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

合集下载

低分子肝素结合中药治疗D—二聚体升高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DVT的临床研究

低分子肝素结合中药治疗D—二聚体升高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DVT的临床研究

低分子肝素结合中药治疗D—二聚体升高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DVT的临床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reeclampsia)是一种常见的妊娠并发症,通常发生在妊娠20周后,表现为血压升高和蛋白尿。

除了对母亲本身的影响外,preeclampsia也会增加妊娠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风险。

DVT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来说,预防和治疗DVT至关重要。

低分子肝素(LMWH)是一种常用的抗凝治疗药物,可以用于预防和治疗DVT。

在中医学中,也有许多药物被用于治疗血栓性疾病,其中某些药物据称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和降低血液黏稠度,从而防止和治疗DVT。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分子肝素结合中药治疗D—二聚体升高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DV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我们将招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将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接受低分子肝素结合中药治疗,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

实验组患者将接受低分子肝素治疗的口服中药制剂。

两组患者将在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期间进行多次D—二聚体检测,以评估治疗对DVT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我们还将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压、蛋白尿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价治疗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影响。

我们还将进行安全性评估,包括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和随访期间出现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情况。

由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是特殊人群,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安全性要求较高,因此安全性评估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来说,DVT的发生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预防和治疗DVT至关重要。

传统的抗凝治疗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和不足之处。

中药作为我国特有的治疗方式,在血栓性疾病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和优势,因此结合中药治疗DVT的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通过多中心合作招募更多的研究对象,进一步扩大样本容量,提高研究的可信度和说服力。

同时我们也会适时公布研究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妊娠期高血压病例分析报告

妊娠期高血压病例分析报告

妊娠期高血压病例分析报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慢性高血压。

该病严重影响母婴健康,是孕产妇和围产儿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下是对一例妊娠期高血压病例的详细分析。

一、病例介绍患者_____,女,28 岁,孕 32 周,因“头痛、头晕 3 天,加重 1 天”入院。

患者既往体健,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孕期定期产检,血压一直正常。

入院前 3 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休息后无缓解,1 天前症状加重,并伴有视物模糊。

二、体格检查入院时体温 365℃,脉搏 88 次/分,呼吸 20 次/分,血压160/110mmHg。

神志清楚,精神稍差,心肺听诊无异常,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三、辅助检查1、血常规:血红蛋白 105g/L,红细胞压积 32%,血小板150×10⁹/L。

2、尿常规:尿蛋白(+++)。

3、肝功能:谷丙转氨酶 50U/L,谷草转氨酶 45U/L,总胆红素15μmol/L,直接胆红素5μmol/L。

4、肾功能:肌酐85μmol/L,尿素氮 55mmol/L。

5、凝血功能:正常。

6、超声检查:胎儿发育正常,羊水量正常,胎盘无异常。

四、诊断及诊断依据1、诊断:子痫前期(重度)2、诊断依据:患者孕 32 周,出现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症状。

血压 160/110mmHg。

尿蛋白(+++)。

双下肢凹陷性水肿(++)。

五、治疗方案1、休息:患者应卧床休息,以左侧卧位为宜,保证充足的睡眠。

2、镇静:地西泮 25mg,口服,每日 3 次。

3、解痉:硫酸镁 25%,20ml 加于 5%葡萄糖注射液 20ml 中,缓慢静脉推注(5 分钟以上),继之以 25%硫酸镁 60ml 加于 5%葡萄糖注射液 1000ml 中静脉滴注,滴速为 1-2g/h。

4、降压:硝苯地平缓释片 10mg,口服,每日 2 次。

血压控制目标为 130-155/80-105mmHg。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产妇易栓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产妇易栓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产妇易栓症发生的相关性研究目的:通过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的凝血相关指标的实验室检测,探讨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与易栓症形成的相关性。

方法:选取6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产妇以及60例正常妊娠产妇,检测其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BG)、凝血酶Ⅲ、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等指标,并对实验室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

