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从《马鲁夏》看别林斯基的文学典型观念
别林斯基“民族性理论”研究

44别林斯基“民族性理论”研究■董明明 /广西大学文学院摘 要:十九世纪初期,俄国文坛整体处于盲目模仿外国文学的状态,大多作品矫揉造作,感情虚假。
针对当时现状,别林斯基提出了“民族性”理论,他认为文学的核心就在于民族精神,强调要用俄国人特有的眼光来忠实的描绘场景和人事,此理论意在纠正移植文学的错误倾向,引导作者挖掘本身固有的民族意识,同时也鼓励公众提高对文学的见解。
关键词:民族性 民族精神 世界性一“文学这个字眼的准确的和明晰的意思,应该指的是历史地表现在人民灵智和幻想所结晶的文学作品中的民族意识。
”[1]别林斯基认为文学的核心是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性的体现,他清楚明晰的回答了文学何为的问题,文学就是要真实的表现出民族生活、民族意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
苏联作家高尔基曾明确提出文学是“人学”概念,他指出“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发他对真理的企求,同人的鄙俗行为作斗争,善于在人们身上找出好的东西……”[2]高尔基抓住了文学艺术的中心点即“人”这一主客体的集合,无论是生活艺术还是文学艺术都必须以人作为切入点,他观点的提出正是意欲挖掘人本身的最大化价值,激发人类本质美好的那一面。
到忠实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这里,更是认为文学艺术要为人民服务,艺术是属于人民群众的。
文学是“人”的艺术,而集体的人民的艺术形成的精神“场”正是民族性的体现。
别林斯基非常推崇普希金,他认为普希金的时代才是俄国文学真正出现的时代,也是俄国开始被欧洲所认识的时代,他将创作文学作品的普希金称之为世界性的伟大现象。
普希金的伟大之处正在于印证了别林斯基民族性理论的正确性,他描写的作品无论是《叶普盖尼·奥涅金》、《鲍里斯·戈东诺夫》还是《驿站长》等作品都忠实的描绘出了俄国民族精神承载下的真实生活。
还有茹科夫斯基、格利鲍耶陀夫、柯尔卓夫等人虽然不及普希金,但在一定程度上都对俄国文学有重大贡献,是民族性文学的代表作家。
《德国作家让 保尔幽默诗学与幽默叙事研究(外国语言文学学术论丛》读书笔记模板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5.1诗艺的“第二个 世界”对抗平庸现实
的“第一个世界”
5.2让·保尔的宗教 情感
5.3全方位地探讨写 作:构建“第二个世 界”的主要方法
5.4离题:构建“第 二个世界”的重要原 则
5.2让·保尔的宗教情感
5.2.1让·保尔与宗教的矛盾情结 5.2.2诗艺与宗教的密切:“第二个世界”的重要基石 5.2.3重视神性的哈曼、赫尔德和雅可比对让·保尔的启迪
德国作家让·保尔幽默诗学与 幽默叙事研究(外国语言文学
学术论丛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历史
概念
外国
哲学
特点
美学
文学创作
叙事
保尔
文学 保尔
关联
诗学
核心内容
历史
诗艺
世界主义
第章
附录
内容摘要
2.1让·保尔主要 叙事文学作品概述
2.3 “幽默”概念 溯源
2.4幽默作为让·保 尔文学创作的灵魂
2.5英国幽默作家的 启示
2.6让·保尔的牧歌 式滑稽故事 (Idylle)
2.7让·保尔探究的 长篇小说风格
2.2让·保尔从早期作品的讽刺向幽默叙事过渡
2.2.1 《赞美愚蠢》体现的讽刺的譬喻 2.2.2 《格陵兰的诉讼案》中讽刺的主观主义 2.2.3 《魔鬼文件选读》作为向幽默过渡的标志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

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欧洲现实主义文学之十二:别林斯基维萨里昂.格里哥利耶维奇.别林斯基(1811-1848)是19世纪俄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哲学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
他生于贫穷的军医家庭,童年在偏远小城谦巴度过,自幼酷爱历史、地理和文学。
1829年他以官费生资格考入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但1832年即因写作有强烈反农奴制倾向的剧本《德米特里.卡里宁》被学校开除。
这之后,他便投身文学界,为《望远镜》等许多报刊撰稿,并先后在莫斯科和彼得堡主持《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文学批评栏及《现代人》杂志的编辑工作,在团结进步力量,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但他也不断遭到沙皇政府的监视迫害,以致终身贫病,年仅37岁便不幸病逝。
