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欣赏之论笛卡尔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论证
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是17世纪法国哲学家,以他所发表的“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这句名言而闻名于世。
这句名言也是笛卡尔哲学思想的核心,它是笛卡尔在他的哲学思考中所得出的结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我思故我在”这句话的意义和哲学主张。
“我思故我在”的意义是:我所能肯定的一切是我自己的思考。
即使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是幻觉,可我所思考的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思考是一种行为,它证明了我的存在。
这就是为什么这句话如此著名,因为它代表了一个自我证明存在的逻辑。
这个著名的命题代表了笛卡尔对哲学的核心问题提供的一个回答,即什么是我们最终可以肯定的东西。
笛卡尔严格把握了概念,批判了简单思维模式,并引入新的哲学思考方法。
他的哲学研究涉及到从纯粹存在的证明,到自由意志的存在,再到上帝的存在,还包括宇宙学观察、心理学分析以及细节讨论。
在呈现“我思故我在”这一思想观点的同时,笛卡尔也就提出来了他的哲学主张。
第一,笛卡尔认为,人类的思想是独立于身体的存在的。
在他那个时代,许多人认为身体是灵魂的容器,而笛卡尔则指出,思考是一个可以独立于身体在思考事物的存在状态。
笛卡尔认为思想是精神特有的性质,可以获得真正的知识。
第二,得益于思想本身的独立性,笛卡尔主张知识必须以严格的方法进行研究和维护。
这个严格的方法确保了能够获得真正的、可靠的知识,并以此来发展出我们对世界及其本质的了解。
第三,笛卡尔还主张了心灵的自由和上帝的存在。
他认为,人类的自由意志可以允许人选择更高尚和良善的事物。
同时,宗教信仰也可以帮助人们感知上帝的存在,使我们得以更全面地认识自己的处境和使命。
最后,笛卡尔的哲学思想提供了一种面对广泛的怀疑和困惑的方法。
他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始终怀有不断质问的态度和剥离先前的偏见来逐步发现真理。
这种怀疑并且逐一排除的方法可以让我们获得更为牢靠的知识和智慧的来源。
总之,“我思故我在”这句话不仅仅是笛卡尔的一个表述,它既代表一个哲学命题,也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
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是西方哲学史上一位具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最著名的言论便是“我思故我在”,而这句话也成为了他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石和代表。
本文将通过对笛卡尔所倡导的“我思故我在”哲学思想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其在哲学史上的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我们来解读一下笛卡尔所说的“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在其著作《第一哲学沉思》中提出了这一论断:“我正在思考,所以我存在。
”也就是说,笛卡尔认为,思考是一种不容置疑的存在体验,通过思考自己的存在确实存在。
这一言论被认为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一次颠覆,它标志着以人的主体性为中心的新时代的开启。
在笛卡尔看来,“我思故我在”不仅仅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存在,而是一种意识上的存在。
他认为,在我们能觉知到自己在思考的过程中,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存在。
在这一思想之下,笛卡尔构建了他的主体性哲学,即认为人的思想和意识是最基本的,没有什么比这更真实。
这种强调主体性的哲学思想对后世的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存在主义哲学的先声。
我们可以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地位。
在现代哲学史上,笛卡尔是反传统哲学最有力量和最激进的思想家之一。
在他之前的哲学思想中,人是不能离开外部世界而独立存在的,而笛卡尔通过“我思故我在”的言论,彻底颠覆了这一传统观念。
他主张,思想和自我意识是最基本的,而外部世界可能会受到幻觉的影响而产生误解。
在笛卡尔之后,许多哲学家都对他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批判。
康德认为,笛卡尔只重视了人的主体性而忽略了客体,他的哲学存在主义只是思想的一部分。
黑格尔则指出,笛卡尔忽视了社会相关性和历史性,他的哲学是孤立的哲学,并不能解释现实世界的真实。
而尼采更是直接挑战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他认为这是一种理性主义和自我意识的幻觉,真实的存在并不在于思考。
尽管受到了各种批评和挑战,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作为他主体性哲学的基石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

