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的反映。

2.记忆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形象记忆、()、()和()四种。

3.记忆根据保持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和()三种。

4.想象是人脑对()进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5.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两类。

二、判断题:

1.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 (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这种情况属于再认。()

2.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缺乏,所以他们的意义识记多于机械识记。()

3.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没必要刻意去发展幼儿的意义识记。()

4.想象中的形象似乎是我们从未感知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想象和现实没有任何关系。()

5.幼儿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以至于他们在活动之前经常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6.幼儿的想象活跃,而且很大胆,所以他们的想象力比成人还要好。 ( )

7.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创造想象。()

8.幼儿的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9.鲁迅写出了“祥林嫂”的形象,这是鲁迅再造想象的结果。()

三、单项选择题:

1.老师要求幼儿说出刚呈现的卡片上有几只小鸡,而幼儿则回答小鸡是黄颜色的,这是一种()。

A.感觉的对比现象

B.幼儿的说谎想象

C.偶发记忆现象

D.记忆更精确的现象

2.表象具有()的特征。

A.形象性和概括性

B.有意性和无意性

C.形象性和抽象性

D.抽象性和概括性

3.根据研究,人们发现遗忘的规律是()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前后均衡

D.没有规律

4.“提笔忘字”属于( )

A. 暂时性遗忘

B. 永久性遗忘

C. 记忆不精确

D. 记忆的偶发现象

5.下列陈述中,哪个不是幼儿记忆的特点()

A. 容易记容易忘

B. 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C. 记忆带有很大的无意性

D.记忆的非常精确

6.儿童经常要求大人一遍又一遍的给他讲同一个故事,这是因为()

A.儿童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儿童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C.儿童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D.儿童的想象目的性差

7.在美术活动中,幼儿画出会飞的、会走的、奇形怪状的房子,这是他们()的结果。

A. 创造想象

B. 再造想象

C. 空想

D. 理想

8.幼儿看到天上的云彩,很自然地把它看成是一只羊或一匹马,这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空想

9.我们读毛泽东的诗《沁园春·雪》时,在脑中想象出冬日的北国风光等形象,这个过程属于()的过程。

A. 创造想象

B. 再造想象

C.理想

D. 科学幻想

10.幼儿在玩“老鹰抓小鸡”的游戏时,被抓到的幼儿吓哭了,以为自己真的要被吃掉了,这是因为幼儿()

A.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B.想象容易同现实相混淆

C.想象易受情绪的影响

D.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11.幼儿在绘画中为了表示爸爸很有力量,经常把爸爸的手画的非常大,这属于幼儿的()想象。

A.经验性想象

B. 拟人化想象

C. 夸张性想象

D. 情境性想象

12.儿童的想象开始萌芽大约是在()。

A. 半岁左右

B. 1.5--2岁左右

C. 3.5岁--4岁左右

D. 4.5—5岁左右

四、名词解释:

1.记忆

2.表象

3.想象

4.运动记忆

5.形象记忆

6.情绪记忆

7.语词记忆

8.无意想象

9.有意想象

10.再造想象

11.创造想象

五、简答题:

1.儿童的记忆在什么时候发生?发生的指标是什么?

2.遗忘的规律是什么?谈谈如何根据这些规律科学的组织复习?

3.幼儿记忆容易出现错误的原因是什么?

4.为什么幼儿的机械记忆多于意义记忆?

5.什么样的内容幼儿容易记住?

6.什么是偶发记忆?为什么幼儿阶段偶发记忆现象较多?教师应该如何对待这种

现象?

7.儿童的想象在何时发生?想象萌芽的表现是什么?

8.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有什么特点?它对创造想象起什么作用?

9.学前儿童的创造想象表现出哪些特点?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创造想象?

六、论述题:

1.幼儿的记忆策略表现出哪些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去提高学前儿童的记忆力?

2.小、中、大班幼儿的想象各表现出哪些特点?如何根据这些特点实施教育?

七、案例分析题

1.、幼儿常常看见小碗小勺,就想拿来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看见书包,又想去当小学生。幼儿绘画常常画了“小人”,又画“螃蟹”;画了“汽车”,又画“海军”。这些说明了什么?请根据幼儿想象的特点来分析其原因。

2.星期天,妈妈带着4岁的强强去逛公园。突然,强强被不远处的场景吸引住了,那是强强最喜欢的动物之一——恐龙的仿真场景。可当强强走近时,发现其中的一只“恐龙”以及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身上有一个大的“伤口”,并流了很多“血”。强强伤心地哭了起来,并请求妈妈救救恐龙。妈妈将强强带到受伤的恐龙旁边并告诉他:“你看,这是假的,他的身体使用钢丝搭成架后裹了一层防雨布,血是用涂料染上的。”可

