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饪化学.ppt

合集下载

烹饪与化学上课用ppt

烹饪与化学上课用ppt

2.合成食用色素 化学合成食用色素有价格低廉、色泽鲜艳、着
色稳定性高、色彩多样等特点,广泛被食品企业所 使用。这些合成色素如果食用过量,会引起人体慢 性中毒、畸形,甚至致癌等症状。由于毒理方面的 原因,合成的食用色素使用受到很多限制,而且不 断被淘汰。
食物的色素主要有天然色素、 合成色素和人工着色物质三类。
• 1.天然食用色素----指未加工的自然界的花、果和 草木的色源。常用的天然食用色素主要有:
• (1)红曲色素—用乙醇浸泡红曲米所得到的液体红色 素。可直接用于红香肠、红腐乳、各种酱菜及各种糕 点的着色。
• (2)姜黄素--从姜黄茎中提取的一种黄色色素。由于 具有稳定性好、着色力强、色泽鲜亮等特点,广泛作 为食品的着色剂使用。资料显示:姜黄素能抑制实验 动物皮肤癌、胃癌、十二指肠癌、结肠癌及乳腺癌的 发生,显著减少肿瘤数目,缩小瘤体大小 。
涂层易被破坏,不能与金属配
易清洗用油
有机化合物涂层在使用过程中
逐渐进入人体危害人体健康
• 因铝盐有毒,酸、碱、盐对铝都 有腐蚀作用,使用铝锅时需小心 。在铝锅里存放菜肴的时间不宜 过长,不要用来盛放醋、酸味食 物、碱水和盐水。均加重铝的溶 出。
• 使用不锈钢产品时不可烹饪酸碱 性食物,不宜久放醋、盐、酱油 、菜汤等,不能用来煮煎中草药 。
水迹,保持其清洁光亮;(2)盛放食物或水 不要过夜;(3)金属类锅若有轻微锈迹可用 些食醋擦洗;(4)做不同的菜,用不同的锅 ;(5)不要突然冷却处于高温中的锅,以免 缩短使用寿命;(6)发现家里的锅腐蚀严重 ,就要赶快把锅换掉;(7)提倡几种锅定期 轮换使用,如3个月交换一次,切忌长年累月 使用同一种锅。不用时将炊具涂上油膜。
合专家委员会日前警告公众关注食品中的丙烯酰胺, 呼吁采取措施减少食品中的丙烯酰胺含量,确保食品 的安全性。

烹饪化学.ppt

烹饪化学.ppt
而蔬菜中的无机盐又是人类获得无机物质营 养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生物体内已经发现 的,为人体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如Fe、 Zn,Mn、Mo、Co等更是引人注目。
无机盐变化的几种形式:
流失:植物及动物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即收缩, 汁液被分离出来,其中可溶性的碱金属盐类随汁 液流出,而钙、镁等盐类在酸性时也被溶解出来。 如白菜在煮沸四分钟时,钙,磷的损失率,经测 定,若全叶煮沸可达:Ca l6%,P46%;若切断 煮沸:Ca25%,P53%。
蛋白质变化几种形式:
变性作用 →适度变性--改善口感,易于消化 →过度变性--口感不佳,营养损失 胶凝作用 →形成半固态物质--豆腐、蛋羹 羰氨反应 →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
4、糖类的变化
糖亦称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 有机物质。
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一般占植物干重的 50~80%;而在动物体中的含量,仅占动 物干重的2%以下。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1、水分的变化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命现 象都必须在水参与下才能完成。
在大多数生物体内,水分的含量都超 过任何一种物质成分,通常可占体重 的 2/3左右。
水在生物体内不同部位其含量差异也 很大。
水分变化的几种形式:
吸水:烹调过程中添加水。如干货的涨 发;
5、脂肪的变化
脂肪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
在常温下,植物脂肪为液体,一般习 惯称为油;动物脂肪在常温下一般为 固体,称为脂。
脂肪是由甘油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 类,油脂的性质与其中所含脂肪酸的 种类关系甚大。
脂肪变化的几种形式:
溶出:肉类、鱼类等的脂肪组织,在 加热时,一部分脂肪游离出来,如果 丢弃汁液,这部分脂肪将损失掉。
烹饪化学