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民主主义革命家,他曾经历了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启蒙主义到革命民主主义的转变过程。
30年代他受谢林、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影响,曾从" 一切现实的都是合理的,一切合理的都是现实的" 的黑格尔命题出发,错误地认为世界是" 绝对观念" 的体现,专制制度既是现实的,便也是合理的。
40年代以后,在逐渐兴起的俄国农民解放运动和德国唯物哲学及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下,他很快转而认定思维只是客观存在的主观反映,专制农奴制是世上现有制度中最反动落后的存在,而且不可能通过和平改良道路来改造它,只有民主革命运动才能导向没有人剥削人的社会。
不过,在人类历史的看法上他还没彻底摆脱唯心主义的束缚,故有时仍认为社会的发展取决于启蒙教育,在分析社会现象和文艺问题时也往往具有抽象的人性论观点。
别林斯基的主要历史贡献在于以文艺批评活动来反对沙皇农奴制度。
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他尽管也曾一度片面强调艺术的客观性和无目的性,但很快便转变成具有深厚历史感和鲜明针对性的俄国现实主义美学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
在《艺术的观念》(1841)、《诗的分类和分科》(1841)、《关于批评的讲话》(1842)及若干文学批评论文中,他不仅肯定了艺术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断言:" 一切艺术的内容都是现实" ," 生活永远高于艺术" ," 剥夺艺术为社会利益服务的权利" 就是" 使艺术失掉它的活力和思想" ;同时也阐述了艺术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一般规律和特征:提出艺术是" 寓于形象的思维" 的著名论断,断言文学是艺术的最高形式,认为" 典型化是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 ,要求人物塑造"既表现一整个特殊范畴的人,又是一个有个性的人" ,主张" 内容与形式的生动的有机结合" 和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内在统一。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读书报告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读书报告马林诺夫斯基是人类文化学功能学派的大师。
在他之前,人类学者受进化论影响,专门探索社会生活的原始状态,并将一切非白种人文化都斥之为野蛮或半开化。
后来出现的历史学派,重视考据、引证,但常常过分注意细枝末节。
在他看来,这两个学派的科学性都值得怀疑。
他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一种经验的文化论。
这种文化论是承认文化的差异性,不问文化的起因,而只问文化是什么,怎么发生作用,和怎样变迁?只有认清了文化现实和文化历程的定律,我们才能改造文化。
功能学派的研究重点在文化之于生活为何种功能。
在不同的文化中,虽形式上各有差异,但它们都是为了满足人类生活的共同需要。
《文化论》共分二十四个章节。
该书首先讲述了研究文化的原因:他认为人类学是研究人类差异的学科。
在抱负上,贪婪上,虚荣上,和在欲望上,大家正相似;在习惯上,信仰上,气质上,及最后但并非最次要的,体形上,亦就是种族上,大家却有所差异。
人和人差异之处有两方面,就是普通常分别的“体质”和“心灵”。
人类集团的差异和人类本性的相似导致了种种纷争。
人类学的任务是说明人类的相似和差别。
“心灵”上的差异正是文化人类学以及其他人类学比较研究的各门科学的主要概念。
文化人类学的重点是研究人类精神的差别。
接下来介绍了:文化的组成——工具与风俗;文化的实体——以个人心理为基础;功能派的立场;文化在作用中体现功能;社会制度与文化功能;形式的重要性;文化迫力及文化转变;风俗、仪式、家庭生活等(文化的手段迫力)的功能;巫术、宗教、娱乐、艺术等(思想及道德完整的综合迫力)的功能;功能的实现问题;制度的重要性;结论与概要。
这本书用最通俗的语言为我们解释了文化人类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阐明了功能学派的基本观点,有很强的概括性。
使读者能对这门学科及学派有了初步的认识。
作为一种理论和解释系统,我个人认为仍有不够完善的地方。
首先在讲到物质文明时马林诺夫斯基认为唯物史观是一种偏见,认为它带着哲学的外表,想把人类进步的全部原动力,全部意义和全部价值都归之于物质文化。
文学批评学01