是强强就是不听,也不相信,还是哭个不停。回家后一晚上也没用睡好觉。

第二天,在幼儿园里,他告诉小朋友:“昨天,我看到了真的恐龙,它好可怜,病得很重也没有人救他。”有的孩子说:“你在说谎,地球上以及没有恐龙了。”针对此案例,请尝试分析强强哭和“说谎”的原因,并提出你的教育建议。

第四章 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四章幼儿认知的发展 第一节幼儿感知觉的发展 一、感知觉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一)感知觉的概念 1.感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各种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概念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应。 (二)感知觉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感觉和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知过程 2.两岁前儿童依靠感觉和知觉认识世界 3.感觉和知觉在3-6岁儿童的心理活动中仍占优势 二、幼儿感知觉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 视敏度即视觉敏锐度,是指人分辨细小物体和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也就是人通常所称的视力。 2.颜色知觉 3.影响婴幼儿视力的因素 4.色盲是颜色视觉异常 (二)听觉的发展 1.听觉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 2.听觉感受性 听觉感受性,包括听觉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是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 幼儿的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 3.言语听觉 “重听”是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的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的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三)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 1.视触觉的协调 视触协调主要表现为手眼探索活动的协调。手眼协调活动是婴儿认识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探索活动的开始。 手眼协调动作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 2.动觉 (四)空间、时间知觉的发展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距离知觉。 2.时间知觉 三、幼儿观察的发展 (一)观察与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如果一个人的观察受到系统的训练和培养,就会逐渐形成稳定、经常的个性品质——观察力。

第八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讲课稿

第八章学前儿童思维 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两大特点分别是形象性与新颖性。 本章涉及到以下内容:想象的种类;想象与其他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以及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想象的种类;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及其表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的特点;学前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表现及原因。 本章练习 一、选择题 1.看到天上的白云,马上想到它的形状很像一匹飞奔的骏马,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2.把梦当作为最极端的例子的心理现象是()。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想象 D.有意想象

3.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作家创作小说、建筑工人按设计图纸建造大楼等,都是()。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4.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是属于()。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5.儿童产生想象的原材料是()。 A.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B.老师语言的描述 C.头脑中已有的表象 D.丰富的游戏内容 6.幼儿的想象是()。 A.幻想形式的想象 B.一种简单的创造性思维 C.可以作为思维的一个部分 D.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7.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是在()。

A.1岁~1岁半 B.1岁半~2岁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8.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 A.动作和语言 B.记忆和动作 C.记忆和语言 D.语言和情景 9.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可概括为()。 A.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B.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C.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D.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10.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 A.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C.有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D.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 11.一位4岁幼儿绘画时,无意画了个圆圈,一看很像面包,于是,便高兴地说:“啊呀,我画了个大面包,真香真好吃!”这说明幼儿()。 A.想象无预定目的

文化记忆与文化想象

文化记忆与文化想象 一个时期,我国电视剧创作中的“穿越”现象引起了大众的关注并遭遇了“批评”的狙击。有网民调侃道:“美国穿越剧都往后穿,因为找不到历史;中国穿越剧都往前穿,因为看不到未来。”我理解,这种调侃并非针对“穿越”的创作倾向,而是拿“穿越”的价值取向开涮——即我们的文艺创作过多地沉湎于文化记忆,以至于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文化想象显得空洞和苍白。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提出这一目标是充分考虑到我国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作为记忆厚重的文化资源大国这一前提的。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先生在接受《人民论坛》记者的约访时,建议将“文化强国”改成“文化大国”来谈,因为他认为“‘博大精深、大气磅礴’这一种‘大’的观念比起强弱观念来,更符合当前中国面向世界的思路”。他还认为“用‘大’而不是用‘强’来体现这种包容的文明,更符合我们中国的儒家传统和精神”。很显然,杜维明先生的两个“更符合”是强调文化记忆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是强调要掌握“在长期塑造我们中华民族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重要资源,以便使其成为“塑造当前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资源。固然,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总体要求中,提出了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多贡献”。但我们更强调开创这样一种“新局面”,即“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主义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也就是说,我国作为“文化大国”主要是“大”在文化记忆,而力求成为“文化强国”则必须强化文化想象。因为要把文明古国、文化资源大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缺少的不是文化记忆而是文化想象,或者可以说缺少的是文化记忆的现代转型。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 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培养方法其一,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儿童想象力。绘画是学前儿童最为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用各种途径启发教学,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多尝试,进而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儿童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从而为他们的绘画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经验积累。自然界的景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它是开展儿童绘画活动时最好的环境,接触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与景色能够扩展儿童想象力的空间,孩子在绘画中也能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另外,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色彩,孩子们在自己与同学的作品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还能激发孩子更多的想象力,所以幼儿教师在教育与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的鼓励互相观摩。 其二,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儿童想象力发展。音乐是最动听的语言,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敏感度很高。音乐鉴赏是一种艺术,通过歌词、旋律、节奏等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学前儿童不能很深入地了解歌词艺术,但他们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在浅层次对音乐有大体的领悟,其三,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民间故事风格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神奇色彩,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及流传的能让儿童朗诵与倾听的故

