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血栓形成专家共识(田有勇)

合集下载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

2022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疗中国专家规范(全文)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约占所有脑卒中的0.5%~1.0%,多见于妊娠妇女、服用口服避孕药的女性以及<45岁的年轻人群。

在我国,尽管CVST临床少见,但因其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同时,由于对其发病原因尚没有明确的认识,现有临床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

基于此现状,专家组联合制定了CVST治疗的指导规范。

一起来学习一下最新规范的诊断与治疗。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以确诊。

影像学建议如下。

➤尽管CT平扫或MRI有助于对怀疑CVST的患者进行初始评估,但是其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CVST。

对于怀疑CVST的患者,如果其CT平扫或MRI结果是阴性的,或者其CT平扫或MRI已提示CVST的情况下为确定CVST的范围,建议进行静脉造影检查(CTV或MRV)。

(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内科治疗下仍有持续或进展症状的,或有血栓扩大迹象的CVST患者,建议早期随访进行CTV或MRV检查。

(Ⅰ类推荐,C级证据)。

➤对于临床表现为CVST复发症状并既往有明确CVST病史的患者,建议复查CTV或MRV。

(Ⅰ类推荐,C级证据)。

➤结合MR的梯度回波T2敏感性加权图像有助于提高CVST诊断的准确性。

(Ⅱa类推荐,B级证据)。

➤对临床高度怀疑CVST的患者,而CTV或MRI结果不确定的患者,建议进一步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明确诊断。

(Ⅱa类推荐,C级证据)。

➤病情稳定的患者,为评估闭塞的皮层静脉或静脉窦的再通情况,在确诊后3~6个月进行CTV或MRV检查是合理的。

(Ⅱa类推荐,C级证据)。

治疗➤基础治疗➤降颅压治疗:对于轻、中度脑水肿患者,抗凝治疗可改善静脉回流,不需要其他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对于重度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可使用甘露醇等脱水药物;目前尚无随机对照研究评估碳酸酐酶抑制药物或利尿剂对于CVST患者转归的影响,因此不建议对急性CVST患者使用乙酰唑胺来预防死亡或改善功能的转归;对于继发于CVST的孤立性高颅压引起严重头痛或危及视力时,如果乙酰唑胺相对安全,可考虑使用。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研究进展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治研究进展

颅 内静脉 窦血 栓形 成 ( c e r e b r a l v e n o u s s i n u s 合M R V检查可直接显示静脉窦流空影或充盈缺损 , t h r o m b o s i s ,C V S T )是 一 种 少 见 的特 殊 类 型 的脑 绝大 多数 能够确诊 C V S T ,文 献 [ 4 ] 报道 M R I 联 合 血 管疾病 【 1 】 ,在 脑血管病 中占 0 . 5 %~ 1 . 0 % m 。由于 M R V检查 阳性率可达 9 0 %,因此常作为 C V S T的首 C V S T发病率低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缺乏特异性 , 选检查方法 ; D S A是 C V S T的诊 断金标 准 ,但 由于
r e a s o n s a n d c a u s e d b y a r a r e c e r e b r o v a s c u l a r d i s e a s e ,i t s i n c i d e n c e r a t e i S 1 O W,c o mp l e x a n d d i v e r s e c l i n i c a l ma n i f e s t a io t n s ,c l i n i c i a n s l a c k o f a w a r e n e s s o f t h e d i s e a s e,o f t e n e a s i l y mi s d i a g n o s e d a n d mi s t r e a t me n t . I n t h i s p a p e r ,t h ed i a g n o s i s , t r e a t me n t a n d p r o no g s i s o f he t d i s e a s e a y e r e v i e w e d ,i n o r d e r t oi mp r o v et h e c l i n i c i a n ' sf u r t h e r

2023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微循环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3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微循环专家共识解读(全文)

