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的药理作用概述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

大黄药理作用总结1. 引言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inn.)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的中草药,其根部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本文将对大黄的药理作用进行总结和概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和应用这一药物。
2. 温经通便作用大黄具有温经通便的药理作用。
它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蒽醌等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够促进肠道蠕动和排便,起到通便的作用。
由于其能促进肠道的蠕动速度,大黄还可用于治疗便秘和排毒。
3. 改善消化系统功能大黄还具有改善消化系统功能的作用。
它能够提高胃肠道的蠕动能力,增加胆汁分泌和消化液的分泌量,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大黄还具有抗菌作用,能够有效阻止肠道中致病菌的生长和繁殖。
4. 抗炎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能够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活化,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大黄中的一些活性成分还能够抑制炎症相关的酶的活性,进一步发挥其抗炎作用。
5. 抗肿瘤作用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
大黄中的一些成分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此外,大黄还具有促进肿瘤细胞自噬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其抗肿瘤效果。
然而,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明确大黄的抗肿瘤机制和临床应用。
6. 抗氧化作用大黄还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
其富含的大黄酮类化合物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
此外,大黄还能够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进一步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7. 抗菌作用大黄具有广谱的抗菌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对多种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特别是对于一些耐药菌种。
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破坏细菌细胞壁和细胞膜,抑制其生长和繁殖。
8. 免疫调节作用大黄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能够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功能,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行。
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免疫调节活性,能够增强免疫细胞的杀伤力和免疫应答能力。
9. 心脑血管保护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心脑血管保护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中的一些成分能够通过调节血液中脂质代谢和减少氧化应激来保护心脑血管系统。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一、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作用。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作用:大黄含有丰富的大黄素和大黄酸,能够刺激肠道蠕动,促进排便,解决便秘问题。
2:抗菌作用:大黄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繁殖,对于某些感染疾病具有一定的辅助治疗效果。
3:抗炎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皂苷具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可以减轻炎症引起的症状。
4:提高免疫力:大黄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增强机体抵抗力。
5:抗肿瘤作用:大黄中的大黄素和大黄酸对某些肿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应用于肿瘤治疗的辅助治疗。
二、大黄的临床应用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大黄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以下是大黄的主要临床应用领域:1:治疗便秘:大黄作为一种常用开塞露成分,被广泛应用于缓解便秘症状,具有良好的通便效果。
2:治疗炎症性疾病:大黄中的抗炎成分能够减轻炎症引起的疼痛和肿胀,因此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炎症性疾病。
