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正确应用
中药养生如何正确使用白芍

中药养生如何正确使用白芍白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被广泛应用于中药养生领域。
它具有补血养血、活血化瘀、止痛和抗炎等功效,适用于多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然而,正确使用白芍对于中药养生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如何正确使用白芍,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一、使用白芍的方法白芍主要以煎服和饮片的形式进行使用。
具体方法如下:1. 煎服:将白芍研磨成粉末,取适量加入开水中煮沸,煮沸后转小火煎煮10分钟,待汤液变浓后即可饮用。
2. 饮片:将白芍饮片取适量,加入热水中冲泡,静置片刻后即可饮用。
以上方法都是常见的使用白芍的方式,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使用,根据个人喜好和身体状况进行选择即可。
二、正确使用白芍的注意事项虽然白芍有良好的养生功效,但在使用过程中还是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1. 用量要适中:使用白芍时,应根据个人情况合理控制用量,不宜过量。
一般情况下,每次使用白芍的量为10克左右,每天不宜超过3次。
2. 配伍要合理:在使用白芍时,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配伍。
例如,白芍和当归一起使用,可以更好地发挥养血活血的作用;白芍和川芎一起使用,可以增强白芍的活血功效。
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不宜和一些具有相反作用的草药同时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3. 连续服用要有间断:虽然白芍可以长期使用,但为了避免身体产生依赖,建议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停药一段时间,让身体得到休息。
4. 儿童、孕妇和老人慎用:儿童、孕妇和老人在使用白芍时需要慎重,最好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免出现不良反应。
5. 注意过敏反应:在使用白芍的过程中,如出现皮肤发红、瘙痒等过敏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以上是正确使用白芍的注意事项,使用时务必注意,以确保养生效果的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总结:白芍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多种养生功效,但正确使用白芍非常重要。
选择合适的使用方法,注意用量,合理配伍,避免连续使用过久,慎用于特定人群,关注身体的过敏反应等,都是保证使用白芍安全有效的关键。
在使用中药养生的过程中,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健康安全。
中医药材了解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

中医药材了解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中医药材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药物资源和独特的治疗理念。
在中医药学中,常用中药是指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具有一定疗效的药物。
这些中药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通经络等作用,治疗各种疾病和保健养生。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并阐述它们的功效与应用。
一、人参人参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滋补药材,被广泛应用于改善体质和提高免疫力。
它具有补气生津、益肾健脾、调养脾肺、补虚强身等功效。
人参可以用于治疗气虚乏力、食欲不振、肺气不足等症状,并可用于辅助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和癌症化疗后的虚弱状态。
二、黄芪黄芪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具有补气养血、益肾固表、托毒生肌等功效。
它在中医药学中被广泛运用于治疗气血两虚型疾病。
黄芪可以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久病体虚、血虚头晕等症状,并可用于辅助治疗白血病、肝炎和肾炎等疾病。
三、川芎川芎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通经活络等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痛经、瘀血性疾病、中风偏瘫等症状。
川芎可以改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对于一些与血液循环有关的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
四、枸杞子枸杞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滋肝肾、明目补益、强壮身体等功效。
它可以用于调整身体的阴阳平衡,提高人体的免疫力。
枸杞子多用于治疗肝肾不足、头晕目眩、肺虚久咳等症状,并可用于改善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患者的身体状况。
五、当归当归是中医药学中常用的补血药材,具有活血调经、滋养血液、调理气血等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失血、月经不调、面黄肌瘦等症状。
