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行为学实验方法
慢性束缚应激模型诱致抑郁和痛敏的行为学

02
03
痛敏是指对疼痛刺激的敏感度增加, 常常伴随着情绪和心理的改变,如焦 虑、抑郁等。
抑郁和痛敏常常并发出现,相互影响 ,形成恶性循环。
痛敏和抑郁的发生与神经内分泌、免 疫等多个因素有关,如5-羟色胺、去 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的异常, 以及炎症、氧化应激等通路的调节异 常。
05
结论
研究的主要发现
未来研究可以关注其他应激模型对抑郁和痛敏 行为学的影响,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应激与抑郁 和痛敏之间的关系。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01
02
03
张三. (2018). 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对小 鼠抑郁和痛敏行为的影响. 中国应用 生理学杂志, 34(1), 1-8.
李四. (2017). 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对大 鼠抑郁和痛敏行为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 生理学报, 69(2), 1-10.
03
慢性束缚应激模型是一种模拟 抑郁症和痛敏的动物模型,有 助于研究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 法。
文献综述
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抑郁症和痛敏的生理、心理机制研究综述。 现有治疗方法及其效果评价。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探讨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对大鼠抑郁和痛敏行为的影响,并分析其可能的机制。
1
慢性束缚应激模型能够成功诱致抑郁和痛敏行 为学表现。
2
慢性束缚应激模型可导致小鼠在行为测试中表 现出抑郁样行为,如糖水偏好度降低、强迫游 泳试验中活动时间减少等。
3
慢性束缚应激模型也可引起小鼠的痛敏反应, 如热板试验中舔足时间缩短、腹腔注射醋酸引 起的扭体次数增加等。
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仅关注了慢性束缚应激模型 对抑郁和痛敏行为学的影响,未涉 及神经生物学层面的研究。
动物行为学实验方法文献综述

动物行为学实验方法文献综述动物行为学实验主要有学习记忆类、药物成瘾类、抗焦虑抑郁类、抗疲劳类、神经精神类、痛觉测试类共六大类。
其中抗焦虑抑郁类又可作为大部分动物行为学实验的前置实验,作为每一组动物的焦虑度的一个评判。
当然洞板实验测得的探索性也可以作为一组动物的生理心理指标的。
1 学习记忆类学习记忆类实验要求实验动物与实验员之间已经建立熟识的条件,保证实验员与动物的接触不会对实验动物产生试验中的干扰因素。
1.1、抑制性(被动)回避--在记忆研究中,一个最重要的动物模型就是抑制模仿活动或学习习惯。
被动回避实验通过动物学会去掉某种特定的行为而逃避某种讨厌的事情。
1.1.1 跳台实验:原理:在一个开阔的空间,动物大部分时间都在边缘与角落里活动。
在方形空间底部铺以铜栅,铜栅通电;方形空间中心设置一个高的平台当把动物放在平台上时,它几乎立即跳下平台,并向四周进行探索。
如果动物跳下平台时受到电击,其正常反应是跳回平台以躲避伤害性刺激。
多数动物可能再次或多次跳至铜栅上,受到电击后又迅速跳回平台。
观察指标:以36 V连续电刺激5分钟,小鼠受到电击后的正常逃避反应为跳上橡皮台,记录5分钟内动物跳下平台的次数作为训练期错误次数,为学习成绩;24小时后,在底部铜栅通电的情况下,依前法将动物轻置于橡皮台上,记录测试时小鼠第一次跳下平台的时间即潜伏期和5 min 内的跳下平台的次数即测试期错误次数,作为记忆保持成绩。
优点:简便易行,根据试验设备的不同,一次可同时试验多只动物(6只动物),可实现组间平行操作。
既可观察药物对记忆过程的影响,也可观察对学习的影响。
有较高的敏感性,尤适合于药物初筛。
缺点: 动物的回避性反应差异较大,因此需要检测大量的动物。
如需减少差异或少用动物,可对动物进行预选或按学习成绩好坏分档次进行试验。
1.1.2 避暗实验原理:利用小鼠或大鼠具有趋暗避明的习性设计的装置,一半是暗室,一半是明室,中间有一小洞相连。
用心理学原理来解决焦虑和抑郁问题

用心理学原理来解决焦虑和抑郁问题焦虑和抑郁问题是当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困扰,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严重影响。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焦虑和抑郁问题,心理学家借鉴了一些心理学原理,提出了一些有效的解决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个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并讨论如何利用它们来解决焦虑和抑郁问题。