论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笛卡尔(René Descartes,1596-1650)是17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思想家。
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Cogito, ergo sum),被认为是近代哲学中最重要的命题之一,也是笛卡尔的著名观点之一。
这句简短而深刻的命题,引发了无数的哲学思考,也成为了哲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本文将围绕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展开论述,探究其背后的思想内涵和哲学意义。
我们来解析一下这句简短的命题。
“我思故我在”,共分为三个部分,即“我”、“思”和“在”。
第一个“我”指的是自我意识的主体,是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个体。
“思”则表示思考、意识、认知等精神活动。
“在”是存在的意思,表明“我”存在的事实。
将这三个部分结合起来,笛卡尔的命题表达了一个观点,即通过思考,个体证实了自己的存在。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我思故我在”为:通过思考,我证明了我的存在。
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的命题之前,哲学上一直存在着对于知识的怀疑,人们对于自己所获得的知识和观念都存在着怀疑和否定。
笛卡尔通过他的怀疑主义,试图探究一个绝对确定的知识和存在。
他认为,一切经验和知识都可能是虚假的,唯一不容置疑的是“我思故我在”这一自我意识的存在。
这一命题成为了笛卡尔哲学体系中的基石,也是他构建新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
在笛卡尔看来,人类意识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他认为,尽管一切外在的经验和感觉都可能是虚假的,但是个体的思维活动本身却是无法被怀疑的。
即使在怀疑一切的过程中,怀疑的主体本身也是在进行思维活动,这一思维活动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他提出了“我思故我在”,将思维活动作为自我存在的证明。
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遭受了一些批评和质疑。
有人认为,笛卡尔的命题只能证明“我”的存在,并不能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
他的怀疑主义导致了对于外部世界的否定,使得他无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
也有人认为,通过思考来证明存在,只能证明存在的是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主体,而不能证明存在的是一个实际的物质实体。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论证过程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论证过程嘿,朋友们!咱们来聊聊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可真是个超级有趣又深刻的话题。
你想啊,咱们平时忙忙碌碌,很少停下来琢磨自己到底存不存在。
可笛卡尔就不一样啦,他非得打破砂锅问到底。
他先是怀疑一切,就像把自己周围的世界都当成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他觉得感觉可能会骗他,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耳朵听到的,说不定也是幻觉。
那这可咋办?难道就啥都不信啦?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关键的点——思考。
不管外面的世界怎么变,不管感觉多么不靠谱,只要他还在思考,那他就肯定存在呀!这就好比你在一个黑漆漆的屋子里,啥都看不见,啥都摸不着,心里害怕得要命。
但只要你还能想,还能琢磨,那就说明你这个人还在呢!比如说,你做了个超级可怕的噩梦,梦里的一切都乱七八糟,特别恐怖。
可当你醒来,你发现那只是个梦。
但在梦里,你害怕、你思考,这不就证明了你在那个虚幻的世界里也是存在的吗?再想想,要是有个超级厉害的魔法师,能把你周围的一切都变得奇奇怪怪,让你分不清真假。
但只要你还能在心里问自己:“这到底是咋回事?”那你不就还在嘛!笛卡尔就觉得,思考是证明自己存在的最坚实的证据。
因为思考这件事,是没法被否定的。
就算有人想否定,那这个否定的过程不也是在思考吗?这不就自相矛盾啦?所以啊,咱们得明白,“我思故我在”可不是一句简单的话。
它告诉咱们,思考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要咱们还能思考,还能琢磨事儿,那咱们就稳稳地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不管世界变得多么复杂,多么让人摸不着头脑,咱们只要抓住思考这根救命稻草,就不会迷失方向,就能确定自己的存在。
朋友们,好好想想笛卡尔的这个论证,是不是很有启发?咱们可不能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得多多思考,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才能活得更明白,更有意义!。
