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果戈理与_死魂灵_的艺术特色

果戈理与《死魂灵》的艺术特色□高建华今年是俄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尼古拉·瓦希里耶维奇·果戈理(1809———1852)诞辰二百周年。
鲁迅说果戈理是“写实派的开山祖师”。
别林斯基称果戈理的创作为“含泪的微笑”,从而揭示出果戈理喜剧风格所蕴含的悲剧力量。
天才的果戈理正是为了填补俄罗斯散文体叙事文学里留下的一个明显真空,完成俄罗斯文学讽刺与批判这一伟大使命而诞生的。
果戈理的社会讽刺小说《死魂灵》(第一部),深刻揭露了农奴制度的反动和腐朽,确立并开拓了俄国“自然派”文学的新时期,《死魂灵》一经问世,不仅震动了整个俄罗斯,且享誉欧洲文坛。
果戈理1809年3月20日生于乌克兰波尔达瓦省密尔格拉德县的一个地主家庭。
孩提时代果戈理就对戏剧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1928年,中学毕业后,果戈理在彼得堡谋得了一份抄写公文的工作,这段卑微的小公务员的生活为他日后描写小人物的作品积累了素材。
1831年,遇到普希金,普希金成为他的朋友并帮助他走上写作的道路。
1834年,他在圣彼得堡大学教授历史,写下了第一篇作品《狄康卡近乡夜话》,这篇小说生动地反映了乌克兰人民的生活和习俗,现实的描绘和神奇的幻想巧妙结合,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1835年出版的小说《密尔格拉得》和《小品集》,标志着果戈理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和跨越。
《彼得堡故事》由原来的小品集中的《涅瓦大街》、《肖像》和《狂人日记》等三篇小说,再加上后来写的《鼻子》、《马车》、《外套》等作品组成,因集中反映彼得堡社会生活,故名“彼得堡故事”。
“彼得堡故事”的揭露对象从乌克兰农村移至彼得堡京城,深化了由普希金《驿站长》开拓的描写小人物的主题,表现了果戈理同情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人道主义情怀。
1836年果戈理正式发表了讽刺喜剧《钦差大臣》。
此剧引起当局不满,他被迫离开俄国,在意大利和德国生活了近5年时间。
1842年《死魂灵》正式出版,这部小说通过对地主群丑的刻画,把批判的锋芒对准腐朽没落的农奴制度,使果戈理的现实主义创作达到了光辉的顶点。
《死魂灵》的艺术成就

《死魂灵》的艺术成就
1.显著的艺术特点是含泪的讽刺。
“以不可见之泪痕悲色,振其邦人。
”由分明的笑,和谁也不知道的泪,来历览一切大活动的人生。
对资产阶级人物的讽刺,同时又从寄希望于理想地主的社会主张出发,对他们的无聊、堕落表示同情和哀婉,对他们的丑恶存在,饱含着“谁也不知道的不分明的泪。
”健康的笑,在被笑的一方面是悲哀的。
所以果戈理的“含泪的微笑”,倘传到了和作者地位不同的读者脸上,也就成为健康。
2.人物形象的典型化。
作者从环境、肖像、语言、动作来突出人物的典型性。
如对梭巴开维支的描写,突出了一样粗笨的家具;在泼留希金的性格塑造上,突出他乞丐般的外表,不男不女的打扮。
生动地说明了农奴制,寄生生活对人性的扭曲。
3.广泛运用了抒情手法。
关于祖国、人民前途的关心、有关人物出场的评价。
如把祖国比喻成飞奔的三驾马车,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正义热情,表示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
《死魂灵》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 《 死魂勋 ;艺术特 色;果戈里 中图分类号:1 1 0 6 . 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l 6 7 2 - 5 4 o 9 ( 2 0 l 4 ) 0 l - 0 1 3 6 - 0 2
