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教案设计: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讲解

教案设计: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讲解

教案设计:高一语文《兰亭集序》讲解一、教学目标1.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布局和表达技巧。

3.品味兰亭集序优美的词句,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4.提高学生的古文阅读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二、教学内容1.讲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布局和表达技巧。

3.品味优美的词句,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4.进行古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构布局和表达技巧。

3.品味优美的词句,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表达技巧。

3.采用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感受兰亭集序的美。

五、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1.1提问:《兰亭集序》是什么?背景是什么?1.2介绍王羲之的生平和书法艺术地位。

2.讲解文章主题思想2.1提问:文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结合王羲之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分析文章结构布局3.1提问:文章的结构布局是怎样的?3.2分析文章的结构布局,讲解各个部分的作用和联系。

4.讲解表达技巧4.1提问:文章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4.2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结合具体句子进行讲解。

5.品味优美的词句5.1提问:你认为文章中哪些词句是优美的?为什么?5.2引导学生品味优美的词句,体会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6.古文阅读训练6.2让学生进行古文阅读训练,提高阅读能力。

7.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2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七、作业设计1.熟读《兰亭集序》,理解文章内容。

《兰亭集序》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兰亭集序》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兰亭集序》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兰亭集序》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1《兰亭集序》教案9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2. 理解《兰亭集序》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3. 掌握诗词创作中的写景、抒情和意象等创作技法。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意识。

5.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创作基本方法2. 文学鉴赏和理解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述《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解读《兰亭集序》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2.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学生对《兰亭集序》的理解和认识,探讨诗词创作中的写景、抒情和意象等创作技法。

3. 朗诵法: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诵《兰亭集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表演能力。

4. 分享法: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交流和互动。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介绍教学目标和内容。

第二步:讲授《兰亭集序》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

第三步:解读《兰亭集序》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第四步:分组讨论,探讨诗词创作中的写景、抒情和意象等创作技法。

第五步:安排学生分角色朗诵《兰亭集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表演能力。

第六步:分享和交流,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交流和互动。

第七步:总结教学内容和成果,评价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进一步完善教学方案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能准确理解《兰亭集序》的意境和艺术价值。

2. 能运用诗词创作中的写景、抒情和意象等创作技法进行诗歌创作。

3. 能够发表自己的文章或诗歌,表达个人的情感和思想。

4. 能够发表自己的文学鉴赏体验和感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意识。

六、教学反思和改进本教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都比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教学中应注重引导学生调动自身的知识和经验,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艺术表演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竞争力。

《兰亭集序》教案(3篇)

《兰亭集序》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通过对《兰亭集序》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积累文言知识。

2. 了解《兰亭集序》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王羲之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3.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4.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1. 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难点:1. 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2. 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向学生介绍王羲之及其《兰亭集序》的背景。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何《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二、课文讲解1. 朗读课文,正音。

2. 分析课文结构,了解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乐、悲、痛。

3. 分别讲解三个部分的内容和思想感情。

(1)乐:作者描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与会者饮酒赋诗,欢声笑语,展现了文人雅集的欢乐氛围。

(2)悲:作者在乐中感悟到生命的短暂,引发对人生的思考,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3)痛:作者进一步思考生死,认识到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引发对人生的痛苦感慨。

三、讨论与赏析1. 讨论作者在“乐、悲、痛”三种情绪中的变化,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赏析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如“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等。

四、课堂练习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作者在“乐、悲、痛”三种情绪中的变化。

3. 学生背诵课文。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兰亭集序》的主题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

2. 拓展:欣赏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帖卷》,感受书法艺术的美。

教学评价:1. 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并能背诵。

2. 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

兰亭集序教案【精选5篇】2023兰亭集序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学问,把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联系现代文写作,把写作学问融合其间3、升华全文中心,讲解对学习的认知【教学重点】1、从古文学习中体会写作方法2、体会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联系自身【教学方法】讲解法、合作探究法【教学时间】10~15分钟一、导入介绍自己、每篇古文都是古人学问的精华,也是每个大作家写作方法的体现,更是对每个学习人的一场考试。

下面我们一起来解答下王羲之给我们出的一份试题。

(1m左右)二、巩固基础带领大家把全段朗读一遍、重点字词解释的认知到位。

三、阅读理解【过渡】我们闯过了古人的基础题,下面就是古人留下的阅读题了。

下面我们看以下的几个问题,让我们在结构和思想上全面阅读找出答案。

整体感知其次自然段所谈论的问题是什么?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况且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其结果是殊途同归,最终归结于毁灭(死亡)。

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因而个体的生命在它的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也无法回避对“死亡”的思索,在对“死亡”的观照中,再次感受到人生之痛。

其次自然段中,的谈论跟前一段是怎样联系的?用“人之相与(人的交往),俯仰一世(过得很快)”句承上启下,由此引发对生活的感慨,自然之极。

接着指出两种生活方式的人,都是在美妙的时间中“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事过境迁,又留恋于过去的美妙时间,即留恋于生之乐。

