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内营养置管途径及选择_郑春辉
肠内营养输入途径与护理

循序渐进 采用肠内营养专用泵持续输注,
从20~50ml/h的速度开始, 如患者可以耐受,逐渐增加速度 最快可至100-125ml/h
速度
角度 患者取半坐卧位,床头抬高>30°,鼓励病人床上活动,预防吸入性肺炎。
清洁度
✓营养液现开现用,一次用量的悬挂时间不宜超过8小时,避免引起营养液污染。 ✓开启后暂不用,可放于4℃条件下储存24小时。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输注管道每24小时更换一次,管道的接头处保持清洁,预防因营养液污 染引起的相关并发症。
a过快 引起消化吸收不良; b营养液温度过低或速度过快; c长期应用抗生素导致菌群失调; d肠内呈高渗状态。
管道维护
安全第一 与静脉液体分两路上
保持管道通 畅防止阻塞
管道维护
✓输注前、后 ,输注完毕 ✓ 换瓶时 ✓注药前后 ✓ 注入果汁、酸奶前后
输注过程中常规q4h,30-50ml温开水,脉冲 式冲洗管道
肠道功能 正常
吞咽困难 摄入不足
吞咽困难 摄入不足
经鼻置管 术中定位
食管下段病变 胃底静脉曲张
鼻翼
经鼻置管 肠蠕动定位
手术
内镜
肠功能丧失
肠梗阻、重度肠 粘连
胃镜不能通过、胃 与腹壁不能贴近
鼻翼
腹壁
腹壁
置管方式
普通鼻肠管
螺旋型鼻肠管
空肠造瘘管
PEG
空肠造瘘管
优势
✓鼻肠管固定于鼻翼,患者更易拔管 ✓鼻肠管难固定,咳嗽时易脱出 ✓更主要是考虑到患者的舒适度,因同时有胃管,容易出现鼻粘膜水肿、咽喉红肿,严重者可能出现 吸入性肺炎。
THANK YOU!
人有了知识,就会具备各种分析能力, 明辨是非的能力。 所以我们要勤恳读书,广泛阅读, 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通过阅读科技书籍,我们能丰富知识,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能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培养文学情趣; 通过阅读报刊,我们能增长见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有许多书籍还能培养我们的道德情操, 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 鼓舞我们前进。
肠内营养置管的原则

肠内营养置管的原则肠内营养置管(enteralnutrition)是指通过将营养液或药物经过一根置于胃肠道内的管道,直接输送到肠道内,以满足机体对营养的需求和治疗需要的一种方法。
肠内营养置管不仅可以提高吸收效率,降低肠胃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还可以减少静脉营养的使用,降低医疗费用和感染风险。
本文将从置管适应症、置管方式、营养液选择、并发症及护理等方面,阐述肠内营养置管的原则。
一、置管适应症1、消化道功能障碍:包括肠梗阻、肠瘘、肠短结肠综合征等。
2、营养不良:包括消瘦、低蛋白血症、贫血等。
3、手术后营养支持:包括胃肠道手术后、口腔颌面部手术后、脑外科手术后等。
4、其他:包括严重烧伤、重症感染、肝功能衰竭等。
二、置管方式1、鼻饲管:通过鼻孔将管子插入胃肠道内,适用于短期营养支持。
2、胃造瘘管:将管子插入胃造口处,适用于胃肠道手术后、胃肠道瘘等患者。
3、空肠造瘘管:将管子插入空肠造口处,适用于胃肠道手术后、肠瘘等患者。
4、PEG管:通过腹壁穿刺,将管子插入胃肠道内,适用于长期营养支持。
三、营养液选择1、基础液:包括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
2、辅助液:包括维生素、微量元素、胆碱等。
3、特殊液:包括肠内营养素、特殊氨基酸等。
四、并发症1、置管困难:包括鼻饲管插入困难、PEG管穿刺困难等。
2、管路阻塞:包括营养液结晶、管路弯曲等。
3、胃肠道不适:包括腹胀、腹泻、呕吐等。
4、感染:包括管路感染、营养液感染等。
五、护理1、定期更换营养液袋和管路。
2、保持管路通畅,避免管路弯曲和结晶。
3、注意口腔卫生,避免口腔污染。
4、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营养液配方和流速。
5、定期检查患者营养状况和电解质水平,避免营养过度或不足。
综上所述,肠内营养置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
