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讲解练习

合集下载

寄扬州韩绰判官意思讲解

寄扬州韩绰判官意思讲解

寄扬州韩绰判官意思讲解文章一:给小朋友们的讲解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首古诗,叫《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首诗呀,是唐朝的大诗人杜牧写的。

杜牧呢,他很想念在扬州的好朋友韩绰判官。

诗里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意思就是远处的青山朦朦胧胧,江水弯弯曲曲地流淌着,江南的秋天都快过去了,但是花草还没有凋零。

这就好像在跟我们说,扬州那个地方可美啦,就算秋天快过完了,还是有好看的景色。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这里说的二十四桥在夜晚的时候,月亮照在桥上,可漂亮啦。

杜牧就好奇地问他的朋友韩绰判官,在这么美的地方,你在哪里教别人吹箫呢?小朋友们,你们想想,如果你们有一个好朋友在很远的地方,你们是不是也会想念他,想知道他在做什么好玩的事儿呀?文章二:为学生们准备的讲解同学们,咱们一起来看看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首诗一开始,“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描绘出了一幅很美的画面。

那隐隐约约的青山,还有长长的水流,让我们感觉到扬州那地方很辽阔、很遥远。

江南的秋天都快结束了,可是草还没有枯萎,说明那里气候比较温暖,景色依然迷人。

其实呀,这首诗不仅写出了扬州的美景,还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深思念。

就像你们放假的时候,会想念学校里的好朋友一样。

文章三:面向成年人的讲解朋友们,今天咱们聊聊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诗开头“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你看,那青山若隐若现,江水悠悠流淌,江南的秋天都快过完了,草木却还未凋零。

这让人感觉到一种悠远和宁静,也展现出江南的温婉和柔美。

再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二十四桥在明月的映衬下,那情景多美啊!杜牧在这里好奇他的朋友韩绰判官究竟在何处教别人吹箫,这看似随意的一问,实则饱含着对友人的牵挂和思念,以及对扬州那段美好时光的怀念。

咱们在生活中,不也常常会想起远方的朋友,想起曾经一起度过的美好时光吗?文章四:给老年人的讲解老伙计们,咱们来品品杜牧写的《寄扬州韩绰判官》。

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通过对扬州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自己对扬州生活的追忆。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翻译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寄扬州韩绰判官原文: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翻译:青山隐隐起伏,江水遥远悠长,秋时已尽江南的草木还未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注释: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赏析: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回忆想像中江南的秋日风光:青山一带,隐现天际,绿水悠长,迢迢不断。

眼下虽然已到深秋,但想必温暖的江南草木尚未凋零,仍然充满生机吧。

扬州地处长江北岸,但整个气候风物,实与江南无异;不少诗人有“烟花三月下扬州”、“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说明扬州在当时人的心目中,简直是花团锦簇,四季如春;而诗人此刻正在北方中原地区遥念扬州,因而他自然而然地将扬州视为风光绮丽的“江南”了。

《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1、从“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这句诗可以看出作者描写的是______的景色。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明月之夜,二十四桥处处可闻箫声,但那如花似玉的人儿如今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诗中表达这个意思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 ]A、杭州B、苏州C、扬州?参考答案1、C2、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3、C赏析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

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

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

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

古诗文《寄扬州韩绰判官》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唐朝: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译文及注释【译文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注释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指韩绰。

一说指扬州歌妓。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读诗的头两句写景。

第一句摄取的是远镜头,扬州一带远处青翠的山峦,隐隐约约,给人以迷离恍惚之感;江水东流悠长遥远,给人以流动轻快的感受。

第二句是想象江南虽在秋天,但草木尚未完全凋零枯黄,表现优美的江南风光。

这两句是从山川物候来写长江以南地区,和后面两句的颓废形成对比。

寄扬州韩绰判官鉴赏这是一首调笑诗。

诗的首联是写江南秋景,说明怀念故人的背景,末联是借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与友人韩绰调侃。

意思是说你在江北扬州,当此深秋之际,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颓废喧哗的地方更让诗人怀念对面江南的青山绿水。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

这首诗当是杜牧离扬州幕府后不久寄赠韩绰之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

杜牧在韩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交谊。

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解析》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起来解析一首古诗,叫《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先来看前两句,“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描绘了一幅江南的美景,远处的青山若隐若现,江水悠悠流淌,路途遥远。

虽然已经是深秋了,可江南的草木还没有凋零。

这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宁静又美丽的画面。

比如说,咱们出去旅游,看到远处的山在云雾中,河水弯弯曲曲地流着,是不是感觉特别美?
再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两句可有名啦!二十四桥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迷人。

诗人想到自己的朋友韩绰判官,不知道他在哪里教美人吹箫呢。

这里充满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和对扬州美景的向往。

给大家讲个小故事。

有个小朋友离开家乡去别的地方上学,他特别想念家乡的小伙伴。

就像杜牧想念韩绰判官一样,总是想着小伙伴在做什么,是不是也在想着自己。

从这首诗里,我们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

他对江南的喜爱,对朋友的牵挂,都融入在这短短的几句诗里。

而且呀,这首诗的语言特别优美。

“隐隐”“迢迢”这些词,让景色变得更加生动。

比如说,咱们形容一个东西很美,可能会说“特别特别美”,但诗人用“隐隐”“迢迢”这样的词,就更有韵味啦。

同学们,通过解析这首《寄扬州韩绰判官》,咱们是不是对古诗有了更多的了解?以后读古诗的时候,也可以像这样去感受诗人的心情,想象诗里的画面,这样就能更好地理解古诗的魅力啦!。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离开扬州以后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

