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doc

合集下载

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考点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解析)

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考点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解析)
6.【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故选A。
7.【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A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19世纪60—90年代),B创办于百日维新时期(1898年);1905年,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存在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1901年,清政府决定从次年(1902年)开始,废除八股文。由此可知,此题选C。
C.科举制度废除
D.废除八股文
8.小华喜欢看鲁迅的作品,他能从《鲁迅全集》中看到的作品有
①《狂人日记》②《骆驼祥子》③《孔乙己》④《雷雨》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②④
9.荣毅仁,中国著名的民主人士。追溯荣氏家族企业的发展史,可归结为“创办—发展—衰落—再发展”的轨迹,这一轨迹也印证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①总体特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特征: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社会生活的变化
(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①北洋西学堂②南洋公学③福州船政学堂④京师大学堂
A.①②④③
B.②④③①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7.(2019年山东青岛卷)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对应不正确的是
A.鲁迅——《狂人日记》
B.聂耳——《义勇军进行曲》

2020年中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梳理

2020年中考历史“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梳理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点梳理要点准确记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

2.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资产阶级的统治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巩固和扩展。

3.电的利用: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19世纪70年代,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像机和放映机等。

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

人类社会进入了“电气时代”。

4.主要成就:①内燃机: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出汽油内燃机;几年后,德国工程师狄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

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加速了石油化学工业的产生。

②汽车: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1913年,美国的福特汽车公司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

③飞机:美国的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④化学工业和新材料:诺贝尔发明了现代炸药、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5.意义:①积极: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促进了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的普及;加速了城市化进程,改善了城市环境。

②消极: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增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工业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纵横提升记1.科技与民主政治:①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为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工人阶级为获得普选权,进行了工人运动。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使民主和法治更为健全;部分国家妇女获得了选举权。

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考点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解析

2020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考点12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含解析

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1.民族资本主义(1)发展历程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时期甲午中日战争后原因外国人纷纷在华开办工厂、开采矿山,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表现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带动了很多中国人走上“实业救国”道路“短暂的春天”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原因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忙于欧洲战事,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民族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的良机表现各种实业团体分分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发展最快的是纺织业和面粉业日益凋敝、萎缩时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经济势力卷土重来除了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外,还遭到官僚资本主义的摧残表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夹缝中顽强地挣扎着(2)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特征①总体特征: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总的来说还比较落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差。

②行业特征: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基础极为薄弱。

③地区特征:地区分布也极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上海、武汉等沿海沿江的大城市。

2.社会生活的变化(1)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明的火车、轮船、电车、汽车、飞机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继传入中国,逐渐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2)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颁布了剪辫、易服和劝禁缠足等革除社会陋俗的法令;废除有损人格的跪拜礼,代之以简单的鞠躬、握手礼;取消“老爷”“大人”的称谓,代之以“先生”的称呼。

(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不平衡的。

从总体上看,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呈现出新旧并呈、多元发展的特征。

(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1.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先后在天津创办北洋西学堂,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知识讲义:专题十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知识讲义:专题十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十二: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探索史(近代化的探索)一、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就是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也就是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

1、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如历次反侵略战争。

2、中国人民反抗清政府、北洋军阀、南京国民政府反动统治的斗争。

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的抗争①鸦片战争:林则徐禁烟及抗英;关天培虎门抗英。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

③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左宗棠收复新疆。

④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

⑤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

⑥日本侵华战争: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抗日;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抗日。

(佟麟阁、赵登禹等)⑦反抗清政府的统治: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⑧反抗北洋军阀的统治:五四运动等⑨反抗南京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斗争。

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即中国近(现)代化进程一、阶段特征1、含义:中国近代化,也称现代化,是指19世纪中期以来,在各种因素影响下,中国的思想、经济、政治等方面开始摆脱封建桎梏,向大机器生产下的社会形态迈进的历程。

包含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法制化;思想文化上的近代化、先进化。

经济工业化是核心,政治近代化是保证,思想近代化是前提。

2、时间范围: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

3、任务:一是民族、国家独立;二是实现工业化,使中国走上繁荣富强之路。

4、进程阶段:(1)起步阶段:(1840年—1895年)中国近代化限于“器物”层面。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林则徐、魏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批人。

洋务运动是中国大规模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核心内容是经济领域的近代化。

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同时又促进了文化和军事领域近代化的起步。

在它的诱导下,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整体发展阶段(1895年—1927年)由“器物”层面发展到“制度”层面,再上升到“观念”层面。

