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AS-GL037-2019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pdf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

CNAS-GL037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Guidance on the Ver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used in the ClinicalChemistry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前言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对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和CNAS-CL02-A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化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中有关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进行性能验证实验所做的具体解释和指导,供医学实验室和评审员参考使用。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1 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对临床化学检验程序进行性能验证,也可供评审员在现场评审过程中参考使用。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医学实验室使用的临床化学定量检验方法,其他专业领域使用的定量检验程序/方法可参考使用。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也称临床化学定量检验方法,在本指南中统一称为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以下简称“检验程序”)。
本指南适用于实验室采用的经确认的检验程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部分)适用于本指南。
GB/T 26124-2011《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WS/T 408-2012《临床化学设备线性评价指南》WS/T 416-2013 《干扰实验指南》WS/T 420-2013《临床实验室对商品定量试剂盒分析性能的验证》WS/T 492-2016《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精密度与正确度性能验证》3 术语和定义对于本指南,GB/T 29791.1-2013(ISO 18113-1:2009,IDT)中的定义适用。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可报告范围 reportable range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性能特征已被验证的测量区间。
聚合酶链反应系统检测人巨细胞病毒DNA的性能验证及评价

学术论著中国医学装备2023年8月第20卷第8期 China Medical Equipment 2023 August V ol.20 No.8*基金项目:军队生物安全研究专项资助项目(19SWAQ06)“超级细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控技术的研究”①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南院区检验科 北京 100073*通信作者:*********************;***********作者简介:袁方,女,(1989- ),本科学历,主管技师,从事医院分子诊断技术及研究工作。
[文章编号] 1672-8270(2023)08-0039-05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PCR system in detecting HCMV DNA/YUAN Fang, TONG Li-wei, YAN Yan, et al//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23,20(8):39-43.[Abstract] Objective: T o conduct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Q-PCR) system in detecting human cytomegalovirus deoxyribonucleic acid (HCMV DNA) so as to satisfy the demands of clinical detection. Methods: The clinical samples of hospital and the standard samples provided by third party were collected, and the real-time FQ-PCR system was adopted to detect the performance of HCMV DNA reagent and conduct evaluation. The accuracy, measurement precision (intra batch repeatability and inter batch precision), linear interval, detection limit, anti-interference ability, cross reaction and other performance of the detection method of HCMV DNA FQ-PCR system were verified and evaluated according to the corresponding requirements of the series of documents of <Guidance on the Performance V erification for Molecular Diagnostic Procedures (CNAS-CL039)> and <Guidance on the V er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used in the Clinical Chemistry (CNAS-GL037)> of 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 and the EP series files of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 (CLSI) of American. Results: The accuracy of FQ-PCR system was within the permissible range in detecting HCMV DNA, and the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CVs) of precision of intra batch repeatability of low and high concentrations samples (1.72E+04copies/ml and 2.74E+09 copies/ml) were respectively 3.90% and 0.11%, and the inter batch precision CVs of them were respectively 4.05% and 0.94%.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was favorable within the range between 4.00E+02 and 4.00E+09 copies/ml (R 2=0.999), which met the requirements. The lower limit of detection could reach to 4.00E+02 copies/ml, and the absolute deviations between the detective results of the interferences (total bilirubin, triglycerides and hemoglobin) and the control sample were ≤± log0.4. The detective results of cross reactions of pathogens [hepatitis B virus, hepatitis C virus, herpes simplex virus, human herpesvirus type 4 (EB virus),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 6 / 11)] were negative. Conclusion: The each performance indicator of the FQ-PCR detection method of HCMV DNA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tatement of the manufacturer, which can be used in clinical detection.