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
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

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重庆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中心城市,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科技、文化和交通中心,享有“山城”、“山水之城”、“桥都”等美誉。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重庆市逐渐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和科技创新中心。
在过去几年中,重庆在产业发展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且在未来几年中仍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
本文将对重庆的产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重庆的产业基础重庆作为一个大城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主要产业包括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化工医药、航空航天等。
此外,重庆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也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1. 汽车制造业重庆是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已经形成了以重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日产等为代表的汽车制造集群。
随着重庆市政府对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和政策扶持,汽车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速,未来有望成为重庆的支柱产业。
2. 电子信息产业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也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硬件制造、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体系。
重庆市政府近年来在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技术创新等。
这些举措将会进一步提高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水平。
3. 装备制造业重庆的装备制造业是重庆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重型机械、工程机械、汽车零部件等为主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
随着国内外市场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推动,重庆的装备制造业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
4. 化工医药产业重庆的化工医药产业也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
重庆市目前已经形成了以化工原料、医药中间体和生物制药为主的化工医药产业体系。
随着我国化工医药产业的加速转型和升级,重庆的化工医药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5. 航空航天产业重庆的航空航天产业也具有很高的发展潜力。
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以航空制造、航空维修和航天装备为主的航空航天产业体系。
重庆市经济增长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以上各式的系数均通过 a 01 = . 的显著检验。 回归结果可以 从 看 出: 直辖后重庆的总体就业弹性为负 , 其值等于 一0 7 7 这主 . 3, 0 要是 由第一产业的就业弹性过低所致 ;第 二产 业就业 弹性 的拟
二、 重庆市就业弹性的实证分析 ( )数据来源 一 重 庆市于 19 9 7年 3月 2 4日被设 立为直辖 市 ,考 虑到直辖
价 、 济增 长和充分就业 。 重庆市 近年经济 运行 的结果来 看 , 经 从
物价平稳 , 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 1 . 1 %以上 , 是就业形势却相 4 但
经济增长带来同步的就业增长 , 为众多学者关注的又一课题 。 成
一
前后重庆地域 范围的变动 很大 , 数据不宜作直接 比较 , 因此本 文
仅采用 19 9 7年重庆直辖后 的数据进行分析。 具体数据见表 :
从表 中我们可 以清楚地看 到 : 庆市近十年 间 G P增长超 重 D 过了 1 0 而就业人数却下 降了 6 %, 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 5 %, . 经 4 带来就业率 的提高 ,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
( ) 二 重庆市就业 弹性 的计量检验 本文 采用 E iw50计量分析 软件 对总量数据 ( D ve s. G P总量 和就业人数总量 ) 的回归结果如下 :
L 79 6 = . 7 8—0 0 3 iY .7 7 n
、
就业弹性的理论分析与模型设计
( ) 一 理论分析
就业 弹性 通常用于考察 经济增长 与就业增长 间的关 系, 它
用的是中 国科学院 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建立的经济增长与就业人 数之间非线性 函数关系式 :
重庆产业研究研究报告

重庆产业研究研究报告
重庆是中国的一个省级行政区域,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之一。
重庆市以其丰富的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中国内地西南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
本研究报告主要对重庆市的产业发展进行研究,并对重庆市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优势产业进行分析和评价。
1. 产业结构:重庆市的产业结构相对较为均衡,主要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第二产业主要包括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主要包括服务业和金融业等。
2. 优势产业:重庆市的优势产业主要包括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
重庆市拥有自主研发、生产能力强的汽车制造企业,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新能源产业在可再生能源利用方面具有优势,现代服务业也呈现出较高的增长势头。
