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口腔颌面部常见肿瘤

合集下载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口腔颌面部肿瘤是指发生在口腔和颌面部组织的肿瘤,其种类繁多,病理分化程度复杂。

传统的病理学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类型和分级,但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肿瘤,病理学方法可能无法提供准确的诊断。

在这种情况下,免疫组织化学诊断成为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辅助手段。

本文将重点介绍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诊断的相关内容。

一、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口腔颌面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指利用免疫学原理,通过标记抗原-抗体反应,从而通过显色反应或荧光反应的方式,检测组织切片中特定抗原的存在情况。

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帮助鉴别不同类型的肿瘤,确定其病理分级和预后判断。

对于一些具有相似病理形态的肿瘤,如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可以帮助鉴别它们的确切类型。

例如,通过检测鳞状细胞癌特异性标记物如细胞角蛋白,可以确定病理诊断。

对于颌面部肿瘤中的恶性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还可以帮助确定其分级和预后判断。

许多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如Ki-67和p53可以用于评估肿瘤的增殖活性和基因突变。

这些指标在肿瘤的预后判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免疫组织化学诊断在不同类型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应用1. 腺样囊性癌腺样囊性癌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对其进行准确的诊断非常重要。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CK7、CK20和CDX2等标记物来区分腺样囊性癌和其他类似肿瘤,如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

2. 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是一类恶性肿瘤,常常与腺样囊性癌相似。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PTEN和KI-67等标记物来区分颌骨鳞状上皮内肿瘤和其他类似肿瘤,从而确定其诊断和预后。

3. 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是一种良性疾病,常见于口腔颌面部。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通过检测CD68和CD163等标记物来检测嗜酸性肉芽肿的巨噬细胞来源,从而帮助确诊。

4. 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对于口腔颌面部鳞状细胞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抗原标记物如p16和p63来评估其增殖活性和预后。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表现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能在人体的各个部位形成。

在口腔颌面部也会出现不同类型的肿瘤。

了解这些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对于口腔医生来说至关重要,能够帮助其做出准确的诊断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常见影像学表现。

1. 牙源性肿瘤牙源性肿瘤是指起源于牙源组织的肿瘤。

常见的牙源性肿瘤有鳞状细胞瘤、颌骨干细胞瘤和牙源性乳头状瘤等。

在影像学上,牙源性肿瘤通常呈现为颌骨的溶骨性破坏,边界清晰,可见囊性或实性结构。

鳞状细胞瘤通常呈现为颌骨的溶骨性破坏,可见囊性骨质内充满软组织密度影响,还可出现骨膜反应。

颌骨干细胞瘤常呈现为颌骨局限性密度增高灶,边界清晰,有时可见囊变区域。

牙源性乳头状瘤则呈现为牙根周围造成的骨质破坏,外形呈分叶状。

2. 上皮源性肿瘤上皮源性肿瘤是指起源于口腔黏膜和皮肤上皮的肿瘤。

常见的上皮源性肿瘤有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和黏液囊肿。

鳞状细胞癌在影像学上常表现为颌骨骨质的溶骨性破坏,可见软组织密度影响。

基底细胞癌通常表现为颌骨局限性骨质破坏,但相比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对骨质的破坏相对较小。

黏液囊肿则呈现为圆形或椭圆形的囊性结构,边界清晰。

3. 肉瘤和淋巴瘤肉瘤和淋巴瘤也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类型。

肉瘤可分为纤维肉瘤、腺样肉瘤和肌肉肉瘤等。

在影像学上,肉瘤通常表现为颌骨弥漫性的溶骨性破坏,边界不清晰。

而淋巴瘤则呈现为颌骨的局限性骨质增生或破坏,可见颌骨边缘的硬化带。

4. 囊肿和囊实性肿块囊肿和囊实性肿块在口腔颌面部也较为常见。

常见的囊肿有颌骨囊肿、腺样囊肿和鳞状上皮囊肿等。

颌骨囊肿在影像学上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的低密度结构,边界清晰。

而腺样囊肿常呈现为颌骨的囊性破坏,可见不规则的囊壁,有时囊壁还会有钙化。

鳞状上皮囊肿则表现为软组织密度或略高于软组织密度的囊实性病变。

5. 血管性肿瘤血管性肿瘤包括血管瘤和血管肉瘤。

血管瘤通常表现为颌骨的局限性骨质增生,边界清晰。

口腔医学专业《口腔黏膜癌》

口腔医学专业《口腔黏膜癌》

口腔黏膜癌
鳞状细胞癌
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可发生于唇、颊、舌、口底、牙龈等部位。

