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

——关于我国资源和全球资源的现状和比较

背景: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一.中国资源概况

1. 水资源

(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有量少

淡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见我国是个贫水国家。除去洪水期间放掉的径流量和边远地区不便大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外,实际能够发挥作用的水资源量也就在10000亿立方米左右。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成为健康问题,北方和西北农村有5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受干旱影响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粮食严重减产50亿公斤以上。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人口约占全国的55%,但其水资源却占全国水资源的81%;而长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4%,其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其中,西北内陆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3%,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水资源分布的严重失衡,不仅加剧我国水资源供需的矛盾,而且还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易沙漠化、干旱,南方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

2.土地资源

中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106km2,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5%,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耕地约13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8%,现有耕地比重小于美国和印度。林地占23.9%,牧草地占28%。

中国国土面积的66%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地面积约为326.3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4%。由于前者大都不适宜于农业利用,因而我国可供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并不充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即使是与人口众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33.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球森林面积的3%-4%,林木总蓄积量为

117.85亿立方米。1989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森林覆盖率平均达31.3%,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3.92%。全球人无占有森林面积为0.0064平方公里,而中国只有0.0011平方公里,居世界第119位。世界人均森林蓄积量为71.8立方米,中国人均森林蓄积量为8.6立方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差距。我国占世界3%-4%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占世界近1/5人口的生产、生活的需要,又要担负起维护全球7%土地面积上的生态环境质量的任务。显然,现有的森林资源状况是远远不能令人满意的。

3.矿产、能源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经过几十年的普查和勘探,截至2001年,我国发现矿产171种,探明储量的156种,发现矿床、矿点20多万处,是世界上矿产种类齐全、储量丰富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有40多种主要矿产探明储量的潜在价值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前苏联和美国。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按人均拥有矿产资源量计算,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40%,居世界第81位,因而按人均占有量计算又是资源小国。而且,我国储量丰富的矿产主要是一些用量不多的矿种,而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大宗消耗性矿种,如石油、天然气、铁、铜、钾盐、天然碱等却储量不足,一些重要矿产如铬、铂、金刚石、硼等严重短缺。铜矿只能满足生产需要的一半,铁矿由于贫矿多而长期依赖进口。老矿山可采资源日益衰竭,后备资源基地短缺,石油、天然气、铜、金等可供规划开发的储量缺口很大。

中国常规能源的资源品种齐全,是世界主要能源国家之一。(1)煤炭资源丰富,1990年底煤炭保有量达9014.53亿吨,居世界前列;“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近年来,国家在加快大集团和大基地建设,调整优化煤炭产业结构,发展煤层气产业,运用国债资金扶持国有重点煤矿进行安全技术改造,建立煤炭企业提取使用安全费用制度,提取和建立环保、转产基金,提高煤矿工人入井津贴,以及发展煤炭教育、加快培养煤炭专业紧缺人才等方面,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煤炭工业的持续健康发展。(2)水力资源尤为丰富,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居世界第1位;(3)石油储量除已探明部分以外,全国陆上和海上远景储量都很乐观。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石油、天然气等清洁高效能源在未来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国石油消费严重依赖进口,石油资源已经和国家安全紧密联系起来,并成为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核心。在国内石油资源供求矛盾突出、国际石油市场跌宕起伏的情况下,要逐步改变单一的石油进口策略,鼓励中国石油企业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是改变我国石油资源紧张状况的有效途径。

二.中国现阶段面对的资源问题

1. 中国水资源开发和利用面临的问题

(1) 在水资源开发方面,我国存在着水资源过度开发的问题

(2)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中国对水资源污染的治理力度远远不够

(3)中国在水资源利用方面,还存在着严重的浪费现象

2. 我国土地资源面临的危机

(1)人均占有土地过少

(2)耕地总体质量差

(3)森林覆盖率降低和水土流失

(4)草地资源普遍退化

(5)湖泊湿地的围垦

(6)城镇建设对土地的侵占

(7)土壤污染日益严重

3.能源

(1)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和消费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能源以煤炭为主,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很低。

(3).是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长,能源利用效率较低。

(4).能源消费以国内供应为主,环境污染状况加剧,优质能源供应不

足。中国有的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环境破坏经济损失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10%

三.国外资源概况

中东地区

中东地区是个天然大油库,2005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1001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57%;石油产量11.3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31%。毫无疑问,中东在21世纪仍将是世界石油供应的中流砥柱。由于这一特殊地位,也将成为经济、政治、军事激烈争夺的焦点。战乱此起彼伏,将使中东人民在享有石油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蒙受油田被破坏的损失,石油产量升降无序,以致人民生命遭受巨大牺牲。

中东地区主要气候类型有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温带大陆、地中海三种气候。热带气候全年高温少雨。总体来看中东地区气候干燥、河流稀少、有大面积沙漠地区没有河流。匮乏的水资源对中东各国的生产以至人们的生活影响很大。关于湖泊、河流水资源的分配和争夺成为中东地区又一个焦点。

美国地区

美国矿产资源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矿产资源总储量丰富,余缺并存。已发现有2500多种矿物,其中探明有一定储量的矿产有88种,是世界上探明储量最为丰富的国家

之一。美国矿产资源总量虽然多,但有些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甚至有些矿产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如石油能源资源等。

(2)各类矿产资源丰富状况不尽相同。就总体来看,美国矿产资源以非金属矿产资源、煤矿和铀矿资源最为丰富,金属矿和能源矿次之。而油气资源丰度一般。

(3)矿产资源地理分布广泛,但不均匀。总体来看,固体矿产中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中部和东部较少;非金属矿产则在东、中、西部均有分布。

