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学-两栖类

合集下载

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

雌鲵每年7~8月间产卵,卵产于岩石洞内, 每尾产卵300枚以上,剩下的抚育任务就交 给了雄鲵。雄鲵把身体曲成半圆状,将卵 围住,以免被水冲走或遭受敌害,直至2~ 3周后孵化出幼鲵,15~40天后,小“娃娃 鱼”分散生活,雄鲵才肯离去。大鲵的寿 命在两栖动物中也是最长的,在人工饲养 的条件下,能活130年之久。
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也是最珍贵的两栖动 物。它的叫声很像幼儿哭声,因此人们又叫它 “娃娃鱼”,是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是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是野 生动物基因保护品种。
大鲵生性凶猛,肉食性,以水生昆虫、鱼、蟹、虾、 蛙、蛇、鳖、鼠、鸟等为食。捕食方式为“守株待 兔”。大鲵一般都匿居在山溪的石隙间,洞穴位于水 面以下。夜间静守在滩口石堆中,一旦发现猎物经过 时,便进行突然袭击,因它口中的牙齿又尖又密,猎 物进入口内后很难逃掉。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 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娃娃鱼有 很强的耐饥本领,饲养在清凉的水中二、三年不进食 也不会饿死。它同时也能暴食,饱餐一顿可增加体重 的五分之一。食物缺乏时,还会出现同类相残的现象, 甚至以卵充饥。
娃娃鱼学名大鲵,是3亿年前与恐龙同一时代生存并延续下来的珍稀物种, 也是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我国是娃娃鱼的原产国, 上世纪七十年代大量出口换汇,加之生态环境破坏,致使娃娃鱼的数量急剧 下降,许多地方的资源枯竭,甚至濒临灭绝。为了保护这一资源,我国已于 1988年将娃娃鱼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凡出售娃娃鱼必须持有 渔政部门批准颁发的《水生野生动物驯养证》、《经营利用许可证》、《运 输证》,并向经营所在地的渔政部门提出申请。 大鲵化石 大鲵的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 价值。 中国大鲵经济价值高,在美食、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均具 有广泛开发利用的前景,因而颇受社会各界关注。 大鲵是一种传统的名贵药用动物。现代临床观察发现,大鲵具有滋阴补肾、 补血行气的功效,对贫血、霍乱、疟疾等有显着疗效。其皮肤分泌物具有止 血的效果,同时,大鲵也是一种食用价值极高的经济动物,其肉质细嫩、风 味独特、营养价值极高,其肉蛋白中含有17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必 需的氨基酸。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

大学动物学--两栖纲

• 小肠吸收的营养需要经那些主要途径运送到后肢? • 小肠V 肝门V 肝V 后大V V窦 • 心室 • 体A弓 肺V 背大A 肺A 髂A 心室 。 右心房
• 蛙后肢产生的二氧化碳如何排除体外?
• 股V • • 臀V • 盆股V 腹V 肝门V 肝V 。
肾门V
肾V
后大V
V窦
右心房 心室 肺A 肺
(二)淋巴系统 • 包括:淋巴管,淋巴腔,淋巴心等
两栖纲(Amphibia)
两栖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的地位:
•两栖动物是首次登陆的脊椎动物,但不是正 真的陆生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发展史上由水生向陆生 过渡的典型。
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
一.水陆环境的差异 1.温差 2.空气和水的比重 3.氧的含量 4.环境的多样性
二.动物由水生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在陆地支持体重并完成运动,五趾型附肢 2.如何呼吸空气中的氧气 3.保水问题 4.解决在陆地繁殖问题 5.维持体内生理生化活动所需的温度条件 6.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
32
Pough et al. 2004
无足目(蚓螈目、裸蛇目)它是两栖纲中最低等类 群,保留许多原始特征:
1.具骨质圆鳞 2.无荐椎 3.椎体双凹型 4.有长肋骨,无胸骨 5.左右心房间隔发育不完全
二.蝾螈目(有尾目) 1.具发达的尾,终生存在 2.多数种类具四肢 3.有肋骨和胸骨 4.一般无鼓膜和鼓室 5.不具眼睑或具不活动眼睑 6.椎体低等为双凹型,高等为后凹型
十三.两栖类适应陆地生活不完善方面: 1.肺呼吸不完善,还必须借助于皮肤和鳃呼吸的辅助 2.未能完全解决在陆地保水问题 3.未能解决在陆地上繁殖问题 4.体温受环境的影响,为变温动物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