结果:检测结果显示,与正常晚孕组相比,妊娠高血压疾病组产妇的PT、APTT、AT-Ⅲ、PL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BG、MPV、PDW、T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CT、TC值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易栓症的发生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于妊高疾病患者尤其是严重先兆子痫的孕妇,进行早期凝血相关指标检测并对孕妇进行抗凝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标签: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凝血相关指标;易栓症;血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特定于妊娠的疾病,包括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等。

目前我国孕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在9.4%左右,根据国外相关报道显示,国外妊娠期妇女妊高疾病发病率在7%~12%之间[1]。

妊高疾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妊娠20周后出現高血压、蛋白尿以及水肿等临床特征。

本研究中通过对凝血相关指标的检测以探讨凝血相关指标的改变,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120例本院2015年10月至2018年2月住院治疗的妊高症患者,其中60例为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平均(24.62±2.24)岁,妊娠(7.75±1.48)周;26例为轻度先兆子痫患者,平均(27.15±2.18)岁,妊娠(38.20±1.35)周;13例为重度先兆子痫患者,平均(25.56±2.98)岁,妊娠(37.55±1.08)周。

同时选取60例同期住院治疗的足月健康孕妇,平均(25.18±3.05)岁,妊娠(36.90±1.26)周。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学及护理研究进展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学及护理研究进展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学及护理研究进展【摘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妇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本文从病因学和护理两个方面探讨了该疾病的研究进展。

在病因学研究中,着重探讨了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相关因素。

而在护理研究中,重点介绍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护理方法和措施。

文章还对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影响护理措施的因素。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总结出了一些研究成果,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本文旨在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因学、护理研究、预防、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影响因素、成果总结、未来展望、研究启示1. 引言1.1 背景介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一种妊娠期并发症,是孕妇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临床表现多样化,严重影响了孕妇的生活质量和胎儿的发育。

为了有效预防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加强对疾病的病因学和护理研究至关重要。

研究发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孕妇的内分泌紊乱、免疫功能异常、遗传因素等。

孕妇生活方式不良,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因素也会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

深入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学,有助于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从而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中,重点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相关因素,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孕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了孕妇及胎儿的健康。

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学及护理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研究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该疾病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护理研究可以提供更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安全。

了解高血压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对于降低孕妇患病的风险,保障胎儿的健康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病机制及防治的最新研究进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Gestational Hypertension,GH)是妊娠期常见的一种高血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孕妇血压升高,伴随蛋白尿。

如果不及时干预治疗,可导致严重后果,甚至威胁到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健康。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和发现。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已知与多种因素有关。

孕妇体内一些特定的生物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异常分泌被认为是导致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些研究发现,孕妇体内血管收缩素代谢酶的活性下降,导致血管紧张素II水平上升,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一些调节血压的因子,如一氧化氮合酶和内皮细胞衍生舒张因子,也可能在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中的作用。

研究表明,一些基因的突变或多态性可能增加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孕妇的ACE基因和AGT基因等血压调节相关基因的多态性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有关。

某些免疫系统基因的异常表达也被认为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防治方面,早期诊断和有效的干预治疗是关键。

目前,常用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监测孕妇的血压和蛋白尿,控制体重和饮食,合理使用药物等。

一些研究发现,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也能有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增加蔬果和纤维素的摄入量,减少盐分和脂肪的摄入,保持适量的体重和适度的运动等。

近年来,基因治疗成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防治的新研究方向之一。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转染或基因敲除技术改变孕妇体内特定基因的表达,从而干预血压的调节过程。

一些研究发现,通过增加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可以有效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

一些试验性药物也被用于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并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仍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仍存在许多未知的领域。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研究进展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病因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率的不断升高,高血压患者发病人数也不断增加,高血压患者发病率越来越高,针对高血压患者来说,临床并发症状和临床体征比较多,尤其是对于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来说,往往会产生一些生理学变化,甚至会导致患者产生子痫症状,严重威胁患者身心健康,妊娠高血压不仅会出现在高龄初产妇群体中,也会出现在年轻产妇群体中[1]。

至今为止,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临床专业人员也加大了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因的深入分析和研究。

