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
介绍陈寅恪的发言稿

介绍陈寅恪的发言稿大家好!我非常荣幸能够在今天有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史学家和爱国者——陈寅恪先生。
陈寅恪先生,生于1890年,逝于1969年,是中国近代史学界一位重要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人士。
他一生致力于研究中国历史,并将其深刻的思想与观点呈现给广大读者。
陈寅恪的研究领域涉及中国历史的各个时期,尤其是明清史,他的著作《明朝那些事儿》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成为了广大读者了解中国历史的重要读物之一。
陈寅恪先生一生坚守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他对中国历史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学术上的成就,更是为了从中找寻中国复兴的道路。
他在《复兴之艰难》一文中指出:“实力是最有效的护身符”。
陈寅恪先生认为,只有民族的独立和富强才能保障国家的自主权利,只有实力才能使中国在国际上有更大的话语权和尊严。
他坚信只有通过实力的提升,中国才能真正实现复兴的梦想。
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动荡岁月中,陈寅恪先生始终保持了对于民族的自信和对于国家的热爱。
他曾经说过:“我是中国人,我也为中国人”。
这种深深的爱国情怀贯穿于他的学术研究和社会活动的方方面面。
他的爱国之情不仅表现在学术著作上,还表现在积极投身于抗日战争、国共内战以及中国近代史研究等方面。
陈寅恪先生积极支持和参与国共合作,为国家的团结与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寅恪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和爱国者,也是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思想家。
他的学说和观点对于中国的历史研究和思想界有着深远的影响。
陈寅恪主张研究历史要实事求是,要用史料说话,而不是凭借主观想象进行雕琢。
他反对主观猜测和臆断,主张通过事实资料来验证论断的正确性。
他的学术方法论和思想观点对中国历史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在当今学术界仍然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陈寅恪先生的学术研究对于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不仅注重对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也关注对历史制度、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深入剖析。
他的研究方法严谨、深入,著作精细、详实,被誉为“治学严谨、史料详尽、考据精当”。
陈寅恪300字文章

陈寅恪300字文章
摘要:
1.陈寅恪简介
2.陈寅恪的学术成就
3.陈寅恪的史学思想
4.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
正文:
陈寅恪(1890-1969),字仲舒,号后庭,广东番禺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于历史研究,提出了“以史为鉴,可知兴替”的著名观点,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奠基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丰硕,他在魏晋南北朝史、唐代史、明清史等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并发表了《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国史纲要》等重要著作。
他还精通多种外语,对中西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提倡“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学术风气。
陈寅恪的史学思想独具特色,他主张历史研究应以史料为基础,注重实证,反对空谈。
他认为,历史研究不仅要揭示历史事实,还要探求历史规律,以指导现实生活。
他强调,历史学者应具备严谨的学风和崇高的道德品质,才能完成历史使命。
陈寅恪的影响和评价深远。
他一生培养了众多优秀学子,如周一良、田余庆、张岱年等,被誉为“教授的教授”。
他的史学思想对我国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我国史学的发展。
他提倡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也成为
学术界的一面旗帜。
陈寅恪一生追求真理,坚定信仰,矢志不渝。
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学术阵地,展现了崇高的学术精神。
陈寅恪故事一个中国学者的坚守与牺牲