[Key words] Human cytomegalovirus (HCMV); Deoxyribonucleic acid (DNA); Performance verification; 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on[First-author’s address] Qinghai Provincial Drug Inspection and T esLaboratory, The South Branch of the Fifth Medical Center of 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 Beijing 100073, China.[摘要] 目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系统检测人巨细胞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CMV DNA)的性能验证及评价,以满足临床检测需要。
ISO15189性能验证个人经验分享 ZT

的均值及CV,以CV≤20%时的最大稀释管浓度作为可报告范围的低限;高值样 本按照一定比例稀释后的系列样本都重复测定3次,计算回收率R=测定均值/理 论值,回收率R在80%-120%之间的最大稀释倍数即为该方法的最大可稀释倍数, 可报告范围上限 = 最大可稀释倍数×线性范围上限。
7、参考文献
1、 CNAS-CL02-A003:2018《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化学检 验领域的应用说明》
注1:通常较高值样本的不精密度较小,较低值样本的不精密度偏大。对低值有临床意 义的检测项目,宜评估有判断价值的低水平样本的不精密度。 注2:如检测结果没有明确的医学决定水平,可在参考区间上限左右选一个浓度,再根 据检验项目的特点在测量区间内选择另一个浓度。 注3:如与厂商或文献报导的不精密度比较,所选样本水平宜与被比较的样本水平接近。
4、线性区间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2、验证方法及结果判断 方法:每个浓度水平的样本重复测定3~4次。所有样本应在一次运行中
或几次间隔很短的运行中随机测定,最好在1天之内完成。 判断:免疫法:相关系数r2≥0.95,a在0.95-1.05范围内,截距b与0无显著
差异;酶法: r2≥0.99 , a在0.97-1.03范围内,截距b与0无显著差异。或者按照 WS/T 408-2012文件要求做线性回归分析和线性检验。
可报告范围高限验证(最大可稀释倍数):使用混合血清或5%牛血清白 蛋白生理盐水溶液或测定方法要求的稀释液对高值待测样本(必要时可添加被 分析物,并计算出理论值)进行一系列稀释,并记录稀释倍数。
6、临床可报告范围
1.2、验证方法及结果判断 在一次运行中将每个低值样本重复测定5~10次,分别计算每个低值样本
4、线性区间
CNAS—GL03 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

CNAS—GL03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 Guidance on Evaluating the Homogeneity and Stability of Samples Used for Proficiency Testing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二〇〇六年六月能力验证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评价指南1.前言比对样品的一致性对利用实验室间比对进行能力验证至关重要。
在实施能力验证计划时,组织方应确保能力验证中出现的不满意结果不归咎于样品之间或样品本身的变异性。
因此,对于能力验证样品的检测特性量,必须进行均匀性检验和(或)稳定性检验。
对于制备批量样品的检测能力验证计划,通常必须进行样品均匀性检验。
对于稳定性检验,则可根据样品的性质和计划的要求来决定。
对于性质较不稳定的检测样品如生物制品,以及在校准能力验证计划中传递周期较长的测量物品,稳定性检验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均匀性检验或稳定性检验的结果,可根据有关统计量表明的显著性或样品的变化能否满足能力验证计划要求的不确定度进行判断。
本指南为这种判断和评价提供了指导。
2.适用范围本指南适用于CNAS能力验证计划中的样品均匀性和稳定性检验,也可为其他机构实施能力验证计划提供参考。
3.参考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引用而成为本文件的条款。
以下引用的文件,注明日期的,仅引用的版本适用;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的最新版本(包括任何修订)适用。
ISO/IEC指南43-1《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第1部分:能力验证计划的建立和运作》(GB/T 15483.1)ISO 13528:2006 《利用实验室间比对的能力验证中所用的统计方法》ISO指南35 《标准物质定值——一般原则和统计原理》APLAC PT001 《校准实验室间的比对》APLAC PT002 《检测实验室间的比对》CNAS-RL02 《能力验证规则》4.均匀性检验4.1 均匀性检验的要求和方法4.1.1 对能力验证计划所制备的每一个样品编号。
高敏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在丙型肝炎中的诊断价值

㊃论著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2-9455.2024.04.013高敏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在丙型肝炎中的诊断价值*戴倩梅1,丁体龙1ә,代雪枫2,于莉2,陈策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二医院:1.中心实验室;2.感染科,安徽蚌埠233015摘要:目的比较高敏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 C V-R N A)与普通H C V-R N A㊁丙型肝炎病毒(H C V)核心抗原检测在丙型肝炎临床诊断中的优势,探讨高敏H C V-R N A在临床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㊂方法选择48例H C V抗体阳性的门诊及住院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40例H C V抗体阴性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㊂采集所有研究对象5m L空腹静脉血标本,留取血清㊂高敏H C V-R N A采用赛沛全自动医用聚合酶链反应(P C R)分析系统检测,普通H C V-R N A采用厦门安普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A n a d a s9850全自动核酸提纯系统及荧光定量P C R分析系统及配套试剂检测,H C V抗体及H C V核心抗原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㊂试验前,先对赛沛高敏H C V-R N A检测进行性能验证㊂结果高敏H C V-R N A检测性能验证准确度㊁重复性㊁线性范围和最低检出限符合要求㊂高敏H C V-R N A诊断丙型肝炎灵敏度明显高于普通H C V-R N A及H C V核心抗原检测㊂结论高敏H C V-R N A是丙型肝炎诊断的重要指标,并可用于丙型肝炎治疗终点判断和病情监测㊂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高敏;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诊断中图法分类号:R446.