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前、中、后的质量保证

合集下载

医学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

医学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

医学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医学检验是医疗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对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然而,任何医学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保证控制,以确保患者能够获得正确的诊断和治疗。

1.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是医学检验分析中的第一步,也是具有重要影响的环节。

确保正确的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对于准确的检验结果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该有明确的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操作规范,并进行培训和监督,以确保操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2.实验室设备和试剂的质量控制:医学实验室需要使用各种设备和试剂来进行检验分析,这些设备和试剂的质量对最终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医疗机构应该选择可靠的设备和试剂供应商,并建立质量控制机制,比如校准、验证、质量控制品的使用等,以确保设备和试剂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3.检验人员培训和认证:医学实验室的检验人员需要经过专业的培训和认证,以获得必要的技术和知识,能够正确地进行实验操作、结果解读和报告编写。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完善的人员培训计划,包括定期的培训和考核,以确保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4.质量控制与质量评审:医学实验室应该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包括内部质量控制和外部质量评审。

内部质量控制是通过使用质控品、进行日常的质检和质控记录来监测实验室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外部质量评审则是通过参与外部质量评审项目,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对,以评估实验室的技术水平和结果准确性。

5.质量管理和不断改进:医学实验室应该建立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体系包括制定质量政策和目标、建立质量手册和操作规程、建立质量记录和档案,以及持续监测和评估实验室的质量绩效。

通过这些质量管理活动,实验室可以不断改进和提升工作质量,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总之,医学检验分析的前后质量保证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样本采集和标本处理、设备和试剂质量控制、检验人员培训和认证、质量控制和质量评审、质量管理和不断改进等多个方面。

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

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

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质量控制1. 引言质量控制是确保产品或服务达到预期质量标准的重要环节。

在分析工作中,质量控制尤为关键,因为错误的分析结果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和不正确的结论。

本文将介绍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措施,以确保分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分析前的质量控制在进行分析之前,需要进行一系列预备工作,以确保分析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1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在数据分析之前,需要对数据进行采集和预处理。

质量控制在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一致性。

•完整性检查:检查数据是否缺失或不完整,避免在分析过程中出现数据缺失造成的误差。

•准确性验证:比较数据来源的准确性,并对可能存在的错误进行纠正。

•一致性检查:检查数据是否符合一致性规则,例如数据类型、数据范围等。

2.2 数据可视化和探索性分析在分析前,通常通过数据可视化和探索性分析来了解数据的特征和分布。

•数据可视化:通过图表、图形等方式展示数据的分布、趋势和异常情况,以及数据之间的关系,以帮助发现数据中的问题和潜在规律。

•探索性分析:通过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关键特征和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初步获取对问题的认识。

质量控制在这一阶段的目标是确保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

•图表和图形的正确性:确保图表和图形的绘制准确无误,以避免由于错误的可视化结果导致分析结果产生误解。

•数据分析的准确性:验证探索性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并确保使用正确的统计方法和数据挖掘技术。

3.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在实际的分析过程中,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处理和模型建立,以解决具体问题或达到预期目标。

3.1 数据清洗和特征工程在分析中,通常需要对数据进行清洗和特征工程,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可解释性。

•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处理缺失值和处理重复值等,确保数据的质量和准确性。

•特征工程:选择有意义的特征、进行特征构建和特征选择等,以提高模型的表现和可解释性。

医学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措施

医学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措施

医学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措施摘要】医学检验迅猛发展,质量体系和质量保证措施日益完善。

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是医学检验永远的追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好医学检验分析过程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保证。

分析前产生的误差占总误差的46.0%-68.2%,分析中产生的误差不足15.0%,分析后产生的误差为18.5-47.0%。

医学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是整个医学检验过程中质量保证的重中之重。

做好医学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是提高医学检验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医学检验分析前分析后质量保证【中图分类号】R-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3-0050-02质量体系的建立和质量控制措施的落实是检验质量提高的强有力保证。

检验分析前、中、后的每一环节都会给检验结果带来误差。

有学者分析了检验结果出现误差的原因:分析前产生的误差占总误差的46.0%-68.2%,分析中产生的误差不足15.0%,分析后产生的误差为18.5-47.0%[1]。

如何进一步减少检验分析前后带来的误差,做好检验分析前后的质量保证,长期从事检验科管理工作的作者,现仅献一孔之见。

1 分析前的质量保证1.1检验项目申请检验申请单的信息要真实全面,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ID号),临床诊断、样品类型、检验项目、申请医师名称、申请时间、采集时间、采样人、送样人等。