咒 魂 是俄罗斯伟大的作家果戈里的代表 作 ,也是其创 作 的顶 峰 ,这部 长篇小说 以无情 的笔 触揭示并讽刺了封建农奴制度和专制政体 , 成为俄 罗斯 “ 写实派 ” 的里 程碑 。鲁迅 称果 戈里是 “ 写实 派的开山祖师” ;别林斯基说 : “ 《 歹 E 魂 甚至使 他 自己在这 之前所 写的全部 作 品黯然 失色 ,它彻底 解决了我们这个时代 的文学问题 , 巩固了新流派的 胜利。 ”这说明了 咒 魂灵》的影响力 。 咒魂灵》 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与其深入地揭示现 实和 独特 的艺 术特 色密不可 分 ,本文 侧重分析 它 的 艺术 特色 ,从 典型形 象 、叙事 结构 、写作 技巧 三个 方面深 入探讨 。
边疆 经济 与文化
THE BORDER EC ONOMY AND CU删 RE
N o .I . 2 0 1 4
Ge n e r a 1 . No . 1 21
【 作术 特 色
曲 直
( 绥化学院 外 国语学院 , 黑龙江 绥化 1 5 2 0 0 0 )
笑眯眯的眼睛,笑起来就细成一条线。从外表来看 是一位很有教养的绅士 ,其实是一个懒惰 、空虚 、 爱幻想 的农奴主。梭巴开维支的形象鲜 明, 笨重的 行为像一只 “ 熊” ,他有着狗熊一样的体格 ,袖子 和裤子都很长 , 走起路来老想踩别人的脚 ,他的脸 色通 红 的像铜 钱 ,这样 的脸世界 上有很 多 ,不必 动 用精细的锯子等之类的工具 ,只要简单 的劈几下就 成 ,再 用大号 斧头凿两下 ,一双 眼睛就 出来 了 ,有 着极其 奇怪 的长相 。罗 士特莱夫 中等身 材 ,面颊 通 红 ,牙齿 雪亮 ,胡 子黝 黑 ,这个 家 伙 做尽 了坏 事 , 过着粗 暴放荡 、花天酒地 的生 活 ,因为 经常 打架 斗 殴 ,所 以嘴边 的胡子总 是被别人 拔去 。泼 留希金 最 为贪婪、吝啬 ,他丧失 了人性 ,象征着没落 、腐 朽 ,在 肖像描写时 ,作者抓住 了泼 留希金的小眼 睛 ,形 象 的刻 画 了他谨 小慎微 的性格 。其次 ,非 凡 的环境描写。为了刻画典型形象 ,作者还描写了典 型环境 ,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梭巴开维支 生活环境中的椅子、柜子、马房等都 比较结实、笨 重, 一如梭巴开维支的笨重。科罗博奇卡是小地主 婆 ,不 仅贪婪 、吝 啬 ,还 愚蠢 、迷 信 ,她生 活 的环 境是旧式的房子,陈设也是古色古香的。玛尼罗夫 家 的摆设 没有实 用 的 ,都是 一些 时髦 的东西 。泼 留 希金家的小屋显示着腐朽气息 ,木材被虫蛀了,仿 佛 衰 老 的病 人 ,给 人 一 种 没落 、灭 亡 的感 觉 。再 次, 个性化的语言。人物塑造中,作者采用了个性 化 的语 言 ,玛尼 罗夫喜欢用 华丽 的词藻 ,叫 自己的 太太是 “ 心儿” ,虽然结婚八年多了 ,但他还是称 自己的太太是 “ 心肝” ,还 与太太一 起分 吃糖果 等 。 他对官员们总是称赞 ,不管是谁都加上 “ 非 常可 爱”等字样 , 故作文雅。科罗博奇卡的语言优柔寡 断 ,罗士特莱夫总是晦 所欲的说话 ,没有任何顾
浅析《死魂灵》—鬼蜮世界下的众生相

浅析《死魂灵》——鬼蜮世界下的众生相摘要:《死魂灵》出自俄国伟大的讽刺作家——果戈里,堪称世界文学中讽刺作品的典范。
文章以行骗者乞乞科夫为线索,通过他因需购买死农奴骗取押金而奔走于某省城上层社会的故事,巧妙地引出了五个乡村地主的形象,揭露了这个腐朽社会的“主人”们冷酷、钻营的丑陋行径,描绘了农奴制度濒临崩溃、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丑恶画卷。
它关注乡土俄国,关心普通人,普通地主和下层官员,写出了沙皇俄国的人间百态。
关键词:社会矛盾精神危机封建农奴制度一、时代背景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俄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
地主庄园纷纷破产,大大加深了俄国原有的封建农奴制与社会现实之间的矛盾。
果戈里作为俄国十九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则正是在这样的一个充满激烈的社会矛盾的历史背景中进行文学创作的。