烹饪化学教案课件

烹饪化学教案课件
烹饪化学的重要性
烹饪化学有助于我们理解食物在烹饪 过程中的变化,掌握食物的成分和性 质,从而更好地控制烹饪过程,制作 出更加美味和营养的食物。
烹饪化学的主要内容
食物的成分
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选择
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维 生素和矿物质等,了解这些成分的性 质和变化是烹饪化学的基础。
了解食品添加剂的性质、作用和使用 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控制食品的 质量和安全。
焦糖化反应
糖在高温下发生反应,产 生焦糖和深色物质,为食 物带来特殊的色泽和口感 。
酯化反应
脂肪和酸在加热过程中发 生反应,产生酯类物质, 为食物带来香气。
烹饪过程中食材的营养成分变化
蛋白质变性
加热会使蛋白质结构发生变化, 使其更易消化和吸收。
淀粉糊化
加热会使淀粉颗粒膨胀和破裂,使 其更易消化和吸收。
03
烹饪过程中的化学 变化
热能对食材的影响
热能可以改变食材的 物理状态,如加热使 食物软化、煮熟等。
热能可以破坏食材中 的酶活性,从而影响 食物的口感和营养价 值。
热能可以促进食材中 的化学反应,如蛋白 质变性、淀粉糊化等 。
烹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
美拉德反应
在加热过程中,食物中的 氨基酸和糖发生反应,产 生褐变和香味。
感更加丰富。
色彩搭配
03
根据食材的颜色特点,进行合理的色彩搭配,使菜肴更具视觉
美感。
如何保持食材的营养成分
新鲜度
选择新鲜优质的食材,避免使用过期变质的食材,以保持营养成 分。
烹饪方式
采用合理的烹饪方式,如蒸、煮、烤等,以减少营养成分的流失。
烹饪时间
控制烹饪时间,避免长时间高温加热,以保持食材的营养成分。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24讲)PPT教案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24讲)PPT教案
第34页/共40页
七、涩味及涩味原料
在烹饪和食品工业中,涩味属于异味,也是一种 不作用于味蕾,而是刺激到触觉的末梢神经所引 起的感觉,即是作用于口腔粘膜(尤其是舌粘膜) 引起粘膜蛋白质凝固而产生的一种收敛性的感觉 。 典型的食物模型是未成熟的柿子。 许多未成熟的水果和某些蔬菜(菠菜、竹笋等)常 有涩味感。 无机物中的明矾是典型的涩味物质。
第24页/共40页
4、其他咸味剂
第25页/共40页
五、辣味及辣味物质
1、呈味机理 ➢辣味刺激的部位在舌根部 的表皮,产生一种灼痛的感 觉,严格讲属触觉 ➢辣味物质的结构中具有起 定味作用的亲水基团和起助 味作用的疏水基团
第26页/共40页
热辣味 指在口腔中引起的一种烧
灼的感觉,呈味物质在常温 下不刺鼻,在高温加热时也 能刺激咽喉粘膜,说明这种 具有热辣味的物质在常温下 挥发性不大。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第 24讲)
会计学
1
第二节 基本味道及其呈味机理
第1页/共40页
一、酸味及酸味物质
1、 酸味的机理
➢ 酸味是由H+刺激舌粘膜而引起 的味感,H+是定味剂,A-是助 味剂
➢ 在同样的pH值下,有机酸比无 机酸的酸感更强
➢ 多数有机酸具有爽快的酸味, 而多数无机酸一般具有不愉快 的苦涩味,极不适口,所以, 通常无机酸不被用作酸味剂
第16页/共40页
蜂蜜在烹调中是常用甜味剂,应用于糕点和风 味菜肴的制作中。它不但有高雅的甜度,而且营 养价值也很高,还是传统的保健食品。 由于蜂蜜中转化糖有较大的吸湿性,所以用蜂 蜜制作的糕点质地柔软均匀,不易龟裂,而且富 有弹性。 但在酥点中不宜多用,否则制品很快吸湿而失 酥。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

