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亚洲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亚洲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亚洲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一、亚洲共同体定义

亚洲共同体的构建主要指东亚共同体的构建。即亚洲各国通过长期的相互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而形成一个紧密整体。它建立在共同利益和地区认同的基础上,并非一个排他性的集团,也不针对任何区域外国家。

二、亚洲共同体构建的可能性

(1)地理的相邻。相对稳定的地理区域,固定的地理边界。欧盟,北美等一体化的进程都体现了这种地理的属性。地理条件的现状是地区一体化建

设的基础。

(2)相近的历史文化传统。相近的历史、宗教、文化传统往往能够产生相似的功能需求与认知,从而降低制度建立的成本,提高一体化合作的效率。(3)经济的相互依存。由于相同的利益而形成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会对地区内的产业结构、金融贸易进行分工组合,导致经济的高度融合。

(4)安全合作。安全包括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在全球化与地区化成为世界发展趋势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安全越来越与别的国家形成命运的共同

体。

(5)相近或共同的价值观。共有的价值观能够在地区内国家之间形成心理上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能够让国家间明确相互之间的意图、诉求。

(6)共有的地区认同。

三、构建亚洲共同体的目的。

构建亚洲共同体之提出是基于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化的大背景。在这一轮全球化深化期内各国间的经济合作日益紧密,商贸、技术、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发展迅速。然而经济上各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却面临着国际政治上的无政府状态即没有一个统一的、超国家主权性质的管理机构对有关事务进行合法、有效的管理,阻碍了地区间合作的进一步拓宽。

构建亚洲共同体就是为了实现在亚洲这一区域内的有政府状态,使得该区域内的民众可以享有更广泛的权利、获得更多福利。具体而言则可以进一步推动经济领域的合作、增强安全领域的互信、促进地区内的文化交流,进而使得该地区的住民能够形成对共同身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建构路径的总原则

(1)平等的合作模式。亚洲各国之间差异较大。多样性是不利于一体化深入的一个重要因素;解决这一问题惟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在合作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平等参与、协商一致和照顾各方舒适度的原则。

(2)先易后难的原则。在合作领域上,可以先在现有各方都关心,具有相当可操作性的领域做起,诸如能源领域合作,自由贸易区问题,进入领域的货币互换协议从双边协议向多边协议的方向推进等。

三、亚洲共同体构建路径

亚洲共同体的建设主要依靠合作机制的建设来逐步推进。亚洲现有的合作机制主要有以下5种

(1)东盟与中日韩(10-3)领导人会议

(2)东盟与中日韩(10-1)领导人会议

(3)中日韩领导人会议

(4)第二轨道活动

东亚国家间除了官方层次的合作机制外,在“10+3”框架内还建立了第二轨道的

机制,它们的功能是就东亚合作的前景进行分析预测,对地区各领域合作的可行性进行先期的研究,并对一些敏感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向官方层次提出政策建议。(5)次区域多边合作计划

东北亚和东南亚的多边合作计划

四、亚洲经济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1)自由贸易区(FTA)的建立

(2)关税同盟

(3)共同市场的建立

(4)单一货币的实现

(5)成立中央银行,在财税政策上协调一致

(6)建立亚洲经济共同体

在实现各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政府管理协调一致之后,逐步进行区域内的产业分工。扩大区域的竞争力,形成亚洲的经济共同体。

五、亚洲经济、安全共同体的建构路径

(1)成立打击国际犯罪领域的专门组织

(2)成立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专门组织

(3)成立亚洲的“申根区”

仿照欧洲的“申根区”模式,在签证方面采取统一的政策规定以简化签证程序。从而为区

域内部人员的自由流动提供便利与保障。

(4)环境的共同治理

(5)教育领域的协调

各国间互相承认学历,制定相适宜的教育政策,开发成员国内的留学市场,以促进人力资

源在亚洲区域内的自由流动。

(6)成立卫生领域的专门组织

制定共同的卫生政策,在防疫、公共卫生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7)军事领域的合作

为了集体安全,各国应减少军事支出,防止军备竞赛,加强防务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增强

互信以建立集体安全感,避免战争,保卫和平。

五、共同体的建构所面临的挑战

(1)欧洲各国整体经济水平差别不大,地区一体化后不会对经济造成巨大波动。而在亚洲,仅仅中日韩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就存在相当差距。

