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条鞭法”刍议

合集下载

张居正一条鞭法介绍_张居正考成法介绍

张居正一条鞭法介绍_张居正考成法介绍

张居正一条鞭法介绍_张居正考成法介绍张居正一条鞭法和考成法都是张居正在万历新政改革的措施之一,张居正的改革是一次具有重要意义、影响深远的改革,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张居正一条鞭法介绍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张居正一条鞭法介绍一条鞭法是张居正在万历新政实行时候,颁布的一条税收政策。

当时旨在改善明朝的财政以及积贫积弱的国情。

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明朝经历隆庆和嘉靖之后,国家的财政收入一日比不上一日,财政入不敷出。

这让身为宰相的张居正很苦恼,他决定从税收入手,增加明朝的财政收入。

于是便在税收方面,实行一条鞭法。

所谓一条鞭法,它的大致内容就是,农民在交税赋的时候,把人力和物力转化为财力,意思就是说,百姓在交税赋的时候,一律兑换成货币,这样一样,也便于税收部门的好管理。

张居正一条鞭法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因为赋税不仅是粮食和人力了,转化为货币之后,家里多出的人丁可以进行商业活动来赚取钱财,这样一来也能交出赋税。

除此之外,张居正在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里面涉及了摊丁入亩的算法,就是按人头算分赋税,这样一面减缓了百姓在税收方面的压力,缓解了百姓和土地的矛盾问题。

但是,这种做法,却也加剧了地主阶级在土地上的收并,导致明朝后期百姓和土地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刚开始的时候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比如冯保以及海瑞,一条鞭法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次勇敢的创新,税收统一换成货币后,不再是单一的农业经济,而且也简化了办理手续,甚至减少了一些官员在税收中的偷税行为。

张居正考成法考成法是张居正在万历元年颁布的一条官员成绩考察条例。

这也是张居正在政治上的改革措施之一。

当时明朝政府出于积贫积弱的状态,国家每年的财政收入很少,但是花费的地方却很多。

这引来了张居正的深思,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明朝廷养的人太多了。

百姓们如果交不上赋税,一个办法就是可以充当人力,这样一算,朝廷就会损失很多的税收,除此之外,还要拨取更多的财政来养活士兵。

明代一条鞭法的争论

明代一条鞭法的争论

明代一条鞭法的争论一、一条鞭法以前明代的赋役制度明太祖初即帝位,便制定了天下的赋役制度。

关于田赋方面是根据土地的面积并参以田地的种类及其肥沃程度而起税的。

土地的分类,大致采用两种原则,第一是以土地的天然形态而分,如田,地,山,林,溪,湖,塘,海,荡等,第二是以土地所旮权的归属而分,如属于公家的(不管公家自己营种或给人民佃种)统叫做官田,官地,官山,官塘等;属于民间的可以自由买卖的,叫做民田,民地,民山,民塘等。

