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培训

合集下载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培训课件ppt

检验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培训课件ppt

on
on the on
on the
inde ...... on mellom st. su堂indirect
"巫你的 that... kind on
紧限于 I巫ic theiec on反向
on
the,st麵
03
斯特
01
the
02
that
1
2
3
st I stI阶段性
巫斯特

st 阶段性 st st all
实验报告评估:对学员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评分,评估其对误差来源的识别和纠正能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检验标本运输和保存的质量控制
运输方式
温度选择
对于需要低温保存的检验标本,应确保在整个运输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同时,对于需要恒温运输的标本,也应尽量保持温度的稳定,避免温度过高或过低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
应根据检验标本的特性和要求选择适当的运输方式,如冷藏、冷冻等。同时应确保运输过程中温度的稳定性和准确性,以保持检验标本的原有状态。
使用检验仪器和试剂进行实际检测
分析检验结果,识别误差并进行纠正
方法
安排学员分组练习,互相监督和纠正
现场演示操作流程,指导学员进行实际操作
指导学员完成实验报告,分析实验数据和误差来源
理论考试:对学员进行闭卷考试,测试学员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实践操作考核:观察学员实际操作过程,评估其操作规范性和准确性
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
检验标本采集、运输、保存的规范和要求
内容
01
02
检验结果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
检验仪器和试剂的选用及校准
方法
制作详细的PPT课件,配以图片、图表和案例

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等精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要点

临床医学检验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等精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要点

临床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等精液常规分析质量控制要点近年来,男科疾病特别是不育患者呈显著增加趋势。

精液常规分析为临床诊断正常精液、少精症、弱精症、无精症等提供参考依据,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疾病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基础实验室指标;同时也为临床评估患者的生育能力、探索不育的病因、选择辅助决策生殖技术等提供了有力支持。

不同于血液、尿液等来源的标本, 精液标本具有黏稠性、不均一性、取材难度大、标本重现性差、标本留取条件要求高等特点。

为此, 为获取一份可靠的精液常规分析报告, 需关注精液分析前、分析中及分析后每个环节。

分析前质量控制留取每份合格的精液标本, 是保证精液分析结果可靠性的前提, 以下4方面因素必须予以关注。

精液采集前自身准备精液留取需关注精液自身的波动性。

常见的影响自身波动性的因素是禁欲时间带来的影响, 一次射精并不能完全使附睾排空, 有些精子是上一次射精时留存的, 如果这部分精子的数量变异很大, 会影响到精子的老化程度和精子质量, 从而无法客观纵向反映患者几次检测结果间的真实变化, 给临床监测病情及疗效带来影响。

为此, 实验室要求患者每次留取标本时需禁欲3至5d, 才能保证结果反映患者真实状况。

同时对于精液常规分析一般建议患者检测两次, 临床医生会依据两次的检测结果综合判断。

采集全段精液标本采集者需一次留取全部的精液标本用于检测。

依据精液的自身特点, 精液在排出体外时并不是匀质的液体, 精子也不是均匀分布的。

精液的前段主要富含精子, 后段主要是腺体分泌的精浆部分。

如果在采集过程中丢失了前段部分, 会使精子计数假性偏低;反之, 丢失后段部分会使精子计数假性偏高, 这也是各实验室间精液常规分析可比性差的原因之一。

所以为了有效避免此类问题, 我们实验室会关注两个环节, 一是在发放标本采集管时, 详细告知采集者需要留取全部的精液到标本采集管中, 二是在采精室内张贴图文并茂的留取指南, 使采集者能够按要求留取合格的标本。

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

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

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1. 引言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预期质量标准的重要环节。

在分析工作中,质量控制尤为关键,因为错误的分析结果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和不正确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预备工作,以确保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在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和预处理。

质量控制在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完整性检查:检查数据是否缺失或不完整,避免在分析过程中出现数据缺失造成的误差。

•准确性验证:比较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并对可能存在的错误进行纠正。

•一致性检查:检查数据是否符合一致性规则,例如数据类型、数据范围等。

2.2 数据可视化和探索性分析在分析前,通常通过数据可视化和探索性分析来了解数据的特征和分布。

•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图形等方式展示数据的分布、趋势和异常情况,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发现数据中的问题和潜在规律。

•探索性分析:通过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关键特征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初步获取对问题的认识。

质量控制在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图表和图形的正确性:确保图表和图形的绘制准确无误,以避免由于错误的可视化结果导致分析结果产生误解。

