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关于昌宁茶叶的调查报告

关于昌宁茶叶的调查报告

关于昌宁茶叶的调查报告摘要本调查报告旨在对昌宁茶叶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其种植、加工和市场销售情况,并对其质量和市场潜力进行评估。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和采访茶叶行业专家,我们发现昌宁茶叶具有独特的品质和较高的市场需求,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需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推进其发展。

一、引言茶叶是中国传统的名优产品之一,昌宁茶叶作为云南省的特色茶叶之一,在近年来逐渐受到市场的关注。

昌宁茶叶以其独特的种植环境和工艺特点而闻名,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独特的口感,已成为许多茶叶爱好者的首选。

二、昌宁茶叶的种植与加工昌宁茶叶主要种植于云南省的昌宁县,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昌宁茶园的茶树生长快速且茶叶品质优良。

种植过程中,农民注重茶树的管理和病虫害的防治,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防治的方法,保证茶园的健康生长。

昌宁茶叶的加工工艺主要包括采摘、萎凋、杀青、揉捻、烘焙等步骤。

在这些步骤中,采摘的时间、萎凋的掌握和杀青的处理都对茶叶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手工加工方式使得昌宁茶叶保留了其独特的香气和风味。

三、昌宁茶叶的品质与口感昌宁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而受到茶叶爱好者的喜爱。

首先,昌宁茶叶具有浓郁的香气和鲜爽的味道,喝起来回甘生津,带有淡淡的花香。

其次,昌宁茶叶富含茶多酚、咖啡碱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对身体健康有益。

最后,昌宁茶叶的汤色清亮,叶底均匀齐整,展示了其精细的加工工艺。

四、昌宁茶叶的市场销售情况目前,昌宁茶叶的市场需求逐渐增加。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关注健康生活方式,并愿意购买高品质的茶叶产品。

昌宁茶叶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感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

同时,昌宁茶叶也通过电商平台和传统销售渠道进行市场销售,确保了产品的普及和推广。

然而,昌宁茶叶的市场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昌宁茶叶的供应量有限,无法满足高速增长的市场需求。

其次,因为昌宁茶叶的知名度不高,消费者对其了解程度有限,需要加大市场宣传和推广力度。

此外,茶叶行业的竞争激烈,昌宁茶叶需要与其他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昌宁县发展现代农业的 现状与对策

昌宁县发展现代农业的 现状与对策

经营的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和家人的消费需要, 商品 率较低,农民收入也不高。 现代农业是商品农业、 市 场农业,是为实现商品交换价值和社会价值而生产, 商品率较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较高。 1. 2 生产手段科学化 传统农业往往技术手段、 物质装备落后, 主要以 人力、畜力和各种手工工具为主, 劳动生产率低。 现 代农业是用现代物质技术武装起来的农业, 科技在农 业领域广泛应用,劳动生产率高。 1. 3 生产方式集约化 传统农业是在一定的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少的劳动 和物资,依靠土壤的自然肥力来生产产品, 技术比较 落后,资金等物化劳动较少的粗放式经营。 现代农业 是在同一经济范围内, 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 要
2
2. 1
昌宁县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农民整体素质较低,科技文化吸纳力弱 近年来,昌宁县通过开展绿色证书培训、 科技惠
1
1. 1
现代农业的特征
生产目的商品化 、 产品农业, 其生产和 传统农业是 “糊口农业 ”
农工程、科技下乡等活动, 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 提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农民 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民就业致富的机 会和途径,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 2. 2 农业生产手段仍然落后,农业劳动生产率低 近年来,昌宁县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收稿日期: 2012 - 09 - 20
开展了水库除险加固、 江河治理、 基本口粮田建设等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的改善, 微型农机具不断增加, 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 但 是总体来看,昌宁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薄弱, 农 机装备和水利设施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还有较大差 距。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没有明显提升, 基本上 还处于靠天吃饭的局面。 2. 3 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随着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逐年加大, 农业产业 化得到了有力推进,形成了一些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 合作社。但与全市、全省相比, 昌宁县农业产业化水 平较低,农业产业链短, 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还比较 低,粮食、茶叶、生猪、 蔬菜等大宗农产品绝大多数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全]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全]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XX是高海拔低纬度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十分适宜茶叶生长,广大群众历来有种植茶叶的传统,产茶的历史可追溯至明代末期,茶产业历史悠久,一直以来XX均是湖南重点产茶县。

xx,,xx茶”荣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XX成为全省重点扶持的茶叶产业县。

XX拥有全省技术最先进、规模最大的绿茶生产线,年产干茶1200吨,总产值达3.1亿元,参与农户1万余户、3万多人,人均增收1200多元。

茶叶产业成为了群众增收、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赢”。

目前,茶叶产业已成为XX县具有区域特色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扶贫攻坚两项制度衔接的典型,名副其实的富民强县支柱产业,也是XX县践行“五位一体”的战略目标,实现XX县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以生态文明建设为特色的差异化发展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重点产业。