一、认知重构原理认知重构原理是由心理学家阿伦·贝克(Aaron Beck)提出的,它认为人们的看法和观念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情绪和行为。
当人们对自己、他人和世界持有消极的、错误的认知时,容易导致焦虑和抑郁情绪的产生。
因此,通过认知重构可以帮助人们更客观、积极地看待事物,缓解焦虑和抑郁。
认知重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观察和记录负面情绪的出现,找出背后的消极认知;然后,质疑这些消极认知的真实性和合理性;接下来,尝试找到更客观、积极的解释和观点;最后,通过重复使用新的认知,逐渐改变思维模式,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二、行为激励原理行为激励原理是由心理学家伯特拉姆·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F. Skinner)提出的,他认为人们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和激励因素驱动的。
对于焦虑和抑郁问题,人们常常陷入一种消极的行为循环,无法摆脱困境。
通过行为激励,可以帮助人们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改变消极的行为循环。
行为激励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例如每天锻炼30分钟;然后,制定出实现这个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例如每天早上起床后立即进行锻炼;接下来,设置适当的激励机制,例如奖励自己小小的礼物或休闲时间;最后,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及时调整计划,保持积极的行为习惯。
三、情绪调节原理情绪调节原理是由心理学家詹姆斯·格罗斯(James Gross)提出的,它指出人们可以通过调节自己的情绪表达和情绪体验来缓解焦虑和抑郁。
对于焦虑和抑郁问题,人们常常陷入一种消极的情绪循环,很难摆脱。
通过情绪调节,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缓解焦虑和抑郁。
焦虑情绪心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和生活压力的增大,焦虑情绪已成为影响人们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为了探究焦虑情绪的产生机制及其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心理实验,对焦虑情绪进行深入的研究。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焦虑情绪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探究焦虑情绪对个体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
3. 评估焦虑情绪的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本实验招募了100名自愿参与的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50名,女性50名,年龄在18-24岁之间。
2. 实验工具实验采用以下工具进行测量:(1)焦虑自评量表(SAS):用于评估个体的焦虑程度。
(2)认知能力测试:包括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测试项目。
(3)行为实验:观察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4)心理访谈:深入了解个体焦虑情绪的来源和心理状态。
3. 实验程序(1)实验对象填写焦虑自评量表,了解其焦虑程度。
(2)进行认知能力测试,评估个体的认知功能。
(3)进行行为实验,观察个体在面对压力时的反应和应对策略。
(4)进行心理访谈,深入了解个体焦虑情绪的来源和心理状态。
(5)对实验对象进行心理干预,包括认知行为疗法、放松训练等,观察干预效果。
四、实验结果1. 焦虑情绪的产生原因和影响因素实验结果显示,焦虑情绪的产生与以下因素有关:(1)遗传因素:家族中存在焦虑情绪病史的个体更容易产生焦虑。
(2)环境因素:生活压力、人际关系、工作压力等环境因素会加剧焦虑情绪。