官民田地内的各种名称甚繁,如官田内有所谓还官田,没官田,断入官田,学田,皇庄,庄田,屯田……等;民田又有所谓新开,沙塞,寺观田……等。

各有其特定的意义及历史上的来源。

又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各种田地皆普通分为等则,如三等九则之类。

例如一等上则没官田是。

各种田地的税率,除去上则高过中则,中则高过下则不用说外,一般说来,田的税率高过地的税率,地的税率高过山的税率;而官田的税率又高于民田,官地又高于民地。

税率的寡,在各州县间不同:少者一则或两三则,多者在千则以上。

田赋普通是一年分两期交纳:在夏季开始征收者叫做夏税,在秋季开始征收者叫秋粮。

夏税秋粮,简称日两税。

夏税以小麦为主,但得以丝、绢、绵、钱、钞等物折纳,秋粮以米为主,亦得以同上述各物折纳。

米麦两项名日本色,其他折纳的物品,名曰折色。

用作缴纳田赋的米麦,名曰正项;此外还有类似户税的农桑丝及杂项钱粮,如鱼课、茶课……等,开始分项交纳,后来亦随同田赋一齐缴纳,故亦列归夏税秋粮的一部分。

杂项课程并入田赋内征收的结果,使得两税税目异常庞杂(1)。

再则各项税粮彼此间的折纳,因征收人员的不法,弊病滋多。

以上各项钱粮大致可分为两部分:其一,存留,即存留于征收所在地;其二,起运,即解运于中央政府或本地以外其他地方政府的所在地。

各项钱粮皆有它指定的输送仓库,又大都有它指定的用途。

凡距离起解地较远或输送上较为不便的仓,名曰重仓口,距离较近,或输送较为方便的仓,名曰轻仓口。

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综述

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综述

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综述“一条鞭法是明代嘉靖时期确立的赋税及徭役制度,由张居正于万历九年(1581年)推广到全国。

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上承唐宋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在中国赋役制度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的征收形式,统一了役法,简化了赋役制度,标志着赋税由实物为主向货币为主、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的转变。

一条鞭法堪称中国赋税史上从实物税向货币税转化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近年来,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如同春天的百花般,异常的繁盛灿烂。

通过对这些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收集整理,本文将从一条鞭法的背景、内容、特点、意义及局限性五个方面大致罗列一下一些学者的观点。

一、一条鞭法实行的背景陈世昭在《明代一条鞭法问题研究》一文中认为,一条鞭法是因为明初制定的一套赋役制度随着中叶土地高度集巾和频繁转让,小农大量破产流亡而逐渐遭到破坏,以致完全无法实行。

而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银成为正式的货币,也促进地租形态起着相应的变化。

因此,对于封建统治阶级当中的改革派来说,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田继周在《明代后期“一条鞭法”的研究》中也认为一条鞭法的实行是由于以前旧的赋役制度混乱和严重不均,从而加深了社会矛盾和封建政权的财政困难。

统治阶层为了稳定封建政权,就必须整理财政;整理射政,就必须整理税源,为了整理税源,就必须清查田地户口和整理赋役制度,就得向那些破坏税源的官僚、豪绅地主进行斗争。

一条鞭法就是适应着封建政权的这个要求而出现的。

而赵耀东的《张居正和一条鞭法》一文中也提到一条鞭法是在“此时国内由洪武时期遗留下来的赋役科目庞杂又繁密,豪强晋吏因缘为奸,苛扰无端,同时土地高密度集中,农民不断破产,版籍混乱,流移日重,明政府赋入日益锐减。

而水利方面更是让人头疼,万历三年黄河、淮河相继决口,水灾引起淮、扬一带极大恐慌,治水任务迫在眉睫”的背景下,经酝酿开始实施的。

[浅议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浅议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

[浅议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浅议明代一条鞭法改革]张居正改革一条鞭法摘要:明太祖武皇帝肇基金陵,以里甲赋役,辅之赋役黄册与鱼鳞�册,到明中后期里甲日坏,百弊横生,万历年间,首辅张居正改行鞭法,诸税合并与银征收,免却繁琐杂役,但由于南北各省情形不一,区域经济积弊日久,力行鞭法并无法避免帝国江河日下,日薄西山的颓式。

参校明代鞭法改革缺失或可有益于当世。

关键词:里甲制度;赋役;一条鞭法;区域差异Shallow re-debate Ming a whip law reform[abstract] : MingTaiZu martial emperor zhao ling to fund li-jia writs, complementary with writs Yellow Book scales atlas, to the middle and late li-jia day bad, 100 disadvantages of wit and humour, emperor wanli, ShouFu zhang juzheng the whip, and the tax law profession mergers and silver collection, MianQue trival drudgery, but due to the north and south region economic situation is differ, the province over time, strive to whip method and unavoidable empire anti-mugabe, day thin xishan overcame type. Comparison method reform missing or Ming dynasty whip can be beneficial to contemporary.[key words] : li-jia institution writs a whip method regional differences【正文】:一、里甲制度的破坏里甲行自于北宋,乃乡里自卫组织,到明太祖时期,里甲首行江南,统一之后,遂遍布全国,明代里甲制以一百一十户为一里,里下十甲,此制不仅继承了宋代里甲防卫性,还是明政府推行税收的地方基层编制,随后里长甲首的职责不断增加,如赋税征收,治安维持、供给祭祀,税粮解运等等,均系里长甲首担任。

