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最新文档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描绘》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描绘宋代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其中宋词以其精炼而富有表现力的特点而闻名。
在众多的宋词作品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重要的题材之一。
宋词中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观念和期望,同时也展现了作者对于爱情、婚姻、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一、美丽妖娆在许多宋词中,可以看到作者们对于女性美丽妖娆形象的描绘。
她们常被描述为容貌明艳动人,身姿曼妙如画。
例如,“纤云弄巧”、“腰肢轻柔”、“眉目如画”等词语经常出现在这类描写中。
这些描绘不仅展示了宋代人们对于外貌美的向往,同时也体现了他们对于女性柔美身姿和立体式容颜所抱有的赞美之情。
二、温柔贤淑除了外貌上的赞美以外,宋词中也充满了对女性温柔贤淑性格的描绘。
她们常被描述为体贴、善解人意、恬静和谦和等特质。
这样的形象描绘表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在家庭中角色的期望,强调她们具备的温和与善良品质。
三、聪明才智在一些宋词作品中,女性形象也展现出了聪明才智和思想独立的一面。
有些词人通过赞美女性的智慧、才情和见识来表达对她们的敬佩。
这种形象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教育与培养方面的关注,以及一些文化知识和学问已经开始逐渐成为妇女修养方面重要一部分。
四、坚韧自立同时,在一部分宋词中还出现了展现女性坚韧自立精神的形象描绘。
这些女性常被描述为有主见、勇敢坚定、能够独当一面,无论是在爱情中还是生活中都能够迎难而上。
这样的描绘表达了当时社会开始重视女性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女性在某些领域上的突破。
综上所述,宋词中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涵盖了美丽妖娆、温柔贤淑、聪明才智和坚韧自立等多个方面。
这些描绘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观念和期望,同时也展现了作者们对于爱情、婚姻、家庭与社会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这些描写,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代文化背景下女性形象的呈现与塑造。
双调美人词:宋代词人的女性形象

双调美人词:宋代词人的女性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宋代是一个极其繁荣的时期,诗词作为艺术形式达到了巅峰。
宋代的文人雅士们追求精致写意的表达,通过各种表现手法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
其中,双调美人词是宋代词人们特别喜爱的一种创作方式,将女性形象描写得栩栩如生、妩媚动人。
本文将以双调美人词为主线,探讨宋代词人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所展现出的独特视角和文化内涵。
双调美人词的特点1. 极富艺术感的描写手法双调美人词的特点之一是其艺术感十分浓厚的描写手法。
宋代词人们通过巧妙运用形象、典故、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韵律的变化,使得词句之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红脸行云”、“翠眉含露”等形象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女性的美丽和娇媚。
2. 纤细入微的情感表达双调美人词的另一个特点是情感的纤细入微。
它们不仅仅描绘了女性的外貌和仪态,更加注重表达女性的内心世界。
宋代词人通过描写女性的细腻情感、内心的感受和复杂的心理活动,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
这种情感的纤细入微非常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温柔、善良、柔情脉脉的期望,也代表了宋代女性对自己内在世界的追求和表达。
3. 集中展现女性的丰满风姿双调美人词还非常注重女性的丰满风姿。
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词作,双调美人词似乎更加偏爱塑造若即若离、娇媚动人的女性形象。
宋代词人通过对女性身体特征的描绘,将读者的视线聚焦在女性的婀娜身材、柔软肌肤和婉约风度上。
他们通过对女性的形象描写,意图唤起读者对美的共鸣,营造出一种想象中的丰满丽人形象。
双调美人词中的女性形象1. 婉约可人的才子佳人双调美人词中最常见的女性形象之一就是婉约可人的才子佳人。
这些女性形象既有才情出众的女诗人和女文人,也有博学多才的女人才。
她们智慧聪慧,举止文雅,能诗善琴,对文化艺术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热爱。
