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塞腰鼓简介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

安塞腰鼓知识点总结一、起源和历史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省安塞县,据传始创于秦朝,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安塞腰鼓不断发展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艺术形式和表演风格。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传统音乐器乐,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瑰宝,代表了古代陕北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二、结构和制作安塞腰鼓主要由鼓框、鼓皮、鼓棒等组成。
鼓框经过木工制作,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表面精美绘制图案或花纹。
鼓皮多用水牛皮或羊皮,经过制作和调音后,具有独特的音质和响亮的音色。
鼓棒通常由木材制成,长度适中,便于演奏时的挥舞和击鼓。
三、演奏技法安塞腰鼓的演奏技法主要包括挥鼓、击鼓和踢脚。
挥鼓是安塞腰鼓演奏中最为特色的表演形式,演奏者将鼓棒挥舞得犹如舞动的丝绸般柔美,抒发出深沉悠远的艺术情感。
击鼓是以鼓棒敲击鼓面,发出响亮清脆的鼓声,并通过节奏变化来表现音乐的韵律和旋律。
踢脚则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配合舞蹈动作,使得整个演出更富有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
演奏者不仅要具备丰富的音乐才华,还要具备较高的体魄和舞蹈功底,方能在演出中达到完美的表演效果。
四、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安塞腰鼓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艺术特点而闻名于世。
安塞腰鼓表演形式多样,有独奏、重奏和合奏等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在表演过程中,演奏者要配合翩翩起舞的舞蹈动作,展现出一种生动、活泼、欢快的音乐氛围。
安塞腰鼓还常常与其他传统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如锣鼓舞、杂耍、大秧歌等,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演出节目。
五、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安塞腰鼓作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器乐之一,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传承价值。
它不仅记录了古代陕北地区的历史和传统风俗,更是对古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的生动表现。
安塞腰鼓的传承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民族团结和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使命。
综上所述,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器乐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对象。
安塞腰鼓介绍

安塞腰鼓介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
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安塞腰鼓,这一源于陕北的独特民间艺术形式,以其磅礴的气势、豪迈的风格,展现了陕北人民的粗犷与热情,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安塞腰鼓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军事活动。
在过去,安塞地区是军事要地,腰鼓作为一种军事通讯和鼓舞士气的工具应运而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了民间的娱乐活动,并在传承中不断发展和创新。
安塞腰鼓的表演通常在重大节日、庆典或集会时举行。
表演场地不拘一格,可以是宽阔的广场,也可以是田间地头。
参与表演的人数众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场面极为壮观。
表演者们身着色彩鲜艳的传统服饰,头扎白羊肚手巾,腰系红绸带,个个精神抖擞,英姿飒爽。
他们手中的腰鼓形制独特,鼓身呈圆柱形,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面用羊皮或牛皮制成。
鼓槌则由细竹或藤条制成,柔韧而有弹性。