烹饪化学第三版全套教学课件
1、分类:
一、天然色素
动植物色素 微生物色素 矿物性色素
第2页/共19页
2、特点: 对人体健康无害,色调自然协调,还
有许多色素具有一定的营养或药理作用。 着色效力差、易变色、价格高、不易
保存等。
第3页/共19页
3、目前规定使用的天然色素: 虫胶色素、姜黄素、叶绿素铜钠盐、
辣椒红素、红曲色素、甜菜红、β-胡萝 卜素、胭脂树抽提物、焦糖色。
三、调色 1、保色:
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保护原料原有的颜 色。
第13页/共19页
2、变色: 利用烹饪过程中物料的颜色变化。
第14页/共19页
3、对色: 添加各种色料调配而成。
第15页/共19页
4、明油良色: 利用薄层油脂增加色彩效果。
第16页/共19页
四、配色
烹饪过程中常采用的仿真手段,例如用南瓜 或胡萝卜代替蟹黄
第8页/共19页
诱惑红 可用于糖果包衣,最大使用量0.085g/kg,用 于冰淇淋、炸鸡调料最大使用量为0.07g/kg
日落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料、 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装、西瓜 酱罐头、青梅、乳酸菌饮料、植物蛋白饮料、 虾(味)片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衣、 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淇淋最大 使用量为0.09g/kg。
第9页/共19页
柠檬黄 可用于高糖果汁(味)或果汁(味)饮 料、碳酸饮料、配制酒、糖果、糕点上彩 装、西瓜酱罐头、青梅、虾(味)片、渍 制小菜最大使用量0.10g/kg;用于糖果包 衣、红绿丝最大使用量0.20g/kg;用于冰 淇淋最大使用量为0.02g/kg;植物饮料、 乳酸菌饮料最大使用量为0.05g/kg。
第10页/共19页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子课件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子课件

腌制、发酵等非热加工方 法
这些方法通过酶或微生物的作 用改变食材成分和风味。但腌 制过程中可能产生亚硝酸盐等 有害物质,需控制加工条件和 时间。
22
综合评价
不同烹饪方法对食材成分的影 响各有利弊,应根据食材特性 和烹饪目的选择合适的烹饪方 法。同时,注意控制加工条件 和时间,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和营养损失。
烹饪化学完整版全套PPT电 子课件
2024/1/27
1
contents
目录
2024/1/27
• 烹饪化学基础概念与原理 • 食材中水分、矿物质及维生素 • 食材中蛋白质、脂肪和糖类 • 烹饪过程中色香味形成原理 • 烹饪方法对食材成分影响 • 现代技术在烹饪化学中应用
2
01
烹饪化学基础概念与 原理
16
呈香物质及其相互作用
呈香物质种类
包括醇类、醛类、酮类、酯类等 挥发性化合物,以及含硫化合物
等。
相互作用机制
呈香物质在烹饪过程中挥发、氧 化、还原等反应,形成独特的香 气组合,如酯化反应产生的果香
、美拉德反应产生的肉香等。
影响因素
食材种类、烹饪温度和时间、调 料使用等因素都会影响呈香物质
的产生和相互作用。
维生素的生理功能
促进生长发育、维持正常 生理功能、保护细胞免受 氧化损伤等。
10
03
食材中蛋白质、脂肪 和糖类
2024/1/27
11
蛋白质结构与性质
2024/1/27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
氨基酸、肽链、多肽
蛋白质的高级结构
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结构
蛋白质的性质
两性、胶体、变性、沉淀等
12
脂肪组成与性质
脂肪的基本组成