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

明朝一条鞭法和清朝摊丁入亩

明朝赋役制度的变革1.“金花银”的出现——是明朝田赋货币化的开始,在中国封建赋役制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436年,明朝政府在浙江、江西、湖广、广东、广西等省田赋改成折色,规定米麦四石,折银一两)史料:“米麦共四百余万石,折银百万余两,入内承运库,谓之金花银”2.一条鞭法——(是张居正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内容:(1)将赋役合并,摊部分力役于田亩之中(将丁役摊入田亩的趋向是一致的)(2)合并各种徭役项目,在法定意义上,以“雇役”取代“力役”,应役者可以出钱代役,由官府雇人充役(3)一条鞭法规定:(田)赋、(力)役均以银两折纳,也即“一概征银”,这就从法定的意义上肯定了银在赋役征收中的主要地位(4)赋役的催征、收纳与解运由民办改成为直接由政府统一办理(赋役的征收、解运,由民收民解改为官收官解)意义:(1)一条鞭法的推行,将长期以来中国古代社会的赋、役分征制改为赋役合征制,简化了名目和征收手续,减少了各级官吏巧立名目、任意勒索的机会。

(2)将丁役摊入田亩,使田亩的纳税者部分地承担了原来的丁役,田多则赋税重,这多少限制了豪强地主对于国家赋税的争夺,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3)实行赋役征银,并由政府统一雇工应差,削弱了应役者对于国家的人身依附(减轻了人身依附的控制),使其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

(4)实行田赋征银,有利于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产品商品化的发展。

清代赋役制度的变革实行“摊丁入亩”(地丁制度)的背景:(1)清初的赋役制度总体上仍然十分混乱,同时存在许多弊端;(2)清初在正赋之外,同样有各种名目的附加税,(“百姓不苦于赋,而苦于赋外之赋”);(3)百姓赋役负担不均,官吏在征收中营私舞弊;(4)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土地日益集中,丁税越来越成为百姓的负担,从而不断引发逃亡和反抗斗争,进而影响清政府征收丁银(政府财政税收减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熙皇帝决定进一步改革赋役制度:以康熙五十年(1711年)的全国丁册为常额,即人丁24621300余丁,丁银335万余两,今后的增丁不在加征,所谓“其新增者,谓之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内容:把丁银数摊入田赋银中,一并征收,这一政策到乾隆年间最后完成)意义:(1)“摊丁入亩”或称“地丁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赋役制度。

一条鞭法 故事

一条鞭法 故事

一条鞭法故事摘要:一、引言二、一条鞭法的背景与起源三、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四、一条鞭法的影响与评价五、结语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历史的长河中,税收制度的发展经历了无数变迁。

其中,有一条鞭法的故事尤为引人注目。

它诞生于明代,是我国税收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

本文将带您了解一条鞭法的背景、内容以及其历史影响。

二、一条鞭法的背景与起源明朝中叶,国家财政吃紧,社会矛盾加剧。

为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户部尚书潘季驯提出了“一条鞭法”的改革方案。

这条鞭法是将田赋、徭役、杂税等合并为一税,以此减轻农民负担,提高财政收入。

三、一条鞭法的主要内容一条鞭法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合并税种:将田赋、徭役、杂税合并为一税,简化税收体系。

2.按亩征税:以土地面积为单位征税,使税收更加公平合理。

3.全年分四季征收:改变了以往零散的税收方式,使得税收更加有计划。

4.货币化税收:将税收改为货币形式,方便征收和管理。

四、一条鞭法的影响与评价一条鞭法的实施,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减轻农民负担:合并税种、按亩征税使得农民负担得到实质性减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提高财政收入:货币化税收使得国家财政收入得到保障,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稳定。

3.促进经济发展:简化税收体系,有利于商业往来,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

然而,一条鞭法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税收负担转移到农民,使得部分农民陷入贫困,加剧了社会矛盾。