她们不仅与男性文人交往,更是以自己的才情与他们齐名。
这些女性形象的塑造充分展现了宋代社会对女性才干和知识的认可,也反映了宋代女性在文化领域中的地位。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从古代文学中解读女性的地位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引言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而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宋词作为宋代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入人心的情感和精致的描写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在宋词中,女性形象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主题,通过对这些形象进行细致解读,我们可以洞察当时社会对女性地位的看法与认知。
1. 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宋代社会对于女性地位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期待。
在家庭中,女性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和角色。
她们通常被期待成为温柔贤淑的贤妻良母,在传统观念中具备勤俭持家、持守妇道等美德。
这种观念在宋词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例如,《声声慢·寻寻觅觅》由杨洪基演唱过,在其中描绘了一位思念丈夫归来之妇人动人之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这是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典型写照,她们以无私的深情和忍辱负重的勇气,默默地为家庭付出。
2. 女性在社交中展现的智慧与能力尽管女性在宋代具有明确的家庭角色,但她们并不仅限于此。
女性在社交中也展现出卓越的智慧和能力。
宋词作者通过描绘女性形象来表达对于女子才华和智慧的赞赏。
例如,《卜算子·我住长江头》中描绘了一个聪明且独立自主的女子形象:“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个女子通过将自己与男子隔开而表达了自己主动掌握感情命运、清净淡泊生活方式等追求自由和独立思考的态度。
3. 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爱情是宋词中另一重要主题,女性形象往往是善于表达感情和追求真挚爱情的代表。
无论是婉转含蓄还是直接坦诚,女性在宋词中展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以及她们对于与心爱之人相聚的期待。
例如,《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描绘了一位女子的思念之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她通过表达内心深处对爱情和幸福生活的渴望,抒发了自己强烈的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结论通过对宋词中女性形象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到宋代社会对女性地位有着明确的规定和期待。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塑造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其中诗词成就尤为显著。
在这个时期的宋词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通过描写女性的美丽、聪明和温柔,表达了对女性美好品质的讴歌,并展现出中国古代文人对家庭和婚姻关系的思考。
1. 女性容貌与美丽宋代词人通过描述女性容貌来展示她们的美丽和吸引力。
他们使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女性皮肤白皙如玉,眉目如画,形态窈窕等特征。
他们也把自然界和花草树木与女性相比较,以凸显她们清秀动人之处。
例如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他以婉约之笔描绘了一个清纯而美丽的佳人: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里将妇人与亲密伙伴执剪西窗前的烛光作比,传达出妇人美少年时的纤细容颜。
2. 女性才情与聪慧伴随女性形象的美丽描写,宋词也注重表现女性的才情和聪慧。
不仅仅是美丽的外表,女性在诗中也展示了她们的智慧和文学才能。
例如李清照,她是宋代最杰出的女性词人之一。
她以其聪明才智和敏锐洞察力而闻名。
通过她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到她对爱情、家庭和社会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这是李清照《如梦令》中最为脍炙人口和具有代表性的两句诗。
用简练而质朴的文字描绘出了女子温婉含蓄、深思熟虑之态,在抒发自己真挚感情时控制语言音量,强调内心细腻且谦逊的品格。