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9455(2024)04-0487-04T h e c l i n i c a l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o f h i g h-s e n s i t i v e h e p a t i t i s C v i r u s-R N A o n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h e p a t i t i s C*D A I Q i a n m e i1,D I N G T i l o n g1ә,D A I X u e f e n g2,Y U L i2,C HE N C e21.C e n t r a l L a b o r a t o r y;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n f e c t i o u s D i s e a s e,902n d P e o p l e's L i b e r a t i o nA r m y S u p p o r t U n i t H o s p i t a l,B e n g b u,A n h u i233015,C h i n aA b s t r a c t:O b j e c t i v e T o c o m p a r e t h e a d v a n t a g e s o f h i g h s e n s i t i v i t y h e p a t i t i s C v i r u s r i b o n u c l e i c a c i d (H C V-R N A),c o mm o n H C V-R N A a n d h e p a t i t i s C v i r u s(H C V)c o r e a n t i g e n d e t e c t i o n i n t h e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s i s o f h e p a t i t i s C,a n d t o e x p l o r e t h e a p p l i c a t i o n v a l u e o f H C V-R N A i n c l i n i c a l d i a g n o s i s a n d d i s e a s e m o n i t o-r i n g.M e t h o d s A t o t a l o f48p a t i e n t s w i t h p o s i t i v e H C V a n t i b o d y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t h e o b s e r v a t i o n g r o u p,a n d 40h e a l t h y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n e g a t i v e H C V a n t i b o d y w e r e s e l e c t e d a s t h e c o n t r o l g r o u p.A t o t a l o f5m L f a s t i n g v e n o u s b l o o d s a m p l e s w e r e c o l l e c t e d f r o m a l l s u b j e c t s a n d s e r u m w a s r e t a i n e d.H i g h-s e n s i t i v e H C V-R N A w a s d e t e c t e d b y C e p h e i d a u t o m a t i c m e d i c a l p o l y m e r a s e c h a i n r e a c t i o n(P C R)a n a l y s i s s y s t e m,a n d c o mm o n H C V-R N A w a s d e t e c t e d b y X i a m e n A n p l iB i o t e c h n o l o g yC o.,L T D.A n a d a s9850a u t o m a t i c n u c l e i c a c i d p u r i f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f l u o r e s c e n t P C R a n a l y s i s s y s t e m a n d s u p p o r t i n g r e a g e n t s.H C V a n t i b o d i e s a n d H C V c o r e a n t i g e n w e r e d e t e c t e d b y e n z y m e-l i n k e d i mm u n o s o r b e n t a s s a y.B e f o r e 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t h e p e r f o r m a n c e o f C e p h e i d h i g h-s e n s i t i v e H C V-R N A w a s v e r i f i e d.R e s u l t s T h e a c c u r a c y,r e p e a t a b i l i t y,l i n e a r r a n g e a n d m i n i m u m d e t e c-t i o n l i m i t o f h i g h-s e n s i t i v e H C V-R N A d e t e c t i o n m e t 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T h e s e n s i t i v i t y o f h i g h-s e n s i t i v e H C V-R N A i n d i a g n o s i s f o r h e p a t i t i s C w 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h i g h e r t h a n t h a t o f c o mm o n H C V-R N A a n d H C V c o r e a n t i-g e n d e t e c t i o n.C o n c l u s i o n H i g h-s e n s i t i v e H C V-R N A i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m a r k e r f o r t h e j u d g m e n t o f h e p a t i t i s C, a n d c a n b e u s e d f o r t h e d i a g n o s i s o f h e p a t i t i s C t r e a t m e n t e n d p o i n t a n d d i s e a s e m o n i t o r i n g.K e y w o r d s:h e p a t i t i s C v i r u s;h e p a t i t i s C v i r u s-R N A;h i g h-s e n s i t i v e;h e p a t i t i s C v i r u s c o r e a n t i g e n;d i a g n o s i s丙型肝炎是较常见的病毒性肝炎之一,发病率仅次于乙型肝炎㊂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 C V-R N A)是判断丙型肝炎活动性的最重要指标㊂由于技术原因,普通H C V-R N A的检测下限一般为500I U/ m L,H C V-R N A阴性患者丙型肝炎病毒(H C V)仍可能处于活动期,传染性也可能仍然较强,不能准确反映H C V在体内的复制状态㊂高敏H C V-R N A检测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将H C V-R N A的检出下限提升至15I U/m L,甚至10I U/m L,为丙型肝炎的疗程监测和治疗终点的判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㊂有关高敏H C V-R N A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赛沛全自动医用聚合酶链反应(P C R)分析系统检㊃784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4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4*基金项目:联勤保障部队第九O二医院医学科技创新计划项目(21MA004)㊂作者简介:戴倩梅,女,主管技师,主要从事分子生物学检验研究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133********@163.c o m㊂测48例H C V抗体阳性患者和40例H C V抗体阴性的健康体检者血清中H C V-R N A水平,计算灵敏度和特异度,与普通P C R法检测的H C V-R N A和H C V 核心抗原进行比较,探讨高敏H C V-R N A在丙型肝炎诊断和病情监测中的应用价值,现将结果报道如下㊂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5月至2022年10月于本院门诊及住院的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11~78岁,平均(49.0ʃ11.3)岁;H C V抗体均为阳性,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的诊断标准[1]㊂另选择同期本院健康体检中心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18~69岁,平均(47.6ʃ12.6)岁;H