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本体论解析微信的哲学意蕴

由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本体论解析微信的哲学意蕴一、我思故我在的解析(一)命题背景笛卡尔求学之时,发现自己陷于疑惑和谬误的重重包围,觉得努力求学并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不过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无知,理由是笛卡尔在求知过程中认为感官的不真实性,具有欺骗性,感官将获得传给感觉,继而否定感觉的作用。
假设:一个小偷深夜行窃,在人的直观感觉面前他的行为是犯罪性的;但是这个小偷所偷东西却给了流浪的老人,也就是救济他人,那么在直观感觉的面前他的行为又是具有善意的。
结论:感觉无法判断事件的本质,表面的直观反映具有欺骗性。
由此,笛卡尔提出一种普遍怀疑论,认为一切皆可怀疑,而怀疑本身并不是他的目的,而是通过怀疑去寻找一种无法怀疑的东西。
笛卡尔认为无法怀疑的是作为思想主体的我。
(二)哲学内涵所有的一切都是可以对其怀疑的,但是我思却是不可怀疑的,因为我思正在思,所以我存在。
其次,海德格尔指出,笛卡尔用知觉来替换思想,这就意味着思想所思的东西只是一种表象,而不是本质,我就是一个表象者。
第一个我在笛卡尔的解释中具有形而上学的意义,一种精神性,而第二个我就是一种精神下的肉体性,由于我思才能证明我肉身的存在。
这也就形成后期哲学家对笛卡尔的评定,二元论对立。
这个思是第一确定性,而我本身的存在是第二确定性,我的思维能够存在多久,我就存在多久。
那么当我停止思考的瞬间,我也就停止了存在,这显然与现代医学是矛盾的,例如:植物人己经丧失思考能力,却仍然存在。
最后,其实笛卡尔提出这一哲学命题是想进一步强调,理性的重要性,思维的重要性。
(三)存在论意义存在问题是贯穿于全部哲学的一个最为重大的根本性问题存在论或本体论,即关于存在的言说、关于存在的学说,构成了整个西方哲学史的主线。
主体性在笛卡尔这里得到体现,由于我思确定了人的主体性,所有的一切都是我思的结果,那么我作为人就是存在者的基础,这就具有超越神性,因为我不再是神所造,而是我思所造。
其次,存在者己经不再是作为存在而存在,而具有一种我思的表象性。
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内容和意义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意义

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内容和意义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意义论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命题的内容和意义如果逐字逐句的来看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句话,它其实包含两部分内容:“我思”和“我在”。
首先,要注意,这句话中的两个“我”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第一个“我”,即进行普遍怀疑活动的主体,是日常意义的即常识之我,指具体个人。
而第二个“我”,即自我。
我只有纯粹的思想,没有肉体,没有感觉,单纯靠理性直观去领会,这时的“我”是思想本身,不是思想者。
我们原来只是将“我思”归结为“我思考”,只是在“动词”意义上来理解,即指称人思考的“行为”、“状态”或思考的“能力”。
实际上,“我思”是以意识活动为对象的自我意识,即后来哲学家所说的反思意识。
笛卡尔虽然还没有用“自我意识”、“反思”这些词,但他已经表达出了这样的道理,他说:“当我看的时候,或者当我想到我在看的时候,这个思想的我就不可能不是同一个东西。
”就是说,思想的活动同时是反思的活动,当我在看在想的时候,我必须同时意识到我在进行这样的活动,因此,他没有区分思想活动与对于这一活动的意识。
当我在看在想的时候,我可以不看不想任何东西,但对于“我在看”“我在想”的活动,却不可能没有意识。
笛卡尔要证明的是:人只能依靠这些先天就存在于人们头脑之中的思维规定来决定“人之为人”。
因此,“我在”就是指“人的本质存在”。
笛卡尔用“我思故我在” 要表达的内涵就是:人本质或本性就是人的头脑之中先天地存在着某些思维规定,“我存在着先天的认识形式,才决定了我的本质存在”。
与古希腊哲学不同的是,笛卡尔不是在感性的世界之上寻找一个超验的本体来作为万物存在的根据,而转向了人自身理性之中,将思维规定性视为“人之为人”的根据,将“我思”确定为人的本质。
“那么我究竟是什么呢?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什么是一个在思维的东西呢?那就是说,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是想像,在感觉的东西。
我思故我在的辨析过程

我思故我在的辨析过程首先,我们可以从哲学上来理解“我思故我在”。
这个命题是笛卡尔对存在问题的一种哲学解答,他认为思考和意识是我存在的证明。
当我们思考问题、思索思维的过程,包括怀疑、分析、推理和判断等活动时,我们就能够意识到我们的存在。
因此,思考成为证明我们存在的基本条件,而不仅仅是身体的存在。
这种自我存在的证明是因为思考和意识是唯一不容置疑的认知活动,而其他感官输入可能是虚假的。
所以,只要我们在思考,我们就可以确定我们的存在。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理解“我思故我在”。
心理学将思维和意识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于心理学家来说,我们的思维和意识是我们个体的内在活动和体验。
如果我们能够进行思考、推理、感知和意识活动,我们就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
