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门风雪》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2019-2020学年北师大附中京西校区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北师大附中京西校区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家(节选)巴金风刮得很紧,雪片像扯破了的棉絮一样在空中飞舞,没有目的地四处飘落。
左右两边墙脚各有一条白色的路,好像给中间满是水泥的石板路镶了两道宽边。
街上有行人和两人抬的轿子。
他们斗不过风雪,显出了畏缩的样子。
雪片愈落愈多,白茫茫地布满在天空中,向四处落下,落在伞上,落在轿顶上,落在轿夫的笠上,落在行人的脸上。
已经到了傍晚,路旁的灯火还没有燃起来。
街上的一切逐渐消失在灰暗的暮色里。
路上尽是水和泥。
空气寒冷。
一个希望鼓舞着在僻静的街上走得很吃力的行人——那就是温暖、明亮的家。
“三弟,走快点,”说话的是一个十八岁的青年,一手拿伞,一手提着棉袍的下幅,还掉过头看后面,圆圆的脸冻得通红,鼻子上架着一副金丝眼镜。
在后面走的弟弟是一个有同样身材、穿同样服装的青年。
他的年纪稍微轻一点,脸也瘦些,但是一双眼睛非常明亮。
“不要紧,就快到了。
……二哥,今天练习的成绩算你最好,英文说得自然,流利。
你扮李医生,很不错,”他用热烈的语调说,马上加快了脚步,水泥又溅到他的裤脚上面。
“这没有什么,不过我的胆子大一点,”哥哥高觉民带笑地说,便停了脚步,让弟弟高觉慧走到他旁边。
“你的胆子太小了,你扮‘黑狗’简直不像。
你昨天不是把那几句话背得很熟吗?怎么上台去就背不出来了。
要不是朱先生提醒你,恐怕你还背不完嘞!”哥哥温和地说着,没有一点责备的口气。
觉慧脸红了。
他着急地说:“不晓得什么缘故,我一上讲台心就慌了。
好像有好多人的眼光在看我,我恨不得把所有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说出来……”一阵风把他手里的伞吹得旋转起来,他连忙闭上嘴,用力捏紧伞柄。
这一阵风马上就过去了。
路中间已经堆积了落下来未融化的雪,望过去,白皑皑的,上面留着重重叠叠的新旧脚迹,常常是一步踏在一步上面,新的掩盖了旧的。
“我恨不得把全篇的话一字不遗漏地背了出来,”觉慧用刚才中断了的话接着说下去;“可是一开口,什么话都忘掉了,连平日记得最熟的几句,这时候也记不起来。
高考散文阅读

散文阅读专题讲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柴门小院王本道①记忆的底片中,似有幅图画,那是一棵老树掩映下的一个方方正正的小院。
院墙底部砌有尺把高的青石,上部多由稀疏的树木枝条拼凑而成,高不盈米。
院门十分简陋,由薄薄的木板条钉制而成,门上无锁,通常是四敞八开的,夜间也只是虚掩着。
透过院墙和院门的缝隙,清晰可见院中栽种的瓜果菜蔬、欢蹦乱跳的鸡鸭猫狗、墙上挂着的农具、墙角立着的磨盘,还有那一串串金灿灿的玉米和红艳艳的辣椒。
有时候,能看到院里老人拉着幼小的孩子蹒跚学步,系着围裙的女人安静地择菜,“咯咯咯”地召唤着鸡鸭吃食……这是当年我在辽南山区插队时,每天都司空见惯的柴门小院。
②这样的柴门小院,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不计其数,千百年来,它们供一代代子民繁衍生息。
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十年寒窗、面壁苦读,一个个孩子在柴门的进进出出中长大成人,而后告别小院,走上各自的人生舞台。
他们生于斯、长于斯,对柴门小院怀有厚重的情感,寄托了无限情思,无论走到哪里,无一不葆有质朴的家国情怀,涌动着割舍不断的乡愁。
③那一幢幢质朴无华的柴门小院,演绎着许多动人的故事,续写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风雪交加的夜晚,出门在外的游子归心似箭,远远看见柴门内微弱的灯光,听到门前的犬吠,那是何等温暖与亲切。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诗圣杜甫在饱受安史之乱的磨难之后,与家人久别重逢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柴门虽然简陋,然而它淡泊宁静,里里外外的人和事都清晰可见。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当年那位风流倜傥的才子崔护,若不是透过柴门的缝隙,一睹那位面若桃花的姑娘的风采,如何能最终成就一段佳话?④在中国,由于“门第”观念,“门”有着诸多讲究,历来颇受重视。
旧时男女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门当户对”,女孩子出嫁被称作“出门子”,迎娶新媳妇称为“过门”。
2021-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2021-2022学年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五中学高二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根据所学名著,完成15-16题.15、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路遇丈人,丈人语含讥讽,甚至只顾“植其杖而芸”,态度倨傲。
表现出他对孔子行为的不以为然。
而留子路宿,又表现其较高的修养。
(《论语》)B.理发师和神父听到桑丘的报告后,他们定下了一个计策,就是由神父化装成家丁,理发师化装成贵妇人,引堂吉诃德出山为贵妇人复仇,以达到骗他回家的目的。
(《堂吉诃德》)C.周瑜用“招亲”之计欲谋害刘皇叔,结果被诸葛亮识破。
周瑜气得昏过去,醒来连叫数声“既生瑜,何生亮”后死去。
周瑜死后鲁肃为大都督,总领吴军。
(《三国演义》)[学#D.宝玉生日,大家做“占花名”的游戏。