下面本人肤浅分析一下我县茶叶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具体如下:一、XX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1、茶树和茶叶品种现状XX县传统的茶树品种有本地群体种、福云六号、福鼎大白三个。

近年来推广的品种主要有白毫早、安吉白茶、梅占、金观音、龙井43、平阳特早等优良品种。

茶叶产品以绿茶为主,新开发了红茶和黑茶两个新口来口口大。

2.茶叶品牌创建现状"XX茶”为XX县茶叶的主要品牌彳导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加工工艺造就了“XX茶”优异的品质。

1980年入选湖南名茶,先后荣获“第五届亚太国际贸易博览会金奖“、”第12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金奖二”第三届中国(长沙)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第十届中国(湖南)国际农博会金奖”等60多项国际国内大奖同时又是全省重点扶持的品牌之一。

2012年成功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XXXX王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和XX县老桂泰高山食品有限公司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目前,XXXX王茶叶开发有限公司在长沙、武汉等大中城市建立了专卖店,使XX 茶走出郴州,走向全国。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

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分析茶叶作为中国传统的饮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茶叶产业作为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如茶叶品质、市场需求、生产技术等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

分析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对于促进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茶叶品质不稳定茶叶是一种高度敏感的农产品,其品质受到气候、土壤、种植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由于目前茶叶生产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种植技术和管理问题,导致茶叶品质不稳定,一些茶叶甚至出现了质量不合格的情况。

2. 市场需求矛盾明显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茶叶的需求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传统的绿茶、红茶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而一些名贵的特种茶叶却并不被大众所了解和接受。

茶叶产业在产品结构和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矛盾。

3. 生产技术落后我国茶叶产业在一些关键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茶叶种植、采摘、加工等环节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茶叶的加工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改进,以提高茶叶的品质和竞争力。

二、茶叶产业发展对策分析1. 提高茶叶品质为了解决茶叶品质不稳定的问题,应加强茶叶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推动茶叶种植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加强对茶叶生产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和施肥管理的监督力度,确保茶叶的品质和安全。

2. 调整产品结构针对市场需求矛盾明显的问题,应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适合当下消费者口味和需求的茶叶产品。

借助新技术和新工艺,开发具有独特风味和营养价值的特种茶叶,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3. 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了加强我国茶叶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对茶叶生产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

优化茶叶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的加工品质和利用率。

加强对茶叶产业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整个产业的生产水平。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茶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

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兴产业,历经十余年,无论是从技术,还是从产业化进程来看,目前都不是十分成熟,消费短期内可能很难显著增长。

尽管政府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机会,但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仍然进展缓慢。

本文主要以北京地区新能源汽车(主要是商用轿车)为研究对象,实地考察新能源汽车的销售情况和与政府的协商状况,同时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影响电动汽车购买的因素,对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新能源汽车未来的发展作出合理展望。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未来展望一、新能源汽车的政策背景早在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重大专项,设计的电动汽车包括3类:纯电动、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汽车,并以这三类电动汽车为“三纵”,多能源动力总成控制、驱动电动、动力蓄电池为“三横”,建立“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基本跟上了全球的步伐,大体站到了世界同一起跑线。

自此之后,我国陆续出台了大量产业相关政策,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上了日程,这在我国汽车史上还是头一次。

自2004年起,在国家的长远规划和能源政策中,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技术的发展被多次强调。

从2005年开始,我国政府出台了优化汽车产业结构,促进发展清洁汽车、电动汽车政策措施,明确了201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的5%~10%;203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占汽车保有量50%以上的发展目标。

2006年财政部针对实施新消费税政策时明确规定:对混合动力汽车等具有节能、环保特点的汽车将实行一定的税收优惠。

2007年12月18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了《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07年本)》。

在新目录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新能源汽车正式进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鼓励产业。

