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放牧教案

《草原放牧》教案

南昌十八中魏燕萍

一、课题:《草原放牧》

二、教案背景:

面向学生:高一年级学科:高中音乐

课型:音乐鉴赏课

课时:一课时

学生课前准备:在网上搜索关于蒙古族的风土人情的资料、关于"草原小姐妹"的故事。

三、教材分析:《草原放牧》是选自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者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写于1973年。由刘德海琵琶独奏,管弦乐队协奏,开创了琵琶协奏曲之先河。乐曲描写了蒙古族少女龙梅、玉荣为保护集体羊群与暴风雪搏斗的事迹,表现了新中国少年儿童热爱集体,不畏风暴的高尚风格和勇敢的精神。乐曲采用琵琶协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发挥琵琶的丰富表现力,同时又运用管弦乐队交响乐的丰富表现手段,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乐曲采用无标题协奏曲与标题交响诗相结合的写作手法,将多乐章的划分与单乐章的归纳结合起来,将民族传统曲式中的多段体与交响乐中常用的奏鸣曲式结合起来,将有情节的叙事性与纯音乐的抒情性结合起来,进而形成这部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有强烈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草原放牧》是个呈示性段落,由两个对比主题组成。在乐队的引子后,琵琶奏出的呈示主题,节奏轻松活跃,旋律明朗欢快,这是取自于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主题歌。它是这部协奏曲的主要主题,着力刻画“小姐妹”欢快、活泼的放牧情景。第二主题是描写草原放牧的另一侧面,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这里写景是为了抒写人物的内心世界,抒发内蒙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充分应用互联网强大的信息平台,综合应用文字、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

料来进行教学活动。并根据高中音乐鉴赏教学的特点采用对比法、演示法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放牧》,使学生对蒙古族“短调”,“长调”歌曲体裁有所了解,对协奏曲体裁的音乐作品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六、教学重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什么是协奏曲,了解蒙古族“短调”,“长调”音乐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七教具准备: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欣赏歌曲《天堂》

师:歌曲的曲名是什么?歌声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在那里,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自由发言,交流自己所听到所想到的。

二、新授:

(一)学生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二)创作背景:草原小姐妹动人事迹。

过渡语:大草原不仅景美,那里的人更美。在内蒙古草原上,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真实感人的故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同学们说说你们课前在网上搜索到的这个故事?

学生回答:蒙古族少女龙梅与玉荣是一对小姐妹,1964年2月9日,小姐妹利用假日自告奋勇为生产队放羊,那时龙梅11岁,玉荣还不满9岁。没想到中午的时候,一场罕见的暴风雪向草原袭来,羊群惊恐四散。她们牢牢记得阿爸平时说

的话:“羊是集体的财产,是集体的命根子,一只也不能丢!”就这样,她俩一前一后,不停地奔跑、拦挡。但是狂风暴雪就像一道无形的墙,阻挡着羊群的归路,羊群顺风乱窜。从中午开始一直到第二天天亮,姐妹俩整整奋斗了20多个小时。接近-40℃的严寒下,寒冷,恐惧,饥饿,疲劳,责任感全部集中在了两个小姑娘身上。终于玉荣昏倒在雪地上奄奄一息、姐姐龙梅也好不了多少,但仍撑着跟在羊群后面。由于铁路工人和寻找她们的公社书记等人及时赶到,姐妹俩和羊群都安全脱险。小姐妹在暴风雪后由于冻伤严重,龙梅失去了左脚拇趾,玉荣右腿膝关节以下和左腿踝关节以下做了截肢手术。她们为保卫集体财产而不怕牺牲的英雄事迹传遍了内蒙古大草原和全国各地。《人民日报》以“最鲜艳的花朵”为题,报道了他们的感人事迹,被誉为“草原英雄小姐妹”。现今,姐姐任内蒙古政协主席,妹妹玉荣任残联副理事长。2008年,姐妹俩光荣地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手。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曾被拍成电影,搬上舞台,写进小学课本,还写成了琵琶协奏曲。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作于1972年春,创作这部作品的目的是:尝试使用我国传统的民族乐器琵琶作为主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队结合,来表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题材。作品是根据蒙族少年龙梅和玉荣在暴风雪中保护公社羊群的真实故事写成的,表现了她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这首协奏曲是以同名电影主题歌和一支内蒙古歌曲的旋律片段作为音乐素材而写成的。全曲一共有五个部分:①草原放牧;②与暴风雪搏斗;③在寒夜中前进;④党的关怀记心间;⑤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今天我们欣赏的是第一部分——“草原放牧”。(三)欣赏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第一部分“草原放牧”。

