.习:践行,复习。

13.立:站得住的意思,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14.惑:迷惑。

15.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16.耳顺:能听得进不同意见。

17.逾:越过,超过。

18.矩:规矩,规范。

19.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20.殆.(dài):有害。

21.堪:忍受。

22.曲:弯曲。

23.逝:流逝。

24.舍:舍弃。

25.夺:改变。

26.笃.(dǔ):忠实,坚守。

27.切:恳切。

重点虚词1.乎:文言中用作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

(不亦乐乎.)2.亦:也;“不亦……乎”表反问,译为“不也……吗”。

(不亦.乐乎)3.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4.矣:语气助词,了。

(可以为师矣.)5.三:虚指表示多,如三令五申、三省吾身、三番五次。

(三.人行)通假字1.说:通“悦”,愉快。

大学生愤怒情绪的研究

大学生愤怒情绪的研究

积极自我暗示:


积极自我暗示,在不知不觉之中对自己的意 志、心理以至生理状态产生影响,积极的自 我暗示令我们保持好的心情、乐观的情绪、 自信心,从而调动人的内在因素,发挥主观 能动性。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语言的指导和暗示作用, 来调适和放松极度愤怒的心理状态,使愤怒 情绪情绪得到缓解。
交往调节法: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 艾利斯在50年代 创立了理性情绪疗法,其核心是去掉非理性的、 不合理的信念,建立正确的信念即情绪ABC理 论。 理论中:A(activating event)表示诱发性事 件,B(belief)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 生的一些信念,C(consequence)表示自己 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后果。其核心是去掉非理 性的、不合理的信念,建立正确的信念。
对于情绪,心理学家曾下过多种定义:


“一种具有动机和知觉的积极力量,它组织、维持和 指导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利珀 “情绪是感觉及其带有的思想、心理和省里状态及 行为的倾向性。” ----丹尼尔· 戈尔曼 “情绪是对事物的关系或主观态度的体验。” ----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 “情绪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 态度体验及相应的反应,它是基于人的需要产生 的。”


(1)找出使自己产生异常紧张情绪的诱发事件(A) (2)分析挖掘自己对诱发事件的解释、评价和看法, 即 由它引起的信念(B) (3)扩展自己的思维角度,与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 行辩论 (D) (4)随着不合理信念的消除,异常的紧张情绪开始 减少或消除,并产生出更为合理、积极的行为方式 (E) (5)个人通过情绪与行为的成功转变,从根本上树 立起合 理的思维方式,不再受异常的紧张情绪的困 扰(E)。