在这个意义上,“我思故我在”强调了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于自我存在的主观体验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通过研究思维和意识的过程,试图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和结果,以及个体对于世界的主观构建。
在这两个层面的辨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思故我在”的含义和意义。
从哲学上来看,它是一个关于自我存在和真实性的命题。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强调了个体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对于自我存在的体验的重要性。
此外,个体对于自我存在的辨析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这种思维活动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常见的。
我们常常反思自己的存在、目标和意义,思考自己的行为和决策是否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目标。
同时,通过思考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劣势以及个体差异。
这种思考过程使得我们对于自身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总结来说,个体对于自我存在的辨析过程是一个复杂且持续的过程,它涉及到哲学和心理学两个层面。
从哲学上来说,“我思故我在”是对存在问题的一种解答,强调了思维和意识对于自我存在的重要性。
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它强调了个体心理活动和主观体验对于自我存在的体验的重要性。
通过反思和思考,个体能够更加深入和全面地认识到自己,进而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
美文欣赏之论笛卡尔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论证

论笛卡尔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论证【摘要】“我思故我在”应是笛卡尔所提出的最为众所周知的哲学命题,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先后使用了多种方式证明“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但是,笛卡尔所用表达的意见,前后是同一的。
【关键词】普遍怀疑;我思;思维的特质笛卡尔在《致神圣的巴黎神学院院长和圣师们》中表示,他写作《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用意是为了向不信仰上帝的人用自然的而非神学的理由来证明上帝与灵魂的存在和不朽。
为了保证他的证明的确实性,以及减少可能各种瑕疵,在真正开始证明他所欲证明的之前,笛卡尔决心先排除一切不正确的旧见解,以使得他的证明过程远离成见。
为了使错误的见解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证明过程,笛卡尔普遍的怀疑一切不能证明正确的见解,这样,避免了将时间花费在对数量庞大的旧见解的一一辨明上。
首先,笛卡尔将他的刀锋指向了一切从感官或通过感官得来的东西。
感官不仅在不明显和离的很远的东西上骗过我们,就连那些给我们的清晰的确实的印象也有可能是对我们的蒙蔽,笛卡尔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该问题:有时候做梦时,我们也以为我们的梦境中的一切也是由感官得来的。
在对这些表象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后,笛卡尔又对表象之后抽象的概念的确实性表示了怀疑。
因为笛卡尔想到,或许眼睛看到的是假的,甚至有眼睛这个事实都是假的,但是能出現这些假的幻象,那么一些更简单、更一般的东西可能是真实的、存在的。
比如“一般的物体性质和它的广延,以及具有广延性东西的形状、量或大小和数目”、“这些东西所处的地点,所占的时间,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算学或几何学的一些简单的真理。
但是刚刚提出这个观点,笛卡尔就迫不及待的又立刻否定了它: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而是“某一个妖怪”对我的欺骗,一切外界的事物都是他用来骗取我们的假象,其实很有可能是没有眼睛也没有眼睛可以看的东西的。
在第一个沉思中,虽然看上去只是对一个观点的反复的不同方式的表达,但实际上,笛卡尔在这里表达了两个层次的怀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笛卡尔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论证
【摘要】“我思故我在”应是笛卡尔所提出的最为众所周知的哲
学命题,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笛卡尔先后使用了多种方式证
明“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但是,笛卡尔所用表达的意见,前后是
同一的。
【关键词】普遍怀疑;我思;思维的特质
笛卡尔在《致神圣的巴黎神学院院长和圣师们》中表示,他写