两栖纲

4
三、 两栖纲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1)皮肤由表皮与真皮组成,具轻微角 质化,皮下有发达的淋巴间隙。 (2)皮肤裸露富于多细胞腺体和色素细 胞。某些种类的粘液腺特化为毒腺,以利 于防御。 (3)皮肤对化合物具有选择透性。
5
6
7
青蛙皮肤中色素细胞的分布:

黄色素细胞:过滤蓝光
2
一、水陆环境的主要差异
1.水中的湿度要较陆地大的多 2.空气中的含氧量比水充足,为水中的20多倍 3.水的密度比空气大,约为空气的1000倍
4.水中的温度较空气中恒定
5.陆地环境的多样性较水中高
3
二、由水生过渡到陆生所面临的主要矛盾
1.如何在陆地上支持身体并完成运动 2.如何利用空气中氧气进行呼吸 3.如何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4.在陆地上繁殖 5.要求具备维持较高的体内理化活动所须 的温度条件 6.要求具备适应于陆地生活所必须的神经 系统和感官
虹膜细胞:对光有反射和散射的作用,含有 嘌呤结晶构成的反射小板,通过衍射 产生蓝色、绿色。

黑色素细胞:有指状突起可扩展到上面二层 色素细胞之间,当色素颗粒扩展到细 胞突起中时,皮肤呈暗色;当色素颗粒 聚拢到细胞核时,则变浅。
8
2.不完善的肺呼吸和不完善的双循环
(1)呼吸的多样化 •鳃呼吸:一些成体和所有的幼体用鳃呼吸 •肺呼吸和口咽腔呼吸:肺呈蜂窝状,咽式呼吸 。口咽腔膜上也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也能进行 气体交换。 •皮肤呼吸:皮下血管丰富,可辅助呼吸。
42
43
2 有尾目(Urodela),又称蝾螈目(Salamandriformes) • 体多呈圆柱形,终生有尾。 • 一般有两对细弱而均等发达的附肢,体裸露。 • 低等种类为双凹型椎体,高等种类为后凹椎体。 • 有肋骨和胸骨,水栖生活。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

两栖纲分类两栖纲的分类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现存的两栖类在脊椎动物各纲中是种类较少的一纲全世界约有2 800余种我国约有200 余种200种全世界约有2800余种我国约有200种。

分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分三个目:无足目、有尾目和无尾目。

无足目(Aoda)无足目(Aoda)/>鱼螈捕食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为营钻穴生活的特化类型。

体呈蠕虫状尾极短。

体呈蠕虫状尾极短。

多具长肋骨但无胸骨。

长肋骨但无胸骨。

体表富粘液皮下具有真皮鳞片粘液皮下具有真皮鳞片眼多埋于皮下。

眼多埋于皮下。

无足目或称蚓螈目、裸蛇目无足目或称蚓螈目、裸蛇目为原始的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与它原始的又是极端特化的一类。

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们营地下穴居的生活方式相联系的。

1、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

外形似蚯蚓或蛇尾短或无尾。

2、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富皮肤裸露有许多环状皱纹于粘液腺。

于粘液腺。

3、盲目但在眼睛和外鼻孔之间有盲目一能收缩的触角很敏感有助于钻一能收缩的触角很敏感穴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穴活动。

听神经退化。

嗅觉发达。

本目只有一科本目只有一科即蚓螈科。

即蚓螈科。

鱼螈为本目代表。

体长约40 40厘目代表。

体长约40厘米穴居生活米穴居生活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双版纳捕获到鱼螈是我国仅获到鱼螈有的一种无足类。

有的一种无足类。

繁殖期间繁殖期间雌体在地下洞穴中以身体盘绕着卵以保护卵免于干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燥。