原创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归纳电子版

原创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归纳电子版

原创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归纳电子版一、中国古代文化1. 夏商周时期•出土文物:甲骨文(商代)、青铜器(商周)、箭术(西周)•社会制度:封建制度的形成、宗法制的确立、等级制的出现2.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农业•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与应用•农业技术:农具的使用、水利工程、农田规划、粮食储存等3. 四大文明古国•美索不达米亚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帝国、亚述帝国•尼罗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中东史•印度河流域文明:哈拉潘文明、摩亨佐达罗文明、吠舍文明•黄河流域文明:龙山文化、夏商周文明、春秋战国二、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 封建社会制度•封建制度的起源和特点•封建政治组织的三权分立:君权、地方世族权、农民权•战国时期的分封制:郡县制、丞相制2. 秦汉时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朝的统一中国:秦始皇的重要改革和措施•汉朝的中央集权制度: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科举制度的实施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权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的分权和削弱:豪族势力的抬头、世族地主化•郡县制的发展和衰落:地方诸侯势力的增大、公侯爵位制度的出现三、中国古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1. 食粮经济与手工业经济•食粮经济的发展:农耕文化的兴起、粮食储存与管理•手工业经济的发展:丝织业、陶器、铁器的制作与交流2. 商业与交通•商业的兴起:商鞅变法、货币的使用、市场的发展•交通的发展:水陆交通的发达、千里马、车船的发明与运用3. 儒家文化与礼乐教育•儒家的兴起和影响:孔子的思想、儒家经典的形成•礼乐教育的重要性:礼制的规范、音乐文化的传承四、中外古代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启与繁荣•丝绸之路的发现:张骞出使西域、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繁荣:商品交流、文化传播、宗教的传入2. 海上丝绸之路的兴盛•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和流程:南海航线、东南亚航线、印度洋航线•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中外贸易的兴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3. 中外古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佛教的传入与影响:印度佛教的传入、中华佛教的兴起•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大乘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中原文化的东传、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以上是中考历史必背的一些知识点的整理和归纳,希望对大家备考有所帮助。

中考历史书上知识点总结

中考历史书上知识点总结

中考历史书上知识点总结中国历史1. 老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的主要器物有石斧、石刀、石锥、石镞、磨石等。

- 旧石器时代的人类以打猎和采集为生,居住在山洞和岩穴中,生活比较艰苦。

2.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以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陶器、编织、打制石器是主要手工业活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了显著的发展。

3. 夏、商、周时期-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是黄河流域最早的一个国家。

夏朝开始了中国的封建社会历史。

-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朝代。

商朝是中原及黄河流域地区的一个大国家,商王朝又称殷商或殷朝。

-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周朝又称"西周",当时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宣称国号为周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周朝的封建始。

4.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转型期。

春秋战国时期东周王室权力日渐削弱,导致了一系列国家的兴起和崛起。

5. 秦朝-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皇帝。

- 秦朝实行封建专制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且还加强了对民众的控制和统治。

6. 汉朝-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是中国历史上连续性最长的一个朝代。

刘邦灭掉秦朝,建立了西汉。

7.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历时约400多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

8. 隋唐时期-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国家。

-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

9. 宋元明清时期-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灿烂的朝代。

-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最早的一个政权的民族,统治了中国近100年的历史。

-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是中国历史上比较灿烂的一个朝代。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三 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三 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2020年中考历史热点专题——战争与和平——两次世界大战及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在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打击下,法西斯国家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1945年,世界人民赢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1945年2月,美、英、苏三国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召开会议。

雅尔塔会议对二战后世界格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建立联合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2020年是雅尔塔会议召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

在2020年中考备考中,要重点关注两次世界大战、世界政治格局演变、国际会议与国际组织的相关知识。

二、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四、政治组织问题设问1.通过学习两次世界大战的知识,你有何感悟?(1)世界大战的悲剧不能重演,我们应该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2)世界各国应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3)世界各国应该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国际纠纷,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霸权主义等。

2.两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世界格局分别是什么?这两种世界格局又是如何结束的?(1)格局:一战后的格局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后的格局是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2)结束:二战的全面爆发和扩大使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瓦解;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对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演变的认识。

(1)国际政治格局实际上是大国争夺和妥协的产物,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争夺的持久性、妥协的暂时性,任何格局都会发生变化。

(2)决定国际政治格局的终极力量是大国间综合国力的对比。

(3)任何国际政治格局都不可能真正消除矛盾,只能暂时掩盖矛盾。

4.如何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爆发?(1)努力提高自身综合实力,积极反对霸权主义,反对世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2)各国人民要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3)积极发挥联合国的作用。

5.中国如何应对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2020年中考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知识点梳理

2020年中考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知识点梳理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知识点梳理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1.概况:1882年,由德国(核心)、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20世纪初,英国(核心)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

2.影响: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时间:1914~1918年。

2.原因: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两大军事集团的扩军备战,使冲突不断。

3.导火索:萨拉热窝事件。

4.主要战役:凡尔登战役:1916年,德、法两国军队在NH 的凡尔登展开了一场历时约10个月的阵地战。

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5.性质: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①对世界:造成了巨大的人员、物质损失。

②对欧洲: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

③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苏联模式苏联的改革与变化苏联解体要点准确记一、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俄国十月革命)1.时间:1917年11月。

2.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概况: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

第二天,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4.意义: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纵横提升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①诞生: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②理论变为现实: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③多国实践:二战后,欧亚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建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中考语文备考的方法有哪些?下面由我为你精心准备了“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持续关注本站将可以持续获取更多的考试资讯!
2020中考历史的重点知识解读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

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熟记P2,隋运河图)。

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

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

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

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

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

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