3. 女性情感与家庭关系宋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通常与家庭关系紧密相连。
词人们通过描写女性对父母、兄弟姐妹以及丈夫子女的深情厚意,展现了她们作为家庭中心角色的责任和关怀。
在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他描绘了妻子在元宵之夜为自己筹办宴会,并表达了对妻子深厚的感激之情: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里辛弃疾通过诗句抒发自己对妻子一直以来无私照料和陪伴的感恩之情。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作为家庭核心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付出。
综上所述,宋词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在美丽、聪慧和情感等方面都有着独特而细腻的描绘。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与文化意义

宋词中的女性形象与文化意义引言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时期,也是词的黄金时代。
在宋词中,女性形象被广泛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观念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所承载的文化意义。
1. 女性美和仕女文化宋代社会高度重视礼教与审美观念,因此对女性美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描述。
宋词中经常出现婉约、秀丽、柔媚等词语来描绘女子的容貌特征,以及纤纤玉手、踏歌轻舞等动作形态来塑造她们优雅自如的姿态。
同时,宋代还兴起了仕女画风潮,并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仕女文化。
这种文化倾注了人们对于女性魅力和生活情趣的追求,并深刻影响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角色和地位的认知。
2. 千金小姐与贤淑妇人在宋词中,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被塑造得鲜活而多样。
千金小姐是其中一类常见形象,她们出身贵族,通常与清丽动人、聪慧伶俐等特质相结合。
这种形象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于富家女性的期待和塑造。
另一类女性形象则是贤淑妇人,她们以家庭为中心,注重婚姻和家庭观念,并被赞扬为勤俭持家、孝顺尊长。
这种形象反映了宋代社会对于良好婚姻关系及传统家庭价值观的推崇。
3. 文化意义:表达情感与维护社会秩序宋词不仅通过描绘女性形象来展示美学追求,还以此进行情感表达和思想倾诉。
在冷峻的社会环境下,女性形象成为歌颂爱情、寄托思乡之情、抒发个人情愫的重要载体。
同时,通过描写女性角色的品行和行为准则,宋词表达了对于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关注。
这既是对传统礼教的延续,也有助于维护社会秩序和塑造道德模范。
4. 女性形象与文学创作女性形象在宋词中不仅是一种表述对象,也是文学创作的灵感源泉。
男性词人通过描绘女性来呈现自己的情感、思考人生的意义,并探索美与爱的深层含义。
女性形象为词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空间,同时也成为他们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结论宋词中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美和品行的追求,又承载了丰富的文化意义。
通过描绘女性形象,宋词既传递了爱情之美,又强化了家庭伦理观念,并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女子之美宋词的女性形象

女子之美宋词的女性形象女子之美——宋词的女性形象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它以细腻、含蓄的文字表现手法,描绘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女性形象。
宋代社会对女性的审美观念,对女子之美的描绘,使得宋词中的女性形象具备了独特而动人的魅力。
本文将通过分析宋词中的经典女性形象,探讨宋代女子之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展现。
一、温柔婉约的仕女形象宋词中最为人熟知的女性形象就是温柔婉约的仕女。
她们外表秀美,内敛温柔。
例如,《东篱乐府》中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院落溶溶月”,通过对春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一幅婉约而温馨的仕女画面。
她们纤手如葱,眉目如画,体态娇柔,散发出一种恬静的美感。
细腻含蓄的描写,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并在心灵深处激发出对美的无限遐想。