当归可以调节女性生理周期,改善女性的生殖系统健康,并可用于辅助治疗贫血、血液循环不畅等疾病。
六、白术白术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健脾和胃、益气固表、利湿止泻等功效。
它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白术可以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对于一些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群有一定帮助。
通过了解以上常用中药的功效与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医药学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中药进行保健养生或辅助治疗。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中药服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作为中医药的一部分,中药在治疗疾病、保健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
中药的正确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也十分重要,下面将详细介绍中药的服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中药的基本形式中药的基本形式包括:干燥剂、煎剂、丸、散、片、胶囊和贴剂等。
其中最常见的形式是煎剂和丸剂。
1.煎剂将中药饮片或药材加水煮沸,煮成药汁即为煎剂。
煎剂应在温热状态下服用,不能过于热或过于凉,以免影响药效。
煎剂一般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
2.丸剂丸剂是将中药煎汁熬制成浓膏后制成的药丸,具有易于携带、服用方便等优点,非常适合家用和旅游时携带。
丸剂在服用前可以用温水冲服或用热水煎开后喝下。
不要用热水煮沸,以免破坏药效。
3.片剂片剂是将中药煎汁浓缩后,制成药片。
片剂适用于那些不喜欢药味或者忙碌的人,片剂中的药物浓度更高,服用时要注意药量。
4.散剂散剂是将中药研磨成粉末状,以散装的形式出售。
散剂一般用来治疗外伤、损伤、疮疖等症状。
散剂服用时,要注意用温水调匀,不可保留在口中久吞。
5.胶囊剂胶囊剂是将中药制成胶囊,适用于那些有药味的人。
胶囊剂容易携带,不受环境影响,更适合旅游时服用。
6.贴剂贴剂是将中药熬制成浓膏,涂布在贴纸上制成的一种外用药物。
特别适用于风湿病、肩周炎等疾病。
使用时应先将患处清洁干净,然后将贴剂贴在患处皮肤上,注意不要将贴剂贴在伤口处。
中药服用的方法因药而异。
下面主要介绍中药煎剂的服用方法。
1.泡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沸水中煮沸后,加糖、蜜或红枣等搅拌均匀即可,主要适合口中干燥、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症状。
2.煎服法将中药饮片加入锅中,加水煮沸后改用小火煮10-20分钟,直到药材中的有效成分完全溶解在水中。
去除渣,放凉后口服即可。
3.文火液体制剂法将中药饮片加入冷水煮沸后,加少许红糖、蜜或冰糖,一起用文火煮30分钟后,慢慢冷却,即可口服。
1.服药前应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确定用药用量。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中药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既有一定的疗效,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性风险。
为了确保中药在临床中的安全性,我们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
本文将从中药的安全性风险、合理应用的措施以及提高安全性的对策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中药在临床中的安全性风险1. 药物相互作用:中药中包含大量活性成分,容易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
2. 药物副作用:部分中药可能存在毒副作用,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
3. 质量控制不严:一些中药可能因为制作工艺不合格或者假冒伪劣而导致质量不达标,从而影响其安全性。
二、合理应用的措施1.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疾病的严重程度,合理控制药物的使用剂量,避免过量使用。
3. 防止药物相互作用:在给患者开具中药处方时,需要了解患者已经使用的药物情况,避免中药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4. 提高用药者素质:在中医药的使用过程中,需要提高医生和患者的用药素质,包括了解药物的成分和作用,以及正确的用药方法。
三、提高安全性的对策1. 加强中药质量管控:加大对中药生产企业的监管力度,严格执行中药的质量标准,确保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建立中药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建立健全中药不良反应的监测系统,及时监测和报告药物不良反应,以便调整用药方案。
3. 加强中医药教育培训:加强中医药医师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中医药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从而提高中药在临床中的合理应用。
4. 开展中药药物安全教育:向广大群众开展中药药物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对中药的正确认知和用药意识。