(3)心理因素:个体对事物的认知方式、自我效能感等心理因素也会影响焦虑情绪的产生。
2. 焦虑情绪对个体认知、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1)认知方面:焦虑情绪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如记忆力、注意力、反应速度等。
(2)行为方面:焦虑情绪会使个体在面对压力时产生逃避、退缩等行为。
(3)心理状态方面:焦虑情绪会导致个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3. 心理干预方法的有效性实验结果显示,认知行为疗法和放松训练等心理干预方法对缓解焦虑情绪具有显著效果。
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焦虑和抑郁是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心理疾病,而动物模型是研究这些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介绍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1. 焦虑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
焦虑动物模型通常采用行为学方法,通过测量动物的行为反应来评估它们的焦虑水平。
常见的焦虑动物模型包括:
(1)开放场测试:在一个新的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反应,如探索、警惕和逃避等。
(2)提高平台测试:观察动物在一个高处的平台上的行为反应,如探索和恐惧等。
(3)光线暗箱测试:将动物置于一个黑暗的环境中,观察它们的行为反应,如探索和逃避等。
2. 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
抑郁动物模型通常也采用行为学方法,通过测量动物的行为反应来评估它们的抑郁水平。
常见的抑郁动物模型包括:
(1)力竭游泳测试:将动物放置在一个水池中,观察它们的游泳时间和活动程度等。
(2)尾悬悬垂测试:将动物悬挂在一个高处的架子上,观察它们的行为反应,如挣扎和放弃等。
(3)社交避免测试:观察动物对社交的兴趣和互动程度等。
3. 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策略
在进行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研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适当的动物品种和性别。
(2)控制实验条件,如环境、食物和水的供应等。
(3)使用多种不同的测试方法,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4)分析数据时,应注意去除异常值和进行统计学分析。
总之,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是研究这些心理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需要注意科学和伦理方面的问题,以提高研究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艾司氯胺酮对小鼠焦虑抑郁的影响及其机制

艾司氯胺酮对小鼠焦虑抑郁的影响及其机制周静文;李元海;邱高林;蔡雯;赵园园;夏晓琼【期刊名称】《安徽医科大学学报》【年(卷),期】2024(59)1【摘要】目的探讨艾司氯胺酮对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及其与炎症的关系。
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20~24 g/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n=8):对照(Con)组、艾司氯胺酮(ESK)组、模型(LPS)组、模型+艾司氯胺酮预防(LPS+ESK1)组、模型+艾司氯胺酮治疗(LPS+ESK2)组。
用腹腔注射LPS 0.83 mg/kg的方法制备炎症诱导的焦虑抑郁模型。
ESK组注射艾司氯胺酮10mg/kg;LPS组注射LPS;LPS+ESK1组在注射LPS前24 h,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LPS+ESK2组注射LPS,30 min后注射艾司氯胺酮10 mg/kg。
于腹腔注射LPS 24 h后,采用行为学实验测定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
行为学实验结束,取脾立即称重;取海马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6的含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海马中神经元的病理变化。
