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诗人拜伦雪莱济慈

合集下载

拜伦、雪莱与济慈

拜伦、雪莱与济慈

拜伦、雪莱与济慈三位诗人的选篇都探讨了死亡、新生、爱情、自由等主题,探讨了死亡与爱情、死亡与革命、死亡与美等之间的关系。

拜伦与雪莱的激进思想,都体现了生命燃烧的一生,短短人生却留下了追求自由和解放的激情的岁月。

1.如早年都受到主流社会的抨击,拜伦在学生时代因出版诗集《闲散的时刻》(hours of Idleness)受到攻击,后来因此事引起轰动。

最后终因离婚事件被迫离开了伦敦,到意大利定居。

雪莱则是在牛津大学读书期间,因印发无神论的必然性(The Necessity of Atheism)而被开除。

也发生过离婚事件,也被迫离开了英国,也到意大利定居。

2.都坚持追求自由(freedom)和英雄豪情。

1823年7月,拜伦前往希腊,支援希腊人们反抗土耳其统治的斗争,死于营地,比希腊人民奉为英雄。

3.强烈的政治和抒情意识体现了诗人的英雄豪情和儿女私情的完美结合,如课文选篇中的拜伦的两首诗。

She Walks in beauty一个姑娘的美丽,会是怎么样的?用哪些形容词可以描述?tender,soft, calm, pure, dear,sweet,peace,innocent.外在的美描述哪些部位?如眼睛(eye),头发(raven tress)(色调),脸庞(色调)(face),面颊(cheek),额际(brow),微笑(smile),容颜(aspect),心灵(peace)(mind and heart)1.What is the word as the central image of the second part of thepoem?2.Would you like to analyze the syntactic structure of part 2?3.The body narrative is apparent in this poem, so how do you thinkbody parts(what are they?) are narrated by Byron?4.除了对有形身体(body parts)的叙述,还有就是对无形的身体叙述。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有哪些代表人物

英国浪漫主义⽂学有哪些代表⼈物 所谓浪漫主义⽂学,是指在现实的基础上,以热情奔放的语⾔和丰富多彩的想象以及夸张直⽩的表现⼿法来抒发⾃我的⼈⽣理想和追求。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整理的英国浪漫主义⽂学的代表⼈物,希望你喜欢。

浪漫主义⽂学的代表⼈物 消极浪漫主义代表⼈物 诗⼈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与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Robert Southey)(1774-1843)曾在英国西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居住,并在思想观点和创作理论上有不少相同之处,因此他们被称为“湖畔派”。

湖畔派三位诗⼈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活,是浪漫主义⽂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这些诗⼈对法国⼤⾰命抱着⽭盾的态度,对资本主义的⼯业⽂明和城市⽂明表⽰厌恶,竭⼒讴歌的是宗法制的农村⽣活和⼤⾃然,喜欢描写神秘离奇的情景与异国风光。

华兹华斯是湖畔派诗⼈中成就最⾼者,他与“湖畔派”另⼀诗⼈柯勒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学的奠基之作。

诗集中收录的诗歌⼤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柯勒律治的名诗《古⾈⼦咏》和《忽必烈汉》(《Kubla Khan》)亦收⼊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