2023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微循环专家共识解读(全文)DVT根据血栓发生部位,分为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DDVT)与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PDVT)O DDVT是指胭下(不含胭静脉)深静脉血栓,可能累及轴向小腿深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或腓静脉)和(或)小腿肌间静脉(如腓肠肌静脉或比目鱼肌静脉)不伴有肺栓塞(PE)的DDVT被称为孤立性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IDDVT1由中国微循环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发起,遵照《临床实践指南制订方法一形成推荐意见的共识方法学》,制定了《远端深静脉血栓形成诊疗微循环专家共识》。

主要围绕8个方面:(1)共识形成方法;(2)DDVT概述;(3)DDVT辅助检查;(4)DDVT验前概率评分与诊断;(5)DDVT 的抗凝治疗;DDVT的其他治疗;(7)DDVT患者的随访;(8)专科患者合并DDVT的管理:肿瘤患者、合并PE、妇科患者、孕产妇、危重症、创伤骨科、关节骨科、脑卒中。

在血管年度峰会(STAR2023-2023)期间,北京协和医院陈跃鑫教授对共识进行了精彩解读。

01、DDVT概述专家共识1:DDVT无论是在门诊还是在院内获得性DVT人群中,均占有较大比例。

门诊人群中,DDVT甚至可能占DVT人群的60%~70%.专家共识2:DDVT发病的危险因素更可能与一过性危险因素相关。

IDDVT更常与一过性的危险因素相关,例如近期手术、住院、夕柩、旅行等;而PDVT更常与慢性疾病或身体状况相关,如活动性恶性肿瘤、充血性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年龄›75岁等。

反复发生的DDVT或双侧DDVT,就可能与活动性恶性肿瘤、易栓症等慢性疾病或身体状况相关。

02、DDVT血栓蔓延发生率和危险因素专家共识3:急性DDVT可能蔓延为PDVT;D-D水平明显升高、诱发因素不可逆、血栓范围广、恶性0中瘤、既往VTE病史是DDVT蔓延的危险因素。

血栓范围广指:长度>5cm,累及多条静脉;血栓最大直径>7mmβ03、DDVT并发PE发生率专家共识4:DDVT可以并发PE o门诊DDVT患者发生PE的风险较低,而年龄≥60岁的住院DDVT患者,血栓向近心端蔓延和(或)PE风险则明显升高,提示年龄≥60岁和住院是DDVT患者发生PE的危险因素。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解读范一木【摘要】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一种临床少见脑静脉系统疾病,尤以中青年多见.由于其临床症状复杂,可以表现为头痛、呕吐、癫痫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等,极易误诊或漏诊,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为推动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更好地指导神经科医师临床实践,2013年我国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本文拟对共识的主要内容进行解读.【期刊名称】《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年(卷),期】2016(016)012【总页数】4页(P822-825)【关键词】静脉血栓形成;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颅内;中国;综述【作者】范一木【作者单位】300350 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Key Project of Tianjin,China (No.13ZCZDSY01600).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临床少见的好发于中青年的脑血管病,占全部脑卒中的0.5%~1.0%[1]。

由于其发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极易误诊或漏诊[2],病残率和病死率均较高。

目前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治疗和评价方法尚缺乏统一标准[3⁃6]。

鉴于此,我国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于2013年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7],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认识、规范治疗和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对共识中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流程和治疗原则进行解读。

共识指出,通常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表现即可明确诊断。

1.临床表现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可发生于约90%的患者;约40%的患者可以出现部分性或全面性癫发作[8];颅内高压可以造成视盘水肿、视力进行性下降;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如运动和感觉障碍、脑神经麻痹、失语和小脑功能障碍。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应根据病人的相关情况和导管的特点进行风险评估,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2.2.3导管选择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和输液需求进行选择,并遵循最小创伤原则。