表达情绪的四字词语

表达情绪的四字词语

表达情绪的四字词语1、形槁心灰:槁:枯干。

形容身体消瘦不堪,心境极为冷漠,毫无生气。

2、息怒停瞋:瞋:发怒时睁大眼睛。

停止发怒和生气。

多用作劝说,停息恼怒之辞。

3、吹胡子瞪眼:形容很生气的样子。

4、宜嗔宜喜:意思是不论生气,还是高兴,总是很美的。

5、旭日初升:早晨的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

比喻充满活力、生气勃勃的景象。

6、鲜蹦活跳:谓鱼、禽等乱蹦乱跳而有生气。

7、死样活气:形容没有生气。

8、浓眉大眼:形容眉目端庄,富有生气。

多指男子。

9、艴然不悦:非常生气。

艴然,也作怫然,生气时表现一付脸色难看的样子。

典自《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10、负气含灵:指有生气和灵性的人。

11、半死半生:①未全死。

②比喻无意义、无生气的苟且的生活。

12、转嗔为喜:由生气转为喜欢。

13、心平气和:心情平静,态度温和。

指不急躁,不生气。

14、喜怒无常:一会儿高兴,一会儿生气。

形容态度多变。

15、生龙活虎:形容活泼矫健,富有生气。

16、回嗔作喜:嗔:生气。

由生气转为喜欢。

17、拂袖而去: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气。

形容生了气,一甩袖子就走了。

18、肝胆欲碎:欲:将要。

肝和胆将要破碎了。

形容极度悲痛或非常生气。

19、愤愤不平:愤愤:很生气的样子。

心中不服,感到气愤。

20、勃然变色:勃然:突然地。

变色:变了脸色。

突然生气,变了脸色。

论道德愤怒的正当性

论道德愤怒的正当性

·伦理学基础理论·论道德愤怒的正当性周谨平谭文[摘要]道德愤怒是一种有道德意义的情感,又隐含着不道德的风险。

道德愤怒的困境在于道德判断的主观性、报复过度的威胁性、人际关系的阻碍性三个方面。

要走出道德愤怒的困境,需要对道德愤怒进行严格限定,厘清道德愤怒的判断标准、行为准则和人际交往意向。

道德愤怒是基于正义感,反对不公平、追求公众福利的情感体验。

唯有对这一情感进行有效规导,避免隐含的道德困境,才能保证道德愤怒的正当性。

[关键字]道德愤怒;正义;公平;同情;报复[作者简介]周谨平,中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谭文,中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道德愤怒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它是人们判断是非、伸张正义的内在力量。

但是,因为容易导致非理性的行为,道德愤怒也通常被视为一种负面的情绪。

诚然,道德愤怒一方面是基于道德判断而产生的情感,具有正面的道德意义;另一方面则可能以伤害性的方式进行宣泄,而且道德判断中也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唯有规避道德愤怒隐含的风险,对其积极引导,才能保证其道德正当性。

一、道德愤怒的内涵道德愤怒是我们道德生活中常见的现象,通常以多样的形式进行表达,诸如气愤、愤慨、愤恨、义愤。

休谟对于道德愤怒的理解与阐释,可以理解为人们对于伤害的强烈感受,对于身为同类的同情使得我们愤恨那些伤害。

正如休谟所言,“我们总是发现,对我们人类利益的热情关怀伴随有一种对所有道德区别的细腻感受,一种对施于人们的伤害的强烈愤恨,一种对他们的福利的热烈赞许”[1](76)。

人们会下意识地憎恶带来无益伤害的人,同情无端受伤害的同类。

由于情境、主体不同,道德愤怒也被赋予不同的道德意义。

伦理学家们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剖析,但他们表达的多是广泛意义上的愤怒情绪。

概而观之,理解道德愤怒可分为两类视角:主观防御视角和客观同情视角。

从主观防御视角来看,人们在受到伤害时,会条件反射地产生愤怒情绪。

穆勒指出人未必需要他者的恩惠,却始终需要他者不伤害[2](75)。

忍不住愤怒作文(精选25篇)

忍不住愤怒作文(精选25篇)

忍不住愤怒作文(精选25篇)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许多人都写过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应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忍不住愤怒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忍不住愤怒作文1自古以来,以“忍”为本,任何事情,能忍就忍。

可是,有些事情又怎能忍得住心里的愤怒?!早上上学,天才微亮,行人不是很多,大多是背着书包匆匆赶路的学生。

一个骑着摩托车的小青年,加大马力,踏着黄灯呼啸而过,却不曾想,正好撞上骑自行车过绿灯的老人。

“砰!”的一声,老人的自行车被撞出几米远,自行车的轮子在原地转圈。

老人躺在地上,不停地呻吟,小青年看见老人这个样子,心里发毛。

看了看四周,扔下了两百块钱,落荒而逃。

老人依旧在地上躺着,不时地发出痛苦地呻吟声,周围的人渐渐的多了起来,围在老人身边指指点点,却无一个人上前把老人扶起来或拨打120急救电话。

还有人还说着风凉话:“哎呦!不会是遇上碰瓷的了吧?真是的!”看着围观人们的指指点点,我不由的升起了一股怒火。

那些平日里的'“活雷锋”,“做好事”又到哪里去了呢?!难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老人不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吗?!我忍不住愤怒!在这个冷漠的社会,这样的事情层出不穷,难道人们已经没有良知了吗?小悦悦的死更是让人心凉,路过18个人,竟无一人相救,难道这还不足以说明什么吗?人类正在退化!开始变得自私,开始变得冷漠,什么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更是无稽之谈!难道人们真的变成了冷血动物吗?面对这些我忍不住愤怒!小悦悦的死更加说明了人们的冷漠自私,这一桩桩血的教训还不足以让人们醒悟吗?我们还要这样自欺欺人多久?想到这里,我忍不住愤怒!面对这个社会的残忍,我忍不住愤怒!面对人们的无情,我忍不住愤怒!面对这一个个血的教训,我忍不住愤怒!忍不住愤怒作文2近几天,电视上接连曝出化妆品中汞含量超标的惊人事实。

