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在农作物中的应用现状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可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抗逆性及品质,同时也能解决一些疾病,给人们带来更全面、更安全的饮食。
本文将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生产中的应用。
一、基因工程技术的概念基因工程技术,简称基因工程,是一种可以利用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知识研究、创造和改变基因的技术。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人们可以对生物体的遗传信息进行干预和改变,使其获得新的性状,并使生物器官功能得到改善。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中的应用1.提高生长速度和品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基因组进行改造,进而提高其生长速度和品质。
例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变玉米的淀粉性质,使其更易消化,达到优化营养的目的。
同样的,对大米的基因进行改造,可以使其更耐寒、抗旱和抗病,提高农作物的抗逆性能,进而提高大米的产量。
2.降低农药使用量农业生产中,常常因为病虫害的侵袭而使用农药,但常常有害于人体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癌症等身体疾病。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实现植物对虫害的自然防御能力,减少可避免的农药使用量和对环境的影响,使农作物的生产更为健康和安全。
3.提高生产效率和保证食品安全农业生产行业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和食品的品质,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能够实现对农作物基因的精细调控,进而实现对农产品中营养的定向培育,并提高生产效率。
三、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过程中的作用1.创造更多新的耐逆性物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造作物的基因,乃至创建更易适应环境、更耐逆性的物种。
例如,在亚热带地区,柑橘、水稻等作物常受到干旱、涝或贫瘠的土壤的侵害,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改造作物的基因,可以大幅度提高作物的适应能力,创造更多新的物种。
2.提高农作物品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口感及色泽等方面,这样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安全和品质得到了更全面的保障,不仅能够保证健康,还能够保证美食享受。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展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进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生物基因进行修饰,从而改良农作物品质和产量,有利于解决食品安全和粮食短缺等重大问题。
本文将介绍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展,并探讨其产生的影响和可能的风险。
一、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编辑和基因组编辑等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被用来编辑农作物的基因,从而改变它们的特性和质量。
农业领域中,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例子。
1. 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是指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到农作物中,使其具备更强的抗病、抗虫、耐旱、耐盐性和抗草药杀虫剂能力等特性。
转基因作物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比如,转基因大豆可以提高产量和含油量,转基因水稻可以提高抗虫能力和产量,转基因玉米可以增强抗虫能力和耐旱能力。
2. 基因剪切和编辑基因编辑技术可以实现精确地对基因进行操作,脆弱农作物的抗性可以得到改良,完全可以实现目标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修改。
这样可以避免传统的育种过程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系统资源。
同时,可以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增加农作物抗性,提高农作物品质。
例如,基因编辑可以通过减少光合作用中某些酶的活性,提高作物耐甘草抑制剂的效果,增加作物产量。
3. 育种筛选加速传统的育种方法需要较长时间,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使农作物种植和育种筛选过程变得更加快速和有效。
例如,从转基因野生烟草中学到的抗病基因经过简单的人工转化,可以传递给商业烟草,从而3年内研发出耐黑背风险的菲律宾烟草品种。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可能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是不可避免的进步,但随之而来的一些风险和影响也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首先是物种威胁。
基因编辑技术可用于对其他物种进行编辑,某些物种可能会消亡或者变异。
其次是异质性问题。
由于基因编辑技术只能够编辑个体的一部分,而不是所有的个体,导致编辑结果不同的个体之间产生了异质性,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影响。
基因工程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基因工程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玉米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以及对未来玉米产业的影响。
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抗虫害基因的导入玉米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常受到各种害虫的侵害,严重影响产量和品质。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科研人员将一些抗虫害基因导入到玉米中,使其具有抗虫害的能力。
目前,已经成功将妥布霉素、Bt毒素等抗虫害基因导入到玉米中,有效地提高了抗虫害能力,减少了农药使用,保障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耐逆转基因的应用逆境条件对玉米的生长发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玉米的逆境适应性。