华兹华斯的诗歌描写湖光⼭⾊和⽥园⽣活,歌咏⼤⾃然的美,诗风淳朴,清新⾃然,被封为“桂冠诗⼈”。

然⽽华兹华斯这⼀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

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

柯勒律治 萨缪尔·泰勒·柯勒律治(1772—1834)既是英国浪漫主义思潮的主要代表,同时也是重要的理论家和评论家。

他强调形象思维和想象⼒,认为想象⼒是诗⼈的最⾼品质,诗歌具有了想象⼒才有灵魂。

真正的诗⼈都有想象⼒,庸才只有幻想。

但是他不同意华兹华斯,认为⽥园⽣活产⽣不了好的语⾔。

柯勒律治的代表作是《古⾈⼦咏》,描写⼀位⽼⽔⼿的⼀次奇特航⾏经历。

拜伦雪莱济慈3人关系

拜伦雪莱济慈3人关系
1822年5月,偕同甘巴一家移居里窝娜。
夏天,与雪莱一起,邀请在英国受到迫害的李·亨特前来意大利,共同筹办文学期刊《自由人》。
7月8日,雪莱溺死于斯塔西亚湾。 拜伦火葬雪莱
济慈代表性的作品有:《恩底弥翁》(1818)、《圣阿格尼斯节前夕》(1819)等叙事诗,还有《夜莺颂》(1819)、《希腊古瓮颂》(1819)等颂歌。
拜伦和雪莱于1816年四月在瑞士日内瓦的莱蒙湖畔相识,雪莱的无神论和乐观主义对拜伦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有益的影响。 8月,雪莱夫妇离开日内瓦。 1818年8月,雪莱来威尼斯与其相见。 秋冬之间,雪莱作《朱利安与马达洛》一诗,实际上是对拜伦提出善意的批评和规劝。从拜伦尔后的作品和实际行动来看,他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雪莱的批评。
如今我们再去那片墓地,绕过罗马最南边的城墙,可以发现墓地被石墙隔开分为两个区域,济慈被葬在老区的尽头,而雪莱则在新区的入口。至于去世时间不过相差一年的两人为何被远远隔开,或许只有那个安葬了他们的人才知道。
两年后,1824年,36岁的拜伦身染重病,死于希腊。
【天涯博客】本文地址/blogger/post_show.asp?PostID=18190562&BlogID=394620
现代的评论家多认为拜伦虽有一流的讽刺与叙事才华,但总的说来享受了与其才华不配的名誉。说他伟大,似主要不是诗文本身的缘故,因在所谓六大诗人中,他的文思较缺乏深度,用词、组句、织体的丰富性与文本的平衡感等也不如他人,后来,T·S·艾略特甚至说他对英国语言无任何贡献。其实拜伦无论在思路、意象或词语方面都曾以间接的方式仿效他所蔑视的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有时套用好友雪莱、甚至济慈的灵感,难免显出平庸。
我们注意到,那艘覆没了诗人生命的小船名为“唐璜号”,众所周知,《唐璜》是拜伦最出名的长诗,而他至死也没有完成这部巨著。