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然绿水青山、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调侃友人生活的闲逸,表达了作者对过往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情趣盎然。

作品原文:寄扬州韩绰判官⑴青山隐隐水迢迢⑵,秋尽江南草未凋⑶。

二十四桥明月夜⑷,玉人何处教吹箫⑸。

词句注释:⑴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属官。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⑵迢迢:指江水悠长遥远。

一作“遥遥”。

⑶草未凋(diāo):一作“草木凋”。

凋:凋谢。

⑷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

这里是杜牧对韩绰的戏称。

一说指扬州歌妓。

教:使,令。

白话译文:青山隐隐约约绿水千里迢迢,秋时已尽江南草木还未枯凋。

二十四桥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这美人现在何处教人吹箫?创作背景:此诗是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开成元年(836年)秋。

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繁荣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作品鉴赏: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寄扬州韩绰判官》是唐代诗人杜牧的诗作。

此诗作于诗人离开扬州以后。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全诗翻译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诗文解释】青山隐隐约约,绿水远远流消,秋天快要过去了,草木还没有凋落。

明月映照着二十四桥,你又在何处教歌女吹箫。

【词语解释】二十四桥:扬州名桥二十四。

1.韩绰:事不详,杜牧另有《哭韩绰》诗。

判官:观察使、节度使的僚属。

时韩绰似任淮南节度使判官。

文宗大和七至九年(833-835),杜牧曾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与韩绰是同僚。

2.迢迢:一作遥遥,指江水悠长遥远。

3.草未凋(diao):一作草木凋(diao)谢。

4.二十四桥:一说为二十四座桥。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补笔谈》卷三中对每座桥的方位和名称一一做了记载。

一说有一座桥名叫二十四桥,清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十五:“廿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在熙春台后,……扬州鼓吹词序云,是桥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此,故名。

”5.玉人:美人。

一解指扬州的歌女;一解为杜牧戏称韩绰为玉人。

【诗文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的都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数万,辉罗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广记》卷273引《唐阙文》)。

“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不衰。

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这首诗当作于诗人离开江南之后。

寄扬州韩绰判官习题

寄扬州韩绰判官习题

寄扬州韩绰判官习题1. 各就各位①tiáo ②diāo ③xiāo 凋( ) 迢( ) 箫( )从以上三个字的读音中你发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2.查一查,选一选“二十四桥”的由来是( )①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②二十四孔桥③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面得名轻松过关看一看你的高水平3.默写这首诗4.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义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迢迢”的意思是__________ ,“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力迁移,露一露你的真本领6.想象诗句描写的景象,扩写成一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查字典填空字音序部首音节组词绰凋迢8.借助注释,说说这首诗的大致意思泊秦淮①烟笼寒水月笼②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③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④。

①.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东北,流经南京地区,入长江。

②.笼:笼罩。

③.商女:歌女,在酒楼或船舫中以卖唱为生的女子④《后庭花》:乐曲名9.你还知道杜牧的哪些诗,请选一首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知道“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由吗?一鸣惊人战国时候,齐威王继位三年,一直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明月的夜晚,你这位风流才俊在二十四 桥中的哪一桥上与歌女们吹箫取乐呢?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 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 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 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 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 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的感喟,从而使此 诗平添了许多风韵。
诗人点名时地对如虹诸桥的描绘目 的在于同青山隐隐、流水迢迢相应互映, 写出扬州的山美、水美和夜色美,也是 对玉人的出现起了映衬作用。
玉人何处教吹箫
韩绰,我的老友,当此秋尽之时,你 每夜在何处教美人吹箫取乐呢?
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 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这样,不 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 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Fra bibliotek作者简介
•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 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 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 “小李杜”。
背景介绍
这首诗是当时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 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后所作。
唐代的扬州,是长江中下游最繁荣的都 会,店肆林立,商贾如云,酒楼舞榭,比 比皆是。“性疏野放荡”的杜牧,在这样 的环境中,常出没于青楼倡家,有不少风 流韵事,韩绰在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 到长安后写诗寄赠。
青山隐隐水迢迢
诗人站在江边,隐约遥见江对岸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江水如带,迢 迢不断“隐隐”和”迢迢”这两对叠 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 江南风貌, 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 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 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 的似水柔情。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二十四桥
玉人何处教吹箫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诗歌意译
•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 时令已过深秋,江南草木枯凋。 • 扬州二十四桥,月色格外娇娆。 • 老友你在何处,听取美人吹箫?
诗歌主旨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隐隐”和“迢迢”这一对 叠词,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 绰约多姿的江南风景,而且隐 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 水长的空间距离。暗寓诗人对 故地和朋友的思念之情。
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
迢迢不断。虽然已经到了晚秋,但是江 南的草木还没有凋落。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秋尽江南草未凋
诗人站在江北,遥想江南的秋 景——此时时令已过了深秋,我所 在的江北早已是草木凋零、一派晚 秋的萧条冷落,而江南的草木却还 未凋落,还是青山绿水,风光依旧 旖旎秀美。
二十四桥明月夜
江南佳景无数,但我记忆中最美的 印象就是扬州二十四桥上的明月夜色。
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 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 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
回顾全诗:
一二两句:青山绿水秋草,意象创造氛围, 不仅是自然景物的再现,在景物无休止的延 伸中蕴含诗人无限情思。
三四两句:月光笼罩、美人吹箫、箫声飘散、 呜咽悠扬,对江南风光和对游人欢聚的无限 向往之情深蕴其中。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配图欣赏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抒发了作者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 怀念远在热闹繁华之乡的故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意蕴
这样优美的境界所唤起对江 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 尚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 之时又将如何迷人?正是这首 诗成功的奥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