宝钗掣的是一支牡丹,题着“艳冠群芳”四字,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
黛玉的是芙蓉,题着“风露清愁”四字,写着“莫怨东风当自嗟”。
(《红楼梦》)16、请简述《家》中鸣凤在出嫁前最后一个晚上的情况。
(3分)参考答案:15.C(“招亲”之计被识破,是二气周瑜,周瑜气死在“假途灭虢”之计失败上。
)16.鸣凤怀着最后的希望去找觉慧(1分),不知情的觉慧忙着写稿不断打断鸣凤的话, (1分)鸣凤含泪走出觉慧的房间,喊着觉慧的名字跳湖自尽。
(1分)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马寅初:兄弟我很硬朗堂堂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的讲话这样开头:“兄弟我今年73岁……”其后他大讲自己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冷水浴的乐趣,甚至在火车上也必弄桶凉水来冲洗,“凉水一激,汗毛孔里的泥垢就出来了。
”这是北大老校友回忆当年初入北大,听马校长讲话时的情形,他们的感觉是“有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情和不加修饰的直率。
”而他们看见马校长,第一印象是:“身体出奇的棒,当时他年已古稀,虽然鹤发稀疏,却有红润的童颜。
他仍常常在假日到西山去爬山,还常年坚持洗冷水澡,在北京冬天那寒风刺骨的河岸上,老人家光着身子往冷水里跳。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0篇(1)

最新高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和答案详细解析50篇(1)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里的岁月风尘张瑞超①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静地封存在心底。
②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
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
一道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
③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④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
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
”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
⑤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
简陋的门,无需掩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
数量庞大的贫穷,喂养一两户的富裕。
落魄的村庄中,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闭。
偶尔经过,猛然响起几声犬吠,警示我们不要走近。
⑥敞开的门,无需透过柴门缝隙张望,就可瞅见院中家什,锃光瓦亮的铁锨等农具,堆砌的柴禾等,一览无余。
那时候,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迟疑的步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破瓦碗,轻声走进院门,发出浑浊的声音,只是为的一口喘息的生命。
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
⑦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的心理上安全屏障。
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宣示。
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
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
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
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
坏事做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
⑧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是有气无力,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
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001]
![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54515cdd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069eb5f.png)
语文初二上册期末复习诗歌鉴赏综合试题含答案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杂诗》唐·无名氏近寒食雨草萋萋,著①麦苗风柳映堤。
等是②有家归未得,杜鹃③休向耳边啼。
【注解】①著:吹入。
②等是:等于。
③杜鹃:鸟名,即子规。
(1)诗中的________一词可以看出诗人写诗的时节。