标签:妊娠期高血压;发病原因;研究进展;病因学在孕妇妊娠期,可能产生的疾病比较多,在多种妊娠期疾病当中,高血压疾病比较常见,临床发病率也是比较高。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会产生高血压和蛋白尿异常等临床症状,当患者患病后,不仅会大大威胁母婴健康,还会从根本上升高围产儿病死率[2]。

本文在结合国内外专业学者研究学说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妊娠期高血压病因学研究和分析。

1 免疫学说研究针对妊娠来说,其实际上属于一种异体移植术,要想保证妊娠成功率,必须从根本保证母胎免疫平衡性,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孕妇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免疫排斥反应,最终导致患者出现病理妊娠问题[3]。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产生和免疫学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这从胎盘浅着床问题上就能看出。

大量临床研究结果表明,导致母胎免疫失调问题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1.1 HLA基因相关因素要想对母胎免疫失调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必须了解和孕妇母体相关的胎源性物质,这种物质就是绒毛外滋养细胞,且该细胞不会受到免疫细胞的影响[4]。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孕妇免疫耐受增强当中,起到重要作用的物质是HLA-G,该产物可以实现和KTR的有效结合,避免胎儿受到伤害,且该产物还可以促进Th2型细胞因子的增加,改善该细胞因子的妊娠偏移情况[5]。

针对孕妇来说,如果出现免疫排斥性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加重其血管内皮受损,还会导致孕妇免疫功能异常,最终导致其产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1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

1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

1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临床分析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pregnancy-induced hypertension,PIH)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在孕产妇中约为5-10%左右,极大地影响了孕产妇的生命健康。

研究表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会增加孕妇早产、胎盘早剥、胎儿宫内发育不良等不良孕产结果的发生率。

同时,在高血压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如果不合理地应用药物,还会给孕妇及胎儿带来一定风险。

因此,对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及时、准确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是十分必要的。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对1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产科住院治疗的1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

2.资料收集:查阅患者病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诊断、临床表现、并发症、治疗及预后情况等相关数据。

3.数据处理:全部数据采用Excel表格进行输入和整理,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基本情况采用频数、比率等描述性统计指标进行描述,差异情况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

四、研究预期结果通过对1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临床数据分析,预计可得出以下结果:1.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2.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治疗方法及效果评价。

3.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预后情况及影响因素。

五、研究意义本研究通过对130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产妇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参考。

同时,可以深入了解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患病情况,为防范其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

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孕妇在孕期出现的高血压症状,如果不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干预,可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对孕妇和胎儿都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近年来,针对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逐渐加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

一、相关概念和流行病学妊娠期高血压是指孕妇在孕期出现的血压升高,符合以下任何一个诊断标准者均可诊断为妊娠期高血压:①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自第20周开始;②收缩压升高≥30mmHg和/或舒张压升高≥15mmHg。

妊娠期高血压在全球孕妇中的发生率约为5-8%,其中以欧美地区为主,发生率可达10%以上,而亚洲地区相对较低。

二、诊断和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的诊断和治疗工作非常重要,对孕妇和胎儿的健康都有直接影响。

临床上需要对孕妇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甲状腺功能、血脂水平、肾脏功能、免疫功能等多个方面的检查。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降压药和减少危险因素,如限制盐的摄入、适量的运动等。

三、新进展和研究结果近年来,针对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研究逐渐加强,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果。

以下是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1.洛匹那韦治疗妊娠期高血压这是一项基于中国的临床研究,结果表明洛匹那韦治疗妊娠期高血压可降低母亲和胎儿的并发症风险,并提高生育成功率。

这一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关注。

2.孕妇自我参与管理模式这是一项针对妊娠期高血压的医学护理模式,旨在加强孕妇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治疗效果和预后。

该研究结果表明,孕妇自我参与管理模式能够显著改善孕妇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和家庭的负担。

3.超声心动图诊断评估妊娠期高血压合并症超声心动图成为临床医生诊断和评估妊娠期高血压并发症的常用手段之一,包括左心功能、肺动脉高压、宫内发育落后等方面。

最近一项研究表明,超声心动图可对妊娠期高血压并发症进行早期诊断和监测,有助于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减少治疗成本。