同时,税收官员的腐败现象也日益严重,导致税收流失。

五、结语一条鞭法是我国税收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它简化税收体系,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尽管存在一定问题,但总体上来说,它为我国税收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条鞭法”研究综述

“一条鞭法”研究综述

“一条鞭法”研究综述近几年来关于一条鞭法研究越来越普遍,研究主要是从一条鞭法的背景、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失败的宿命、区域推行受阻等几方面来着手的。

标签:一条鞭法;张居正;赋役制度;地域差异引言一条鞭法现在是一个热门的话题,这大概与我国近年来税制的改革有着莫大的关联,当然也与我国现在重视人文科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

现在关于一条鞭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它的历史背景、积极意义等方面,学者对此加大力度研究也是希望对我国当下税制改革提供实际的借鉴,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

一、一条鞭法的历史背景在公元1581年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时,明朝统治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关于一条鞭法推行的社会背景施他在《“一条鞭法”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主要提供了以下观点,一、表现在明朝中叶,地主豪强争相兼并土地,造成土地兼并日益嚴重;二、由于土地兼并造成税田数额减少和明朝黄册制度破坏,这样就直接导致了明朝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三、明朝中叶,统治阶级腐朽,在财政收入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支出却不断增加,造成了当时严重的财政危机;四、明朝中后期,手工业发展,商品交易货币化程度得到提高,农民的人身自由相对提高,这一切因素造成了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

[1]大部分学者对一条鞭法的背景都是持这一态度。

任何的改革都有其历史背景,社会如果和谐的运行,统治者就不会冒改革的风险,明朝正是在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一条鞭法并应运而生了。

二、一条鞭法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张居正在他执政十年中积极推行一条鞭法,对缓解当时社会的矛盾产生了很多积极作用,但也产生了些消极作用。

正是由于张居正的改革使明朝多苟延残喘了几十年,也许夸大了张居正改革的作用,但其巨大作用不容忽视。

一条鞭法做作为张居正在我国赋役制度改革方面的巨大贡献,一条鞭法到底有何积极作用了?胡文骏在《明朝“一条鞭法”的影响与意义》中提到了以下几点:一、一条鞭法去繁就简,精简税收制度,从制度上预防了腐败行为,从而达到简化税制,降低征税成本;二、一条鞭法以土地为标准,通过计亩征银的方式来确定每个人的赋役水平,以法的形式对对纳税户的赋税负担加以界定和限制,达到平衡税收负担,促进税负公平;三、一条鞭法规定除少数赋役之外,其他各种赋役均应折银征收,这就促进了以货币形式代替实物形式缴纳税款的发展;四、一条鞭法废除了黄册制度和里甲制度,使人口流动性增强,为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赋役征银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的一条鞭法

明代的一条鞭法

明代的一条鞭法一条鞭又作一条边、一条编、条鞭、条边、条鞭等。

一条鞭的内容,《明史·食货志》概括为:“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

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

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

” 但是应该看到一条鞭法有一发展过程,它发轫于嘉靖初年,至隆庆、万历初始盛行,万历中叶以后范围几已遍及全国。

从创行到最后推广及全国,一条鞭法内容有个从粗到细、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成熟和完善的过程,嘉靖初所创行的早期条鞭与隆万时所见之晚行者,其内容并不完全相同。

另外,一条鞭法的实施推广不是由朝廷创议而后自上而下统一实施,而是由地方自发并相互仿效而风行起来,因而即使同一时间,不同的地区其推广的条鞭法内容也互有差异。

还有明朝经过长期的酝酿、争论、反复到最后所确定的条鞭章程与实际执行的条鞭内容也未必完全相同。

因此,在当时就有人指出:“条编者,一切之名,而非一定之名也。

粮不分廒口,总收类解,亦谓之条鞭;差不分户则,以丁为准,亦谓之条编。

粮差合而为一,皆出于地,亦谓之条编;地不分上下,一体出银,此地之条编。

其名虽同,而其实不相盖也。

”一条鞭法的创行,一般认为是嘉靖十年由御史傅汉臣。

其实,早在嘉靖九年十月桂萼就已提出一条鞭的主张。

当时户部奉旨讨论大学士桂萼所奏的《任免考》,在该奏折的“编审徭役”的一项建议中,桂萼提出“合将十甲丁粮总于一府,各府丁粮总于一布政司。

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编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行” 。