美国是资源大国的同时也是消耗大国,以石油资源为例。2011年以来,受国际初级原料市场价格波动加剧和国内自然灾害,特别是近年来频频光顾美国南部有关州(同时也是许多美国大型石油炼厂云集地)的飓风影响,美国国产石油产品如汽油和取暖用油显现出供应吃紧的市场态势,进而引发价格持续上涨。预计2025年汽油消费将比目前水平再增长48%。由于国内生产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进口汽油在美国汽油消费总量中所占比重已从1995年4%猛增至目前的10%左右。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预测,到2025年,美国汽油消费将从目前的890万桶/日增加至1330万桶/日水平,届时,仅汽油一项就将占美国原油消耗的一半。与此同时,柴油、取暖用油和航空燃料油在成品油需求中所占比例也会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下半期以来,美国国内炼油能力增长幅度还不到1%

巴西热带雨林现状

南美洲的亚马孙雨林(60%面积位于巴西)位于亚马孙盆地,是全球最大的雨林,其面积比欧洲还要大,有700万平方千米。占地球上热带雨林总面积的50%,达650万平方公里,其中有480万平方公里在巴西境内。

亚马孙热带雨林却并没有因为它的富有而得到人类的厚爱。人们从16世纪起开始开发森林。1970年,巴西总统为了解决东北部的贫困问题,又做出了一个最可悲的决策:开发亚马孙地区。这一决策使该地区每年约有8万平方公里的原始森林遭到破坏,1969至1975年,巴西中西部和亚马孙地区的森林被毁掉了11万多平方公里,巴西的森林面积同400年前相比,整整减少了一半……

据报道,巴西政府于2013年7月发布报告称,亚马逊雨林的滥砍滥伐行为呈重新上升趋势,这意味着该国在这片全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所开展的打击毁林斗争遇到了挫折。

据巴西航天局收集的卫星数据显示,2013年五月份的毁林面积达到465平方公里(约180平方英里),与2012年5月相比增长了五倍。

每年巴西政府都将开展清查森林砍伐情况的工作。在2013年的调查中,政府发现森林砍伐面积已经达到了2338平方公里(约903平方英里),这个面积几乎相当于美国纽约市的三倍。

四.中美比较

(一):地理环境

国土面积,中960万美927万

人口:中14亿美2亿

耕地总面积中120万,美200万,(其中优质耕地单产超吨,中国约30万平方公里,美则没有)。

折合耕地面积(一年2熟或3熟即乘2或3)中250万,美200万森林面积中国2010年末最新森林面积超过245万平方公里,覆盖率超25%,美国森林约300万,覆盖率约33%。

草原面积中国350万平方公里,中国有世界最大最优良的天然大草原牧场,草原的牛,牦牛,羊,马都摇摇居世界第一位,

美国号称有100万的草原,但草原却没有什么作用,美国的牛都在圈场里吃饲料,美国没有羊,更没有牦牛。总之,美国几乎没有草原畜牧业。

领海面积中国350万,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均为我国内海(目前有部分海域为一些外国人叫嚣),

美国东西两海岸几乎没有什么大陆架海,离开大陆没多远即为世界共有的太平洋和大西洋,美国南部有墨西哥湾,但主要是与墨西哥古巴共有,所以美国领海共约有100万平方公里。

水热资源情况,中美基本相当都较适中,

地形情况,中国远比美国地形复杂多样,

(二):资源情况

1.能源资源,中国煤炭资源总量超过100万亿吨,已探明储量超过40万亿吨,按照目前年开发35亿吨算,可用1万1千年。石油储量约1200亿吨,已探明储量230亿吨,按2010年产量

2.05亿吨,可开采115年。其他能源包括水能,风能,太阳能,均为世界第一位,并遥遥领先。

美国,能源储量,煤炭,约1万亿吨,石油约300亿吨,天然气较多。其他可再生能源水风日也很可观,约为中国的十分之一。

2金属资源情况,中国几乎所有金属资源都居世界前列,目前几乎所有金属产量都居世界第一位,产量第一的包括,铁,铜,铝,铅,锌,锰,钨,锡,锑,黄金,稀土等,中国资源中主要缺少钾盐(生产化肥),镍,铬等,对外依赖较大,但上面产量第一的各金属进口量也很大,自身储量也很大,要么第一或前三的储量。

美国的情况要差很多,历史上曾经很强,但现在不过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大省的级别,约为我们的5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但美国的资源量还是相当可观的,虽然品种相当就贫乏了一些,这主要是原始地理环境决定的,我们本来就是地形复杂多样,上天赐予。

难以利用土地(荒漠高山极寒等),中国共有约235万平方公里,

其中有约63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沙地,另外有约100万平方公里的荒漠,250万

美国有约300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沙化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三):中美资源配置

在资源配置上,如果不讲发展,因噎废食,一味地采取回避甚至“堵”的办法,就会造成符合规划及产业政策的矿山因资源配置不到位而不能按时投产,也容易造成私挖滥采的大面积回潮;而倘若不珍惜资源,竭泽而渔,大量配置资源,造成大量项目开工上马,使产能过剩,煤炭行业来之不易的好局面被破坏,煤炭市场的紧平衡被打破,就会重蹈“有水快流”的覆辙,引发又一轮的关井压产。

中国

一是矿产资源需求越来越“旺”。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同时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也让中国付出了极大的资源代价,重要资源如煤炭等,增加的储量比不上资源消耗量,资源保障程度在

降低。短时期内,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需求旺盛的势头不会减弱,山西在矿业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不会改变。因此,科学、合理、高效地配置现有资源,是防止需求“泡沫”、盲目投资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加快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保障。