C V抗体均为阴性㊂所有研究对象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㊁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㊁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无精神病史;1周内未使用抗病毒药物和保肝降酶药物㊂所有研究对象均充分了解并同意参与本研究,本研究开展前获得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号20200302001),对所有研究对象的个人资料和检查结果予以保密㊂1.2方法1.2.1标本采集采集所有研究对象空腹静脉血5 m L,以2000r/m i n转速分离血清, 80ħ低温冰箱保存待检㊂1.2.2高敏H C V-R N A检测的性能验证参照C N A S-G L037‘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2019版)对赛沛全自动医用P C R分析系统(G e n e X p e r t)检测H C V-R N A进行性能验证㊂(1)正确度验证:采用H C V血清(冻干)标准物质S3 (4.40ˑ105I U/m L)和阴性血浆制成验证标本,稀释成G e n e X p e r t检测单位,每个浓度单位10份标本,分别为H C V1(44000I U/m L)㊁H C V2(4400I U/m L)㊁H C V3(440I U/m L)㊁H C V4(44I U/m L)㊁H C V5(11I U/m L),统计所有标本的检测结果㊂(2)精密度验证:采用H C V2作为精密度验证标本,重复检测3次,并计算精密度㊂(3)线性区间验证:采用H C V血清(冻干)标准物质S3(4.40ˑ105I U/m L)和阴性血浆制成验证标本,稀释成G e n e X p e r t检测单位,每个浓度单位3份标本,分别为H C V1(44000I U/m L)㊁H C V2(4400I U/m L)㊁H C V3(440I U/m L)㊁H C V4 (44I U/m L)㊁H C V5(11I U/m L),将检测定值结果绘制成线性图㊂将H C V1㊁H C V2㊁H C V3㊁H C V4㊁H C V5检测定值的平均值取对数值后,与理论靶值结果作图,验证不同浓度的线性相关性㊂(4)可报告范围验证:采用H C V血清(冻干)标准物质S3(4.40ˑ105I U/m L)和阴性血浆制成验证标本,稀释成G e n e X p e r t检测单位为H C V L o D(4.4I U/m L)上机检测,统计检测结果㊂(5)特异度验证:采用溶血血浆和脂血血浆将H C V血清(冻干)标准物质S3(4.40ˑ105I U/m L)分别稀释成4400I U/m L和440I U/m L 两个可检测浓度,每份标本重复检测3次,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㊂(6)灵敏度验证:采用H C V血清(冻干)标准物质S3(4.40ˑ105I U/m L)和阴性血浆制成验证标本,稀释成G e n e X p e r t检测单位为H C V L o D (4.4I U/m L)上机检测,统计检测结果㊂1.2.3 H C V抗体检测 H C V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试剂盒检测,试剂盒购自华大吉比爱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㊂1.2.4高敏H C V-R N A检测 G e n e X p e r t购自美国赛沛(C e p h e i d A B)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型号为X V I D x,所用试剂为X p e r t H C V V i r a l L o a d,由瑞典赛沛(C e p h e i d A B)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检测下限值为10I U/m L㊂试验前,对高敏H C V-R N A进行了性能验证,性能验证试验所用标本购自北京康彻斯坦生物技术有限公司,H C V血清(冻干品)标准物质,国家标准物质证书:G B W(E)090142,浓度编号S3,靶值4.40ˑ105I U/m L,不确定度为ʃ0.5ˑ105I U/m L,参考范围为(3.90~4.90)ˑ105I U/m L(对数值: 5.59~5.69)㊂1.2.5普通H C V-R N A检测采用厦门安普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全自动核酸提纯系统(A n a d a s9850)㊁荧光定量P C R分析系统及其配套的核酸提取试剂(批号:A105420220713)㊁扩增试剂(批号: A2020202220811),由专人严格按照设备及试剂盒说明书操作㊂1.2.6 H C V抗体及H C V核心抗原检测 H C V抗体及H C V核心抗原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试剂盒由山东莱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批号: 202209005,由专人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㊂1.3统计学处理采用简明统计V14.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㊂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㊂线性范围验证采用不同浓度的标准品取对数与预期浓度对数值进行回归方程,计算R2㊂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结果2.1高敏H C V-R N A性能验证结果2.1.1正确度验证结果 H C V1㊁H C V2㊁H C V3㊁H C V4㊁H C V5检测结果的对数值与理论值偏差都在ʃ0.5之内,符合标准物质说明书正确度要求(检测值与理论值取对数偏差不超过ʃ0.5)㊂2.1.2精密度验证结果 H C V2重复检测3次结果分别为4255㊁4683㊁4435I U/m L,变异系数分别为-3%㊁6%㊁1%,都在ʃ10%以内,检测重复性良好,试剂盒精密度符合要求㊂2.1.3线性区间验证结果不同浓度标准物质检测结果计算得到回归方程Y=1.0225X 0.1312,︱r︱>0.98,斜率>0.95验证通过,线性预测结果可靠,一致性好㊂见图1㊂G e n e X p e r t检测提供的说明书中表示H C V V L A s s a y在0.8~8.0l o g10I U/m L 范围内呈线性,R2>0.997,在0.994~0.998以内,所有基因型均呈线性反应㊂㊃884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4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4图1 G e n e X pe r t H C V -R N A 检测值与靶值线性相关关系2.1.4 可报告范围验证结果 H C V L o D (4.4I U /m L )的检测结果为H C V -R N A <10I U /m L ,G e n e X pe r t 可检测浓度为104I U /m L ,最大稀释倍数为104倍,检测上限值为108I U /m L ㊂可报告范围为10~108I U /m L ,符合可报告范围要求,最低检出限和最高检出限符合验证标准㊂2.1.5 特异度验证结果 溶血血浆和脂血血浆稀释后的标准物质与定值比较,变异系数均在ʃ10%以内,特异度高,试剂盒特异度验证符合标准㊂2.1.6 灵敏度验证结果 H C V L o D (4.4I U /m L )的检测结果为H C V -R N A<10I U /m L ,最低检测下限为10I U /m L ,灵敏度验证符合要求㊂2.2 高敏H C V -R N A 与普通H C V -R N A 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比较 高敏H C V -R N A 诊断灵敏度为91.67%,特异度为92.50%,诊断试验四格表见表1,普通H C V -R N A 诊断灵敏度为68.75%,特异度为100.00%,诊断试验四格表见表2㊂高敏H C V -R N A 诊断丙型肝炎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普通H C V -R N A ,特异度略低于普通H C V -R N 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表1 高敏H C V -R N A 诊断丙型肝炎结果(n )高敏H C V -R N A H C V 抗体阳性阴性阳性443阴性437表2 普通H C V -R N A 诊断丙型肝炎结果(n )普通H C V -R N A H C V 抗体阳性阴性阳性330阴性15402.3 高敏H C V -R N A 与H C V 核心抗原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灵敏度及特异度比较 H C V 核心抗原诊断灵敏度为66.67%,特异度为97.50%,诊断试验四格表见表3㊂高敏H C V -R N A 诊断丙型肝炎的灵敏度明显高于H C V 核心抗原,特异度略低于H C V 核心抗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表3 H C V 核心抗原诊断丙型肝炎结果(n )H C V 核心抗原H C V 抗体阳性阴性阳性321阴性16393 讨 论H C V -R N A 检测结果主要用于判断H C V 的复制情况,是丙型肝炎传染性强弱的重要标志,也可用于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案的选择和治疗后的预后判断[2]㊂传统的H C V -R N A 检测方法主要采用荧光定量P C R 法检测,检测下限值一般为500I U /m L ㊂由于实验环境中可能存在R N A 酶而导致扩增抑制,造成假阴性结果,或者扩增产物的污染易造成假阳性结果[3]㊂目前常用的核酸提取方法分为磁珠提取法和柱提法㊂有研究发现,磁珠提取法比柱提法敏感度更高,尤其在低病毒载量标本的检测中优势明显[4],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㊂随着分子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H C V -R N A 的检测下限值不断被刷新㊂G e n e X pe r t 运用半巢式定量P C R+微流控技术,整合标本制备㊁核酸扩增和检测3个步骤于一个独立的试剂盒中,并将其自动化,使标本处理既方便又快捷,整个标本处理过程可在2m i n 内处理完毕㊂核酸提取过程则在试剂盒的不同通道中完成,可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的发生㊂为了比较高敏H C V -R N A 与普通H C V -R N A 在诊断丙型肝炎中的灵敏度,课题组采用G e n e X p e r t 和厦门安普利A n a d a s 9850同时检测了48例H C V 抗体阳性患者和40例H C V 抗体阴性的健康体检者的H C V -R N A ,结果显示高敏H C V -R N A 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普通H C V -R N A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H C V 核心抗原是丙型肝炎诊断的另一敏感指标,可能会通过影响基因组的表达调控,从而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5]㊂本研究结果显示,高敏H C V -R N A 诊断丙型肝炎的灵敏度明显高于H C V 核心抗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与鞠伟[6]的研究结论相类似,提示高敏H C V -R N A 在丙型肝炎病原学诊断中优势最为明显㊂由于常规P C R 法检测H C V 的灵敏度较低,在临床上易造成部分患者的漏诊和漏治㊂欧洲肝病协会在有关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采用高敏H C V -R N A (检测下限15I U /m L )作为急慢性丙型肝炎的诊断指标[7],对于治疗方案的拟订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㊂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丙型肝炎抗体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㊁金标法和化学发光法等[8]㊂一般来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阳性检出率比金标法高,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磁微粒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比较,其灵敏度更高,检测时间更短,可提高临床丙型肝炎检测的准确度[9]㊂但由于窗口期的存在,H C V 感染后3~4周才能检测到H C V 抗体,或者由于患者本身的免疫缺陷,导致机㊃984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4期 L a b M e d C l i n ,F e b r u a r y 2024,V o l .21,N o .4体不能产生抗体或抗体产生的量达不到检测标准,都会导致H C V抗体假阴性,本研究对照组40例H C V 抗体阴性者中,H C V-R N A阳性有3例,可能属于上述情况㊂常规P C R检测H C V-R N A,由于灵敏度不够,在H C V抗体阴性患者中鉴别是否有H C V感染优势不明显㊂而高敏H C V-R N A则可在H C V急性感染的早期检出,提示高敏H C V-R N A检测在H C V抗体阴性人群中有较大意义,可用于义务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的筛查㊂H C V-R N A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 L T)水平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有研究发现,血清A L T水平较高的患者,H C V-R N A相对较高,二者呈正相关(P< 0.05)[10-12]㊂A L 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可少量释放于血液中,一般不高于40I U/L㊂病毒性肝炎的急性期或药物性肝炎导致肝细胞大量坏死时,A L T可大量释放入血液中,所以A L T是反映肝细胞损伤的重要标志物㊂有研究发现H C V-R N A高水平组[(1ˑ106~ 1ˑ108)c o p y/m L]谷氨酰转移酶(G G T)㊁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 S T)㊁A L T等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低水平组[(1ˑ103~1ˑ105)c o p y/m L]和中等水平组[(1ˑ105~1ˑ106)c o p y/m L][13]㊂也有学者认为,血清A L T水平与H C V-R N A存在相关关系,但A L T异常率与H C V-R N A之间无相关性[14]㊂H C V-R N A与A L T的关系将是本课题组未来的研究方向㊂丙型肝炎H C V-R N A载量与多个血清学指标相关㊂据报道,H C V-R N A载量与T细胞亚群明显相关,与C D8+水平呈正相关,与C D4+㊁C D4+/C D8+水平呈负相关[15-16];H C V-R N A载量与血清白细胞介素(I L)-6㊁I L-10㊁I L-32及免疫球蛋白(I g)G㊁I g A㊁I g M 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17];血常规中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比值(R P R)及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 L R)与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发生㊁纤维化进展程度相关[18-19];H C V-R N A水平与血小板计数(P L T)和血小板压积(P C T)呈负相关,与血小板分布宽度(P DW)㊁平均血小板体积(M P V)和血小板比值指数评分(A P R I)呈现正相关[20];抗核抗体的产生与丙型肝炎肝功能指标和H C V-R N A载量有关[21]㊂以上研究提示H C V-R N A与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判断丙型肝炎病情㊂综上所述,H C V-R N A一定程度上可反映肝脏的损伤情况,高敏H C V-R N A的灵敏度明显高于普通H C V-R N A和H C V核心抗原检测,在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㊂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31(12):1961-1979.[2]潘美晨,郭杰,孟欢,等.基于全自动核酸检测平台高敏H C V R N A定量检测性能评价[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0,27(10):1801-1805.[3]陈久凯,张战峰,刘玥,等.H C V-R N A㊁抗-H C V㊁肝功能指标对丙型肝炎的临床诊断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1,42(16):1997-2000.[4]孙健.酶联免疫法与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对比性研究及对特异度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 2021,18(4):136-139.[5]王春杰,王文亮,王伯云.