四、总结与展望妊娠期高血压是妇产科临床中常见疾病之一,受到广泛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研究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ve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regnancy)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包括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以及妊娠合并慢性高血压,发病率为5%~12%[1]。

近年来调查发现,我国妊娠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孕周提前,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患病率有升高趋势,而乡村人口的比例升高,严重患者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可发生抽搐、昏迷、脑出血、心肾衰竭、胎盘早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2],严重影响母婴健康。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造成的孕产妇死亡率为412/10万,占死亡总数的9.3%,位居孕产妇死亡原因的第二位[2]。

虽然国内外对本病已进行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但到目前为止,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但引起妊娠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3]。

针对本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做好孕期保健工作,积极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这对促进母婴健康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与病因、预防和治疗综述如下。

1高危因素与病因
1.1高危因素翁海霞认为[4],妊娠年龄大、未定期产前检查、存在孕期负性事件、经济收入低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危险因素。

赵永艳[5]调查发现,引起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初产妇比例高、孕前体重指数高、家族史多、负性情绪多、未进行系统产前检查例数多、文化程度低等。

孕妇抗磷酸抗体阳性、慢性肾炎、糖尿病、秋冬季等[1,6],均与本病发生密切相关。

本病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需要孕妇、家庭、医护人员共同参与,积极预防,才能将发病率降到最低程度。

1.2病因本病病因不明确,但很多学者认为是母体、胎盘、胎儿等众多因素作用的结果。

关于其病因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①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滋养细胞浸润过浅,只有蜕膜层血管重铸,使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导致胎盘血流量减少,引发子痫前期一系列表现[7]。

②免疫功能失衡[8]: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CD2、CD4、CD4/CD8、NK细胞、IL-2水平明显降低,IL-4、CRP水平明显升高,血清IgA、IgG、IgM 明显降低。

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是子痫前期的基本病理变化,它使扩血管物质如NO、前列环素I2合成减少,而缩血管物质如内皮素(ET)、血栓素A2等合成增加,从而促进血管痉挛。

④遗传因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具有家庭倾向性,提示遗传因素与该病发生有关,但遗传方式尚不明确。

⑤营养缺乏:低蛋白血症、钙、镁、锌、硒、叶酸等缺乏与子痫前期发生发展有关[9]。

⑥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可导致NO合成下降及脂质代谢紊乱,影响前列素E2的合成,增加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

⑦高凝和纤溶亢进状态[10-11]:妊娠期高血压患者血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Fg)明显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血小板计数(PLT)等明显降低。

2预防
引起本病的高危因素和病因复杂。

因此,应对育龄妇女做好一级预防工作:充分利用村级医生和妇女主任等资源,在村、屯开展有关孕期保健宣传工作。

孕妇适当锻炼,合理安排休息。

对孕妇加强产前检查,积极治疗原发病,对高危孕妇建立孕期保健档案和保健体系,专人负责,对孕妇及其家庭成员做好健康教育和随访工作,充分利用现代通信设备如通过发送短信、电话等通知孕期检查时间、指导用药和日常保健等,家庭成员要为孕妇创造轻松、舒适、快乐的环境,以保持孕妇心情愉快。

进食富含蛋白质、叶酸、钙、镁、锌、硒等食物,饮食搭配要合理,不严格限盐,肥胖孕妇也不宜限制热量的摄入。

及时了解孕妇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指导孕妇正确进行心理调适[12]。

高危孕妇可根据病情给予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和补充钙剂。

李惠明[13]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人群血流动力学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心脏指数(CL)呈明显上升,波型系数(K)、外周阻力(TPR)、血流平均滞留时间(TM)、血液黏度(V)明显下降,建议加强对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人群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动态监测,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

3治疗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可在家或住院治疗,轻度子痫前期经评估后决定是否院内治疗,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患者应住院治疗[1]。

无论是选择在家还是住院治疗,均应密切监测血压变化,发现异常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

3.1常用降压药物拉贝洛尔:该药不但显效快,而且可对抗血小板凝集,促进胎儿成熟,不引起血压过低或反射性心动过速。

用法:50~150 mg,口服,3~4次/d,必要时静脉注射。

硝苯地平:可解除外周血管痉挛,使全身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用法:口服10 mg,3次/d,紧急时舌下含服10 mg,但24 h总量不超过60 mg;可出现头痛、心悸,与硫酸镁有协同作用。