结果与Con组比较,LPS组小鼠焦虑抑郁样行为增加(P<0.05),脾质量/体质量增加(P<0.05),IL-1β、TNF-α、IL-6浓度升高(P<0.05),神经元变性坏死增多;ESK组上述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与LPS组比较,LPS+ESK1组、LPS+ESK2组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减少(P<0.05),脾质量/体质量减轻(P<0.05),IL-1β、TNF-α、IL-6浓度降低(P<0.05),神经元变性坏死减少。
与LPS+ESK1组比较,LPS+ESK2组旷场实验中心区域移动距离和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进入开臂的距离增加(P<0.05),IL-6及TNF-α浓度降低(P<0.05),神经元损伤程度减轻。
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焦虑和抑郁是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些问题,许多研究人员使用动物模型进行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讨论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
一、焦虑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1. 行为学测试:行为学测试是研究焦虑动物模型的最常用方法。
在这种测试中,动物被暴露在一些有潜在压力的环境下,比如迷宫、挑战性的笼子等。
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可以研究其焦虑程度。
2. 电生理学测试:电生理学测试是一种通过电极检测动物大脑活动的方法。
在焦虑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可以使用电生理学测试来研究神经元对焦虑信号的处理方式,进而了解焦虑在大脑中的机制和神经基础。
3. 基因表达研究:基因表达研究是一种通过检测特定基因在动物的表达水平来研究焦虑和其机制的方法。
通过研究焦虑动物模型的基因表达变化,可以寻找与焦虑相关的基因,了解其在焦虑发生中扮演的角色。
二、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方法和策略1. 行为学测试:行为学测试同样是研究抑郁动物模型的重要方法。
例如,可以将动物放置在干湿不同的环境中,以模拟社交、繁殖等环境压力。
通过观察动物的行为,可以研究其抑郁程度。
2. 生物化学测试:生物化学测试是一种测量生物体内重要生物分子的方法。
在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可以使用生物化学测试来检测与抑郁相关的脑化学变化,例如海马区的5-羟色胺代谢和神经元增生等。
3. 分子遗传学测试:分子遗传学测试是一种特定基因或蛋白质表达的方法。
在抑郁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可以使用分子遗传学测试来检测特定基因的表达水平,例如BDNF等。
总体而言,焦虑和抑郁动物模型是研究这些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
通过使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可以深入了解动物表现出焦虑和抑郁情况背后的神经生理机制,从而为将来的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
《百合地黄汤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百合地黄汤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摘要本文研究了百合地黄汤对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其潜在的作用机理。
实验结果显示,百合地黄汤可有效缓解大鼠的抑郁症状,改善其生理指标,且该作用与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抗炎、抗氧化等多方面因素有关。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实验结果和结论四个部分,全面展示百合地黄汤在CUMS抑郁模型大鼠中的作用及其机理。
一、文献综述近年来,抑郁症已成为全球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慢性不可预见性轻度应激(CUMS)模型是研究抑郁症的重要手段。