二是矿产资源审批越来越“严”。配置矿产资源,设立矿业权,要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审批权限进行,煤炭、铝土矿、铁矿的审批权限在部省两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再进行授权。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加强和规范煤炭资源管理:实行了煤炭国家规划区制度,首批全国设立19个国家规划区,在国家规划区内需先编制矿业权设置方案,而后根据批准的方案再履行审批;重新明确了部、省两级审批登记权限,有一部分以前由省发证的煤炭企业在办理延续变更登记时改为由部发证。不难看出,矿产资源审批工作,从行政惯例的计划审批到有法可依的科学配置,从无偿取得到矿产资源的有偿制度趋于完善,从资源的无序开发到充分发挥资源的宏观调控作用,矿产资源审批制度更加规范、严格了。

面对当前矿产资源配置的严峻形势,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工作,转变资源配置观念,尝试创新资源配置方式,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在资源保护和保障发展中找出平衡点、结合点。

美国早在上个世纪,美国就已经开始迈出本土,到海外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以保障其国民经济发展对矿物原料的需求。当时,由于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矿产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国内资源难以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受当时运输条件等因素所限,矿产勘查

和开发活动主要集中在其本土以及近邻国家。在殖民统治的保护下,矿业公司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过程,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就为美国日后参与新一轮全球矿产资源的再分配打下了基础。美国在20 世纪初,抓住技术革命成果,大力发展飞机、汽车、电力和化学工业,在大力开发国内石油和铜资源的同时,还逐步控制了智利的铜矿山,苏里南和圭亚那的铝土矿矿山以及加拿大萨得伯里的镍矿山,后来还在某种程度上控制了非洲等地区的矿产资源,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20 世纪初美国实现工业化所必需的、廉价的铜、铝、石油等战略矿产的供应,使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就迅速成为世界头号工业国。美国作为世界上矿产资源主要消费国,长期以来一直关注和忧虑矿产可得性问题。因此,美国在其矿业发展中,更注意从全球角度考虑可持续性,以全球资源为依托来实施全球矿产资源战略。它着眼于对全球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和占有,以保证其本国矿产资源的供应以及发展和保护美国矿业公司集团的利益。

五.关于中国资源分配的分析和建议

纵观我国经济资源的总量庞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很少.所以这就决定了我们要合理使用和分配资源,这也决定了我们:要积极通过国际贸易来补充的国经济资源的不足。

但是纵观国外的主要发达国家,其多数是资源进口大国.这就从侧面告诉我们,我国的主要资源动不得,我国的资源是用来备不时之需.

如今资源日渐枯竭,这就说明了以后的经济的发展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可以维持高能耗的经济增长,而是要学会转型.要实现各生产要素的最合理分配.这就涉及到了西方经济学上的问题了.即我们面临的有四个问题:1.如何利用现有的经济资源;2.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3.如何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4.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些欲望来满足另一些欲望.那么我们的经济资源总量一定,到底是用来生产哪些产品,生产多少以及如何将资源进行分配呢?这是一个比较头疼的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我们必须缩小一些耗能多,收益小的行业的规模。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政府的各种政策来进行调控,尤其是通过缴税的环节来控制和引导资源的使用和分配。

下面,我就简要谈谈我们可以采取的具体措施:

1.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落实保护资源措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2.坚持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方向。在国家产业政策与规划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市场在矿产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3.统筹规划,正确处理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资源勘查与开发,国有企业与非国有企业,以及规模开发与个体厂商资源开采之间的关系。

4. 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吸引国外投资者勘查开发中国资源。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和国际通行做法,开展资源的国际合作,实现资源互补互利。

5.坚持科技进步与创新。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加强资源调查评价、勘查开发及综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和成果的攻关和推广应用,加强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和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等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基础研究。提高劳动者素质,培养一批掌握先进科学理论、有创新能力的资源勘查开发科技队伍和人才,促进资源勘查与开发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

6.坚持依法严格管理资源。健全法制,大力推进依法行政,加强对资源勘查开发的监督管理。整顿和规范资源管理秩序,促进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我们承认转型期的中国的资源分配制度中存在一些不合理的成分,但我们相信只要中国敢于迎接挑战,坚持改革开放,调整分配制度,那么,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全新的中国。

经济学基础作业填空题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性供给

《经济学基础》作业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有限性。 2.供给的变动引起均衡价格_______方向变动,均衡数量_______方向变动。 3.消费者愿意对某种物品所支付的价格与他实际支付的价格的差额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总收益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会计利润,会计利润减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经济利润。 5.(用公式表示)在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短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长期均衡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劳伦斯曲线是用来衡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的曲线。 7.公共物品是由集体消费的物品,它的特征是消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分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根据总需求-总供给模型,总供给不变时,总需求增加,均衡的国内