1.2 检验项目选择检验项目繁多,临床意义各有不同,有的用于筛选,有的用于诊断,有的用于观察疗效和判断预后。

因此,有必要对检验项目进行“优化组合、科学配伍”供临床选用,连同各项目的方法、目的、样本采集、检验过程、影响因素、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等向医护人员作全面详细地介绍。

一是方便医师使用,二则增加选用的目的性、针对性,防止“开大方”检查。

1.3 患者知情同意对检验目的、项目、频率、样本采集、样品数量、可能误差、结果可比性、项目收费等患者都应有知情权,皆需医护人员事先告之。

分析前后阶段相应质量保证

分析前后阶段相应质量保证

→检测→
→系统评审→检验结果发出→标本留验→标本处理。
→咨询服务
分析前后阶段的相应质量保证
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
1.检验项目的合理选择; 2.患者的准备; 3.标本的采集、保存、送检。
分析前后阶段的相应质量保证
检验项目
1.开展检验项目能否满足临床需要; 2.按卫生部规定的检验项目及方法开 展工作;
患者对采集标本时的恐惧、紧张,有 时造成标本采集的失败。
有研究指出,患者处于激动、兴奋、 恐惧状态时,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增 高。
分析前后阶段的相应质量保证
运动
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 (AST)、乳酶脱氢酶(LDH)、肌酸激 酶(CK) 等一时升高;还可引起血中钾、 钠、钙、白蛋白、血糖等成分的变化。
分析前后阶段的相应质量保证
饮 料及吸烟
咖啡 可使AMY、AST、ALT、ALP、 TSH、Glu等升高。
酒可使Glu降低,使TG、 G-GT 、HDLCh升高。
尼古丁可使儿茶酚胺、胃泌素、皮质 醇、生长激素、碳氧血红蛋白、血球压 积、癌胚抗原升高;使免疫球蛋白降低。
分析前后阶段的相应质量保证
药物的影响
分析前后阶段 的相应质量保证
分析前后阶段的相应质量保证
分析前阶段质量保 证
分析前后阶段的相应质量保证
分析前阶段
分析前阶段按时间顺序,从临床医生开 出医嘱开始,到分析检验程序启动时、运送到实验室并在实验室内传输。
分析前后阶段的相应质量保证
流程
患者就诊→医师申请检验→患者准备→采集标本→标 本输送→标本验收→
10-12
2-4
12-14
分析前后阶段的相应质量保证
范围(日均值的

临床试验室质量管理——分析前中后的质量保证

临床试验室质量管理——分析前中后的质量保证

一、分析前阶段质量保证

工作内容:保证检验项目申请的科学、合
理性;根据临床医师的检验要求,患者的病 情正确准备;原始样本的正确采集及运送送。 也就是说这一阶段质量保证工作是为保证检 验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病情或 健康状态所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任何一 个环节处理不好,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 性。
7、溶血 溶血标本对检验结果的影响 项目 ALT AST Glu K LDH 红细胞/血浆 6.70 40.00 0.82 22.70 180.00 溶血标本/正常标本 2.20 3.59 0.91 1.91 8.04
(三)标本的正确的采集
标本的正确采集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1、采样时间的控制——最佳采样时间的选择 2、采取具代表性的标本 3、采取最合乎要求的标本 4、唯一性标志 5、努力做好患者的配合工作
脂血:其产生的主要影响如下。 ①被分析物分布非均一性; ②血清或血浆中水分被取代,有时可达10%左右; ③对吸光度的干扰; ④物理化学机制的干扰。如标本中的脂蛋白可整合亲 脂成分,降低与抗体的结合,产影响电泳和层析。
患者状态的影响
饮料如咖啡可使淀粉酶、ALT、AST、ALP、TSH、 Glu等升高。 酒可使Glu降低。 抽烟可使血小板压积、碳氧血红蛋白升高;使免疫 球蛋白降低。
(二)病人准备
患者状态是影响检验结果的内在的生物因
素,包括固定的和可变的两个方面。、饮食 (含饮料、抽烟)、 药物、溶血、脂血等
患者状态的影响
1、 情绪:有研究指出,患者处于激动、兴奋、恐惧 状态时,可使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 2、运动:可使ALT、AST、LDH、CK等等一时升高; 还可引起血中钾、钠、钙、白蛋白、血糖等成分的 变化。劳累或受冷、热空气敇,往往可见白细胞的 增高。 3、体位:体位从立位到卧位时Hb下降4%:Hct下降 6%;ALT下降7%;T4下降11% 4、昼夜生理变化:

