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铜污染及其超富集植物的修复作用
环境修复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能力

环境修复植物对重金属吸收能力一、环境修复植物概述环境修复植物,亦称为超积累植物或重金属吸收植物,是指那些能在其组织中积累较高浓度重金属的植物。
这些植物通过其天然的生物化学过程,能够从土壤中吸收并积累重金属,从而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环境修复植物的应用是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1.1 环境修复植物的分类环境修复植物根据其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和特性,可分为几类:- 重金属超积累植物:这类植物能够在其叶片、根或茎中积累超过正常植物数倍甚至数百倍的重金属。
- 根系修复植物:通过其发达的根系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在根系中积累。
- 地上部分修复植物:主要通过叶片吸收大气中的重金属,如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
1.2 环境修复植物的作用机制环境修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实现:- 根系吸收:植物根系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
- 转运与积累:吸收的重金属通过植物体内的转运系统,被输送到植物的各个部位,尤其是叶片和茎。
- 稳定与解毒:植物体内存在多种机制来稳定重金属,减少其毒性,如通过合成金属结合蛋白、金属螯合肽等。
二、环境修复植物的应用场景环境修复植物的应用非常广泛,主要应用在以下几个领域:2.1 土壤修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种植环境修复植物,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恢复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
2.2 水体净化在水体受到重金属污染的情况下,通过种植特定的水生或湿生植物,可以吸收水中的重金属,净化水质。
2.3 大气污染治理对于大气中的重金属污染,可以通过种植某些能够吸收大气中重金属的植物,如通过叶片的蒸腾作用,减少大气中的重金属含量。
2.4 矿山修复矿山开采过程中常伴随着重金属的释放,利用环境修复植物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可以加速矿山地区的生态恢复。
三、环境修复植物的挑战与发展前景尽管环境修复植物在环境治理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3.1 植物选择的局限性并非所有植物都能有效吸收重金属,而且不同植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植物种类是一个挑战。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植物修复【摘要】土壤重金属污染是急需解决的环境问题之一,植物修复对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治理修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介绍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基本原理、研究现状以及优缺点,并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植物修复;重金属;超积累植物;土壤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土壤中重金属污染不仅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与品质,而且会通过食物链危及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如日本的痛骨病事件就是典型的例证。
由于重金属污染物在土壤中难迁移,又不能被微生物降解,价态变化复杂,使得治理非常困难[1]。
目前,常用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如客土法、淋溶法、施用化学改良剂等)[2],大多只能暂时缓解重金属的危害,还可能导致二次污染,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近年来出现的植物修复技术由于成本低、效果良好、环境友好等优点,正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研究和开发的热点[3,4]。
1.植物修复技术及其机理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将某种特定的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该种植物对土壤中的污染元素具有特殊的吸收富集能力,将植物收获并进行妥善处理(如灰化回收)后即可将该种重金属移出土体,达到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的[5]。
根据机理不同分以下4种:植物萃取、植物稳定、植物挥发和植物转化。
植物萃取又称植物提取技术。
重金属经植物根系吸收后,继而转移、贮存到植物茎叶,然后收割茎叶,从而达到去除土壤重金属元素的目的。