2.2.4操作规范应遵循规范的穿刺和退送导管操作,避免反复穿刺和过度操作。

2.2.5药物使用应根据病人的情况和药物特点进行选择,并遵循安全用药原则。

2.2.6定期评估应定期进行导管评估和血栓筛查,及时发现并处理血栓相关问题。

2.2.7教育宣传应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教育宣传,提高其对CRT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有效降低CRT的发生率,保障病人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CRT的发生通常是由多个危险因素叠加引起的。

这些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有DVT病史或家族史、患有导致高凝状态的慢性疾病、接受VTE高危风险手术或复合创伤、已知存在凝血异常基因、怀孕或口服避孕药、多次置入CVAD、困难或损伤性置入、同时存在其他血管内置入装置(如起搏器)以及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等。

在满足治疗需求的前提下,应选择外径最小、管腔数量最少、创伤最小的输液装置。

在置管环节应使用超声引导,避免反复穿刺提高成功率,同时对血管管径进行评估,根据拟置管血管条件选择合适的导管,建议导管外径与置管静脉内径比值≤0.45%。

所有CVAD的尖端均应位于上腔静脉下1/3或右心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区。

目前,各国际指南均不推荐以单纯预防CRT为目的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或溶栓药物。

对于血栓高危病人,仍有必要针对VTE风险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在条件允许时,鼓励使用非药物措施预防血栓,包括置管肢体早期活动、正常日常活动、适当的肢体锻炼和补充足够的水分。

为了降低导管失功风险,应正确使用冲封管技术;应用正确顺序进行导管夹闭和分离注射器,减少血液回流;同时输注≥2种药物时应核查药物相容性,并在每次输液前用0.9%氯化钠溶液充分冲洗管路,或更换输液器。

在临床怀疑发生CRT时,首选多普勒超声检查。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

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治的多中心专家共识组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andsinusthrombosis,CVST)最初于1825年由Ribes描述,当时及以后相当一段时间文献报道多为尸检结果。

对其治疗也仅局限于降颅压、抗癫痫等对症治疗,轻型病例有效,重症患者病死率高。

1942年,Lyons描述系统性抗凝治疗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抗凝可阻止病情恶化或改善病情,但不能溶解已形成的血栓。

1971年,VmeS等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进行系统性溶栓治疗,溶栓剂可溶解已形成的血栓,使被阻塞的静脉窦开放,患者的预后得到了极大改善。

随后溶栓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1988年,Scott利用经颅钻孔进行接触性溶栓。

1991年,Bamwell利用血管介入技术经颈静脉及股静脉进行静脉窦接触性溶栓,从而丰富了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治疗手段。

目前,抗凝治疗是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首选的治疗,随机对照研究证实,抗凝治疗对于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安全的,不仅能减少患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并且即使对于合并颅内出血的患者,也不会增加再次颅内出血的风险。

大量文献报道,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血管再通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或尽管采用其他处理措施,但颅内压仍然较高者,则应考虑溶栓治疗。

但目前的证据仅来自系列病例研究报道,缺乏循证医学研究证明溶栓与抗凝治疗的优劣性以及不同溶栓治疗方法的疗效。

在我国,尽管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少见,但因其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各异,常被误诊或漏诊,具有较高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同时由于对其发病原因尚未有明确的认识,现有临床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缺乏统一的标准。

基于此现状,本专家组联合制定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治疗的共识,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颅内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认识,确定统一的治疗手段及评价方法。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本专家共识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 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指导,提高对该问题的认识和处 理能力,降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
静脉血栓形成概述
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
静脉血栓形成分为深静脉血栓形成和浅静脉血栓形成两种类型。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生于下 肢,可能导致下肢肿胀、疼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起肺栓塞等并发症。浅静脉血栓形成则多 发生于输液过程中,与输液导管的刺激和损伤有关。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中国专家共识
目录 CONTENTS
• 引言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评估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与预防 •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与展
望 • 结论
01
引言
背景与目的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输液导管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但 随之而来的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问题也逐渐凸显。为 了规范和指导临床医生正确处理这一问题,制定本专家共识 。
患者因素与风险
年龄
高龄患者血管弹性较差, 血流速度较慢,容易形成 血栓。
基础疾病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 疾病,可能影响血管健康 ,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遗传因素
部分遗传性血液高凝状态 的患者,容易形成血栓。
操作因素与风险
插管技术
插管过程中对血管内皮的损伤程度与血栓形 成的风险有关。
留置时间
导管留置时间过长,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建议
临床医生应重视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 栓形成的预防,遵循共识中的预防措 施,降低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
对临床实践的意义
指导临床医生正确诊断、预防和 治疗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PPT