很多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开发及制造,都已列入了国家鼓励范围,享受鼓励政策。

昌宁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昌宁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昌宁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引言:
昌宁红茶作为中国茶叶的重要品种之一,以其独特的香气、鲜艳的红色和口感醇厚而闻名。

为了保护和传承中国茶文化,昌宁红茶于XXXX年被授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为中国茶叶保护的重要里程碑。

一、昌宁红茶的历史背景
1.茶叶在中国的起源和传播
2.昌宁红茶的由来和发展
二、昌宁红茶的特点
1.品种和生长环境
2.采摘和加工工艺
3.外形特点和色泽
4.香气和口感
三、昌宁红茶的生产过程
1.苗圃培育和茶树养护
2.采摘和杀青
3.揉捻和发酵
4.烘焙和包装
四、昌宁红茶的市场地位和经济效益
1.国内茶叶市场的概况
2.昌宁红茶的竞争优势
3.昌宁红茶的市场发展前景
五、昌宁红茶的文化价值和旅游资源
1.茶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意义
2.昌宁红茶的文化体现
3.昌宁红茶的旅游资源开发和推广
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对昌宁红茶的意义
1.地理标志保护的概念和作用
2.昌宁红茶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影响
3.推动昌宁红茶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效应
结论:
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昌宁红茶得到了国家政策的重视和支持,不仅有助于昌宁红茶本身的发展,还能推动中国茶叶产业的繁荣和茶文化
的传承。

我们应该加大对昌宁红茶的保护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提升昌宁红
茶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同时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这一优秀的茶叶品
种和中国茶文化。

昌宁县漭水镇低产茶园改造措施

昌宁县漭水镇低产茶园改造措施

昌宁县漭水镇低产茶园改造措施纳正权(昌宁县漭水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昌宁678111)[摘要]茶叶是云南省昌宁县漭水镇的经济支柱产业,但是,昌宁县漭水镇低产茶园较多,改造低产茶园是昌宁县漭水镇茶叶生产的重中之重。

鉴于此,本文分析昌宁县漭水镇茶园低产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造低产茶园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低产茶园;改树;改园[中图分类号]S571.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909(2018)04-107-21茶园低产的原因1.1茶园密度缺株多,茶丛稀疏,是茶叶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茶丛稀疏,株行距超长、超远,并且有的地方有严重的缺丛现象,对于土地的利用率也比较低。

在同等光照强度下,这样的茶园光合作用面积小,对光能的利用率很低,导致茶树的干物质积累少,产量较低。

1.2茶树长势随着茶树的逐渐衰老,植株的新陈代谢能力很低,树势衰退。

此时茶树出现大量鸡爪枝、枯死枝,无法育芽。

而且植株的根系生长速度也在逐渐衰退,对营养的吸收面积逐渐减少,大大降低了茶叶的收获量。

1.3茶园土壤和水土保持问题茶园基础差,水土流失严重,也是造成茶叶低产的重要原因。

部分茶园由于当初建园时未经深翻改土,在肥料选用时未施有机肥料,管理条件落后,因而造成茶园的土层浅薄板结,而且土壤通气性和保水性均未能满足茶树生长的需求。

水、气、热得不到充分调节,土壤营养不足,导致茶树生长衰弱。

也有部分茶园未修筑梯层,使得土壤跑水、跑土、跑肥现象严重,茶根裸露,吸收根少,影响地上部分正常生长,导致茶叶产量较低。

1.4采摘粗放有些茶园的茶树不但未进行定型修剪,而且实行强采,造成枝稀叶少,导致茶树营养不足,被迫进入早衰阶段,只能保持其生存,不能促进其生长。

2低产茶园改造措施2.1改树2.1.1重修剪。

主要是针对茶树骨干枝生长正常,但树冠枝长势较弱,缺乏芽稍,生长早期就出现对夹叶,并且出现较多的鸡爪枝,产量低的茶树;或者是树冠部分虽未衰老,但茶树枝条生长高低不一,分枝密度稀,长势差,产量低的茶树;或者是受病虫害危害,部分枝干生长有苔藓、地衣,影响枝干生长和茶叶产量;或者是茶树年龄不老,但由于管理粗放,采摘不合理,出现“未老先衰”的现象,生长势差而没有形成采摘面的茶丛。

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措施

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措施

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措施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措施洪志(保山市昌宁县茶叶技术推广站 678100)一、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昌宁地处澜沧江中下游,低纬度高海拔温凉气候带来的晨雾霭和优越的自然环境适宜茶树生长。