待卵孵出后幼体移到水中完成发育。

幼体具一对外鳃裂和尾不时的游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鳍不时的游至水表面吸空气入肺。

最后鳃裂关闭尾鳍消失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移到陆地上变为营地下穴居的成体。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长尾。

体表裸露。

具有肋骨和胸骨。

具有肋骨和胸骨。

水栖游泳生活。

泳生活。

不具有眼睑或具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不活动的眼睑。

有尾目共有8 230种共有8科约230种几遍布全球的温、热带地区。

两栖动物要点

两栖动物要点

脊椎动物登陆: 约 3.6~3.7 亿年前两栖动物——最早登陆的脊椎动物。

登陆是脊椎动物演化中一次重要的革命!代表:鱼石螈真正的两栖动物: ~鲵~螈~蛙~蟾,龟与鳄不是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演化阶段位于鱼类和羊膜类之间的一类四足动物。

它们的幼体像鱼,有尾,用鳃呼吸;成体经过变态过程,多适应于陆地生活,可用肺呼吸。

但这类动物并没有完全摆脱对水的依赖,所以处于脊椎动物演化中征服陆地的初步阶段。

两栖动物的科学定义:两栖动物是一种具有四肢的脊椎动物,它们的头骨上有两个枕髁,而脊柱上有不超过一个荐椎。

它们皮肤的腺体发育,而缺少其他四足动物特征性的鳞片、羽毛和毛发等表皮结构。

两栖动物的分类一、迷齿两栖类(晚泥盆世~早白垩世,几乎全球分布)Eryops(曳螈), 美国,早二叠世Ichthyostega(鱼石螈),格陵兰,晚泥盆世(最早的两栖动物)Urumuqia(乌鲁木齐鲵),新疆,晚二叠世二、壳椎两栖类(早石炭世~早二叠世,分布在北美、欧洲)Microbrachis(小肢螈),捷克,晚石炭世Diplocaulus(双尾螈,又称笠头螈),美国,早二叠世三、滑体两栖类(早三叠世~今,几乎全球分布)无尾两栖类(蛙类)(早侏罗世~今,几乎全球分布):*Triadobatrachus(三叠蟾),马达加斯加,早三叠世(属于原无尾类,不是真正意义的无尾类)世界最早的无尾类:Vieraella(维尔蟾),阿根廷, 早侏罗世;Prosalirus跳蟾,美国,早侏罗世有尾两栖类(蝾螈类)(中侏罗世~今,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少数种类进入南美洲北部)世界最早的有尾类:Marmorerpeton(大理石螈),英国,中侏罗世;Karaurus(卡拉螈),哈萨克斯坦,晚侏罗世无足两栖类(蚓螈类)(早侏罗世~今,主要分布在热带)世界最早的无足类:Eocaecilia(曙蚓螈),美国,早侏罗世我国迷齿两栖类地史分布:晚泥盆世~中侏罗世,山西、新疆、河南、甘肃、宁夏等地代表:大头鲵类:山西、新疆、湖北等地扁头中国短头鲵——董枝明, 1985(四川自贡,中侏罗世)石油似卡玛螈——李锦玲, 程政武, 1999(甘肃玉门,晚二叠世)潘氏中国螈——朱敏等, 2002(宁夏中宁,晚泥盆世)我国迷齿两栖类的研究意义1. 我国在迷齿两栖类的起源,即四足动物的起源的研究方面有较大的化石优势。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脊椎动物学第六章 两栖纲

第六章两栖纲(Amphibia)第一节从水生到陆生的转变生活在水中的现代硬骨鱼类在鱼类进化史上确实是已达到了高峰。

然而,当我们注意到脊椎动物进化的整个图案时,可以看到,现存的硬骨鱼类只是进化中的一个复杂的分支,它已离开了通向更高等的陆生脊椎动物进化的主干。

脊椎动物进一步的发展是从水生到陆生。

在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由水生到陆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陆上的生活条件远比水里要多样化,这使动物有了向更高级和更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

两栖类是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群,这一类群中包括大鲵、蝾螈等有尾两栖类和日常习见的青蛙、蟾蜍等无尾两栖类。