作《第一哲学沉思集》的用意是为了向不信仰上帝的人用自然的而
非神学的理由来证明上帝与灵魂的存在和不朽。
为了保证他的证明
的确实性,以及减少可能各种瑕疵,在真正开始证明他所欲证明的
之前,笛卡尔决心先排除一切不正确的旧见解,以使得他的证明过
程远离成见。
为了使错误的见解不至于影响到自己的证明过程,笛卡尔普遍
的怀疑一切不能证明正确的见解,这样,避免了将时间花费在对数
量庞大的旧见解的一一辨明上。
首先,笛卡尔将他的刀锋指向了一
切从感官或通过感官得来的东西。
感官不仅在不明显和离的很远的
东西上骗过我们,就连那些给我们的清晰的确实的印象也有可能是
对我们的蒙蔽,笛卡尔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该问题:有时候做梦时,我们也以为我们的梦境中的一切也是由感官得来的。
在对这些表象
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后,笛卡尔又对表象之后抽象的概念的确实性表
示了怀疑。
因为笛卡尔想到,或许眼睛看到的是假的,甚至有眼睛
这个事实都是假的,但是能出現这些假的幻象,那么一些更简单、
更一般的东西可能是真实的、存在的。
比如“一般的物体性质和它的
广延,以及具有广延性东西的形状、量或大小和数目”、“这些东西
所处的地点,所占的时间,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算学或几何学的
一些简单的真理。
但是刚刚提出这个观点,笛卡尔就迫不及待的又
立刻否定了它:也许根本就没有这些东西,而是“某一个妖怪”对我
的欺骗,一切外界的事物都是他用来骗取我们的假象,其实很有可
能是没有眼睛也没有眼睛可以看的东西的。
在第一个沉思中,虽然
看上去只是对一个观点的反复的不同方式的表达,但实际上,笛卡
尔在这里表达了两个层次的怀疑。
第一个层次的怀疑是对理性的怀疑:我们可能没有能力认识到真实的、存在的东西。
第二个层次则
是对形而上学的怀疑:可能根本就没有真实的、存在的东西。
在由对理性的怀疑层次递进到对形而上学的怀疑层次后,笛卡
尔似乎已经完完全全的排除了一切可能的错误,但是我们注意到,
在第一沉思完成后,似乎根本不存在任何真实的、存在的东西。
笛
卡尔在第二个沉思开始就直接指出一切事物的存在性和真实性都值
得怀疑,但是同时,我们不能够怀疑的就是有一个我存在。
因为虽
然感官和身体的存在都是存疑的,但是我是不能说服我想象我是不
存在的。
“如果我曾说服我自己相信什么东西,或者仅仅是我想到过
什么东西,那么毫无疑问我是存在的。
”就算有无穷的大法力的欺骗
我的妖怪,那它也有一个欺骗的对象。
所以“有我,我存在这个命
题”“必然是确定无疑的。
”这即是笛卡尔的第一种对我存在的论证。
在这个论证成立的同时,他就需要讨论这个存在的“我”是什么。
我
们不能说我是一个有理性的动物,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理性和动物是
什么,在第一个沉思中,我们已经提到,所有没有证明真实的、存
在的一切事物:不论是具象的、表象的还是抽象的、概念的,我们
都不把它当做真实的、存在的来使用。
同样的,我们也不能说我是
一个身体,因为身体的存在是不确实的。
我们既然对一切不是必然
真实的、存在的东西一概不承认,那么,严格来说,我只是一个在
思维的东西。
尽管我不知道这东西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但终究我
不是什么东西都不是。
这里的论证逻辑是:既然有一个思维,那么
就有一个能思维的东西,一个在思维的东西。
“什么是一个在思维的
东西呢?那就是说,一个在怀疑,在领会,在肯定,在否定,在愿意,在不愿意,也在想象,在感觉的东西。
”同样的,是在用功能的
存在证明提供功能的东西的存在,而这个怀疑、领会、肯定、否定、愿意、不愿意、想象、感的对象完全不需要是真实的、存在的,因
为不论对象如何,这个功能总是真实的、存在的。
这就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的第一种论证。
在完成第一种论证后,笛卡尔又举出了另一种论证,这个论证
是用“蜂房中的蜡”来完成的。
笛卡尔让我们“考虑一下最认识的,我
们相信是了解的最清楚的东西,也就是我们摸到,看见的物体吧。
”
当然了,物体的存在和性质的不确实在第一个沉思中已经提出了,
但是,在这里,笛卡尔并非是将蜡当做一个确实的东西看待,而仅
仅是让我们回想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过程。
笛卡尔的例子中说到,当
蜡的“味道发散了,香气消失了,它的颜色变了,它的形状和原来不
一样了,它的体积增大了,它变成液体了,它热了,摸不得了,尽
管敲它,它再也发不出声音了。
”概而言之,变化后的蜡相对于刚从
蜂房中拿出来的蜡,所有我们认识的性质都已经改变了。
但是,我
们仍然认为它就是原来的那块蜡,而且这个事实基本上没有人会去
否认。
所以说,我们认识一个东西,不完全是从感官的媒介所感受
到的来认识的。
第一种论证是由思维存在的这一现象来论证我的存在,而第二
种论证则是由思维带来的认识和判断过程的特征来论证我的存在。
在对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命题的证明的解读中,有一个常见的
错误:认为“我思故我在”就是指我在思考所以我存在,但是,同样
的逻辑下我们也可以说我看(听、闻、尝……)所以我存在。
但是,这明显是错误的,因为在第一个沉思的前提中,笛卡尔就已经否定
了感官等的确实性。
“我思故我在”命题的证明的一个重点就是思维
的特性。
“思维是属于我的一个属性,只有它不能跟我分开。
”在第
二组反驳中,笛卡尔明确的表示“我思故我在”从来不是从任何三段
论中推论出来的,这是一个自明的事实。
它的自明,就主要体现在
人对于自己在思维这一事实的自明。
在这一基础上,笛卡尔说明了
我的存在,建立了第一个真实的、存在的东西,并在后面证明和阐
述了上帝和灵魂的存在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