3:辅助抗菌治疗:大黄的抗菌作用可以辅助其他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4:肿瘤治疗辅助:大黄中的抗肿瘤成分可以辅助治疗某些肿瘤,如结直肠癌、肺癌等。
5:肠内洗净:大黄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肠道清洁,如肠镜前的准备工作。
附件:本文档附有大黄的临床试验数据、药理研究报告、患者用药指导等相关资料,可供查阅。
法律名词及注释:1:大黄:中药名,为中国草本植物大黄的干燥根、根茎。
2:临床应用:指通过临床试验和实践,将药物应用于治疗疾病的过程。
3:药理作用:指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机制和效应。
4:便秘:指排便困难或排便次数减少的情况。
5:抗菌:指抑制细菌生长和繁殖的作用。
6:抗炎:指抑制炎症反应和减轻炎症症状的作用。
7:免疫力:指机体对抗外界病原体入侵和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能力。
8:抗肿瘤:指对抗肿瘤细胞增殖和扩散的作用。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

大黄研究与临床应用浅析大黄,这一在中医药领域有着重要地位的药材,自古以来就备受关注。
它不仅仅是一味普通的草药,更是蕴含着丰富药用价值的瑰宝。
大黄,为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根茎粗壮,外表呈棕褐色。
从外观上看,大黄或许并不起眼,但它内在的药用成分却使其具有了非凡的医疗作用。
大黄的主要成分包括蒽醌衍生物,如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等。
这些成分赋予了大黄多种药理活性。
在药理作用方面,大黄首先表现出了显著的泻下作用。
它能够刺激肠道蠕动,增加肠内容物的推进速度,从而促进排便。
这一作用在治疗便秘等病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对于那些因饮食不当、生活习惯不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便秘患者,合理使用大黄往往能带来明显的改善。
其次,大黄具有抗菌消炎的功效。
它对多种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在临床上,对于一些感染性疾病,如肠道感染、皮肤感染等,大黄可以辅助抗生素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此外,大黄还能够止血。
通过促进血小板的聚集和增加血管的收缩,大黄能够有效地减少出血。
在一些外伤出血或内脏出血的情况下,大黄可以作为辅助治疗的药物之一。
大黄的利胆作用也不容忽视。
它能够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有助于改善肝胆系统的功能,对于胆囊炎、胆结石等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在临床应用中,大黄的用途广泛。
在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中,大黄常常被用于治疗便秘和肠梗阻。
对于习惯性便秘患者,大黄可以与其他润肠通便的药物配伍使用,以达到温和而持久的疗效。
而在肠梗阻的治疗中,大黄则常被用于通腑泻下,缓解肠道梗阻症状。
急性胰腺炎也是大黄发挥作用的领域之一。
通过其清热泻火、通腑泻下的作用,能够减轻胰腺的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症状。
在泌尿系统疾病方面,大黄可以用于治疗急性肾炎。
它能够帮助消除水肿,降低血压,改善肾功能。
大黄在治疗出血性疾病时也有出色表现。
例如,在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等病症中,大黄可以与其他止血药物配合使用,增强止血效果。
然而,使用大黄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大黄,作为一种历史悠久且具有广泛应用价值的中药材,一直以来都备受医药学界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旨在综述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及其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用药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首先介绍大黄的基本概况,包括其来源、化学成分以及传统中医对其药用价值的认识。
随后,将重点阐述大黄在抗炎、抗氧化、抗肿瘤、保肝、利胆、泻下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
还将对大黄在现代医学中的临床应用和潜在的药用价值进行探讨。
通过对大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的梳理和总结,本文旨在为医药学界的同仁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以期进一步推动大黄的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为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大黄作为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中药材,其药理作用广泛且深入。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大黄的主要药理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揭示和确认。
大黄具有显著的泻下作用。
它含有的蒽醌类化合物,特别是番泻苷,能够在肠道内被细菌分解为大黄酸蒽酮,刺激大肠黏膜,促进肠道蠕动,从而起到泻下的效果。
这一作用对于治疗便秘、肠道积热等症状有着显著的效果。
大黄还具有抗菌作用。
其含有的多种活性成分,如黄酮类、蒽醌类、鞣质等,能够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等。
这种抗菌作用使得大黄在中医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感染性疾病。