3. 发展趋势:未来,重庆市的产业发展将继续发展向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重庆市将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4. 政策支持:为促进重庆市产业发展,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重点产业的扶持力度,提供税收减免、财政补贴、土地优惠等政策支持,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流入。
同时,政府还将加强与
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总之,重庆市拥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和良好的发展环境,具备发展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经济中心的潜力。
未来,重庆市将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产业的扶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重庆行业报告

重庆行业报告一、重庆市的经济概况。
重庆市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中国的四个直辖市之一,也是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
重庆市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使得其经济发展迅速。
根据最新的数据显示,重庆市的GDP总量已经超过了2.5万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市的主要经济支柱包括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金融业等。
二、重庆市的制造业发展情况。
重庆市的制造业是该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全国知名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重庆市的制造业涵盖了汽车制造、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
其中,汽车制造业是重庆市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重庆市拥有着众多的汽车制造企业,包括长安汽车、奇瑞汽车等知名品牌。
另外,重庆市还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拥有着完善的汽车产业链条。
三、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情况。
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是该市的新兴产业之一,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重庆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涵盖了通信设备制造、计算机制造、软件开发等多个领域。
重庆市拥有着众多的电子信息企业,包括华为、富士康等知名企业。
重庆市还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拥有着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和人才资源。
四、重庆市的金融业发展情况。
重庆市的金融业是该市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发达的金融中心之一。
重庆市的金融业涵盖了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等多个领域。
重庆市拥有着众多的金融机构,包括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知名银行。
重庆市还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金融中心,拥有着完善的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体系。
五、重庆市的服务业发展情况。
重庆市的服务业是该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
重庆市的服务业涵盖了旅游业、物流业、文化创意产业、健康医疗产业等多个领域。
重庆市拥有着众多的服务业企业,包括重庆欢乐谷、重庆渝中医院等知名企业。
重庆市还是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服务业中心,拥有着完善的服务业配套体系和人才资源。
六、重庆市的未来发展展望。
重庆产业研究研究报告

重庆产业研究研究报告一、引言本研究报告旨在深入研究和分析重庆市的产业发展现状,揭示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在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方面面临诸多问题。
通过对重庆各行业的调研和数据分析,我们希望为政府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
二、重庆产业现状分析2.1 大型工业产业重庆市的大型工业产业是经济支柱之一,主要包括汽车制造、机械制造、钢铁、化工等行业。
在汽车制造方面,重庆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之一,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品牌。
机械制造业方面,重庆在铁路机车、工程机械等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
钢铁和化工产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推动重庆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2.2 服务业重庆的服务业也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特别是金融、旅游和物流业。
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金融中心,吸引了大量金融机构的进驻,金融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旅游业方面,重庆以其丰富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山水风情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
物流业在重庆也得到了快速增长,重庆内陆港口的建设推动了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2.3 其他行业重庆市还有许多其他行业也在快速发展,如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现代农业等。