(2)中国无论经济和政治体制都与日本、韩国不同。

(3)亚洲国家彼此间存在着历史及领土问题的纠纷。

(4)一些国家内部还存在不同的声音。在欧盟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国家的议会曾阻止本国政府加入欧盟的一些条约,如爱尔兰议会就阻止了本国加入《里斯本条约》。而在东亚,

日本国内的反对声音认为,日本应该与价值观相近的美国形成共同体,应加入北美自由贸

易协定,而非亚洲共同体。更有一些人认为,日本加入共同体后,将会被强势发展的中国经济圈所蚕食。由此可见,亚洲一体化的进程依然障碍重重。

六、结语:

亚洲共同体的建构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成功的,而是需要基于各国间的反复磋商、相互谅解、长期合作才有可能逐步实现。虽然在构建亚洲共同体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亚洲各国为之做出的积极努力使我相信,亚洲共同体一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

共同体学科教研活动方案

共同体教研活动方案 教研活动是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师教学能力,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的有效途径之一。为进一步加强教研活动管理,克服教研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努力提高教研活动实效,特制定本制度。 一、学期初,教导处要规划好学科教研组和年级教研组,安排好学科主任和教研组长,强化对学科组、年级教研组的管理。 二、学期初,教导处根据学校总体工作计划制定出学校的教研工作计划;各学科组、教研组根据学校的教研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制定出本学科组、教研组的教研工作计划,要求具体详实,切实可行,严禁形式化,应付检查。 三、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形成教导处——学科组——年级组-备课组-教师五级一线的教研管理网络。 四、语、数学科教研活动由分线主任每月初牵头组织一次,由年级学科教研组长牵头每周组织一次;其他学科教研活动由教研组长牵头每月组织一次。语文学科教研时间是每周三上午第三节课;数学学科教研时间是每周四上午第三节课;其他学科教研时间由教研组长每月临时确定。 五、教研活动要依据年级或学科的学情、教情,针对存在的急需解决的、主要的实际问题确定若干研究重点,并围绕研究重点确定活动内容、组织活动。 六、教研活动形式要丰富多彩,可以是专题讲座、研讨交流、评课、说课、竞赛等,让每位教师真正参与活动全过程,成为活动的主体、主人,使教研组活动更具活力与吸引力,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 七、教研活动记录要规范,采用学校统一印制的表格式教研记录,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统计、分析,考勤记录、活动安排表、每次的活动记录(时间、地点、内容、过程记录等)。要详细记录每次活动的中心议题,每个发言人发言的具体内容,活动后达成的共识或得出的结论,取得的效果等。(对于听课,可略记听课过程,详记评课内容,活动记录本要留足记录活动过程的篇幅,发言材料要附后) 八、每月末,教导处要对各教研组教研情况进行一次阶段检查。每学期末教导处、学科组、各教研组要对活动开展情况、教研工作重点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基本结构为总结成绩(重点)、指明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此基础上,学校于学期末组织开展一次总结交流活动,评选表彰先进教研组和先进个人,通过作品展示、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达到相互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