生产总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价水平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消费函数图中的45°线表示在这条线上任何一点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衡量通货膨胀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开放经济中的乘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封闭经济中的乘数。 二、单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一项会导致某种商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A.消费者收入增加 B.互补品价格上升 C.替代品价格上升 D.该商品的价格下降 2.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的不同点表示:() A.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相同 B.效用水平相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不同 C.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也不同 D.效用水平不同,所消费的两种商品组合比例却相同 3.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B. 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资源总是不足的。 ◆吉芬物品Giffen’s Goods :需求量与价格成同向变动的特殊商品。 ◆炫耀性消费:在价格低时买得少,价格高时买得多。 ◆需求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需求曲线上点的移动。 (例如:苹果的价格下降会引起对苹果的需求量增加) ◆需求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需求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需求曲线的左右移动。 供给曲线:表示商品价格和供给量之间函数关系的几何图形。 ◆供给量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由某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数 量的变动。(P变化)即供给曲线上点的移动。 ◆供给的变动: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他非价格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 品的供给数量的变动。(P不变)即供给曲线的左右移动。 ◆均衡:有关变量在一定条件的互相作用下所达到的一种相对静止的状态。此时所有 经济主体都选择了最优决策。 ◆均衡价格(Pe):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是买卖双方 都愿意接受的市场价格。 ◆均衡数量(Qe):均衡价格下的交易量。 供求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供给变动会引起均衡价格的反方向的变动,引起均衡数量的同方向的变动。P32 最高限价:市场价格P0Pe目的:扶持某些行业的发展。 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与该商品价格的变动率之比,用来衡量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其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区别于斜率) ⑴缺乏弹性(in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不敏感。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大多缺乏价格弹性。 ⑵富有弹性(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比较敏感。奢侈品的需求大多富有价格弹性。⑶单位弹性(unit elastic) 即ed=1,表示需求量和价格的变动率刚好相等。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正双曲线。 ⑷完全弹性/无限弹性(perfectly elastic) 即ed=∞,表示相对于无穷小的价格变动,需求量的变动却是无穷大的。此时的需求曲线为一条水平线。 ⑸完全无弹性(perfectly inelastic)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概念 【自然资源的分类】 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一切物质与能量。根据自然资源的形成条件、组合情况、分布规律等地理特征,可以分为矿产资源(地壳)、气候资源(大气圈)、水资源(水圈)、土地资源(地表)、生物资源(生物圈)五大类。根据自然资源自我再生的性质,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如矿产资源)。最新的分类方法是著名地理学家哈格特提出的,他将自然资源分为恒定性资源、储存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①恒定性资源: 按人类的时间尺度来看是无穷无尽,也不会因人类利用而耗竭的资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气候资源和水资源。 ②储存性资源: 即地壳中有固定储量的矿产资源。由于它们不能在人类历史尺度上由自然过程再生产(如铜)或由于它们再生的速度远远慢于被开采利用的速度(如石油),它们可能被耗竭。 ③临界性资源:在正常情况下可通过自然过程再生的资源,但如果被利用的速度超过再生速度,它们也可能耗竭,包括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 【自然资源的属性】 ①稀缺性 “稀缺性”是自然资源的固有特性。因为人类的需要实质上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是人类社会与自然资源关系的核心问题。 ②整体性。 人类通常是利用某种单一资源甚至单一资源的某一部分,但实际上自然资源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一个整体系统。如土地资源是气候、地形、生物及水源共同影响下的产物。 ③地域性 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因此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的,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如石油资源就相对集中于波斯湾地区。 ④多用性 大部分自然资源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例如一条河流,对能源部门来说可用作水力发电,对农业部门来说可作为灌溉水源,对交通部门而言则可能是航运线,而旅游部门又把它当成风景资源。 ⑤社会性 地理学家卡尔·苏尔认为“资源是文化的一个函数”。即自然资源由于附加了人类劳动而表现出社会性,它或多或少都有人类劳动的印记。人类不仅变更了植物和动物的位置,而且也改变了它们所居住的地方的地形与气候,甚至还改变了植物和动物本身。 ⑥可变性 自然资源加上人类社会构成“人类——资源生态系统”,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这种变动可表现为正负两个方面。正的方面如植树造林、修建水电站等,使人类与资源的关系呈现良性循环。负的方面如滥伐森林、围湖造田,使资源退化衰竭,甚至加剧自然灾害。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论文参考 一、问题的提出 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

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根源。他对利益冲突的解决进行了分析,认为制度用以约束人的自私本性,产生于资源稀缺性所造成的利益冲突。由此将制度与其约束标的,即人的自私本性相关联,一并纳入到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中去。无论是演化还是构建,制度起源的两种路径并非是泾渭分明的,制度的起源是自发演化与设计过程紧密的互动,若自发演化的习俗和惯例由法院裁决或凭以解决争端,便带有某种人为设计的性质。 然而,资源稀缺性的本质是什么?它是否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绝对概念?若是,则即便制度是作为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创生的,又怎会具有其存在的终极价值?缺乏对资源稀缺性本质涵义的清晰理解,是诺思与康芒斯未能分别以人口增长和自私本性两个主要因素加以充分阐释的根本原因。那么,制度起源于对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其约束标的究竟何在?制度在其约束标的与资源稀缺性矛盾协调的过程中,又是如何创生的? 本文立足于佛教的经济学观点,依据《大藏经阿含部》的相关经典,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在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和旧制度经济学关于制度起源于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基本论述之上,进一步探析资源稀缺性的本质以及由此起源的制度的约束标的,旨在明确制度创生的一般形式和路径。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第一章导言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 3、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 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 理论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个量分析。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的理论是国民收 入决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判断正误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产生经济学。T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F 3、对“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好”的研究属于初评方法。F 4、某国2000年的出口量是流量。T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F 三、单项选择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 2、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3、下列说法属于实证表述的是(医生挣得钱比工人多)。 4、假说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5、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第三,中心理论不同。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第四,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联系 第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互相补充的; 第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都是实证分析; 第三、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2、理论的表述方式有哪些? 答:第一,口述法,或称叙述法。用文字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二,算术表示法,或称列表法。用表格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三,几何等价法,或称图形法。用几何图形来表述经济理论。 第四,代数表达法,或称模型法。用函数关系来表述经济理论。 五、概念 1、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单个经济单位的经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学观点分析

资源稀缺性与制度起源:一个佛教的经济 学观点分析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问题的提出 制度起源是一个制度发生学意义上的问题,它要探索的是制度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发生等基本问题。制度的起源至少存在三个层次的含义:一是制度在根本上的从无到有;二是在特定制度环境中新制度的创立;三是从已有的制度过渡到更新的制度。一般认为,制度是沿着“演化”和“构建”这两条不完全相同的路径起源的。若追溯最初制度的起源,则是由长期无意识的演化生成的。演化强调行动者的无意识性或无目的性,即使行动者是基于有限理性算计的,互动的结果也不是预先就存在于行动者的目标函数之中。而在特定制度背景下新制度的创建,则有明确的“制造主体”,即普通个人、社会精英或者利益集团,他们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有意识地通过自身的能动性对制度进行设计或者施加影响,从而形成新的制度或者改变旧的制度。构建强调行动者有意识地将互动结果预先固定下来,并存在于其目标函数之中。