三诗人之死

三诗人之死

三诗人之死孩子们没有伙伴,出外去的时候,因为国度不同,每每受到邻近渔家的儿童们欺侮。

坐在家里,时常听见他们在外面的哭声,或则流泪回来,有时他们又表现些不好的行为,说出些不中听的话,这当然是从外边濡染来的。

因此我们便立了一个家规:没有大人同路不许他们出去。

但是这又太使他们孤苦了。

晓芙时常对我说:“我们去买匹兔子来喂罢,兔子干净,喂来也不很费事。

”五月中旬的一天傍晚,我们便走到一家养兔园去。

兔子的种类是很多的。

养兔主人说:“兔的繁殖力很大,生后六个月便要生儿,第一胎五六匹,以后每月一胎,一胎七八匹。

”我那时听了这话,很是出乎意外。

我以为这养兔的事业倒是很有利益的一项生意了。

譬如在正月里买一对满了六个月的兔儿来,养到年底就可以产出将近千匹的子孙了。

不过养兔的人又说:“出产太多了,太麻烦,每胎大概只留两匹,要杀死五六匹,——这也是一种无形的生存竞争。

假如不加屠戮时,恐怕全地球要成为兔子王国呢。

”在兔园里我们买了一只怀了孕的母兔。

但我们倒不是希望她在一年之后替我们产出千匹的子孙,我们只希望她产几匹兔子来替儿子们做做朋友罢了。

我们买的母兔是波斯种,这只是据养兔的人告诉我们的,毛是棕褐色的,和我们平常看见的山兔一样。

我们从养兔园里把它抱回寓里来,养在“玄关”里面——日本房屋的玄关就象我们说的“朝门”,大概的结构是前后两道门的进口中间的一个过道,横不过一丈,纵不过五尺。

母兔和我们同居之后,起初异常怕人,但相处一两日,也就和人亲近起来,向人依依求食了。

我们第天的清早在草原里去摘些带着露水的鲜草来喂它,晚上出游的时候,也把它带到海岸上去,任它在草原里闲散。

孩子们非常高兴;邻近的儿童们看见,也觉得非常羡慕。

但是高兴极了,他们又常起争端,因为他们对于它的态度,不能时常一致。

有时一个想作弄它,嗾使它,而别一个又要袒庇它,保护它;小小的保护者时而用出他们最后的武器来,便是放声大哭了。

相处一礼拜了,十日了,十二日了。

欢娱的五月看看便要告终,而我们的母兔娘娘还不见产生儿子。

四年级下-英法文学导读-第十三课:英国三大诗人

四年级下-英法文学导读-第十三课:英国三大诗人

英国三大诗人拜伦(1788 - 1824)拜伦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天生跛足的理想主义者,出身于没落的贵族家庭。

代表作有《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唐璜》等。

拜伦所创造的一系列“拜伦式英雄”有着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他们都是孤傲、狂热的叛逆者,孤独苦闷的骄傲者。

雪莱(1792 - 1822)雪莱是19世纪英国最富有才华的抒情诗人之一,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

雪莱的代表作主要有诗歌《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和《致云雀》等,其作品节奏明快,积极向上,也正因为如此,雪莱被誉为“诗人中的诗人”。

济慈(1795 - 1821)济慈是19世纪初英国浪漫派诗人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有《夜莺颂》、《秋颂》和《希腊古瓮颂》等。

济慈是一个出身于社会底层且有着坎坷的成长经历的天才诗人,英年早逝,却有多部作品传世。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知识链接浪漫主义的兴起与衰落19世纪20-30年代,在欧洲出现了一股狂热的文学浪潮——浪漫主义运动,我们本课所讲的拜伦、雪莱、济慈都是这一运动中的先驱。

熟悉欧洲历史的同学应该知道,此时欧洲已经经历了一场从思想到制度上全面的大解放。

发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大革命打破了欧洲大陆上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在这场大的变革之中,不可一世的路易十六成为了法国历史上第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国王。

而后来叱咤风云的军事天才拿破仑,也正是在这场大革命中崭露头角的。

然而这场大变革并没有给大多数人带来他们所渴望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尤其是拿破仑当政之后穷兵黩武,而其后的复辟王朝又逆行倒施。

种种复杂的情绪汇在了一起,诗歌就成了一个有力的表现武器。

在这样的背景下,浪漫主义运动揭开帷幕了。

在这场持续时间并不长久的文学浪潮中,诞生了一大批至今仍影响着人们的作家:德国的歌德、席勒,英国的拜伦、雪莱、济慈,法国的雨果、乔治桑、梅里美……正如拜伦、雪莱与济慈的诗歌一样,整个浪漫主义运动产生的文学作品都充满炽热的感情,这种炽热来源于人们积累已久的、深厚的感情。

英国历史文化名人

英国历史文化名人

用能源新时代,标志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后人为了
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把功率的单位定为“瓦
特”。
罗伯特 虎克: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他设
计制造了真空泵,显微镜和望远镜,并将自己用显
微镜观察所得写成《显微术》一书,细胞一词即由
他命名,并发现了著名的虎克定律(弹性定律)。
霍金:当代最重要的广义相对论和宇宙论家, 是当今享有国际盛誉的伟人之一,被点称击为此处在添世加文的本最
阶级革命胜利,强国,击败葡萄牙,西
班牙,荷兰,占领爱尔兰。
精选课件
8
威廉三世——《权利法案》,光荣革命,资产 阶级第一个国家。 著名将军威灵顿——击败拿破仑,镇压宪章运 动,建立维也纳体系。 维多利亚——日不落帝国,大英帝国最终鼎盛 。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 国, 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胜国 ,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马岛海战,战胜阿根 廷,开发北海石油,归还香港特区
英国--历史文化名人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精选课件
1
英国作为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强大影响 力、举足轻重的国家,不仅拥有先进的科技和 发达的经济,其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文化更不容 小觑,我们将通过介绍英国代表性的历史文化 名人,对英国的历史文化进行一个大致的了解。
主要从面几个方面介绍历史文化名人: 文学 历史 科学 哲学思想 艺术
伟大的科学家,还被称为“宇宙之王”,被誉为继
爱因斯坦之后世界上最著名的科学思想家和最杰出
的理论物理学家。
精选课件
11
点击此处添加文本
精选课件
12
英国哲学思想名人
培根: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
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