•数据分析的准确性:验证探索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并确保使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

3.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以解决具体问题或达到预期目标。

3.1 数据清洗和特征工程在分析中,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特征工程,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处理缺失值和处理重复值等,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特征工程:选择有意义的特征、进行特征构建和特征选择等,以提高模型的表现和可解释性。

实验室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2.4烟、酒刺激物对结果的影响烟、酒等刺激物通过各种复杂机制对人体产生多种影响,表现为多种指标的升高或降低,如吸烟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水平降低,烟草中有效成分CO结合血红蛋白可使血红蛋白升高,所以,采血前24小时患者要避免吸烟、饮酒及喝茶喝咖啡。
3正确采集以获得高质量标本是分析前质控的重要保证
正确采集标本是保证标本质量的关键环节,整个过程包括标本的采集时间,采血姿势、止血带的使用、标本的收集、标本容器的要求、采集标本量、抗凝剂或防腐剂的应用等。
3.1标本采集时机的选择标本的采集时机选择与检测结果阳性率密切相关,如血培养标本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而且未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肾炎患者多使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可干扰尿蛋白的检测;维生素C可使尿潜血、尿糖、尿酮体、尿亚硝酸盐出现假阴性。所以患者用药后,应在血药浓度降至不影响结果时采集标本。
实验室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实验室检验的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方面。而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因其涉及面广、涉及人员之多,从医生选择检验项目、提出检验申请、到患者的检验前准备、护士采集与运送标本等,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都和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因此,搞好实验室检验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对提高检测质量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1]于振忠,张承勋,路希敬,等.临床检验手册[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
[2]焦连亭,李忠信.检验手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彭黎明,王鸿利.我国临床血液学检验待解决的问题[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3):234-235.
[4]秦晓光.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工作待重视[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5,16(2):219-222.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3;患者准备错误(后面详细讲解) 4:压脉带和持针器操作错误 5:采样时间错误(最佳的采血时间取决于标本本身,内分泌检查项目尤 其要注意采样时间) 6:采样量不足 7:采样类型错误(后面详细讲解) 8:采样容器错误(后面详细讲解) 9:采集后标本操作错误 (四)标本运输与接收的操作规范要求 1:运输途中丢失标本和申请单 2:运输途中容器损坏 3:运输的时间不合格 4:运输的条件不合格 5:接受标本操作不合格 6:接受标本处理不规范
如有雷同
实属巧合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讲解人:孟繁兴
定义:
• 全面质量控制:是指从临床医生开单申请 检验开始至实验室完成检测,以及登记, 审核,发出报告和抱怨处理等全过程中一 系列保证检验质量的方法和措施。 • 1:分析前的质量控制 •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 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定义:
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按时间顺序的 步骤,包括提出检验要求,患者的准备, 原始标本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 室内传递,至分析程序启动为止。
五:抽血管的选择
凝血四项 2ml
血沉 2ml
血常规 2ml
微量元素 5ml
血糖专用 2ml
急诊生化 5ml
普通生化 5ml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 丢了一只马蹄,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将军。 损了一位将军,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标本分析前的每一个细节的质量控制都非 常重要!!
一:检验项目的申请
(一)检验项目的申请 1:选择申请单错误(体液申请单,生化申请单,免疫申请单,急诊申请 单,血常规申请单,痰检申请单,其他特殊检查申请单) 2:医嘱录入错误 3:申请医生的身份不明确(无申请者,无证申请者) 4:申请科室信息错误(这里指医生和医生所在科室) 5:申请不易识别 (二)患者和标本信息标识 1:未贴标签 2:患者信息错误 3:患者的身份识别信息不完全(必需要有姓名,性别,年龄) 4:患者的病历信息不完全(必需要有临床科室,病历号,临床诊断,标 本类型,标本的采集日期和时间,申请者姓名,申请日期,检验费用) (三)采样操作规范要求 1:住院患者采血申请未按时受理或者不受理 2:门诊患者采血申请未按时受理或者不受理