(一)农奴制度激化社会矛盾历代以来,俄罗斯都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农民负担颇重,生活苦不堪言,往往只得选择逃离,造成劳动力资源极度稀缺,莫斯科在历史上曾经两度变为空城。
沙皇们为了维持统治,只能使用强迫的手段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并在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建立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发展下,于十七世纪中期确立了农奴制度。
当时东正教会垄断了国家教育,普通民众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即使是在首都莫斯科,一百个人里识字的也不超过三个。
彼得一世想要改变国家落后的局面,于是他发动了一场推行欧洲文化的社会变革,几乎强迫所有的臣民都毫无保留的奉献一切。
农民被抽丁当兵,负担人头税,地主对农民的统治权大大增加,贵族则被要求从十九岁开始一直到死都需为政府服役。
此时的俄罗斯国力空前强大,但在精神上却失去了平衡。
到十八世纪下半期,叶卡捷琳娜二世即位。
当时的欧洲大陆正风行启蒙运动,她以一种近乎崇拜的心态看待这些启蒙思想家,于是开始在俄国普及教育,每一个省会城市都建立了四年制的学校,各省的县城则建立了两年制的学校。
她试图采取与彼得一世不同的方式来推进改革,然而改革中最重要的新《法典》却迟迟没有制定出来,因为官僚们并不愿意使占人口大多数的农奴享有法律地位。
果戈理《死魂灵》的创作特色

果戈理《死魂灵》的创作特色09涉外2班徐佳伟20091002233 【摘要】《死魂灵》写于1835年至1842年,是果戈理创作的顶峰,也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一部光辉杰作。
下面分别从《死魂灵》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艺术特点等方面介绍果戈理的创作特色。
【关键词】果戈理《死魂灵》乞乞科夫艺术特点创作特色《死魂灵》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主要由乞乞科夫走访地主庄园收买死农奴名单的活动组成。
乞乞科夫是一个精明、狡猾而又无耻的掠夺者。
他自称六品文官,在一次代书抵押农奴的事项中得到启发,决定做一次贩卖死魂灵的投机生意。
于是,他带着仆人乘车到了N 市,走访该市的名流和周围的地主,廉价收买已死去的但尚未注销的农奴,然后以移民为借口,向国家申请南俄无主的荒地。
乞乞科夫要买的"死魂灵",是指那些实际上已经死了但是在法律上还算活着的农奴。
这些名存实亡的农奴已经不再是农权主剥削的对象,但按照俄国的法律,地主们还得为占有这些虽然死了却还没有被注销的农奴纳税。
因此,地主们是愿意把"死魂灵"送人,或是低价卖出的。
可是在另一方面,由于这些已经死了的农织在法律上还算活着,因此他们可以成为交易的对象。
狡诈的乞乞科夫就钻了这个空子,先是向愚昧无知的地主去索要或者低价收买这些"死魂灵",然后又按买活奴隶的办法办理过户手续,再凭着这些死魂灵的名单向政府当局申请土地。
在得到土地后,他就可以把土地和农奴一块儿拿去抵押,从这种买空卖空的投机勾当中发一笔大财。
他还可利用这种骗得的财富,讨一个陪嫁丰厚的妻子,使自己变成一个富翁。
《死魂灵》主要是通过描写地主暴露和嘲讽农奴制度。
在结构上,《死魂灵》全书包括十一章。
在第一章里果戈理既写了官僚,也写了地主。
从第二章到第六章集中写5个地主,从第七章到第十章,主要描写城里的官僚,也夹杂着写乡下的地主。
结尾一章写乞乞科夫性格形成的历史。
全书把乞乞科夫的活动串成一个整体,结构自然,叙述流畅。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

果戈理《死魂灵》的讽刺艺术作者:庄国雷姚道刚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17期庄国雷姚遣刚内容摘要:果戈理是俄国十九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他在其代表作《死魂灵》中以精湛娴熟的笔触,不仅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同时也为我们刻画了五个不同的典型地主形象。