通过导入抗旱、抗盐、抗病毒等耐逆转基因,科研人员成功提高了玉米在干旱、盐碱地以及病毒侵染等逆境条件下的生长能力,从而增加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改善了玉米的适应性。
(3)提高营养品质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研人员成功提高了玉米的营养品质。
导入丰富维生素A的β-胡萝卜素基因,使得玉米具有了更高的维生素A含量,对于缓解由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健康问题有很大的益处。
还有针对蛋白质、氨基酸等营养成分的基因改良,进一步提高了玉米的营养品质。
2. 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产业中的影响(1)提高抗逆性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玉米具备了更强的抗逆性,能够在干旱、盐碱地以及病毒侵染等逆境条件下继续生长,从而减少了因气候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产量损失,保障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2)降低农药使用通过导入抗虫害基因,基因工程技术成功降低了对玉米的农药使用量。
农药的大量使用对环境造成了污染,也会残留在食品中,对人体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
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降低了环境污染的风险,也使得玉米的食品安全性得到了提高。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研人员成功提高了玉米的营养品质。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与发展一、引言基因工程技术(Genetic engineering)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的组成或结构,从而在基因层面上实现对生物特性的修改和改良的技术手段。
在农作物育种中,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作物产量、抗逆性和改善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中的应用和发展。
二、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产量提高中的应用1. 转基因作物转基因作物是通过将外源基因导入到目标作物中,实现对其生长发育、抗病虫害等方面进行改良的一种方法。
例如,将爆米花菌的Bt基因导入玉米中,使其具备抗虫害性,提高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同样地,将拟南芥中的生长素合成基因转入水稻,使得水稻具有更快的生长速度和更高的产量。
2. 基因组选择基因组选择是通过对作物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进行分析,筛选出与目标性状相关的基因区域,从而实现选择和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育种效率,也避免了传统育种方法中的盲目性和随机性。
基因组选择技术在小麦、水稻等重要作物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突破。
三、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抗逆性改良中的应用1. 抗病虫害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成功导入一些植物来源的抗病虫害基因到作物中,从而提高了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
例如,将抗白腐病基因导入到土豆中,使得土豆对白腐病的抵抗力增强。
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减少农药的使用,减轻环境污染,还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2. 抗逆性通过转基因技术,科学家们也成功导入了一些耐盐碱、耐旱、耐寒等逆境相关基因到作物中,从而提高了作物的逆境胁迫能力。
例如,使水稻中的HVA1基因在非逆境胁迫下能够高表达,以提高其耐旱性。
这些抗逆性基因的导入有助于农作物在恶劣环境中存活和生长,提高了作物的稳定产量。
四、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作物品质改良中的应用1. 增强营养价值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科学家们可以向作物中导入一些增强营养价值的基因,如控制蓝光感受器基因的表达,提高蓝莓中花色苷类物质的含量,增强其抗氧化能力。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基因工程技术能够通过改变作物的基因,使其具有更好的抗病能力、生长速度更快、品质更优等优点,这对农业生产来说是具有极大的意义的。
一、基因工程技术能够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作物的基因,使得农作物能够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比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减弱农作物对病害的敏感度,增强其对干旱、旱涝等环境的适应性,从而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目前,已经有部分农作物利用了基因工程技术进行改良,例如转基因玉米、转基因大豆等,它们的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方式面临越来越多的病虫害威胁。
但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农作物可以被赋予更强的抗病能力和抗虫能力。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其他动植物的抗病基因转移到农作物里面,使其拥有更强的抵抗力,从而减少了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三、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应用于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价值。
例如,将某些植物的营养物质基因转移到其他作物中,可以使其含有更多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蛋白质等,从而提高了食用作物的营养价值。
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减少食物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如亚硝酸盐、重金属等,使食品安全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四、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用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例如,对于一些病虫害防治措施,往往需要大量的化学农药,这对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