烹饪化学教案PPT

烹饪化学教案PPT
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不同的食品含量不同,称为食品的一般化学成分。

二、烹调过程中的食品成分变化




食物的烹调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成分的变化是多 种多样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而成分的损 失程度也不相同。 烧、盐渍时水分损失大。 脂肪在加热时部分流出。 蛋白质在受热时一般损失较少。 在蒸煮食品时,可溶性成分(盐类、糖类、维生素 等)、呈味成分等的一部分转移到煮汁中。

糖类变化的几种形式:
焦糖化反应:糖类在加强热(熔点以上)时, 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会变为深色物 质,即发生焦糖化,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加 速这种变化。 羰氨反应:糖类在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 加热时,糖类的羰基与氨基可结合形成褐 色物质,故称羰氨反应。 它们都可给食品带来美好的色泽和风味, 但亦可给食品带来不良影响。
二、《烹饪化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给烹饪带来的
影响 →→→正面和负面

1、研究烹饪原料及产品中的物质成分 与烹饪加工相关的重要性质(包括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 形成和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及 营养价值所起的作用。
2、研究在烹饪加工中食品物质成分的
相互作用规律和对这些规律加以利用 和控制的方法,即如何利用这些规律 或控制这些规律。
6、维生素的变化
烹调加工时损失最大的是维生素类, 各种维生素中以维生素C最易受破坏。 维生素损失的大致顺序为: 维生素C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 素A>维生素D >维生素E

溶解--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大 氧化--金属、酶、热、光、PH

7、色、香、味的变化
天然、人工(--着色、调香、入味) 颜色变化--蔬菜、肉类、焙烤食品→→ 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 香气变化-- 滋味变化--

烹饪化学教案ppt课件

烹饪化学教案ppt课件

不同菜系的烹饪化学特点
中式菜系
中式菜系注重火候和调味的运用,烹饪过程中常使用蒸、煮、炖、炒等多种方法。这些方 法对食物的化学成分和口感都有不同的影响,因此中式菜系的烹饪化学特点在于掌握火候 和调味技巧。
西式菜系
西式菜系注重食材的原味和口感,烹饪方法以烤、煮、煎、炸为主。西式菜系的烹饪化学 特点在于掌握食材的搭配和烹饪过程中的温度控制,以保留食材的原味和营养价值。
调味料的作用原理