当表演开始,鼓手们先扎好马步,将腰鼓斜挎在腰间,双手紧握鼓槌。
随着一声令下,鼓点骤起,如万马奔腾,似雷霆万钧。
鼓手们的动作整齐划一,时而跳跃,时而旋转,时而踢腿,时而挥臂,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他们的身姿矫健,步伐灵活,仿佛与腰鼓融为一体,将内心的喜悦和对生活的热爱尽情地宣泄出来。
安塞腰鼓的节奏变化丰富,有快有慢,有强有弱。
快速的节奏犹如疾风骤雨,让人热血沸腾;缓慢的节奏则如潺潺流水,让人陶醉其中。
强弱的对比更是增添了表演的层次感和艺术感染力,强烈的鼓点仿佛能震撼天地,微弱的鼓声又似在诉说着内心的柔情。
在表演中,舞者们还会配合着鼓点发出高亢激昂的呼喊声,“嘿!嘿!”的声音响彻云霄,进一步烘托出热烈的氛围。
这种声音与鼓点、动作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视听盛宴,让观众们感受到了陕北人民的豪爽与奔放。
安塞腰鼓不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陕北人民精神风貌的象征。
安塞腰鼓课件

安塞腰鼓课件一、概述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古代战鼓,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安塞腰鼓集音乐、舞蹈、体育、美术、文学于一体,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中国民间舞蹈的瑰宝”。
二、历史渊源安塞腰鼓起源于古代战鼓,据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
那时,士兵们将战鼓挂在腰间,边走边击,用以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战鼓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成为民间祭祀、庆典、娱乐等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艺术特点1.舞蹈动作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节奏明快,富有变化。
舞者将腰鼓挂在腰间,双手持鼓槌,边走边击。
舞蹈动作主要包括走、跑、跳、转、翻、踢等,既展现了男性的阳刚之美,又体现了女性的柔美之风。
2.音乐节奏安塞腰鼓的音乐节奏明快,富有变化。
腰鼓的鼓点清晰有力,节奏感强烈。
在舞蹈过程中,鼓点与舞步相互配合,形成一种独特的韵味。
安塞腰鼓还融入了唢呐、锣鼓等民间乐器,使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3.舞蹈服饰安塞腰鼓的舞蹈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男性舞者通常身着对襟短褂、灯笼裤、腰包、草鞋等,女性舞者则穿着彩裙、绣花鞋等。
服饰色彩鲜艳,图案丰富,体现了陕北地区的民间审美情趣。
4.舞蹈道具安塞腰鼓的舞蹈道具为腰鼓,用羊皮制成,呈椭圆形。
鼓身长约40厘米,直径约20厘米。
鼓面绘有彩色图案,鼓框上系有红绸带。
舞者将腰鼓挂在腰间,双手持鼓槌敲击,发出清脆的鼓声。
四、文化内涵1.祭祀祈福安塞腰鼓起源于古代战鼓,具有祭祀祈福的寓意。
在民间,人们认为腰鼓舞可以驱邪避凶、保佑平安。
因此,在重要节日、庆典等场合,人们会表演腰鼓舞,以祈求神灵庇佑、五谷丰登。
2.民族精神安塞腰鼓展现了中华民族勇敢、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舞蹈动作刚劲有力,体现了陕北人民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
同时,腰鼓舞强调集体协作,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
3.民间艺术传承安塞腰鼓作为一种传统民间舞蹈,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安塞腰鼓》知识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一首流传于陕西安塞地区的民间艺术歌曲,下面是关于《安塞腰鼓》的一些知识点:1. 腰鼓:腰鼓是中国传统民间乐器之一,起源于古代的军事节令乐器,后来发展成民间舞蹈乐器。
腰鼓以鼓面为主要发声部分,鼓面由牛皮或羊皮制成,鼓的身体由木材制成。
2. 安塞:安塞是陕西省延安市的一个县级市,位于黄土高原上。
安塞以腰鼓舞蹈闻名,被誉为“腰鼓之乡”。
3. 历史渊源:《安塞腰鼓》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传始于唐代的长庆年间,而在明清时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
现在的《安塞腰鼓》乃是民间传承的结果。
4. 剧情梗概:《安塞腰鼓》描绘了一个战乱年代的英雄故事。
故事发生在明末边塞,男主角安塞腰鼓由于深爱着娇妻顾惜荷,拒绝了国家的征辟,被严刑拷打而死。
悲痛之下,顾惜荷化身为魂灵,呼唤着忠魂安塞重回人间。
最终,在上苍的眷顾下,她成功地唤醒了丈夫的灵魂,两人重聚并共同战胜了外敌。
5. 表演形式:《安塞腰鼓》是一种组合了歌唱、舞蹈和音乐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