桂萼的奏疏虽未将此法冠以一条鞭之名,但实际上已有其实。

而傅汉臣则是在桂萼后五个月,即嘉靖十年三月提出:“顷行一条鞠法。

十里丁粮总于一里,各里丁粮总于一州一县,各州县总于一府,各府总于布政司,布政司通将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内量除优免之数,每粮一石审银若干,每丁审银若干,斟酌繁简,通融科派,造定册籍,行令各府州县永为遵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李永刚(1978一).男.河北邯郸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财政与税务学院讲师.财政擘博士.研究方向:财政理论 与实践。财政史。 2l
万方数据
式征收。一条鞭法的税制要素有: 1.纳税人。从“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可 以看出,一条鞭法是以田地的多寡而课税的,那么田 地的所有人就是纳税人。当时拥有田地的有皇亲国 戚、军队、大地主、小地主和农民。皇亲国戚可以免 赋役,军队屯田收入用于军费开支和军饷,不必缴纳 税收,而大地主则采取“飞洒”、“诡寄”、“包纳” 等名义,把税负转嫁给农民。由此可见,一条鞭法的 纳税人是农民和小地主。 2.课税人。从一条鞭法中的“丁粮毕输于官”、 “官为佥募”和“折办于官”可以看出,实行一条鞭 法后的课税人是官府。明朝的官府从事的职能不同于 今天的政府,当时还未形成今天的专门负责征税的税 务机关,而直接由官府派公差予以征税。 3.课税对象。从“皆计亩征银”可以看出,课
(一)一条鞭法的积极意义
运输轻便,使得赋役的缴纳、运输等也非常方便,节 约了税收征纳成本,既提高了课税的行政效率,又提 高了课税的经济效率。实行一条鞭法,简化了赋役的 征收手续,改变了以往赋与役分开征收的办法,使两 者合而为一。¨纠 4.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条鞭法规定,除 少数赋役之外。其他各种赋役均应折银征收。这项规 定从法律上明确了货币是赋役征收的主要标的,促进 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转化,促进了白银的流通和使 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地租的货币化和农产品的 商品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另外,摊丁入地、 计亩征银政策的实施也增加了政府的税收收入,加快 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为商品经济的成长和资本主义萌 芽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二)一条鞭法的局限性 任何一种制度,都有其不可避免的天生缺陷,一 条鞭法也不例外。 1.一条鞭法自身制度的缺陷。一条鞭法为赋役 征收的一元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由于我国地域 辽阔.南北方差距较大,把一条鞭法作为一种统一的 税收制度而在全国推广。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加上政策推行过程中的盲目武断,不能因地制宜,以 及地方官吏敲骨吸髓的盘剥,使这种进步的赋役政 策,在北方执行时,变成“名虽一条鞭,实则杀民 一刃刀也”。农民日益贫困。直接导致农民与国家的 对立情绪激化。 2.一条鞭法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一条鞭法是 赋税制度层面的改革,这种局部的改革不可能触动封 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不可能触动封建社 会的生产关系,相反,却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 封建社会的制度环境决定了一条鞭法不可能突破自身 的局限,只能在此范围内为封建王朝服务。 五、结语 一条鞭法是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历 史阶段的产物,它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 丁入亩,是我国赋税史上的又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深 刻变革。