再者,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研究表明,大黄中的某些成分可以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减轻炎症反应。
这种抗炎作用使得大黄在治疗各种炎症性疾病,如肺炎、肝炎、肾炎等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大黄还具有抗氧化、抗肿瘤、抗病毒、抗寄生虫等多种药理作用。
这些作用使得大黄在中医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在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感染性疾病、肿瘤等方面,大黄的药理作用更是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然而,尽管大黄的药理作用广泛,但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西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

西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西药大黄的功效与作用大黄,学名为Rheum palmatum L.,属于著名中药,被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大黄的主要药用部分为根和根茎,被作为药材使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被誉为“药王”。
大黄含有丰富的药用成分,其中包括大黄素、大黄甙、大黄酸等,这些成分具有强烈的药理作用,可为多种疾病的治疗提供帮助。
下面将介绍大黄在不同疾病中的功效与作用。
1. 滋阴养血:大黄含有大黄甙和大黄酸,具有滋阴养血的作用。
在中医理论中,滋阴养血有助于调节人体阴阳平衡,改善血液质量,促进新陈代谢。
因此,大黄被广泛应用于贫血、痛经等疾病的治疗中。
2. 泻下通便:大黄素是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具有强力的泻下作用,可促进胃肠蠕动,加速排便,对于便秘、肠胃积滞等问题有显著的效果。
同时,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中暑引起的便秘。
3. 清热解毒:大黄甙和大黄酸的药理作用还表现为清热解毒。
在中医中,清热解毒是指能够清除体内热毒,减轻炎症反应的药物。
大黄作为一种泻火利水的药物,可用于治疗热毒引起的各种炎症,如肝炎、肾炎等。
4. 抗菌消炎:大黄含有多种抗菌成分,可对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产生抑制作用。
研究发现,大黄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常见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这使得大黄可以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等。
5. 改善肝功能:大黄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促进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
研究发现,大黄甙可以抑制肝细胞坏死,减少肝功能损伤。
此外,大黄还可以促进肝胆汁分泌,帮助消化和排泄。
6. 降低血脂:大黄中的活性物质可抑制胆固醇合成,增加胆酸合成,促进胆固醇的代谢和排泄,从而降低血脂。
这使得大黄成为一种理想的降脂药物,对于高血脂、高胆固醇等疾病的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7. 抗肿瘤作用: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抗肿瘤活性,可以抑制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研究发现,大黄甙能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降低肿瘤细胞的活性。
因此,大黄作为一种潜在的抗肿瘤药物备受关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1.大黄的药理作用1.1致泻作用大黄自古以来即用作泻下药物, 大黄素和番泻普等是其致泻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普的作用最强, 一般在服药后6 ~10h出稀便。
番泻肠道细菌酶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黄酸蕙酮有以下药理作用:①具有胆碱样作用, 大黄酸蕙酮可刺激大肠载膜, 可兴奋肠道平滑肌上的M受体, 使肠蠕动增加而泻下; ①通过抑制肠细胞膜上Na﹢一K ﹢一ATP酶, 降低小肠上皮细胞的离子主动转运, 阻碍N a + 转运吸收,使肠腔容积增大, 肠内渗透压增高, 保留大量水分, 反射性地使其推进性蠕动幅度增强, 刺激肠载膜分泌, 促进排便, 临床用于: 大便燥结, 热结便秘, 单用作用缓和, 可提高结肠中段和远端能力, 增强肠推动, 常以复方应用, 依据辩证选用大承气汤、黄龙汤、温脾汤等加减应用, 可加速滞留于肠道的病原体毒素和多种肠源性有毒物质排出, 达到以通为补的目的.1.2 免疫调控作用对内毒素诱生巨噬细胞分泌功能的影响: 内毒素血症时, 大黄也可减低内毒素血症的阳性率及血浆内毒素浓度, 抑制巨噬细胞的过度激活, 减少细胞因子的过度分泌, 防止或减轻急性感染中可能出现的内毒素血症, 可以起到保护器官, 降低病死率。
对自细胞介素( IL )及淋巴细胞的影响: 大黄素可以抑制不同有丝分裂原( ConA ) 刺激脾细胞增殖反应, 抑制C onA 诱导白细胞介素一2 的产生,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
1.3抑菌、抗炎、抗病毒作用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及大肠杆菌其中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