5. 加强中药临床研究:加大对中药临床研究的投入,积极推动中药临床应用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中药在临床中合理应用的安全性及对策是一个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只有通过加强对中药的科学研究和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加强对中药质量的管控和监测,加强中医药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中药药物安全意识,才能保障中药在临床中的安全性,使其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
中药合理应用

第十二章中药的合理应用考点1:合理用药基本原则1.安全必须把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放在首位。
2.有效保证所用药物对所防治的疾病有效。
3.简便药物的使用方法简便易行。
4.经济即倡导用药经济实用。
一名合格的执业药师在建议临床医师或指导患者使用中药时,必须在用药安全、有效的前提下,除力争做到所推选的药物用法简便外,还必须做到用药不滥,经济实用,并有利于环境保护。
考点2: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1.辨析病证不准确,用药指征不明确。
2.给药剂量失准,用量过大或过小。
3.疗程长短失宜,用药时间过长或过短。
4.给药途径不适,未选择最佳给药途径。
5.服用时间不当,不利于药物的药效发挥。
6.违反用药禁忌,有悖于明令规定的配伍禁忌、妊娠禁忌、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及证候禁忌。
7.同类重复使用。
8.乱用贵重药品。
考点3:不合理用药的后果1.浪费医药资源2.延误疾病的治疗3.引发药物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的发生4.造成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考点4:保证合理用药的主要措施1.努力研习中医药学(学习)2.准确辨析患者的病证(辨证)3.参辨患者的身体状况(因人而异)4.确认有无药物过敏史(药物过敏史)5.选择质优的饮片(优质饮片)6.合理配伍(配伍)7.选择适宜的给药途径及剂型(给药途径&剂型)8.正确掌握剂量及用法(剂量&用法)9.制定合理的用药时间和疗程(用药时间&疗程)10.严格遵守用药禁忌(禁忌)11.认真审方堵漏(审方)12.详细嘱告用药宜忌(注意事项)13.按患者的经济条件斟酌选药(经济实惠)考点5:中药复方配伍(一)复方中药物用量依君臣佐使而递减这是中药复方中最为常见的药物配伍原则,一般君药用量最大,臣药次之,佐使药用量为小。
苓桂术甘汤君:茯苓12g,臣:桂枝9g,佐:白术6g,使:炙甘草6g。
小承气汤君:大黄12g,臣:枳实9g,佐:厚朴6g。
厚朴三物汤君:厚朴24g,臣:枳实9g,佐使:大黄12g。
(二)复方中各药物的用量相等越鞠丸200g:醋香附、川芎、炒栀子、炒苍术、六神曲。
中药适应症大全种中药正确使用方法详解

中药适应症大全种中药正确使用方法详解中药作为传统中医药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然而,由于中药的使用方法特殊,对中药的正确理解和使用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药适应症大全和中药的正确使用方法。
一、中药适应症大全1.当归:适用于治疗痛经、月经不调、产后虚汗、心悸等症状。
2.人参:适用于体弱、气虚、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3.黄芪:适用于气虚、乏力、容易感冒、食欲不振等症状。
4.白术:适用于脾虚、泄泻、食欲不振、倦怠等症状。
5.当地黄:适用于肾虚、腰膝酸软、遗精、盗汗等症状。
6.川芎:适用于头痛、瘾闷、眩晕、月经不调等症状。
7.桂枝:适用于表里不和、恶寒发热、四肢酸软等症状。
8.大黄:适用于积滞不下、便秘、腹胀、痔疮等症状。
二、中药正确使用方法1.饮片煎服:将中药饮片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文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煎煮20分钟左右,过滤得到药液,可加入适量蜂蜜或其他调味品,分次服用。
2.中药颗粒冲服:取适量中药颗粒,加入适量温水,搅拌均匀后饮用,可加入适量蜂蜜或其他调味品。
3.中药煮汤浴:将适量中药材放入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用文火煮沸,再转用小火煮煎20-30分钟,过滤得到药液,将药液加入浴缸中,控制好浴缸中的水温,浸泡身体15-30分钟。
4.中药外敷:将适量中药材研粉,加入适量温水调成糊状,涂抹在受伤或疼痛部位,用纱布包扎固定。
5.中药熏蒸:将适量中药材放入熏蒸器中,加热后产生蒸汽,对病患进行蒸汽熏蒸治疗。
6.中药泡脚:将适量中药材加入热水中,泡脚15-30分钟,温度适宜即可。
三、注意事项1.遵循中医医生建议,按照医生开具的中药处方进行用药。
2.遵循剂量规定,不可随意增加或减少中药用量。
3.对于未知中药过敏史的患者,应先进行皮肤过敏试验。
4.孕妇、哺乳期妇女、儿童和老年人慎用中药,必要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5.中药治疗期间,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6.中药治疗期间,不可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心态和饮食习惯。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3页
服药方法与护理
❖ 2)温服: 是将煎好汤剂或送药水等放温后再服用。 普通汤剂均采取温服。 (3)冷服: 将煎好汤剂放冷后服下。惯用于热证用 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属“热者寒之”、“热 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 另外,服药剂量在服药方法中也需重视一个问题, 虽用药剂量普通由医生确定,但护理人员也应掌握 和了解,方便在有误时给以及时指出。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4页