三大诗人拜伦雪莱济慈

三大诗人拜伦雪莱济慈


西风颂的Setting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utumn of 1819. The place is .The time is
British Literature II
western Italy, from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inland to Florence. Shelley makes a specific reference in the poem to the city of Baiae called Aqua Cumana by ancient Romans. Its favorable climate attracted vacationing Roman dignitaries to the city, including Julius Caesar and Nero, who constructed villas there. Volcanic eruptions plunged part of the ancient site into the sea, as alluded to in the poem in lines 32 and 33. Shelley wrote the poem inland, in a forest on the Arno River near Florence. His notes on the poem explain that he received the inspiration for it
British Literature II
Welcom to my class! ---邱宁宁
British Literature II
Percy Bysshe

英美文学-雪莱、济慈

英美文学-雪莱、济慈

第十二小组精心力作
• In the preface to the poem,he points out the relation of its subject to the French Revolution. • The poem is meant to show “impatience at all the oppressions that are done under the sun”the awakening of an immense nation from their slavery and degradation to a true sense of moral dignity and freedom. • The purpose of the poet is well illustrated in the poem. • In the poem Shelly describes“the bloodless dethronement”of the people’s oppressors and expresses his belief in“a slow,gradual,silent change”.
第十二小组精心力作
Percy Bysshe Shelly 珀西·比希 雪莱 Shelly(珀西 比希 雪莱) 珀西 比希·雪莱
1 2 3 4 5
Life Story Early poem Long poem Lyric poem Lyric drama
第十二小组精心力作
Shelly’s life story
第十二小组精心力作
伊斯兰的反叛
• 生动地描述了莱翁和茜丝娜这对年轻恋人 领导伊斯兰人民反抗暴君、 领导伊斯兰人民反抗暴君、争取自由的斗 争经历。 争经历。他向读者展示了蛇与鹰在空中激 烈搏斗的场面,象征着善与恶的冲突。 烈搏斗的场面,象征着善与恶的冲突。蛇 代表善,被鹰击败而坠落海中。 代表善,被鹰击败而坠落海中。 • 它后来被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就起,而后 它后来被一位美丽善良的少女就起, 又重新投入战斗。 又重新投入战斗。 • 最后,主人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最终 最后,主人公坚贞不屈,视死如归, 被活活烧死。 被活活烧死。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 人对法国革命失败的反思和对当时欧洲社 会局势的深切关注。 会局势的深切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他的诗歌里塑造了一批“拜伦式英 雄”。他们孤傲、狂热、浪漫,却充 满了反抗精神。
British Literature II
● Byronic hero 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拜伦式 英雄拜伦式英雄 The Byronic hero is an idealized but flawed character exemplified in the life and writings of Lord Byron, characterized by his ex-lover Lady Caroline Lamb as being "mad, bad, and dangerous to know".[1] The Byronic hero first appears in Byron's semiautobiographical epic narrative poem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 (1812-1818).
British Literature II
First Travels to the East
● After the success,Byron spent the next two years in Europe(1809-1811) 21-23. ● The experience in Europe provided him with poetical material and his creative work soon reached a new stage
British Literature II
Rich in myth, symbols and classical allusions, short poems on nature and love. Strong dramatic power as shown in the rapidity of his lines; Style abounds in personification and metaphor and other figures of speech.
Portugal spain
turkey
greece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 《恰尔德﹒ 哈罗德游记》
British Literature II
《赞大海》 There is a pleasure in the pathless woods, 有一种快乐在无路的树林, There is a rapture on the lonely shore, 有一个孤独的岸,几多惊喜 There is society where none intrudes, 社会里有没有被占用 By the deep Sea, and music in its roar: I love not Man the less, but Nature more, From these our interviews, in which I steal From all I may be, or have been before, 到了深海,其轰鸣声和音乐: 我爱你不是人少,但自然更多, 从这些我 们的采访,在此我偷 从所有我可能会,或已经过, To mingle with the Universe, and feel What I can ne'er express, yet cannot all conceal.为了与宇宙打成一片,觉得 我可以从不曾表达, 但不能全部掩盖。
1. On the whole, Byron’s poetry is one of experience. 2. His literary career was closely linked with the struggle and progressive movements of his age. 3. His chief contribution is the creation of the “Byronic hero”--- a proud, mysterious rebel figure of noble origin. 4. Important works: 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恰尔德﹒哈罗德游 记》(1812,1816-1818) Don Juan 《唐﹒璜》(1819-1824)
British Literature II
传奇的唐璜是一个见到女人便要把她引诱上床的男 人;传说他每天晚上跟一个不同的女人发生性关 系。 现代唐璜的定义是一个好色徒,他要占有最 大多数的女人的肉体来满足他的男性虚荣感。所 以,唐璜式的性是完全没有爱的性。 唐璜所追求 的只是女人的肉体;他跟女人发生性关系向来不 把感情放进去;他也从来不用金钱去买性;他要 本着他的男性魅力来引诱女人跟他上床。当他得 到了一个女人的肉体,他便立刻转移目标,寻找 新的征服对象;因为他要不断地征服女人,他的 男性虚荣感才能保持它的充满状态。
British Literature II
Byron Died On April 19,1823 36-year-old
Byron shouting in delirium:“Forward! forward! follow me!”
Literary career
British Literature II
British Literature II
Welcom to my class! ---邱宁宁
British Literature II
Percy Bysshe
Shelly(雪莱)
Lord Byron (拜伦)
John keats(济慈)
George Gordon Byron (1788-1824) (英国浪漫主义 文学的杰出代表 )
British Literature II
patents
● his father was a captain nicknamed "Mad Jack", who had squandered away the money of the poet's mother and then deserted her, finally died deep in debt when he was a child.