幽门螺杆菌(HP)是胃及十二指肠炎症及溃疡的病因之一,近年来研究显示,大黄中的游离蕙醒类衍生物刊钊P有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蕙醒类衍生物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问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蛋白质和核酸合成,影响了幽门螺杆菌芳胺乙酞转移酶的活性。
另外大黄抗消化性溃疡的作用与保护胃载膜细胞也有一定关系.醒类衍生物中的芦荟大黄素对带状疤疹病毒、假狂犬病毒、流感病毒均有灭活作用,同时大黄对艾滋病(AIDS)病毒H lV--RT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和对霍乱毒素有对抗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论文大黄(学名:Rheum palmatum L.)是一种常见的中草药,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以下将详细介绍大黄的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
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作用,主要成分为芦丁、大黄素和酚酸类化合物等。
它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速食物在肠道中的通过,增加粪便的体积和湿度,从而产生通便作用。
同时,大黄还具有抑制肠道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的作用,可增加肠道腔内液体的分泌,从而进一步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被广泛用于治疗便秘和积热等相关疾病。
除了泻药作用外,大黄还具有抗炎作用。
大黄中的大黄素具有抑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能力,能够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白细胞的浸润,从而发挥抗炎作用。
临床研究显示,大黄可用于治疗炎症性肠病、风湿性关节炎等炎症性疾病。
此外,大黄还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大黄中的芦丁和大黄素具有对热毒的清除作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热程度,减少毒素的累积,从而促进疾病的康复。
大黄常用于治疗热毒病、湿热病等疾病。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大黄还具有调理肠道菌群、排毒养颜、消肿止痛等作用。
临床应用方面,大黄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与其他草药进行配伍应用,如与黄连、黄芩等配伍应用可以增强其泻火、清热作用,与白术、茯苓等配伍应用可以改善脾胃湿热症状。
然而,大黄也有一些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
长期过量使用大黄可能会导致肠道功能紊乱、电解质紊乱等副作用。
同时,孕妇、哺乳期女性和腹泻型疾病患者等应慎用大黄。
因此,在使用大黄时需要遵循医嘱,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避免产生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明显的泻药、抗炎和清热解毒等作用,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炎症性肠病、湿热病等疾病。
但使用大黄时需注意其潜在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合理使用大黄,才能更好地发挥其疗效。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

大黄的药理作用与功能主治药理作用大黄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主要包含大黄素等成分。
它具有以下药理作用:1.润肠通便:大黄中的活性成分能够刺激肠壁运动,增加肠蠕动,促进排便。
因此,大黄常被用于治疗便秘等肠道问题。
2.祛湿解毒:大黄含有大量的蒽醌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好的解毒效果,能够清除体内的有害物质和湿气。
此外,大黄还可以减少湿热和湿毒对身体的侵害。
3.活血祛瘀: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堆积,对于一些因气滞血瘀导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疗效。
4.抗菌消炎:大黄中的一些成分具有明显的抗菌和消炎作用,能够抑制一些致病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减轻炎症反应。
功能主治基于大黄的药理作用,它具有以下主要的功能和主治:1.导泻通便:大黄被广泛应用于治疗便秘。
它能够促进肠蠕动,增加粪便的湿度,使其更容易排出体外。
此外,大黄还可以调整肠道的水分吸收能力,减少水分的吸收,进一步增加粪便的湿度,促进排便。
2.清热泻火:大黄具有清热的作用,能够通过排除体内的湿热来降低体温和消炎。
它常被用于治疗热病、湿疹等热毒病症。
3.改善便秘引起的皮肤问题:便秘会导致体内毒素堆积,进而引发皮肤问题,如痤疮、黯沉等。
大黄具有解毒作用,能够排除体内有害物质,改善皮肤问题。
4.缓解瘀血引起的痛症:大黄含有活血化瘀的成分,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减少瘀血的积聚,从而缓解瘀血引起的疼痛,如痛经、血栓等疾病。
–痛经:大黄可以促进子宫的收缩和排除,减轻痛经。
–血栓:大黄具有抗凝血作用,可以防止血栓的形成,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湿气容易滞留在体内,引起浮肿、腹胀以及其他不适症状。