但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从而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此外,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研发出更符合绿色环保要求的肥料,从根源上减少环境污染问题。
综上所述,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我们需要在继续推进研究工作的同时,重视对基因工程技术的社会环境影响的评估,努力让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更多地造福人类,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应用于作物育种

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及其应用于作物育种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为作物育种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可以用来改良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增强其抗逆性和适应性,以适应不同的环境和气候条件,从而提高其生产效率和质量。
一、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是指将人工合成的外源基因导入到植物体内,使它们成为植物遗传物质的一部分,从而产生新的生物学特性。
这项技术主要包括基因克隆、基因转移和基因表达三个方面。
基因克隆是指从某个生物体中提取出一个特定基因,并且将它在细胞层面上扩增成大量的复制品。
基因转移是指将克隆好的基因导入到一个新的寄主体(如人工合成的细菌或植物细胞)中,然后将其整合到寄主体染色体上,使其成为寄主体遗传物质的一部分。
基因表达是指导入的外源基因在寄主体的内部蛋白质合成机制中被转录成RNA和翻译成蛋白质,并且与寄主体的代谢和生长的相应环节相互作用。
相应地,基因工程技术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了A中的基因工程农业、基因工程药品、基因工程纺织品、基因工程能源和基因工程环境这五个方面。
我们这里介绍的是基因工程农业中的作物育种。
二、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通过植物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克隆和改造某些植物的基因,改变它们的遗传物质,因此以生成新的演化路径,从而增强它们的生长和生殖能力,增加作物产量的同时,提高作物的品质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以下是几个典型的案例:(一)抗虫昆虫作物农民在大规模种植一些农作物时,最需要解决的就是昆虫害虫的侵袭,研究表明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的方式再植物体中注入相应的基因也可以使得作物拥有相应的抗虫的能力。
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就成功地将一种有毒菌物用于改良玉米,这种菌物可以杀灭玉米螟,从而提高玉米收成。
另外,使用基因工程技术也在其他农作物(如玉米、棉花、大豆和水稻等)中注入抗虫基因的方法,也被研究出来。
(二)耐旱作物由于有许多地方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十分的复杂其给作物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而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最需要保证的就是足够的水分供应,但是在强旱的气候条件下,很容易让土壤水分十分的紧缺,而植物将不能得到足够的水分使得作物难以正常生长。
基因工程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

基因工程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基因工程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来产生特定性状的技术。
在农业领域,基因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农作物的育种中,玉米是其中一种广泛应用基因工程技术的作物之一。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玉米的产量、抗病性和适应性,帮助玉米在各种环境条件下获得更好的生长发育,提高农民的收益。
本文将介绍基因工程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潜在的影响和挑战进行探讨。
1. 提高抗性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帮助玉米抗病虫害,提高抗性。
可以通过转入Bt基因使玉米在抗虫害方面表现更佳。
Bt基因来自于一种名为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细菌,这种细菌产生一种称为Bt毒素的蛋白质,具有杀灭害虫的作用。
将Bt基因转入玉米中,可以使玉米产生类似的毒素,从而提高玉米对虫害的抵抗能力。
2. 提高耐逆性基因工程技术可以使玉米对抗逆境的能力得到提高,例如耐旱、耐盐、耐低温等。
通过转入与耐逆性相关的基因,可以使玉米在极端环境下也能够生长。
这样可以提高玉米的适应性,减少因为环境因素导致的产量下降和损失。
3. 提高产量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玉米的生长特性,使其产量得到提高。
通过转入相关基因,可以提高玉米的光合效率和养分吸收利用率,从而增加玉米的产量。
在现代农业中,提高作物的产量是非常重要的,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帮助玉米实现高产高效的生产。
潜在影响与挑战尽管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带来了许多潜在的益处,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争议。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玉米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同时也存在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
需要对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进行严格的监管和评估,确保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基因工程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还需要应对一些技术挑战。
基因编辑技术的引入为玉米育种提供了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技术挑战。
在基因编辑中,如何确保编辑的准确性、有效性,避免产生不良的副作用,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难题。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逐渐展现。
通过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可以增加产量、提高抗病虫害能力以及改善品质等方面的特性,从而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改变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