二、坚韧勇敢的女将形象除了温柔婉约的仕女形象之外,宋词中也有一些塑造了坚韧勇敢的女将形象。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外貌英勇威武,更重要的是她们内心的坚毅与智慧。
例如,南宋女将杨门孤女杨修枳,她勇猛善战,以一己之力守卫了丈夫的家族,并在丈夫遇难后,继续与敌方抗争。
她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困境中的坚韧和勇敢,在历史与现实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贤淑持家的女性形象宋代儒家思想十分盛行,对女性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有着明确的要求。
因此,宋词中也塑造了一批贤淑持家的女性形象。
她们是充满智慧、聪慧贤良、善于经营家庭的女性。
例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示李时中》中的女主角,她能够从细微之处体会到夫妻之间的爱情与默契,她温顺贤惠,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些女性形象展示了儒家文化中对女性贤淑持家的价值观,同时也传达了对家庭温馨和谐的向往。
四、才情出众的女士形象宋代对女性的教育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在宋词中也塑造了一批才情出众的女士形象。
她们不仅拥有美貌,更有卓越的才智和学识。
例如《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女主角,她在文章中通过一番细腻而独特的描写,展现了她深厚的诗词修养和独到的见解。
世间尤物意中人——浅析唐宋诗词中的女性之美

世间尤物意中人——浅析唐宋诗词中的女性之美中国古代的诗词中不仅凝练流畅的语言在描绘出人物的情绪,画出人物的形象,更可以看出古代文化中对女性之美的理解与崇尚,那就是温情、柔美、慈爱,他们表现出无可取代的美。
从先秦到宋代期间,可以看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影响力首次得到认可与承认,著名的护国英才宋慈、李渊的夫人曹夫人等都是那个时代的榜样人物。
宋代诗人李清照、苏轼也留下了大量描写女性美丽的诗句,她们将女性之美犹如一束明灯,照亮了沉默守候的人生,尤其是李清照用生动的词藻,抒发出温柔而痴情的诗句,如《一剪梅》中“一树梅花一枝春,隔江千万里,飞来寻夫归”等,写出了一个寂寞心灵的窗子透过爱情而转变之后的不可思议的人生,从未如此勇敢地相信爱情,她的诗词可以描写出一个感怀的女子,既智慧又美丽。
唐代的诗人杜甫、白居易也曾经写出让人深感惊叹的优美诗句: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描述的是一种心灵的困惑,如果我们进一步联想到诗歌,我们就会发现是一个坚强而又温柔的女性,不屈不挠地面对挫折与磨难,由温暖中抚慰自己,忧伤终究可以改变,释放未来成长的希望。
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抒发出一种安之若素的凄清,优美的诗句让人仿佛看到一个温柔可爱的女子在带着苦涩的告别,相濡以沫,像极了李清照的诗句:“山长水远,一笺书空叹”,带着满满的温暖。
许多唐宋诗歌中都有描写女性之美的语句,它们以一种温暖而又柔美的美,透露出古代生活中女子形象,激发出人们对美的认,带来一种安宁与温柔的情调。
宋慈、李渊夫人曹夫人等因其社会实践而受到尊重和赞誉,而宋代的李清照、苏轼的诗歌则将女性之美抒发出来,于是唐宋诗词就自然而然地凝结了古代对女性之美的情怀。
当今社会,可以说已经逐渐觉醒,渐渐的,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但是,古代唐宋诗词中关于女性之美的诗句,依然是有意义的。
尤其是在现在,社会功利性越来越强,女性在一些商业竞争中受到很多压力时,古迹文学中关于女性之美的表达,给人们带来一种解脱,让人们感受一种无条件接受与愉悦,女性在不受它们自身考虑以及外界制约下,回归自我,去接受古代诗歌中关于女性之美的表达,去走出自己的美与真。
《2024年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范文

《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演变史》篇一一、引言宋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一环,以其婉约、细腻的特质,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在宋词的创作中,女性化特征尤为突出,不仅体现在词作内容上,更在艺术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上有着独特的魅力。
本文旨在探讨宋词女性化特征的演变历程,以展现其丰富而多元的文化内涵。
二、女性化特征的初期——婉约柔美在宋词的初期,女性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婉约柔美。
这一时期的词作多以女性视角抒发情感,描绘生活琐事、儿女情长,充满了女性的细腻情感。
词人常借助自然景物来抒发内心感受,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出女性的柔情与愁思。
三、女性化特征的发展——情深意切随着宋词的不断发展,女性化特征逐渐深化。
这一时期的词作在婉约柔美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内心的探索。