丙型肝炎病毒C D3c抗原㊁核心抗原和H B x A g在人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分布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6,17(4):241-244. [6]鞠伟.H C V-核心抗原及H C V R N A检测在慢性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21,27(1):52-54.[7]E u r o p e a n A s s o c i a t i o n f o r t h e S t u d y o f t h e L i v e r.E A S L r e c o mm e n d a t i o n s o n t r e a t m e n t o f h e p a t i t i s C2015[J].JH e p a t o l,2015,63(1):199-236.[8]王显贵,许月爱,周景明.不同检验方法在丙型肝炎诊断中的价值[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20,30(7):93-94.[9]高瑞,刘雪娇,杨齐.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结果对比[J].临床医学工程,2022,29(3):351-352.[10]秦宏.H C V-R N A载量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的相关性[J].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1):2075-2076. [11]邓波,邱振华,龙则平,等.丙型肝炎抗体阳性患者H C VR N A和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的价值[J].吉林医学, 2021,42(9):2136-2138.[12]张美华,王莹,高海燕,等.血清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变化与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损伤程度的相关性[J].实用医技杂志,2021,28(6):780-782.[13]付冬琴.丙型肝炎H C V-R N A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特点与临床意义[J].当代医学,2021,20(20):48-50. [14]宋丽,侯远沛.磁珠法和柱提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载量与肝损伤相关性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20,27(8):1029-1031.[15]周伟,石磊.T细胞亚群㊁炎症指标及f e t u i n-A与慢性丙型肝炎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2022,33(6):718-721.[16]邵婧.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丙型肝炎患者肝损伤的相关性[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20,31(3):300-302.[17]资云菊,陆昱,陆宏.丙型肝炎患者H C V-R N A载量与血清I L-6㊁I L-10㊁I L-32水平及免疫球蛋白的关系[J].医学理论与实践,2021,34(6):1024-1026.[18]杨娜,何华,赵天业.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比值㊁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的预测价值[J].临床肝胆病杂志, 2021,37(6):1319-1325.[19]L I X,X U H,G A O P.R e d b l o o d c e l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 i d t h-t o-p l a t e l e t r a t i o a n d o t h e r l a b o r a t o r y i n d i c e s a s s o c i a t e d w i t h s e v e r i t y o f h i s t o l o g i c a l h e p a t i c f i b r o s i s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a u t o i mm u n e h e p a t i t i s: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s t u d y a t a s i n-g l e c e n t e r[J].M e d S c i M o n i t,2020,26:e927946.[20]王晓川,马丽,王秀丽,等.血小板参数与丙型肝炎患者R N A水平的相关性[J].中国民康医学,2020,32(15):3-5.[21]贺琤雯,薛苗,姚文杰,等.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核抗体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20,41(9): 1034-1041.(收稿日期:2023-02-18修回日期:2023-11-11)㊃094㊃检验医学与临床2024年2月第21卷第4期 L a b M e d C l i n,F e b r u a r y2024,V o l.21,N o.4。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引

CNAS-GL037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Guidance on the Ver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used in the ClinicalChemistry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前言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对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和CNAS-CL02-A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化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中有关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进行性能验证实验所做的具体解释和指导,供医学实验室和评审员参考使用。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1 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对临床化学检验程序进行性能验证,也可供评审员在现场评审过程中参考使用。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医学实验室使用的临床化学定量检验方法,其他专业领域使用的定量检验程序/方法可参考使用。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也称临床化学定量检验方法,在本指南中统一称为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以下简称“检验程序”)。
本指南适用于实验室采用的经确认的检验程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部分)适用于本指南。
GB/T 26124-2011《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WS/T 408-2012《临床化学设备线性评价指南》WS/T 416-2013 《干扰实验指南》WS/T 420-2013《临床实验室对商品定量试剂盒分析性能的验证》WS/T 492-2016《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精密度与正确度性能验证》3 术语和定义对于本指南,GB/T 29791.1-2013(ISO 18113-1:2009,IDT)中的定义适用。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可报告范围 reportable range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性能特征已被验证的测量区间。
生化项目性能验证表格(CNAS-037)

分析具有指定值的参考物质,选择可报告范围内2个浓度水平,每天重复测定2次,连续测定5天,计 算平均值及偏移。
2.要求
以能力验证/室间质评评价界限作为允许总误差(TEa),偏移应小于1/2该项目允许总误差(TEa)
3.结果
测定结果
水平I
水平II
1 第一天
2
34.00 35.00
78.90 78.90
1 第二天
2