事,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一旦运用好民间故事教学,那么儿童的想象力必会带来很大发展。作为文学鉴赏活动,需要教师语言素质良好,还要具备较强的启发能力,能够让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内容提起关注,教师需要把握好故事的重点环节以及主要矛盾。首先,可以让孩子大胆地发挥想象,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突然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猜想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循着他们的思维途径,步步引导,推波助澜。其次,根据幼儿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爱表现等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模仿所听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此类模仿一方面可以让知识再现在孩子头脑中,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了他们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从而感知人物形象更生动,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快乐。第三,将联想巧妙地运用到活动中,让幼儿对故事的后继展开联想。每一个故事都不只局限于情节,而且故事的情节都没有终点,每个故事都通过代代相传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深刻。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新时代的孩子把传统的民间故事续编下去,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种方式。 民间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在讲解和编写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到一定高度。 其四,在游戏中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孩子的生活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想象的虚幻世界中度过的,因为游戏是孩子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游戏本身就存在虚构与想象。实际上儿童的想象要比成人更丰富,由于孩子没有太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随意性非常大,一旦有一个事物触动到孩子的思维,他们立刻就能创

2021年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小学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记忆是一个神奇的功能,正确 ___右脑能让你的突飞猛进。下面是 ___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小学的记忆和想象,欢迎大家参考和学习。 l 识记: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2、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三个基本环节。从信息 ___论的观点看,识记就是信息的 ___;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回忆就是信息的提取和输出。 3、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把记忆分为:形象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语词—逻辑记忆。 (2)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把记忆分为:瞬时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瞬时记忆持续的时间是0.25—2秒。短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不超过一分钟,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 2组块。长时记忆持续的时间一分钟以上,直至终生。这三中记忆是相互 ___

的:外界 ___引起感觉,它所留下的痕迹就是瞬时记忆;如果加以注意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果加以复述,就转入长时记忆。 4、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它具有形象性和概括性的特征。表象是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桥梁。 5、识记:是把所需信息输入头脑的过程。 6、识记的种类 (1)按识记时有无明确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按识记是否建立在理解基础上,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意义识记:是指对材料进行理解的情况下,根据材料的内在 ___,运用有关进行的识记。 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机械识记的基本条件是反复感知,意义识记的基本条件是理解。

7、遗忘:是对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和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8、从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中可看出遗忘规律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9、回忆:是人脑对经验的提取过程。它有两种水平:再认和回忆。 l 领会: 遗忘的原因: 关于遗忘的原因,至今心理学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解释。目前,主要存在两种假设性的学说。(一)衰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的结果。 (二)干扰说。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它 ___的干扰所致。干扰说最明显的证据是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现象。先学习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后学习材料对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教育功能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教育功能”说课稿 说课者:黄晓洁课程名称:《学前儿童心理学》 一.教材分析(“教什么”) 1.说教材。 本书是受国家教委委托编写的,供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使用的专业基础课教材,其任务是向学生介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本书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一方面,在阐述基本理论时,注重介绍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除专设“方法”一章外,其他各章也结合介绍有关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阐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各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时,注重提示根据心理发展规律和特征所得出的教育结论。 2.教学内容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属于《学前儿童心理学》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教育目的:了解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重点掌握幼儿无意想象有意想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概念;重点掌握幼儿期想象发展特点;如何根据幼儿想象与现实混淆这一特点正确对待幼儿“说谎”;如何根据幼儿创造想象发展特点培养幼儿创造想象力。 教学重点:幼儿想象发展的年龄特点和突出特点;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意义;怎样培养幼儿创造想象的能力。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说教法 在本次讲课中,重点与同专业的各位老师交流如何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来调动孩子想象的发展,可以通过让学生作画,分享梦境,编故事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讨论方法探索想象的过程。 根据本次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我主要采取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现场观摩法:带学生到幼儿园观摩美术课教学,注意记录教师怎样启发引导幼儿想象的:幼儿在美术操作(绘画、泥工、纸工)过程中是怎样展开想象的翅膀,记录想象中言语动作表现。 2、作品分析法:尽量多地搜集幼儿的美术作品分析其想象特点及创造想象发展水平。 3、范例引导法:教师用幼儿说谎典型范例引导学生认识幼儿想象突出特点:具有“张性”,“想象与现实混”,造成所谓的“说谎”,及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幼儿“说谎”。 说学法 教育教授的是方法而不仅仅是一些死的知识,因此,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自主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以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为主,因此我对课程有了以下安排。 1.课程导入3—5分钟 给幼儿讲明课程的主题,针对学生人数进行分组,每组不宜超过6人 2.观摩指导25分钟 在幼儿美术操作中记录其言语动作表现,对讨论过程中的“现场混乱”加以正确引导。 3.分享成果10分钟