再接着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终期于尽),死即失去美妙的生活,多让人伤心,至此,得出“死生之大”的观点是水到渠成。

其次自然段中,的谈论在本段中是怎么一步步实现的?讲解提示:(论述观点、与上下文联系)四、写作融入【过渡】这种论述的方式只能在古文中实现吗?展现作文分解其中几句找到相像的语句同时灌输修辞方法结构、中心思想、美丽语句(修辞方法)缺一不行五、人生题可联系时政加上中心两个思想+学习方法益民2023兰亭集序教案(篇2)【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熟悉感情由乐转悲的缘由以及在肤浅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喜爱之情。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兰亭集序》的背景知识,掌握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导入:介绍王羲之的生平事迹及《兰亭集序》的成书背景。

1.2.2 课文讲解:分析《兰亭集序》的文辞特点、结构布局及艺术风格。

1.2.3 拓展延伸:讨论《兰亭集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理解《兰亭集序》的文辞含义,分析其文学特点和艺术价值。

2.2 教学难点:熟练朗读并背诵《兰亭集序》,深入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预习课文,了解王羲之及《兰亭集序》的背景知识。

3.2 课堂讲解:采用讲解、讨论、问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3 实践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背诵和仿写练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4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并背诵《兰亭集序》。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4.2 终结性评价:检查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兰亭集序》的掌握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与拓展5.1 教学资源:利用教材、参考书、网络资源等,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5.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参观书法展览、古建筑等,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加深对《兰亭集序》的理解。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6.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效果。

6.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提高教学相长。

6.3 情境教学: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兰亭集序》的艺术魅力。

第七章:教学实践与案例7.1 教学案例一:通过讲解《兰亭集序》中的关键字词,帮助学生理解文意。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兰亭集序》教案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兰亭集序》教案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兰亭集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积累整合文言知识,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方法。

2、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再“痛”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

3、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教学过程一、导入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凡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可以淡定人的思想,绿水可以洗涤人的心灵,使原本被世俗烦扰的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的心回复平静,使尘世的烦恼成为过眼云烟。

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的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

“书圣”王羲之从这次兰亭盛会中体悟到了什么呢?他想通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的《兰亭集序》吧!二、文体简介序也写着“叙”或称“引”,犹如今日的“引言”、“前言”。

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

也有对作者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

“序”一般写在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称为“跋”或“后序”。

这类文章,按内容分别书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以叙事为主、夹叙夹议的,不多见;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本文。

本文是王羲之为《兰亭集》这部诗歌集子所写的序言。

[过渡]请大家默读单元提示,思考如下问题:1、本单元文章的体裁是什么?2、这一类文章一般都采用怎样的写作手法?3、我们怎样来学习这类文章?[明确] 1、山水游记类散文 2、借景抒情、托物言志3、①联系作者和写作背景②反复阅读③欣赏文中描述的自然风光④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过渡] 现在我们就按照单元提示的方法学习这篇文章。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

必修二兰亭集序教案5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篇一《兰亭集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文,掌握“修、期、致、临、次”等词的多义性。

教学重点1.了解由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2.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1.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

2.对文中多义词具体义项的确定,如“一”在“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数量词)“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整个)“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把……看作一样),“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一样、相同)等四个句子中的意义。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胶片、录音机、教学磁带、《兰亭集序》摹本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王羲之及其作品。

放录音范读,领会句法上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朗读课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了解本文作为宴游诗的特征。

[教学步骤]一、导语:初中阶段我们学过不少写景状物的诗作,想必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大家还记得吧,师生一起诵读: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

诗人描写景物时,毕其形传其神,一水多情地呵护着绿田,两山像从远处奔腾而来,来不及敲门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也摹景状物,但手法却别具一格,言简而神具,这就是王羲之以书中神品称著于世的《兰亭集序》二、作者简介。

选一学生读注解①。

教师略作补充:魏晋时期在中国抒发艺术的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王羲之书写的《乐毅论》《黄庭坚》等楷书作品称“书之圣”,行草《兰亭集序》被后世书法家誉为“行书第一”。

出示王羲之《兰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对他的评价“飘如游云,矫如惊龙”“天机流布,挺然秀出”。

三、放录音、正音。

学生听录音一遍。

教师强调一些字的读音。

投影:多音字:会稽(kuàijī)感慨系之(xì)曾不知老之将至(zēng)通假字:趣舍万殊(通“趋”)古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通“犹”)四、朗读课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

《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兰亭集序》优秀教案【优秀5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兰亭集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文言字、词、句教学,读懂文章内容,并能成诵。

2、品味文中的语言,理清课文内容层次,理解作者的生死观。

3、了解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认识作者在乐、悲、痛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由喜到悲的感情变化,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2、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的积极情绪。

3、领会作者“乐”、“痛”、“悲”情绪变化后面的生命感慨。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让学生看图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既是书中极品,又是文中上品。