尼莫地平:具有选择性扩张脑血管的优点。

用法:20~60 mg口服,2~3次/d;静脉注射:20 ~40 mg+5%葡萄糖溶液250 mL,总量不超过360 mg/d,副作用有头痛、恶心、心悸及颜面潮红。

甲基多巴:妊娠期使用效果较好。

用法:250 mg口服,3次/d;可根据病情酌情增减,最高不超过2 g/d。

副作用有嗜睡、便秘、口干、心动过缓。

3.2硫酸镁治疗该药是治疗子痫的首先药物。

用药方案:静脉给药+肌內注射。

①控制子痫:静脉给药:负荷剂量2.5~5 g溶于10%葡萄糖20 mL静注或加入5%葡萄糖100 mL快速滴注,然后1~2 g/h静滴维持。

或夜间睡前停用静脉给药,改为肌内注射,用法:25%硫酸镁20 mL+2%利多卡因2 mL深部肌内注射。

24 h总量25~30 g,疗程24~48 h;②预防子痫发作:负荷和维持剂量同控制子痫处理。

用药时间长短依病情面定。

应用硫酸镁治疗时,应严格掌握用药指征和注意事项,有条件者应监测血清镁离子浓度。

3.3其他治疗方法应用川芎嗪治疗该病患者也取得良好的效果[14-15]。

方法:川芎嗪注射液120 mg +5%葡萄糖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 静滴,1次/d,2 w/疗程。

杨双报道[16],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肝素治疗,尿蛋白下降明显优于单用肝素或还原型谷胱甘肽。

并发左心衰竭时可给予持续静-静脉血液滤
过治疗[17],可反复进行,但患者心力衰竭症状全部缓解,双下肢水肿消退,胸腔积液消失,电解质恢复正常,超声心动图射血分数(EF)达到56%~63%,心输出量恢复到4.8~5.6 L/min,心功能恢复到Ⅰ~Ⅱ级即停止治疗。

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在临床工作中,应选择适宜的治疗方案,才能保证母婴安全。

综上所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高危因素和病因复杂,应对育龄妇女做好一级预防工作。

加强孕妇产前检查和孕期保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对降低孕产妇和围生病死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谢幸.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64-66.
[2]于曼.567例妊娠高血压疾病发病趋势的临床资料分析.重庆:重庆医科大学,2012.
[3]田瑞環.妊娠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及预防[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6):1979-1980.
[4]翁海霞.妊娠高血压疾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非条件Logistic模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5):555-556.
[5]赵永艳,唐慧艳.160 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6):2455-2456.
[6]夏建丽,刘娇兰,余卢妹.妊娠高血压疾病的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J].当代医学,2010,16(16):43-44.
[7]谢柳兴.胎盘细胞凋亡和自噬与妊娠高血压疾病[J].医学综述,2013,19(3):516-518.
[8]陈朝霞,王祥珍.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免疫功能和C -反应蛋白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1,29(3):263-265.
[9]谭春英,王燕,楚严,等.孕妇红细胞叶酸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病关系[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1,19 (9):68.
[10]郭素玲.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关系的研究[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1(2):129-131.
[11]李影.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改变及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导报,2013,10(19):78-80.
[12]张祖莲. 妊娠高血压疾病的治疗与预防[J].医学信息,2011,24 (8):5529-5530.
[13]李惠明,付群,黄绍芳.妊娠高血压疾病高危人群血流动力学动态变化的分析[J].实用临床医学,2011,12(5):63-64.
[14]王梅娇,罗利飞.川芎嗪注射液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和母婴结局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5):703-704.
[15]方浩.川芎嗪对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和肾功能影响[J].中国药师,2010,13(3):403-44.
[16]杨双.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肝素治疗妊娠期高血压疾病[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21):60-61.
[17]郑珍香,叶光福,吴志雄,等.持续静- 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急性左心衰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J].中国血液净化,2010,9(4):198-201.编辑/张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