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历史转折 遵义会议

合集下载

遵义会议相关的历史事件

遵义会议相关的历史事件

遵义会议相关的历史事件一、引言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次会议。

它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会议主要讨论中国红军当前面临的危机和苏区建设的路线方针等重要问题。

遵义会议标志着毛泽东在党的核心地位上的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本文将详细介绍遵义会议的背景、召开过程和重要意义。

二、背景遵义会议召开之前,中国红军在长征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艰难困苦。

红军多次与国民党军队进行激烈战斗,而且面临着长征途中的物资匮乏、敌情紧迫和党内分歧等严峻问题。

北上途中,中央红军曾于1934年9月在瑞金召开一次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苏区中央局对于应对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的意见。

然而,由于党内在路线方针等问题上的分歧,会议并未取得明确的决议。

在长征途中,中央红军损失惨重,苏区几乎全部丧失。

红军的指挥体系和作战能力遭到了重创,形势严峻。

党内的争论和分歧也进一步激化,对于怎样扭转当前困境的问题产生了不同的意见。

三、会议召开遵义会议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省遵义市召开。

会议的召开地点选择在贵州,是因为贵州地处西南地区,交通相对发达,红军在长征过程中已经有过一段时间在贵州活动,地方干部和军队较为了解,可以提供较好的保密。

会议的具体召开过程相对保密,只有会议的中央局和军事局成员以及少数其他干部出席。

召开会议的目的是为了讨论当前红军面临的危机和红军的政治路线问题。

会议对于党的领导机构和指挥体系进行了重组和调整,毛泽东在会议上确立了在党的核心地位上,并接任了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

这次会议创立的党的新中央也在一定程度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领导体系,这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四、会议的重要意义1. 领导权的确立遵义会议标志着毛泽东在党的核心地位上的确立。

在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建立军事专政和发动土地革命的重要战略主张,受到会议与会人员的一致拥护。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

人教版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 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知识梳理知识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文化大革命”后,“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召开: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

主要内容:思想上:会议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政治上: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知识点2拨乱反正史实: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得到平反,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人士和知识分子等也恢复了名誉。

1980年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结束: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拓展延伸:1、比较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意义: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及其深远意义:第一次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第二次是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次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大全

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大全

八年级下册伟大的历史转折教案大全第一章:遵义会议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党的历史转折点的认识,增强学生的党性修养。

3. 引导学生学习党的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遵义会议的背景:国民党五次“围剿”,红军长征初期面临的困境。

2. 遵义会议的过程:会议的组织、讨论和决定。

3. 遵义会议的意义: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遵义会议对党的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遵义会议对党的历史转折点的认识。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回顾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关注遵义会议的重要性。

2. 讲解:详细介绍遵义会议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3. 讨论:分组讨论遵义会议对党的历史发展的影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 总结:总结遵义会议的重要性,强调其对党的历史转折点的意义。

第二章:抗日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原因。

2. 培养学生对抗日战争胜利意义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学习抗日英雄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内容1. 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百团大战、地道战、抗日战争的转折点。

2. 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国共合作、全民族抗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3. 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反抗外国侵略取得胜利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原因、胜利意义。

2. 教学难点:抗日战争胜利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抗日战争的胜利过程和原因、胜利意义。

2. 事例分析法:分析抗日英雄的事迹,引导学生学习英雄精神。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

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反思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遵义会议,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的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就来自八年级下册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

这一课知识点较多,理论性强,而且是各种层次考试重点关注的一课。

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2个方面值得反思。

1、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有不少老师选择用歌曲《春天的故事》来导入新课,新奇有趣,而我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选取了一组武斗、工厂停工、学生游行串联、刘少奇同志画像等图片,使学生感知“转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学生直接把握十年动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以后,情绪高涨,感到不可思议。

在这种情绪之下,学生有了一定是非观念以后,教师开始层层引导进入课文知识点。

2、深入浅出这一课理论性强,学生在观看图片以后知道了需要转变,从哪开始转变?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体会到思想的转变必须放在首位,从而认识到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重要性。

解决了思想问题以后,要落实到行动上,如何转变,往哪里转,引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否定两个凡是,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刘少奇同志是十年动乱中一大批受迫害的代表,从具体事件触发,让学生感知我国的民主与法制建设亟待健全,只有加强人们的法制观念,人们有法可依,才能依法办事,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冤假错案。

教师出示另外一组当今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图片,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突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十年动乱局面依然不变,会有这些成就吗?让学生感知十届三中全会伟大的历史意义,进一步明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也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只要能够实现有效教学,就是好的方法。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重大转折的重要标志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重大转折的重要标志

遵义会议:党的历史重大转折的重要标志作者:王志力来源:《党政论坛》2017年第07期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长征途中在遵义举行的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端危急的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从此,中国共产党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领导下,一步一步地引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一、遵义会议实现了军事战略方针的伟大转折遵义会议召开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党一直在“左”右摇摆,不是右就是“左”,错误不断。

1931年1月,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在共产国际代表米夫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推行“左”倾冒险主义的方针政策,他们把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反“围剿”斗争实际所制定、总结出来的战略方针和战术原则,指责为“主要危险的右倾机会主义”等,他们向根据地派出代表,极力推行六届四中全会确定的“左”倾教条主义。

王明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后,他指定的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仍然坚持的是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

1933年初,博古总负责的临时中央从上海迁到中央苏区瑞金,同年9月,李德来到中央苏区。

博古不懂军事,他把曾经参加过一战,就读过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李德奉为“太上皇”,赋予其军事指挥的最高权力。