在选择置管适应症、置管方式、营养液选择、并发症及护理等方面,需要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其安全和有效。
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对肠内营养置管的原则和操作技巧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以提高置管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
肠内营养置管途径选择_张楠

肠内营养置管途径选择张楠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摘要】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是鼻胃管喂养,优点是操作简便、廉价、无创,无需特殊器械。
而鼻肠管通常要在X线透视下或内镜辅助下放置。
经鼻胃肠内营养管的放置操作简单、无创、方便、病人若手术后胃功能恢复,即可缓慢恢复自主饮食直至拔除,无任何并发症,适用于短时间内能恢复进食的患者。
然而,高龄危重症病人及痴呆病人往往患有难以逆转或缓慢进展的疾患,经口进食障碍短时间内无法得到改善,通常的经鼻放置的营养通路会突显缺点,放置时间长后易发生相应的并发症,主要有患者不适感强,耐受性差;排痰困难;鼻窦炎;返流性食管炎,食管溃疡,吸入性肺炎等。
因此,选择胃造口或肠造口进行喂养更为必要。
【关键词】肠内营养危重患者内镜引导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共选42例患者均为2010年9月至2011年12月我院ICU抢救的危重患者。
男性23人,女性19人,平均年龄36~70岁;其中神经系统病人13例;消化系统病人 10例;其他病种19例,进行不同置管途径选择,观察不同的置管途径在危重症患者中的优缺点。
1.2方法1.2.1 鼻胃(肠)管鼻胃管经一次鼻腔直接插入到胃腔,注明留置时间及插管长度。
鼻肠管需要在X线透视下或内镜辅助下放置。
放置后注明留置时间及插管长度。
1.2.2 PEG是在胃镜引导下,经皮穿刺将胃造口装置引入胃腔的技术。
操作方法如图示:PEJ是一种有效的营养供给方法。
PEJ主要是经过PEG而完成,在内镜辅助PEG管插入一根长、细、带导丝的导管,通过幽门放置到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
2.结果对照组患者在置管时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呕吐和呛咳,置管后感到咽喉部有障碍物,出现不适状况和自发式拔管倾向。
在给予营养支持时易出现了食物反流现象,造成反流性食管炎和吸入性肺炎、排痰困难、鼻窦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实验组患者在置管时使用了镇静镇痛药物,大大减少了置管时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和反流性食管炎、吸入性肺炎、鼻窦炎、排痰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且留置时间长,创伤小,易护理。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及方法

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及方法肠内营养支持是一种通过胃肠道提供营养物质的方法,常用于无法正常进食或吸收营养的患者。
以下是肠内营养支持途径及方法的详细解答:一、肠内营养支持途径1. 口服途径:口服途径是最常见的肠内营养支持途径,通过口腔摄入营养物质。
对于具有一定吞咽功能的患者,口服营养补充剂或特殊食品是可行的。
需要注意的是,口服途径可能不适合无法进食或吸收营养的患者。
2. 鼻胃管途径:鼻胃管途径是通过鼻腔插入一根胃管,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胃部。
这种方法适用于短期无法进食的患者,如昏迷或术后患者。
然而,鼻胃管途径可能会引发鼻咽部不适、咳嗽和呼吸困难等并发症。
3. 鼻空肠管途径:鼻空肠管途径是通过鼻腔插入一根空肠管,将营养物质直接输送到空肠部位。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无法进食或胃排空障碍的患者。
与鼻胃管途径相比,鼻空肠管途径可以减少误吸和肺部感染的风险。
4. 胃造口途径:胃造口途径是通过手术将一根胃造口管插入胃部,直接向胃内注入营养物质。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需要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