关于制度起源的原因,新古典制度经济学家诺思、旧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等人以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为基点,从不同的层面进行了阐述。诺思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产权制度的起源作了深入的考察。他根据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史前人类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出最初的产权起源于公有产权,随后才出现私有产权,而产权界定的需求则来源于人口增长所导致的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当动植物相对于人类人口的需求还算丰盛的时候,就没有激励机制去承担因建立和行使产权所产生的费用。只有在稀缺度增大的过渡时期内,才值得去承受建立和行使产权所必需的费用。产权才能够限制资源开发的速度。”“从历史上看,产权的演变过程包括,首先是不准外来者享用资源,然后是制定规则,限制内部人员开发资源的程度。”诺思以人口增长作为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内生因素,而因此诞生的产权制度却被认为是限制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外生因素,对人口增长本身并不存在任何约束性。那么产权制度的出现对限制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是否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性,便直接关系到在理论上对制度起源做出合理解释的可能性。 与诺思对人口增长导致资源稀缺性不断提高的理解不同,康芒斯将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导致资源稀缺性

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论述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 刘邦瑜 (湖北民族学院资环0708405班) 【摘要】:从近代人类的活动来看,人类在发展社会经济过程中很多时候都以牺牲环境和过度利用资源为代价的,其造成的结果是,环境的急剧恶化,自然资源的日趋减少,人类的生产生活受到威胁。在此,有必要学习环境与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了解稀缺性的相对性、差异性、绝对性和瞬变性。从传统经济学对环境资源稀缺性的认识中深入了解环境资源的绝对稀缺与相对稀缺,以及技术创新和生产率提高对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靠的重要性。现在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稀缺的环境和自然资源具有提供原材料和能源等的经济功能。环境资源稀缺性的日益凸显,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迫在眉睫。中国也要为缓解环境资源稀缺而努力。 【关键词】:环境自然资源稀缺性办法措施中国环境资源 1 对“稀缺性”的认识 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是指相对于既定时期或时点上的人类需要,资源是有限的。而资源的稀缺性,既不是指这种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或可以耗尽的,也与这种资源的绝对量大小无关,而是指在给定的时期内,与需要相比较,其供给量是相对不足的。显然,经济学意义上的稀缺与物理意义上的稀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经济学的稀缺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经济关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说是物理意义上的稀缺在特定时点内的具体反映。 稀缺作为一种客观事实,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表现形式。概括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1.1稀缺的相对性 稀缺本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就自然界来说,所提供的各种资源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和欲望是无限的。 1.2稀缺的差异性 在不同地区,作为资源总体或某种资源的相对稀缺程度是不一样的。稀缺的差异性是由客观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导致的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决定的。 1.3稀缺的绝对性 稀缺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首先,稀缺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就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它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第二,稀缺是大自然所提供的各种资源的共同属性。 1.4稀缺的瞬变性 稀缺的瞬变性是指在供给或需求一定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而导致的各种资源相对稀缺程度的变化。它是由供给或需求强度的变化决定的。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第一章导言 一、填空题 1、稀缺性就是指资源的有限性。 2、选择包括三个相关的问题,即生产什么、如 何生产、为谁生产。 3、当前世界上解决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经 济制度基本有两种,一种是市场经济制度,另一种是计划经济制度。 4、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 经济行为,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中心理 论是价格理论,研究的方法是个量分析。 5、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解决的 问题是资源利用,中心的理论是国民收入决 定理论,研究的方法是总量分析。 二、判断正误题 1、如果社会不存在资源的稀缺性,也就不产生 经济学。T 2、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资源可以得到充分利 用,不会出现资源浪费现象。F 3、对“人们的收入差距是大一点好还是小一点 好”的研究属于初评方法。F 4、某国2000年的出口量是流量。T

5、经济学根据其研究范围不同,可分为微观经 济学和宏观经济学。F 三、单项选择题 1、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指(在资源既定条件下所 能达到的最大产量组合)。 2、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 究(家庭和企业的经济行为)。 3、下列说法属于实证表述的是(医生挣得钱比 工人多)。 4、假说就是(未经证明的理论)。 5、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 四、问答题 1、简要说明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 区别与联系。 答: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区别:第一,研究的对象不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经济。 第二,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宏观经济学解决的问题是资源利用。

简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简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 摘要 通过对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现状的阐述和反思,提出利用生态补偿机制对不合理开发导致的环境问题进行修复。分析了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提出了如何实现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两者之间的和谐发展。指出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的生态环境是国家以致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关键词自然资源可持续环境保护 引言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极其重要的生产要素,其地位不言而喻。但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使得资源消耗过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环境问题。针对我国而言,森林面积逐步减少、土地侵蚀严重、物种丰富度不断降低、能源短缺、大气与水资源等污染严重。而造成这些后果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总是把自然资源认为是上天赐予的礼物而无偿挥霍,只看到经济的发展而不注意环境的保护。如果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那么人类离灭亡的距离也就不远了。所以无论从环境保护角度来说还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来说,研究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以及环境保护现状 我国的环境问题由来已久,基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即处于并将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发展中阶段,环境问题依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经济发展仍然是我国的第一要务。我国在近几年的发展中,由于缺乏对自然生态的保护意识,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森林覆盖率从建国起就一直迅速下降,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水域和大气污染逐年严重。根据报告显示,我国“十五”保护计划指标没有完全实现,基本上只完成目标的一半左右,污染物的排放量已经严重超出环境的有效承载量,各大城市空气污染超标,酸雨频发,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我国正在经受百年来最严重、最困难的环境污染局面,污染事故多发,对其应该采取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 环境保护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尤其是发达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治理环境污染以及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而且建立了各类环境保护组织。在重视环境治理的基础上,更需要加强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人人环保的高度,这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的潜在要求,更是建立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二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1 变动性 自然资源的定义一直在延伸,其广度和深度都在随着时代进步而不断变化。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两类,随着不可再生资源被逐渐消耗和地质勘探出新资源的发现,自然资源总是在不断变化,只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以及不断寻找新的资源才能丰富自然资源。 2 有限性 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有限性,无论是可再生资源还是不可再生资源在数量少都是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比如矿产资源,它是地质活动几百万年形成的,不是认为可以重复的,其未来趋势就是越来越少。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这些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如果取某个区域来说,其能量也是有限的。水资源虽说是可以循环使用,但是每段时间内其使用也是受到限制的,如果利用超出了其承受能力,那么良性循环就会转变成恶性循环。所以说,从时代发展人类认识水平来看,自然资源必然是有限的。 3 稀缺性 自然资源的稀缺性正是其有限性的直观反映,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可供使用的自然资源是一定的,但是人类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两者之间的矛盾正好构成了其稀缺性的自然属性。