34.00 35.00
78.90 78.90
1 第三天
2
34.00 35.00
78.90 78.90
1 第四天
2
34.00 35.00
88.00 88.00
1 第五天
2
34.00 35.00
88.00 88.00
平均值
34.50
82.54
参物浓度
35.00
83.00
偏移
1%
1%
1/2TEa
8%
结论
28.55
3
19.00
28.64
均值
18.60
29.05
标准差(SD)
0.51
0.64
变异系数(CV)
3%
2%
1/3TEa
5.3%
结论
合格
ALT 正确度验证(标准物质)
参考文献:CNAS-GL037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2019) CNAS-CL02-A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化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2018 ) 1.验证方案
236.70
353.35
470.00
500
y = 0.9972x + 0.5163 R²= 0.9999
血气分析仪性能分析

学术论著①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检验科 北京 100091②河北北方学院 河北 张家口 075132作者简介:郭盼,女,(1972- ),本科学历,副主任技师,从事临床医学检验工作。
[文章编号] 1672-8270(2022)03-0057-05 [中图分类号] R197.39 [文献标识码] APerformance analysis of blood-gas analyzer/GUO Pan, LIU Wen-juan, WU Jing, et al//China Medical Equipment,2022,19(3):57-61.[Abstract] Objective: T o evaluate the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detection results of GEM Premier5000 blood-gas analyzer (GEM Premier 5000) and ver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instrument. Methods: The systematic quality control product of GSE Premier 5000 was adopted for precision evaluation, and the mean value, standard deviation (SD) and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CV) of the tested results were calculated according to ISO15189 "Accreditation Criteria for the Quality and Competence of Medical Laboratories" and CNAS-GL037:2019 "Guidelines on the V er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used in the Clinical Chemistry". And Siemens RAPIDPoint500 blood-gas analyzer (RAPIDPoint500) and GEM Premier 5000 were adopted to compare the accuracies of them in detecting pH value, 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CO 2), oxygen partial pressure(pO 2), glucose (Glu), lactic acid (Lac), total hemoglobin (THb), and sodium (Na +), potassium (K +), calcium (Ca +) and chlorine (Cl -). The linear regression was adopted to compare and analyze the consistency of the detection results between two detection system. Results: The precisions of GEM Premier 5000 in detecting pH value, pCO 2, pO 2, Glu, Lac, THb, Na +, K +, Ca + and Cl - were within tolerance interval. In the evaluation results of accuracy, the differences of the results of pH value, pCO 2, pO 2, Glu, Lac, THb, Na +, K +, Ca + and Cl - between RAPIDPoint 500 and GEM Premier 5000 were no significance, and the correlations of these indicators between RAPIDPoint 500 and GEM Premier 5000 were favorable (R 2=0.9815, R 2=0.9541, R 2=0.9763, R 2=0.9924, R 2=0.9800, R 2=0.9981, R 2=0.9998, R 2=0.9657, R 2=0.9998, R 2=0.8939, R 2=0.8867, R 2=0.9922, R 2=0.8539, R 2=0.9225, P <0.0001). And the comparison average deviations both two detection systems were less than the corresponding deviation range. Conclusion: Both precision and accuracy of GEM Premier 5000 blood-gas analyzer were within the tolerance interval, and it can provide reliable detection report for clinical diagnosis.[Key words] Blood gas analyzer; Performance test; Precision; Accuracy[First-author’s address]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Xiyua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91, China.[摘要] 目的:评价GEM Premier 5000型血气分析仪(简称GEM Premier 5000)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验证仪器性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NAS-GL037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Guidance on the Verification of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Procedures used in the ClinicalChemistry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前言本文件由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制定,是对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和CNAS-CL02-A003《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在临床化学检验领域的应用说明》中有关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进行性能验证实验所做的具体解释和指导,供医学实验室和评审员参考使用。
本文件为首次发布。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性能验证指南1 范围本指南适用于申请认可或已获认可的医学实验室对临床化学检验程序进行性能验证,也可供评审员在现场评审过程中参考使用。
本指南主要适用于医学实验室使用的临床化学定量检验方法,其他专业领域使用的定量检验程序/方法可参考使用。
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也称临床化学定量检验方法,在本指南中统一称为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以下简称“检验程序”)。