【精选】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

【精选】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

检验科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分析前 1、采血体位的影响:取血的姿势对实验结果相当 重要,体位改变可以引起某些生化指标的明显改变。 坐立位与卧位相比,静脉渗透压增加,一部分水分 从心血管系统转移到间质中去。正常人,直立位时 血浆总量比卧位减少12%左右。血液中直径大于4nm 的成分不能通过血管壁转移到间质中去,使其血浆 内的含量升高5%至15%。所以住院与门诊检查的数 据往往会有差别。 2、止血带的影响:止血带的使用也会改变静脉压 力,从而引起与体位改变类似的检验指标改变。使 用止血带3分钟与1分钟对比,凡与蛋白质结合的物 质都可以上升,如总蛋白上升5%,TCHO上升5%,铁 上升6%,TBIL上升8%,AST上升10%等。压迫超过3 分钟,因静脉扩张,淤血,水分转移,致使血液浓 缩,氧消耗增加,无氧酵解加强,乳酸升高,PH降 低,K+和Ca++升高。
检验科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分析前
(一)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及合理填写化验申请单检验项目的种 类越来越多,让临床医生看得眼花缭乱,这其中临床认识也常常落 后于实验医学的发展,而与临床的交流与沟通,介绍其诊断性试验 的灵敏度、特异性、预测值等试验特性,使临床在选择试验时可供 参考;医生必须将患者的所有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门诊 或住院号、科别、临床诊断以及其他特定的识别号等填写清楚,以 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和准确;经常出现不同的医师写同一位病员的 姓名、年龄、床号不同的现象,诊断不填写更是普遍,当检验人员 对报告结果有疑问时,因为无诊断将无法判断异常结果是由于实验 室内的原因还是疾病本身造成的,无法取舍是否复查核实,由此会 增加分析的误差频率,这些都是导致检验单或检验结果出现与临床 偏差的重要原因。 凡送检标本应注明标本类型,全血、血清、血浆、胸腹水、脑 脊液或尿等,不同的标本类型对结果有不同的解释,如内生肌酐清 除率测定需要病员身高,体重及24小时尿量等信息; 申请日期未填,无法确定标本送检时间;医生签名未填或不清, 当检验人员出具报告需要了解更多的临床资料或遇到紧急情况时, 无法与医生取得联系,不利于对病人的抢救和治疗;无年龄、性别, 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的人群有不同的参考范围。

临床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管理总结

临床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管理总结

《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ISO 15189:2012
• 对分析前过程中患者和提供服务对象 的信息、申请单信息、样本采集及处 理、样本运送、样本接收以及检测前 处理、准备及保存都有明确的规定
生物学变异和分析质量指标
• 生物学变异 被检测物在内环境稳态点附近的随机波动造
成的随机变异成为个体内生物学变异。不同个体 的内环境稳态点会不同,个体间内环境稳态点的 差异称为个体间生物学变异。 • 分析质量指标
二、患者的准备
(一)生物学因素的影响 1.生物钟周期:因人体存在多种生物钟周期,
体内许多物质随生物钟周期呈现出节律性 变化
(1)昼夜节律 (2)月经周期 2.情绪 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影响神经-内 分泌系统,使儿茶酚胺、皮质醇、血糖、 血细胞等升高
二、患者的准备
3.年龄 很多检验结果在不同年龄存在差异 (1)新生儿 “生理性贫血”,淋巴细胞偏高 (2)儿童 骨骼生长及发育快,成骨细胞活力强,ALP高 (3)老年人 IL-6、抗利尿激素、醛固酮(ADH)、促甲状
性激素结合的球蛋白、与甲状腺素结合的球蛋白、与皮质 酮结合的球蛋白等增加,导致总皮质醇与总甲状腺素升高
表 妊娠期血液主要指标变化
变化 脂肪动员增加
血浆运输蛋白增加
机制 AporAI、AII、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特别是LDL-C) 大大增加
甲胎蛋白、甲状腺素、脂质、血浆铜蓝蛋白含量升高
血浆稀释 体重及代谢增加 凝血系统机能亢进
历号、房间号及床位号、临床诊断、样本类型、检验 项目、申请日期、申请医师签名 • 在检验申请单上标明采样时间 • 检验申请单可为纸质版或电子版
一、检验项目的申请
(二)检验项目申请原则 1.有效性 • 检验项目敏感度与特异性越高越好 2.时效性 • 缩短检验流程,快速筛查方法最常用 3.经济性 • 从成本/效益,成本/效果总体上分析

检验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及流程

检验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及流程

检验分析前、中、后的质量控制一、分析前的质量控制该阶段是从临床医生开出检验单、患者准备、原始标本的采集、储存、运输直至检验室验收、检验等全过程。

(1)、准确填写检验申请单:医生要准确无误地填写申请单,字迹要清晰可读,写明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病案号、诊断以及标本来源,有时还要附有简单的病历,特殊情况说明等临床资料。