新兴产业包括互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这些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文化创意产业以及相关的影视、动漫、游戏产业也得到了重庆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现代农业方面,重庆利用自身的农业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三、重庆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挑战3.1 优势重庆市的产业发展有以下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重庆发展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和物流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农业和能源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具有较高的工业基础,为制造业和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条件;•优质的人力资源,为各类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3.2 挑战重庆市的产业发展面临以下挑战:•产业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发展较慢;•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高端创新人才;•人口结构老龄化严重,劳动力供给相对不足;•环境污染问题突出,需要加大环保投入。
重庆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重庆民营企业发展现状及竞争力分析重庆作为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民营企业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重庆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竞争力不断提升,成为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就重庆民营企业的发展现状及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
一、重庆民营企业发展现状1. 发展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化和政策的支持,重庆民营企业不断壮大,发展规模不断扩大。
一方面,原有的民营企业不断壮大,涌现出了一大批销售额超过亿元的大型企业;新兴的科技、互联网等领域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小微型民营企业。
这些企业在推动重庆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庆民营企业的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传统的制造业、建筑业仍然是重庆民营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新兴产业也在迅速发展,包括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产业。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给重庆民营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3. 技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重庆民营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研发投入,加大技术创新力度。
一些企业甚至构建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和实验室,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重庆民营企业竞争力分析1. 人才优势突显重庆民营企业在竞争中的人才优势突显。
近年来,重庆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人才向民营企业倾斜,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加入民营企业。
这些优秀人才的加入,不仅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提升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 品牌形象逐渐凸显重庆民营企业的品牌形象逐渐凸显,一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不断提升产品品质和品牌形象,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和青睐。
一些企业甚至走出了重庆,走向全国乃至国际市场,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品牌。
三、发展建议1.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重庆民营企业应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注重引进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的创新潜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投入产出表应用实例

投入产出表应用实例投入产出表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它以矩阵形式展示了各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系。
通过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深入分析产业结构、产业关联度、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投入产出表在具体实例中的应用。
一、产业结构分析投入产出表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可以了解各产业的产值、增加值、就业人数等指标,从而揭示产业结构的特点和问题。
例如,如果某一产业的产值占比较高,但增加值率较低,则说明该产业处于价值链低端,需要转型升级。
二、产业关联度分析产业关联度是指各产业之间的相互依存程度。
通过投入产出表,可以分析一个产业对其他产业的依赖程度,从而了解该产业的上游和下游产业。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制定产业发展策略,优化资源配置。
三、就业与经济增长关系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产业的就业人数数据,可以用来分析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就业人数和产值,可以了解各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和经济增长贡献。
这对于制定就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四、资源利用效率评估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来评估资源利用效率。
通过比较各产业的资源消耗量和产值,可以计算出各产业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发现哪些产业存在资源浪费问题。
政府和企业可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五、贸易结构优化建议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各产业的进出口数据,可以用来分析贸易结构。
通过比较不同产业的进出口数据,可以了解哪些产业具有比较优势,哪些产业存在贸易逆差。
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贸易结构优化建议,促进对外贸易健康发展。