而中医在治疗抑郁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百合地黄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具有养阴安神、益气调心之功效。
前人研究证实,百合地黄汤在治疗轻中度抑郁症方面有显著效果,但其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百合地黄汤对CUMS抑郁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理。
二、实验设计1. 材料与动物:选用健康SD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所需百合地黄汤药材及化学试剂均购自正规渠道。
2. 方法:采用CUMS方法建立抑郁模型大鼠,实验组大鼠给予百合地黄汤灌胃治疗,对照组大鼠给予等量生理盐水。
观察并记录大鼠的行为学变化、生理指标等。
同时,采用生化检测方法检测大鼠脑内神经递质水平、炎症因子及氧化应激指标等。
3. 指标:观察并记录大鼠的体重、行为学变化、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检测脑内5-羟色胺(5-HT)、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水平;检测脑内炎症因子如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检测脑内氧化应激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等。
三、实验结果1. 行为学观察:实验组大鼠在给予百合地黄汤治疗后,焦虑、抑郁等行为明显改善,活动量增加。
2. 生理指标:实验组大鼠的体重、血糖、血脂等生理指标较对照组有所改善。
3. 神经递质水平:实验组大鼠脑内5-HT、DA等神经递质水平较对照组有所上升,提示百合地黄汤可能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来改善抑郁症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又称敞箱实验,就是评价实验动物在新异环境中自主行为、探
究行为与紧张度的一种方法。
例如动物对新开阔环境的恐惧而主要在周边区域活动,在中央区域活动较少,但动物的探究特性又促使其产生在中央区域活动的动机。
1.开口的木盒底部形成16个等大的方格。
场地中央置一彩色瓶子以激发小鼠的好奇心。
照明来自一高出场地中央2、80 m 的40 W 白炽灯。
2.预适应:每只小鼠放入场地中央自由活动3min
3.每只小鼠面朝墙放入同一个拐角方格,并让其自由探索环境5 min。
4.每只小鼠测试结束后,湿布洗擦场地并用干布擦干。
5.数据分析:跨越方格总数(以双后肢跨出作为标准,时间也以后肢为算。
)第一格的潜伏
期、周边时间、抬腿次数(双腿离地)。
二、高架十字迷宫(elevated plus-maze,EPM)就是非条件反射模型,以动物自发的恐惧样反
应为行为学基础。
高架十字迷宫实验就就是由于动物对新环境的探究与对高悬开放臂的恐惧而形成的矛盾冲突状态,从而反映出动物的焦虑情绪,所以高架十字迷宫既可以建立非条件反射焦虑动物模型,也可以作为测量动物焦虑反应的方法。
1.将实验动物放入迷宫中央区,头朝开臂,并注意此后每只实验动物均放在同一位置。
2.同时开启摄像监控器记录5min内实验动物开臂与闭臂的进入次数及进入各臂的时间。
实验过程中实验者需距离迷宫1米的距离。
3.记录结束后将实验动物放回饲养笼具内。
同时清理迷宫,并用5%的醋酸水溶液或75%
的酒精擦拭迷宫,借以消除动物气味对后继实验动物的影响。
4.分析:
(1)开臂进入次数百分比=开臂进入次数/开臂进入次数+闭臂进入次数(2)开臂滞留时间百分比=开臂滞留时间/开臂滞留时间+闭臂滞留时间
进入开放臂时间百分比与进入开放臂次数百分比反映了动物的焦虑状态;进入开放臂与封闭臂总次数反映动物的运动能力,向下探究次数反映了动物在非保护区内的探索行为, 与焦虑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三、明暗穿梭实验:回避实验就是利用动物的好暗避光(明暗穿梭)而建立起来的。
1.将小鼠放入明箱,让小鼠进行自由穿梭,观察5min。
2.每只小鼠测试结束后,湿布洗擦场地并用干布擦干。
3、分析: 穿梭次数、潜伏期、明箱活动时间、明箱活动时间百分比、暗想活动时间、暗箱活动时间百分比、总路程、明箱活动路程、暗箱活动路程。
四、洞板实验
(一)基本原理
孔板实验就是Boissiex与Simon1962年首次建立的,此后被广泛用于药效研究。
该实验就是利用新奇(curiosity)与恐惧(fear)两个因素来控制动物在新环境下的行为,用逃避(escapes) 来反映这两个因素的作用结果。
动物反复钻头(head一dipping)反映其新奇感与对逃避的渴望。
一般认为,药物在不影响动物运动活性的剂量下,增加钻头次数与时间,表现为抗焦虑作用,减少钻头次数与时间则为致焦虑作用。
(二)操作步骤
大鼠与小鼠的实验装置有所不同。