不仅仅是各大媒体,全国人民也是同仇敌忾,怒斥这种行为。

哲学的慰藉:论愤怒_励志

哲学的慰藉:论愤怒_励志

哲学的慰藉:论愤怒
阿兰·德波顿在《哲学的慰藉》一书中关于愤怒的描述是这样写的:
1、塞内卡认为怒气并非源自失控的激烈情绪爆发,而是源自于一个基本的和可改正的推理错误。

理性并非总是控制我们的行为
(p99)。

2、导致我们怒气的,是那种我们自以为别人或世界应该如何的想法(p.100)。

也就是说,如果他人或世界没有按照我所预计的希望进行,则会导致怒气。

3、会发怒的人相信生命中不应该有挫折,一但出现挫折,则会产生怒气(p.101)。

4、一但我们不再满怀希望则不会易于发怒(p.102)
5、当我们受到伤害时相信伤害我们的东西是蓄意的时候则会将“而”的连结法变成“为了”,(pp122-128)例如,健康的想法:建筑工人敲敲打打“而”我正在生气。

而不健康的想法则是,工人敲敲打打是“为了”惹毛我。

6、在精神上自卑的人容易相信所遭遇到的挫败背后存在着对嘲笑的恐惧,然后相信某人或某事蓄意伤害我们。

举例,居鲁士大帝对付河流(p.125)
7、在生气前,询问自己别人这样的动机是否是因为不可避免的理由而延迟回讯导致惹脑了我们(p.125)。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8、对一件事情产生厌恶不代表需要产生怒气(p.128)
9、将某件非必然之事视为必然容易导致怒气(p.132)。