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保证论文

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质量保证论文

临床生化检验分析前和分析后的质量保证【摘要】随着人类医学的进步,临床上许多病情的诊断越来越需要实验室检查,这就需要一个好的检验质量体系。

近年来大型仪器的普及和室内质控体系的健全,方法学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检验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而测定结果准确性往往来自于分析前质量控制和分析后质量控制,所以对之引起重视。

【关键词】分析前质量控制分析后质量控制【中图分类号】r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65-011 临床资料2013年1—5月对临床10000例标本随机进行调查表明如下:溶血的有38例,脂血的有432例,一边输液一边采血的有187例,口服用药后采血的有164例,临床医师申请检验报告单不规范的有120例,留取采血标本时间放置过长的有20例,临床医师和病员投诉的有2例,血清未完全成功分离而阻塞有4例,这些因素大大的影响检验质量。

1.1 一般资料分析前质量控制它包括患者的准备、标本的采集、运输、保存等主要因素,据国外文献统计,临床检验中分析前误差占实验室误差的5%-8%。

1.1.1 患者的准备:1.1.2 原则上患者应在平静、休息状态下采集标本,有研究比较过,立位采血与卧位采血中17个项目检验结果,发现其中12个项目立位高于卧位,以tp、alb、alt、alp增高为明显。

1.1.3 患者的饮食:进食后一定时间内可使血液中许多化学成分发生变化。

有人研究指出,一顿标准餐后,可使血中tg增高50%,血糖增高15%,进食高蛋白时,可引起血中尿素氮、尿酸增高,饮酒后可使尿酸、乳酸等增加,因此除特殊急诊项目外,一律早晨空腹采血。

1.2 标本的采集:不规范的标本采集是导致检验结果误差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它能使标本溶血和凝血。

1.2.1 标本溶血:主要原因是采集的量不足,管内剩余真空的存在造成红细胞破裂,或摇匀抗凝剂时,摇匀方式错误或幅度太大使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

溶血对检验项目有很大的影响使结果偏高。

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

检验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

检验科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分析前 6、采血量不足:引起采血量不足的原 因有检测项目过多、需血量较多、病 人静脉采血困难、护士技能较差导致 采血不顺利,此外,采血人员对检验 项目所需血量不了解等。标本过少, 使实验所需血清量不够,实验室反复 离心会使细胞内成分溢出,导致结果 不准确。
检验科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三)病人的非病理因素影响
分析前
根据所采样本的类型和所分析的物质 而定。因为许多非疾病因素,如空腹 与否、劳累或运动、体位、服用药物 等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为了使检验 结果如实地反映病人实际体内情况, 对患者做适当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检验科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分析前
1、年龄:人在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及老年期一些检验指标有很 大差异。如新生儿胆红素水平较高,青春期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 而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含量会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 2、性别:除了性激素有较大差异外,由于男性的肌肉较女性多, 与肌肉组织有关的指标都比女性高,如尿酸、肌酐、胆红素等。 3、妊娠:妊娠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胎盘产生的激素参 与下,母体各系统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变化,如血液稀释,总 蛋白、白蛋白含量相对降低等。 4、血液标本的采集的时间:多数试验,尤其血液化学、免疫学检 查,采集前应空腹12h。因为吸收的饮食成份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测 定吸光度(如TG造成的混浊),而且也可以改变血液成份,影响 测定结果。 如餐后血中葡萄糖升高,脂肪餐后血中TG水平增加可持续9h,另 外餐后Ca、P、Bil、UA和Alb均有统计学上的改变。然而空腹时 间过长(>16h)同样也会影响血液中成分,如饥饿48小时,可使 胆红素上升24%,Alb、C3、及Glu等含量也会下降。
检验科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检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

检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保证
择 的问题。检验科要想跟上科技飞速发展的步伐 , 做好医学检验 工作 , 就要主动向相关科室的医生介绍新项 目。我科检验人员在
6 中国 现 代 医生 C N 8 HIA M0D R Oc - E ND 1 0R