1、观看作品录像,思考:

(1)、主奏乐器是什么?(琵琶)

(2)、乐曲分几段?(二段体结构:引子+A欢快主题+B抒情主题)

听后分组讨论交流。

2、简介琵琶(百度搜索)。

3、什么是协奏曲: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器乐套曲。

4、分段欣赏:

(1)欣赏引子:

师:是什么主奏乐器?表现了什么?

学生:圆号,表现小姐妹的英雄气质。

师:圆号奏出了“小姐妹”的主导动机,表现小姐妹的英雄气质。

复听:要求学生注意圆号柔润饱满的音色。

师:琵琶在中音区出现一个音调挺拔的战斗性号角声。作曲家试图渲染蒙古族“长调”音乐的悠扬和美妙,而琵琶那珠落玉盘般的轮指技法正是最好的表现了这一音乐主题。引子既表现了“小姐妹”的英雄气质,也表现了内蒙古草原辽阔、明朗、富有生机的清新景象。

(2)对比欣赏A、B两段,组织学生听后分组讨论。首先欣赏第一主题音乐:要求:学生仔细聆听,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速度等音乐要素特点,并大胆想象音乐表达了怎样的情景。

师:这段主题的速度、节奏、旋律各有什么特点?(速度较快、节奏轻快活泼具有舞蹈性、旋律灵活跳跃),这段音乐又描写的是怎样一幅画面呢?(刻画“小姐妹”天真、活泼、乐观、富有朝气的少年形象以及她们勤劳放牧的生活情景。)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第一部分“马蹄动感”的节奏型,使主题旋律欢快明朗。结构规整,

e羽调式,旋律中常出现四度八度跳跃式的音程进行,既表达了大草原上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又映现了小姐妹无比喜悦的心情和少年儿童的天真烂漫,朝气蓬勃、朴实矫健。主题一是根据吴应炬作曲的电影动画片《草原小姐妹》的主题歌改写的。也是本协奏曲的主要主题。具有内蒙民歌中的“短调”特点。

(3)欣赏电影动画片《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

(4)教师指导学生进行主题旋律视唱。

(过渡语)师:蒙古族人民以马为伴,每天都过着游牧生活,你能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并配合上声音吗?

(5)学生模仿骑马动作、模仿马蹄声,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马步动律。

教师跳硬腕、柔臂简单动律。

师:你们看,这个动作像什么?(雄鹰)对,像雄鹰展翅,你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作呢?

师:雄鹰是草原人民最崇敬的生灵,草原人民常把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称为“草原上的雄鹰”

播放《草原放牧》第一主题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简单动律。

师生评价选出最优秀的骑手和草原小雄鹰。

(6)简介蒙古族乐器马头琴。(百度搜索)

千百年来的游牧生活使蒙古人民和马儿结下了不解之缘,素来就有“马背上的民族”的美誉,连他们最喜爱的马头琴,也和马有关。马头琴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在一次赛马大会上,苏和的小白马得了第一名,惹得王爷非常地嫉恨,就用利箭射死了它。苏和非常的伤心,日夜思念着小白马,小白马便托梦告诉他:“请你用我的骨架做一把琴,用我的马尾做成琴弦,再把我的形象雕在琴头上,我就能天天陪着你了。”这样,马头琴就在草原上流传开来,成为草原牧民们最忠心的伙伴。