演出时,舞者们身着传统服饰,手持腰鼓,伴随着鼓点和歌声,展开精彩的舞蹈表演。
6. 技艺要求:《安塞腰鼓》的表演要求舞者有较高的舞蹈功底和节奏感,要求手腕柔韧灵活、肩膀和腰部协调自如。
同时,舞者还要具备较强的音乐和歌唱素养,以确保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7. 传承与保护:《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保护。
当地政府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和扶持,鼓励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艺术。
8. 影响与推广:《安塞腰鼓》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的艺术交流活动,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魅力,也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和关注《安塞腰鼓》,推动了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播和推广。
9. 腰鼓文化节: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安塞腰鼓》,安塞地区每年都会举办腰鼓文化节,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是中国陕西省的一种传统乐器,也被称为安塞县腰鼓。
它是一种由玻璃纤维、木材和羊皮制成的鼓,通常由两名演奏者同时演奏。
安塞腰鼓被广泛用于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盛大场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演奏技巧、曲目和文化意义。
起源安塞腰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传自唐玄宗时期的洛阳鼓舞演进而来。
唐朝时期,鼓舞是一种重要的宫廷舞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形式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并与腰鼓结合成为一种特殊的表演艺术形式,形成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风格。
演奏技巧安塞腰鼓通常由两名演奏者共同完成,每人手持一面鼓。
演奏者使用手、指、掌和手臂等部位敲击鼓面,发出不同的节奏和音色。
演奏者通过娴熟的技巧,使鼓声响亮而有力,节奏鲜明有力,给人以独特的听觉享受。
安塞腰鼓的曲目多种多样,包括欢快的舞曲、婚礼曲、节日曲以及纪念活动曲等。
其中,比较经典的曲目有《欢乐神州》、《陕北舞曲》和《共筑中国梦》等。
这些曲目旋律优美动听,充满了陕北地区特有的风情和民俗文化内涵。
文化意义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北地区的民间文化艺术形式,不仅体现了当地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也承载着人们对于过去生活的情感回忆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通过安塞腰鼓的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地方风情,这也是安塞腰鼓赢得广大观众喜爱的原因之一。
此外,安塞腰鼓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保护和弘扬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相关部门在推广安塞腰鼓的同时,也注重培育年轻学子对传统音乐的兴趣,开展安塞腰鼓的教育推广活动,以确保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得以传承下去。
安塞腰鼓作为中国陕西省的一种传统乐器,是陕北地区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
通过学习安塞腰鼓的起源、演奏技巧、曲目和文化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
同时,我们也应该加强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让安塞腰鼓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文化魅力和艺术享受。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安塞腰鼓》知识点梳理《安塞腰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传统戏曲形式,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县。
它是一种以腰鼓为主要乐器伴奏的舞蹈表演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独立的曲艺形式。
下面将从历史背景、表演形式、艺术特点和传承保护等方面,对《安塞腰鼓》进行知识点梳理。