现存的两栖类,从机能结构上和个体发育上都可以反映出它们的过渡性质。

从机能结构上来看,两栖类既保留着水栖祖先的许多特征,同时它们又获得了一系列陆栖脊椎动物的特点,承前启后,居于中间地位;从个体发育上来看,蛙类的幼体——蝌蚪,生活在水中,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后,则能上陆生活,从两栖类的个体发育也可以反映它在系统发生中所处的中间过渡地位。

陆地上和水中的生活条件是极不相同的:水中的温度变动范围,一般不超过25—30℃,而陆地上的温度,则存在着剧烈的周期性变化。

陆地上的湿度变化很大,对于陆栖动物来说,存在着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而对生活在水中的鱼类来说,这个问题是不存在的。

在陆地,空气中所含的氧气,至少是水中所合的氧气的20倍;每升空气中约含氧气210ml,而每升水中仅含氧气3—9ml。

水的密度是空气的密度的1000倍,动物漂浮在水面上,附肢不必承受体重,而陆生动物的附肢,则需承受体重,由它把身体支撑离开地面并完成运动。

陆上环境条件复杂,机械性刺激加多,另外,如声、光等在空气中的传播规律和在水中的也不同。

所以,由水中转移到陆地上来,环境条件的改变,深刻地影响了动物体制结构的改造。

第二节两栖类对陆地环境的初步适应对于最早登陆的两栖类来说,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矛盾,例如:呼吸介质改变的问题、重力因素、体内水分蒸发的问题、陆地环境条件复杂和传导声、光的介质改变等。

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

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

什么是两栖动物两栖动物的特征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从⽔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

那么你对两栖动物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什么是两栖动物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两栖动物的介绍 两栖动物(学名:Amphibia)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

两栖动物的⽪肤裸露,表⾯没有鳞⽚(⼀些蚓螈除外),⽑发等覆盖,但是可以分泌粘液以保持⾝体的湿润;其幼体在⽔中⽣活,⽤鳃进⾏呼吸,长⼤后⽤肺兼⽪肤呼吸。

两栖动物可以爬上陆地,但是⼀⽣不能离⽔,因为可以在两处⽣存,称为两栖。

它是脊椎动物从⽔栖到陆栖的过渡类型。

现在⼤约有七千多种两栖动物。

两栖动物是冷⾎动物。

两栖动物由鱼类进化⽽来。

长期的物种进化使两栖动物既能活跃在陆地上,⼜能游动于⽔中;与动物界中其他种类相⽐,地球上现存的两栖动物的物种较少,⽬前正式被确认的种类约有4350种,分⽆⾜⽬、⽆尾⽬和有尾⽬三⽬。

两栖动物的基本特征 动物幼体⽣活在⽔中,⽤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体⽤肺呼吸,⽪肤辅助呼吸,⽔陆两栖。

详见“特征”。

⼀般来说,两栖类动物都是卵⽣。

1.变态发育,幼体⽣活在⽔中,⽤鳃呼吸; 2. 成体⼤多数⽣活在陆地上,少数种类⽣活在⽔中,⼀般⽤肺呼吸,⽪肤辅助呼吸; 3.⽪肤裸露,能分泌黏液,依赖于湿润的的环境,有辅助呼吸的作⽤; 4.⼼脏两⼼房,⼀⼼室,⾎液为混合⾎,不完全的双循环; 5. 体温不恒定,是变温动物; 6.体外受精,体外发育,幼体⽣活在⽔中,胚胎没有⽺膜; 7.先长出后肢,再长出前肢; 8.抱对受精,不仅可以刺激雌雄双⽅排出⽣殖细胞,还可以使精⼦和卵细胞向相同⽅向排出,提⾼受精率; 9. 有脊椎。