服药后护理
❖ 除了认真做好服药时间及方法外,还应做好 服药后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不良反应。尤 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药品,更须严密观察 和统计。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5页
服药后护理
❖ 2.观察药品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喝些热粥 或热饮,以助药力。冬令感冒还需稍盖衣被,让其周身微汗 出。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 应观察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 况,检验有没有结石排出等。对服用逐水药或剧毒药时,应 事先向病人或家眷交待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反应。服药后要 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中药给药指导及中药应用注意事项
第10页Βιβλιοθήκη 服药方法与护理❖ 汤剂服法 (1)分服法: 即是将一日一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 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也可采取少许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2)顿服: 将一剂汤药一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 起效之作用。惯用于急危症抢救治疗。 (3)频服: 是将一天药量,少许屡次服用。多用于上部疾 病,尤其是咽喉或呕吐病人。 (4)连服: 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品服用方法。 如治疗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败血症等,多用此法。意 在短时间内,使体内到达较高药品浓度。
中药服用方法

中药服用方法中药是我国传统的珍贵文化遗产,具有独特的药理作用和丰富的临床应用价值。
正确的服用方法对中药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中药服用方法的注意事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使用中药。
首先,选用正规渠道购买中药。
在购买中药时,应选择正规的药店或医院药房购买,避免购买假冒伪劣产品。
同时,应根据自身的病情和体质特点,遵医嘱选用合适的中药。
其次,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
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医嘱,因为中药的药性较为复杂,不同的药材搭配会产生不同的药效,而且中药的用量、用法也需要根据个体差异进行调整。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式。
再者,注意中药的煎煮方法。
中药一般需要煎煮后服用,煎煮的方法也有讲究。
一般来说,应选择陶瓷煎药壶或砂锅进行煎煮,避免使用金属容器。
在煎煮时,应根据药材的性质和用途,掌握好火候和时间,煎煮出的药液应澄清透明,无异味。
此外,注意中药的饮用温度。
一般来说,中药在煎煮后应待其自然降温至适宜的温度后再饮用,避免烫伤口腔和消化道黏膜。
同时,中药饮用后不宜立即饮用冷水或进食寒凉食物,以免影响药效。
最后,注意中药的保存方法。
中药在服用完毕后,应将剩余的药液保存在干净、密封的容器中,放置于阴凉通风处,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另外,中药的保存时间一般不宜过长,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处理剩余的药液。
总之,正确的中药服用方法对于中药疗效的发挥至关重要。
希望大家在使用中药时能够注意以上事项,合理用药,健康服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的正确应用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中药正确应用
1 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位、病因、病性,以及正邪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因而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韵资料、症状、体征,通过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证。
论治,就是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中医治病首先着眼于证,而不是病。
因此,同一疾病的不同证候,治疗方法就不同;而不同疾病,只要证候相同,便可以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这种针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性质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的法则,就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中医临床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主要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而是将重点放在“证”的区别上,通过辨证而进一步认识疾病。
例如,感冒是一种疾病,临床可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