一、提高农作物产量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改良农作物的基因,使其具有更高的产量。
例如,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一些植物生长和发育的调控基因移植到其他农作物中,从而促进其生长速度和充实度,使得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
此外,还可以通过调控农作物中的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提高养分吸收效率,进而增加产量。
二、提高农作物抗病虫害能力基因工程技术能够使农作物获得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减少农作物因病害而带来的损失。
通过向农作物中导入抗病虫害基因,可以增加其抗病虫害的能力,从而减少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作物对环境的污染,并提高农产品的品质。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通过提高农作物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增加其抗逆性和适应性,提高其抗灾能力,减少因灾害而导致的损失。
三、改善农产品品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帮助改善农产品的品质。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调控农作物中的代谢途径和生物合成途径,从而改变农产品的味道、色泽、香气等方面的特性。
例如,通过改变水果中的酸度和甜度的比例,可以使其口感更加丰富和美味。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改变农产品中的营养成分,使其更加健康和营养丰富。
四、提高农作物适应环境的能力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帮助农作物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向农作物中导入耐旱、耐寒等逆境相关基因,增加其对逆境的抵抗能力,提高其生存和生长的能力。
此外,基因工程技术还可以通过调控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相关基因,提高农作物的适应性和适应范围,使其能够在更广泛的环境条件下生长和发育。
总结起来,基因工程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
通过改变农作物的基因,可以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增加抗病虫害能力以及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从而为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改变和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工程在农作物中的应用现状以及争议彭林杰(南山学院 2013级南山班学号:2013111029)摘要:基因工程是在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综合发展基础上于20世纪70年代诞生的一门崭新的生物技术科学,到现在基因工程已发展了40多年的时间。
基因工程已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特别是我们的饭桌上转基因食物大放异彩,在某种程度上这到底印证了基因工程在农作物培育中具备其独特的优势,但赞同与争议并存,有人欢喜有人忧,到底转基因作物不是天然存在于自然界的,它对于人体与环境的好与坏并不明确。
关键词:基因工程农业作物培育争议Application status of genetic engineering in crop and dispute Abstract:Genetic engineering is a new biological technology in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molecular biology and molecular genetics basis in twentieth Century 70's birth, to the present gene engineering has developed over 40 years of time.Gene engineering has entered our daily life imperceptibly.Especially our table of genetically modified food shine. To some extent this really confirms the genetic engineering has its unique advantages in crop production .But agree with controversy, some people happy about, whether genetically modified crops are not natural exists in the nature, it is for the human body and the environment is good or bad is not clearKed words: genetic engineering Agricultural crops dispute1基因工程的应用现状基因工程顾名思义就是在基因水平上的改变物种的原有的基因序列,通过导入新的基因片段或者使物种中的某些基因沉默不表达,以使物种获得新的表现性状或使物种的某些有害和不利的性状不表达。
转基因技术的方法主要有病毒介导法,化学物质诱导法,电激穿孔法,脂质体法,显微注射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
通过把来自不同生物的基因同有自主复制能力的载体DNA在体外人工连接,构成新的重组的DNA,然后送到受体生物中去表达,从而产生遗传物质的转移和重新组合。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的转基因手段,可以将新品种培育的时间大大缩短。
传统的育种方法,需要七、八年时间才能培育一个新的品种和一种全新的农作物品种,而转基因技术可以将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以目前基因育种的出发目的为线索,主要概述一下目前基因工程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1.1抗病毒如植物的病毒病引起的草毒品种退化问题、马铃薯的退化、小麦黄矮病等,能够用基因工程来解决,病毒有自己的遗传物质,病毒进入植物细胞后迅速滋生,数量达到10 5 时,植物细胞就死掉,此后病毒再向邻近植物细胞扩散。
生物工程在植物中做的就是把病毒的遗传编码重组到植物体内,植物便具备了病毒的遗传物质。
这时如果再用病毒感染这株植物时,病毒就会以为自己的伙伴已在植物里面,便不再对植物进行感染。
依据病毒的这种特点,有的菜农就往西红棉上喷施一些弱病毒,以少量的丧失换取大的收获。
[1]1.2抗逆植物的抗逆性是指植物具有的抵抗不利环境的某些性状;如抗寒,抗旱,抗盐,抗病虫害等。
自然界一种植物出现的优良抗逆性状,在自然界条件下很难转移到其他种类的植物体内,主要是因为不同种植物间存在着生殖隔离。
目前,植物的抗逆性主要集中于抗旱,抗寒,耐盐碱方面。