10、当痛苦之事无法避免时兴然接受而非气愤的或痛苦的屈服于必然(p.133)如此一来便不容易产生怒气
11、理性将帮助一个人接受一件无法接受的事。

文中所标的数字,为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一书中文页码。

2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例子: • 夫妻刚结婚的时候,卿卿我我“相敬如宾”, 生活一段时间,平淡了,问题出现了,吵架生 气,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就会“相敬如 兵”,唇枪舌剑,互不相让,当气愤转为怨恨 的时候,就会导致“相敬如冰”了,冷的连话 都不想说,这样的光景,势必让魔鬼钻空子, 撒旦的谎言就会在你心中动工“这日子没法过 了”“他根本不爱我”,一个家庭就这样容易 破裂,原本一对相爱的人,就因为小事生气含 怒长久,导致爱不在,人分离。心灵造成很大 的创伤。
由21-26 节开始,主耶稣用六个例 子来讲解神的律法
• 一、旧约:不可杀人──新约:不可动怒、辱 骂、不和(21~26 节) • 二、旧约:不可奸淫──新约:不可动淫念、 离婚(27~32 节) • 三、旧约:不可背誓──新约:不可起誓、多 法利赛人 耶 稣 说 (33~37 节 ) 1、不可杀人 1、不可发怒 •2 四、旧约:以眼还眼 ──新约:不可作对、推 、不可奸淫 2、不可淫念 辞 (38~42 节 ) 3、不可背誓 3、不可说谎 •4 五、旧约:爱邻舍、恨仇敌 ──新约:爱仇敌、 、以眼还眼 4、不要做对 为逼迫者祷告 (43~47 节 5、恨仇敌 5、爱仇敌
• 上帝发怒 诗7:11 神是公义的审判者,又是天 天向恶人发怒的神。 出34:6 不轻易发怒 • 主耶稣也曾动怒(太21:12-19;23:17;可3: 15) • 摩西发怒 [出32:19]„„看见牛犊,又看见 人跳舞,便发烈怒,把两块版扔在山下摔碎 了„„ • 义怒:因圣洁的属性,恨恶罪恶;公义施行审 判 • 人的怒气即使出于公义,也常常容易失控而犯 罪,因为人的怒气也常常带着私欲。(人不绝 对公平)
• 例子: 开车司机 • 有的人气急了,说:傻了吧唧的,缺心眼啊; 也有人,嘴上不说,记在心里,心中怀恨、怀 怨,不肯饶恕,冷若冰霜。 • 因此,主耶稣提醒我们不要容许自己自私的怒 气。 • 如果动怒是被禁止的,那么侮辱和攻击的言词 同样是可耻的,是犯罪。
22v 三次“反向弟兄”
• 三次 难免受。 “难免受审判”;“难免公会 的审断”;“难免地狱的火”。一次比一次严 重。 • 这段经文让我们看到对动怒和辱骂的定罪。这 样的人要受公会的审判和地狱的火。公会是犹 太人在地上的最高法院,地狱的火是讲到最终 的审判,这里耶稣从现存体系的审判转移到最 后的审判,清楚阐明 应该惧怕的其实是神的 审判,因为他是基于神对人心的评价,而且他 的结局可能是地狱的火。
• 动怒比生气更深一层,因为生气不是犯罪, 但向人动怒含有加害别人的心意。 • 圣经很清楚的禁止发怒。雅各说:‘人的怒 气,并不能成就上帝的义。’(雅一20)保 罗吩咐信徒弃绝一切的‘恼恨,忿怒,恶毒, 毁谤……’(西三8)。 • (Cicero)说,怒气进来的时候:‘没有一 件事做得对,也没有一件事做得适当。’ • 辛尼加用一个生动的句子称发怒为:‘短期 的疯狂’。
动怒难免审判, 淫念就是奸淫, 弃绝谎言……
巨大挑战
• 主耶稣来不是要废掉律法,而是要成全。 • 我们真正竭力地如此生活,我们就开始活出胜 过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的生活,这是一种超越 性的生活表现,以至于我们作为世上的盐,世 上的光,真正发挥盐和光的功用,给周围的人 带来有益的影响,帮助人认识和归向基督,将 荣耀归给天父。
论发怒
太5:21-26 你们听见有吩咐古人的话,说,不可 杀人,又说,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只是我告 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免受审判。凡骂弟 兄是拉加的,难免公会的审断。凡骂弟兄是魔利 的,难免地狱的火。所以你在祭坛上献礼物的时 候,若想起弟兄向你怀怨,就把礼物留在坛前, 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来献礼物。你同告你的对 头还在路上就赶紧与他和息。恐怕他把你送给审 判官,审判官交付衙役,你就下在监里了。我实 在告诉你,若有一文钱没有还清,你断不能从那 里出来。
一、向人动怒会受到审判 22节
申17:8-13 你城中若起了争讼的事,或因流血, 或因争竞,或因殴打,是你难断的案件, • 「不可杀人,」这是旧约十诫中的第六诫 你就当起来,往耶和华你神所选择的地方 (出廿13;申五17) 去见祭司利未人,并当时的审判官,求问他们, 他们必将判语指示你。 • 「凡杀人的,难免受审判,」杀人者要被 他们在耶和华所选择的地方指示你的判语, 治死(出廿一12;利廿四17;申十七8~13) 你必照着他们所指教你的一切话谨守遵行。 出21:12 打人以致打死的,必要把他治死。 要按他们所指教你的律法,照他们所断定的去行。 他们所指示你的判语,你不可偏离左右。 利24:17 打死人的,必被治死。 若有人擅敢不听从那侍立在耶和华你神面前的祭司, 或不听从审判官,那人就必治死。这样,便将那恶 从以色列中除掉。 众百姓都要听见害怕,不再擅敢行事。