据历史记载,唐太宗千方百计搜觅真迹,并日夜赏玩临摹之,以致形成了宫廷上下竞相临书的盛况。

唐太宗驾崩,此真迹又作为殉葬品埋入地下,后来此墓被盗,真迹永远失踪,成为千古憾事。

我们现在所见的是唐代冯承素的摹本。

它跨越千年,魅力长在,历代文人吟诵品评,不能释怀,今天,我们就继续来欣赏这篇传世佳作。

(板书课题:兰亭集序王羲之)二、检查预习1、学生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作者、作品。

2、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教辅),读懂文章内容,翻译文章一遍。

3、找出文章表示作者情感变化的关键词,尝试体会作者情感变化的内在原因。

4、文言知识积累(见幻灯片)三、研习课文1、教师配乐范背课文学生找出感情变化的词语,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线索。

明确:乐——痛——悲2、回顾第一、二段:“信可乐也”,作者参加兰亭修禊事,乐因何而生?学生回答后明确:时令宜人--乐,高朋满座--乐,环境幽美--乐,活动高雅--乐,天气晴朗--乐。

总而言之,能“游目骋怀”“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板书“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3、读第三段思考:王羲之参加兰亭雅集如此快乐,但他笔锋一转,呼出“痛哉”,痛由何而来?“痛”什么?讨论提示:第二自然段有两层意思:第一层“夫人之相与放浪形骸之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原文】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交代聚会的时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交代聚会地点,事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交代来参加聚会的人物】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交代聚会地点的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交代群贤们在此举行的活动优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即使没有音乐来助兴,但文人们喝点酒,作首诗,也可以尽情的抒发幽雅的情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交代那天的天气舒适宜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上观宇宙,下俯万物,可以极尽视听的欢愉,确实是令人感到快乐的是】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极言人生的短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两种人虽然生活方式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同样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再喜爱的事物总有厌倦的一天,人生的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此处流露了作者盛筵难再,胜景不常之痛】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生命长短无法把握之痛】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作者否定了那种把生死看做一样,把寿命长短看做一样的荒诞思想】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点明作序的目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

兰亭这地方有高峻
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

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

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

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

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

”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

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

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

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

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文本解读:
作者之乐,其实就是我们常人之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再加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喝酒,作诗,自然是“信可乐也”。

但快乐总是短暂的,集会也是一时的,人与人之间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

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性格,当你对你所碰到的事物感到满足,你想要一直处于这样一种快乐满足的状态,却不知死亡已经悄悄临近。

王羲之由眼前的这个盛大欢乐的聚会联想到了人生的短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在桃花园与自己的弟弟们聚会时,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不仅是诗人们,就是我们普通人也有同样的情感,总是担心欢乐的时光太少,总是希望欢乐的时光永远都不要结束。

但是,即使是让我们感到欢乐的事物,一直都被我们拥有着,我们也会有感到厌倦的一天,就如小时候我们珍爱的玩具,当我们玩腻的时候,就会把它丢到墙角。

或许我们又有了另一个钟爱的玩具。

长大后,我们把童年所有的玩具都扔了,我们爱上了,手机电视电脑。

再到结婚生子的年龄我们眼里只有自己的爱人、孩子了。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我们说喜爱的事物,转瞬之间,已经成为了历史。

人生就是这样矛盾,我们总是在追求我们喜爱的事物,一旦得到了这样事物,最初我们会激动、欣喜无比珍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喜爱的事物也在转眼间被我们丢弃了。

我们在不断地追寻又不断地丢弃,于
是,我们不能不由此发出感慨,(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呢,我们能追寻多少次又放弃多少次呢?)何况生命的长短并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只能“听天由命”。

庄子说,死生那是人生的大事呀。

这难道不让人感到悲痛吗?死与生,这样的大事,都不由我们这些当事人决定,确实让人悲痛啊!
王羲之感慨的不仅是欢乐的时光总是太短,还有人的喜新厌旧,人的不知足,不满足于现状,关键是“修短随化,终期於尽”人没有多少时间去重复追求放弃,放弃又追求。

那我们的人生该怎么度过呢?是不是跳不出这个追求、得到、厌倦的怪圈呢?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荒诞呢,我们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化为了虚无?既然人生虚无那我们是不是都要崇尚佛老思想。

学老庄避世。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次看到前人发出感慨的缘由,都是相同的,我每次都要对着文章感叹,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不明白为什么古人也要对生死发出感慨?现在我才明白,把死生看作一样是多么的荒诞,把寿命长短看做一回事也是无稽之谈。

后来的人看待今天,就像今天的人看待以前的人,可悲呀!这里的“悲”,是在悲后人在重复今人吗?
无疑王羲之是热爱生命的,正因为其对生命的热爱,他才会这么如此在乎生命的长度、质量,才会如此执着地练习书法,写就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古代许许多多热爱生命的古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本文的动人之处正在于王羲之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悲哀,在死亡面前人是何其的渺小,正如文章最后所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身为后之览者的我们,在读到此文时,同样感受到了王羲之当年所感受到的,“死生亦大矣”。

【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