如果这些内容一旦被漏填、忽视、错填或者填写不清,都会使检验人员在检验操作过程不能全面获取患者信息,以至于不能根据患者生理变化对检验结果做出正确的判断,出现错报、漏报、误诊等情况。

(2)患者准备:此项工作可以确保送检的标本质量,避免一些生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例如,当患者处于兴奋、激动、恐惧状态时,可导致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患者运动时,可以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肌酸激酶等一时增高;而且还可以引起血中钠、钾、钙以及清蛋白、血糖等指标的变化;高蛋白饮食可引起尿素、三酰甘油、尿酸、血糖等增高;另外服用药物以及疲劳、熬夜、饮酒等都会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所以,当采集患者标本时应尽可能的规避上述情况。

如果确要检验,而又存在上述情况,应该在检验申请单上注明,从而方便检验人员客观地解释检验结果。

(3)标本采集注意事项:正常情况下,对患者进行采集标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核对检验申请单所填写与标签是否一致;②采血最好以坐位或卧位,从而确保安全;③止血带压迫时间不宜过紧、过长,也不要用力拍打穿刺部位,检验人员应在穿刺入血管后立即放松止血带;④采集标本的器材一定要符合实验要求;⑤避免血标本的溶血和标本的污染。

(4)、检验中心人员检验理论知识的提高,定期对检验中心人员进行培训。

(5)、临床护理人员对标本采集、运输要求理论知识的提高,检验中心定期安排人员到临床科室进行相关培训。

(6)、正确合理运用医院信息系统(Lis系统)对标本实现全程监管。

二、分析中的质量控制该阶段是从接受标本开始,主要包括维护仪器、准备试剂以及分析过程中质量控制等,直至检测结果出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本的采集
标本采集时间———
根据检验目的选择采血时间 1)空腹采血 (受进食影响的试验) 2)随机时间 (多为急诊情况应用) 3)特定时间 (视试验的要求而定)
采血部位
静脉 毛细血管 动脉
毛细血管血和静脉血常见成分的区别
毛细血管血>静脉血 两者无区别 毛细血管血<静脉血
( %)
(%)
葡萄糖 1.4

0.9
磷 尿素
胆红素 5.0

4.6

2.3
总蛋白 3.3
常用抗凝剂
乙二胺四乙酸盐 用于血液学检查, 血细胞计数用EDTA二钾盐抗凝 枸橼酸钠 对血液因子Ⅴ、Ⅷ有保护作用, 用于凝血试验及红细胞沉降率测定 肝素 适用于临床化学分析,需要快速分离血浆时 用于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抗凝 氟化纳 有弱抗凝作用,通常作为血葡萄糖保护剂
分析前质量保证 分析中质量保证 分析后质量保证
所有的试验检测要求做到
操作正确 结果准确 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 在最短的时间内汇报测定结果
试验不应因下列问题而重复
1.试验选择 2.患者的准备 3.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4.试验操作 5.报告的发出 6.临床意义的解释
试验 质量 保证
分析前质量保证 分析中质量保证 分析后质量保证
7 7 5 11 6
药物 的影响
药物对血、尿等成分及试验结果的影响 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影响途径: 药理作用对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 药物的毒副作用 对测定方法的影响
几种药物影响举例
主要作用于内分泌系统,
咖 儿茶酚胺明显增加

并导致葡萄糖、胰岛素的增加
因 皮质醇增加
儿茶酚胺↑
胃泌素↑

皮质醇↑

生长激素↑(可达正常的10倍)
促凝剂 肝素 EDTA 枸橼酸钠 EDTA 氟化纳
用途
生成血清,用于大多数化学试验 生成血浆,用于大多数化学试验 血细胞计数,某些激素、血脂测定 凝血试验 血沉测定 葡萄糖、乳酸
影响标本采集的问题
液体 一、应用止血带的影响
的丢 失
大静脉的血流被止血带压迫阻塞时,引起静 脉滤过压升高。
液体和低分子量的物质通过毛细血管逸出, 使血液相对浓缩。
前臂静脉连接紧密,采血静脉 易被旁侧输液静脉液体污染,
防止过失性采样:边输液边抽血测 定钾,钠,血糖等
三、 抗凝剂的污染
举例: 如血液污染EDTA- K,会使血 K升高, Ca和 Mg降低,并使CK、ALP活性降低。
15分钟
卧位: 从坐位到卧位,水和电解质回到血管,
血浆蛋白及和蛋白结合的物质可降低 10%~15%。
从立位到卧位时血液成分的变化
试验项目
Hb Hct K Ca ALT AST ALP IgG IgA IgM 甲状腺素 甘油三酯
下降(%)
4(0~17) 6(4~9) 1(0~3) 4(2~7) 7(4~14) 9(6~11) 9(5~11)