胃造口途径具有操作简便、营养效果好等优点,但需要定期更换胃造口管。
5. 空肠造口途径:空肠造口途径是通过手术将一根空肠造口管插入空肠部位,直接向空肠内注入营养物质。
这种方法适用于长期需要肠内营养支持的患者,尤其是那些胃排空障碍或无法进行胃造口的患者。
与胃造口途径相比,空肠造口途径可以减少胃酸对营养物质的影响。
二、肠内营养支持方法1. 定时喂养法:定时喂养法是指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每2-3小时进行一次喂养。
这种方法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正常、胃肠道蠕动良好的患者。
通过定时喂养法,可以保证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和吸收效果,同时避免胃肠道负担过重。
2. 持续喂养法:持续喂养法是指通过一定时间的持续喂养,使患者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
这种方法适用于消化吸收功能较差、胃肠道蠕动较慢或无法进行定时喂养的患者。
通过持续喂养法,可以保证患者获得稳定的营养物质供应,同时减少胃肠道负担。
肠内营养置管与输注(肠内营养课件)

间,并类似正常膳食的间隔时间。缺点是可能发生胃排空延缓。
肠内营养制剂的输注方法
三、夜间输注法(Overnight)
❖ 患者晚上输注,白天有更多自由活动时间。 ❖ 此法作为补充口服摄人不足是很有用的。 ❖ 应注意避免给予过多的液体量。
肠内营养置管技术
(二) PEG空肠喂养(PEG-J)
❖ 在胃输出端有狭窄的患者或危重患者,由于存在吸人性肺炎的危险,可将PEG扩展为 PEG-空肠喂养(PEG-J)。
❖ 方法有几种,其中最简便的方法是将喂养管在导引钢丝或内镜的引导下置人幽门后。导 管尖端应远离屈氏韧带。
❖ PEG-J法允许在胃肠减压的同时进行幽门后的肠道喂养。目前还有待进一步证实幽门后 营养是否消除了吸人性肺炎产生的危险。
荷包式(Stamm) 胃造口术
隧道式(witzel) 胃造口术
肠内营养置管技术
(二)空肠穿刺造口术(Needle catheter jejunostomy,NCJ) ❖ 对于上消化道大手术(如食管切除术、胃切除术、Whipple手术)
术后患者,目前较适宜的方法是采用空肠穿刺造口术。 ❖ 当患者不能经鼻空肠管或胃造口方法来进行肠内营养而且又不希望
的造口处皮肤感染或坏死性筋膜炎。 ❖ 常见的轻度并发症:(l)造口处皮肤感染较为常见(约为15%)。(2)由于稠厚的喂养
物或药物所致的导管堵塞。(3)喂养管或接口套管损坏。(4)包埋综合征(内部垫片移 行至胃壁内)。
肠内营养置管技术
5. 经皮胃造口术(按钮式导管) ❖ 为减少PEG引起的创伤和改善生活质量,已经出现了按钮式胃造口导管,特
使鼻饲管进入胃内。随后患者右侧卧位,以便能借助胃的蠕动将管的头端通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近 来更多是借助透视和内窥镜放置鼻饲管。幽门后鼻饲能防止反流与误吸,但结果并不一致。 ❖ 当给意识不清或咳嗽反射受损的患者插管时,明确管子头端的位置很重要。向管内注气可能误导操作 者,因为如果管子插入气管内,同样可在胃部听到气体通过管子的声音。明确管子插入胃肠内最简易 的办法是回抽出胃肠内容物。如果胃肠内容物无法抽出,那么通过影像学来明确管子的位置是最可靠 的方法。因为管子是不透光的,故X线摄片通常已足够了。如仍不能明确管子的位置,可向管内注射 少量造影剂。
肠内营养的实施途径

肠内营养的实施途径
肠内营养包括口服和管饲两种途径。
1.口服
是营养摄入的首选途径。
可刺激唾液的分泌,利于食物消化,且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故优于管饲。
当病人因进食不足造成营养缺乏时,应考虑口服补充营养制剂。
2.管饲
(1)鼻胃管:
即经鼻将喂养管末端放置至胃。
适于短期(<4周)肠内营养支持者。
(2)鼻肠管:
包括经鼻十二指肠导管和经鼻空肠导管。
鼻肠管主要适用于短期肠内营养支持(<4周)、存在误吸风险、经胃喂养不耐受或不能经胃喂养(如胰腺炎等)者。
置管方法:鼻肠管置入可借助导丝或内镜引导,将导管末端经幽门送入十二指肠,也可利用螺旋导管前端的重力和促胃动力药物作用实施盲插,导管末端位置应到达屈氏韧带下30~60cm处。
(3)胃造口:
适于肠内营养支持预计时间>4周,吞咽困难、长期机械通气、
口咽部及食管手术围术期、上消化道肿瘤者。