(2)请结合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1)赏析“九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古诗词阅读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2)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4.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诉衷情(宋)陆游当年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1)诗中“天山”代指________,“尘暗旧貂裘”借用了________的典故。
(2)下列理解错误的是()A.“梦断”一词语势急转直下,转慷慨激昂为伤感悲凉。
B.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精神世界。
C.“关河”两句表明作者曾长期受到重用,征战前线。
D.“未”、“先”、“空”三字流露出沉痛悲愤和不甘。
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春晚①书山家屋壁贯休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睛。
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
【注】①春晚,即晚春,此时正是山家农忙春耕季节。
(1)贯休的诗善用叠词,请你说说第三句“蒙蒙”、“泠泠”两个叠词妙在哪里。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营城第一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

吉林省长春市九台营城第一中学高三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5题。
周朴园(惊愕)梅花?鲁侍萍还有一件绸衬衣,左袖襟也绣着一朵梅花,旁边还绣着一个“萍”字。
还有一件,——周朴园(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怎么,是你?鲁侍萍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不认识了。
周朴园你——侍萍(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鲁侍萍(愤怒)我没有找你,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
我今天没想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周朴园你可以冷静点。
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如果你觉得心里有委屈,这么大年纪,我们先可以不必哭哭啼啼的。
23.对下面的舞台说明和台词,你是如何理解的?(3分)(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侍萍。
半晌)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24.应该怎样理解鲁侍萍“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这一“怒吼”?(3分)25.请根据这段戏的人物冲突,概括两种对立的人物性格。
(2分)周朴园:鲁侍萍:参考答案: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丝绸之路是民族交流融合的舞台“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续写古代丝绸之路的传奇,不仅要看到其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还要看到其在民族交流融合方面的纽带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山东省莱芜市克山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山东省莱芜市克山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方戏剧求逼真,说白动作,完全要逼近真实;而中国戏剧却求与真实隔开一层,达到教人放松、教人解脱的效果。
中西方戏剧在世界整个文化体系中,各有各的特点与意义。
在五四运动时,一般人提倡西方剧,尤其如易卜生,说他能在每一本戏剧中提出一人生问题来。
其实中国京剧正是人生问题剧,在每一剧中,总有一问题或不止一问题包涵着,如死生、忠奸、义利、恩怨等。
这些都是极激动人的人生大问题,中国京剧正能着眼于此。
即使是西方戏剧也未必能如此深刻生动而刺激人。
在《大劈棺》中,庄子死了,他的妻另有所爱,而其人有病,非得人的心脏不能治,因此庄子妻遂演出了劈棺一幕,要挖取她前夫的心来医救她爱的人。
但庄子却并未死,他变为蝴蝶飞出棺来了。
这一故事中,即包涵有死生忠奸恩怨义利种种问题在内,刺激够深刻。
但蝴蝶飞出,全部问题全变为戏剧化,使看的人于重大刺激之后获得了轻松与解放。
因此看完戏,好像从那戏中情节中解脱了,使人仍可以安然入睡。
一切严重的剧情,则如飞鸟掠空,不留痕迹,实则其感人深处,仍会常留在心坎,这真可谓是存神过化,正是中国文学艺术之最高境界所企。
若看西方戏,正因其太逼真,有时会使人失眠,看了不能化,而因此其所存也不能神。
在他们是戏剧而人生化。
在中国则盼能人生而戏剧化。
其戏剧中之忠孝节义感人至深。
这正是中国艺术之精妙处。
西方戏剧又注重特定背景,有时空限制。
中国戏剧则只求描出一共相,并无时空条件之束缚,而且在很多处,必须超越时空限制,始能把剧情充分表达出。
《三娘教子》一类的唱工戏不重在情节的复杂与变化,而重在情味之真挚与深厚。
如《三娘教子》,方其在唱训子的一段,似乎像把时间冻结了,一唱三叹,使人回肠荡气,情味无穷。
把当时一番情感曲折唱出,便情味深厚了。