植物萃取技术利用的是一些对重金属具有较强富集能力的特殊植物,要求所用植物具有生物量大、生长快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的特点,并具备对多种重金属较强的富集能力(即超富集植物)[6],植物萃取是目前研究最多且最有发展前景的植物修复方式,此技术的关键在于寻找合适的超富集植物和诱导出超级富集体。
植物稳定是耐性植物利用其自身的机械稳定作用和吸收沉淀作用固定土壤中重金属的方式,包括了分解、沉淀、螯合、氧化还原等多种过程,这些过程可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防止其进入水体和食物链。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研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研究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加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已成为世界性的环境问题。
重金属污染对环境和人类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理。
植物作为自然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研究。
本文将针对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研究展开探讨。
一、植物对重金属的响应机制植物生长过程中,受到重金属等污染物的影响,会发生一系列响应机制。
植物在受到重金属污染时,通常会产生以下几个响应机制:1、生理响应:植物对重金属的生理响应包括产生生长抑制、离子平衡失调、光合活性下降等现象。
例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其叶片通常会出现氧化损伤、叶绿素降解等生理现象。
2、形态响应:植物对重金属的形态响应包括根系扩张、根系表面的分泌物增多等现象。
例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其根系通常会比正常植物更为发达,以进一步增加吸收重金属的面积。
3、分子响应:植物对重金属的分子响应包括过氧化物酶活性增加、多酚类化合物含量增加等现象。
例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其离子通常会参与到细胞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中,增加多酚类化合物的合成和生物膜的稳定性。
二、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应用重金属污染的生态修复应用,主要是通过各种植物的生态功能以及生长特征,对重金属污染土壤进行修复。
目前,被广泛使用的生态修复菜单包括:耐性植物、修复植物、可食用植物和草本植物。
1、耐性植物:耐性植物是指一类能够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存活、生长的植物。
耐性植物通常具有各种形态和分子适应性的响应机制,比如对于重金属离子的吸收量相对较低,能够快速积累重金属等特性。
耐性植物通常被用于重金属污染区域的植被恢复和土壤保护等工作中。
2、修复植物:修复植物是指一类能够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生长,且积累重金属,减少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植物。
修复植物通常具有快速生长、大量吸收污染物的特征。
修复植物被广泛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中。
超积累植物和污染土壤修复

• 第一种情况(连续植物提取):植物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能吸 收、转运、积累和忍耐高含量的重金属。
• 第二种情况:某些植物只能在一段时期内吸收重金属,或整个 生命期中都吸收但吸收量很低。
1 植物提取
>植物提取技术与其他修复模式的区别之处在于重金属地上 部分含量的不同。 >因而植物提取技术要求植物能从根部吸收重金属离子,还 能有较高的地上部分转运能力。
1 植物提取
• 植物提取例子
印度芥菜在高浓度可溶性Pb 营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茎 中Pb含量达到1.5%;
印度芥菜还能吸收积累Cr、 Cu、Zn、Cd 、Ni等重金属。
1 植物提取
• 重金属超积累植物 为植物修复的核心部分,最早的
概念于1977年Brooks提出,现在接近成熟。
>超积累植物地上部分的重金属含量是同等生境条件下其他 普通植物含量的100倍以上; >在污染地生长旺盛,生物量大,能正常完成生活史; >富集系数(BCF)和转运系数(TF)都大于1。一般而言,植物 体内重金属临界含量为Zn:10000mg/kg,Cd:100mg/ kg,Au:1mg /kg,Pb、Cu、Ni、Co均为1000mg/kg。
防止 污染物质扩散、迁移
4 植物降解过滤
>含义:指污染物被植物根系吸收后通过体内代谢活动来过滤、 降解污染物质的毒性。
如六价Cr生物有效性最强,通过植物根系的降解作用后变成 低价态的三价Cr,毒性大大减弱.
>植物的降解作用与根际土壤环境密切相关。根际分泌物的存在, 使土壤理化性质,如pH值、氧化还原电位、微生物组成等显著 改变.
Thank you!
重金属污染环境下植物修复研究

重金属污染环境下植物修复研究植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植物来清除污染物的环境修复技术。