置管方式主要有三种: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置管术、透视下胃穿刺造口置管术及外科胃造口置管术。
(4)空肠造口:
于腹壁上开口,将空肠造口管置于肠道内,进而给予营养物质。
适用于需长期进行肠内营养支持者。
肠内营养在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早期的应用

肠内营养在胃肠手术病人术后早期的应用
1 EN实施的途径
①鼻胃管途径:适用于食管手术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
于术终前将鼻胃管前端置于幽门以远处。
②鼻肠管途径:适用于胃大部切除术、胰腺手术等,术毕将鼻肠管置于Treitz韧带以下约30 cm处。
③空肠造口导管途径:适用于急性胰腺炎、肠瘘等手术附加空肠造口者。
2 EN实施方法
术后第1天行静脉采血后,将营养制剂能全力?(温度约37℃)经上述途径连接EN泵管,采用EN输注泵,缓慢均匀地滴注,速度由20 m l/h逐渐增至100 ml/ h;容量由300 ml/d至第3天以后增至1 50 0 ml/d,共5~7 d。
严格按无菌技术操作,避免污染。
3 输注系统并发症的处理
①管道堵塞。
多因营养液粘附管壁所致,应在持续滴注时每2~
4 h用37℃左右的生理盐水或温开水冲洗1次。
②输注泵报警。
其原因为管道堵塞、滴管内液面过高或过低、液体滴空、电源不足等,应排除报警原因使输注畅通。
③鼻胃(肠)管因质硬造成消化道穿孔、营养管插入深度不够或误置入气管,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可选用荷兰纽迪希亚公司生产的鼻肠营养管可防止此类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中有3例出现管道堵塞,经用37℃左右温盐水或温开水10 ~20 ml注入后均畅通。
肠内营养插管方法与护理课件

营养不良:如癌 症、烧伤等
特殊人群:如老 年人、儿童等
代谢性疾病:如 糖尿病、高脂血
症等
禁忌症
● 肠梗阻:肠内营养可能导致肠梗阻加重 ● 肠瘘:肠内营养可能导致肠瘘加重 ● 肠坏死:肠内营养可能导致肠坏死加重 ● 肠穿孔:肠内营养可能导致肠穿孔加重 ● 肠出血:肠内营养可能导致肠出血加重 ● 肠粘连:肠内营养可能导致肠粘连加重 ● 肠扭转:肠内营养可能导致肠扭转加重 ● 肠梗阻:肠内营养可能导致肠梗阻加重 ● 肠瘘:肠内营养可能导致肠瘘加重 ● 肠坏死:肠内营养可能导致肠坏死加重
肠内营养插管方法 与护理课件
演讲人
目录
01. 肠内营养插管方法 02. 肠内营养护理 03. 肠内营养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04.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与预防
肠内营养插管方法
插管前的准备
01
准备插管所需的物品,
如肠内况,
如生命体征、过敏史
等
03
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插
3 保持营养液的
温度和浓度, 防止营养液变 质
处理方法
01
监测血糖:定期监测血 糖,预防低血糖
03
预防腹泻:控制饮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
05
预防呕吐:调整饮食, 避免刺激性食物
07
预防营养不良:调整饮 食,保证营养均衡
02
预防感染:保持插管部 位清洁,避免感染
04
预防便秘:增加膳食纤 维摄入,保持肠道通畅
肠内营养插管过程 中出现其他特殊情 况,如患者出现其 他疾病症状,应立 即停止操作,并采 取相应措施处理。
肠内营养的并发症与 预防
常见并发症
腹泻:肠内营养可 能导致腹泻,需要 调整营养液的浓度
和成分
便秘:肠内营养可 能导致便秘,需要 调整营养液的浓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4·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2012 年 1 月第 6 卷第 1 期 Chin J Clinicians( Electronic Edition) ,January 1,2012,Vol. 6,No. 1
裂孔疝等原因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则实施 PEG 风险 较大。如遇 此 种 情 况,可 在 腹 腔 镜 引 导、观 察 下 完 成胃造口,此种手术称为腹腔镜辅助 PEG ( laparoscopic-assisted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 LAPEG) [6]。