文学批评学是研究文学批评的学科,它是一门尚在建设中的学科,从发生学的角度说,文学批评几乎是随着文学的产生而产生,但文学批评学的成熟和繁盛是在20世纪。
所以20世纪称为批评的世纪。
文学批评,是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以批评家所面对的当代各种具体的文学现象(包括文学创作、文学接受和文学理论批评现象,而以具体的文学作品为主)为主要对象的研究活动;它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关于文学批评的性质:1、文学批评是一种科学研究活动。
2、文学批评以一定的文学观念、文学理论为指导,以文学欣赏为基础。
3、文学批评对象是以具体的作品为主的文学现象。
4、文学批评的目的和任务是对文学现象作出判断、评价,指出其思想上艺术上的得失和所以得失的原因。
文学批评思维的性质1、文学批评整体说来属于逻辑思维,但包括了不可缺少的艺术思维成分。
2、文学批评要把理性思维方式与感性活动方式沟通与融合,把逻辑思维方式艺术思维方式沟通与融合,把思辨性与感悟性沟通与融合。
文学批评思维的特征:1、实证性:作为科学研究活动,文学批评应该是实事求是的,所以它有文学批评所依据的事实应该是确凿无误的。
2、思辨性:文学批评作为理性思维活动,具有思辨性,思辨性强调的是科学抽象。
3、审美性:主要指文学批评遵循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
简单说就是是强调在文学批评过程中要尊重文学的文学性。
文学批评的历史:中国文学批评的源头在先秦时期。
中国文学批评源于对《诗经》的评论。
孔子强调“文”与“质”的完美统一,提出“文质彬彬”、“情欲信,辞欲巧”。
孟子提出“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解诗方法。
庄子言论中对后世文学批评意义解读产生重要影响的观点是得意忘言。
两汉的文学批评对《诗经》和楚辞的评论。
汉代代表了从经学角度解说诗歌批评模式的是《毛诗》。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空前繁荣的时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

别林斯基诗歌的分类
别林斯基在其理论著作中,将诗歌(文学)分为戏剧诗、史诗和抒情诗三类,并以戏剧诗为主。
他认为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在别林斯基的分类中,悲剧的实质在于冲突,即人心的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
与悲剧的观念结合着的是阴森可怕的事件和不幸结局的观念。
喜剧的实质是生活的现象同生活的实质和使命之间的矛盾,其内容是缺乏合理的必然性的偶然事件,是主观幻想的世界或者似乎存在而实际上不存在的现实的世界。
此外,别林斯基认为,戏剧诗还有特别的一类,介乎悲剧和喜剧之间,这就是正剧。
在戏剧诗、史诗和抒情诗三者之中,戏剧诗是诗的最高发展阶段,是艺术的冠冕,而悲剧又是戏剧诗的最高阶段和冠冕。
所以悲剧包含着戏剧诗的全部实质,包括着它的一切因素,因而喜剧的因素也有充分根据容纳在内。
悲剧表现了人类精神的本体力量,喜剧却离开了这种力量,因此悲剧富有诗意,而喜剧则是诗的死亡。
此外,别林斯基还提出,任何民族的诗歌,开始时总是和生活协调,但和现实性冲突的。
因为在任何一个幼年的民族中,生活常常是和现实性敌对的。
而在有关“理想的诗歌”的论述中,别林斯基将“现实”(生活)和“真实性”对立,认为“真实性”就是生活的真实。
他提出古代人对世间的一切了解的不多,生活对于他们是高度朴素和自然的,所以生活的真实他们无从了解,因而诗歌多是理想的诗歌,此时的艺术与现实生活是和谐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别林斯基的相关著作。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

文学理论-童庆炳完整笔记1、别林斯基;“现实性的诗歌”的“显著特点,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再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像凸面玻璃一样,在一种观点之下把生活的复杂多彩的现象反映出来,从这些现象里面汲取那构成丰满的、生气勃勃的、统一图画时所必需的种种东西”。
2、文学类型的发展演变:古代:文学类型的初步形成。
各种文学类型浑然混合在一起,没有获得各自独立的形态;一部作品兼具几种类型特征;没有一种类型形成主要的文学潮流。
近代:文学类型的充分发展。
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文学分别成为理想型、现实型和象征型文学的典型形态。
现代:文学类型的多向演变。
现实型文学的深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革命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相统一的结合型文学。