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下,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并将其转移到植物体内,从而减少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达到修复环境的目的。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工业园区、矿区和农业区等不同污染环境的修复项目中。
研究表明,一些植物生长适应性强,能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下生存,并吸收大量的重金属元素。
这些植物被称为超富集植物,如拟南芥、金合欢、柳叶菜等。
超富集植物特别适合用于重金属污染环境下的植物修复研究。
超富集植物的应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使用超富集植物本身,直接将其种植在受污染区域,通过吸收和转移重金属来修复环境;另一种是使用非超富集植物,但是将超富集植物的基因转移到非超富集植物中,使得非超富集植物也具备超富集植物的超净化能力。
目前,使用超富集植物进行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已经成为环境科学的热点之一。
植物对于不同的重金属元素具有吸收和转移的选择性,这种选择性不仅受到植物本身的生理特性的影响,还受到土壤环境的影响。
研究发现,超富集植物在重金属富集方面存在着物种选择性。
不同的超富集植物对不同的重金属元素有不同的吸收效率。
例如,拟南芥对镉的吸收效率最高,而柳叶菜对铜的吸收效率最高。
此外,土壤环境的不同也会影响超富集植物的富集效果。
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pH值、水分含量等都会影响植物的富集效果。
因此,在进行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时,需要选择适合本地土壤环境的超富集植物,并结合土壤环境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调整。
除了生理环境的影响外,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还需要考虑植物的生态安全问题。
在进行植物修复技术的研究时,需要选择植物的生长周期短、生长结构简单、不具有毒性的植物,并确保超富集植物的富集量不会超过生态安全的极限。
总之,超富集植物在重金属污染环境下的修复技术研究已经获得了广泛关注。
在进行研究时,需要考虑到不同超富集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吸收效率、土壤环境的影响以及生态安全问题。
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修复中的运用

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修复中的运用摘要:目前,我国重金属污染耕地的程度越来越强,如果耕地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则必然会给生态环境系统造成严重的影响。
对此,相关管理部门开始加大管理措施,应用植物修复技术,对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问题进行有效修复,这能够在一定层面上有效满足社会环保发展要求。
基于此,本文主要对植物修复技术在重金属污染耕地土壤中的修复应用进行以下相关内容研究,从而为重金属污染问题的有效解决奠定理论基础以及经验借鉴。
关键词:植物;污染;修复技术;重金属;耕地土壤前言:在生态环境发展过程当中,土壤是其重要组成内容,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当前,工业、农业发展迅速,土壤污染问题逐渐突显,这对社会生态环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久而久之也对人们生活状况造成了严重影响。
近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尤其是在重金属污染方面的修复技术,发展越来越迅速,并且在重金属土壤修复过程当中取得了一定成效。
关于植物修复技术,其能够在一定层面上节约资金成本,并且也具有高效果的优势。
总之,其应用价值意义非常重要。
一、植物修复技术概念植物修复技术,能够对重金属污染过后的耕地土壤问题进行有效修复。
在修复过程当中,可通过特定的植物,吸附耕地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避免重金属元素进一步扩散到耕地土壤当中,对土壤结构造成破坏。
总之,植物修复技术能够修复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以及修复生态系统等,从而确保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
其中,对于植物修复技术,可包含以下几种技术形式:一是植物提取技术。
其能够在吸收以及运转的功能作用下,集中处理重金属污染元素等,确保重金属污染元素得到统一、有效的处理。
同时,将耕地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不断降低。
另外,在技术应用下,所选用的植物要具备较强的抗病性,能够抵抗一些外在病菌的侵扰,从而有效在耕地土壤中提取更高浓度的重金属元素污染物质。
二是植物稳定技术。
其中,所使用的植物可在光合作用原理下,对耕地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元素进行转化,使其中重金属污染元素转变成无害物质。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和修复机制