陈寅恪故事一个中国学者的坚守与牺牲陈寅恪故事:一个中国学者的坚守与牺牲陈寅恪,一个杰出的中国学者,他的一生充满了坚守与牺牲的精神。
他在历史学领域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同时也为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以他的故事为主线,展示他在恶劣环境下的坚守,并思考这种坚守和牺牲对于中国学者的意义与启示。
一、狱中的坚守陈寅恪在历史学领域是享有盛誉的学者,他的研究成果丰硕,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化与思想的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
然而,他的学术成就并没有让他远离政治的漩涡。
由于他并不妥协于当时政治权力的要求,他被错误地视为反动学者,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投入监狱。
在狱中,陈寅恪面临着各种恶劣的条件,生活十分艰苦。
然而,即使处于这种困境之中,他依然毫不动摇地坚守自己的学术理想。
他通过口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传递给狱友,以保证这些重要的学术思想不会迷失。
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思考并著述,用自己的坚守诠释了一个真正的学者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二、对中国学者的意义陈寅恪的故事对于中国学者来说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他的坚守向世人证明了一个学者应有的独立思考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在逆境中,他没有迎合权力,而是坚守真理与良知。
这种坚守不仅为中国学者树立了榜样,也提醒我们,学者应该独立思考,不被外界因素所左右,为真理而努力。
其次,陈寅恪的牺牲使我们反思学术自由与学术环境。
他的遭遇表明在一个良好的学术环境中,学者能够更好地发挥才华,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为学者营造更自由和开放的学术环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发挥才能。
三、启示与展望陈寅恪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我们应该珍视学术独立和自由的环境。
只有在一个自由开放、充满包容与尊重的环境中,学者才能够真正做到独立思考与追求真理。
其次,我们需要不断弘扬陈寅恪这种坚守的精神。
学者应该有足够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不畏艰难困苦、不为权力所左右,真正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最后,我们应该将陈寅恪的事迹广为宣传,使更多人了解他的故事和他对中国学术界的重要意义。
陈寅恪生平简介

陈寅恪生平简介2009年11月18日16:49凤凰网文化综合【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0条陈寅恪(1890—1969),义宁(今修水县)人。
清朝著名诗人陈三立的第三个儿子。
夫人唐筲,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女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1928年在上海结婚。
陈寅恪少时在南京家塾就读,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从小就能背诵十三经,广泛阅读经、史、哲学典籍。
光绪二十八年(1902),陈寅恪随兄衡恪东渡日本,入日本巢鸭弘文学院。
1905年因足疾辍学回国,后就读上海吴淞复旦公学。
1910年考取官费留学,先后到德国柏林大学,瑞士苏黎世大学、法国巴黎高等政治学校就读。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4年回国。
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渡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蒙、藏、满、日、梵、英、法、德和巴利、波斯、突厥、西夏、拉丁、希腊等十几种语文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
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
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国学研究院,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
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等人为导师。
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是“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梁启超也很尊重他,虚心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