昌宁县种茶历史悠久,大规模种植始于明洪武年间(1268~1398)。

30年代初,茶叶开始形成群众性种植,40年代由于受战争影响,昌宁茶叶在困境中发展,到1949年,全县茶叶产业开始有统计,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5067亩,产茶29万多公斤。

1983年我县被推荐为全国七省市茶叶技术推广协作网区,1986年,我县被国家农牧渔业部列为与浙江的富阳、安徽的岳西、福建的安溪齐名的国第一批优质茶基地县, 2001年昌宁县被列为云南省有机生态茶生产示范县之一。

“云宁”红茶的主要产品“滇红工夫一级”1989年获农业部“景泰蓝”杯奖,“红碎高二号”1990年、1992年获西部地区名优茶评比“陆羽杯”奖。

2000年获云南省无公害茶认证,2006年获QS认证。

“尼诺”绿茶1992年获西部地区名优茶评比“陆羽杯”奖,1997年获“马来西亚”金奖。

“雪兰绿茶” 1997年获“马来西亚”金奖。

2004年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把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列为第四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结合昌宁县茶叶生产实际,编制了《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标准》。

2008年,全县共有13个乡镇103个村1164个小组3.9万户农户19.6万人涉茶种茶,新植茶园1.96万亩,茶园总面积达15.36万亩,其中投采面积10.83万亩,占70.5%。

建成无性良种生态茶园6万亩,占39.1%;无公害茶园4.6万亩,占30%;经认证的无公害茶园面积4.2万亩,占27.3%;绿色食品茶园面积1.6万亩,占10.4%;有机茶园面积0.33万亩,占2.1%。