他在小说人物性格,以及突出人物性格的环境描写上,讽刺艺术匠心独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关键词:《死魂灵》讽刺人物性格果戈理是俄国十九世纪前半叶最优秀的讽刺作家,讽刺文学流派的开拓者,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他以对现实问题与时代风尚的敏锐关注,大大加强了俄国文学中的批判现实主义倾向,最能体现果戈理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当推其代表作长篇小说《死魂灵》。
这部作品描写了诡计多端的投机家奇奇科夫为了发财致富想出一套买空卖空、巧取豪夺的发财妙计,在N市及其周围地主庄园贱价收购在农奴花名册上尚未注销的死农奴,并以移民为借口,向国家申请无主荒地,然后再将得到的土地和死农奴名单一同抵押给政府,从中渔利。
果戈理以精湛娴熟的笔触,不仅深刻揭露了那个时代封建农奴制度的腐朽和没落,同时也为我们刻画了五个不同的典型地主形象。
他在小说人物性格,以及突出人物性格的环境描写上,讽刺艺术匠心独运,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主要体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典型细节讽刺法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非写实绝不能成为所谓讽刺。
”《死魂灵》正体现了这一点。
作者在作品中并不直接表露对司空见惯的人情世态的看法,而是通过典型的情节和细节来寄托作者的爱憎感情,使读者从客观事物中得到启发,从而寄寓讽刺意义。
如作品第四章以诺兹德廖夫赶集、赌钱、喝酒、跳舞、打架闹事、玩马玩狗等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讽刺了诺兹德廖夫流氓恶棍的罪恶行径。
文中写奇奇科夫刚到诺兹德廖夫家就看到一群狗,“有长毛狗,有短毛纯种狗,毛色各种各样,应有尽有……这儿狗的名字也无奇不有,各种动物的命令式都用上了:开枪,骂呀,飞吧,着火啦……狠狠咬,性急鬼,小燕子……诺兹德廖夫站在群狗中间完全像一家之主一样:他们立刻竖起尾巴,就是养狗行家称为旗杆的东西,径直迎着客人飞跑过来,开始向他们问好。
从《死魂灵》的三段文字看果戈理的幽默讽刺技巧

从《死魂灵》的三段文字看果戈理的幽默讽刺技巧
果戈理是一位以幽默讽刺著称的作家,他在《死魂灵》一书中运用了一系列巧妙的技巧来展现自己的幽默才能。
首先,在《死魂灵》的开头,果戈理以夸张的方式描绘了主人公柯列斯托夫·伊万诺维奇·雷普宁因为自己的贪婪和虚荣心变成了魂灵。
这个形象的描述以及他在死后对封建国家权利和特权的追求,展现了果戈理对于社会的嘲讽。
他通过夸张的手法,把主人公柯列斯托夫变成一个荒谬的角色,通过幽默讽刺来批判社会中对权力和特权的狂热追逐。
其次,果戈理在书中还巧妙地运用了对话和对比的手法。
例如,在柯列斯托夫寻找买家为自己的魂灵时,他与各类角色进行对话,通过这些对话来展现了不同社会阶层对权力和金钱的追求。
这些对话充满了讽刺和幽默,将社会中的虚伪和利益欲望揭示出来。
而通过对比也使得读者对于这种现象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最后,果戈理还在书中巧妙地使用了夸张的比喻和象征意味。
例如,在描述柯列斯托夫的魂灵外出找买家时,他用“大街上熙熙攘攘,如同蚂蚁窝”这样的比喻来形容人群的拥挤,更强调了社会中人人追求自己的利益的现象。
通过这种夸张的比喻和象征意味,果戈理在书中对现实进行了反思和嘲笑。
综上所述,通过文中的描写和运用的技巧,可以看出果戈理在《死魂灵》一书中展现了他的幽默讽刺技巧。
他通过夸张、对话、对比、比喻和象征等手法,让读者在笑声中思考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
死魂灵讽刺 社会百态