词人们以更为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女性内心的情感世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展现出了女性情感的复杂与深沉。
四、女性化特征的巅峰——华丽辞藻与细腻情感到了宋词的巅峰时期,女性化特征达到了顶峰。
这一时期的词作不仅在情感上更为丰富,而且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也更为多样。
词人们运用华丽的辞藻和细腻的笔触,将女性的情感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既展现了女性的美丽与魅力,又传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五、女性化特征的影响与传承宋词的女性化特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婉约柔美的风格、细腻的情感表达以及华丽的辞藻,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艺术借鉴。
同时,宋词中的女性形象也成为了后世文学中重要的艺术形象之一,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宋词的女性化特征也得以保留和发扬光大。
六、结语宋词的女性化特征是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特色之一。
从婉约柔美到情深意切,再到华丽辞藻与细腻情感,宋词的女性化特征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宋词中的女性形象论“优美”的美学范畴
、关于“优美”
优美是人们较早注意到的一种审美现象,我国的美学思想中,素有阴柔美和阳刚美之分,所谓“ 阴柔”即优美。
姚鼎曾作过如下论述:“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
玉之辉,如鸿鹊之鸣而人容廓。
” [1] 清代画家沈宗赛则更形象
地对优美的神韵作了描述,他说阴柔之美“柔可绕指,轻若兜
罗,欲断欲连,似轻而重……天外之游丝,未足易其逸;窗外之飞絮,不得比其轻。
” [2]
在美学中,“优美”一词定义为“审美主体在观赏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对象时,主客体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和谐统一的美。
” [3]从定义中我们能看出优美最本质的特征一一和谐。
优
美的美学特征在于主体和客体、内容和形式的对立冲突的消解,因而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现实和理想交融一体的和谐美。
它让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
由于优美本质上的和谐美好,在对优美进行欣赏时,审美主体得到的是舒适惬意的快感,而没有丝毫的痛感,审美过程简单顺畅。
二、优美与女性
谈到优美,我们会想到自然界中的景物,花草、小溪、细雨、微风,这些景物是优美的。
我们也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人,优美的
人,优美一一人一一女人。
在我们把审美眼光投向人类社会时, 女性更多地成为审美对象,更多地成为被观赏、被评论、被比较 的客体,在女性与审美之间,似乎具有一种更亲密的关系。
究其原因, 一方面, 女性的身体和气质更符合“优美”的类 型。
她们温柔、 小巧、 秀雅,在审美过程中给人简单直接的美好、 愉悦的感官体验。
并且,这种美是共性的、价值统一的,可以说
是契合所有人的审美取向。
另一方面,从社会权利的运行上看, 中国传统文化从性别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典型的男权制文化, 政治权利的男性在文化领域也占据了霸权。
这样一来, 男性由于 其自身优越的社会地位, 在某种意义上参与了更多的审美实践活 动,也有了为审美定设标准的话语权。
女性角色被物化,优美的
女性成为一种被观赏的文化符号, 具有了符号学上的意义。
第三, 的境界,这种意境悠远而难以言说的境界是美学上的最高追求。
中国美学并不是以阳刚作为最高的美学追求, 而是把阴 柔作为最终极的诉求。
女性身上所具有的温婉阴柔无疑贴合了中 国美学史上“崇阴”的审美取向。
三、宋词中优美的女性
以诗歌的形式来描写女性的优美,古已有之。
早在《诗经》 中就出现了描写女子体态之美的作品, 如“手如柔夷, 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4] (《卫 风?硕人》)、“有女同车,颜如舜华,将翱将翔,佩玉琼琚,
拥有 中国美学的整体精神追求几乎始终崇尚一种阴柔虚静、 玄远飘逸
彼美孟姜,洵美且都” [5] (《郑风?有女同车》)等。
之后的楚辞》、“汉乐府”中均有一些多姿多彩的女性主人公,对美
女的铺陈描写在诗歌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魏晋以来,描写女性渐成诗坛风尚,南朝出现的“宫体诗”第一次将女性放到了诗歌的表现中心,开启了“为女性写作”的新风气。
到了宋词,优美的女性的身影时常在文学中浮现,描写女性之优美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常见的题材。
在女性的描写上,宋词既与“宫体诗”、