一条鞭法已经具有赋役制向租税制过渡的发 展倾向,它的推行及其后来的发展。反映了封建生产 关系的量变过程,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虽然由于 历史的局限和自身的不足,一条鞭法并未完全得以实 施j但是它改变了历代赋与役平行征收的形式,统一 了役法,实现了赋役制度由繁到简、征纳以实物为主 向以货币为主的转变称类编法、总编法等,是明代中后 期赋役制度方面的一项重要改革。明朝中期,土地兼 并加剧、财政收入入不敷出、贪污腐败严重和商品经 济的发展,促使赋役制度进行改革。一条鞭法作为历 史的产物便出现了。他是继唐两税法后,我国封建赋 役制的一次适时的重大变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正是基于此,我国学者对一条鞭法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唐文基(1991)…认为该法“把包括人头税在内 的繁琐税目,逐步变成单一的农业直接税,这是中国 封建赋税体制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 了促进作用”。王晶(2000)悼’、李成(2002)旧。和王 德礼(2003)¨1分析了一条鞭法对农村税费改革的启 示意义。赵耀东(2003)¨1分析了张居正对一条鞭法 产生的作用。梁方仲(2004)∞1是一条鞭法研究的开 拓者,他认为一条鞭法“为田赋史上一绝大枢纽”, “打破二三千年来的实物田赋制度”。张和平 (2004)"1通过对晚明社会风气转变内在契机的分析。 认为一条鞭法的颁行对晚明社会奢靡之风的爆发起了 推波助澜作用,对一条鞭法给予了负面评价。邹晓涓 (2005)睛’则对一条鞭法颁行背景、历史意义进行了 分析。付春杨(2007)一l从法律实效角度分析了一条 鞭法的兴衰过程。邓智华(2007)¨训从庞尚鹏出任福 建巡抚,推行一条鞭法的角度,考察了这一事件与张 居正改革举措之间的内在关系。吕杨(2010)¨¨认
有的土地越来越多,农民占有的土地数量逐渐减少, 朝廷掌握的税田也越来越少。土地兼并日益加剧,使 得农民因失去土地而破产,但是依附于土地的赋税并 未因此而转移。这就加重了无地农民的赋役负担,导 致了赋役不均。迫使农民为了逃避赋役而流离失所. 赋税收人迅速下降。这既激化了矛盾,又使朝廷赋税 收入大大减少,朝廷为了维护其自身的统治,就必须 对赋税制度进行改革。 2.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明朝中后期,朝廷开支 逐步加大,主要用于皇亲国戚的俸禄支出、官员俸禄 支出以及国防支出。 首先,朱元璋的26个皇子几乎封王于全国各地。 这些皇亲国戚都有君主、镇国等爵位。明朝规定, “亲王的岁禄为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绢、布、 盐、茶、马、草等全部由官府供给,直至最次级的县 主乡君,岁供禄米也在二百石以上。”[I纠这些人还免 徭役。“天下岁供京师粮四百万石,而诸府禄米凡八 百五十三万石”。 其次,明朝规定。朝廷正一品官员每年俸米 1040石,最低级的从九品每年也有108石。机构臃 肿,冗吏太多,全国总的俸禄支出依然很大。洪武 时。武职人员约2.8万,文职人员2.4万。到嘉靖 时,文武官员“盖已逾十万矣。是职员之冗,未有 甚于此时也,是供亿所以日乏,民日益困也”。 最后,明中叶后,朝廷为了防御福建、浙江一带 的倭寇以及北方少数民族鞑靼的侵扰,国防支出不断 增加。当时,支出的边饷“由弘治、正德年问的四 十三万增至世宗嘉靖年间的二百七十余万,神宗万历 8.-J-贝mJ达到三百八十五万”。【141嘉靖37年(1558年) 户部尚书孙应奎奏言:“今岁人二百万。而诸边费六 百余万,一切取财法行之已尽。” 3.贪污腐败严重。在明朝的多个时期,都是宦 官掌权,操纵朝政,卖官鬻爵和贪污腐败现象十分严 重。明英宗(1427—1464)宦官王振家被抄时,查 出金银60多箱,玉盘100多个,珊瑚20多株。当 时,地方官员被王振接见时,都要奉上几百甚至上千 金。明武宗(1491一1521)宦官刘瑾家被抄时,查 出黄金250万两,白银5000万两。而明世宗(1507 —1566)时的宰相严嵩被抄家时,查出黄金30万两。 白银200万两,其他珠宝无数。而当时的国库太仓存 银还不到10万两。宦官的这些家产大多来源于地方 和京师的官员,而各地方官员又拼命的搜刮民脂民 膏,全国腐败现象十分严重。腐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 侵蚀了税基,造成了国家赋税的浪费,也激起了民