死魂灵讽刺社会百态果戈里的《死魂灵》以其深刻的讽刺和对社会现实的尖锐批判而闻名。
这部作品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了当时俄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人性的丑恶。
小说中的主人公乞乞科夫,是一个唯利是图、狡诈圆滑的投机商人。
他游走于各个乡村,企图收购已经死去但尚未在官方注销户籍的农奴,以此来谋取非法利益。
这一荒诞的行为背后,揭示的是社会的腐朽和制度的漏洞。
在那个时代,农奴制度的存在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扭曲和压迫。
农奴们被视为地主的私有财产,没有自由和尊严,他们的命运被随意摆布。
而乞乞科夫的行为,则是对这种不合理制度的一种极端利用,凸显了社会的黑暗面。
在乡村中,那些地主们的形象也是千姿百态,令人啼笑皆非。
有的地主愚昧无知,只知道吃喝玩乐,挥霍无度;有的地主吝啬至极,对农奴们极尽剥削之能事;还有的地主则虚伪做作,表面上道貌岸然,背地里却干着见不得人的勾当。
这些地主们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当时俄国贵族阶层的堕落和腐朽。
他们不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只在乎自己的私利和享乐。
这种自私自利的心态,使得社会陷入了一种混乱和无序的状态。
同时,《死魂灵》也讽刺了当时社会的官僚体系。
官员们贪污腐败,敷衍塞责,对百姓的疾苦视而不见。
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官位和权力,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择手段。
这种官僚作风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正义无法得到伸张,百姓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在人际交往方面,小说中所描绘的社会充满了虚伪和谎言。
人们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互相欺骗、阿谀奉承。
真诚和善良被视为愚蠢和无能,而狡诈和圆滑则被视为聪明和能干。
这种扭曲的价值观,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和疏离,社会缺乏信任和温暖。
从经济层面来看,《死魂灵》揭示了当时俄国农村经济的衰败和崩溃。
土地荒芜,农业生产落后,农民生活贫困。
而地主们却依然过着奢靡的生活,对农村的发展毫不关心。
这种经济上的不平衡和不公,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矛盾和冲突。
此外,小说还对当时的文化和教育状况进行了讽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尼古拉?瓦西里耶维奇?果戈里(1809—1852)是世界著名的讽刺作家,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的奠基人。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主要有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彼得
堡故事》,讽刺喜剧《钦差大臣》,长篇小说《死魂灵》等。
他以自己丰富多采的艺术作品,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俄国封建农奴专制的种种罪恶,并诗意盎然地歌颂了祖国的光辉未来和人民的无穷力量。
他的创造,不仅标志着俄罗斯文学的新发展,而且对俄国人民自由思想的觉悟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长篇小说《死魂灵》的出现是俄国文学史中的一件大事,它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第一部具有高度思想艺术水平的长篇小说,是果戈里创作中最优秀的作品。
