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文本解读与教学设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亭集序》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

【原文】

兰亭集序

(晋)王羲之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交代聚会的时间】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交代聚会地点,事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交代来参加聚会的人物】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交代聚会地点的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有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交代群贤们在此举行的活动优雅】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即使没有音乐来助兴,但文人们喝点酒,作首诗,也可以尽情的抒发幽雅的情怀】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交代那天的天气舒适宜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上观宇宙,下俯万物,可以极尽视听的欢愉,确实是令人感到快乐的是】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极言人生的短暂】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两种人虽然生活方式不同,性格不同,但他们同样都能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再喜爱的事物总有厌倦的一天,人生的感慨也就随之产生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此处流露了作者盛筵难再,胜景不常之痛】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人的生命长短无法把握之痛】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否定了那种把生死看做一样,把寿命长短看做一样的荒诞思想】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点明作序的目的】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

【译文】

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地方有高峻

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环绕在亭子的四周,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热闹的音乐,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暖,仰首观览到宇宙的浩大,俯看观察大地上万物的繁多,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足够来极尽视听的欢娱,实在很快乐.

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内畅谈自己的胸怀抱负;有的人就着自己所爱好的事物,寄托情怀,放纵无羁地生活。虽然各有各的爱好,安静与躁动各不相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感情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之产生。过去所喜欢的东西,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引发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后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感慨的原因,其缘由像一张符契那样相和,总难免要在读前人文章时叹息哀伤,不能明白于心。本来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呀。所以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纵使时代变了,事情不同了,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对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

文本解读:

作者之乐,其实就是我们常人之乐,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再加上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喝酒,作诗,自然是“信可乐也”。

但快乐总是短暂的,集会也是一时的,人与人之间交往,很快就度过了一生。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无论你是什么样的性格,当你对你所碰到的事物感到满足,你想要一直处于这样一种快乐满足的状态,却不知死亡已经悄悄临近。王羲之由眼前的这个盛大欢乐的聚会联想到了人生的短暂,“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在桃花园与自己的弟弟们聚会时,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不仅是诗人们,就是我们普通人也有同样的情感,总是担心欢乐的时光太少,总是希望欢乐的时光永远都不要结束。但是,即使是让我们感到欢乐的事物,一直都被我们拥有着,我们也会有感到厌倦的一天,就如小时候我们珍爱的玩具,当我们玩腻的时候,就会把它丢到墙角。或许我们又有了另一个钟爱的玩具。长大后,我们把童年所有的玩具都扔了,我们爱上了,手机电视电脑。再到结婚生子的年龄我们眼里只有自己的爱人、孩子了。“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我们说喜爱的事物,转瞬之间,已经成为了历史。人生就是这样矛盾,我们总是在追求我们喜爱的事物,一旦得到了这样事物,最初我们会激动、欣喜无比珍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喜爱的事物也在转眼间被我们丢弃了。我们在不断地追寻又不断地丢弃,于

是,我们不能不由此发出感慨,(到底什么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呢,我们能追寻多少次又放弃多少次呢?)何况生命的长短并不是由我们自己决定的,我们只能“听天由命”。庄子说,死生那是人生的大事呀。这难道不让人感到悲痛吗?死与生,这样的大事,都不由我们这些当事人决定,确实让人悲痛啊!

王羲之感慨的不仅是欢乐的时光总是太短,还有人的喜新厌旧,人的不知足,不满足于现状,关键是“修短随化,终期於尽”人没有多少时间去重复追求放弃,放弃又追求。那我们的人生该怎么度过呢?是不是跳不出这个追求、得到、厌倦的怪圈呢?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荒诞呢,我们所有的努力最终都化为了虚无?既然人生虚无那我们是不是都要崇尚佛老思想。学老庄避世。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每次看到前人发出感慨的缘由,都是相同的,我每次都要对着文章感叹,却想不明白为什么?我不明白为什么古人也要对生死发出感慨?现在我才明白,把死生看作一样是多么的荒诞,把寿命长短看做一回事也是无稽之谈。后来的人看待今天,就像今天的人看待以前的人,可悲呀!这里的“悲”,是在悲后人在重复今人吗?

无疑王羲之是热爱生命的,正因为其对生命的热爱,他才会这么如此在乎生命的长度、质量,才会如此执着地练习书法,写就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古代许许多多热爱生命的古人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如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李白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苏轼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本文的动人之处正在于王羲之写出了,人类共通的悲哀,在死亡面前人是何其的渺小,正如文章最后所说“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身为后之览者的我们,在读到此文时,同样感受到了王羲之当年所感受到的,“死生亦大矣”。

【教学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