那一番心情之表达,则正能超越时空,直扣听众与观者之心弦。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50(1)

统编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专题练习及答案50(1)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柴门里的岁月风尘张瑞超①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静地封存在心底。
②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
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
一道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
③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④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
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
”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
⑤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
简陋的门,无需掩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
数量庞大的贫穷,喂养一两户的富裕。
落魄的村庄中,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闭。
偶尔经过,猛然响起几声犬吠,警示我们不要走近。
⑥敞开的门,无需透过柴门缝隙张望,就可瞅见院中家什,锃光瓦亮的铁锨等农具,堆砌的柴禾等,一览无余。
那时候,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迟疑的步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破瓦碗,轻声走进院门,发出浑浊的声音,只是为的一口喘息的生命。
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
⑦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的心理上安全屏障。
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宣示。
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
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
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
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
坏事做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
⑧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是有气无力,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柴门风雪宋长征①柴门在记忆之门的门外,轻轻打开,浮现出温暖的面容。
窄窄的门框,薄薄的木板,透过去能看见岁月深处的模糊与清晰。
我相信,只要有家的地方都会有单薄的柴门,你看不见它的孤单与落寞,而远去的无奈,也只在眼神与心灵交互的刹那,一股暖流瞬间流遍了全身。
柴门不说话,敞开或闭合,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朝向一间温暖的老屋,朝向老屋里摇曳的灯光和远行的旅人。
②每一个旅人在即将远行的时刻,都免不了和柴门轻轻握别。
童年的气息,母亲的气息,柴门之里的蔬菜瓜果与烟火的气息,都将渐行渐远。
天,晨曦微露,星,黯淡了光辉。
人生的一卷长路在远方铺展,徘徊或踯躅,留恋或珍藏,柴门总是在深情地守候。
③与柴门相守的人,是一生勤劳的农人。
鸡鸣犬吠的召唤,打开漫天霞光;或者,仅仅是我们的父亲母亲,用一围低矮的土墙,一架风雨飘摇的老屋,和一扇单薄的柴门,就围困了自己漫长的一生。
儿女在长大,在长高,在把目光投向柴门之外的时刻,他们的心头微微震颤,知道这低矮的围墙,单薄的柴门将不是所有能与之终老的时光。
风云际会,河汉浩淼,或许远方有着父亲母亲终其一生也不能参悟的深刻与繁琐。
但乡村的路终究是简朴的,单纯的,我们的父亲母亲从来不屑打听,包括草,包括庄稼,包括村子里那些鸡飞狗跳的所有的事物,总以为成长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蓦然回首,风霜落满了鬓发。
④乡村老了,操劳一生的父亲或母亲手把着柴门远眺,他们单薄的身影像极了柴门老朽的模样。
断了一截的门框,在风中摇摆的木板,苍凉的吱呀声像一把尖利的锯子,划破暗夜的帷幕。
⑤若是在久远的年代,是不是也会有一个落寞的征人,刚刚从战鼓厮杀声中苏醒,遥望故乡所在的方向,朔风凛冽,冰雪刺骨———一扇柴门竟成了无边却奢望的温暖。
那封写给家乡的信笺呢,是否还在驿站上停泊?那沾着体温寄给妻子的手帕呢,是否依旧在夜色中跳动着爱的火焰?⑥柴门,等待的柴门。
有离别时隐隐的疼痛,有眺望时的落寞与感伤。
只是,童年的重逢呢———大地深处那一扇柴门的吱呀声响了很多年,始终未消逝生动的面孔。
⑦我家也曾有一扇破旧的柴门,是父亲用刺槐梧桐的木板拼凑而成,门口向东,迎接着春风与朝阳。
我静静地守望在柴门旁边,知道从柴门里出去的父亲母亲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从柴门外进来,拍打着乡野的风尘,把夜色关在门外。