表现为无痛性的肿块、硬结或溃疡。

如继发感染或神经,可出现疼痛。

肿瘤可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WHO 1997年分型:Ⅰ级:肿瘤中异型性小,核分裂少,角化明显,细胞间桥可见。

Ⅱ级:肿瘤介于Ⅰ-Ⅲ级之间。

Ⅲ级:肿瘤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角化少,细胞间桥几乎没有。

组织学特征:肿瘤细胞具有鳞状细胞的特点,有角化,形成角化珠。

具有细胞间桥。

肿瘤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

肿瘤细胞呈蟹足状浸润性生长,与正常组织之间没有界限。

肿瘤的间质中有不同程度的淋巴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

(医学课件)口腔颌面部肿瘤

(医学课件)口腔颌面部肿瘤
敏感性,常多发并广泛转移,宜采用放射、化学药物、中草药 治疗为主的综合疗法; 骨肉瘤、纤维肉瘤、肌肉瘤、恶性黑色瘤、神经系统的肿瘤对 放射不敏感,应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前后辅助化疗; 对放射中度敏感的鳞癌及基底细胞癌,应结合病员的全身情况, 肿瘤生长部位和侵犯范围,决定采用手术、放射、化学药物, 抑或综合治疗。
• 良性肿瘤以牙源性及上皮性肿瘤为多见。恶性肿 瘤以上皮组织来源最多,其次为腺源性,肉瘤较 少;
• 良性肿瘤多见于牙龈、粘膜、颌骨等处。恶性的 以舌、颊、牙龈、腭、上颌窦等处为常见。
2018
6
二、分 类
2018
7
1、良性肿瘤 2、恶性肿瘤 根据组织来源可分为癌和肉瘤两大类 口腔癌三种类型:溃疡型、外生性(乳突状型或疣状型) 及浸润型。 原位癌(carcinoma in situ) :初起局限于粘膜内或 表层中。 3、临界瘤:良、恶性肿瘤的区别是相对,有的肿瘤病 程虽较长,但有局部浸润,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 性之间,称为“临界瘤”。
假性囊肿 如创伤性骨囊肿、动脉瘤性骨囊肿
2018
22
牙源性囊肿
根尖囊肿 含牙囊肿 角化囊肿
球上颌囊肿
面 裂 囊 肿 正中囊肿
鼻唇囊肿
鼻腭囊肿
2018
23
(一)颌骨囊肿
临床表现 p70
多发生于青年人 生长缓慢,初期无症状,当囊肿发育较大时,形成 面部畸形。 膨胀的骨板变薄时,扪诊可有乒乓球感。 穿刺检查可吸出草黄色囊液,镜下见胆固醇结晶。
2018
26
角化囊肿 (牙源性角化囊性瘤) (Keratocystic odontogenic tumor)
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剩余 囊壁较薄,囊内为白色或黄色角化物 有子囊,有切迹,易复发, 下颌第三磨牙区及升支部 ,沿长轴生长。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

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其发生在口腔、颌骨和面部区域。

本文将介绍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的新进展和最佳实践。

一、早期诊断和筛查早期诊断对于成功治疗口腔颌面部肿瘤至关重要。

近年来,通过使用影像学技术如X射线、CT扫描以及MRI等,可以帮助医生进行准确无创诊断。

此外,也可以利用组织检验和细胞学检查来明确诊断。

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吸烟者和酗酒者,定期进行筛查也是必要的。

二、手术治疗手术是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肿瘤的性质,外科医生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手术方法。

对于早期肿瘤,外科手术可以完全切除肿瘤,并保留尽可能多的正常组织。

对于晚期肿瘤,通常需要进行更广泛的切除,甚至包括颌骨和淋巴结等。

在手术治疗中,保留功能和重建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通过利用组织修复技术和口腔颌面部重建技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语言、咀嚼和咽喉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三、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在口腔颌面部肿瘤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放射治疗可以作为手术前后的辅助治疗方法。