WEB2_0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TECHNOLOGY TREND [摘要]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共同体。第一部分大致介绍了何谓学习共同体和网络学习共同体;第二部分侧重于网络学 习的优势阐述;第三部分则是关键部分,通过资料的阅读和自我的理解,归纳了WEB2.0的特征及WEB2.0在教学中的优势和面临的问题;在了解了WEB2.0和网络学习后,最后一部分阐述了个人眼中WEB2.0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影响价值。[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WEB2.0WEB2.0下的网络学习共同体 潘琪 (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 201100) 虽然学习共同体的概念提出已久,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技术的更新,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获得了多方面的支持,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首先,随着信息科技时代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海量”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使众人认识到了“终身学习”的重要性,使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实现资源共享的网络学习盛行成为了必然。其次,技术的不断革新也推动着网络学习的前向发展。基于P2P 传输方式的WEB2.0对于信息的传播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亦对我们的教学模式带来了一场重大的变革。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早已熟知的学习共同体概念也正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一、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对于“学习共同体”,查阅了很多资料发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较为官方的公认定义。学习共同体由“learning community ”翻译而来,其大致意思可被理解为:一个由学习者群体与对其学习提供支持服务的教育人员(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网络学习共同体”可谓隶属于“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但两者仍然存在差异。可以说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网络学习共同体”主要是在把学习活动的开展地方从原本固定的学校转移到网络环境中,然后通过各种交互技术进行同步和异步的沟通来实现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的和意义。 二、网络学习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资讯事业的空前进步,拉近了地球上各点各面之间的距离,人类正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社会给我们带来了新变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人类现有的知识,有一半要变得陈旧,要淘汰,要更新。知识新旧交替周期的加速缩短,促使着人类的教育理念与学习观念的修正,并时刻提醒着大家终身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言而喻,网络正在迅速地改变着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中尤为受到大家关注的是网络教学的出现突破了原有的教育模式,为传统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硬件的保障,使得网络教学悄然走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学习中,并对教育界带来了一次重大改革:网络教学不再单纯以传统教学辅助者的身份出现。学校积极地开设了基于网络环境的课程,以供学习者进行课外学习与素养提高,此外,大量完全依赖网络的远程教学课程亦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 我们不完全否认传统教学的诸多优点,但是必须承认网络教学已经呈现出巨大的潜能优势。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资源的共享 对于传统教学而言,其教学资源大多为教材或者是练习册等,其共享范围一般集中在教师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占据主导位置的特点;而网络教学则是以互联网为教学的传输载体,为远距离的学习者提供了学习内容,其共享范围已经获得了大面积的扩展,在网络环境中实现了资源共享。在资源丰富的网络中,学习者成为了学习主体,这极大的提高了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 (二)个性化学习 虽然教育界历来提倡要“因材施教”,但是从目前的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状况来看,基本还是以班级为个体来实施。各个班级中的学习者,基本都使用相同的教学方式,教学大纲,教学材料,这极不利于学习者个体的个性化发展要求。网络教学中,越来越多的自适应教学系统,不但对于传统教学有了很大的改革,而其弥补了传统的网络教学所缺乏的交互性、适应性、针对性和智能性,它使整个学习过程更能够针对学习者的个体特征进行施教,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 (三)终身学习的实习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知识半衰期的缩短与价值信息的膨胀促使学习不仅将成为在校学习者的首要任务,而且对于那些已经踏上工作岗位的学习者而言,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传统教学中,时间与空间的界限阻碍了他们继续学习的步伐,但在网络教学中,师生时空分离的特点很好地解决了时空上的障碍,给教师和学习者双方带来了双重的便利,提高了“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无论是教学者还是学习者,网络学习的产生对于他们而言都是一场巨大的改革,对于教学者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式的调整,对于学习者学习方式的改变,都是一个话题,此时,一些新名词也出现了,“网络学习共同体”便是其中的一个。 三、WEB2.0的特征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WEB2.0的特征 通过对于WEB2.0一些实现技术的了解,相关资料的阅读后,笔者认为与传统网络相比,WEB2.0的特征如下: 1.交互双方的改变,互动学习的实现 传统的网络中,教师会单方面地呈现出自己所拥有的“信息”,以教师(信息呈现者)(服务器学习者)(信息接受者)的接收方式,在双方沟通环节或许增加了难度。然而在现今的WEB2.0,P2P 技术的出现使得教师与学习者的沟通交流方式变得更为直接,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WEB2.0使网络的交互双方从传统的网站与用户变为了用户与用户。其中,大家最熟悉的例子莫过于博客了。信息呈现者可以在博客中记录自己各方面的心得体会,所得所获,这样更方便了接收者对于信息的获取。与此同时,信息接受者亦可以相应地提出自己的见地,使信息呈现者与信息接受者能针对同一个话题进行探讨和交流。除了文字形式的博客,播客的出现也为信息的多元化提供了实现渠道。 2.去除“中心” 正如在特征1中所提到的,P2P 技术的使用是其一大特征。曾经当我们谈到网络工具,我们会想的无非是B/S 或者是C/S 构架,两个最大的共同点不言而喻在于“S ”上,即“Server ”端,诸多的信息处理和记录都不得不通过服务端,但是如今P2P 技术的实现取消了原来“S ”的位置。就如特征1中所阐述到的那样,每一个学习个体就是一个自己的“S ”,可以记录和记载他们所需要的各类信息。 3.资源更大程度的共享 这里提到资源更大程度的共享离不开主体“人”的参与。在传统网络中,较多的学习者在其中所担当的角色应该是信息的接受者。而如今,他们是其自身资源的提供者,同时也是诸多资源的共享者,这样的角色的转变使得网络资源的量扩大,同时实现了资源更大程度的共享。 4.强调知识的凝聚 正如特征3中所提到的,以前的传统网络中,较多的学习情境是一 教育教学 77

