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民歌的特征

合集下载

西北民歌的特征[指南]

西北民歌的特征[指南]

西北民歌的特征民歌时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时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常见的民体裁材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花儿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的一种山歌,以歌唱爱情为主,主要产生于甘肃的洮岷、临夏和青海的东部农业区,是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在青海)唱“花儿”也称“漫少年”。

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

花儿的演唱不论是那个民族,都用汉语演唱,唱法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之别,也有真假声并用者,一般男声多用假声,女声多用真声,男女齐唱对唱时,唱同等音高。

花儿的词有着独特的格律,这种格律是区别“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标志。

花儿的唱词格式多样,衬语十分丰富,曲体结构也有较多样式。

花儿除在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到六月间(以六月初最盛),选择风景秀丽、名山古刹坐落的地方,会期多则三四天,少则一两天。

中国民歌精华版ppt课件

中国民歌精华版ppt课件

太月》表转的型点、行
湖儿、曲羞旋的:浙地
美弯《目涩律民多江域
》弯茉:。欢族为一:
等照莉《 快五小带安
等九花凤 流声调。徽
。州》阳 畅调, 、
》、花 ,式是 江


茉莉花
西南民歌
江广洋四云《云代
水西洋川之弥南表 》:》:南渡:曲
《 《》山《目 山 太 歌小: 歌 阳 》河 好 出 、淌 比 来 《水 春 喜 彩》
》、、
式数歌丘
浏阳河
福建、台湾
仔姑灯代 》娘》表 等》、曲 。、《目
《阿: 丢里《 丢山采 铜的茶
台流 湾行 一地 带域 。:
福 建 、
新 疆
地姑了《《分旋伊为以 方娘你青达节律斯代维 》》的春阪奏明兰表吾
民 等、盖舞城。快传,尔
歌 。《头曲的代多统它、
在来》姑表有文受哈
那》、娘作弱化来萨
遥《《》品起的自克
花儿
特点: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结合的方法演唱。 代表曲目:《上去高山望平川》、《下四川》。
南而的多此生由世南特 南
又具闲流这存于代方点 有体适露里压自从的: 所到细出的力然事汉这
方 民
不西巧南山较条农族里 歌
同南情国歌小件耕,主
。和思农而,较生他要
东。家更因好产们讲
,,
东南民歌
《《鼓代婉它典特苏流
远楼 民 歌
新 疆 特 色 乐 器
热瓦甫
冬不拉
都塔尔
西 藏 民 歌
《《歌代 音区四包 北东》表 色,川括 京边、作 嘹受的西 的的《品 亮藏部藏 金草洗: 、传分自
山地衣《 音佛藏治
上上歌康 域教族区
》》》定 宽影聚和

浅析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

浅析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

浅析西北民歌“花儿”的传播与生存困境1. 引言1.1 西北民歌“花儿”概述西北民歌“花儿”是中国西北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它源自西北地区的民间生活和劳动,是普通民众在生活中创作和演唱的一种民间歌谣。

西北民歌“花儿”通常以简单的旋律和朴素的歌词为特点,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

西北民歌“花儿”在传统乐器的伴奏下,常常表现出淳朴和真挚的情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质朴和真实的情感表达。

它们的歌词多以爱情、生活、劳动为主题,歌词内容简单直接,大多为四言或五言句。

在演唱方式上,西北民歌“花儿”常采用合唱或独唱形式,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一种深沉和朴实的文化情感。

2. 正文2.1 西北民歌传播的历史背景西北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经典作品如《花儿》一直以其朴实的歌词和优美的旋律深受人们喜爱。

在西北地区,民歌一直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记录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情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西北民歌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以口传为主要传播方式,通过族谱和神话传说等形式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北民歌逐渐走向舞台,成为广袤草原上的精神符号。

在清朝时期,西北地区也曾出现一些著名的民歌传承者,他们通过演唱会等方式将民歌传播至更远的地方。

20世纪初,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西北民歌传播途径也得到拓展,录音、广播、电视等媒介的出现让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民歌。

但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口传方式逐渐式微,导致西北民歌传统的传承面临挑战。

由于社会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地区的民歌传统受到了冲击,导致一些乐坛传统民歌慢慢被淘汰。

尽管西北民歌“花儿”在传播历史上经历了许多变迁,但其独特的魅力依然吸引着人们。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一些文艺团体和个人也开始重视西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通过各种形式如音乐会、比赛等来推动西北民歌的传播。