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和修复机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发展,重金属污染日益成为全球环境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重金属在环境中的积累对生物体产生毒害,威胁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而植物在这一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能够对重金属污染做出响应,还能通过一系列的修复机制来减轻环境的污染程度。
本文将从植物对重金属的响应和修复机制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1. 重金属的吸收与积累重金属对植物的吸收是引起重金属污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植物通过根系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进行吸收,并不断积累到地上部分。
植物根系具有不同吸附特性,对不同重金属的吸收能力也不同,比如铅、镉、汞等重金属更易被植物吸收。
2. 细胞生理响应植物在受到重金属污染后,会发生一系列细胞生理响应。
首先,植物会产生一系列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对氧化应激的抵抗能力。
其次,在重金属胁迫下,植物会增加产氧化酶和抗氧化酶活性,以降低细胞内的氧化损伤。
此外,植物还会产生一些特殊蛋白质,如金属结合蛋白,以减少重金属的毒害。
3. 基因表达调控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还涉及到基因表达的调控。
重金属触发了植物体内一系列与重金属抗性和解毒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从而使植物能够更好地适应重金属胁迫。
通过转录因子的介导,植物可以增加抗氧化相关基因和金属离子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以提高对重金属污染的响应能力。
二、植物对重金属污染的修复机制1. 重金属的富集和转运植物通过富集重金属的方式来修复污染环境。
在重金属污染区域中,植物的生长受到限制,因此它们能够在体内有效地富集和转运重金属,减轻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
一些植物甚至可以将重金属转运到根部,并将其沉积在根壤界面,形成重金属的结构,减少其对植物体内的毒害。
2. 螯合和解毒物质的产生植物通过产生一些特殊的螯合物质和解毒物质来修复重金属污染。
这些物质能够与重金属形成络合物,降低重金属的毒性。
同时,植物还能够通过排泄物根系分泌物,降解重金属污染物质,减轻环境的污染程度。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及修复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及修复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重金属污染是土壤污染的一种,其对土壤和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及修复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响应在受到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情况下,植物为了适应环境,会产生一系列的响应。
一般而言,植物的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生长受到抑制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能对植物的生物化学过程造成伤害,进而影响植物生长和发育。
重金属元素的毒性直接影响生物发育,因此对植物的根系形成和分裂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2.快速排除重金属植物通常会通过根系吸收重金属离子,但他们也会将这些离子快速地从根中释放出去,从而防止污染物进入植物体内。
这显然是一种积极的响应方式,因为它有助于降低土壤的重金属浓度。
3.激活逆境响应机制植物的逆境响应机制能够使其对环境逆境产生积极的响应。
逆境响应机制关键的细胞调节因子、激酶和转录调控因子等物质,在植物体内会激发出天然防御机制,然后引导分子生物学和身体化学的过程。
这使得植物能够以一种更强健的方式引导生长,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环境。
二、植物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修复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的背景下,植物修复的过程已成为解决土壤污染问题的重要途径,其原理为通过植物的有效吸收能力将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捕获并分解降解,使污染的土壤得到净化。
目前,对于植物修复土壤中的重金属离子这一领域建立起了一整套理论和方法:1.植物吸收重金属,净化土壤植物修复的主要原理是通过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转移和稳定,从而有效降低土壤中重金属浓度。
由于各种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能力并不相同,因此在选择具体的植物时需要根据不同的重金属污染类型采用不同的植物种类。