马头琴的音色因其圆润、委婉、如歌如述的个性而极富感染力。它不仅能表现凄婉、含蓄的情绪,亦可演奏明亮、高亢的旋律,同时还擅长表现蒙古民族坚韧、刚毅的民族个性。

(7)欣赏第二主题音乐

师:第二主题音乐在速度、节奏、旋律等音乐要素上有什么不同?两个主题音乐描写的情景是不是一样的呢?这段音乐又描写的怎样的一幅画面呢?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速度缓慢、节奏宽广、旋律抒情具有内蒙古长调色彩,它形象地模仿了蒙古族民歌手的歌唱方法和马头琴的演奏方法,突现了鲜明的蒙古族音乐风格。仿佛小姐妹手拿牧鞭站在辽阔的草原上放声歌唱。表现了蒙古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秀丽风光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活泼可爱的形象。抒发内蒙人民对家乡草原的热爱,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

5、整体欣赏,要求聆听中积极展开想象。

(四)作者简介:

吴祖强(1927- )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代表作: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舞剧《鱼美人》、《红色娘子军》等。

王燕樵(1937--)作曲家。代表作:《草原英雄小姐妹》(合作),电影音乐《大河奔流》等。

刘德海(1937--)琵琶演奏家。代表作:《十面埋伏》、《彝族舞曲》等。

(五)拓展与探究:蒙古族两种民歌体裁:“短调”、“长调”。

长调民歌:音调高亢,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字少腔长,旋律悠长舒缓极富装饰性(如前倚音、后倚音、滑音、回音等),等特点。内容多为赞美草原、歌颂故乡、夸奖坐骑、表达爱情等题材。

短调民歌:结构短小规整、音调简洁、节奏明了、欢快,活泼,字多腔少等特点。

整体音乐风格具有叙述性与歌舞性,抒情性较弱。

欣赏《牧歌》、《森吉德玛》、《嘎达梅林》、《辽阔的草原》音乐片段说出它们属于长调民歌还是短调民歌?

《森吉德玛》、《嘎达梅林》属于蒙古族的短调民歌。

《牧歌》、《辽阔的草原》属于蒙古族的长调民歌。

(六)情景表演。

请几位学生上台跟随音乐表演,模仿小姐妹放牧时的欢乐情景,师生共同评价。(七)小结:今天,通过《草原放牧》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艺术作用。同时感受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特点,学习了龙梅和玉荣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高尚情操。相信在她们的感染下,我们会更加热爱祖国、热爱生活!

《草原放牧》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上好高中音乐鉴赏课,如何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对我来说还处于一种探索、学习的阶段。就《草原放牧》这课的教学,我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第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聆听琵琶协奏曲《草原放牧》时,让学生自主地体验音乐,分组讨论,要求对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评述,让组员在小组中建立积极的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鼓励学生用音乐语言表达和理解事物,并引导学生通过对艺术形式的横向及纵向的对比、认识,畅谈学习体会、讨论对艺术作品的情感态度。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是对学生的

放任自流,而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之下,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去寻找能够帮助自己达到学习目标的路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启发学生思考未果的前提下,再进一步进行铺路搭桥。这种教学实践,既使学生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悟,又使学生获得了学习的方法和乐趣,保证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独立思考、阐述自己观点的同时享受发现美、表现美的愉悦,增强了自信心。在审美鉴赏、思想品德、情感表达、创造能力方面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在学会表达中学会学习,在学会审美中学会创造和学会做人。

第二、从生活实际中挖掘课程资源。根据认识规律的迁移,有了体验的事物学生就容易理解,再把这种体验和感受进行迁移,就使学生易于理解作品。本节课的导入引用了学生熟悉的歌曲《天堂》;在介绍作品创作背景时启发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内蒙古及“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谈自己了解的乐器琵琶;教授蒙古族舞蹈动律时更是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学习等等,我发现这一切足以使学生产生共鸣。

第三、创设“创造性学习”的教学情境。本节课最后设计了一个情景表演环节,通过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创造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获得审美愉悦,给学生创设即兴创造的平台,让学生大胆创造,尽情表现。

教师个人简介:

南昌市第十八中音乐教师魏燕萍

中学高级教师

通讯地址:南昌市西湖区东书院街8号南昌十八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