6 实验室 标本接 收方 面 : 人验收 处 理储存 专
验收标本 主要 包括检验项 目与真空管 的选择是否对应 ; 惟
晨 尿 为 最理 想 。
42 标本 的取 样 .
使用符合 11 . 要求 的仪器 、 试剂 、 校正液和质控物 。 严格按操
作规程执行, 做好检验系统的校准, 或 ) 和( 校准验证 。
1 . 室间 、 内质 量评 价 3 室
要选取有代表性的部分 , 如粪便取其黏液 ; 痰取非唾液部分。
1 操 作规 程 . 4
此要规范操作防止溶血 。采血的体 位有立位 、 坐位和 卧位三种 , 要注意对检测结果的影响。有些项 目要 注意注明采血 时间与体 位, 如生长激素和高血压 的化验指标 。需要抗凝的要正确选用抗
凝 试剂 。 4 采 集血 样 后 的核 对 . 4
检验项 目、 仪器的维护、 校准和使用都应制定符合实际工作工 作情况的标准操作规程 。操作人员对操作规程必须熟悉和遵守。
性标识是否完整 ; 标本是否溶血 、 脂血 、 黄疸 ; 细菌培养 的标本
( 转第 8 下 4页 )
是否被污染等 , 对不合格的标本要退 回重新取样并注明原 因。离

个 案报道 ・
21年3 00 月第 4 卷第 9 8 期
肺 癌治疗中 气管 瘘2 并发 食管 例
柳 斌 余 萍

医院 管理 ・
21 0 0年 3月第 4 8卷第 9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分析前的质量的保证分析前的质量保证包括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病人准备、标本采集及标本运送等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处理不好,均会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临床医师正确选择检验项目目前检验项目繁多,每一种试验都有其不同的临床意义,因此根据病有情需要正确选择检验项目是保证质量的第一步。

要根据发病的时间和检验项目的敏感度、特异性来选择有关项目。

除闰理原因以外,每种检验项目还受到生理因素以及该试验方法学的影响。

因此要求临床医师对待遴选试验应有充分的了角,才能针对病人具体情况先择必须要的检验项目,使病人付出最低的费用,甩获得的每个结果都能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中以挥作用。

(二)病人准备为了使检验结果有将近地用于临床,医务人员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了解在标本收集前影响结果的非病理性因素。

例如是否需要空腹采集标本,标本采集时间以及病人用药对检验结果有无影响等,提出要求病人予以配合和服从的内容,采取切实措施,保证采集的标本符合疾病的实际情况。

1.饮食对标本采集的影响:多数试验尤其血液化学测定,采血前应禁食12小时,因脂肪食物被吸收后可能形成脂血而造成光学干扰;同时食物成分也可改变血液成分,影响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例如高脂饮食后甘油三脂比空腹结果约高数倍。

高糖馀食后血糖会升高,3小时后才能回复到病人原来空腹血糖水平。

有报告对同一群体给标准餐,餐前餐后进行比较,观察到餐后血中葡萄糖、钙、磷、胆红素、尿酸和白蛋白含量的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也有增加。

饮酒可使乳酸及尿酸升高。

血脂检查、粪便隐血检查还需要患者素食三天后才采取标本。

有些检测项目如全血细胞检查等不需要空腹采集标本。

另外如让患者空腹时间过长超过16小时,也全使血清白蛋白、补体C3、转铁蛋白、葡萄糖含量下降,而血清胆红素因清除率减少而升高。

2.标本采集时间的影响血中不少物质有每日、每月的周期变化、因此应该知道标本采集时间。

才能对每次结果进行比较,最好在同一时间采集标本,以减少由于不同时间采集标本所造成结果的波动。

现已知有些检验结果出现昼夜周期性变化,如白细胞计数早晨较低而下午较高;ACTH胶皮质醇的分泌高峰在早晨,以后逐渐下降;入睡后生长激素短时间内达到高峰而此时皮质醇浓度最低;血清铁和胆红素在清晨最高;血钙中午最低,月周期变化以性激素最为明显。

其它还有血胆固醇在经前最高,排卵期最低;血液纤维蛋白原经前升高;血清蛋白在排卵期降低。

采集血标本做细菌培养时应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等。

3.体力活动对结果影响运动会引起血液成分的改变。

轻度活动可引起民血糖升高,继之皮质醇及胰岛素上升,与肌肉有并的酶台CK、LD、AST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以CK最为明显。