2.植物蓄积重金属,净化土壤植物不仅是吸收重金属污染物,也可以将其从土壤中清除。
将植物材料处理后,通过焚烧或堆肥处理,将重金属污染物转移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形态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目前研究最为火热且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3.3 生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指 利用植物及其根际 微生物体系的物理、 化学或生物过程来 吸收、挥发、转化、 降解或固定土壤污 染物的一种原位生 物修复技术 动物修复技术是指 土壤动物群(如蚯 蚓等)通过直接的 吸收、转化和分解 或间接的改善土壤 理化性质,提高土 壤肥力,促进植物 和微生物的生长等 作用而修复土壤污 染的过程
植物挥发
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的 一些特殊物质使土壤 中的重金属转化为可 挥发态,或者植物吸 收土壤中的重金属至 体内后将其转化为气 态物质释放到大气中, 从而净化土壤。
植物固化
植物利用其自身的 机械稳定和沉淀作 用固定土壤中重金 属,降低重金属毒 性并防止其进入水 体和食物链,从而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植物提取技术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最有发展前景的方法
3.4 植物修复技术
直接将特定植物种植在重金属污染区域,植物对土壤中污染元素有 特殊的吸收和吸附能力,直接吸收污染元素,将其从土壤中带走,达到 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的目的
3.4 植物修复技术
根据作用机理可将植物修复技术分为:
①植物提取;②植物挥发;③植物固化;④根际过滤;⑤植物降解
植物提取
利用重金属富集能力 较强的植物-超富集 植物的根系吸收污染 土壤中的重金属,转 移并储存在地上部分, 随后收获地上部分并 集中处理。
4.4 几种铜超富集植物
目前对于植物富集铜有过不少报道,并已发现绝大多数的铜积累和超富 集植物主要集中在唇形科、石竹科、马齿觅科、豆科、禾本科、漆树科和 马鞭草科等。发现的指示植物有酸模、女娄菜、宽叶香薷、海州香薷、小 头寥等。在我国现已发现的铜矿指示植物中,一些植物中铜的含量已达到超 积累水平,表现出超积累特征,如鸭跖草、海州香薷以及蓖麻。
植物修复法、动物修复 法、微生物修复法
3.2 各种修复方法的比较
物理修复技术:
优点是处理效率高、工艺简单、效果显著; 缺点是人力物力耗费较高、不能从根本上解 决污染问题。
化学修复技术:
优点是处理周期较短、效率高、效果明显; 缺点是可能对植物生长和土壤肥力造成不良 影响、产生一定的二次污染问题。
优点是对土壤性质影响小,治理成本低,可 以彻底去除土壤中重金属污染,另外植物修 复还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能获得良好的社 会效益;缺点是修复周期较长。
1083.4℃
2567℃ 8.960g/cm³
1.2 铜的化学性质
原子序数 29 CU
元素符号
摩尔质量 63.5g/mol 常见化合价为 +1 +2 CuCl、Cu2O、Cu2S
CuCl2、CuSO4、Cu2(OH)2CO3
1.3 铜的常见用途
电器和电子市场:电线、母线、变压器绕 组、重型马达 工业机器和设备:工业阀门和配件、 仪表、滑动轴承、模具、热交换器和泵 等
2.5 我国土壤铜污染现状
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中 7 个地方的总铜含量低于 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 准的水平(50mg/kg), 而海口的铜含量高于该标 准。这说明我国各地表层 土壤中铜的含量都未达到 污染的水平,而海南岛可 能受到独特的地质和气候 条件的影响,表层土壤中 铜的含量较高。 总体来看,南部地区的 铜含量高于北部,西部高 于东部。
危害人类及动物健康
2.4 土壤铜的环境质量标准
一级标准为保护区域 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 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为保障农业 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 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为保障农林 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 土壤临界值
《土壤环境 质量标准》 (GB15618 -1995)
2.5 我国土壤铜污染现状
机理
海州香薷中含氧螯合物 ,特别是根、茎及叶细胞壁中含氧螯合 物对铜的结合钝化可能起着铜解毒的重要作用 ;而随着铜胁迫时间延 长,除了细胞壁钝化外,铜与其诱导产生的含硫螯合物结合以及 Cu2+还原可能是植物对铜解毒的主要机理 。
自身机理等方面找到抗重金属的内在原因,为分子基因工程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4.3 铜超富集植物研究现状
迄今发现超积累植物700余种,广泛分布于约个50科,但绝大多数属于镍 超积累植物有329种,铜超积累植物37种,这些超积累植物绝大部分是在 气候温和的欧洲、美国、新西兰及澳大利亚的污染地区发现的。有的超积累 植物可同时积累多种重金属,如在37种铜的超积累植物和种30钴的超积累植 物中,有12种对铜和钴都有超积累能力,但目前还没发现哪一种植物具有广谱 的重金属超积累特性。
国防工业:用以制造子弹、炮弹、枪炮零件 轻工业:钟表机芯、造纸机的网布、 辊轮、印刷铜版 农业生活:波尔多液、泳池消毒剂