”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
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
在清华大学开设满蒙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
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任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宫洞》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名教授如吴宓、朱自清等也常来听课。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

【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陈寅恪国学大师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的介绍及人物评价国学大师陈寅恪简介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陈寅恪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
祖父陈宝箴,曾任湖南巡抚。
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
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金明馆丛稿》《柳如是别传》《寒柳堂记梦》等。
国学大师陈寅恪人物评价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
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中国古代文学专家,复旦大学资深教授蒋天枢:天桑下三宿,佛徒所戒,此固人人知之,而宓读襄楷传乃知楷之言天象实指人事,盖当时滥刑多杀,士气郁湮,故致天变,襄楷等非方士,乃直谏之忠臣耳。
要须久久诵读方可尽寅恪诗中之意。
寅恪细述其对柳如是研究之大纲。
柳之爱陈子龙及其嫁牧翁,始终不离其民族气节之立场、光复故物之活动。
不仅其才高学博,足以压倒时辈也。
总之,寅恪之研究“红妆”之身世与著作,盖藉以察出当时政治(夷夏)道德(气节)之真实情况,盖有深意存焉。
绝非消闲风趣之行动也。
历史上的陈寅恪的故事

历史上的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人物,不仅仅是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诗人,还是语言学家,当时与其他三人一同被列为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的陈寅恪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的陈寅恪的故事陈寅恪的一生可以说是铸造了多少的名誉,便承受了多少的磨难,他这一辈子时刻以家族为荣,背负了家族与民族的使命,在其父亲的影响下,辗转于德国、瑞士,后又去了法国、美国,游学13年,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精通22种语言,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掌握广泛的学识。
陈寅恪出身名门,其父陈三立不同其他传统官宦之家相继没落的结局,一改家族官宦性质,专注于诗词创作,成为清末“四公子”之一,且思想先进,不令其儿子走考取功名之路,而是在陈寅恪13岁时便将其与兄长一同送出国,前往日本深造。
早年的日本留学经历,使得自小便打下坚实旧学传统思想基础的陈寅恪接触了完全相反的西学文化,这无疑是一次打破陈规、焕然一新的尝试。
之后陈寅恪因病归国,考入复旦公堂,这是一所新式学堂,陈寅恪为今后出国游学做准备,在此掌握了德语、法语两门语言,毕业之后,陈寅恪凭借复旦公堂的文凭前往欧洲。
父亲陈三立前往港口相送,对其殷殷嘱咐,将救国图强的大任寄予陈寅恪的肩上,这是陈氏一族两代父辈的心愿。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的22天,北平陷入被攻克的危机,陈三立已85岁高龄,体力羸弱的他在也回不到曾经在上海“一二八”抗战时的热血沸腾,老人家选择了绝食,以报效祖国,五天后,陈三立在家国忧患中去世。
陈寅恪在为父亲守灵期间,立志为民族大业而治学。
历史上的陈寅恪的品格著名史家陈寅恪先生先后留学于日本、德国、瑞士、法国、美国等,通晓梵文、突厥文、满文等多种东西方语言文字。
归国后先后任教于清华国学研究院、岭南大学等数所大学。
陈寅恪一生中为人们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历史、文学、宗教等多个领域,为后来人开辟了新的学术领域,更提供了新的治学方法,民国以来即广为学界所尊崇。
陈寅恪个人简历

陈寅恪个人简历陈寅恪是中国现代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是一位杰出的文化人物。