输液导管相关静脉血栓形成防治中国专家共识PPT

03
预防策略与措施
合理选择输液导管类型
根据患者病情、治疗需要、输液时间、药物性质等选择 合适的输液导管类型,如外周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 等。
评估患者静脉条件,选择管径适宜、材质柔软的导管, 以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严格掌握置管指征和时机
01 明确置管指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操作,减少血
管损伤和感染风险。 02
发病机制及危险因素
发病机制
CRVT的发病机制主要包括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和静脉血流淤滞。其中 ,静脉内膜损伤是最主要的发病机制,与导管材质、插入技巧、留置时间等因素 有关。
危险因素
CRVT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因素、导管因素和操作因素。患者因素包括高龄、肥 胖、恶性肿瘤、血液高凝状态等;导管因素包括导管材质、直径、长度、留置时 间等;操作因素包括插入技巧、封管方法、药物使用等。
溶栓药物
对于急性期CRT患者,可考虑使用溶栓药物,如尿激酶、链激酶等,以加速血 栓溶解,缓解患者症状。但需注意溶栓药物的出血风险。
手术治疗时机与方式
01
手术治疗时机
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血栓较大或有严重临床症状 的CRT患者,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
02
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包括导管取栓术、静脉切开取栓术等。 具体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选
持续改进计划制定
分析原因
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 析,找出根本原因和影响 因素。
制定改进目标
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具体 的改进目标和计划,明确 改进措施和预期效果。
持续监测与评估
对改进计划的实施情况进 行持续监测和评估,及时 调整和完善计划,确保持 续改进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急性期:发病1~2周,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 上血栓均呈高信号。
慢性期:发病2周以后,静脉窦血栓再通,重新 出现流空效应,T1加权像和T2加权像上血栓均 呈较低信号或混杂信号,G血栓 亚急性期T2高 信号。
2周后 T1、T2 相均为 低信号
由于脑静脉循环障碍所致的脑出血、脑水肿、脑 梗塞、SAH等可致脑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单瘫、 双下肢瘫、局限性癫痫发作等。
临床表现复杂多变。
横窦血栓后的脑实质出血
上矢状窦血栓后SAH及急性脑梗塞
诊断
临床表现:高颅压症状为主 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CSF蛋白及白细胞大多
正常,也可轻度升高,此时应除外感染性或其他 类型的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如癌性 。 CT、MRI及MRV有静脉窦血栓的直接征象和间接 征象。 DSA可确切了解静脉窦血栓和侧枝循环建立的情 况。
治疗CVST。
解剖
脑静脉窦主要有6个: 上矢状窦、下矢状窦、 直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
上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的上缘, 向后至枕内粗隆附 近的窦汇。