教资笔试知识点 ——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教资笔试知识点——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发展》部分中,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重要内容,而想象又是重中之重。想象是幼儿重要的心理过程,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在幼儿想象发展过程中,具有三大特点,关于这三大特点的理解,需要借助实际的事例。今天为大家准备了与想象相关的知识内容,以此来帮助大家克服关于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特点方面的困难,避免出现相应的错误。 学习幼儿想象发展特点之前,需要知道想象的分类。学前儿童想象分为两类,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计划性,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想象发展的特点就与想象的分类有关,前两点是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第三点是想象具有夸张性。 对于此知识点,我们需要以三种题型备考:第一种是是简答题,简述一下学前儿童发展的特点;第二种选择题,主要是前两点里面的小知识点尤其是易混知识点要注意选择题;第三种是材料分析题,主要涉及想象的夸张性。 第一点: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有意想象初步发展。 幼儿期儿童无意想象占重要地位,小班儿童表现得尤其突出。无意想象又具有以下特征:1.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就是幼儿想象没有固定的目的,仅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例如,画 图画时,在一张画纸上,可以重复地画着一个个物体的图形,直到所有空白的地方都给画上了才满足。在听故事时,有趣形象的情节在脑中引起生动的想象,感到极大的愉快,于是不管教师已经将故事讲完,还要求再讲,哪怕是重复地讲同一内容也乐意听。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简单来说,就是幼儿一会想这个,一会想那个。比如幼儿正在画蘑菇,这个时候你问他再画什么,他可会会说在画一把伞,于是又开始画伞。 3.想象过程常常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够引起某种想象过程,或者改变想象的方向。例如,一个小朋友画了一朵小红花,很高兴,要求教师来看,适逢教师在指导别的小朋友作画,没有及时去看,顿时,这个小朋友洋洋得意的情绪受到了影响,很不高兴,过了一会儿,等教师走到他跟前时,只见画纸上的小红花已被粗黑线条涂没了。当教师询问他时,他冷冷地说:“已经送掉了。” 第二点: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在幼儿期,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表现为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想象的内容基本上重现一些生活中的经验或作品中所描述的情节,从内容上可以将想象分为4种类型: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想象答案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名词解释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 2、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来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3、有意想象:主动的、有目的的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的。 4、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5、创造想象: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6、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与未来事物的想象。 二、判断题 ×√××√×√ 三、选择题 ABA BDA 四、填空题 1、再造 2、幻想理想 3、再造想象 4、独立性、创造性(首创性)、新颖性 5、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6、无意性、有意性、再造性、创造性 7、无意、再造 五、简答题 1、答:(1)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逐渐发展。(2)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逐渐发展。(3)想象脱离现实。(4)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2、答:(1)想象的主题不稳定。(2)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3)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答:这是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起来。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有时候,则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六、案例分析题 1、答:幼儿初期主要以无意想象为主,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影响下不由自主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由于这种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幼儿想象活动主题不稳定,极易变化。在材料中,小女孩声称要画一个电视机,接下来又说要画一个苹果,最后变成了气球体现了这一特点。 2、答:小班红红很想自己能像哥哥姐姐那样参加“小红花合唱团”,所以想象自己参加了“小红花合唱团”并告诉了妈妈,这体现了幼儿常常把想象和现实相混淆,这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会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就变成记忆中的事情了。

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教案头 二、教学设计 导入:想象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会是什么样 讲授新课: 第一节想象概述 一、什么是想象 (一)想象 1、想象是对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具体理解如下: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觉为基础的,即以记忆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分析、综合的过程。形式有 1、黏合 2、夸张和强调 3、拟人化 4、典型化 (三)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1、想象的原材料——记忆表象是现实事物的反映。 2、从想象的社会历史制约性来看,它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人的想象是在劳动过程中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四)想象发生的条件及表现 1、想象发生的条件 (1)头脑中要有相当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贮存为想象的对象 (2)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 儿童在一岁半至两岁出现想象的萌芽 2、儿童想象的最初表现 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少,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言语表现出来。(五)想象在儿童心里发展中的意义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之一。 2、想象是幼儿理解的基础 3、想象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 4、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5、想象还是维持儿童心里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想象的种类 (一)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形式的表现。 2、梦最早发生的年龄及种类(皮亚杰梦的种类)