1.2.1抗寒性植物抗旱性的各相关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及其在抗旱基因工程上的应用现状.干旱是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一个最重要的逆境因子.人们对植物的抗旱性进行了多层次研究,并从各种生物中鉴别和定位了几十种与提高抗旱性相关的基因,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植物的抗旱性奠定了基础.近年来,人们发现了更多的抗旱基因,对已知抗旱基因也有了更深入的研究,并成功转化了多种不同类型的植物,提高了其抗旱能力.[2]1.2.2抗寒性冷敏感植物在遭受低温胁迫时,细胞内环境脱水、结晶,从而造成细胞物理性损害或死亡。
低温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及地域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提高冷敏感植物的抗寒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在对于转基因提高作物的耐寒性的方法各异,效果也不尽相同。
用得较多的是抗冻蛋白基因。
对抗冻蛋白基因的研究表明,将这些基因转入冷敏感植物可以明显提高植物抗寒性.[3] 抗冻蛋白在水结冰的过程中起抑制作用,保持水溶液的稳定性,从而使生物适应低温环境[4]1.3改良农产品品质改良农产品的品质是目前转基因作物应用最广的方面,研究人员期望通过改变农产品的品质来获得我们所需要的优质食物食物,达到优化人们均衡膳食的需求。
转基因作物具有一系列的优势: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转基因农作物能高效利用土地,增加其产量和质量;提高粮食品质,增加粮食营养,转基因技术可通过基因改造增加食品的种类和内部营养成分百分比;保护环境,保障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增加农作的安全性。
[5]因此,通过转基因来改变农产品品质越来越受到食品科技工作者的亲睐。
1.3.1改良大豆蛋白质结构在大豆蛋白中,有90%左右为球蛋白,因此通过转基因技术农杆菌导入法将能够合成右蛋白基因导入到受体细胞中,能有效提高大豆蛋白总含量。
通过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大豆缺乏氨基酸的表达基因导入到大豆受体中去,以改善大豆蛋白质中氨基酸不均衡的现象及降低大豆过敏的几率[6]-[7]1.3.2提高小麦直链淀粉的含量小麦籽粒中大约2/3的成分由淀粉组成,又可分为两类:线形的直链淀粉和高度分支的支链淀粉。
在普通小麦淀粉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一般在25%左右。
直链淀粉特有的分子结构导致了其特有的理化性,质、加工性能和应有价值。
可从淀粉长链的非还原末端切下一寡糖片段(6~7个葡萄糖残基),再将该片段转移到淀粉连中1个葡萄糖残基上,以寡糖游离的Cl与葡萄糖残基的C6羟基结合[8],生成oL-1,6糖苷键(分枝点形成),形成分枝,该分枝可在淀粉酶的作用下延伸。
进而提高直链淀粉的含量。
2关于转基因作物的争吵从未停止虽然转基因作物表现出了相当优良的生物特性及商业价值,但是从转基因作物诞生之日起,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
特别是随着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国际贸易量的不断增加,以及近几年发生在欧洲的食物灾难,使得人们对于转基因产品更显敏感,争论和分歧也日渐扩大。
究其争论焦点,主要有以下几个:2.1转基因作物对生态环境的潜在影响关于转基因植物与环境生态平衡的相关性的问题,我们一直没有很明显的证据来保证转基因植物不会改变原有的生态平衡,反而是出现不少转基因植物对于原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的反面案例,所以转基因作物对人类的利与弊的权衡关系任然不明确,不少专家学者对转基因植物种植范围逐年增加表示担忧。
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方面: (1)外源基因插入到受体植株前,没有对受体植株的生物学特性有深入的了解,如:杂草特性、传粉机制、代谢途径等。
(2)对外源基因((包括目的基因和标记基因) 在新的遗传背景下将会出现怎样的相互作用进行缺乏深入的科学研究,外源基因是否能在受体植株中安全表达任然是未知数。
(3)对植物抗性机理的研究,没有经过合理的试验设计和严密科学的试验程序,为风险评估积累足够多的数据。
(4)转基因植物释放前,缺少对其生境进行全面的科学调查,包括原有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以及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缺少评估转基因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提供本底资料。
(5)对商业化大面积释放转基因植物的生态风险没有长期而又全面的监测研究,不能建立对转基因植物的科学信任机。
[9]2.2转基因食物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据统计,到2O00年仅在欧洲,转基因产品的市场就达到2780 亿美元之巨,其中70%来自于农业和食品业。
在经济效益面前,转基因作物被大量种植,但大家似乎都忘了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到底如何。
事实上,由遗传工程技术所改良的植物可能给人体健康造成的直接危害是很小的。
但是,由于转基因作物可能最终要加工成为食品,这些食品就有可能给人的健康带来危害。
转基因植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主要可以归纳成为转基因植物生产的食品可能引起过敏反应以及生活在人体中的细菌可能从转基因植物的标记基因获得抗药性性状等。
[10]3结语毫无疑问,目前转基因植物的商业化种植,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与急剧增加的人口数量与有的粮食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有效的缓解。
由于现代学技术的局限性,还不能准确地预测转基因植物带来的生态风险,大多数试验结果都是在实验室条件下得出的,这与自然环境下的情况存在明显不同,甚至许多结论都是根据理论原理推理出来的。
所以转基因工程应用于作物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1】张永恩,李潮海,王群中国农学通报 2004, 20(6)【2】生物工程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北方园艺2012(13):59~6【3】张振华,卢孟柱,王义强,陈介南中国农学通报 2011 27(9)342-343【4】SandveSR,KosmalaA,RudiH,etal.Molecularmechanismsunderlingfrosttolerancei nperennialgrassesadaptedtocoldclimates[J].PlantSci,2011,180(1):69-77.[4] 【5】高莉.专利法视阈下转基因农产品安全保障的三重维度[J].江苏农业科学,2013,第12期【6】王继磊,刘迪秋,丁元明,葛锋,李文娴,田荣欢. Bt转基因抗虫植物研究进展[J] 生物学杂志. 2010(04)【7】冯涛,孙聪姝,刘丽君,祖伟,韩天富. 大豆遗传转化的研究进展及在农业上的应用[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2(03)【8】赵越,吴艳芬(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济南(250100))出处: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 2012 第4期【9】王伟伟林业调查规划[J] 2007.32 (4):61—64【10】吴建平,马彬云论坛 2002 31(6)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