在当代社会,西北民歌“花儿”虽然面临着一些困境,但也有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

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及其差异分析中国民歌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地域特点与中国广袤的土地、悠久的历史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

中国民歌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个地区的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一、东北地区民歌东北地区位于中国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三个省份。

东北民歌的特点是奔放豪放、朴实自然。

歌词常以表达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欢乐为主题,歌唱方式力度大、音域宽广、以嗓音厚重浑厚为主。

代表性的东北民歌有《二马上向前冲》、《女儿情》等。

二、华北地区民歌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西等地,华北民歌的特点是清唱多、旋律简单优美、节奏稳定。

歌词主要以表达对农田劳动、家庭生活以及感情表达为主题,歌唱方式充满力量、语调稳定。

代表性的华北民歌有《百灵调》、《战马奔腾》等。

三、西北地区民歌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西北民歌的特点是豪放激昂、热情奔放。

歌词多以歌颂民族团结、沙漠风情、牧民生活为主题,歌唱方式通常较为高亢、音域广阔。

代表性的西北民歌有《塞上曲》、《孔雀飞舞》等。

四、西南地区民歌西南地区包括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等地,西南民歌的特点是悲壮磅礴、丰富多样。

西南地区多山,民歌中表达了对山水的歌颂以及对自然的感慨和热爱。

歌唱方式独特,常带有喉音、颤音等特殊技巧。

代表性的西南民歌有《茉莉花》、《藏儿哥》等。

五、华南地区民歌华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华南民歌的特点是悠扬动听、多样性强。

歌词主要描绘生活琐事、感情抒发以及揭示社会生活。

歌唱方式轻柔流畅,多以二人对唱或合唱形式呈现。

代表性的华南民歌有《兰花草》、《梧桐雨》等。

总结起来,中国民歌的地域特点和差异主要体现在歌词主题、曲式特点、演唱方式和音乐风格方面。

每个地区的民歌都有其独特的风貌,展现了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和人民生活的特点。

这些民歌丰富多彩,展示了中国多元的音乐文化。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一、使用教材: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二、教学内容:欣赏:《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音乐知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三、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2)引导学生探究有关民歌的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基本特征。

四、教学分析: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之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

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刨洋芋》是一首山西民歌,表现农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

《脚夫调》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

五、教学重点、难点:能按歌曲的旋律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教师演唱两首歌曲,让学生选择哪首是民歌。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第二单元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演唱两首歌曲,听完之后,请同学们选择哪首歌曲是民歌。

教师演唱:A、江苏民歌《茉莉花》B、美声歌曲《我和我的祖国》师:请大家回答一下哪首歌是民歌呢?生:茉莉花师: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正确。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独特的民歌。

老师刚刚演唱的是浙江的民歌《茉莉花》,那同学们听了之后想不想学习一下其他地方的民歌呢?今天我们就走进大西北,去看一下那里的民歌是什么样子。

(二)新课教学教师出示中国地图的幻灯片,让学生勾画出西北的区域。

师:同学们,相信你们在地理课上已经学过哪几个省被划分为西北地区,那么请同学们在课本上用铅笔画出将西北地区的各行政区勾画出来,并且说一下西北地区的地形,地貌以及气候。

浅谈西北民歌的特点

浅谈西北民歌的特点

D 大家谈ISCUSSIONOCCUPATION2013 03150浅谈西北民歌的特点王 璐摘 要: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地貌复杂,由此形成了各地各族人民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在这一背景下,为适应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渐形成的民歌体裁也就十分丰富。

本文描述了不同地域不同的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对西北民歌的影响,从而使读者了解西北民歌的特点。

关键词:民歌 环境 音调 音色 甩音中国幅员辽阔,地理地貌复杂,由此形成了各地各族人民多种多样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

在这一背景下,为适应不同生产、生活方式而逐渐形成的民歌体裁也就十分丰富了。

西北地区的民歌被称为“真正从泥土里出来的声音”,由于一些历史原因,西北地区的汉族民歌,既有相统一的一面,又糅合有当地少数民族民歌的音调,也受到江南民歌的影响。

这就是汉族民歌南方、北方风格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就以西北地区民歌为例来进行分析。