大鼠装置为一个66cm x 56cm x 47cm的木箱,底板有4个直径为3 、8cm、深1 cm的等大圆孔,其中两孔离最近壁14cm,另两孔17cm,孔板水平抬高12em;小鼠木箱为44cm x 40cm x 27cm , 4个孔的孔径均为3cm,厚1、8cm,每孔中心离最近壁的距离为l0cm。
80年代之后,孔板箱壁及每一孔周边都装有红外光电管,并与微机相联,这样可同时自动记录动物的钻头次数与钻头时间、运动活性及站立数等多项指标,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增加了实验的可靠性。
实验用雄性成年的大鼠或小鼠。
将动物置于孔板中央,背朝观察者。
动物两眼消失在洞中为一次钻头(a head一dip),记录5-10min的钻头次数及钻头持续时间。
(三)注意事项与评价
(1)对孔板箱的形状与大小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常采用方型,其边长在大鼠一般60cm,小鼠为40c m左右。
(2)孔的数量早期多为16孔,现在通常采用4孔板。
(3)动物在上午的钻头数往往比下午多。
因此,应尽量在每天固定的时间内做实验。
(4)本实验对致焦虑药(如BDZ受体反相激动剂)引起探究性钻头的特异性降低结果较为一致,而某些缺乏抗焦虑作用的药物(如BDZ受体拮抗剂氟马西尼)反可使探究性钻头增加。
故在筛选未知药物时应结合其它焦虑模型进行评价。
五、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ming Test, FST)系统主要用于抗抑郁、镇静以及止痛类药物的研究。
该系统适用于大鼠、小鼠或其她实验室动物,通过将实验动物置于一个局限的环境中(如水中),动物在该环境中拼命挣扎试图逃跑又无法逃脱,从而提供了一个无可回避的压迫环境,一段时间的实验后,动物即表现出典型的“不动状态”,反映了一种被称之为“行为绝望状态”,记录处于该环境的动物产生绝望的不动状态过程中的一系列参数。
该系统使用摄像头对实验过程录像并用相应软件对图像进行跟踪分析,减少人为操作,数据客观。
强迫游泳的抑郁症动物模型,就是研究人类抑郁症药理学及其发病机理、筛选观察抗抑郁药物研究中可靠的实验模型,其主要的特点就是药物作用的高度特异性,该实验能够很好的将抗抑郁药物与强安定与抗焦虑药加以区别,而且大多数抗抑郁药所产生的效应与临床效价显著相关,这已为广大学者所接受。
1977 年, P o r s o l t R D首次应用强迫游泳实验检测抗抑郁药物的作用。
后来强迫游泳实验就成为评价药物抗抑郁作用的动物模型。
该实验方法就是一种行为绝望实验法,其基本原理就是当大鼠或小鼠放进一个有限的空间使之游泳, 开始时拼命游泳力图逃脱,很快就变成漂浮不动状态, 仅露出鼻孔保持呼吸, 四肢偶尔划动以保持身体不至于沉下去,实际就是动物放弃逃脱的希望, 属于行为绝望。
经典的强迫游泳实验分两天进行。
第一天让大鼠或小鼠在 2 5 ℃的深水中强迫游泳 1 5 m i n , 取出后在犯℃温室烘干, 归笼。
第二天, 在同样的条件下进行强迫游泳5 m i n , 记录不动时间。
M i r u a H等将强迫游泳的时间改为( 1 0 一 3 0 ) m i n i ' 1 。
张中启等在实验第2天直接观察小鼠强迫游泳6 m i n内后4 m i n的不动时间图。
这些都就是对经典实验方法所做的修改。
大鼠或小鼠的不动时间就是判断抗抑郁药物作用的指标。
不动时间越短,抗抑郁作用越强。
D e t k e 等将强迫游泳中的行为分成4类: 游泳( 动物在水中四处游动) 、攀爬( 动物前爪划动水面,碰触缸壁) 、潜水( 动物整个身体沉于水下) 与不动( 动物四肢不动漂浮于水面, 仅头部露出水面呼吸) 。
经实验证明不同机制的抗抑郁药影响不同的行为,如地昔帕明与马普替林( N E再摄取抑制剂) 可选择性增加大鼠的攀爬行为, 而氟西汀( 5 - H T再摄取抑制剂) 选择性增加大鼠的游泳行为川。
六、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 TST)就是一种经典而又能快速评价抗抑郁药物、兴奋药物、镇静药物药效的方法。
其原理就是利用小鼠悬尾后企图逃脱但又无法逃脱,从而放弃挣扎,进入特有的抑郁不动状态,实验过程中记录动物不动时间来反映抑郁状态,抗抑郁药物、兴奋药物能明显地缩短改变其状态。
末次给药1 h后,将小鼠尾部距末端约1 cm处用夹子固定,使其倒吊于距地面15 cm左右的横杆上,动物为克服不正常体位而挣扎活动,但活动一段时间后,出现间断性不动,显示失望状态,累计各组8 min内的不动时间
七、新环境进食抑制实验(Novelty suppressed feeding test, NSF):使用边长50cm、高40cm箱底铺匀2cm高木削的试验箱,箱底中央放置糖丸或小块食物于白纸上。
试验前动物禁食24h,试验时从任意的箱角放大/小鼠入箱内,通过摄像系统观察5min,记录大/小鼠的活动量,同时计算由放入小鼠到小鼠前肢抱起糖丸进食的时(latency)。
大/小鼠的活动量与进食时间的长短反应了大/小鼠的焦虑/抑郁程度,随后将动物放回笼中记录5min内食物消耗量,以排除食欲差异对进食时间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