花间词”一脉相承,又比其更为丰富,这是因为词体作为不同于诗歌整齐的格式体制,是一种长短句,错落交织、长短纵横,以一种更自由的形式富有了更大的生命力、更深的抒情性以及更强的描写张力。
所谓“词之为体,要吵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
” [6] 词是一种女性化的文学,并且具有
种女性化的美感,与诗歌相比,词更适宜于表现女性的优美。
宋词中的女性千娇百媚、妖娆多姿。
她们是优美的化身,是美的精灵,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也从各种方面体现了作为一种美学形态的优美的特征和本质。
1、身材娇小
美人娇小,镜里容颜好。
秀色侵人春帐晓,郎去几时重到?一一李从周《清平乐》
几句描述,生动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优美而又痴情的女性形象。
这位美丽的女主人公最值得注意的是她的“娇小”。
唯其娇小,虽然情窦初开,却绝不给人以狂荡之感。
又因其娇小,
故不甚识得愁的滋味。
“镜里容颜好”写出了一种风流自赏的情态,而“秀色侵人”则写出旁观者她的情郎为之陶醉,不能自持的情态。
从人我两个角度,具体烘托出这个蓓蕾初放的小女子的优美。
在空间形态上,优美的特征是“小”。
壮美形体巨大,而优美形态娇小,体现在宋词中女性形象的描写上,就是女性身材的娇小。
“妍歌燕舞,莺惭巧舌,柳妒纤腰。
”、“琼枝玉树不湘饶。
薄云衣、细柳腰。
眉眼细、好如描”都是对女性柔弱娇小身形的描绘。
2、性格沉静,行动舒缓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
月移花影约重来。
一一李清照《浣溪沙》
通过对一个女子情态的几个侧面摹写,生动地勾勒出她优美动人的外貌,展现出人物大胆天真的性格,以及蕴藏在心底的那
份细腻幽微的感情。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句是神来之笔。
美人
想要表露心中的感情,可并没有身体上的活动,只是稍稍转动了眼睛,内心难以言说的感情就表露无遗了。
含蓄内敛,而又形象生动,很好地把握了女性的心理状态和体态特征。
这种沉静的性格和舒缓的行动恰好契合了优美的第二个特征:缓慢。
与壮美相比,优美在时间上表现为缓慢,表现在体态上也就是静态以及行
动的舒缓。
3、清瘦柔弱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一李清照《醉花
阴》”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主人公憔悴愁苦的面容和清瘦柔弱的身体。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暗含凄冷之意,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与壮美相比,优美表现为力量上的弱小。
宋词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清瘦柔弱,是一种力柔的优美。
4、温婉柔美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
生查子》欧阳修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了情侣二人在温馨美好的
景色中相伴左右的画面。
其中透漏出女主人公的温婉柔美、安
恬静然。
“黄昏后”,交代主人公与其情侣相会的时间。
“月上柳梢
头”,既是对“黄昏后”这一时间概念的形象示现,也是对男女主人公欢会的环境的补充描绘――明月皎皎,垂柳依依,是那样富于诗情画意。
优美性本属柔,所谓“刚与壮美相连,柔与优美一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都是女性柔美的
描写。
四、优美与永恒
优美”并非为女子而生,却因女子而灵动。
优美的女性若
小桥流水般温婉,似锦瑟和弦般缠绵,是暗结闲愁的雨中丁香,是灯火阑珊处的蓦然回首,是在水一方的梦中伊人。
宋词中那些优美的女性,她们长发飘飘,衣袂翩翩,或倚窗凝眸,或抚琴而歌,踏着古典的旋律,带着淡雅的清香,沿着诗词的古道,一路旖旎而来。
优美给人以最单纯的快感,作为生命本真的自然状态,它是古代社会的美的典型,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终极诉求,因而优美的魅力是永存的。
一种美学形态作为生命本真境界的开
显,优美似较接近于其本初的自然状态,即生命和谐生成的状态。
生命形成的基因在于和谐,所以由和谐开示生命的机能,恰构成
美的最原初、最单纯的形态,亦便是通常所谓的优美境界了。
注释:
[1] 祝鸿熹,曾良主编;刘川民等编写.历代尺牍名篇集. 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9.
[2](清)沈宗骞著. 芥舟学画编. 济南:山东画报出版
社.2013.
沈宗赛《芥舟学画编》
[3] 张法,王旭晓.. 美学原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
[4]清如许,王洁译注. 诗经.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5]清如许,王洁译注. 诗经. 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
[6](清)王国维著. 人间词话.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
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