等症状,但由于引发疾病的原因和机体反应性有所不同,又表现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湿感冒等不同的证型。
只有辨清了感冒属于何种证型,才能正确选择不同的治疗原则,分别采用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或清暑祛湿解表等方法给予适当的治疗。
辨证与那种对于头痛给予止痛药、对于发热给予退热药,仅针对某一症状采取具体对策的对症治疗完全不同,也根本不同于用同样的方药治疗所有患同一疾病的患者的单纯辨病治疗。
2 中药剂型选择
剂型是指中药的形态,即中成药的客观存在形式和临床应用形式,并与中药的制法和服法密切相关。
根据药物的性质、用药目的、给药途径和临床应用的需要,将原料药加工制成具有一定质量标准的药品形态,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中药的临床疗效,减少其毒副作用。
内服中药的常用剂型为丸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主要适用于脏腑气血异常所导致的各种疾患。
内服中成药一般在中药材的毒副作用方面要求比较严格。
外用中成药常用的剂型有膏贴剂、搽剂、栓剂、滴鼻剂、滴眼剂、气雾剂等,主要适用于疮疡、外伤、皮肤及五官科的多种疾患。
外用中药中相当数量有不同程度的毒性,使用时应慎重,以防中毒。
2.1根据处方中药物的性质和有效成分确定剂型中药制剂多由复方组成。
方药中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有动物类药和矿物类药等。
植物类中药一般体积较大,在剂型选择时,应根据其作用、性质尽可能的缩小体积。
动物类药和矿物类药一般难溶需特殊加工炮
制。
另外,每味中药所含成分实际上是一个复方,而其成分如生物碱、黄酮、挥发油、甾体、皂苷、氨基酸、鞣质、蛋白质等,其溶解性、化学稳定性,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也各不同;而剂型对制剂的稳定性、溶解性和体内代谢的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
《神农本草经》中说:“药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煮……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例如,大黄的致泻成为蒽醌苷类,经久煎会被水解,泻下作用减弱,用于泻下就不适合选用经水煎煮提取的合剂、口服液、冲剂等。
同样雷丸中的有效成分为雷丸素,它有很强的杀虫作用,实验证明加热10分钟,其成分大多已被破坏,加热1小时其作用完全消失;雷丸素在碱性溶液中作用最强,在酸性溶液中作用消失。
因此,雷丸不宜做成汤剂、合剂、口服液、浓缩丸、冲剂或经口服至胃的任何剂型,最好制成肠溶型剂型。
汤剂是中医临床使用最早的剂型,现代药学工作者在其基础上发展产生了口服液和合剂等新剂型;但在一般制备条件下,许多在处方中用量大的药不宜做成口服液和合剂,如难溶的石膏、寒水石、滑石、朱砂、磁石、羚羊角、麝香等。
这类药物若以溶剂提取有效成分损失很大,产品的澄明度和疗效也难以保证。
有些中药材含有挥发油,如川芎、白芷、薄荷、荆芥、细辛等。
一般的挥发油对光敏感,易氧化、聚合。
有些挥发油极臭,给矫味带来很大的困难。
如具有特殊臭味的阿魏、马勃等,做成口服液病人难以接受。
苦味重的药物:如黄连、栀子、龙胆草、苦参、山豆根等,由于味极苦,用矫味剂难以矫正。
含油脂较多的药物如火麻仁、苦杏
仁、桃仁、郁李仁、蓖麻子、核桃仁等,一般条件下无法分散在口服液中。
有效成分在水中不稳定的药物,易水解、易氧化、易聚合的药物,都不宜做成口服液和合剂。
2.2根据医疗的需要选择剂型中药剂型的选择,历来是与中医临床用药密切相关的,古代医家的许多论述在今天看来有其科学道理。
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曾指出:“大抵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丸者缓也,不能逮去之,故用药舒缓。
”药是用来治病的,而病有缓急,证有表里,人有老幼,体有强弱。
因此,对剂型的要求亦各不同。
例如,治疗急性病,为了使药效迅速,宜用汤剂、气雾剂、注射剂等剂型。
有些病则需要药物的持久或延缓作用,可用丸剂、膏药、缓释片等剂型。
为了适应给药部位的特点和治疗需要,也要选用不同的剂型。
如皮肤病,一般可用硬膏剂、软膏剂、糊剂、涂膜剂等。
对痔疮、口腔溃疡、瘘管等疾患,则用栓剂、膜剂、条剂、线剂或钉剂为宜。
2.3根据技术水平和生产条件选择剂型选用的剂型不同,制备所采取的工艺路线、所用设备、所处的生产环境也不同。
如内服制剂的各种剂型需要在一定的洁净级别环境下制备,注射剂需在无菌条件下生产,不是所有的制剂室都能满足这些条件。
中草药注射剂还需要将有效成分提取、分离达到国家药典规定的澄明度而又不降低药效。
曾有人在做中草药针剂时,为了除杂大量使用活性炭处理,最后制成了一支澄明度合格的“蒸馏水”。
所以,选择剂型时要综合考虑制剂室设施、设备、人员素质等因素。
固体制剂如胶囊剂、冲剂、丸剂、
片剂等,虽然比液体制剂要求低些,但也必须要达到一定的生产条件。
现在许多制剂室使用多功能提取罐,但挥发油的提取仍达不到要求。
另外,有些基层医院制剂室的过滤设备简单,所得的浓缩液又多又黏,制备冲剂困难;制备胶囊剂服用量大;制备片剂不易崩解,而且易受潮粘连。
有些医院的烘干设备为烘房、烘箱;所得浸膏坚硬且带焦煳味,严重影响临床疗效。
因此,制剂选型要从生产条件和生产技术的实际状况出发。
2.4根据处方量选择剂型处方量与剂型有密切的联系,一般来说处方中药物体积小便于成型,体积大不易成型。
一般水煎煮或乙醇回流提取的中药材收膏率可达20%~25%。
经高速离心或醇沉后在15%以上,经特殊处理可进一步精制。
经实践证明,做成胶囊剂或片剂的处方量一般在30克以下(用0号胶囊,0.5克/粒,日服量6~15粒)较为适宜。
做成颗粒剂、丸剂、口服液的处方量应在60克左右。
60克以上的处方一般适合制备汤剂。
总之,剂型对药物成分的提取、稳定与药剂使用有很大的影响。
选择剂型时,首先应分析处方,查阅药物的有效成分,选择可能的剂型,拟订最佳方案;再进行预实验,最后确定剂型。
参考文献
[1]傅文录.中草药肾脏病毒性报道[J].浙江中医杂志,1993,46(1):53.
[2]周方钧,吕惠文.木通中毒致急性肾功能衰竭[J].中华肾脏病杂志,1988,4(4):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