愤。
税对象是最基本的农产品——土地的生产物。由于当
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商业不发达,赋税收 入只能主要来源于农业产品,而不是城市工商业。 4.计税依据。“皆计亩征银”就是说一条鞭法的 计税依据是田地数量,田地多,多纳税,田地少,少 纳税。另外。由“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 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可知力差 的工食费用和银差原缴纳数量也是计税依据。 5.税率。根据“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 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可以得 知,课税时要根据力差的工食费用和银差原缴纳数量 进行加减和调整,从而实现变法前后税率的基本稳 定。 三、一条鞭法的产生背景 一条鞭法是张居正在总结大学士桂萼、提督都御 史陶谐、江西巡抚刘光济以及海瑞等人试行一条鞭法 的经验基础上,一手制定并推行实施的。张居正主持 朝政后,就鼓励和支持各地推广一条鞭法。张居正 说:“条编之法,近旨已尽事理,其中言不便,十之 一二耳。法当宜民,政以人举。民苟宜之。何分南 北!”这就是说,国家已经陷入了极度的危机之中, 已经到了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的时候。主要原因有: 1.土地兼并加剧。明朝初期,官田赋税重于民 田,当时全国耕地总量为850万顷,其中民田730万 顷,官田120万顷,官田中有90万顷属于军屯田, 由军丁进行耕种和生产,生产所得足军费和军丁俸禄 的重要来源。明朝中叶,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 展,土地日益资本化,土地兼并也逐渐加剧,地主豪 强。勾结官府,强占农民的土地,并运用一切可行的 手段来逃避相应的赋税。土地兼并不断加速,贵族占
重大。
1.简化了税制,降低了征税成本。一条鞭法简 化了税制。比如,均瑶有银差与力差之分,一条鞭法 将力差改为征银,即“一概征银”,简化了差役。 “一条鞭法通计一省丁粮,均派一省徭役,于是均徭 役、里甲与两税为一。”再比如, “凡额办、派办、 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 条”,就是说把原先的额办、派办、京库岁需和存留 供亿各种等杂费和土贡方物合并。总之,一条鞭法去 繁就简,将赋役的分散多次征收改为赋役合并的一次 征收,精简了税收制度,降低了政府的征税成本,提 高了国家税收体系的运行效率,并从制度上约束了腐 败行为,使国家财政收入得到稳健的增长。 2.降低了税负。促进了税负公平。明代中期以 来,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税负失衡现象比较严重, 造成了国家赋役收入的大量流失。在封建社会,土地 是人们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占有的土地越多,纳税能 力越强;反之,纳税能力越弱。一条鞭法规定,“力 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 之费,加以增耗”,就是说要度量力差的工资和生活 费用,然后根据费用高低进行增加或减少,根据银差 所交多少,进行增加或减少。可见,一条鞭法,体现 了税制设计的低税率原则。一条鞭法对差役部分 “以田为宗”,通过计亩征银的方式来确定每个人的 赋役水平,然后进行赋役征收,实行摊派,并以法的 形式对纳税户的赋税负担加以界定和限制,抑制了土 地兼并。这种改革,从根本上降低了农民的不合理负 担,增加了大土地所有者的税收负担,平衡了社会各 阶层的赋役负担,改善了农民的生存状况。 3.降低了课税成本,增加了朝廷赋税收入。实 行一条鞭法以前,田赋中本色粮的缴纳和储运都要由 里长和粮长协助办理,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实行 一条鞭法以后,官府直接把赋役清单发给各户。各户 直接把赋役交给官府,“丁粮毕输于官”,去除了里 长和粮长的重役及痛苦和徇私舞弊、耗损公粮的弊 端。恰如古文记载的:“均瑶、里甲与两税为一,小 民得无扰,而事易集”。由于以银纳税比以实物纳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