它以十足的生活真实艺术形象反映出了当时的俄国社会。
又运用奇特的夸张、生动的比喻、逻辑上的异变以及反语、双关语和俏皮话等表现手法,构成了辛辣的幽默讽刺特色。
在忠实于生活真实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加上明确目的性的描写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的点染,对人物外貌、性格等进行了形象描绘,再穿插上议论、抒情,交相辉映,互为补充,形成一种虚实揉合、含露交融和情理渗透的独特气派,这些都充分地显现出了果戈里惊人的艺术天才。
一、十足的生活真实
生活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但不同的作家在不同的时代的创作,在程度是千差万别的。
这种艺术与生活的密切结合,在俄国文学发展史上,到十九世纪的果戈里时期,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果戈里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使俄罗斯文学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呈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十足的生活真实”。
小说《死魂灵》从荒诞不经的事件中摄取题材,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没落衰朽、卑微庸俗的生活真实。
在小说中,果戈里用来表现登场人物的每一个艺术细节,都是经过认真推敲和精细安排的。
它们无不与人物性格紧密相连,作为塑造典型人物的重要手段。
比如:玛尼罗夫家客厅里绷着华丽绢绸和绷着麻袋布的靠椅并存;科罗皤契加家里墙壁上挂着一面古色古香的镜子,镜子背后塞满了破信札、旧纸牌和烂袜子;罗士特来夫家书斋里的墙壁上只挂着两只枪和一把剑;梭巴开维支家摆着一些笨重坚实的家具等细节描写,都像显微镜一样,让读者透过它清晰地看到了他们各不相同的性格特征。
凡是读过《死魂灵》的人,恐怕谁也不会忘记乞乞可夫随身携带的那个极力不让别人了解其底细的箱子和他那身闪闪发光的越橘色燕尾服,以及由此而联想起的他那奸猾自负的性格特点。
小说中关于泼留希金的陈设,更是细节描写的范例,也是人物生活环境的传神之笔。
“一片破布,一把发黄的牙刷,一张破椅子的靠手,以及写过字的废纸,他都要收藏起来,同旧银器、中国瓷瓶和上面结满蜘蛛网而已停摆的钟等物品,杂乱无章地一起堆满一屋子。
”透过这种人物生活环境的描写,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贪婪吝啬已渗入了泼留希金的每个细胞,他的精神世界确已腐朽不堪,到了彻底毁灭的地步。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果戈里在描写同一生活现象的艺术细节时,也能精细地表现出各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特征。
最典型的例子是小说中五个地主对乞乞科夫的款待:在玛尼罗夫家,“只有菜汤,但是诚心诚意”;在科罗皤契加家,“有香菇,有烙饼,有蛋糕,有蒸饼,有酪条,有脆饼烘糕,以及各色各样的包子”;在罗士特来夫家中的饭菜做得“有的太熟,有的还生”,但却有大量的各种酒;在梭巴开维支家,是羊脊肋加粥,以及塞满着“各种好东西”的火鸡,而且分量很大;在泼留希金家,只有一个不堪入口的“复活节的饼干”,加上一瓶从中捞出了“蛆虫和苍蝇”的“果子酒”。
果戈里通过地主们款待乞乞科夫的细节描写,便活生生地将玛尼罗夫的“甜腻腻”、科罗皤契加的善聚财、罗士特来夫的爱喝酒、梭巴开维支的贪口福、泼留希金的守财奴的性格特点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读后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因此,别林斯基曾经满腔热情地肯定:“果戈里的全部作品,专门致力于描写俄国生活,他在如实复制生活的这种本领上是独一无二的。