(二)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三)幻想、理想和空想 第二节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一)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二)想象的主题不稳当。 (三)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四)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 (五)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三、混淆假想与现实 四、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一)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二)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四)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五)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六)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小结:总结想象的概念,种类以及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作业(作品):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三、教学后记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记忆和想象 一、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的反映。 2.记忆根据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形象记忆、()、()和()四种。 3.记忆根据保持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和()三种。 4.想象是人脑对()进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5.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两类。 二、判断题: 1.在路上遇见小时候的同伴,虽然叫不出他 (她)的姓名,但确认是认识的,这种情况属于再认。() 2.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缺乏,所以他们的意义识记多于机械识记。() 3.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没必要刻意去发展幼儿的意义识记。() 4.想象中的形象似乎是我们从未感知过的,甚至是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所以,想象和现实没有任何关系。() 5.幼儿想象的目的性不明确,以至于他们在活动之前经常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6.幼儿的想象活跃,而且很大胆,所以他们的想象力比成人还要好。 ( ) 7.幼儿在听老师讲《小红帽》的故事时,头脑中会浮现出小红帽和大灰狼的生动形象,这种心理活动属于创造想象。() 8.幼儿的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9.鲁迅写出了“祥林嫂”的形象,这是鲁迅再造想象的结果。() 三、单项选择题: 1.老师要求幼儿说出刚呈现的卡片上有几只小鸡,而幼儿则回答小鸡是黄颜色的,这是一种()。 A.感觉的对比现象 B.幼儿的说谎想象 C.偶发记忆现象 D.记忆更精确的现象 2.表象具有()的特征。 A.形象性和概括性 B.有意性和无意性 C.形象性和抽象性 D.抽象性和概括性 3.根据研究,人们发现遗忘的规律是() A.先慢后快 B.先快后慢 C.前后均衡 D.没有规律 4.“提笔忘字”属于( ) A. 暂时性遗忘 B. 永久性遗忘 C. 记忆不精确 D. 记忆的偶发现象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想象答案

.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名词解释 1、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成新形象的过程。 2、无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而是在某种刺激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出来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3、有意想象:主动的、有目的的想象,它是根据一定的任务而进行的。 4、再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图形、图表、符号,尤其是语言文字的描述说明,形成关于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 5、创造想象:是一个人根据自己的创见,独立地构造新形象的过程。 6、幻想:是一种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并指向与未来事物的想象。 二、判断题 ×√××√×√ 三、选择题 ABA BDA 四、填空题 1、再造 2、幻想理想 3、再造想象 4、独立性、创造性(首创性)、新颖性 5、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6、无意性、有意性、再造性、创造性 7、无意、再造 五、简答题 1、答:(1)无意想象占主导,有意想象逐渐发展。(2)再造想象占主导,创造想象逐渐发展。(3)想象脱离现实。(4)想象与现实相混淆。 2、答:(1)想象的主题不稳定。(2)常常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3)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3、答:这是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起来。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致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有时候,则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六、案例分析题 1、答:幼儿初期主要以无意想象为主,它是一种没有预定目的,在某种刺激物影响下不由自主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过程,由于这种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直接作用下产生的,所以幼儿想象活动主题不稳定,极易变化。在材料中,小女孩声称要画一个电视机,接下来又说要画一个苹果,最后变成了气球体现了这一特点。 2、答:小班红红很想自己能像哥哥姐姐那样参加“小红花合唱团”,所以想象自己参加了“小红花合唱团”并告诉了妈妈,这体现了幼儿常常把想象和现实相混淆,这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会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就变成记忆中的事情了。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第6章第1节 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

第六章第一节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 征 什么是想象? 幼儿想象发展有何特点? 想象与幼儿的活动发展有什么关系? 一、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什么是想象?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一名6岁的儿童画的未来的交通工具(见图),就是对汽车和直升飞机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出的新的形象。孩子自己解释为:去外地外婆家,就让“它”飞起来,到那个城市,就降到公路上去,到外婆家的速度就快了。 生活在二十世纪末叶的我们,对二十一世纪祖国的发展面貌似乎清楚地看到了;对以前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压迫情景也似乎历历在目。这些都是想象的结果。 想象中的形象似乎是我们从未感知过的,有些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形象。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聊斋志异》中,的狐仙等都是客观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这些形象都是人们自身想象出来的。而这些形象无一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打扮。可见人是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即记忆表象进行想象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想象,归根结底还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1.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 想象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直接感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但人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实践,因此就有必要通过他人的描述间接地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人们在获取间接认识的过程中,没有想象是无法构建出新形象、新知识的。想象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幼儿在学习“4可以分成2和2”的组成概念时,教师可以用直观的语言激发幼儿的想象,让幼儿通过实物表象(如:头脑中出现4个桔子分两份的分法)理解数的组成概念。又如语言课中的续编故事,教师讲出故事的前半部分,让幼儿通过想象编出不同的结尾来。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幼儿也离不开想象这一心理过程。缺乏想象力的幼儿,是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想象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幼儿的想象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角色游戏中,角色的扮演、游戏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等都要依靠幼儿的想象过程。如:“娃娃家”游戏中爸爸、妈妈使用的沙布做成的包子、馒头,木棍代替的菜勺,炒菜、烧饭、带孩子看病的活动,都是经过幼儿的“假想”而成的。如果没有想象,这种“虚构的”活动便无法开展。在结构游戏中,幼儿必须对结构材料、结构物体进行想象,通过一定的建构技能才能“创造”出一定的结构活动。因此,想象在幼儿游戏活动中起关键作用。通过各种方法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可以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 2.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换言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对于幼儿来说,创造思维的核心就是想象。 我们评价幼儿创造思维的水平也主要是从想象的水平出发的。丰富的想象是幼儿创造思想的表现,如儿童画“月亮上荡秋千”就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因此才可能获得很高的评价。 既然想象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就应该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以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的发展。 二、幼儿的想象主要特征 幼儿想象发展有什么特点? 进入幼儿期,孩子的知识经验积累得更多,言语能力也大大地提高,分析、综合能力也有提高,于是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劳动、游戏等活动中,想象活动踊跃地表现出来。概括起来,幼儿的想象特点大致有如下方面:

第四章 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第四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1、记忆: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和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2、想象:想象就是对表象进行主观加工和改造,从而产生出新形象的过程。 3、无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的,在外界没有刺激影响下产生的,无需意志努力的想象出某种事物形象的形象。 4、有意想象:有意想象则有一定目的性,需要意志努力,自觉主动的进行的想象。 5、记忆的过程:识记、保持与回忆。 6、幼儿记忆的特点:(一)以无意识记为主导。(二)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均有发展。 (三)记忆的恢复现象。(四)回忆的发展1.杰出的再认能力。2.回忆水平的提高。3.长时记忆的发展。 7、幼儿想象的特点:(一)无意想象占主导地位,有意想象逐渐发展。(二)再造想象占主导地位,创造想象开始发展。(三)想象的内容由贫乏、零碎逐渐向丰富、完整发展。(四)容易把现实与想象混淆,有夸大与虚构的现象。 8、记忆的分类:1.按内容的不同将记忆分为四种: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逻辑记忆。2.从大脑的加工方式与保持时间的长短的不同划分为三种: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9、想象的分类:(一)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二)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 10、幼儿记忆的培养:(一)激发兴趣与主动性(二)丰富生活经验(三)培养有意记忆(四)教授记忆策略 1.复述 2.组织 3.选择性注意。 11、幼儿想象的培养:(一)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积累想象的主动性。(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想象的主动性。(三)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设想象的情境。(四)充分利用文学、艺术等形式,激发幼儿想象力。(五)鼓励大胆想象,营造宽松的心理氛围。(六)教给幼儿表达想象形象的技能技巧。 第五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识记 思维:思维是借助动作、表象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的问题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思维活动不在头脑中进行而表现为动作。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抽象性质的任务,需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成为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们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凭直觉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第八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七章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想象的两大特点分别是形象性与新颖性。 本章涉及到以下内容:想象的种类;想象与其他心理活动之间的关系;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以及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学前儿童想象的种类;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及其表现;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的特点;学前儿童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表现及原因。 本章练习 一、选择题 1.看到天上的白云,马上想到它的形状很像一匹飞奔的骏马,是()。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具体形象思维 D.抽象逻辑思维 2.把梦当作为最极端的例子的心理现象是()。 A.无意识记 B.有意识记 C.无意想象 D.有意想象 3.科学家的创造发明、作家创作小说、建筑工人按设计图纸建造大楼等,都是()。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4.吴承恩在《西游记》中描写的孙悟空、猪八戒的形象是属于()。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5.儿童产生想象的原材料是()。 A.过去感知过的事物 B.老师语言的描述 C.头脑中已有的表象 D.丰富的游戏内容 6.幼儿的想象是()。 A.幻想形式的想象 B.一种简单的创造性思维 C.可以作为思维的一个部分 D.一端接近于记忆,另一端接近于创造性思维的阶段 7.学前儿童想象发生的年龄是在()。 A.1岁~1岁半 B.1岁半~2岁

C.2岁~2岁半 D.2岁半~3岁 8.学前儿童想象萌芽的表现形式是()。 A.动作和语言 B.记忆和动作 C.记忆和语言 D.语言和情景 9.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可概括为()。 A.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B.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C.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D.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性想象发展 10.幼儿的想象活动主要属于()。 A.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B.无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C.有意想象和再造想象 D.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 11.一位4岁幼儿绘画时,无意画了个圆圈,一看很像面包,于是,便高兴地说:“啊呀,我画了个大面包,真香真好吃!”这说明幼儿()。 A.想象无预定目的 B.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C.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 D.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12.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表现为()。 A.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 B.无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并成为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C.有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无意想象已趋完善 D.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在幼儿生活中占同等重要地位 13.再造想象在幼儿生活中的地位是()。 A.次要地位 B.主要地位 C.影响不大 D.主导活动 14.一个3岁左右的幼儿抱着一个娃娃,可能完全不进行想象,只是静静地坐着,当老师走过来,说“娃娃要睡觉了,咱们抱娃娃睡觉吧!”或者说“娃娃要出去玩玩了!”这时,幼儿的想象才活跃起来。这是因为()。 A.幼儿的想象常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B.幼儿的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 C.实际行动是幼儿期进行想象的必要条件 D.幼儿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15.一个5岁三个月的女孩说:“我想画小猫咪、小花、还想画人”她基本上按所说的去画了。说明她的想象是()。 A.仍以无意想象为主 B.与记忆的界限不明显