一、从体裁上看西北地区民歌分布十分广泛,包括晋北高原的“山曲”,甘肃、宁夏、青海的“花儿”,陕北的“信天游”和内蒙古的“爬山调”。

而高原山区的地形,使山歌成为这里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体裁,并形成了音调悠长、高亢的特点。

由于这里的气候和土地条件较差,人民生活困苦,所以只能用高亢的“山歌”来表现自己的苦闷,很少用劳动号子、小调。

因此,西北民歌的体裁是以山歌为主,其次是劳动号子和小调。

如谱例1《脚夫调》。

二、从音调上看西北汉族民歌的曲调常常以主音以及上方四度音和下方四度音为骨干。

这种现象被命名为“双四度音调框架”或“双四度音调结构”。

在西北汉族民歌中,这种由双四度音构成的音调很常见,经常在歌曲的一开始就出现,并且形成较大的篇幅,甚至贯穿全曲。

例如陕北的信天游《脚夫调》,全曲除倒数第二小节的第二拍以外,全部由徵、宫、商三个音组成,并四次构成双四度音调。

这是一个比较“单纯”的双四度音调结构的例子,即双四度音调的组成音只有三个,羽调式的出现只是起经过音的作用,并不参与构成双四度音调。

西北民歌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原因探析

西北民歌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原因探析

西北民歌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原因探析摘要:西北民歌从唱腔到唱词都具有西北豪放、凄凉之美,这种特征是与西北的地理、文化和民俗紧密相连的。

西北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辽阔、苍凉和雄浑之美,这些音乐表现体现了西北民歌更深层次的美感即“凄凉美”,它是构成西北民歌美学品味中最重要的元素。

关键词:西北民俗;民歌风格;地理文化西北民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辽阔、苍凉和雄浑之美,这些音乐表现体现了西北民歌更深层次的美感即“凄凉美”,它是构成西北民歌美学品味中最重要的元素。

忽视了西北民歌中的凄凉美,就不能对西北民俗有更加深刻的领悟,也不能领会西北深厚的文化内涵。

一、民歌与民俗的关系民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是群众最真实的情感表达,浩如烟海的民歌就如同一部生动的民俗史,浸透了劳动人民的心血,饱含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情趣和思想。

正如一些学者所认为的:如果不了解民歌,就不能了解人民群众在漫长的时光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

民歌的自然和朴实真实地反映了群众的生活习惯,它与历史同生,并与民族的风俗习惯融合在一起,积淀了一方水土的民俗风情。

民歌通常曲调比较简单,歌词比较通俗,是民间艺术的典型代表。

但是在短短的几句歌词中,能够反映出特定地区的风土人情甚至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

西北民歌的粗犷豁达以及词曲中透露的隐隐哀伤之情正是西北地区底层劳动人民心声的真实写照。

西北民歌指的是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和宁夏等西北地区的民歌,民歌体裁也非常丰富,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这两种最具代表性,代表曲目有《在那遥远的地方》《泪蛋蛋》等。

民歌能够反映地区的习俗,西北地区的民歌也不例外,歌词内容大多与婚丧嫁娶有关,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多表现情人间的离别伤感和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感慨。

西北民歌从不同方面表现了西北人民的苦难心酸,但是主题却是积极向上的,表现了西北人豁达的生活态度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民歌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当人们感到烦恼、忧愁或者幸福快乐的时候,常常会借助民歌来抒发心中的情绪,让心灵回归平静。

西北小村民谣背景介绍

西北小村民谣背景介绍

西北小村民谣背景介绍一、西北小村民谣的起源和发展1.1 西北小村民谣的定义西北小村民谣是指在中国西北地区流传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它以朴实、真挚的歌词和简单的曲调为特点,反映了西北小村的生活和人民的情感。

这种音乐形式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民歌,并在西北地区得到了独特的发展和演变。

1.2 西北小村民谣的历史渊源西北小村民谣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西北地区是一个草原和农田交错的地方,人们过着朴素而艰辛的生活。

他们通过歌唱来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

这些歌曲逐渐形成了西北小村民谣的雏形。

1.3 西北小村民谣的发展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西北小村民谣逐渐发展壮大。

在唐朝时期,西北地区的音乐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随后,宋朝时期的西北小村民谣进一步丰富了曲调和歌词的内容,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主要音乐形式。

二、西北小村民谣的特点和风格2.1 西北小村民谣的歌词特点西北小村民谣的歌词通常以简洁、直接的方式表达人们的情感和思想。

这些歌词常常描绘了西北小村的美景、农民的辛勤劳作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同时,歌词中也融入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思念等情感。