3、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特征性:特征的外在形象极其具体生动独特,通过外在形象所表现的内在本质又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文学典型必须具有贯串其全部活动的,统摄其整个生命的“总特征”。
文学典型还必须通过局部“特征”,反映和形成总特征。
②文学典型的艺术魅力:一般表现为吸引力、感染力、和震撼力,而它实质上是由文学典型的真实性、新颖性、诚挚性、和蕴藉性造成的。
4、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而且制约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另一方面,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它们还起反作用。
二、文学意境的特征1、情景交融(表现特征)分为景中藏情、情中见景、情景并茂2、虚实相生(结构特征)“实境”: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
“虚境” :由实境诱发和开拓出来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三)韵味无穷(审美特征)由物色、意味、情感、事件、风格、语言、体势等因素共同构成的美感效果第四节文学意象二、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1、本质特征是哲理性2、表现特征是象征性3、形象特征是荒诞性章学诚:《文史通义》“《庄》、《列》之寓言也,则触蛮可以立国,蕉鹿可以听讼;《离骚》之抒愤也,则帝阙可上九天,鬼情可察九地……愈出愈奇,不可思议。
文学理论教程第八章文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

⽂学理论教程第⼋章⽂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章⽂学创造的审美价值追求第⼀节艺术真实认识与艺术真实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艺术概括认识与艺术真实⽂学作为认识活动⽂学是理解、反映和阐释对象世界的认识活动,旨在其蕴藉中创造认识与审美相统⼀的形象体系作品“真实性”的品格:历史理性“真”是⽂学的审美价值追求实现的基础,巴尔扎克论真实、别林斯基论真实巴尔扎克论真实“获得全世界闻名的不朽的成功的秘密在于真实”,不真实的作品“现在与将来都不会有任何价值”。
——巴尔扎克别林斯基论真实“真正的艺术作品永远以真实、⾃然、正确和切实去感染读者”,这样的作品越是多读,“你和它之间的内在情意和联系也就越深⼊、实切⽽不可分割。
”——别林斯基艺术真实的主要特征与⽣活真实不同内蕴的真实假定的真实与科学真实不同主观的真实诗艺性内蕴的真实何谓内蕴的真实以“历史理性”的眼光,透过⽣活真实的表层对社会⽣活的内蕴作出艺术的揭⽰和表现社会⽣活内蕴的层次真相事理层历史⽂化层哲学意味层⽂本赏析礁⽯⼀个浪,⼀个浪⽆休⽌地扑过来每⼀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上像⼑砍过的⼀样但它依然站在那⾥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假定的真实以假定性情境反映或表现社会⽣活的内蕴浪漫型和象征型作品把现实形象与幻想的⾮现实形象融会,如《西游记》、《变形记》以虚拟形象世界取代现实的形象现实型作品艺术情境是虚构的、假定的,如《雷⾬》假定与“真”:真事理/真情感,如《牡丹亭》《西游记》、《变形记》唐僧(现实形象)与孙悟空、猪⼋戒以及神仙、妖魔(⾮现实形象)的结合《变形记》主⼈公格⾥⾼⾥变成甲壳⾍(⾮现实形象)与周围其他⼈(现实形象)的结合《雷⾬》假定性情境:让两个家庭⼋个⼈物之间的⽭盾纠葛发⽣在两个场合(周家客厅与鲁家住宅)及⼀昼夜之内,冲突集中⽽强烈。
《牡丹亭》《牡丹亭》中杜丽娘“梦⽽死”、“死⽽⽣”式追求爱情幸福的离奇情节,由于情感真挚,⼈们就会从⼼理倾向上忽略其他⽽“以假为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本分析库
从《马鲁夏》看别林斯基的文学典型观念
1.知识点:文学典型
2.知识点讲解:
别林斯基认为想象的价值还突出表现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这就是艺术典型的塑造。
他认为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典型性,在一位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
3.实体内容:
……我们回过来再回到第十一期。
紧接在我们所列举的几篇文章之后,在第十一期上发表了从小俄罗斯方言译成俄文(并且出色地改作过)的格利茨卡·亚斯诺伐宁柯的中篇小说《马鲁夏》。