它主要通过使用高能X射线或其他形式的辐射来杀死癌细胞并抑制其生长。

对于不能进行手术的患者或有高风险的患者,放射治疗可以成为首选治疗方式。

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精确放射治疗逐渐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中。

这种新型放射治疗技术可以更精准地瞄准肿瘤,并最大程度地保护周围正常组织。

这不仅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也减少了患者的副作用。

四、靶向治疗传统的放化疗虽然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存在很多问题。

近年来,靶向治疗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新兴领域。

靶向药物主要通过干扰癌细胞的生长信号通路来发挥作用。

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是一种常用的靶向药物。

通过选择性地抑制EGFR信号传导途径,可以阻止癌细胞生长和扩散。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针对特定癌细胞分子或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正在积极开发和研究中。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靶向治疗研究在口腔医学领域,口腔颌面部肿瘤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

然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存在一些局限性,如创伤大、疗效不稳定等。

因此,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研究的热点,靶向治疗便是其中之一。

靶向治疗是根据口腔颌面部肿瘤细胞的特异性,通过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目的。

该治疗方法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更高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

在当前的研究中,许多靶向治疗方法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其中,一种常见的靶向治疗方法是利用药物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这些药物可以通过靶标药物或者抗肿瘤药物的方式作用于肿瘤细胞,从而达到直接或者间接地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

另外,还有一些新的靶向治疗方法正在不断被研究和应用。

例如,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来实现治疗效果的方法。

通过引入特定的基因物质,可以改变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此外,免疫治疗也是一种新的靶向治疗方法。

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来识别和攻击肿瘤细胞。

这种治疗方法的优势在于可以针对多种类型的肿瘤细胞,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持续的治疗效果。

在口腔医学领域,靶向治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

例如,一些药物已经被应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治疗中,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然而,我们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靶向治疗的方法和技术,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

总之,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靶向治疗是一种具有很大潜力的治疗方法。

它相较于传统的治疗方法具有更高的疗效和较低的副作用,并且已经在口腔医学领域取得了一些进展。

然而,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完善靶向治疗的方法和技术,以进一步提高治疗的成功率和疗效。

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和研究,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靶向治疗能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ppt课件

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ppt课件

(三)肉芽组织型血管瘤
hemangioma of granulation tissue type (pyogenic granuloma)
• 肉芽组织型血管瘤(化脓 性肉芽肿)常发生于皮肤 或口腔粘膜,以牙龈、口 唇、面部多见。呈息肉状, 有蒂。
• 组织学上为毛细血管瘤, 常伴有明显炎症,表面上 皮多受压萎缩,或有溃疡, 可有炎性肉芽组织形成。
一、血管性龈瘤 vascular epulis
可以是化脓性肉芽肿或妊娠性龈 瘤。特点是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呈 实性片块或条索,也可以是小血 管或大的薄壁血管增多。
妊娠性龈瘤
二、纤维性龈瘤
Fibrous epulis
炎症细胞
成熟的胶
原纤维束

三、巨细胞性龈瘤 Giant cell epulis
以前牙区多见,位于牙龈或牙槽粘 膜。镜下见富于血管和细胞的间质 内含有多核破骨样细胞呈灶性聚集。
Malignant fibrous histocytoma 主要特点是成纤维细胞样肿瘤细胞和组织细胞样肿瘤细胞 大量异常增生。
炎症细胞
5、血管肉瘤
6、恶性淋巴瘤
• 淋巴瘤包括何杰金 氏淋巴瘤和非何杰 金氏淋巴瘤。后者 常源于B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性肿瘤性 病变的不同阶段形 成不同的亚型。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瘤
(四)蔓状血管瘤 cirsoid hemangioma
• 蔓状血管瘤好发于头颈部,肿瘤高起呈念 珠状,有搏动感。由口径较大迂回扭曲的 小静脉和小动脉构成,如由动脉和静脉异 常交通形成的厚壁血管,称为蔓状血管瘤, 它是血管畸形而非真性肿瘤。
牙龈瘤
牙龈瘤主要包括: • 一、血管性龈瘤 • 二、纤维性龈瘤 • 三、巨细胞性龈瘤
六、先天性龈瘤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

口腔医学中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在口腔医学领域中,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口腔颌面部肿瘤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对其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和鉴别诊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及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X线检查X线检查是一种常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影像学诊断方法。