2.2 西北小村民谣的曲调特点西北小村民谣的曲调简单朴素,旋律流畅。

它们常常使用一些传统的乐器,如二胡、琵琶和马头琴等,这些乐器能够很好地表达西北地区的独特风情。

2.3 西北小村民谣的表演形式西北小村民谣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个人独唱,也可以是合唱或者是乐队演奏。

无论是什么形式,表演者都会尽力将歌曲中的情感传递给听众,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西北小村的生活。

三、西北小村民谣的影响和传承3.1 西北小村民谣的影响范围西北小村民谣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影响非常广泛。

它不仅仅是一种音乐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方式。

西北小村民谣的歌词和曲调深深地烙印在当地人民的心中,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3.2 西北小村民谣的传承方式西北小村民谣的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民歌的特征
民歌时人类文化中最宝贵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源于人民的生活,反映人民的生活,也广泛而深入地影响着人民的生活。

因此,马克思说:“民歌时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

民歌多为群众在口头相传中不断加工提高的集体创作。

其音乐语言简明洗练,音乐形象鲜明、生动,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常见的民体裁材有:劳动号子、山歌、小调、儿歌、风俗歌等。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西北民歌是指流行在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等省区的民歌。

其中以“花儿”和“信天游”最具代表性。

“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

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的。

花儿
流行于甘肃、青海、宁夏的一种山歌,以歌唱爱情为主,主要产生于甘肃的洮岷、临夏和青海的东部农业区,是当地汉、回、土、撒拉、东乡、保安等民族以及部分裕固族、藏族群众用汉语歌唱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形式。

按传统说法,男歌手将女情人称为“花儿”,女歌手将男情人称为“少年”,故“花儿”又叫“少年”,(在青海)唱“花儿”也称“漫少年”。

歌唱方式为独唱或对唱,演唱时即兴编词,声调高亢舒长。

花儿的演唱不论是那个民族,都用汉语演唱,唱法有尖音(假声)和苍音(真声)之别,也有真假声并用者,一般男声多用假声,女声多用真声,男女齐唱对唱时,唱同等音高。

花儿的词有着独特的格律,这种格律是区别“花儿”与其它民歌的显著标志。

花儿的唱词格式多样,衬语十分丰富,曲体结构也有较多样式。

花儿除在农事劳动和山野运货等劳动场合歌唱外,各地还有“花儿会”的习俗,一般在农历四到六月间(以六月初最盛),选择风景秀丽、名山古刹坐落的地方,会期多则三四天,少则一两天。

届时群众云集,对歌声此起彼伏,气氛颇为热烈。

花儿分河湟花儿和洮岷花儿两大系列,河湟花儿曲调丰富多彩,“令”多达一百余种,歌者多是自编自唱。

有时也有对唱,但人数不是很多,三五一群,一人唱完一首,大家随之呼应“欧——欧”之类的尾音,以烘托气氛,激发情绪。

而洮岷花儿曲调则比较朴实单纯,只有少数的几个“令”,多集中在花儿会上演唱,相互答问对唱。

花儿的曲调极为丰富,不同的曲调用不同的“令”来表示,每个“令”有独特的音乐风格。

信天游
这是一部用老镢镌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传世巨著,这是黄坡黄水之间的一朵奇葩。

一曲高歌,响遏行云,全扫靡靡之音;一声入耳,荡气回肠,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它,便是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感情的结晶,是陕北人民最亲近的伴侣,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

陕北是民歌荟萃之地,民歌种类很多,当地俗称“山曲”或“酸曲”。

主要有信天游、小调、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种,其中以信天游最富有特色、最具代表性。

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垠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千百年来,它以自
己的个性潜在地影响着陕北人的生活习俗,塑造了性格鲜明的高原文化,塑造了苍凉、宏壮而沉郁的信天游。

信天游,在这地瘠民贫,交通不便的偏僻山沟沟里,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是陕北劳动人民抒发感情的最好手段,是发自人民心底的呼声。

举例:
《泪蛋蛋》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

信天游又叫“顺天游”节奏自由悠长,曲调高亢嘹亮,旋律起伏较大,具有方言性、非语意性。

往往上句比兴,下句点题,句尾押韵。

另外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上去高山望平川》是“河湟花儿”的代表曲目,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