盐能降低溶液的冰点,使食材保 持水分,提高口感。同时,盐还 能与食材中的氨基酸反应,产生
鲜味。

糖能与食材中的氨基酸反应,产生 甜味。此外,糖还能在高温下发生 褐变反应,产生香气。

醋中含有醋酸,能软化食材中的钙 、镁等矿物质,使其更容易被人体 吸收。同时,醋还能抑制细菌生长 。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食材中的碳水化合物是烹饪过 程中重要的能量来源,如淀粉
和糖。
脂肪
脂肪可以为食物提供丰富的口 感和风味,同时也有助于人体
吸收脂溶性维生素。
蛋白质
蛋白质是构成食材细胞和组织 的主要成分,对于食材的质地
和口感有重要影响。
维生素与矿物质
这些微量营养成分对于维持人 体正常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食材中的水分与温度
印度菜系
印度菜系注重香料和香草的运用,烹饪过程中常使用咖喱、肉桂、丁香等香料。印度菜系 的烹饪化学特点在于掌握香料和香草的搭配和烹饪技巧,以制作出具有独特风味的菜肴。
烹饪化学与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是烹饪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了解烹饪 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和食物变质的原因,能够帮助厨师选择正 确的保存方法和烹饪方式,以避免食物中毒和其他食品安全 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它们都可给食品带来美好的色泽和风味, 但亦可给食品带来不良影响。
糖类变化的几种形式:
淀粉的糊化与老化:淀粉受热即糊化,粘 性变大,消化容易;陈放时会出现老化现 象,水分减少,硬度变大,不易消化。
纤维素软化:蔬菜类细胞膜中的半纤维素、 果胶质、粘质等热煮时即吸水软化便于消 化。
多糖凝胶的形成:琼脂、果胶等在一定条 件下可以形成凝胶。
热氧化:一般加工时脂肪不发生质的 变化,但过度加热则不饱和脂肪酸可 氧化分解,生成过氧化物、酸、醛等, 对消化器官是有害的。
脂肪变化的几种形式:
热聚合: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甚多,在强热 下,当温度高于300℃时,会发生聚合作用,而 使其粘度增加,而且.增稠速度很快。游离脂 肪酸在加热到高于300℃时也发生热聚合作用。
二、《烹饪化学》的研究内容
结构和性质及其变化给烹饪带来的
影响 →→→正面和负面
1、研究烹饪原料及产品中的物质成分 与烹饪加工相关的重要性质(包括物 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这些性质对 形成和保持食品的色、香、味、形及 营养价值所起的作用。
2、研究在烹饪加工中食品物质成分的 相互作用规律和对这些规律加以利用 和控制的方法,即如何利用这些规律 或控制这些规律。
和技能。
思考题
1、简述烹饪化学研究的内容。 2、结合自己已有的专业知识,举例说明烹
饪化学对烹饪科学的发展的重要性。 要求: (1)学习过程中,注意体会、理解。 (2)作为学年论文,题目自己拟定。 (3)文稿打印,期末之前交。 (4)计入期末成绩。
第二节
食品的一般化学成分 及其在烹调过程中的
3、研究形成和保持烹饪产品的色、香、味、 形的基本知识。
4、研究提高营养成分使用价值或减少营养 成分损失的因素、条件及确定合理烹调工 艺方法的原理。
三、开设《烹饪化学》的目的
1、掌握食品成分在加工过程中的变化规律。 2、为能动地控制和变革烹调工艺技术条件
和方法奠定必需的理论基础。 3、掌握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基本科学方法
素A>维生素D >维生素E
溶解--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大 氧化--金属、酶、热、光、PH
7、色、香、味的变化
天然、人工(--着色、调香、入味) 颜色变化--蔬菜、肉类、焙烤食品→→
酶促褐变、非酶促褐变 香气变化-- 滋味变化--
思考题
1、食品中的一般化学成分包括哪些? 2、简述食品一般化学成分在烹调过程
变化概述
一、食品的一般化学成分
水分 无机盐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不同的食品含量不同,称为食品的一般化学成分。
二、烹调过程中的食品成分变化
食物的烹调方法是各式各样的,成分的变化是多 种多样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而成分的损 失程度也不相同。
烧、盐渍时水分损失大。 脂肪在加热时部分流出。 蛋白质在受热时一般损失较少。 在蒸煮食品时,可溶性成分(盐类、糖类、维生素
是生命运动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在人类 的膳食中,来自糖类的能量占60~70%。