幼儿心理学幼儿的记忆与想象习题

幼儿心理学第五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习题 一、填空题 1、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画家善于形象记忆,数学家善于逻辑记忆。 3、表象的特征是形象性和概括性。 4、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回忆。 5、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说明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呈现先快后慢的趋势。 6、回忆哟眼良种不同水平再现和再认。再现比再认水平要高。 7、初入学儿童既不会用重复、练习来保持信息,又不会用系统搜索和追 忆去提取信息。 8、在发展儿童想象力时,丰富儿童的表象和语言是有效的途径。 9、想象的新形象是通过已有形象的分析、综合加工过程实现的。 10、小学儿童识记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有无意识记为主向有意识记为主转化。 11、以前感知过事物在脑海中留下的形象叫记忆表象,根据文字描叙在脑海中出现事物的想象叫想象表象。 二、选择题 1、一般说打字员对文稿中文字的记忆是(A)记忆。 A 瞬时 B 短时 C 长时 D 运动 2、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C)会发生变化。 A 量 B 质 C 量和质 D 不 3、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叫(A)性遗忘。 A 暂时 B 永久 C 一般 D 特殊 4、小学儿童在自然状态下,对(A)词的记忆优于中性词的记忆. A 积极 B 消极 C 熟悉 D 情绪 81 5、当我们在阅读<<祥林嫂>>时,头脑中出现的祥林嫂的形象是(D)想象的形象. A 有意 B 无意 C 再造 D 创造 6、想象是人脑对己有的(D)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A、经验 B 、知识 C、客体 D、表象

7、从爱听童话、神话故事发展到爱听英雄模范故事,这是想象(B)发展的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8、小学生“习作例文”到“命题作文”,这是想象(A)的发展大案表现。 A、有意性 B、现实性 C、创造性 D、概括性 9、记忆过程包括(D) A、识记,保持和遗忘 B、识记,再认和回忆 C、识记,保持和联想 D、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10、所为“潜移默化”是通过(A) A、无意识记而接受 B、有意识记而接受的 C、无意回忆而接受的 D、有意回忆而接受的 11、“触景生情”是(B) A、有意回忆 B、无意回忆 C、间接回忆 D、机械回忆 12、幻想是(C)的一种特殊形式。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13、造成短时记忆遗忘的因素是(B) A、信息得不到注意 B、抑制作用 C、信息提取机制失灵 D、信息受干扰 14、学生只根据教师对“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诗句大描述,在头脑中也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图景,这种心理现象是(B) A、记忆 B、想象 C、注意 D、思维 15、建筑工人根据图纸想象出建筑物大形象,这是(A) A、创造想象 B、再造想象 C、科学幻想 D、理想 16、创造想象的形象具有(D)特性。 A、形象性、新颖性、指向性 B 概括性、形象性、独立性 C、概括性、具体性、独立性 D、首创性、独立性、新颖性 17、艾宾浩斯发现遗忘进程的规律是(A) A、先快后慢 B 先慢后快 C 很快 D 很慢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幼儿记忆和想象

幼儿教育心理学:第五章幼儿记忆与想象 第五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识记思维:思维是借助动作、表象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直观动作思维:直观动作思维又称实践思维,它面临的思维任务具有直观的形式,解决的问题依赖于实际的动作,思维活动不在头脑中进行而表现为动作。 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表象来解决问题。 逻辑思维:当人们面对抽象性质的任务,需要运用概念、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时,这种思维成为逻辑思维。 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们面临新问题、新事物和现象时,凭直觉能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断的思维活动。 分析思维:分析思维即逻辑思维,它是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律,逐步推导,最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结论的过程。 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指人们沿着不同的方向思考,重新组织当前的信息和基于记忆系统中存储的信息,产生大量、独特的新思维。 集中思维:集中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去解决问题,或者从给予的信息中推理出新的结论。 常规思维:是指人们运用以获得的知识经验,按现成的方案和程序直接解决问题,如学生运用已经学会的公式解决同一类型的问题。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语言:语言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交际工具,是一种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 理解