”
二、辛辣的幽默讽刺
果戈里在小说中淋漓尽致地发挥了幽默与讽刺才能。
在小说中,乞乞科夫收买“死魂灵”的事情被揭发后,N省省会的官场风波四起,成了他们的难题;堂堂省府官员,对乞乞科夫这样明显的投机交易,尚且如此感到困惑这便充分表露了沙俄官吏们的愚蠢无能、脱离现实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权能殊异,名实不符,品位相违的矛盾,在这里形成了辛辣的讽刺力量。
玛尼罗夫以人类文明和美德的楷模自居,实际上只不过是一个虚有其表的蠢类;梭巴开维支满心鄙视地将别人都看作骗子、恶棍和强盗,而他自己却正是他所鄙弃的那种人;泼留希金已完全淹没在极度贪婪吝啬的、卑劣渺小的感情之中,但他从未怀疑过自己感情行为的合理性……由于人物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完全背离,在形象上形成鲜明而极不协调的对照,幽默和讽刺的艺术魅力便从中而生。
果戈里经常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加强讽刺效果。
他经常给人物性格中某一主要特征,作为人物心理和行为描写的基础,集中笔墨对它加以淋漓尽致的描写,形成夸张的形象,未揭示其隐藏的本质。
如:玛尼罗夫的幻想;罗士特来夫的吹牛;泼留希金的悭吝等都是实例。
果戈里的夸张一般抓住富于表现力的细节进行现实主义的描写。
比如:玛尼罗夫和乞乞科夫在城里相遇时,“两个人互相拥抱”,足足“过了五分钟”,“相互接吻,很有劲,很热烈,至于后来门牙都疼了一整天”……这些细节的描写,无疑是夸张的,但同时又是现实主义的真实写照,二者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运用描写对象的高尚语言和卑鄙目的,谈话时的严肃态度和谈话中所体现的无聊内容之间的矛盾,以及把一些互不相干的现象,任意地联系在一起,造成逻辑上的混乱,也是果戈里使用的一种讽刺手法。
描写同五个地主进行“死魂灵”的肮脏交易时,就基本上采用这种手法。
此外,以生动而形象化的比喻,将否定人物的某种抽象感情或常见行为,使之物质化或动物化,从而使读者产生一种特异的情绪反应,情不自禁地发出幽默讽刺的笑声,是果戈里在小说中运用得极其纯熟的讽刺手法。
诸如将玛尼罗夫迎接乞乞科夫的笑脸比作“尽量地加了糖汁的药水”,把梭巴开维支的身材比作“中等大小的熊”,将“上流社会”那些穿着黑燕尾服参加舞会的人比作一群“聚在白糖块上的苍蝇”等等。
作者借助这些比喻,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正义立场以及对讽刺对象的鄙弃感情和美学评价。
别林斯对果戈里创作的讽刺特色作了精辟的评论:“他的小说,当你读的时候,是可笑的,当你读完之后,是悲哀的。
他不是漫画式地、而是真实地表现着事物。
”这完全可以作为果戈里讽刺艺术特点的结论。
果戈里的创作之所以雅俗共赏,老少欢迎,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还与作者讲究使用浮雕般的肖像描写和个性化语言是密切相关的。
总之,长篇小说《死魂灵》无论是思想深度,还是艺术成就都称得上是果戈里的登峰造极之作。
作者的批判力量、讽刺特色和爱国热情,都在这部作品中获得了充分的表现。
3.《死魂灵》的艺术特征
(1)幽默、尖刻、夸张融于一炉的讽刺风格,是果戈理小说的特出的艺术特征。
这种包含了作者心酸的喜剧性,被称为“含泪的笑”。
在课本所选文字中,尖刻辛辣多于幽默诙谐,“含泪”的成分让位于彻底否定性的讽刺。
(2)表现了果戈里对现实的丑恶无情的
揭发、严肃批判的现实主义手法,这就是所谓的“自然派”的特征。
果戈理不矫饰现实,按“自然”的本来面目进行创作,暴露了俄国现实的丑陋。
(3)环境和人物性格相得益彰的典型化手段。
作家写普柳什金之前,先写庄园周围的土地,然后写庄园,再写屋子里的陈设,在典型环境中突出普柳什金的典型性格。
(4)运用隐喻和双关语。
俄语中的“农奴”和“灵魂”是一个词,语义双关,果戈理用这个双关语一方面表现买卖死魂灵的投机勾当,另一方面隐喻真正死去灵魂的是那些占有灵魂(农奴)的地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