经皮内镜下空肠造口术( percutaneous endoscopic jejunostomy,PEJ) 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的肠内 营养置管技术[9]。如不能或不适应经 PEG 直接胃 内喂养时,PEJ 是一种代替 PEG 的有效营养供给方 法。PEJ 与 PEG 相比,技术难度较大,要求营养管 经皮直接或经 PEG 管间接置放在小肠内。其具体 方法有两种: ( 1 ) 直接法: 基本方法与 PEG 技术相 似,不同点是造口位置位于小肠内。将内镜插入至 小肠一定部位( 一般在 Treitz 韧带下 10 cm 左右) , 选择最佳位 置,直 视 下 采 用 里 应 外 合 的 方 法,用 特 制的器具直接穿刺空肠,置入导管。本法技术难度 较大。( 2) 间接法: 首先行 PEG,然后通过胃造口管 将营养管 放 入 胃 内,通 过 胃 镜 活 检 孔 插 入 异 物 钳, 抓住营养管前端,使导管随同胃镜一起通过幽门后 松开异物 钳,缓 慢 退 回 胃 镜 至 胃 腔。 胃 镜 观 察 下, 再次钳夹导 管,连 同 胃 镜 一 起 通 过 幽 门,反 复 多 次 操作,可使导管插至近端空肠。
经皮 X 线下胃造口术( percutaneous radiological gastrostomy,PRG) 亦是一种微创胃造口术,其适应证 和禁忌证与 PEG 相似,但更适合食管恶性肿瘤致食 管狭窄的患者[7-8]。
二、幽门后置管 幽门后置管主要是指十二指肠及空肠内置管 技术。适用于肠道功能基本正常而胃功能受损、胃 瘫或误吸风险较高的患者。常用的方法有鼻十二 指肠或空肠 置 管、空 肠 造 口、经 皮 内 镜 下 小 肠 造 口 术及双腔 T 管法等。 鼻十二指肠或空肠置管是将营养管经鼻腔、食 管、胃放入 十 二 指 肠 或 空 肠 内 的 方 法,其 适 应 证 与 鼻胃置管相似,但更适合有胃排空障碍或不适合胃 内喂养者。此 法 明 显 减 少 了 误 吸 等 并 发 症。 鼻 十 二指肠或空肠内置管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 非手术 ( 床边) 鼻十二指肠及空肠内置管和术中鼻十二指 肠及空肠内置管。 非手术鼻十二指肠及空肠内置管在患者床边 即可进行,患者无需忍受太多痛苦,简单易行,对危 重患者或不计划行腹部手术者十分合适。其缺点 是难以保证管端准确达到预定位置。具体方法有 以下几种: ( 1) 应用特殊的管端有金属重头或带气 囊的喂养管,借助胃肠道蠕动而自行下降至十二指 肠或空肠。近年来不少医师应用促胃肠动力药物 来帮助 置 管,最 常 用 的 药 物 是 胃 复 安 和 红 霉 素。 ( 2) 利用血管造影导丝,先在透视下放入十二指肠 内,然后循导丝将喂养管置入,取出导丝。( 3) 利用 内镜辅助 置 管[9]。 此 法 不 仅 可 以 避 免 插 管 的 盲 目 性,提高置 管 的 速 度,且 可 以 在 直 视 下 将 导 管 前 端 定位置放,成功率可达 95% 以上,特别适合危重患 者。具体方式有异物钳置管法、导丝置管法和经胃 镜活检孔置管法等。其中以异物钳置管法最为常 用,几乎适用于各种情况的插管。若上消化道不全 梗阻、胃切 除 术 后 吻 合 口 不 全 梗 阻 的 患 者,内 镜 仅 能勉强通过梗阻段,多采用导丝置管法和经胃镜活 检孔置管法。经胃镜活检孔置管法放置鼻肠管最 快、最容易,但能够置入的导管直径有限,限制了肠 内营养制剂的选择。
DOI: 10. 3877 / cma. j. issn. 1674-0785. 2012. 01. 007 作者单位: 256603 山东省,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临床营养中 心、肝胆外科 山东省临床营养与代谢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通讯作者: 陈强谱,Email: drcqp@ 263. net
养。目前营养性胃造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手术胃 造口术、经皮内镜胃造口术、X 线下经皮穿刺胃造口 术及腹腔镜胃造口术等。
术中鼻十二指肠或空肠置管适用于腹部手术 或食管手术 患 者,术 前 将 喂 养 管 先 插 入 胃 内,术 中 直视下将导管插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内,备术后行肠 内营养用。临床上可应用特殊的导管如液囊导管、 PS 管、多腔导管等则更有助于置管。