免疫球蛋白↓
维生素B12↓
Hct↑
决定于每次的饮酒量和饮酒时间的长短
乙 葡萄糖↓ 醇 甘油三酯↑
GGT↑ HDL-C↑(与饮酒量相关)
患者准备的要点
作好对患者的解释工作,消除患者的顾虑 指导患者如何进行合作 避免饮食、药物、运动、情绪等影响 患者自己留取标本时,要告知留取方法,注意 事项.
静脉闭锁1 3分钟内血清成分改变举例
试验
增加(%)
总蛋白
4.9

6.7
总脂质
4.7
胆固醇
5.1
AST
9.3
胆红素
8.4

16
分 比 12 变 化8
白蛋白 钙 尿素氮
4
0 -2 -4
0
40 80 120 160 200 240(秒)
在连续系止血带的期间,血清白蛋白、钙、尿素氮百分比的改变
二、 静脉输注液体的污染
长期卧床
• 血浆蛋白质、白蛋白均明显下降 • 和蛋白结合的物质也有一定的下降 • 尿氮、钙、钾、钠、磷等的排除增加
生理节奏
昼夜周期变化举例:
清晨:皮质醇、 血清铁↑、胆红素↑
入睡时:生长激素高峰,皮质醇最低
午夜:蛋白质最低 垂体激素:多在入睡1~2小时开始升高,
在睡眠的中段达高峰
月周期变化举例
试验对食物的特殊要求
葡萄糖耐量试验 前三天要给患者足够的碳水化合物
举 例
肌酐清除率试验 前不能进食富含肌酐的食物(如肌肉)
运动 的影响
长期运动可导致:
CK 、 LDH 、 ↑ 尿酸↑(男性, 可能因排泄减少) 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 内分泌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
泌乳素、性激素、胰岛素) (停止运动后数日可恢复正常)
进食可改变血液成分如: 葡萄糖↑、甘油三酯↑ 胰岛素↑→ 钾↓、磷↓
饥饿 可影响试验结果
肌酐、 尿酸↑、蛋白质、 尿素↓ 多数垂体激素↓ → 甲状腺激素↓、
睾酮↓、雌激素↓
应于试验前8~12小时禁食(多数试验)
食物 影响测定过程
吸收到血液中的成分可产生浑浊, 颜色而干扰测定。 有些成分可能参与测定的化学反应 产生干扰。
性激素:女性按月经周期而变化 胆固醇:月经前高,排卵时最低 纤维蛋白原:月经前增高
长周期影响
维生素 D夏天高,冬天低
副甲状腺激素、钙有轻度的相同变化
体位的影响
立位: 水和电解质从血管逸出,血浆蛋白、
酶类、钙、铁、激素类、红细胞比积、 某些药物等浓度增加(5%~8%)。
坐位: 从立位到坐位,水的再平衡分布需要
血浆和血清常见成分的区别
血浆值>血清值(%)酶 2.7
总蛋白
4.0
胆红素 胆固醇 肌酐
血浆值<血清值(%)
白蛋白
1.3
碱性磷酸酶 1.6
肌酸激酶 2.1
葡萄糖
5.1

7.0

8.4
尿素
0.6
常用采集血液试管所含抗凝剂和防腐剂
试管盖颜色 抗凝剂/防腐剂
红色 绿色 淡紫色 淡蓝色 黑色 灰色
选择实验
解释
开医嘱
报告
标本 准备病人
准备标本
计算 测定
实验质量保证的全过程
分析前质量保证
• 试验的选择 • 患者的准备 • 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正确选择试验
临床医生 根据患者疾病和 试验的意义选择
检验医师 指导试验项目选择 提供新的试验项目 提示被忽略的检查 解释试验的意义
选择试验项目考虑的因素
疾病: 症状、发病时间、严重程度、 患者个体情况、诊断和鉴别诊断、 预后。
试验的组合: 提高诊断的正确性、 了解器官的功能、 指导合理治疗、 估计预后等。
检测: 试验方法(特异性、灵敏度)
经济消耗
患者的准备
影响试验结果的生理因素
一、饮食 二、运动 三、生理节奏 四、应激能力 五、体位 六、药物
饮食 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