通过X 线片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初步判断其良性或恶性特征。

在X线影像上,良性肿瘤常呈边界清晰、密度均匀的特征,而恶性肿瘤则可能呈现出破坏性骨质改变、不规则边界以及软组织外溢等特征。

二、CT扫描CT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诊断技术,具有对细微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的优势。

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中,CT扫描能提供关于肿瘤的内部结构、密度以及血供情况等信息。

同时,CT扫描还能够观察到周围组织器官的受侵情况,为外科手术提供精确的定位和指导。

三、MRI检查MRI检查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影像学方法,通过利用磁共振原理对组织和肿瘤进行成像。

相比于CT扫描,MRI能够提供更为详细、清晰的图像。

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中,MRI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组织学构成以及关系与邻近组织结构,尤其对于颌骨肿瘤和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四、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无创性、无辐射的影像学方法,可用于口腔颌面部肿瘤的初步筛查和定位。

其通过超声波的回声变化来判断肿瘤的性质和组织结构。

超声检查主要适用于囊性肿物和软组织肿瘤的诊断,对于颌骨肿瘤的诊断效果有限。

五、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PET-CT联合检查是一种高级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放射性示踪剂,结合CT图像进行体层成像。

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诊断中,PET-CT能够提供更加准确的代谢信息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对于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远处转移的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DWI是一种评估组织水分移动的技术,通过检测水分子的自由扩散来区分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组织囊肿
软组织囊肿
(三)甲状舌管囊肿
胚胎第6周消失, 如不消失 分泌物聚积. 临床表现: 1-10岁,成年人少见,颈正中任何一
处,舌骨上下常见 正中位,质软,位于舌骨下者 两处之间可扪坚韧
索条,随吞咽上下活动.穿刺见透明 微浑浊、黄 色囊液,碘油造影 以瘘管行径. 治疗:舌骨部分切,否易复发.
诊断:
X线圆形或卵圆形透明阴影,边缘整齐,白色 骨质反应线,角化囊肿不整齐
治疗:
术前X线检查范围,邻近
外科手术摘除,控制感染后手术,
第三节 瘤样病变和良性肿瘤
瘤样病变
(一)色素痣
分型:皮内痣、交界痣、复合痣 临床表现:淡棕色或深棕色、丘疹或结节、
较小、平坦或略高于皮肤,无症状,交界 痣刺激可恶变 治疗:手术切除
(四)鳃裂囊肿
软组织囊肿
胚胎鳃裂残余组织
临床表现:颈上部舌骨水平,胸锁乳突肌上 1/3前缘,附着于颈动脉鞘的后部,颈内,外 动脉分叉之间突向咽侧壁,光滑,有时呈分叶 状,大小不定,生长缓慢,上感后突然增大, 囊肿破后长期不愈——瘘。
治疗——手术。残留复发
软组织囊肿
二、颌骨囊肿
牙源性囊肿
非牙源性囊肿
根 始含 角 尖 基牙 化 囊 囊囊 囊 肿 肿肿 肿
球鼻正 鼻 上腭中 唇 颌囊囊 囊 囊肿肿 肿