空肠造 口 始 于 1878 年,由 Surmay 首 先 创 用。 空肠造口在肠内营养支持中具有重要作用,广泛适 用于咽、食 管、胃、十 二 指 肠 病 变 不 能 进 食 的 患 者, 对有明显胃 食 管 反 流、误 吸 高 危 患 者、腹 部 大 手 术 后、胃切除 术 后、胃 排 空 不 良 者 尤 为 适 用。 一 般 认 为,在其他途径和置管方式不能完成肠内营养时均 可选择空肠造口的方法。其主要优点有: ( 1) 较少 发生营养液反流而引起的呕吐和误吸; ( 2) 肠内营 养可与胃肠减压同时进行,对胃十二指肠外瘘及胰 腺疾病尤为适宜; ( 3) 喂养管可长期放置; ( 4) 患者 可同时经口进食; ( 5) 管端外露部分在腹部,较为隐 蔽,无明显不适,心理负担小,活动方便。空肠造口 术可作为一种手术单独施行,但更多情况下是作为 一种腹部 手 术 的 附 加 手 术 而 进 行 的。其 方 法 有 Stamm 空肠造口、Witzel 空肠造口、Marwedel 空肠造 口、空肠穿 刺 造 口、腹 腔 镜 空 肠 造 口 等。 空 肠 穿 刺 造口目前是腹部手术后肠内营养最常用置管方法。 本法较 传 统 的 空 肠 造 口 简 便、省 时 安 全,且 并 发 症少[2]。
一、幽门前置管 主要指胃内置管,导管的尖端在胃内。胃内置 管行肠内营养的优点是胃容量大,对营养液的渗透 压不敏感,适 合 各 种 肠 内 营 养 制 剂 如 要 素 饮 食、匀 浆饮食、混合奶等的应用,另外更符合生理,可采用 间歇性输注方法,缺点是易发生误吸和吸入性肺炎 等并发症。 胃内置管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 1) 鼻胃置管; ( 2) 胃造口置管; ( 3) 经颈部食管造口胃内置管; ( 4) 经颈部咽造口胃内置管。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 方法是鼻胃置管和胃造口置管。 鼻胃管是最常用的肠内营养管饲途径,1790 年 由英国的 Hunter 创用,具有无 创、简 便、经 济 等 优 点,缺点是鼻咽部刺激、溃疡形成、出血、易脱出、吸 入性肺炎等。本法主要适用于胃肠道功能完整、短 期行肠内营养、且上消化道无梗阻者。鼻胃置管应 选用口径较细且柔软的硅胶管、聚乙烯管和聚氨酯 管,长度 80 ~ 100 cm 即可。目前国内外现已有多种 商品喂养管问世,可选择应用。 胃造口的目的主要有两 个: 胃 减 压 和 肠 内 营
三、肠内营养置管方式的选择 管饲途径的选择原则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满 足肠内营养需要; 置管方式尽量简单、方便; 尽量减 少对患者损害; 患者舒适和能利于长期带管。在具 体选 择 时 应 特 别 注 意: ( 1 ) 肠 道 能 否 安 全 使 用; ( 2) 肠内营养支持的时间的长短; ( 3) 胃排空功能及 发生误吸的 危 险 性[10]。 中 华 医 学 会 肠 外 肠 内 营 养 学分会关于肠内营养管饲途径的临床应用有以下 推荐意见[11]: ( 1) 鼻胃管适用于接受肠内营养时间 少于 2 ~ 3 周的患者,管饲时头部抬高 30° ~ 45°可以 减少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 2) 接受腹部手术且术后 需要较长时间肠内营养的患者,建议术中放置空肠 造口管; ( 3) 当施行了近端胃肠道的吻合后,通过放 置在 吻 合 口 远 端 的 空 肠 营 养 管 进 行 肠 内 营 养; ( 4) 非腹部手术患者,若需要接受大于 4 周的肠内 营养,推荐 PEG 作为管饲途径。 四、结语 与肠外营 养 相 比,肠 内 营 养 具 有 诸 多 优 点,如 营养素的吸收利用更符合生理、有利于肠黏膜屏障 功能和全身免疫功能的维护、减少了肠道细菌和内 毒素移位、有利于肝脏功能的保护、实施方便、费用 低廉等[1-2]。目前肠内营养,尤其是早期肠内营养, 已广泛应用 于 危 重、创 伤、腹 部 大 手 术 及 重 症 胰 腺 炎患者[12-17]。Meta 分析研究显示,应用早期肠内营 养降低患者 感 染 发 生 率,减 少 了 病 死 率,缩 短 住 院 时间,提高临床治疗效果[18-20]。然而,肠内营 养 在 具体应用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值得探讨的问题,比如 开始的时 机、输 注 途 径、输 注 方 式 等。 我 们 认 为 置 管方式和输注途径的选择最为关键,直接关系到肠 内营养能否 安 全、顺 利、有 效 地 进 行,因 此,应 进 一 步加强这方面新技术的开发、循证医学研究和临床 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