激烈运动或长时间持续运动后可使血中白细胞、尿素、肌酐及乳酯增高,碳酸氯根减少。

因此必须嘱咐患者在安静状态或正常活动下收集标本。

4.药物的影响:药物对血、尿等成分的影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

一些药物可使体内某物质发生变化,例如ACTH、胆盐、氯丙嗪可使胆固醇浓度升高;肝素及甲状腺素使血中胆固醇降低。

药物也可以干扰测定中化学反应。

后者又随方法不同而异即使同一药物由于所用测试方法不同,也可引起“正”“负”两种相反的变化。

例如抗坏血酸可干扰Trinder反应,使酶法测定葡萄糖、胆固醇、甘油三脂及用JG法测定血清胆红素比真值低,而抗坏血酸可使尿糖酶法测定结果偏低。

应用大剂量青霉素可使血中AST、CK、肌酐、总蛋白升高;白蛋白、胆红素降低,热电厂泄至尿中可影响蛋白、尿糖结果等等。

因此为了得到正确结果,必须事先停服某种药物。

临床医师在选择与解释结果时,必须考虑药物的影响。

(三)标本采集采集标本必须以保证质量为前提。

采集标本前必须认真核对患者、标本容器和化验单是否一致,严防标记错误。

采集血标本的护士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应有无菌操作概念,严格注意每一步骤,防止患者间交叉感染。

应推广使用一次真空采血器。

采血的体位对检验结果也有影响。

人在站立卧位时可有一系列的生理变化,如血液体积、血压及心律都有不同,也包括一些血液成分的变化。

站位时增加5%以上的物质有总蛋白、白蛋白、血脂、胆固醇、碱性磷酯酶、丙氨酸氨基转氨基酶、血清铁等。

脞沾位变成卧位昌也会影响血液成分,如和蛋白质结合的有关物质及高分子量物质变化较大;儿茶酚胺、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等在从站位变成卧位时的15-30min 内增加数倍,因此采集标本时应注意体位的影响。

静脉采血时用止血事业压迫时间不宜过长,不能太紧。

应用止血带的目的是增加静脉局部充血,有利于穿刺。

如果止血带压迫超过1min,可使局部血氧含量降低,乳酸增加,PH下降,同时被结扎肢体血液浓缩,血浆白蛋白可增加6%。

用止血带压迫3min后可使胆红素、胆固醇、AST、ALP等成分也增加5%或更多。

因此采血时应尽量缩短止血带压迫时间。

在静脉滴注输液时不要在同一肢体上取血,而应在侧肢体取血,这样可获得真实的分析结果。

采取血标本进还应考虑是否需加入合适的抗凝剂,有的试验用血清可不加抗凝剂,有的试验要用血浆或全血,则必须加入合适的抗凝剂。

常用的抗凝剂有枸橼酸钠、EDTA、肝素等,如留作血细胞分析应用EDTA·K2抗凝。

如检查凝血因子则用枸椽酸钠;生化测定须血浆者常选肝素。

由于抗凝剂用时不宜过多,因此要确认容器及内含抗凝剂无误后才可注入静脉血,并应充分混匀使之抗凝。

夏季采血后血糖将以每小时7%的速度分解,为此有必要加入氯化钠的抑制烯醇化酶,防止葡萄糖酵解。

同样采取尿标本有的留取晨尿、在段尿有的留取1小时尿或24小时尿;有的需加防腐剂,有的不需。

均应严格按照检测项目要求留足尿量。

粪便常规检查应注意留取病变部分。

细菌培养最好床边采集标本和接种。

以提高阳性率。

作厌氧培养应避免与空气接触等。

总之采集标本前必须要求了解清楚。

(四)标本运送采集标本后应即时送实验室检查,否则会影响结果。

运送过程有远有近,时间有长有短,为此必须了解运送过程是会引起标本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例如测定血气分析的标本应严密封闭防止接触空气;测血氨标本应置入冰瓶中冷藏血样,以抱制细胞代谢;在天冷时检查阿米巴或滴虫的标本应置30摄氏度左右水浴中送验,以保持阿米巴滋养体、滴虫的活动力,同样精液标本采集后也要注意保温运送,送到院外检验时,凡测定血清或血浆成分者应该将血标本分离出血清或血浆,保持在4-10摄氏度条件下,以免细胞内外成分交换影响结果。

运送过程中要注意容器的密闭性,注意避光(如阳光直射下血中胆红素会分解),注意安全,防止意外发生。

转送标本应由工作人员负责,不要委托病人或病人家属送标本。

声明:各媒体转载请自觉注明文章来自《中华检验医学网》()!原文地址:/html/20100604/3397.html第二节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分析中的质量控制,应包括标本前处理、分析过程、室内复核、登记及填发报告等。