资源的稀缺性

资源的稀缺性 ——关于我国资源和全球资源的现状和比较 背景:由于长期沿用以追求增长速度、大量消耗资源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在由贫穷落后逐渐走向繁荣富强的同时,自然资源的消耗也在大幅度上升,致使非再生资源呈绝对减少趋势,可再生资源也显出明显的衰弱态势。 一.中国资源概况 1. 水资源 (1)水资源总量多,但人均和单位耕地占有量少 淡水资源总量约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我国人口多,年人均量只有2545 m3,只相当于世界人均量的1/4,美国的1/5,加拿大的1/50,居世界第88位,可见我国是个贫水国家。除去洪水期间放掉的径流量和边远地区不便大量开发利用的水资源外,实际能够发挥作用的水资源量也就在10000亿立方米左右。我国600多座城市中,有400多座供水不足,其中100多个城市严重缺水,年缺水量约60亿立方米;农村有3.6亿人口喝不上符合卫生标准的水,成为健康问题,北方和西北农村有5000多万人和3000多万头牲畜得不到饮水保障,受干旱影响的耕地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五分之一,由于缺水得不到有效灌溉,每年造成粮食严重减产50亿公斤以上。

(2)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 中国水资源的分布是南方多、北方少,东部多、西部少。包括长江在内的南方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人口约占全国的55%,但其水资源却占全国水资源的81%;而长江以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3.5%,人口约占全国的44%,其水资源量却只占全国的19%,其中,西北内陆地区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5.3%,其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4.6%。水资源分布的严重失衡,不仅加剧我国水资源供需的矛盾,而且还导致我国北方地区易沙漠化、干旱,南方地区易形成洪涝灾害。 2.土地资源 中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106km2,占全球陆地总面积的6.5%,位居世界第三。2001年“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全国共有耕地约13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3.8%,现有耕地比重小于美国和印度。林地占23.9%,牧草地占28%。 中国国土面积的66%是山地、丘陵和高原,平地面积约为326.3万平方公里,约占土地总面积的34%。由于前者大都不适宜于农业利用,因而我国可供农业开发的土地资源并不充裕。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01平方公里,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3弱。即使是与人口众多的印度相比,也相差一半。 据第四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89-1993)结果,全国森林面积为133.7万平方公里,仅占全球森林面积的3%-4%,林木总蓄积量为

大学自然资源学原理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资源学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自然资源的性质 一、名词解释 1、资源基础:矿产资源的潜在最大数量。 2、探明储量:是指已经查明,并已知在当前的需求、价格和技术条件下具有经济开采价值的矿产资源的储藏量。 3、条件储量:指已查明的藏量,但在当前价格水平上,以现有的采掘技术和生产技术开采是不经济的。 4、远景资源:是目前仅做了少量勘察和试探性开发而尚未查明的储量,但可望将来有大的发现。 5、理论资源:指那些被认为具有充分有利的地质条件,但迄今尚未勘察或极少勘察的地区可能会发现的矿藏。 6、最终可采资源:是探明储量、条件储量、远景资源和理论资源的总和。 7、最大资源潜力:是指在其他条件都很理想的情况下,流动性自然资源能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理论潜力。 8、持续能力:是可更新资源实际上能长期提供有用产品或服务的最大能力,既不损害其充分更新的能力。 9、承载能力:是指一定范围内的生境(或土地)可持续供养的最大种群(或人口)数量。 10、吸收能力:即媒介吸收废物而又不导致环境退化的能力。 二、简答题 1、自然资源的概念及其含义 参考答案: (1)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

(自然资源是能够为人类开发利用,满足当前或未来需要的自然界中的空间、空间内天然存在的各种物质、物质存在形式及运动形式所含的能量以及物质运动变化所提供的各种服务功能。)(2)自然资源的概念包括以下含义: 自然资源是自然过程所产生的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属于天然生成物);自然资源不是由自然而是由人来界定的(自然资源是有人来界定的); 自然资源的范畴随着人类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范围是不断扩大);自然资源与人的文化背景、经济地位等决定(自然资源与文化背景有关);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及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是自然环境的一个方面); 自然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概念,也是人文科学概念(是文化的函数)。 2、简述自然资源的分类及其可更新性的相对性 参考答案: (1)分类:分类依据不同分类方案也不同:如根据在地球圈层的分布,分为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水利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五大类;根据用途分为工业资源、农业资源、服务业资源;根据更新的速度分为不可更新资源与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又分为恒定性资源和临界性资源)。 (2)自然资源的可更新与不可更新是相对而言的,从地球化学循环的角度看,所有的资源都是可更新的,相对于人类利用强度,有些可更新资源被耗竭而成为不可更新资源,有些被误用、被污染而不可更新。 3、简述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 参考答案: (1)稀缺性: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 (2)整体性:各种自然资源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一个整体的。 (3)地域性:自然资源的形成服从一定的地域分异规律,其空间分布是不均衡。 (4)多用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