大黄的祛湿作用可以帮助排除体内的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问题。
综上所述,大黄具有润肠通便、祛湿解毒、活血祛瘀和抗菌消炎等药理作用。
基于这些作用,大黄可以用于治疗便秘、热毒病症、皮肤问题、瘀血引起的痛症以及湿气引起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大黄时应遵医嘱,避免滥用和误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黄的药理作用概述
【关键词】大黄;药理作用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3-0324-01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因其个大色黄故名。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l唐古特大黄 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栽培。
其主要成分:1、蒽醌衍生物,含量2~4%包括大黄素[c15h10o5]、大黄酚[c15h10o4]、大黄酸[c15h8o6]、芦荟大黄素[c15h10o5]等;
2、大黄鞣甙类,主要为葡萄糖没食子鞣甙[c13h16o10]。
此外还含有游离没食子酸。
大黄的药理作用较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泻下作用大黄自古就是重要的泻下药
大黄酸为泻下的主要有效成分,能刺激大肠、而泻下作用主要部位在结肠,对十二指肠也有兴奋作用,能增加其推进性蠕动,使分泌增加,而促进排便,作用较缓和,口服6小时左右排出软泥状粪便或粥状稀便。
2 抗菌作用
其有效成分为蒽醌衍生物,以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抗菌作用较强,体外实验证明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志贺氏痢疾杆
菌、结核杆菌、白喉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有效抑制菌的原理是:这些蒽醌衍生物对细菌的核酸和蛋白质的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
还有清除内毒素的作用。
3 止血作用
大黄具有类似输液治疗的血液稀释作用,通过药物的渗透压作用,调动机体的自身体液向血管内转移。
从而达到解除微循环障碍,恢复组织和细胞正常代谢及正常血流供给的目的。
而大黄的止血有效成分则主要是d-儿茶素和没食子酸,有学者经过实验证明,此两种单体能增加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有利于血栓形成,而且可降低抗凝血酶三的活性,这些均有利于促进血液凝固。
大黄用于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实验研究表明,大黄及其炮制品,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的出血和出血灶的发生具有良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它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纤维蛋白原增加,使血管收缩活动增加,能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缩短凝血时间,因而促进血液凝固。
4 利胆作用
大黄可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急性胰腺炎。
现已证明,大黄及其提取物有显著的利胆、利胰作用、生大黄煎剂对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的活性有明显抑制作用,尚有降低奥迪氏括约肌张力的作用,从而促使胆汁分泌增加,这种利胆。
利胰降酶、弛张括约肌的综合作用,是大黄治疗肝炎、胆囊炎、胆结石、急性胰腺炎
的药效基础。
5 肾功能不全的改善作用
应用大黄来延缓慢性肾功能不全,治疗尿毒症,国内外研究颇多,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5.1 大黄灌肠可增加氮代谢,产生排泄作用,使尿量增加,自觉症状减轻。
5.2 能改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蛋白质负荷。
使非蛋白氮、血肌酐明显下降。
5.3 肾衰病人服用大黄煎剂后,血清中氨基酸含量有所调整,八种必需氨基酸有所增加,而非必需氨基酸有所减少。
5.4 从大鼠整体动物实验,离体肾灌注、肾小管及系膜细胞培养等试验及临床观察,证明大黄却能延缓肾衰进展,认为其机理是:缓解残余肾高代谢状态;影响氮质的代谢;影响系膜细胞的增殖功能,对脂质代谢的良性效应。
6 消炎、镇痛作用
国外从大黄中分离出能与阿司匹林。
保泰松相匹敌的具有消炎、镇痛作用的物质—龙胆大黄酸,还发现大黄中含有相当数量的儿茶素,对透明质酸分解酶有阻抗活性的作用。
7 精神调治作用
医圣张仲景曾用桃核承气汤治疗“蓄血发狂”(精神分裂症),700年前的朱丹溪肯定了礞石滚痰丸治疗精神分裂症的功效,此两
方中均含有大黄。
日本学者西岗五夫等人从行为药理学,神经化学方面进行研究,弄清了大黄治疗精神病的有效成分是rg—鞣酸,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
8 增强免疫及抗肿瘤作用
动物实验证明,大黄具有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其大黄酸、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目前,有19个国家的药典收载着大黄,国外研究大黄的学术活动很活跃,曾召开两次国际性“大黄与蒽醌类药物”的研讨会,把大黄致泻以外的领域称为研究大黄的新领域,日本首当其冲,在某些研究方面已超过我国,德国用大黄做浸膏治疗便秘,比利时和澳大利亚已用大黄冲剂用来减肥健美。
总之,研究大黄已经掀起了全球热,这对于弘扬祖国医药学,必将起到一个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741500 甘肃省张家川县第一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