他在学术界和教育界都有着卓越的成就,并为中国的文化传承和思想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寅恪于1890年生于中国福建的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他自小聪明过人,天资聪慧,对学问充满了热爱与渴望。
在他的家庭教育下,陈寅恪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优秀的品格。
1909年,陈寅恪进入北京的求是书院就读,成为了李大钊的学生。
求是书院是一所融合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优秀教育机构,对陈寅恪的学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13年,陈寅恪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系,师从王国维先生。
他在研究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深受王国维的“文以载道”的思想影响。
这个思想告诉他文化的真谛在于传承,而不仅仅是个人的自我追求。
在对中国文化和传统的研究中,陈寅恪开始了他的古文字学研究,特别是对甲骨学的探索。
他深入研究甲骨文中的文字及其意义,为中国古代文字学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1923年,陈寅恪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攻读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美国期间,广泛阅读西方文化和哲学作品,深入研究西方学术思想。
他思考着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问题,试图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和谐共生之道。
1927年,陈寅恪回国后,进入北京大学任教。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授和学者,他在教育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他潜心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演变与现代意义。
他在不同的学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究成果,如《先秦诸子及其关系》和《论文学的中国化》等,这些作品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陈寅恪在教授和学术研究之外,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
他关心中国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为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坚信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和现代思想的融合能够为中国带来新的未来。
然而,陈寅恪的学术研究和公共言论逐渐引起了当时政治局势的敏感。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迫辞去教职,遭受各种政治迫害。
这段黑暗的岁月使他深深感受到了痛苦和孤独。
陈寅恪先生文三篇【51页】

• 五伦:《孟子·滕文公上》:父子有亲,君臣 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 五常:仁、义、礼、智、信
• 荆门郭店楚简《成之闻之》:天降大常, 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著为父子之亲, 分为夫妇之辨。
• 《荀子·天论》:若夫君臣之义,父子之亲, 夫妇之别,则日切瑳而不舍也。”
• 董仲舒: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 孟培元《不应将“五常”和“三纲”捆在一起批判 》
• 从历史上看,将“三纲”与“五常”联系起来并提的是 儒学官方化之后出现的现象。这是一种“变形文化”,而 不是 “原形文化”。事实上,“三纲”既不是儒家创始 人孔子提出的,也不是他的后继者孟子提出的,而是由汉 代主张儒学官方化的董仲舒首倡,而后由东汉时期的官方 会议文件《白虎通》正式提出的。
• 推荐阅读: • 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 •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王观堂先生挽词序
• 王国维(1877— 1927),字静安、伯 隅,号观堂、静观, 浙江海宁盐官人。
• 18岁甲午战争爆发,乃知世有“新学”。
• 22岁(1898)至上海任《时务报》书记 , 并开始学习日文。结识罗振玉。次年开始 学习英文。1900-1901赴日学习。稍后开 始钻研西洋哲学。
• “虽有人强聒而力持”:
• 1898,张之洞《劝学篇》: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 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 三纲为中国神圣相传之至教。