西方经济学的稀缺性与选择解读

西方经济学的稀缺性与选择解读 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 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社会资源总量的变动。 货币的稳定性。 第三节资源配置和经济制度 (一)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的含义自由放任是指完全没有政府干预而由个人自主行动市场经济是指资源配置由市场供求所决定的经济。 这一制度的特征首先,从决策结构上看,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是分散决策。其次,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每个人或者经济单位被赋予追逐个人利益的动机。再次,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的信息是通过价格涨落而传递的。 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制度如何解决资源配置问题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中,家庭或个人

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第一章绪论 一、资源的稀缺性与合理配置 对于消费者和厂商等微观个体来说,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要求对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产生微观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资源配置有两种方式,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是如何配置资源,并且认为在一般情况下市场的竞争程度决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经济理论或模型的实质 微观经济学是实证经济学,它的绝大多数理论和模型都是对微观活动的客观描述,或者是对现实经济观察所做的解释。由现实抽离出理论,然后再用理论对现实做出解释与分析,这就是经济理论的实质。不同的理论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现象所做的不同的抽离和解释。 理论模型(model)经济现实(reality) 理论从实际中产生实际对理论的验证 三、经济理论模型的三个标准 任何一个经济学理论模型都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标准: (一)要足够简化(no redundant assumption) 指假设的必要性。假设越少模型的适用面越宽。足够简化还意味着应当使用尽可能简单的方法来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应当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应当正确看待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的应用,奠定必要的数学基础。熟练的运用三种经济学语言。 (二)内部一致性(internal consistency) 这是对理论模型的基本要求,即在一种假设下只能有一种结论。比如根据特定假设建立

的模型只能有唯一的均衡(比如供求模型);在比较静态分析中,一个变量的变化也只能产生一种结果。内在一致性保证经济学的科学性,而假设的存在决定了理论模型的局限性。经济学家有几只手? (三)是否能解决实际问题(relevance) 经济学不是理论游戏,任何经济学模型都应当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这方面曾经有关于经济学本土化问题的讨论。争论的核心在于经济学是建立在完善的市场经济的基础上的,而中国的市场经济是不完善的,因此能不能运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来研究和解决中的问题。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经济理论是一个参照系,可以用来对比和发现问题,因此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自己的国情,需要对经济学进行改造或者使之本土化,甚至有人提出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学体系。 四、经济分析的两大原则 (一)最大化原则(Optimality) 又称理性选择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 selection ),这一原则假定每个经济主体都是“经济人”,并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最大化原则决定着经济学的预测能力(Power of prediction)。一般说来,经济学不能解释非最大化行为。比如:利他主义、非利润最大化的投资和生产行为,在经济学看来都不符合理性选择原则。 2.均衡原则(equilibrium) 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会达到某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没有任何压力和动机促使经济主体做出进一步调整或改变,这时各种经济变量达到一种稳定状态,经济学称这种状态为均衡。均衡是经济分析和预测的基础,如果一个经济系统不存在均衡,我们就无法对它进行分析,更无法做出准确的预测。以均衡分析为基础,我们可以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对偶分析、包络分析和动态分析等。 根据各经济变量之间互动的方式不同,可以将均衡分为两类: (1)一般均衡(GE):以完全竞争为基础,考察所有市场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它是以局部均衡为基础的消费者、厂商、某一个市场的单独决策为基础。 (2)博弈论(Game):以寡头竞争为基础,是一种相互决策。具有众多均衡概念。比如优势策略均衡、纳什均衡、精炼纳什均衡、贝叶斯均衡等。

资源稀缺性

资源稀缺性 1) 资源稀缺性:相对于人们无穷的欲望而言,用于满足欲望的资源总是稀缺的。 2) 机会成本:将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必须放弃的生产其他产品可能带来 的最大收益,就是这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该产品的机会成本。 3) 实证分析:判断政策的本质和带来的后果主要回答是什么。 4) 规范分析:个人从自己的价值判断为基础分析处理经济问题;回答“应该是什么”。 5) 均衡分析是在一定假设前提下,分析经济均衡状态形成的条件、原因、过程及其作用。 6) 需求是人们的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 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 7) 影响需求的因素有哪些,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需求量的因素都是影响需求 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 ?消费者的偏好;?消费者的收入水平;?相关商品的价 格;?消费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8) 如何理解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的区别,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商品的需求量随其自 身的价格的变动而变动;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9) 需求的变动是指除商品自身价格之外的其他因素的变动所引起的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 关系的变动;表现为需求曲线位置的移动。

10) 供给是生产者的出售欲望和出售能力的统一;是在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而且能够提供 的商品或劳务的数量与其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用供给求表、供给曲线和 供给函数来表示。 11) 影响供给的因素有哪些,除商品自身的价格以外,一切影响供给量的因素都是影响供给 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生产成本;?技术水平;?相关商品的价格;?生产者对未来价格的预期。 12) 如何划分需求价格弹性的类型, 13) 完全弹性:需求价格弹性无穷大。 14) 完全无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零,即需求量对价格变动没有反应。 15) 单位弹性:需求价格弹性等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等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6) 富有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7) 缺乏弹性: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即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小于价格变动的百分比。 18) 效用:消费者从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 19) 边际效用:消费者每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量或拥有量所得到的追加的满足。 20)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对于同一种商品来说,消费者所消费或拥有的数量越多,他对于该 商品的欲望的迫切程度就越低,即每增加一单位同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效用是递减 的。 21) 消费者均衡:在消费者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前提下,所购买的商品组合使消费者能获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研究