牙源性颌骨囊肿
1、根尖囊肿——肉芽肿变性液化,病灶牙 2、始基囊肿——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
的损害——变性液化 缺牙或多生牙 3、含牙囊肿——牙冠或牙根形成后——一
个牙胚或多个牙胚 缺牙或多生牙 4、角化囊肿——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
(二)牙龈瘤
瘤样病变Βιβλιοθήκη 来源——牙周膜 、牙槽突的结缔组织
临床表现:女性青中年多见,生长慢,青年人 中年人常见 ;多发生于牙龈乳头部,唇颊侧
较舌腭侧者多,常位于前磨牙区,圆形或椭圆
有时呈分叶状,有蒂如息肉状,无蒂,基底大, 齿痕,溃疡,牙松动,移位,X线骨质吸收, 牙周膜增宽阴影。
治疗: 彻底切除,
缺牙或多生牙,皮脂样物,子囊
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胚胎发育过程中残存与面突连接处的 上皮发展而来
球上颌囊肿:上侧切牙与尖牙间 鼻腭囊肿: 切牙管内或附近 正中囊肿: 切牙孔后腭中缝的任何部位 鼻唇囊肿: 上唇底与鼻前庭内
临床表现:
非牙源性颌骨囊肿
初期无症状,生长缓慢,渐膨胀,畸形,有乒 乓球样感觉,波动感
(六)肿瘤标志物检查 肿瘤标志物:由肿瘤细胞产生、分泌和释放 晚期骨肉瘤→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增高, 多发性浆细胞肉瘤可在在尿中发现本-周蛋白
三、 治疗
综合治疗观点——肿瘤性质,临床表现,病员 身体情况
(一) 治疗原则 1、良性——外科治疗为主 临界瘤正常组织
内切除, 冰冻切片为恶性——扩大切除。 2.恶性——来源部位、分化程度、发展速度、
四、预 防
一.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 除去病因为最好预防方法——病灶 不良修 复体,口腔卫生,戒烟酒,自身防护, 乐观
二.及时处理癌前病损 白斑,红斑。扁平苔癣,纤维变性等
三.开展防癌普查或易感人群的监测 三早 早期——治愈,晚期——差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软组织囊肿 颌骨囊肿 牙源性
非牙源性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三)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骨组织肿瘤性质和软组织肿瘤对骨
组织侵犯程度 胸片: 涎腺造影 颈动脉造影 瘤腔造影,
CT ,MRI ,DSA B超。 (四) 穿刺及细胞学检查: 区别良恶性确诊率
95%,类型难以肯定。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3)
(五)活组织检查: 确定性质,类型,分化, 恶黑不宜普通活检,冰冻
拔除患处牙齿
(一)成釉细胞瘤
良性肿瘤
颌骨中心性上皮肿瘤,常见,临界瘤
(二) 治疗方法
4、生物治疗——成为治疗癌瘤的第四种常规方 法。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基因治疗等 5、综合序列治疗——晚期肿瘤多倾向于综合治 疗,或多学科治疗。——取长补短,互相补充, 获得最好的效果,建立在具体分析基础上。
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应强调以手术为主的综 合治疗,即手术+放疗+化疗的三联。
临床分期、病体情况——选择治疗方法。
(二) 治疗方法
1、手术:良性、恶性肿瘤放疗化疗不能治愈者、 颈淋巴清扫术 手术失败原因——局部复发,远处转移。 严格遵守无瘤操作: 切缘 污染 播散 整块切除 缝合 种植 冲洗 更换器械 电 静脉或区域性动脉注射化学药物
(二) 治疗方法
2、放疗
单独使用——早期较小、对放疗敏感的肿瘤, 以及淋巴、造血组织来源肿瘤
软组织囊肿
(一)皮脂腺囊肿 (粉瘤)
因排泄管阻塞引发 临床表现:常见面部,突出,皮肤粘连,中央
色素点(与表皮样囊肿鉴别点) 治疗:皮纹,梭形,完整切除.
软组织囊肿
(二)皮样或表皮样囊肿
胚胎 发育 残留 表皮者可损伤性植入 临床表现:
皮样-口底 颏下; 表皮样-眼睑 额 鼻 眶外侧 耳下等 生长缓慢,圆形 表面无色素沉着 无粘连 触之坚韧有弹性,似面团样.豆腐渣样,有时见 毛发等角化物. 治疗:按皮纹,完整切除,分层缝合.
临界瘤:局部浸润性生长,恶性倾向。 临床误诊率:30%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易误诊为牙龈炎,上颌窦炎等 诊断时区别肿瘤或非肿瘤性,良性或恶性 (一)病史采集:时间,部位,生长速度 (二)临床检查:
望诊—形态,部位,障碍, 触诊—边界 质地 活动 关系 双手触诊—口底,舌,颊 听诊—血管源性肿瘤 恶性者颈淋巴有否转移
口腔颌面部肿瘤
Tumor in Oral & Maxillofacial Area
口腔颌面部肿瘤
Tumor in Oral & Maxillofacial Area
第一节 概论 第二节 口腔颌面部囊肿 第三节 良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第四节 恶性肿瘤
一.概 况
口腔颌面部特有肿瘤: 牙源性——颌骨囊肿; 唾液腺源性——腮腺肿瘤
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术前放疗—缩小 抑制 生长
术后放疗—局部复发 放疗前处理口内病灶,拆除不良修复体
(二) 治疗方法
3、 化疗 中晚期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一部分 肿瘤缩小后——增加治疗机会——术前诱导
化疗方式 :全身给药——滴注或推注 局部给药——区域性化疗
化疗与热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相结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