本指南适用于实验室采用的经确认的检验程序。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指南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凡是未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部分)适用于本指南。
GB/T 26124-2011《临床化学体外诊断试剂(盒)》WS/T 408-2012《临床化学设备线性评价指南》WS/T 416-2013 《干扰实验指南》WS/T 420-2013《临床实验室对商品定量试剂盒分析性能的验证》WS/T 492-2016《临床检验定量测定项目精密度与正确度性能验证》3 术语和定义对于本指南,GB/T 29791.1-2013(ISO 18113-1:2009,IDT)中的定义适用。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3.1 可报告范围 reportable range体外诊断医疗器械性能特征已被验证的测量区间。
[GB/T29791.1-2013/ISO 18113-1:2009 3.46 注1]4总则4.1 性能验证的时机4.1.1检验程序常规应用前。
4.1.2任何严重影响检验程序分析性能的情况发生后,应在检验程序重新启用前对受影响的性能进行验证。
影响检验程序分析性能的情况包括但不限于:仪器主要部件故障、仪器搬迁、设施(如纯水系统)和环境的严重失控等。
4.1.3常规使用期间,实验室可基于检验程序的稳定性,利用日常工作产生的检验和质控数据,定期对检验程序的分析性能进行评审,应能满足检验结果预期用途的要求。
现用检验程序的任一要素(仪器、试剂、校准品等)变更,如试剂升级、仪器更新、校准品溯源性改变等,应重新进行验证。
4.2 性能验证的参数临床化学定量检验程序的分析性能参数一般包括:测量正确度、测量精密度(含测量重复性和测量中间精密度)、测量不确定度、分析特异性(含干扰物)、分析灵敏度、检出限和定量限、线性区间(可报告区间)等。
实验室应根据不同检验项目的预期用途,选择对检验结果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参数进行验证。
4.3 性能验证的判断标准实验室应根据临床需求制定适宜的检验程序分析性能标准。
实验室制定性能标准时宜考虑相关制造商或研发者声明的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公开发表的临床应用指南和专家共识等。
实验室性能验证的结果应满足实验室制定的判断标准。
如果性能指标的验证结果不符合实验室制定的判断标准,应分析原因,纠正后再实施验证。
注:如果验证结果符合制造商或研发者声明的性能指标,但不满足实验室制定的判断标准,结果不可接受。
5实验前准备5.1人员实验操作人员应熟悉方法原理与日常操作,包括样本处理、校准、维护程序、质量控制等,确保检测系统工作状态正常。
对于操作较简单的检测程序或仪器,建议操作人员的熟悉过程为1~3天。
对于操作较复杂的检测程序或仪器,建议操作人员的熟悉过程更长,如3~5天。
5.2验证方案负责实施性能验证的人员应了解验证方案,制定验证计划,并组织实施。
5.3仪器设备实验相关分析仪器及辅助设备的性能指标(如加样精密度、携带污染等)应与标称值相符。
5.4试剂和校准品除特殊要求外,验证过程宜使用同一批号的试剂和校准品。
5.5质量控制验证过程中应使用适宜的质控品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6性能验证要求6.1正确度验证实验室可采用偏倚评估、回收试验、与参考方法比对等方式进行正确度的验证。
6.1.1偏倚评估6.1.1.1样本按照如下优先顺序选用具有互换性的标准物质或基质与待测样本相类似的标准物质:1)有证标准物质(CRM),包括国家标准物质(如GBW)、国际标准物质(如WHO、IFCC)、CNAS认可的标准物质生产者(RMP)提供的有证标准物质、与我国签署互认协议的其他国家计量机构提供的有证标准物质(如NIST、JSCC)等;2)标准物质(RM),如厂商提供的工作标准品;3)正确度控制品;4)正确度验证室间质评样本,如CNAS认可的PTP提供的正确度验证样本。
宜根据测量区间选用至少2个浓度水平的标准物质样本。
6.1.1.2验证方法每个浓度水平的标准物质样本至少每天重复测定2次,连续测定5天,记录检测结果,计算全部检测结果的均值,并按公式(1)计算偏倚。
偏倚=结果均值−参考值 (1)6.1.2 回收试验6.1.2.1样本临床样本(基础样本)和被测物标准品。
6.1.2.2样本配制通过称重法配制标准溶液,在临床基础样本中加入不同体积标准溶液(标准溶液体积应少于总体积的10%),制备至少2个水平的样本(样本终浓度在测量区间内)。
6.1.2.3验证方法每个样本重复测定3次或以上,计算均值浓度,按公式(2)计算回收率。
%100)(000⨯⨯⨯-+⨯=S C V V C V V C R (2)式中: R —回收率;V —加入标准液体积;V 0—基础样本的体积;C —基础样本加入标准液后的测定结果(均值);C 0—基础样本的测定结果;C S —标准液的浓度。
6.1.3 与参考方法比对6.1.3.1 样本适宜的临床样本,不少于8份,被测物浓度在测量区间内均匀分布,并关注医学决定水平。
6.1.3.2参考方法公认的参考方法,如CNAS 认可的参考实验室使用的参考方法。
6.1.3.3验证方法按照制造商说明书或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方法对实验方法进行校准/校准验证,宜在相同时段内完成对同一样本的两种方法平行检测,每份样本每个检测方法重复检测3次,计算每份样本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均值,并按照公式(1)计算偏倚。
6.2 可比性验证当实验室无法开展正确度验证时,可通过参加能力验证、比对试验等途径,证明其测量结果与同类实验室结果的一致性。
如与CNAS认可的PTP(或可提供靶值溯源性证明材料的PTP)提供的PT项目结果进行比对,或与CNAS认可的实验室使用的经性能验证符合要求的在用检测程序进行比对。
6.2.1 样本患者/受试者样本不少于20份,被测物浓度、活性等在测量区间内均匀分布,并关注医学决定水平。
使用PT样本时应不少于5份。
6.2.2 参比系统经验证分析性能符合预期标准,日常室内质控、室间质评/能力验证合格的检测系统。
优先选用符合以上要求的CNAS认可实验室的检测系统。
6.2.3 验证程序按照WS/T 492-2016规定的方法进行验证。
实验系统均值与参比系统均值的差异在可接受范围内。
检测PT样本时,每个样本应重复测定不少于3次。
6.3精密度验证精密度验证应包括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
6.3.1 样本可采用新鲜或冻存的样本。
当样本中待测物不稳定或样本不易得到时,也可考虑使用基质与实际待检样本相似的样本,如质控品。
应至少评估2个水平样本的不精密度。
当2个水平样本的不精密度有显著差异时,建议增加为3个水平。
所选样本的被测物水平应在测量区间内,适宜时,至少有1个样本的被测物水平在医学决定水平左右。
注1:通常较高值样本的不精密度较小,较低值样本的不精密度偏大。
对低值有临床意义的检测项目,宜评估有判断价值的低水平样本的不精密度。
注2:如检测结果没有明确的医学决定水平,可在参考区间上限左右选一个浓度,再根据检验项目的特点在测量区间内选择另一个浓度。
注3:如与厂商或文献报导的不精密度比较,所选样本水平宜与被比较的样本水平接近。
6.3.2重复性验证6.3.2.1试剂和校准品应使用同一批号的试剂和校准品,如适用,只进行一次校准。
6.3.2.2验证方法对样本进行至少10次重复测定,计算均值、SD 和CV 。
6.3.2.3 质量控制实验过程中应至少检测一个质控品。
当质控结果失控时,不论实验结果是否满意都应弃去不用,重新进行试验以取得全部实验数据。
6.3.2.4数据收集在进行数据分析前,检查数据中的离群值。
任何结果与均值的差值(离均差)超过4SD 时,可认为是离群值。
进行重复性评估实验时,若离群值数量>1,应怀疑是否为方法不稳定或操作者不熟悉所致,解决问题后再进行新的评估实验。
6.3.2.5数据分析依据实验数据计算均值和标准差。
6.3.3 同时验证重复性和中间精密度6.3.3.1 验证方法每天检测1个分析批,每批检测2个水平的样本,每个样本重复检测3~5次,连续检测5天。
在每一批次测量中,应同时测量质控品。
6.3.3.2数据收集在进行数据分析前,可参考WS/T 492-2016,检查数据中由偶然误差引起的离群值。
6.3.3.3数据分析批内标准差 S r =√∑∑(x di −x d ̅̅̅̅n i−1)2D d=1D(n−1) ………………………(3) 批间方差 S b 2=∑(xd ̅̅̅̅D d=1−x̿)2D−1..............................(4) 实验室内标准差 S 1=√n−1n ∙S r 2+S b 2 (5)式中:D—实验天数n—每天重复次数x di—第d天第i次重复结果x d̅̅̅—d天所有结果的均值x̿—所有结果的均值6.4 线性区间验证6.4.1 样本样本基质应与待检临床实验样本相似,不可采用含有对测定方法具有明确干扰作用物质的样本,如溶血、脂血、黄疸或含有某些特定药物的样本。
在已知线性区间内选择5~7个浓度水平,应覆盖定量限(低限和高限)。
6.4.2样本准备可将高浓度样本与低浓度样本按预定比例进行稀释得到系列样本。
如果高/低浓度样本的值未知,可将每种血清编码,用编码代表每个血清的相对浓度。
对于等浓度间隔样本,可用连续整数(如1、2、3、4与5)代表连续样本。
进行数据处理时,可用样本号代替浓度值。
示例:下表中描述的样本制备过程是按照等浓度间隔的设计进行的,每个浓度水平的样本量为1.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