主要接受大脑背 外侧面和内侧面上 部的血液,以及通 过蛛网膜绒毛再吸 收的脑脊液。上矢 状窦的血流方向由 前向后,在颅内与 大脑浅、深静脉以 及其它窦腔相通。
历史回顾 静脉窦的解剖 静脉窦血栓的病因 静脉窦血栓的病理 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特征 静脉窦血栓的诊断 静脉窦血栓的治疗 病例分享
历史回顾
1825年Ribes首先描述,治疗以降颅压和抗 癫痫对症治疗为主;
1942年Lynos系统提出抗凝治疗CVST; 1971年Vines提出溶栓治疗CVST; 1988年Scott提出钻孔接触性溶栓CVST; 1991年Barnwell从颈静脉和股静脉介入溶栓
DSA
脑血管造影的静 脉期及窦期可以 观察静脉窦及脑 静脉的情况。
静脉窦血栓形成 表现为:病变的 静脉窦不显影。 同时可以观察到 其它静脉途径的 代偿吻合或引流 情况。
静脉窦血栓的继发改变
颅内静脉窦相互沟通,并与脑静脉形成丰富的侧 支循环,局部较小的血栓形成可无症状。
如血栓使静脉窦完全阻塞,或血栓扩展到大量侧 支静脉和脑皮质静脉时,则出现颅内压增高的症 状,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
脑静脉系统血栓形成诊治 及专家共识
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 田有勇
前言
脑静脉系统血栓是一种不常见的特殊临床 类型的脑血管病,是血栓引起窦腔狭窄、 闭塞、脑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 一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及体征缺乏特异性,临床常有 误漏诊的发生,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随着医生认识的提高和影象技术的发展, 特别是MRI和MRV,大大提高了该病的诊断 率,治疗也有很大进展。
N Engl J Med 2008; 359:2266November 20, 2008
海绵窦血栓形成MRI表现
N Engl J Med 2008; 359:2266November 20, 2008
上矢状窦血栓表现
多为非炎性血栓,与妊娠、消耗和恶液质 等因素有关(见前面非炎性血栓病因),多见 于幼儿、老年人及产妇。
明。
病因
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激 活蛋白V抵抗、凝血酶原突变、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至高 HCY血症;
获得性高凝状态:怀孕、产褥、抗凝脂抗体、高HCY血症、 肾病综合征等;
感染:脑膜炎、头面颈口感染、全身感染、AIDS等; 炎症反应、自身免疫病:SLE、结节病等 肿瘤:实体瘤 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等; 药物:避孕药、雄激素、锂剂、激素等 物理因素:脑外伤、头面手术、插管、 其它:放疗、脱水等
抗凝治疗 溶栓治疗 病因治疗 对症支持治疗
抗凝治疗专家共识
CT改变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造成静脉回流受阻
引起下列CT征象:
弥漫性脑水肿,CT显示广泛的脑实质低密度,脑室受压变 小,脑沟与脑裂变窄或消失;
相应的静脉引流区出现两侧对称性或单侧性脑梗塞,有时 可见梗塞区内有出血。
静脉窦内血栓呈高密度带状影,呈“带征” (Cordsign)。 增强扫描可以显示静脉窦内的血栓呈低密度,静脉窦周围
患者出现昏迷,颅内压 急剧升高,肢体强直, 惊厥或呈去大脑强直发 作,手足抽搐或不自主 舞蹈动作等症状,脑内 出血可破入脑室而引起 血性脑脊液。
病情危重,患者可在短 期内死亡。
由于本病极为少见,临 床上常误诊为脑出血或 脑室出血,往往在尸检 时才能明确诊断。
横 窦 血 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凝血指标、D-二聚体及抗体、炎 症反应等指标变化;
海绵窦
位于颅中窝,蝶鞍的两 侧,接受眼上、下静脉 的血液。其后部通过岩 上窦与横窦交通,经岩 下窦与乙状窦或颈内静 脉交通,通过基底丛与 椎内静脉丛交通,通过 基底静脉、大脑大静脉 与直窦相连。