(一)标本前处理标本前处理包括标本的分离和保留。

许多检验是测定血清或血浆的成分,都要求及时分离,以免细胞内物质渗入血清而改变其浓度。

例如红细胞内钾及一些酶类都可溢入血清中,而使浓度假性升高。

另一方面,由于红、白细胞酵解消耗了血清中的葡萄糖,可使血浆中的葡萄糖放置过久而降低。

所以实验室应该在收到标本后,及时将血清与细胞分开。

在采血及分离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溶血。

溶血可发生在体内可体外,体外溶血常因采血或处理品当造成人为的溶血。

溶血后红细胞内含量高的成分进入血清而使测定结果偏高,相反细胞内含量过低的成分可使血清稀释而结果降低。

另外游离的血红蛋白村身又可以干扰光学检测。

甚至干扰测定反应过程(如使胆红素J-G法结果偏低)等等。

所以应避免人为的溶血。

标本采集后应该及时检测,不要存放。

放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因检测项目不同而异,也与保存条件有关。

例如尿常规应在2小时内完成,否则应存放于冰箱内,但也须在4小时内检测完毕。

不加氟化钠又未分离的血样本中葡萄糖将以每小时分解7%速度降低。

测定酶活性的标本应及时检测。

淀粉酶是最稳定的放置25摄氏度一周或4摄氏度下一个月内该酶仍稳定。

测定ALT、AST的血清在4摄氏度下也仅能保存三天负20摄氏度可保存一个月。

CK最不稳定,在室温下2-4小时后酶活力即明显下降,即使置4摄氏度下24小时酶活力测定结果也有差异,其中CK-BB同工酶更不稳定,应即时检测。

酸性磷酸酶只有将血清先酸化至PH6然后置冰箱才能使酶活性稳定,否则酶活怀损伤很大。

但也并不是所有测酶的血清存放在低温都可保存其活性,例如测定LD的血清存放冰箱中可使辊个亚基解聚,使其活性明显下降,相反放在室温中24小时仍稳定。

因此必须了解待测项目存放条件、温度、时间等。

一般试剂盒的说明书及参考书内均有介绍请仔细阅读,严格掌握。

(二)分析过程分析过程的质量控制包括诸多环节,现仅就主要的简述如下。

1.方法的选择和评价:实验室要想把质量放在首位,首先要选用一个可靠的检测方法,即有一定精密度和准确度的京城同一项目众多的方法中,应详细查阅文献,了解该项测定的方法学发展史,收集文献中对各种方法的评价。

要注意各家报告中的差异。

经过综合判断,结合本实验富强的具体条件初选出几个方法供选择。

方法的可靠性要用实验来评估,还要经过一段实际试用期复验,并参照临床的充许误差要求,判断这些特性引入误差的可接受性。

(1)精密度:即重复性试验,一般取几个有临床诊断意义的标本进行多次重复测定。

可分批内和批间重复性,其标准差的大小反映该法要这个均值下的不精密度,常用随机误差表示。

通常高浓度随机误差小而低浓度反之。

批内重复性的变异系数要比批间小些。

一个精密度较差的方法不可能获得正确的结果。

(2)灵敏度:是测定方法对检测分析浓度增量的能力。

它和方法的精密度有关。

例如某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红细胞X=5.0×1012/L,s=0.1×1012/L.。

其95%的可能性为X±1.96s。

如果只作一次测定,其最低值可为4.8×1012/L,最高值为5.2×1012/L。

所以一次测定有能肯定期5 .2×1012/L的结果一定比4.8×1012/L高。

按正态分布,测定值如在X±2.58s以外的可能性仅1%,因此该法的分析灵敏度是在这个浓度下重复测定标准差的2.58倍。

检测限度是实验的方法对最小分析量的检测能力,也是分析灵敏度的一种指标。

例如联苯胺法对标准知红蛋白最小检出理为2mg/L。

而愈创木酯法约为10mg/L,显然联苯胺法检测粪便隐血敏感得多。

(3)分析范围:是指使用该法可以测定到准确结果的浓度范围轲从标准曲线来估计,但要注意介质将近应。

例如尿蛋白定量测定中丽春红S法线性范围较窄(0-1.0g/L),而邻苯三酚红钼法线性范围相比之下较宽(0-2.0g/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