1.4 铜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铜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铜对于血液、中枢神经和免疫系统,头发、皮肤和骨骼组织以 及大脑、肝脏、心脏等内脏的发育和功能有重要影响。人体缺乏 铜会引起贫血,毛发异常,骨和动脉异常,甚至脑障碍。但如过 剩,会引起肝硬化、腹泻、呕吐、运动障碍和知觉神经障碍。
4.2 超富集植物筛选方法
盆栽模拟法
将幼苗种植在人为添加
野外采样分析法
通常对某一种或者某几 种重金属元素具有超富
铜污染的土壤中,室内
条件下对整个生长周期 观察记录,测定植物对 铜的吸收特性,筛选出 合适的植物
集能力的植物都会大量
生长在富含这些元素的 土壤表层,如矿区、成 矿作用带等
与生长在铜金属矿区的植物相比,盆栽中的植物被驯化时间短,有利于从植物
1.5 铜摄入过量对人体的危害
铜摄入过量(64mg/d):
导致中毒,症状包括反胃、恶心、呕吐、腹泻。其它严重症状包 含血尿、黄疸、寡尿。铜摄入量超过正常摄取量的1000倍则有致命的 风险。
铜摄入过量主要表现为Wilson氏征:
会引起胆汁排泄铜的功能紊乱。组织中铜的滞留,沉积于肝脏则引起慢性 活动性肝炎;沉积于脑部出现小脑性运动失常和帕金森综合征;沉积于肾 则引起肾小管中毒表现,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沉积在角膜可在后弹力层 上出现铁锈样环。 长期接触铜容器,管道或阈门,酸性食物和饮料能溶解毫克量的铜,这足以 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
2.6 土壤重金属污染的特性
1
2 3
隐蔽性
土壤重金属污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人们很难直观的发现, 只有对土壤样品进行化学分析和对农作物残留物进行检测,才 能了解土壤的污染情况。
不可逆性
由于重金属在土壤中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土壤结构和 功能的变化,且由于重金属很难降解。 因此,一旦污染很难恢 复原状。
金属冶炼,工业制造,电镀工业,电子制造业等 每年会产生大量的铜污染废料。 随着农业中含铜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农田 污泥施用、污水灌溉使一些地区出现土壤铜污染 的现象。
冶炼工业制造
污水污泥灌溉
2.2 土壤中铜的形态
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
土壤中铜的存在形态一般可以分为:可交换态、碳酸盐结
累积性
相比于大气系统、水系统,在土壤系统中,重金属污染物扩 散比较慢,迁徙比较困难,这就导致重金属污染物很容易积累在 土壤中,从而引起土壤重金属超标。
3土壤铜污染修复方法
3.1 土壤铜污染修复法分类
物理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
换土法、客土法、翻土 法、去表土、电解法、 热处理法
化学改良剂法、化学淋 洗法、化学栅法
铜元素在机体运行中具有的作用:
铜在人体内含量约100~150mg,血清铜正常值1~1.2μ g/ml, 铜是人体中含量位居第二的必需微量元素。含铜的酶有酪氨酸酶、 单胺氧化酶、超氧化酶、血铜蓝蛋白等。 铜对血红蛋白的形成起着活化的作用,它促进铁的吸收和利用, 在传递电子、弹性蛋白的合成、嘌呤代谢、磷脂及神经组织形成 方面有重要意义。铜还是机体内蛋白质和酶的重要组成部分,许 多重要的酶需要微量铜的参与和活化。
这些形态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它们之间还可以 互相转化,土壤的pH、铜的含量、有机质含量、氧化物形态及其含 量和植物根系都会影响到铜形态的变化。通常残渣态铜被视作无效 态,生物有效性较低,对动植物机体的影响最小。
2.3 土壤铜污染的危害
1 2
降低土壤生物活性和土壤肥力
研究表明,投加铜等重金属能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微生物 呼吸强度和脱氢酶活性,尤其以脱氢酶活性指标比较有规律,该指标代 表土壤生物活性总体水平。当投加铜的浓度为允许量的 4.9 倍时土壤微 生物量减少 51%
4.5 海州香薷及鸭跖草富集铜的分布和机理
分布
细胞壁是鸭跖草根中铜结合的主要位点 。而在叶中 ,铜主要分布 在含核糖核蛋白体的细胞溶质部分中, 在茎中 ,随铜浓度提高 ,铜向含 核糖核蛋白体的细胞溶质部分的分配增加。
海州香薷吸收大量的铜主要分布在根部, 根系所吸收的铜主要积 累在细胞壁 ;随着铜处理时间和处理浓度增加 ,海州香薷根系和地上 部铜含量均增加, 其中根系铜含量增加更明显。 运用差速离心技术分析铜在海州香薷细胞内的分布,表明细胞壁 和叶绿体是海州香薷叶中铜结合分布的主要位点 ,而细胞壁是海州 香薷根细胞中铜的主要位点 。
微生物修复法对重 金属污染物修复是 指利用土壤中某些 微生物(如藻类、 细菌、真菌等)对 重金属污染物进行 吸收、沉淀、氧化 和还原作用等,从 而降低土壤中重金 属毒性的过程
3.3 生物修复技术
蚯蚓对污染土壤铜有一 定的富集能力 。以富集系 数即蚯蚓体内铜浓度与土 壤铜浓度的比值作为其富 集能力的指标 ,在 Cu2 +200 mg/kg处理培养 21d后 , 蚯蚓肠道的富集 系数为 2.65。 肠道与表 皮的富集系数都随着培养 时间的延长而增大 ,随着 污染浓度的增加而下降 。
降低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当土壤中铜含量超过一定值时,就会抑制作物生长,并导致减产。 究表明随着重金属铜等浓度的增加,作物生长量下降。高铜对农作物生 长势、微量元素含量、细胞膜透性及光合作用都有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