一、历史背景《安塞腰鼓》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流传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据考证,《安塞腰鼓》最初是在农耕活动中民间自娱自乐的一种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门的舞蹈表演形式。
这与安塞县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有关,安塞县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居民多以农耕为生,所以他们在耕田、播种、收割等农事劳作中形成了一系列的舞蹈动作,这就是《安塞腰鼓》的原始形态。
二、表演形式《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合奏形式,即由数十人组成的团队进行表演;另一种是独奏形式,即单人或少数人进行表演。
两者均以腰鼓为主要乐器伴奏,融合了歌唱、舞蹈、器乐等元素。
在合奏形式中,表演者手持腰鼓,蹲立于舞台上,伴随着鼓点的节奏,以舞蹈和歌唱的形式表演各种故事情节。
表演者们以整齐的步伐和优美的手势,展示出农民在农田劳作中的辛勤和快乐。
同时,他们用歌唱表达出乡村生活的喜怒哀乐,以及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第1页/共3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独奏形式中,表演者通常是一位高手,以独特的技巧和个人魅力进行表演。
他们手持腰鼓,以快速的手法和精准的音乐节奏,展示出高超的鼓技和舞蹈功底。
这种形式更加注重个人的表现和展示,艺术效果更为突出。
三、艺术特点《安塞腰鼓》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硬朗有力的舞蹈动作:表演者们利用身体和手臂的力量,展示出独特的舞蹈动作。
他们以挺胸、抬头、笔挺脊背的姿态,以及手臂的快速运动,表现出农民在劳作中的勇敢和坚强。
2. 高难度的鼓技:《安塞腰鼓》的鼓技要求非常高,表演者需要掌握快速而精确的鼓点,以及多种变化的节奏和技法。
鼓点和舞蹈配合紧密,要求表演者具备良好的协调能力和反应速度。
《安塞腰鼓》 讲义

《安塞腰鼓》讲义一、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是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传统民俗舞蹈,它以豪迈粗犷、刚劲奔放、气势磅礴而闻名天下。
安塞腰鼓源于古代军旅,后来逐渐发展成为民间的一种庆祝活动和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的表演通常由众多鼓手组成,他们身着鲜艳的服装,腰间系着红绸带,手持鼓槌,在激昂的节奏中尽情舞动。
鼓点紧凑有力,舞者的动作矫健豪放,展现出了陕北人民的热情、勇敢和坚韧。
二、安塞腰鼓的特点1、独特的舞蹈动作安塞腰鼓的舞蹈动作丰富多样,包括跳跃、转身、踢腿、扭腰等。
舞者们通过这些动作的组合和变化,展现出强大的力量感和节奏感。
他们的身体仿佛与鼓融为一体,每一次击鼓都伴随着身体的剧烈摆动,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2、强烈的节奏感鼓点是安塞腰鼓的灵魂。
其节奏明快紧凑,通常由慢到快,由弱到强,在不断的变化中达到高潮。
这种强烈的节奏感不仅能够激发舞者的激情,也能让观众感受到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3、豪迈的气势安塞腰鼓所展现出的气势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舞者们在表演中充满自信,昂首挺胸,目光坚定,仿佛要冲破一切束缚。
整个表演场面宏大,鼓声震天,让人感受到一种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精神。
4、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安塞腰鼓深深扎根于陕北的黄土地,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劳动和情感。
它的服装、道具、舞蹈动作等都蕴含着丰富的陕北文化元素,是陕北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三、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1、广场表演这是安塞腰鼓最常见的表演形式。
在宽阔的广场上,数十甚至上百名鼓手排成整齐的方阵,随着鼓点的节奏一起舞动,场面壮观,吸引众多观众围观。
2、舞台表演安塞腰鼓也经常登上舞台,通过精心编排和灯光音效的配合,展现出更加精彩的艺术效果。
在舞台上,舞者们的动作更加精细,表现力更强,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艺术享受。
3、民俗活动中的表演在陕北的一些传统民俗活动,如春节、庙会等,安塞腰鼓也是不可或缺的表演项目。
它不仅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氛围,也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四、安塞腰鼓的文化内涵1、表达对生活的热爱陕北地区自然条件艰苦,但人民依然充满热情地生活。