思维的特征:(一)思维的概括性。(二)思维的间接性。(三)思维是对经验的重组。 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以表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幼儿的表象思维具有象征性、经验性、拟人性、表面性和刻板性等特点。 幼儿判断推理的特点:第一,幼儿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之间的表面现象或事物之间偶然的外部联系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 第二,幼儿会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和推理的依据。 第三,幼儿的判断、推理有时不能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第四,幼儿判断推理的依据逐渐明确化,并开始趋于合理。 婴幼儿语音、词汇和语法的发展特点:(一)1. 婴幼儿的语言发展普遍经历了相同的五个阶段。阶段一:反射性发生期(0—4月)。阶段二:牙牙语期(5—9月)。阶段三:词和句子模式的萌芽期(10— 12月)。阶段四:学说话期(1—1.5岁)。阶段五:积极的语言发展阶段(1.5—6岁)。2. 婴幼儿发音过程中已发出“音节”为主,逐渐发出“清晰的单音”。 3. 4岁的婴幼儿语音发展有扩展趋势,此后有收缩的趋势。 4. 两岁的婴幼儿建立了词的语音表象,辨音能力先于发音能力。(二)1.词汇的数量随年龄增加而增加(1)词类范围逐渐广大(2)词义逐渐丰富和加深。2.婴幼儿语法的发展(1)从不完整句到完整句(2)从简单聚到复合句(3)从陈述句到多种形式的句子。 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一)对话言语的发展和独白语言的出现。 (二)情境性言语发展和连贯性言语的产生。 (三)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1.游戏言语2.问题言语。 (四)幼儿掌握书面语言的可能性1.掌握了口语词汇2.掌握语音3.掌握基本语法和口语表达能力4.幼儿图形知觉的发展。 应用 思维的类型及其应用:(一)直观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二)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三)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四)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一)为幼儿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二)教学活动中突出具体性、形象性。(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四)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五)重视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完整word版)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想象习题

第九章学前儿童的想象 一、名词解释: 1.想象 2.无意想象 3.有意想象 4.再造想象 5.创造想象 6.幻想 二、判断题: 1.想象是对不存在的事物进行加工的心理活动。 2.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3.想象是人一出生就具备的心理活动。 4.有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 5.中班以后,幼儿的想象开始表现出一定的有意性和目的性。 6.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是根据想象产生过程的独立性和想象内容的新颖性而区分的。7.想象常常脱离现实或者与现实相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选择题: 1、有两个月不让一个小女孩吃鸡蛋后,她在梦里吃了好几个鸡蛋。这是()。 A.反映愿望的梦。 B.回忆痛苦的事情,但有好的结果的梦。 C.恶梦。 D.受罚或自我惩罚的梦。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从小班开始,幼儿的想象就有了一定的独立性。 B.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 C.在创造想象发展的基础上,再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D.幼儿的想象不需要依赖于成人的言语描述。 3、幼儿抱着娃娃的时候,看到小碗小勺,就想象喂娃娃吃饭。看见小汽车,就要玩开汽车; 看见书包,又想象去当小学生,如果没有玩具,幼儿往往呆呆地坐着或站着,难以进行想象活动。这表明幼儿的想象()。 A.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B.主题不稳定 C.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D.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4、读《西游记》时我们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形象是属于() A. 幻想B、再造想象C、创造想象 5、鲁迅在小说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幻想 C.再造想象 D.创造想象 6、幼儿看到天上白云的形状,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匹飞奔的“骏马”;一会儿想像它是一座会 动的“山”……这种想象属于() A.无意想象 B.有意想象 C.再造想象 D.幻想 四、填空题: 1、幼儿听老师讲故事时头脑中的想象活动主要___________想象。

幼儿的感知觉和注意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感觉:感觉就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人们反映现实世界最基础、最简单的心理过程。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绝对感觉阈限:某种刺激若要引起一个人的感觉,是需要具有一定强度的。也就是说,只有当物体发出的声音、气味等的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才能被听到、闻到。那种刚刚能引起人的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 差别感觉阈限:在已有感觉的基础上,为引起一个差别感觉,刺激必须增加或减少到一定的量。一个人能够分辨的标准刺激和比较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它是指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抑制努力的注意。 错觉:错觉是指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现象。 观察力:观察是指一个人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感知能力。 理解 感觉的特性及应用:无。 知觉的特性及应用(无):特性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影响幼儿注意发展的因素:幼儿的注意不稳定,易转移。 首先,与外界刺激本身的特点、性质有关。 第二,与幼儿的兴趣、需要有关。 第三,与幼儿的生理成熟水平有关。 第四,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等有关。 另外,幼儿注意力的发展与其身体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 幼儿感知觉的特点:无。 应用 幼儿注意及观察力的培养: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1.必须使幼儿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必须对幼儿有一定的有意注意的要求;3.用语言组织、稳定幼儿的有意注意;4.让幼儿在积极的活动中保持有意注意;5.丰富幼儿的知识和经验。 第四章幼儿的记忆与想象 【考试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