中国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实证研究

随 着中国 经济的快速发展, 技术进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 和行 业就 业关联等指标, 较准确地衡量各个行业创造就业 能比 动力, 使得各行业的 劳动生产率都在不断提高, 劳动生产 率 岗 位的能力。这样利用 投入产出 技术研究中国 行业相对就业潜 最大 高使 业效 然降 通过就 力的 问题, 对各行业的就业潜力进行比 识别出 较, 对就业有影响 的提 得就 应自 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可以 性系 数来反映, 而就业弹性的计算通常可以 采用就业人数 的 关键行业, 研究扩大就业潜力和制订科学的就业政策提供 为 业弹 增加 值的就业增加值弹性, 也可以 使用各个行业就业 决策基础, 对进一步完善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具有十分重要 同时 对该行业 人 数对该 行业总产 值弹 在投入产出假设下二者是相等的 性, , 的意义。 这样可以得到考虑总产值就业弹性的劳动产出 率。 在进行以上调整后, 得到了调整后的行业就业乘数矩阵 L , 在研究行业吸纳就业能力问题时, 不仅要考虑行业直接创 i 是 产业的 最终需求变动一 个单位, 导致i 行业 造就业的能力, 还要考虑其间接创造就业的能力。 这些对行业 其L元素反映的 i 它描述了以 就业为纽带的产业间相互依存的 就业关 联程度的研究, 都以投入产出分析中的里昂惕夫逆矩阵 增加的就业人数,
业直 接创 造的 就业机会不多, 由于它会直接或间接消耗其他行 业的 产品, 会导致其他行业或部门 从业人员增加, 这样不同 行业
1 . 直接消 耗系 数的调整 在计算直接消耗系数时, 中间产品包含了 从国外进口 的部
但只有国内 生产的部分才能增加就业量, 为此有必要对直接 吸纳就业能力的研究最终归 结为 行业相对就业潜力的问 题。在 分, 行 业就 业潜力的 研究中, 国内学者对行业相对就业潜力的分析 消 耗系数作调整。在投入产出表中, 行业总产出的含义是国内 总 产出, 总产出加上行业进口额等于行业中间使用加上行 国内 主要利用就业弹 生产函 性、 数和计量经济模型等 方法进行, 侧重 用, 产率的 计算公式: 产率= 国 行业总 于分析本 行业的直接就业效应, 但这些方法的 最大缺陷就是不 业最终使 这样可以得出国 ( 行业中间 使用+ 行业最终使用) , 在经过国产率调整后的 能研究某一行业带动其他行业间 接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 产出/ 而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业
总产出 乘 数 3.497 3.262 3.223 3.200 3.127 3.096 3.083 3.075 3.073 3.023 3.019 2.945 2.870 2.817 2.767 2.754 2.738 2.662 2.606 2.555 2.514 2.480 2.430 2.367 2.330 2.321
Sj
rj X j rj
r j 为第 j 行业所交的利税。成本利税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行业
当前的发展余地,是相应行业现实吸纳就业的外部动力大小的度量。 在完善的市场机制下,资源的配置将流向成本利税率高的行业,因而 该行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可见成本利税率也是间接反映行业吸纳 就业能力的重要指标。
5
根据以上建立的就业贡献指标体系,本文运用 2007 年投入产出 表进行测算,结果如下: (一)总产出乘数与影响力系数 2007 年重庆市各行业总产出乘数与影响力系数
行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建筑业 金属制品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废品废料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纺织业 化学工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综合技术服务业 住宿和餐饮业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邮政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8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邮政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研究与试验发展业 综合技术服务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教育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农林牧渔业 行业平均
2.966 2.792 2.761 2.521 2.042 1.898 1.067 0.476 0.265 0.162 0.000 5.641
4
(六)劳动力投入系数 投入产出表第Ⅲ象限被省略的工资行向量如果改用实物量表示,
,L n ) ,L j 的含义是第 j 行 则为各个行业就业者人数行向量 (L1,L 2,
业投入的劳力数。第 j 行业的劳动力投入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lj
Lj Xj
其含义是生产单位 j 行业产品所投入的劳力。 但是劳动力投入系 数和直接消耗系数类似, 它只反映一个行业产出增加导致本行业就业 增加的能力, 并没有反映该行业产出增加引发直接间接消耗各个行业 产品导致的各个行业就业的变化。 因而如果仅仅用这个指标反映行业 吸纳就业能力是不完全的。 (七)就业效应 就业效应可以反映一个行业产出增加直接间接对各个行业就业 产生的影响。第 j 行业的就业效应用公式表示为:
影响力 系 数 1.385 1.292 1.277 1.268 1.239 1.226 1.221 1.218 1.217 1.197 1.196 1.167 1.137 1.116 1.096 1.091 1.085 1.054 1.032 1.012 0.996 0.983 0.963 0.938 0.923 0.919
2.293 2.264 2.194 2.193 2.184 2.182 2.171 2.112 2.098 2.093 1.926 1.877 1.817 1.721 1.630 1.438
0.908 0.897 0.869 0.869 0.865 0.864 0.860 0.837 0.831 0.829 0.763 0.743 0.720 0.682 0.646 0.570
7
2007 年重庆市各行业成本利税率
行 房地产业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批发和零售业 金属矿采选业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非金属矿及其他矿采选业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金融业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化学工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纺织业 金属制品业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废品废料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纺织服装鞋帽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住宿和餐饮业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建筑业 造纸印刷及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业 成本利税率(%) 25.490 14.158 12.736 11.537 11.338 8.238 8.028 7.894 7.653 7.247 6.896 6.653 6.210 6.092 6.081 6.050 6.046 5.789 5.728 5.271 4.916 4.884 4.705 4.676 4.207 3.923 3.854 3.730 3.585 3.305 3.034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e j l1b1 j l j (1 b jj ) l n b nj