建成茶叶重点村30个,专业示范村10个。

全年共生产干毛茶7342.8吨,其中生产烘青茶3639吨,红茶2197.6吨,晒青毛茶1506.2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 年全县实现茶叶产值 25.5 亿元,同比增长 14.5%。其中农业产值 9.15 亿元 (含古树茶产值 1.15 亿元),工业产值 9.74 亿元,第三产业产值 6.61 亿元。 1.4 茶农和茶叶经营主体
2017 年全县 13 个乡 (镇) 共有 101 个村 1 372 个村民小组 30 余万人涉茶种茶,实现茶农人均纯收 入 4 120 元。全县有茶叶企业 500 个,其中获得 SC 认证的企业 29 个,有茶叶专业合作社 44 个。
引进外地企业或扶持本地农业龙头企业,进行杨 梅加工产品的研究、开发及销售,延长产业链,增加 杨梅的附加值,使杨梅产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云南农业科技
圆园18பைடு நூலகம்年第 2 期
再怎灶灶葬灶 晕燥灶早赠藻 运藻躁蚤
23
其中绿茶 1.27 万 t,红茶 1.22 万 t,古树茶 400 t。生 产精制茶 1.58 万 t,精制率 62.45%。 1.3 综合产值
2018 年,茶园总面积 2.2 万 hm2,茶叶产量 2.6 万 t,综合产值 27 亿元;2019 年,茶园总面积 2.27 万 hm2,茶叶产量 2.8 万 t,综合产值 28.5 亿元;2020 年,茶园总面积 2.33 万 hm2,茶叶产量 3 万 t,综合 产值 30 亿元。推进昌宁县红茶小镇建设和茶产业全 产业链招商;加大千年茶乡、昌宁红茶和重点企业品 牌宣传推介力度,抓好产品质量安全及云茶追溯体系 建设,持续抓好茶叶科技培训、古茶资源保护利用和 茶文化建设工作。 3.3 发展措施 3.3.1 抓好茶园基地建设,建设生态安全茶园基地
加强对优质杨梅生产管理技术的指导,提高农民 种植管理水平,以效益为中心,以质量为目标,加大
科技投入,促使石屏杨梅从面积产量型向质量效益型 转变。 4.3 开拓杨梅鲜销市场
目前,石屏县杨梅主要外销地是浙江、贵州、湖 南等省 (区),而临近的四川、重庆等省 (市) 杨梅 鲜果市场还未打开,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 工作,以政策扶持,培育一些本地经销商及龙头企 业,以拓宽杨梅的销售市场。 4.4 加大杨梅果蝇防治的研究
1 昌宁县茶产业发展现状
1.1 茶园面积 截至 2017 年底,全县茶园面积 2.09 万 hm2,其
收稿日期:圆园17原10原21
中生态茶园 1.76 万 hm2,古茶园 0.33 万 hm2。经认定 的无公害茶园面积 1.03 万 hm2,占生态茶园总面积的 58.6豫,国际雨林联盟认证茶园 0.27 万 hm2,绿色食 品茶园面积 0.17 万 hm2,有机茶园 250 hm2。 1.2 茶叶产量
2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茶园基地建设滞后,产出效益不高;二是茶 叶加工水平滞后,产品精制率不高;三是市场体系建 设滞后,产业组织化水平不高。
3 对策建议
3.1 发展思路 全面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昌宁县
委、县政府关于建设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的安排与部 署,把“昌宁红茶”打造成全国知名品牌,把昌宁县 建成最宜人居的千年茶乡,按照“稳定面积、调优结 构,提升品质,培育品牌、拓展市场,保护资源、繁 荣文化”的发展思路,扎实抓好基地建设、质量安 全、品牌培育、宣传推介、科技创新、市场体系建 设、古树茶资源保护与开发、茶乡文化建设等工作, 推进全县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3.2 2018-2020 年产业发展任务目标和发展重点
通过嫁接改良茶树品种,不断优化茶园结构建设 标准化茶园 0.67 万 hm2。实施好昌宁县万亩茶叶规模 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 [1],通过开展生态安全茶园基地
建设工作,从整体上提升昌宁县茶园基地建设水平。 3.3.2 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茶产品质量安全
修订完善及贯彻落实 《昌宁县无公害茶生产综合 标准》 及 《昌宁红茶云南省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大 力推广“两减一增”和绿色防控技术,引导和规范茶 农用药行为,推广生物防治技术,降低农残。清理及 规范茶叶加工小作坊生产行为,支持企业开展“三 品”认证工作,鼓励建成的标准化示范茶企开展 SC 认证工作,提升企业质量安全水平。 3.3.3 扶持龙头企业发展,增强龙头带动作用
2017 年全县毛茶产量 2.53 万 t,同比增长 4.54%,
方面有待提高。以东魁品种为例,浙江东魁品种平均 单果重 25 g,最大单果重 50 g。而石屏县由于管理粗 放和气候因素的影响,东魁杨梅单果重远低于浙江, 平均单果重只达 20 g。 3.3 销售渠道不多
鲜果销售市场局限,随着石屏县杨梅大面积进入 盛果期,产量不断增加,鲜果销售压力增大。目前东 魁县杨梅销售主要靠外地商贩销售,本地没有规模较 大的杨梅经销商。外地商贩在市场销售畅通时争相购 买、销售,而在杨梅市场销售不畅时就无人问津,这 样一来,对种植户收入产生了很大影响。 3.4 果蝇危害较重
杨梅果实因无果皮,在杨梅果蝇防治上特别需要 注意使用对生态安全的防治方法,以保证杨梅的质量 安全。在果蝇防治方面要积极开展安全有效的防治方 法研究,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高校的合作。 4.5 改良品种、延长采摘期
结合石屏县立地条件,“两湖”开发和旅游开 发 , 杨 梅 基 地 规 划 围 绕 “ 两 湖 ” 流 域 和 国 道 “ 323” 线来建设,在栽培品种方面要注意早、中、晚熟品种 改良和搭配,在地域分布上高低海拔合理分布,从而 延长杨梅鲜果的采摘和供应期,减少因成熟期集中而 销售不出去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 4.6 延长产业链
在杨梅成熟期,若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果蝇就会 发生,对鲜果销售影响极大。目前,防治果蝇尚无有 效办法。
4 石屏县杨梅产业发展建议
4.1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的积蓄,节
约用水,在园内建设相应的蓄水池,建设喷、滴灌等 节水灌溉设施,以保证杨梅优质丰产。 4.2 提高杨梅栽培管理技术水平
云南农业科技
22
再怎灶灶葬灶 晕燥灶早赠藻 运藻躁蚤
圆园18 年第 2 期
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建议
穆升
(昌宁县茶叶技术推广站,云南 昌宁 678100)
摘 要:昌宁县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产茶历史悠久,是名副其实的“千年茶乡”。文 章通过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发现问题,明确昌宁县茶叶产业发展目标,提出八项建设重点和发展措 施,推进茶叶产业跨越发展。 关键词:茶叶;发展;现状;对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