我们无法形容读后所得到的快感。
公众的普遍的喜悦,所有杂志的一致的赞美,完全证实了这篇奇妙作品所给予我们的印象。
可是,必须对一切事物作出真正的评价,关于对象的评判必须从被评判的对象本身得出,却不应该给它加上评判者的个人趣味和主观性。
纵然对作品的真正优点的赞美只是稍稍过了点份,也不会抬高作品,却只会贬低它,—般说来,当喜悦过去之后,过甚其辞的赞美往往会引起同样(或者更加)不公平的、不应得的谴责。
老实说,我们认为《马鲁夏》不是一部艺术性的作品,而只是一部诗情的作品,我们把“诗情的”这个字眼理解作一切被灵魂所浸透、被感情所温暖的东西。
纳乌姆、马鲁夏、瓦西尔——这都是些什么人物?——这些是模范的小俄罗斯人物的典型,人民的民族生活的花朵。
什么叫做作品中的典型?——一个人,同时又是许多人,一个人物,同时又是许多人物,也就是税,把一个人描写成这样,使他在自身中包括着表达同—概念的许多人,整类的人。
试举一个例来说明我们的意见。
奥赛罗是什么?——是一个精神伟大、但却带有情欲的人,这些情欲没有被教养所约制,没有被思想鼓舞到成为感情的程度,因此,是一个仅仅怀疑妻子不贞而扼死她的嫉妒的人。
奥赛罗是一个典型,是这些嫉妒的人的整个范畴、整个类、整个部分的代表。
奥赛罗们无论何时都曾经有过,而且现在也还会有,不过以别种形式出现罢了:现在的奥赛罗们不会扼死妻子或情妇,却更可能是自缢而死。
我们再从别的方面举一个例。
你熟识柯瓦辽夫少校吧?——他为什么这样使你感觉兴趣,为什么他那只倒霉的鼻子的不可实现的事件这样使你发笑?——因为他不是柯瓦辽夫少校,而是柯瓦辽夫少校们的缘故,因此,你和他认识之后,即使一下子碰到成百个柯瓦辽夫,你也能立刻把他们认出,从几千个人里面把他们区别出来。
典型性是创作的基本法则之一,没有典型性,就没有创作。
因而,纳乌姆、马鲁夏和瓦西尔是典型的人物,可是如果这样,那么难道也就是艺术的人物吗?……是,但又不然。
在创作中,还有一个法则:必须使人物一方面是整个特殊的人物世界的表现,同时又是一个人物,完整的、个别的人物。
只有在这条件下,只有通过这些对立物的调和,他才能够是一个典型人物,在我们把奥赛罗和柯瓦辽夫少校称为典型人物的那种意义上。
纳乌姆、马鲁夏和瓦西尔所缺乏的正是这种个性和个别特性的色彩。
其中第一个,是小俄罗斯
人、普通农民的典范,他用朴素的宗教感情把自己提高来解决最重要的生活课题,井在生活中使自己成为人和基督徒,同时又是小俄罗斯人,因为假使是一个俄国人,他即使不改变自己的概念,也会改变一下形式的。
如果纳乌姆是农夫和父亲,那么,瓦西尔是年轻人!那么,马鲁夏就是少女。
在这一点上,他们充分地实现了艺术的一切要求;可是,他们缺乏个性的特征;呈现在你眼前的是剪影,速写,却不是肖像画;是半身象,却不是生动的人物。
因此,你觉得小说是冗长累赘的,即使作者给你删削权,把小说里你觉得多余的东西删去,你也会有不能删削一行之感。
艺术性在于: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
一切缺乏艺术性烙印的作品之所以冗长而啰嗦,都是由这原因促成的。
反之,艺术家不需要啰嗦:他只须用特征、语言就能够表达思想,而光是说明这思想,有时就非写上整本书不可。
你还记得柯瓦辽夫少校怎样坐了马车到报馆发行课去,一边不断地用拳头捶打马夫的背背脊,一边说道:“快点,混蛋!快点,骗子手!”你还记得马夫对这催逼所作的短促的回答和表示——“哎,老爷!”——他摇摆脑袋,用缰绳抽一下马,然后说出的这句话吗?……这催逼和“哎,老爷!”这几个字,把马夫对柯瓦辽夫少校的关系充分地表现了出来。
其次,你还记得报馆发行课里的场面吗?——“一个衣服上盘着花边,脸上的神气显出他曾在贵族大宅门里呆待过的侍仆,手里拿看一张纸条,站在桌子旁边,认为必须显出自己是能说会道的社交能手:‘先生,您相信吗,一条小狗值不到八个十戈比银币,就是说,我连八个半戈比铜币也不给;可是伯爵夫人喜欢,喜欢得什么似的;——谁要是找到它,就给一百卢布,按理说,人的口味总是不—样的,连我跟您也包括在内:如果是一个猎人,他就要长毛猎狗或者卷毛狗;给五百卢布也不嫌多,一千也肯给的,只要是一条好狗。
’”
在这寥寥几句话里,整个阶层,整个侍仆集团,连同他们的思想方式和表现方式都富有特征地显示了出来;此外,在这寥寥几句话里,表现着一个人物,这人物一方面象这一范畴里的许多人,同时又只象他自己,再不象别的什么人。
我们可以在这里列举许多这样的典型特征和轮廓的例子,可是这会把我们引得太远,越出了题目之外。
因此,我们只想指出:我们不能在纳乌姆、马鲁夏和瓦西尔身上看出这些鲜明的典型特征和个性特点,因此也就不能在他们的描绘中看出艺术表现的痕迹。
他们借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不是现实的戏剧,而是抒情歌剧,利用着情势,相当诗情地,如果不是艺术地,把一切在这类情势下所感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就这—点来说,果戈理的中篇小说是多么不同啊!……然而,这些意见是大家都能理解的,特别是那些由于死抱住综合和分析这套劳什子而对果戈理笔下哥萨克的献殷勤表示不满的人们……
(李志敏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