海绵窦内有动眼神经、 滑车神经、外展神经、 三叉神经和颈内动脉通 过。
海绵窦在MRI的位置
MRI
海绵窦血栓表现
炎性多见。可见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伴 或不伴三叉神经第1支的疼痛和感觉减退;甚至累 及三叉神经第2支。
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眼睑、结膜水肿,眼 球突出。
患者还可出现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海绵窦血栓形成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颈内动 脉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并 发症,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症状因受累静脉窦的部位、范围、血 栓形成的速度、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不同而异。 一般有以下症状:
90%有头痛; 40%有痫性发作; 颅高压表现: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
局灶症状(继发梗死和出血):运动、感觉、颅神 经、失语、小脑征。
静脉窦阻塞引起循环障碍的局 灶症状(颜面肿胀、 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突眼等)。
海 绵 窦 在 的 位 置
静脉与静脉窦
流行病学
占脑卒中0.5%--1%; 多见于孕妇、口服避孕药女性及45岁以下年轻人群; 新生儿及儿童发病率为7/100万,成人为2-5/100万; 54%口服避孕药; 34%为遗传或获得性血栓形成前状态; 2%为孕妇及产褥期妇女; 其它诱因:感染12%、癌症7%、血液病12%、病因不
病理
静脉窦阻塞,受累静脉窦引流区内出现脑 水肿,并可有红细胞渗出,引起脑出血或 蛛网膜下腔出血。
若血栓范围广,严重影响循环时,可出现 血管怒张、脑静脉瘀血、脑水肿、颅内压 增高。患者的皮质及皮质下可见多数出血 点、出血性梗塞或软化灶,病灶周围可出 现典型的环状出血点。
临床表现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多见炎性静脉窦血栓形成。
海绵窦血栓形成眼眶充血水肿
A 34-year-old woman with a 3-year history of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was admitted to the hospital with sore throat and headache that had lasted for 3 weeks. She had been receiving cyclophosphamide for lupus nephritis for the previous 2 years. On the eighth hospital day, she reported severe headache and bilateral pain and bruising of the eyes. A day later, proptosis developed, with severe chemosis and eyelid edema, and her pupils were bilaterally nonreactive to light on examination. A preliminary diagnosis of extensive intracranial venous thrombosis was confirmed 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上矢状窦血栓
乙状窦血栓
多为单侧,可无明显 临床症状。
当化脓性中耳炎或乳 突炎的患者出现败血 症的表现,则应考虑 有乙状窦血栓形成的 可能。
其主要症状为:颅内 压增高、嗜睡、复视 及头部静脉怒张,严 重者出现精神症状和 昏迷,病变对侧出现 不全偏瘫和锥体束征。
直窦血栓
很少见,常发生于感染、 外伤和脱水等情况。
MRI上矢状窦位置
下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下缘上 方1cm左右,呈弓 形向后走行,至小 脑幕的前缘处,与 大脑大静脉汇合延 续为直窦。 下矢状窦主要接受 大脑内侧面、大脑 镰及胼胝体的部分 静脉血,血流方向 也是由前向后。
直窦
自大脑大静脉与 下矢状窦汇合的 膨大起始,位于 大脑镰与小脑幕 的附着处,向后 直行,在枕内粗 隆附近与上矢状 窦汇合。 主要接受大脑 大静脉与下矢状 窦的静脉血。
MRV改变
直接征象:脑静脉窦血流 高信号缺失,或静脉窦的 边缘模糊,或静脉窦形成 不规则(反映再通)。
间接征象:病变以外有静 脉侧枝形成,出现其他途 径的引流静脉异常扩张
MRV: 静脉窦血栓形成不 受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 除显示大静脉窦外,对 MRI显示欠佳的直窦、大 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等 结构也能清晰显示,临床 实用价值很大。
腰椎穿刺:颅内压高于300cmH2O症状严重;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影像
CT检出率较低。 MRI可直接显示静脉窦和血栓,且脑静脉窦中血栓
有特异信号表现, 并对显示血栓后继发性病变的 敏感性较强。但MRI在显示直窦、大脑大静脉和大 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不敏感,对其诊断有一定的局限 性。 MRV对直窦、大脑大静脉、大脑内静脉等结构也能 清晰显示,而且不受血栓形成时间的影响。 MRI和MRV结合可提高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率, MRI和MRV是本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DSA检出率高,但有创伤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