• 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 异义,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 实在于此。
• 张岱年《中国文化的要义不是三纲 六纪》
• 柳诒徵《国史要义》
• 礼起源于历史,皆本于天然之秩叙,条举人类之 伦理,而典章制度节文等威由之而渐行制定,非 一王一圣所创垂,实由民族之聪明所致(史原第 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寅恪的“恪”,到底读kè还是què?2020年05月19日12:08:11陈氏三女(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对“恪”字读音的看法:其一,陈寅恪本人和至亲三代都读“恪”为què,是既成事实,不争的事实。
其二,亲人之名被念成不同于父母家人所说之音,难以接受。
其三,人名乃个人之名,名从主人。
其四,无意卷入争议,但永志不忘“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沈亚明人名乃个人之名,每个人皆有亲有情。
寅恪先生三个女儿都年过八十,流求今岁九十。
她们多次言及,记事以来就知道自己父亲叫“陈寅què”,如今听到被念成“陈寅kè”,很难接受。
父亲沈仲章与陈寅恪先生长年为友。
1927年,两人都去钢和泰家求教梵文。
1928年,寅恪先生到北京大学授课两学期,沈仲章从头到尾一课不缺。
抗战前期,父亲为居延汉简的转移保护事项在香港近四年,与寅恪先生全家都不见外。
据学者估测,寅恪先生在香港沦陷之初函寄“沈锡馨”呼救,赴欧美治眼无效返国之始信托“仲章兄”办事,可为研究陈寅恪生平填空。
儿时,我爱看父亲对镜刮脸——神刀披靡之处,白沫速退,肤色立显——扎人的胡子消失了。
父亲向我展示剃须刀,总带上一句:“陈寅恪送的。
”由是我在认字前,早已听熟了“陈寅恪”。
稍长,我爱听父亲忆诉故人旧事。
自然,父亲常提陈寅恪。
父亲沈仲章口中说的“恪”音,跟“确实”的“确”一模一样。
谁亲闻陈寅恪本人读“恪”为“Kè”?约五年前,我想写写父亲眼里的陈寅恪,比如他目击寅恪先生对着无人教室宣讲之奇观。
拼音输入q-u-e,不见有“恪”;连击k-e-s-h-ou,迂回获得“恪(守)”。
一问才知,对怎么读陈寅恪的“恪”,国内学界曾轮番激战。
结局是判què误读,定kè正统。
(按:凡带声调符号,为现行汉语拼音)友人唬我,各类文章不下数十篇,改写传载上百。
我果真被吓着,恐迷途于百家纷纭,央人择要概述。
获悉第一条:“没人亲闻陈寅恪自己念què。
”我即反弹:“我父亲应听过。
”对方料我会以父亲为盾,继以胡适等为倚,横矛截我后路:人家追究错念què音始作俑者,连精通多种外语和汉语方言的语言学家赵元任也难逃干系。
“令尊‘小赵元任’什么时候认识陈寅恪的?”正中要害——若论结识陈寅恪的时间,估计赵元任在先,沈仲章在后。
赵被质疑,我岂敢固执“父”言?又因重复打字k-e,我渐渐趋于默念“寅kè先生”。
▲赵元任,近代语言学家、音乐家,与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并称清华国学四大导师。
然疑团未解,为了回溯更早,我向“朱家姆妈”唐子仁求教。
她父亲唐钺与陈寅恪的友谊始于中学。
陈唐两家曾为邻居,孩子们常旁听大人们谈话。
唐子仁成年后曾在音乐专科学院教声乐,对“音”的辨析力和记忆力都特别强。
朱家姆妈证实,她父亲称呼或说到陈寅恪时,末字为“确”音。
不仅唐家陈家,“大家都说‘确’!”(按:凡标同音字“确”,兼容国语和方言。
唐子仁童年在北平,能说一口标准国语,但与我交谈多用沪语。
)我向人传播所知,却接劝导:过去有学问的人都不对,陈寅恪末字读kè乃官方重新“审”定,时下再读què,定会被笑“读错了”。
我差点儿被“官方”镇住,偏偏民间又传来活灵活现的“据说”——陈寅恪曾被问,别人都错读为què,你为什么不纠正?陈寅恪笑着反问:有必要吗?我好奇,到底是谁,亲闻陈寅恪自己读kè?又到底是谁,亲闻并亲见陈寅恪“笑着反问”呢?我琢磨,什么样的人才较有可能,直接跟陈寅恪本人“笑着”议论“别人”都读错了呢?听起来,像是比陈寅恪中学好友更熟的“自己人”?不妨问问陈家自家人。
为此,我去请教陈寅恪的二女儿小彭。
陈小彭语音留言作答:“从来没有人读kè!”(按:陈氏女儿与我交流均用国语)记录所闻语调,感叹号用三个也不为过。
若要记录我的即时反应,用“?!”蛮恰当。
我惊诧的,并不是陈氏家族居然都“读错了”,而是想不通——既然有那么多人写文争议陈寅恪的名字怎么读,甚至说陈自己读kè,为什么几十年来,竟然没有人去问问陈家三女:寅恪先生自己怎么读?给他起名字的上代怎么读?与他最亲近的同辈怎么读?他的直系后嗣又怎么读?▲左起:陈美延、陈流求、陈小彭,2012年在父亲陈寅恪铜像前合影我起念写文,草拟了一份设想大纲,邀请一位语言学家合作。
由他梳理前议,追溯审音政策。
我尝试“三代回溯”,归纳家族读“恪”小史。
我曾设计田野调查问卷,然远在海外,进展难如意。
日前,与陈氏三女流求、小彭和美延商量,先公布实证——寅恪先生本人和嫡亲怎么读“恪”。
陈氏亲属几代相传的“恪”是什么音?义宁陈氏书香代继,学者辈出。
右铭公陈宝箴亲定承嗣取名排行,子辈含“三”,孙辈有“恪”。
宝箴生二子:三立居长,三畏于次。
孙男共六“恪”:衡、隆、寅、方、登为三立之子;三畏之子覃恪因父早逝,亦由伯父照顾。
▲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祖孙三代陈宝箴1900年离世,长孙衡恪1876年出生,幼孙登恪1897年落地。