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研究 2010-06-22 07:54 1.关于自然资源价格的形成及体系的探讨 文章首先阐述了自然资源价格的价值形成。作者认为,自然资源价格的价值基础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其表现方式包括直接投入的劳动价值、补偿价值、机会成本价值、生态价值。自然资源价值中的直接投入的劳动时间是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其价值形态与商品价值形态基本一致。补偿价值是社会再生产过程顺利实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认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耗费不仅需要得到价值补偿,而且需要得到使用价值的补偿,即以各种各样的物质形态进行补偿。机会成本不是作出某项选择时实际支付的费用或损失,而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是做出一项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生态价值表现在于自然资源为一切生物和非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形成的时空,为一切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生活资料,为一切非生物的形成提供了生成条件,对一切物种的更新和物质的转化有着特殊的功能价值,因此在自然资源利用过程中,补偿资源的生态功能决定了在资源价格中要包含生态价值。 文章指出,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自然条件的影响,决定自然资源价格形成的劳动时间是以所利用的劣等条件下的自然资源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为基础的。自然资源价值决定的标准只能是以利用劣等条件下的自然资源所包含劳动耗费和补偿作为价格的决定基础。 文章随后论述了自然资源价格的构成和理论测算。自然资源价格构成是自然资源价值构成的货币表现,自然资源价值构成中的C+V+m,转化成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的成本和盈利。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的成本,是组成自然资源价格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形态。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的盈利,是自然资源价值构成中活劳动为社会新创造价值的货币表现,包括利润和税金。应区别自然资源利用的方式不同而确定不同的成本核定方法。在确定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中的盈利的时候,要按照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和是否再生的性质确定高低不等的利润率;自然资源价格中的税金,宜配之于多税种多税率,实行价内税的方式。 文章探讨了自然资源价格形式分别按再生产方式、资源形态的方式、资源的利用方式、产业形态以及管理方式的不同而产生的价格分类及计价方法。提出按照既符合市场调节的要求,又符合国家宏观管理的目标;既反映不同的自然资源价格及其之间的差比价关系,又反映自然资源和以其为主体基础形成的资源产品的不同价格及其差比价关系的总体原则,以自然资源价格构成为基础构建自然资源价格体系。在我国要构建并完善资源价格管理,首先应实施价格管理模式的创新;其次应建立自然资源价格形成和管理的支持系统。最后以动态的管理方法渐进式地构建并不断完善自然资源价格体系。

自然资源试题

自然资源学考试复习题 1什么是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本质是什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资源的定义是:所谓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祉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本质:(1)资源必须具有社会开发价值,既具有社会化的效用性。(2)在一定的知识、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获得利用。 2沙漠、阳光、冰水覆盖地是否为自然资源? 沙漠,冰雪覆盖地利用太少不足以称之为自然资源,阳光属于。 3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概念有何区别? 定义: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祉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自然环境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 区别:(1)从定义的范围来看,自然环境的范围要大,自然资源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自然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一定属于自然环境,而自然环境的物质不一定都是自然资源。 (2)从二者对人类的关系出发来看自然环境的物质对人类而言不一定是“有用的”,而自然资源对人类而言是“有用”的。a、自然环境中有些物质虽然具备自然属性的特点,但不一定有用。B自然资源不仅具有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还具有发展性。 4根据自然资源本身固有特征,自然资源分为哪些类型? 根据自然资源本身的固有属性,将自然资源分类如下 再生性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水产资源等 耗竭性资源可重复利用资源:金属资源 非再生性资源: 不可重复利用资源:煤炭、石油 自然资源: 恒定性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原子能、氘能 非耗竭性资源: 误用易污染资源:大气、水、自然风光

5如何理解旅游资源的属性?地下水属于再生性资源还是非再生性资源 旅游资源的属性 定义: (1)国家旅游局的定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2)旅游资源是指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历史文化遗产,以及直接用于旅游目的的人工创造物。地下水是否可再生依据情况而定: (1)对于浅层或分布深度较浅的地下水,应该属于可再生资源,其原因是位于浅层的地下水在被开发利用后,能够通过大气降水等途径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补给,再次的能够被人类开发利用。(但是如果对于一些特殊的环境如沙漠,即使地下水分布的深度较浅但是由于大气降水少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补给,再加上人类对其过度的开发,地下水资源将会遭到枯竭,无法进行再次的开发利用。) (2)对于深层地下水,由于其补给的时间尺度较长,一经开发利用耗尽,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补给,因此在这一层面属于不可再生资源。 6自然资源有哪些基本特征? 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1)自然资源的整体性:是指每个地区的自然资源要素彼此有着生态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触动其中一个要素,可能引起一连串的连锁反应,从而影响到整个自然资源系统的变化。这种整体性在再生资源中表现尤为突出。各种资源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是按不同的比例,不同的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形成不同的组合结构,并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自然资源的整体性要求对自然资源必须进行综合研究和综合开发。 (2)有限性又叫做稀缺性。这是自然资源最本质的特征。存在以下两方面的含义:①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②可替代资源的品种是有限的。资源的有限性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从长计议,珍惜一切资源,注意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绝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掠夺式开发资源,甚至肆意破坏资源。 (3)区域性也叫地域性是指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显著差异,并有其特殊的分布规律。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手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质构造和地表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因此种类特性、数量多寡、质量优劣都具有很明显的地域差异,分布又不均匀。又由于影响自然资源地域分布的因素基本上是恒定的,在恒定条件下必定会形成和分布这相应的自然资源区域,所以自然资源的地域分布也有一定规律性。自然资源地域性的特点要求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应以因地制宜为原则,充分考虑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特点,才能使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建有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人类造福。 (4)多用型是指任何一种自然资源都有多种用途。同一种资源可以做为不同生产过程的投入要素,不同的行业对同一种资源存在着投入需求;同一行业的不同部门以及同一部门的不同经济单位甚至于统一经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