安塞腰鼓知识点

安塞腰鼓知识点安塞腰鼓,又称陕北腰鼓,是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之一,起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安塞区。
它以其独特的形式和鼓点节奏而闻名,并被列为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安塞腰鼓的起源、特点和表演技巧,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古老而激动人心的艺术形式。
起源安塞腰鼓起源于陕西宝鸡市安塞区,在当地被广泛传承和演奏。
据说安塞腰鼓最早来源于农民在农田劳动之余的娱乐活动。
通过敲击和吹奏腰鼓,他们表达了对劳动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的表演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特点安塞腰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是一种集鼓、鸣锣、吹奏等多种表演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
演奏者不仅需要掌握鼓点的节奏和演奏技巧,还需要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来表演出鼓点的韵律感。
其次,安塞腰鼓的节奏明快而富有变化,给人以活力四溢的感觉。
演奏者使用手指、手掌和棍子等工具来敲击鼓面,创造出各种不同的音色和节奏感。
同时,安塞腰鼓的演奏还伴有唱词和舞蹈等元素,使表演更加生动有趣。
最后,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独立表演外,它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杂技、武术和戏曲等。
这种综合表演形式使安塞腰鼓具有了更广泛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表演技巧安塞腰鼓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具备一定的技巧和训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演奏技巧和要点:1. 掌握基本鼓点:安塞腰鼓的基本鼓点有三种,分别是“肥工”、“顶工”和“勾工”。
演奏者需要熟练掌握这些基本鼓点的节奏和击打方式。
2. 保持稳定的节奏:安塞腰鼓演奏需要保持稳定的节奏感,以确保整个演奏过程的和谐和统一。
演奏者需要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磨练来达到这一点。
3. 练习身体协调性:安塞腰鼓的演奏需要演奏者全身的参与,包括手臂、手指、腰部和腿部等。
演奏者需要通过练习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韵律感。
4. 注重表情和动作:安塞腰鼓的演奏不仅仅是音乐的演绎,还要包含丰富的表情和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塞腰鼓简介安塞腰鼓的简介“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安塞腰鼓是一种非常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荣膺首届中国民间舞蹈大赛最高荣誉大奖,近年来,它先后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香港回归庆典等大型活动中表演,2009年国庆典礼,并赴日本等地进行表演。
安塞腰鼓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表演安塞腰鼓的特点安塞腰鼓是流传在陕西省北部安塞县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群体艺术,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独特而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
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粗犷豪放,剽悍威武,刚劲激昂,气势磅礴,浑厚雄壮,威猛刚烈,铿锵有力,舞姿优美,潇洒大方,流畅飘逸,快收猛放,有张有弛,群而不乱,变化多端等特点。
安塞腰鼓融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为一体。
集中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融合了黄土高原人憨厚、实在、乐观开朗的性格。
同时,它是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
因而,它不仅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而且名扬海外,堪称“中国一绝”。
安塞腰鼓从农村打到城市;从黄土高原打向大江南北;从农家小院打到天安门前;从自编自演走向电影电视屏幕;从农运会打到亚运会;从陕北的穷山沟走上世界领奖台。