这个等式表示: 如果国民经济系统增加一个货币单位 j 行业产出 作为最终使用,与之对应需要国民经济系统增加的劳力并不只是 l j , 导致国民经济各个行 事实上由于增加一个货币单位 j 行业最终使用, 业部门分别增加产出 b1 j,b2 j , ,1 b jj , , bnj ,每个产出都对应该行业 的劳力增量,从而各个行业的劳力增量之和,就是增加一个货币单位 j 行业最终使用导致的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劳力的增加。对于评估行业 吸纳就业能力而言,就业效应无疑是个有效的指标。 二、指标测度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从上表可以看到,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总产出乘数与影响力系 数排在首位,其含义是该行业最终使用增加 1 万元,由此引发的各个 行业总产出共增加 3.497 万元。上表显示,总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 排前十位的几乎都是制造业, 第三产业的总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位 于中后,这说明我市制造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带 动经济规模扩大的能力较强, 而第三产业相对于制造业在经济增长中 的作用还偏小。 虽然行业的总产出乘数和影响力系数大小表示该行业带动各个 行业生产的能力,也能反映其对就业的影响,但它与吸纳就业能力的 必然联系不够强,只能作为行业吸纳就业的参考指标。 (二)成本利税率
2
去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第 i 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
X ij ,用公式表示为:
a ij
X ij Xj
(i, j 1,2, , n)
用 n n 矩阵 A (aij ) 表示直接消耗矩阵, 它表示国民经济全部 n 个行业部门彼此的直接消耗关系。 (二)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通常记为 b ij (i, j 1,2, , n) ,它是指第 j 个部门每 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 对第 i 部门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 消耗之和。 利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 计算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B 的公式 为:
B (I - A) -1 I
(三)总产出乘数 总产出乘数的大小能够反映相对应行业带动国民经济规模的能 力,也能间接反映相对应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第 j 行业总产出乘数 用公式表示为:
Fj bij 1
i 1
n
j 行业的总产出乘数是完全消耗矩阵 B 的第 j 列元素之和加 1。 其含义是:增加一个单位 j 行业最终使用所带动的各行业产出之和, 也就是说增加一个单位 j 行业最终使用, 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系统产出 规模的扩大。一个行业部门的产出乘数越大,则该行业部门带动经济 的能力越强。
排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燃气生产和供应业 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金属矿采选业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金融业 教育 批发和零售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农林牧渔业 房地产业
1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930 年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创立了投入产出核算方法,用以 反映经济体系中各部门产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技术经济联系,使国 民经济核算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革。 而应用投入产出方法分析劳动力 需求还是近几年的事, 厉以宁(2001)认为劳动力需求决定了劳动力的 实际就业,但国民经济中不同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是不同的,调整 产业结构会对就业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需要分析各行业吸纳就业的能 力,而投入产出技术就是分析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强有力的工具。 采用投入产出核算法探讨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主要理论依据在 于:首先,投入产出表能够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各个行业部门的相互关 联关系;其次,投入产出系数是技术性的参数,较少受社会其它因素 的影响;再次,我国投入产出调查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关于各行业的投 入产出表,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一、理论框架 本文采用的数据是 2007 年重庆市 42×42 行业部门的投入产出 表, 并利用这些原始表计算获得测算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就业贡献指 标体系:行业总产出乘数、影响力系数、成本利税率,另外,通过与 其他统计资料相结合计算获得行业就业人数、 劳动力投入系数和就业 效应。下面首先对就业贡献指标体系涉及的各项指标作简要说明: (一)直接消耗系数 直接消耗系数,也称为投入系数,记为 a ij (i, j 1,2, , n) ,它是指 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第 j 个部门(或产品)的单位总产出所直接消耗的 第 i 部门(或产品)的数量。其计算方法为:用第 j 部门的总投入 X j
3
(四)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国民经济某一个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 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第 j 行业的影响 力系数用公式表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