重要的论点
但是遇到这些怎么办呢? 生气,带来 二、努力与众人和好 了争吵,不和,伤害,怎么办?
• 23-26 若忿怒和辱骂是这样严重和危险,那么, 我们一定要象逃避瘟疫那样避开它们,且越快 越好。 • 耶稣举了两个例子: • 1、先和好,再献祭——和好的重要性(解决怨 恨和怒气) 「祭坛,」是献祭之处;犹太人藉向神献祭,蒙神赦罪,得神悦纳。 • 2、赶紧和息——和好的紧迫性 「献礼物,」指为感恩而献的甘心祭。
• 引言: • 作为基督的门徒,应当活出相应的生活,在环 境中发挥光和盐的作用。因此,在前面的经文 中,基督让我们看到了门徒生活的高超标准: “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 不能进天国。” • 那么,这样的生活具体是怎样的呢? • 从5:21 开始,主耶稣开始具体地讲解,神所 要求的生活样式。
• 思考: • 太18:神怎么的饶恕了我们,我们也要 怎么的饶恕别人。 • 【太五26】本节是说天国子民对别人所有的亏 欠,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亏欠,也都要对付清 楚。 • (一)亏欠迟早总得还清,我们若不在路上解决, 就是到了监里仍须解决,所以越早解决越好。 • (二)对别人无论是大亏欠,或是小亏欠,都是 亏欠,也都要还清。 (三)你是一个经常发怒的人吗?你有没有努力 的、主动的与别人和好?
• 文士和法利赛人把第六诫的应用局限在只是杀 人这行动上:在行凶时流人的血。只要他们不 杀人,他们就认为已遵守了这诫命。然而,主 说:“只是我告诉你们,凡向弟兄动怒的,难 免受审判。” • 凡向弟兄动怒的人,都难免受审判。
• 恨人=杀人=受到神的审判
• 「向弟兄动怒的,」基督徒可以生气吗? • “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也不可 给魔鬼留地步。”(弗4:26-27)
「难免受审断,」
• 一个人会杀人,乃是因为里面有怒气;我们不 仅不可有杀人的行为,并且须要从根本去消除 杀人的动机——(愤怒)。 • “拉加”(������ ακά ):傻瓜、笨蛋。 • “魔利”(μωρέ ):这个词,对希腊人听来, 意思是傻瓜、笨蛋、无用。但对说希伯来语的 人,可能使人想到一个希伯来词,有悖逆者、 背叛者的意思。
• 这几节经文提出一个 • 纵使没有杀人流血,也不能视为已经满足了旧 约圣经中禁止杀人的律法,相反的,这律法一 个更基本的问题,即人的动怒、咒骂和怀怨。 • 主耶稣不赞成骂人的话,基督徒应以赞美、代 祷、说造就人的好话代替骂人。信徒不可以轻 看、藐视弟兄 千万不要随便说话,随便骂人, 随便责备人;主看所有不是出于爱的,都是另 一形式的杀人。主重视我们说话时里面的动机 每一个人都是神的杰作。 • 基督徒不只不可杀人,也不可自杀,因为自杀 也是杀人的一种行为。 • 请问你杀死过你的妻子几次?杀死过你的孩子 几次了?杀过你的同学吗?父母吗?
• 在每一段,耶稣都说了类似的话:“你们听见有话 说„„,只是我告诉你们„„”。 • 耶稣不是在否定旧约圣经的内容,而是在否定法利赛 人和律法师对旧约圣经的理解。当时的人所听到的旧 约圣经的内容,未必都是确实记录在“旧约圣经”里 的。这是因为法利赛人和律法师主张特定的口传传统 与圣经本身有同等的权柄,因此把律法的教训与一些 错谬阐释混杂在了一起。 • 因此,在这六段的对比中,耶稣是以他们所听见过的 来展开这些对比,让我们看到,文士和法利赛人对律 法的错误解释,与主自己对律法的正确解释的不同。 因此,耶稣所作的是:抛弃错误的传统,并权威地指 出旧约圣经真正所指的方向。 • 从而促使我们更明白神的要求,更知道自己的本相, 更加来投靠耶稣,也靠着主活出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 的义的生活。
注意,主在这里并没有说谁对谁错,因此,即使是弟兄因为误会而无缘无故的 怀怨,也应当尽力去解决。 这是一句非常重要的经文。我们不但心里不可对弟兄存着恶念,还要主动地去 与弟兄和好,这才是不可杀人这诫命的真正意义。 我们必须先与人没有间隔,然后才能与神有美好的交通。
• 先和弟兄交得通(「先去同弟兄和好」),然后 才能和神交得通(向神「献礼物」) • 诗24:3-4 谁能登耶和华的山?谁能站在他的圣 所? 就是手洁心清、不向虚妄、起誓不怀诡诈 的人。 • 2.赶紧和息——和好的紧迫性 • 这个例子是个隐喻。在耶稣的时代,如果一个 人欠债不能还,他可以被关入债主的监狱里, 直到还清所有的债务。这里,耶稣所强调的是 与人和好的紧迫性。审判正在逐渐迫近,公义 也将会实行出来。 • 例证:不及时和好的危险:在主面前;在心中 如何和息?如果没有和好多么可怕:破坏,审 判。 • 这段经文正是让我们看到和好的迫切性。
• 弗4:26-27 这段经文的重点还不是强调有哪 些生气不是犯罪,而是关注在如何避免犯罪, 制止人因怀怒而犯罪。怒气是魔鬼做工的机会, 魔鬼经常利用它来引人犯罪。 • 这提醒我们正确处理怒气,不滥发怒气,伤害 别人。也不含怒长久,内心压抑,积怨成仇。 • “不可含怒到日落”是特别智慧的话语,因为 如果一个人生气一会儿就过去了,那情绪就是 暂时不愉快的情绪,但如果生气持续,你就会 越想越气,越气越想,这样恶性循环的反复, 就会在你心中积累愤怒,苦毒,直至报复杀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