安塞腰鼓以它独特而精湛的艺术打遍全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这不仅是黄土高原的代表,也中国的代表,世界的代表!安塞腰鼓源于战争和祭祀,后来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宋代诗人范成大有诗曰,“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充分证明当时在西北边塞腰鼓的盛行。
安塞县文化馆里陈列着一块陕北出土的宋代腰鼓画像砖,砖上人物的打腰鼓动作潇洒刚劲,栩栩如生,证实包括安塞在内的陕北地区打腰鼓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安塞农村,上至古稀老者,下至六七岁娃娃,几乎所有的的人都会打腰鼓。
据安塞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介绍,安塞腰鼓在现代的发展起自延安时期。
1942年,陕甘宁边区的新秧歌运动极大地发展了安塞腰鼓,边区的文艺工作者挖掘整理了安塞腰鼓,使这个古老的陕北民间艺术形式得到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与发展。
而安塞腰鼓走向全国,却是在改革开放以后。
1984年,由陈凯歌导演、张艺谋担任摄影的电影《黄土地》剧组走进了仍然比较封闭的安塞。
他们要在这里寻找一种与黄土地相契合的、充溢着生命原动力的民间舞蹈。
他们选中了腰鼓。
拍摄那天,在朗朗晴空下,150名身穿一色黑袄裤、头扎白羊肚手巾、腰扎红布带的精壮的陕北汉子,脚踏厚厚的黄土,在牛皮大鼓的助威下,齐齐地舞将起来。
他们前进、后退、踢腿、转身,展转腾挪如入无人之境,勇猛如虎,翻卷如龙,酣畅淋漓,飞扬激越。
摄制组的人们震惊了,陶醉了。
当拍摄到最后一个镜头:鼓手们从山坡后面涌上来时,只见黄尘滚滚,人影恍惚,震天的鼓声和150条汉子的吼声交织在一起,犹如黄河咆哮、万马奔腾,在场的人热烈鼓掌,激动得快要疯了。
从此以后,安塞腰鼓一发不可收拾地打出了黄土地:1986年,安塞腰鼓在首届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上夺得最高奖项;1989年,台湾电影人凌峰将恣意豪放的安塞腰鼓收入他的专题片《八千里路云和月》,并作为片头镜头;1990年,安塞腰鼓敲进了首都北京,在第十一届亚运会上大放异彩。
1997年和1999年,安塞腰鼓分别参加了香港回归、国庆50。
60周年庆典以及在德国柏林举办的亚太活动周等重大活动。
目前,安塞全县有腰鼓协会14个,骨干腰鼓手达到了1600余人。
如果说悠扬高亢的信天游是黄土高原的忧郁的诗情,那么安塞腰鼓就是这片土地的顽强生命的呐喊和奔突。
这是一种民间的舞蹈,更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现象。
安塞腰鼓的表演腰鼓”是陕北各地广泛流传的一种民间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区的安塞县、榆林地区的横山、米脂、榆林等地最为盛行,是陕西民间舞蹈中具有较大影响的舞种之一。
陕北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
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
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
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
安塞腰鼓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安塞腰鼓由来已久,本是古代军旅以增军中士气及传递情报所用,这里是用来表达胜利的欢呼和丰收的喜悦。
颇密的击鼓声,强悍的步伐,变幻的阵势,雄壮的呐喊,尽现男子阳刚之美,在国际上极富盛名。
安塞腰鼓多采用集体表演形式,鼓手(称“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则数十人,多时可达百余人。
队伍包括拉花女角、伞头、蛮婆、蛮汉等角色,和“跑驴’、“水船”,等各种小场节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舞队。
在表演上强调整体效果,要求动作的整齐统一和队形变化的规范性,主要通过鼓手们豪迈粗犷的舞姿和刚劲有力的击鼓技巧,充分展现生息在黄土高原上的男子汉们的阳刚之美。
安塞腰鼓有完整的表演程式和活动习俗。
过去,多在喜庆节日和庙会中演出,每年的春节至元宵节,是集中的活动时间。
活动开始前,要由庙会会长(由各村推举产生)先组织祭祀活动,称为“谒庙”:舞队在伞头的带领下,敲起锣鼓,吹着唢呐,有时还要抬着整猪整羊和其他供品前去寺庙烧香敬神,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并在庙内广场踢打一阵,意在娱神。
“谒庙”结束,正月初八九后,腰鼓队便开始了挨门拜年活动,俗称“沿门子”。
当地有这样一句谚语:“锣鼓唢呐直响哩,屁股底下棍撬哩!”群众也都坐不住了。
这时,腰鼓队按村中情况依次走串各家,在主家院中、窑前表演一阵,伞头根据各家情况,触景生情演唱几段吉利秧歌,以表贺年之意。
主家则认为腰鼓队进院入户敲敲打打、跳跳唱唱,可以消灾免难、四季平安。
这可能是古“乡人傩”的习俗遗风。