“花儿”一词的由来一是由于歌名、歌词中有大量的花名。

二是反映出老百姓对它的喜爱,故用此昵称。

语言通俗易懂,清新明朗,节奏明快富于音乐性,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

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

西部受伊斯兰文化影响的新疆民歌区
这个民歌区地处新疆,以维吾尔、哈萨克民歌为代表,它受过来自中亚伊斯兰传统文化的影响,与阿拉伯音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

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其歌舞艺术以“十二木卡姆”闻名于世。

民歌有爱情歌、劳动歌、历史歌、生活习俗歌四大类。

维吾尔民歌在音调方面包括了中国音乐、阿拉伯、欧洲三种音乐体系,它是中国民歌音调多元化来源最突出的一种。

有不少民歌是与舞蹈相结合的,具有活泼、风趣的格调。

闻名中外的民歌有《阿拉本罕》、《半个月亮爬上来》、《达坂城》、《送我一朵玫瑰花》等。

哈萨克族主要居住在北疆,从事牧业。

民歌可分为三大类:(l)词曲固定的民歌(包括牧歌、狩猎歌、情歌、宗教歌等);(2)即兴填词的民歌(包括山歌、渔歌、谜语歌等);(3)习俗歌(包括婚礼歌、哭嫁歌、送嫁歌等)。

其中以情歌数量最多,大都表现情人离别的痛苦和祝福。

哈萨克民歌中有中国音乐和欧洲音乐两种体系。

中国音乐体系以宫、羽调式最多。

闻名全国的有《玛依拉》、《等我到天明》等。

西部受佛教文化影响的藏族民歌区
这一民歌区包括西藏自治区和青海、四川的部分藏族聚居地区。

民歌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凤俗歌、颂经调五大类。

民歌演唱活动大都与佛教节日有关,民歌中不少是与舞蹈结合在一起的,如“囊玛”、“堆谢”、“果谢”、“锅庄”等歌舞品种。

音乐属于中国音乐体系,民歌一般特点为热情、开朗、诚挚、动人,极富高原特色,节奏律动性强。

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

《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

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

江淮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淮河流域的苏北、安徽大部以及河南东南部地区、西面以大别山与江汉民歌区为界。

该区处于黄河、长江流域之间,音乐文化兼融南、北因素,带有过渡性的特征。

使用北方方言。

民歌以田歌、小调突出,秧歌、山歌次之。

闻名的曲目有《凤阳花鼓》、《王三姐赶集》、《打麦歌》、《彼根芦柴花》等。

江浙平原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江苏南都、上海、以及浙江大部,地处长江下游,是古代的吴、越之地。

文化比较发达,人民生活较富裕,历来有江南渔米乡之称。

使用方言为吴语。

民歌以小调为主,闻名的曲目有《紫竹调》、《无锡景》、《茉莉花》、《哭七七》、《对鸟》等闽、台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福建大部、台湾大部以及广东潮汕地区。

福建与台湾自古以来就有文化的渊源关系,台湾当地汉族一直使用闽南语,此外,两地还有一些共同的地方戏曲、说唱音乐等。

民歌以山歌、耘田诗、小调突出,闻名的曲目有《采茶扑蝶》、《茶童歌》、《天乌乌》等粤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珠江流域的广东大都,广酉东南部,以及海南部分地区,北面以南岭为界与赣民歌区相邻。

这里地处亚热带,珠江横贯东西,文化与海外交流较早,使用粤方言。

过去广大渔民成为该区一个重要的社会阶层。

民歌以渔歌——咸水歌最为突出。

闻名的曲目有《落水天》、《春牛调》、《哩哩美》等。

湘民歌支区
该区包括湖南以及广西东北角上的几个县。

地处长江中游南岸,这里也是古代楚地。

民尚楚风,地袭楚俗,它与江汉民歌区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不过使用的方言不同,本区通用湘语方言。

民歌最有代表性的是山歌、田歌。

闻名曲目有《马桑村儿打灯台》、《一塘荷花一塘莲》、《上四川》等。

赣民歌支区
该区以江西中、北、东部为基本范围,使用赣语方言。

地处古代吴、楚之间,吴楚文化对其都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具有长江流域东西部文化交流的过渡地带性质,民歌交融性强。

以茶歌最有特色,其次为小调、灯歌。

田歌中“打鼓歌”也很突出。

闻名的曲目有《杜鹃花开》、《摘茶籽》、《送郎当红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