糖类变化的几种形式:
焦糖化反应:糖类在加强热(熔点以上)时, 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会变为深色物 质,即发生焦糖化,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加 速这种变化。
羰氨反应:糖类在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 加热时,糖类的羰基与氨基可结合形成褐 色物质,故称羰氨反应。
而蔬菜中的无机盐又是人类获得无机物质营 养的重要来源,特别是在生物体内已经发现 的,为人体所必需的14种微量元素,如Fe、 Zn,Mn、Mo、Co等更是引人注目。
无机盐变化的几种形式:
流失:植物及动物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即收缩, 汁液被分离出来,其中可溶性的碱金属盐类随汁 液流出,而钙、镁等盐类在酸性时也被溶解出来。 如白菜在煮沸四分钟时,钙,磷的损失率,经测 定,若全叶煮沸可达:Ca l6%,P46%;若切断 煮沸:Ca25%,P53%。
等)、分的变化
水是生物体的主要成分,一切生命现 象都必须在水参与下才能完成。
在大多数生物体内,水分的含量都超 过任何一种物质成分,通常可占体重 的 2/3左右。
水在生物体内不同部位其含量差异也 很大。
水分变化的几种形式:
吸水:烹调过程中添加水。如干货的涨 发;
增加:有时成品中也有无机盐增加的情况,如用 硬水煮饭钙、镁会增加,用铁锅时,铁也会增加。
污染:水污染、土质污染、空气污染、烹饪器具 污染都会使烹饪原料及成品中的有毒元素增加, 造成污染。
3、蛋白质的变化
蛋白质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物质,是生物 体系生命现象的体现者。
一般动物体内含蛋白质较多,如牛肉含 15~21.5%,鸡蛋含13.4%,猪肉含 13.3~18.5%。植物体的蛋白质多积聚于 贮藏养料的种子部分,如大豆含蛋白质多 至33.4~40%,小麦含13.0%,马铃薯含 2.0%,菠菜1.8%。新鲜植物的组织中一 般只有0.5~3%。
热分解:温度超过350~360℃后可分解为酮类 和醛类。
热变性(氧化、分解、聚合)的脂肪不仅味感 变劣,而且丧失营养,甚至还有毒性。所以, 烹调工艺中要注意控制油温是必要的。
6、维生素的变化
人体对维生索的需要量极少,它不能供给人体 热能和构成组织,但它是调节有机体的新陈代 谢所必需的有机化合物。如果缺乏它,人体就 会相应地产生各种疾病——维生素缺乏症,严 重时可致死亡。
维生素的种类,一般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 性维生素两类。属水溶性者主要有B族(包括 B1、B2、B5、B6、泛酸,生物素,叶酸和B12) 和维生素C等,属脂溶性者主要有维生素A、 D、E、K和硫辛酸等。
6、维生素的变化
烹调加工时损失最大的是维生素类, 各种维生素中以维生素C最易受破坏。
维生素损失的大致顺序为: 维生素C >维生素B1 >维生素B2 >维生
蛋白质变化几种形式:
变性作用 →适度变性--改善口感,易于消化 →过度变性--口感不佳,营养损失 胶凝作用 →形成半固态物质--豆腐、蛋羹 羰氨反应 →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
4、糖类的变化
糖亦称碳水化合物,是自然界中最丰富的 有机物质。
主要存在于植物中,一般占植物干重的 50~80%;而在动物体中的含量,仅占动 物干重的2%以下。
中所发生的变化。 3、根据自己已有知识,举例说明在烹调
加工中的色、香、味的变化。
烹饪化学
主讲教师:田秀红
简 第一章 介绪论
第二章 水和无机盐 第三章 脂类 第四章 糖类 第五章 蛋白质 第六章 维生素 第七章 酶 第八章 风味化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烹饪化学研究对象和内容
一、《烹饪化学》的研究对象
烹饪原料及产品→→→
自然界一切与吃有关的物质
5、脂肪的变化
脂肪分为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
在常温下,植物脂肪为液体,一般习 惯称为油;动物脂肪在常温下一般为 固体,称为脂。
脂肪是由甘油与高级脂肪酸形成的酯 类,油脂的性质与其中所含脂肪酸的 种类关系甚大。
脂肪变化的几种形式:
溶出:肉类、鱼类等的脂肪组织,在 加热时,一部分脂肪游离出来,如果 丢弃汁液,这部分脂肪将损失掉。
保水:有些过程则需要保护原料水分。 如肉食品原料的挂糊上浆,目的是保护 原料中的水分不丢失;
脱水:有的过程又要脱去不必要的水。 如盐渍和焯水等方法, 目的是为了除
2、无机盐的变化
构成生物体的元素已知有50多种,除少量元 素参与有机物的组成外,大多数元素均以无 机盐即电解质形态存在。
虽然无机盐在生物体内的总平均含量不超过 5%,但却是不可缺少的成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