偶尔,归来的脚步直到很晚才会响起,水一样的月光流泻自乡村的上空,岁月寂静而安详。
作为孩子的我们有时也很有耐心,知道有一份专属于自己的爱从来不会走远,贫瘠的月光下,也能开放静美的花朵,像一只忠诚的小狗,总能盼来母亲温暖的呵斥。
转回头,甚至忘记了关上那扇薄薄的柴门。
在爱的小小忽略里,敞开在月色的清辉下。
⑧走,梦想有多远路就有多远,一个离家多年的人有时会忘记自己的来路。
风不会提醒,雨不会提醒,只有在你孤单寂寞的时候,才会记起,在一个朦胧的清晨,你曾来自于乡村的那扇柴门。
呵!你记起来了,是正月的初几还是二十几,走的时候是不是雪还在下,老屋里摇曳的灯光一夜未眠,千层底的布鞋,万层暖的棉衣,整齐地叠放在你远去的行囊里。
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沉默不语,只在手抚柴门的刹那,嗫嚅着却欲言又止,她本来想说“早些回来”还是“在外边照顾好自己”,或者什么也没想说,此后的每天每夜,把想念记挂在了一扇单薄的柴门上,等你。
⑨一扇柴门就是一个渡口,渡船的人老了,船老了,老不了岁月的清波暖流。
此岸是家,彼岸是你,在时间的洪流里,我们打捞着希望与叹息。
想家吗?想!奔波的你忙碌的你是否在深夜就开始打点行装,把心装下,把爱装进心里,把千层万卷的思念,一一叠好。
回家。
⑩窗外飘着雪花,是啊,每一片雪花都是纯洁的表达,写满爱的叮咛与牵挂,写满童年与乡村,写满着人生旅途上所有关于柴门的模糊与清晰。
当一个风雪夜归人吧,就如你离开家时的那般场景———父亲点燃一锅烟,母亲手把着柴门,将浓浓的爱与幸福,悉数收纳。
⑾一任柴门之外,风雪连天,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的人。
1.如何理解下列词句在文中的意思。
(3分)(1)柴门答:(2)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的人。
答:2.第五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答:
3.简要赏析画线部分的句子。
(3分)答:
4.作者写了哪些与柴门有关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怎样组织在一起的?(6分)答:
5.唐代诗人刘长卿有《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里“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与宋长征的“柴门风雪”意境是否一致?(5分)答:答案:1.(1)①本义:用树枝编织起来的简易门;②象征家;③是一个分界,一边是家、亲人,一边是离家在远方的人。
(2分,写出两点即可)(2)只有家才是最温暖的,这是一种普遍意义的乡情。
(1分)2.承接上文,(1分)由眼前父母把着柴门远眺的情景,联想到战争年代的征人遥望“柴门”的情景,(1分)使文章更具历史感和张力,强化思乡思亲之情。
(1分)3.本段文字采用了拟人手法。
柴门“不说话”,“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将柴门拟人化。
(1分)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柴门的原始特点,突出柴门是家人与远行者之间感情联系的纽带,(1分)为下文抒写两地思念作铺垫。
(1分)4.内容:①写“柴门”是家的象征;②写了自家破旧的柴门。
③战争年代的征人遥望“柴门”。
④远行人对家的怀念和向往。
⑤家人对远行人的等待、守候(4分,答对4点即满分)(2)以“柴门”为线索,点面结合。
贯穿联通,组成有机整体,做到形散神聚。
(2分)5.不一致。
(1分)刘诗描写的是借宿人家境况的萧条,山居生活的孤寂冷清。
(2分)而宋文用简陋的柴门象征写满爱的家,用风雪反衬家的温暖,意境清丽美好。
(2分)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1)“门”在这里很显然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象征着自己在那里成长起来的家;“一扇柴门就是一个渡口,渡船的人老了,船老了,老不了岁月的清波暖流。
此岸是家,彼岸是你”可见,这里的门是是一个分界,一边是家、亲人,一边是离家在远方的人。
(2)联系前文语境“一任柴门之外,风雪连天,最暖不过是一个有家的人。
”说明无论外面的环境如何变化,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地方,家是永远的港湾。
2.试题分析:从结构上来说,本段承接上文,上文写到父母把着柴门远眺的情景,进而联想到战争年代的征人遥望“柴门”的情景,使文章更具时间纵横感和张力,突出本文主旨。
3.试题分析:本句话采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门以人的情感,生动形象,“沉静地面对天空与大地”,突出柴门是联系家人与远行者之间感情的桥梁,为下文抒写两地思念作铺垫。
4.试题分析:需要选定答题区间,全文都在围绕柴门来写,所以全文即为本题的答题区间。
①②写了柴门是家的象征;③④⑦写了自己家里破旧的柴门;⑤写了战争年代的征人遥望“柴门”;⑧写了家人对远行人的等待、守候;⑨⑩⑾远行人对家的怀念和向往。
本文从体裁上来看,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神即为“柴门”,因此全文以“柴门”为线索,贯穿全文。
5.试题分析:不一致。
“日暮苍山远”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急于投宿的心情。
“天寒白屋贫”:主人家简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显得贫穷。
“寒”“白”“贫”三字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
而本文的风雪是反衬家的温暖,所以意境截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