有时两队腰鼓在途中相遇,一般都由伞头互唱秧歌,共贺新年,让道而行,但有时也会出现互不让道的情况,此刻就要竞技赛艺,争个高低。
两队锣鼓大作,唢呐声、腰鼓声,好似春雷滚动。
鼓手们尽情击打、跳跃,如疯似狂,打至高潮,鼓乐暂息,由双方伞头出场对歌,这也是竞赛技艺的一个方面。
直至有一队阵角先乱,动作不齐,鼓点、队形也都统一不到一块或对歌对答不上时,就算输了,于是主动让道,让胜者先走。
“沿门子”结束后,邻村之间的腰鼓队还要互相拜年,彼此互访,进行交流演出,这和陕北秧歌一样,称之为“搭彩门”。
正月十五时,各村腰鼓队云集广场,开始了互比互赛活动。
各路鼓手各显身手,互比高低,成为一年里腰鼓表演的高潮。
这不仅活跃了农村春节文娱活动,还通过彼此观摩、切磋技艺、推动了腰鼓的普及和提高。
当晚还要举行“转灯”(也称“转九曲”),几乎是人人争游,阖家同转。
届时鼓乐齐鸣,灯光闪烁,腰鼓队在前引导,众人随后,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
腰鼓队的活动常延续到正月十七、十八,祭罢土地神后方告结束。
此后,老乡们就安心去准备春耕生产了。
腰鼓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为“路鼓”和“场地鼓”。
“路鼓”是腰鼓队在行进中边走边舞的一种表演形式,前由两名伞头领队,后随由挎鼓子和拉花组成的舞队乙-伞头身后紧随的一位挎鼓子,称“头路鼓子”,他必然是技艺精湛的击鼓能手,全队的动作变换和节奏急缓,统由他来指挥。
队伍的后部,是扮成蛮婆、蛮汉的丑角,也有的扮成孙悟空、猪八戒等唐僧取经中的人物,随意扭动,逗笑取乐,以增添节庆的欢乐气氛。
“路鼓”由于在行进中表演,一般动作简单,幅度较小,多做“十字步”、“走路步”、“马步缠腰”等动作。
常用的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单龙摆尾”、“双龙摆尾”等。
“场地鼓”是指腰鼓队到达表演地点,打开场子后的表演形式。
开始时由伞头挥伞号令,顿时鼓乐齐鸣,众舞者随伞头翩翩起舞。
这一段叫“踩大场”,表演节奏缓慢,目的是打开场地,拉开队伍,稳住观众情绪。
第二段载歌载舞,表演节奏渐快,动作幅度较大,队形变化繁多。
常用的队形有“神楼”、“古庙”、“神前挂金牌”、“富贵不断头”、“和尚游门”等。
到引出“太阳弧”图案后,伞头站到场中央领唱秧歌,唱词视场合和对象而定,“谒庙”时,有拜庙祭文,一般演出有向观众拜年问好的,也有喜庆丰收和祝愿吉祥等内容。
伞头唱时,众舞者在场边慢步转圈,并重复接唱每段的最后一句,俗称“接后音”。
唱完后,伞头退出场地,由挎鼓子和拉花入场表演,走出各种复杂多变的队形。
此刻不受时间的限制,舞者尽情表现各自的技艺绝招,情绪热烈,起伏跌宕,使表演达到高潮。
近年来安塞腰鼓为了突出挎鼓子的技巧,表演“场地鼓”时由挎鼓子在场内单独表演。
众鼓手在头路鼓子的指挥下,精神振奋,击鼓狂舞,此时只见鼓槌挥舞,彩绸翻飞,鼓声如雷,震撼大地,声势逼人,极富感染力。
这一段结束后,再穿插表演其它形式的小场节目,如“跑驴”、“水船”、“高跷”、“二鬼打架”、“大头和尚”等。
节目形式的多少,视各村的人才和条件而定。
小场节目结束后,再接着表演一段大场腰鼓。
此刻锣鼓敲得快,唢呐吹得紧,击鼓更激烈,情绪更欢快,使整场表演在强烈的气氛和高昂的情绪中结束。
安塞腰鼓的由来安塞腰鼓依据不同的风格韵律原有文、武之分,“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动作幅度小,类似秧歌的风格;“武腰鼓”则欢快激烈、粗犷奔放,并有较大的踢打、跳跃和旋转动作,尤其是鼓手的腾空飞跃技巧,给人们以英武、激越的感觉。
目前,文、武腰鼓逐渐结合形成新的风格,而以安塞的西河口乡与真武洞两地最有特色。
它们生动地反映了当地群众憨厚、淳朴的气质和性格特征。
特别在表演中,又有机地揉合了民间武术和秧歌舞动作,有弛有张、活而不乱,进退有序、气势磅礴、浑厚有力。
群众赞之为“式子慷慨码子硬”。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安塞腰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具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独具魅力的安塞腰鼓象掀起在黄土地上的狂飚,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张扬出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中国的首都北京,在香港,在中国的各地展现风采,并为世界瞩目。
豪迈粗犷的动作变化,刚劲奔放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着陕北高原民众憨厚朴实、悍勇威猛的个性。
1981年,在与安塞县比邻的延安市梁村乡王庄村一处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众在耕地时发现一座古墓。
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两块腰鼓画像砖,均系翻模成型后烧制的。
经延安地区文物考古专家鉴定,系宋代造物。
画像砖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细腰鼓、侧身、头向左后扬起,左脚着地,右腿前跨蹬出,双手一高一低作挥槌击鼓状;左侧一人为敲镲者,双脚跳起,吸左腿,眼看左侧,双手在胸前做打镲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