西风颂的Setting and Background Information autumn of 1819. The place is .The time is
British Literature II
western Italy, from the Mediterranean coast inland to Florence. Shelley makes a specific reference in the poem to the city of Baiae called Aqua Cumana by ancient Romans. Its favorable climate attracted vacationing Roman dignitaries to the city, including Julius Caesar and Nero, who constructed villas there. Volcanic eruptions plunged part of the ancient site into the sea, as alluded to in the poem in lines 32 and 33. Shelley wrote the poem inland, in a forest on the Arno River near Florence. His notes on the poem explain that he received the insp
Characteristics
● high level of intelligence and perception • cunning and able to adapt • sophisticated and educated • self-critical and introspective • mysterious, magnetic and charismatic • struggling with integrity • power of seduction and sexual attraction
British Literature II
British Literature II
Early life
George Gordon Byron, also known as the Lord Byron, was born in a noble family in London on 22 January 1788, one year before the French Revolution.
● his mother was a Scottish noblewoman, Catherine Gordon, a descendant of Byron’s mother the King of Scotland.
Education
Harrow and Cambrige 1798-1809
10-21
British Literature II
● In his second year at Cambridge, as a published author, he was accepted into a group of older, influential scholars, many of whom remained his closest friends for life. At Cambridge,also, he had become entranced by the beautiful face and angelic singing voice. ● while a student, Byron published his first collection of poem , Hours of Idleness《悠闲的时光》(1807-19),which were cruelly attacked. English Two years later(1809-21),in the form of a satire , Bards and Scotch Reviewers《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published and caused great shock in the upper class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