眼和⽿ ⼤多数蛙类、蟾蜍和蝾螈都有良好的视⼒。

洞⽳蝾螈因长期⽣活在⿊暗的环境中,逐渐丧失了眼睛的功⽤,但陆地⽣活的蝾螈都有良好的视⼒,⽤以发现⾏动缓慢的猎物。

蛙的眼睛很⼤,因⽽它们能注意到危险并发现猎物。

许多两栖动物都有极灵敏的听⼒能帮助它们分辨求偶的鸣声和正在靠近的敌害发出的声⾳。

高中生物——脊椎动物类群——鱼、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

高中生物——脊椎动物类群——鱼、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

初中生物脊椎动物类群——鱼、两栖动物与爬行动物编稿老师徐瑾一校黄楠二校杨雪审核曹文慧鱼类1.多种多样的鱼草鱼(淡水鱼) 鳙鱼(淡水鱼)鲨鱼(海水鱼)石斑鱼(海水鱼)2.鱼类的主要特征(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鳞片呈覆瓦状排列,减少阻力;(3)用鳃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3.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观赏用食用两栖类1. 常见的两栖动物青蛙蟾蜍大鲵蝾螈2. 两栖动物的主要特征观察蝌蚪和青蛙生活环境呼吸方式蝌蚪水中用鳃呼吸青蛙水中、陆地用肺呼吸,皮肤辅助呼吸(1)幼体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2)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也可以在水中游泳,用肺呼吸,皮肤可辅助呼吸;(3)体温不恒定。

3. 两栖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入药、减少农作物虫害等。

爬行动物1. 常见的爬行动物蛇鳄鱼蜥蜴龟2. 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1)体表有角质的鳞片或甲;(2)在陆地上产卵,卵表面有坚韧的卵壳;(3)用肺呼吸。

3. 爬行动物与人类的关系食用、药用、捕食林业害虫。

例题1 下列动物中,属于爬行动物的是()A. 穿山甲B. 乌龟C. 青蛙D. 蜗牛思路分析:这是一道易错题。

A. 穿山甲虽然体表有甲覆盖,但它是哺乳动物。

B. 很多同学会认为乌龟是两栖动物,但仔细分析会发现,乌龟小时候是靠肺呼吸,而不是靠鳃呼吸,因此不属于两栖动物,且它符合爬行动物的特征,因此是爬行动物。

C. 青蛙属于两栖动物。

D. 蜗牛属于软体动物。

答案:B例题2 蜥蜴能生活在陆地上,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①体表有鳞片覆盖;②皮肤湿润,可以辅助呼吸;③产的卵具有坚韧的壳;④幼体生活在水中,成体大多生活在陆地上;⑤终生生活在陆地上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③④⑤D. ①③⑤思路分析:这是一道辨析题,主要考点是区分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的特征。