诸孙之名,祖父即便不曾亲自呼唤,多少也有耳闻?陈三立对老父言子侄,总不至于让右铭翁误以为别家小辈?六“恪”如何说本人及兄弟之名,按理,当承自父辈与祖辈。
陈宝箴归仙将近120年,亲闻他亲口呼“恪”者亦皆升天。
回溯“三代”以“恪”字辈为中代,上及寅恪之父,下至寅恪三女。
散原老人病逝于1937年,逝前居北平多年。
陈小彭说:“周末及寒暑假都和祖父在姚家胡同度过,他给我和流求姐赠墨宝等……美延的名字也是他起的。
至1937年日本侵华,那时我已六岁。
”我问陈小彭:陈家几代尤其她祖父怎么读“恪”?小彭答言明确:她的祖父、父母、姐妹和亲戚,三代人皆读“恪”为què。
我又问:陈家数度易地,父母与她们姐妹在家日常用语如何?小彭答:都用国语。
▲ 陈宝箴携诸孙与曾孙合影,左起:陈方恪(陈寅恪四弟)、陈寅恪、陈覃恪(陈寅恪堂兄)、陈宝箴(陈寅恪祖父)、陈封可(陈寅恪大哥陈衡恪之子)、陈衡恪(陈寅恪大哥)、陈隆恪(陈寅恪二哥)。
寅恪先生长女流求和幼女美延所言皆与小彭互补互证。
为助我写文,小彭和流求分别郑重其事地录音留言为据,美延也转来她答别人问的电邮。
先引陈小彭:“我是陈小彭,是陈寅què的女儿。
我们小时候一直在北平,和抗战期间在全国逃难的时候,从来都是听见我们的亲戚,特别是叔叔、伯伯、婶婶们,还有祖父,从来都是叫我们的父亲作‘寅què’。
所以我们认为,父亲的名字就是‘寅què’,而没有听过其他的声音。
”整段话内“寅què”出现三次,每个què都加重——确切无疑。
再选摘陈美延书面答言:“‘恪’字是父亲兄弟的排行字,如陈衡恪(师曾)、陈隆恪、陈方恪、陈登恪,大家庭中皆读某què。
所以我们父母及孩子小家庭里读què,不读kè。
……他本人外文姓名用Tschen,Yin Koh等,但说中文时自称陈寅què。
”美延补充,寅恪先生在牛津的电报地址用“Chen Yinchieh”。
切切不可忽略陈寅恪夫人唐篔,下录陈流求语音留言。
“得知你愿意和我们谈谈有关父亲名字的读音问题。
我的母亲唐篔,虽然出生在广西,但是在四五岁,她就被带到天津。
她在天津女师附小念书,直到师范毕业。
毕业后,又在天津女师附小,教过初小的课程,就是当了小学的教师。
母亲生了我以后,我也像绝大多数小孩一样,把母亲的语言,当作我第一任的语言老师。
母亲把父亲的名字,总是念成‘寅—què—’。
并且,母亲也教过我,对家里叔叔伯伯的名字读音。
像衡què、隆què、方què等等。
母亲的语音,至今我们是不会忘的。
”留言内口齿特别清楚,父亲叔伯四“恪”皆读què,还特意放慢加重“寅què”二字。
陈流求念慈情切,令我感动,是以驱笔陈情——人名乃个人之名,每个人皆有亲有情。
寅恪先生三个女儿都年过八十,流求今岁九十。
她们多次言及,记事以来就知道自己父亲叫“陈寅què”,如今听到被念成“陈寅kè”,很难接受。
据陈小彭,“恪”字辈尚有五位子女在世,对“恪”字读音意见一致。
义宁陈氏堂表枝茂,姻亲网织,数代承继,往来相聚,一向都语“恪”为“确”音。
陈小彭追加语音留言,不仅仅是她们一个小家庭,“还有我们的叔叔伯伯们陈衡què、陈隆què、陈方què和陈登què,都是用这样的语音来叫他们的名字。
”一连串姓名内末字都是què——明白无误。
外文拼写“K”就是汉语读“K”音吗?去年年底,陈小彭所在地凌晨四点不到。
她发微信给我:“忽然想起来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我认为非常重要。
因为夜里胸骨肋骨有些不舒服,睡不好觉,就想起来了。
以前我们家里的箱子上、是爹爹从国外带回来的箱子上,用油漆写的名字,彷佛记得‘恪’字是用K起头的。
”小彭还说,她曾见旁证——别人发表了一张陈寅恪“在欧洲的相片上的签名,‘恪’字是用K起头。
”▲陈寅恪留学期间照陈小彭重申,她父亲“按照我祖父的念法,所以全家都是念这个‘恪’字为què,也是没有错的”。
但是,“有这个事情,我昨晚睡不着。
就想了,更睡不着。
这个事情一定要跟你说,这些情况也许很重要。
现在可以打电话给你吗?”陈氏三女与我远隔重洋有时差,长途通话一般预约。
那阵子小彭身体欠佳需静养,没想到这个“恪”字读音问题,竟搅得她难以安心休息。
我暗自愤愤然:为什么审定陈寅恪的“恪”读kè之前,没有人去征求陈家意见呢?我告诉小彭,外文拼写用K不一定表示汉语读K音。
当时,为让小彭先放下心去睡个回笼觉,我只以她本人外文名拼法为例,简单解释了书写字母与实际发音的关系。
后来,我又针对“q” “j” “k” “g”,向陈氏女儿和关心者做了些补充,综述如下:借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历史已久,法则不一。
现行汉语拼音方案标示为j 或q的声母,发音部位比较特殊,不少外语缺乏同样辅音。
其他语种音译含j或q的中文专名,常以拉丁字母g或k代之。
反之,用汉字音译外文也相似。
K-J互换:汉译英文常见姓King,惯例对以中文常见姓“金”。
比如,Martin Luther Ki ng为马丁·路德·金。
早年金姓人士在海外,很多(并非都是)会取King为姓。
汉语拼音通行后,虽然中国护照“金”姓为Jin,我仍见人到国外后改用King。
随手再抓二例:Kissinger汉译基辛格;蒋介石外文名Chiang Kai-shek——据闻,还真有人“读”外文,译成中文“常凯申”。
G-Q交错:鲁迅《阿Q正传》序言释名曰:“我又不知道阿Q的名字是怎么写的。
他活着的时候,人都叫他阿Quei,死了以后,便没有一个人再叫阿Quei了,……我曾仔细想:阿Quei,阿桂还是阿贵呢?倘使他号月亭,或者在八月间做过生日,那一定是阿桂了;……又倘使他有一位老兄或令弟叫阿富,那一定是阿贵了;……其余音Quei的偏僻字样,更加凑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