李德不懂中国国情,只凭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的军事课本,关在屋子里瞎指挥,他专横跋扈以“太上皇”自居,作风粗暴,凌驾于党中央之上,在第五次反“围剿”中,以单纯的防御战、阵地战、堡垒战代替了运动战,以所谓的“短促突击”的战术原则来支持单纯的战略路线,他在中央苏区的“独立房子”里凭着一张地图一支铅笔瞎指挥,结果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经过湘江战役,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八万六千多人,锐减到三万多人。

湘江战役后,博古、李德顽固地坚持原来的计划准备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然而,蒋介石早就察觉了中央红军的意图,在湘西设置重兵,布下口袋阵。

遵义会议前后讲述的故事

遵义会议前后讲述的故事

遵义会议前后讲述的故事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不仅对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留下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本文将为您讲述遵义会议前后的几个真实故事,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

一、遵义会议前的危机1934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这时,党内出现了严重的路线分歧,博古、李德等人的错误领导使红军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在这个关键时刻,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坚决主张纠正错误路线,挽救党和红军。

故事一:毛泽东的坚持在遵义会议前,毛泽东因与博古、李德等人的意见分歧,曾被撤销了军事指挥权。

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对党和红军的关心。

在长征途中,毛泽东多次向中央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强调要纠正“左”倾错误,坚持正确的军事路线。

正是他的坚持,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故事二:周恩来的支持周恩来在遵义会议前,曾担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书记等职务。

他深知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对党和红军的重要性,因此在遵义会议前,周恩来积极支持毛泽东,为纠正错误路线做出了巨大努力。

在遵义会议上,周恩来旗帜鲜明地支持毛泽东,为会议的胜利召开发挥了关键作用。

二、遵义会议后的转折遵义会议后,毛泽东重新确立了军事指挥权,党和红军面貌焕然一新。

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取得了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一系列胜利,成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故事三:四渡赤水的奇迹遵义会议后,毛泽东指挥红军四渡赤水,成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在四渡赤水的过程中,红军战士们英勇顽强,克服了重重困难。

其中,一位名叫黄克功的红军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为红军渡过赤水立下了汗马功劳。

故事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红军在长征途中,面临着敌人的严密封锁。

为了迅速通过泸定桥,红军战士们发扬不怕牺牲的精神,用血肉之躯成功夺取了泸定桥。

这一壮举,震惊了敌人,也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结:遵义会议前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在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正确领导下,战胜了重重困难,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

遵义会议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发生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会议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直接导致了党的军队转变为红军,而且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和新时代的新形势下,遵义会议的影响仍然深远。

从历史意义来看,遵义会议是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次关键转折点,它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走向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在遵义会议之前,中央红军在长征中遭遇了重大挫折,失去了很多领导干部和士兵,形势严峻。

而在遵义会议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建立起新的军队和地方政权,开创了红军的全新时期。

遵义会议也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权逐渐得到了承认,并且最终在全国范围内夺取了政权。

从新时代来看,遵义会议仍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在新时代的中国,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事件之一,遵义会议回顾了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启示和经验。

当前,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时期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回归历史,汲取遵义会议的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应对新的挑战。

首先,遵义会议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

在遵义会议之前,由于缺乏牢固的组织纪律和领导体系,中央红军在长征中经常受到失败的挫折。

而在遵义会议中,毛泽东等领导人强调要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起清晰的纪律体系和领导层次,成为红军得以重新崛起的关键因素。

对于新时代的中国,这个教训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维护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建立一个坚固的领导体系。

其次,遵义会议强调了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政策的重要性。

在遵义会议中,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明确提出了根据具体情况来制定政策,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

在当今时代,也同样需要我们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政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中也特别强调了以人民为中心,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急需、最关切的问题。

这也为我们制定正确的政策提供了具体的方向。

最后,遵义会议教育了我们要坚持党的革命精神。

在长征中,红军遭遇了很多强敌和内部矛盾,但是红军士兵们始终坚信自己的事业,有热爱人民、坚持事业的革命精神。

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

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

遵义会议——伟大的转折摘要: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从失败走向成功的转折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转折点。

关键词:遵义会议;毛泽东;张闻天;中国共产党;转折点193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扩大会议,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国革命的历史的转折点。

但有人曾提出这次会议确定的主要打击方向仍然是蒋介石、国民党,还是停留在土地革命和苏维埃运动的范畴,没有变国内革命战争为民族革命战争,因而不能称其为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转折点。

事实上,这种看法是不能成立的。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历史转变,有的是革命性质的转变,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有的是不同阶段的转变,如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转变;有的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不同路线的转变,如从错误路线到正确路线的转变。

在这些历史转变的过程中,都有一个从前者到后者的历史转折点。

而且,由于历史转变的多样性,也必然存在各种不同内涵的历史转折点。

的确,遵义会议没有变国内革命战争为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成为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转折点,但它却是中国共产党自身不同路线的转折点,即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转变的历史转折点,这是一个关系着中国共产党兴衰存亡的历史转折点。

正如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说的,“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首先,从中国共产党自身的思想路线看,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是一个历史转折点。

大家知道,自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全党的革命积极性很高,领导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大革命,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胜利地进行了北伐战争,推动了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遵义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 为了纠正博古、李德在军事上的错误,挽救红军和中国革命的危机而召开的。
遵义会议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 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肯定了毛
泽东的军事战略主张,开 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 军中的领导地位。
伟大的历史转折——遵义会议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遵义会议放光辉
长征组歌
遵义会议放光辉 苗岭秀,旭日升。百鸟啼,报新春。 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万众欢呼毛主席,马列路线指航程。 雄师刀坝告大捷,工农踊跃当红军。 英明领袖来掌舵,革命磅礴向前进。
曙光初现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贵州遵义召开的一次 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
想一想:
1
遵义会议确定了谁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 地位?
2 遵义会议在什么时候召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