②④属于两栖动物特征。

①体表有鳞片覆盖;③产的卵具有坚韧的壳;⑤终生生活在陆地上,属于爬行动物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 类
代 表 种
A B C
A
1、出现五趾型附肢
蛙蟾的四肢骨骼基本上与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相同,但有一些次生性的变化,比如四肢骨中有愈 合现象:前肢的桡骨与尺骨愈合成一块桡尺骨,第 一指退化;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成一块胫腓骨。
2、出现肺
3、出现听骨(耳柱骨)
B
1、皮肤
如蟾蜍耳后腺--蟾酥
箭毒蛙
皮肤衍生物--色素细胞
2、骨骼
(三)骨骼系统
两栖类在水栖过渡到陆栖的进化中,骨骼进 一步加固、分化。
1. 头骨 skull ① 头骨宽扁,脑腔狭小,无眶间隔,脑颅属于平底型; ② 外枕骨形成2个枕骨髁,与环椎相关节,头部可做
点头运动,适于捕食正前方的昆虫; ③ 骨化不佳,有外枕骨、蝶筛骨、前耳骨等;
与之相对应的前肢 骨块为肱骨、桡骨、 尺骨、腕骨、掌骨和 指骨;后肢骨块为股 骨、胫骨、腓骨、跗 骨、跖骨和趾骨。
蛙蟾的四肢骨骼基本上与典型陆生脊椎动物的四肢 相同,但有一些次生性的变化,比如四肢骨中有愈 合现象:前肢的桡骨与尺骨愈合成一块桡尺骨,第 一指退化;后肢的胫骨与腓骨愈合成一块胫腓骨。
返回
1.2 真皮 包括外层的疏松层和内层的致密层,富含淋
巴间隙和皮下血管。
2. 皮肤衍生物 粘液腺、毒腺和色素细胞
①粘液腺:多细胞泡状腺,保持 润滑,有利于气体、水分的通透, 可辅助呼吸、调节体温;
②管状腺:雄蛙、雄蟾等趾内侧、 胸腹部常在生殖季节成为有功能 的腺体,分泌物有助于进行抱对;
③毒腺:粘液腺变态为颗粒腺, 产生神经毒素、血管毒素等影响 神经肌肉活动,称为毒腺。
典型脊椎结构图
3. 带骨 两栖动物的肩带不再与头骨愈合,腰带借荐椎与脊柱联
结,这是四足动物与鱼类的重要区别。 3.1 肩带
肩带加固,由乌喙骨coracoid 、肩胛骨scapula 、锁骨 clavicle组成,联合处形成肩臼glenoid fpssa。
有尾类的肩带大部分为软骨,缺乏锁骨;无尾两栖类还 有上肩胛骨、前乌喙骨和上乌喙骨,左右上乌喙骨如并行称 固胸型(蛙类);如呈弧形且左右重迭,称弧胸型(蟾蜍), 是两栖类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
② 躯椎trunk vertebrae :椎体多 为前凹型,盘舌蟾科为后凹 型,有尾两栖类为双凹型, 蛙椎体为二种类型叫参差型 椎体。
③荐椎sacral vertebra :一块,椎体前面与躯干椎 相关节,后面与尾杆骨相关节,横突发达与腰 带髂骨相连。后肢因而获得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适于跳跃运动; ④ 尾椎:有尾两栖类尾椎 在20枚以上,在无尾类 愈合形成尾杆骨urostyle
3.2 胸骨 从两栖类开始出现胸骨,胸骨是陆生四足类所
特有的结构。 蛙的胸骨分为两部分:在上乌喙骨的前方有一
骨质的肩胸骨,其前方有一块半圆形的软骨质的上 胸骨;在上乌喙骨的后方有一块硬骨质的胸骨或称 中胸骨,其后方连有一软骨质的剑胸骨。蟾蜍缺少 前方的肩胸骨和上胸骨。两栖类无明显的肋骨,故 虽有胸骨,但不与脊柱形成胸廓。
④ 膜骨大量消失,听囊骨块暴露,眼眶与口腔相通, 减轻头重,利于跳跃捕食与吞咽;
⑤ 自接型头骨,初生颌退化,次生颌发达; ⑥ 伴随中耳腔形成,舌颌骨转变为耳柱骨; ⑦ 鳃弓退化,部分转化为支持舌和喉的骨骼,环状软
骨和杓状软骨。
2. 脊柱
2.1 脊柱的分化
① 颈椎cervical vertebrae :椎体 不发达,有2个关节面与头骨 枕骨髁相关节,形似环状也 称为寰椎atlas ;
皮肤及其衍生物 1. 皮肤的基本结பைடு நூலகம் 由表皮和真皮组成 1.1 表皮 多层细胞
两栖类角质层的角质化程度不深,细胞核存 在,细胞的界限还很明显,为活细胞,与真正陆 生脊椎动物高度角质化的死细胞不同。这种轻微 的角质化,在一定程度上能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 但皮肤失水达35-80%。
与角质化相联系,两栖类有蜕皮现象:在脑 下垂体和甲状腺控制下,角质化表皮定期脱落, 由下边的细胞形成新的角质层。切除这些内分泌 腺,则不出现蜕皮。
返 回
3.3 腰带
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形成髋臼,与
股骨形成髋关节,与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耻骨位于 髋臼腹面、 髂骨和坐 骨位于髋 臼的背面, 髂骨与荐 椎横突相 关连。
4. 肢骨
从两栖类开始,发展了陆生五趾型附肢。典型 陆生五趾型附肢包括前肢的上臂、前臂、腕、掌、 指;后肢的股、胫、跗、跖、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