网络资源合力教研共同发展

网络资源合力教研共同发展 孝昌县花西乡栗林学校吴发山 为了能够有效整合各种优势资源,建立一种新型的教研组织结构,让广大教师在新课程的理念指引下,按照“实践—研究—反思”的思路,将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将个人探索与团队协作紧密结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解决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我们通过构建教育网络平台,建立了动态、开放、互动的网络教研、校际协作教研新模式,实现了校际携手合作,一起走在教育创新的路上,共同发展,再创辉煌的明天。 我们通过教育网络平台,建立校际协作教研新模式。对教师个体来说,基于网络平台共享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教学课件、生活感悟等,在进行知识梳理、思考、学习与积累的同时,实现相互交流、智慧共享,在分享和交流中不断展现自我、激发灵感、开拓视野、获得业务支持,促进自身的成长和专业发展,提升自我生命质量和价值。对学生来说,网络用于教学的反馈、社会实践活动记录、研究性学习、学习资源收集整理等,支持学生更好地阅读、批判性地思考和积极主动地写作。这种方式可以让更多的学习者参与到群体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的能力,成为学生成长历程的记录和人生档案。通过对教育网络进行科学有序的规划,依托教育网,整合各校的教育队伍,形成教研合力,实现思想和资源共享,建校际的教研共同体不是为要完成某一项科研任务而临时聚在一起的松散机构,它有一个明确界定身份的小组,是诸多个体的集合,这些个体长时间地共享共同确定的实践的经验、策略,追求一个共同的事业。 我们将学校的各种学习、研修逐渐迁移至网络,进行了以各自学校为主体的校本研修,如某小学进行了“读《英才是怎样造就的》有感”读书活动,这种校本研修通过网络来完成,其他协作校的教师自发参与进来,进一步激发了教师的热情,提高了校本研修的效果。其次,协作组通过共商教育话题,萃取较敏感的主题推行区域式协作研修,让教师通过网络平台,突破时空进行教育理念的学习、教学观点的争辩、教学管理的交流,博采众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协作教学研究.通过“课堂拾贝”,引导教师记录日常教学规范基于校际协作教研共同体的基本行为准则,是共同创建的必要条件。在制定规划的同时,进行平台的搭建、内部的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进一步完善规划。协作教研共同体通过课题管理、课堂教学、学习理念等一系列活动推进协作校教师的全员参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协作教研。随着网络的普及及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加案例,成功的、失败的点滴教学心得是一线教师来自于课堂的最真实的记录,教师以思辨的眼光来看待这些真实的课堂,各抒己见,达到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学过程的完善、教学资源的共享。让我们的教师通过这一过程,成为课堂的观察者、教学的记录者、方法的思考者、理念的提升者。除了教师自主参与式课堂研究,我们还将利用网络的群组功能,推行视频教学案例研究,围绕“同课异构”、“单元教学”、“主题式教学”,将各校的课堂教学拍摄成教学实录,教师们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思考、提高,追求课堂教学的本真,进一步扩大区域协作的范围,进一步提升校际协作的品位。网络联系推动的几所学校均有各级教育技术课题,而且有些课题都有相通之处,通过梳理课题,寻找协作学校的课题共同发展。 考虑到校际协作共同体的有序开展,教育网络的注册采用“实名注册、笔名显示”的方式,鼓励教师围绕教育教学工作展开交流和研讨,加强应用培训,积极选拔、培养、推出骨干,组织与全国各地的教育骨干社团进行研讨交流,形成跨地区多渠道的互动、对话、共享的教研共同体,促进共同发展;重视教育专家、名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更多教师开展网上教研和叙事研究,提高网络教研实效;建立网络通报表彰机制,及时总结、通报,形成建立数通报、访问量通报、日志数通报的机制,定期评选精品资源,纳入资源表彰奖励范畴,定期评选各学段优秀学科教师,各校建立相应的协作考核与奖励的办法,用行政手段和教师

迈向命运共同体 开创亚洲新未来

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 ——在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2015年3月28日,海南博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 尊敬的各位元首,各位政府首脑, 各位部长,各位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 尊敬的博鳌亚洲论坛理事会各位成员,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的博鳌,海阔帆舞,天高风暖。在这个美好的季节里,各方嘉宾相聚一堂,共商亚洲和亚洲同世界各地区发展大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谨代表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嘉宾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表示诚挚的欢迎!对年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届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可谓恰逢其时,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长远的历史意义。希望大家畅所欲言,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真知灼见。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万隆会议召开60周年,东盟共同体建成之年。这是值得人们纪念的重要年份,也是激发人们铭记历史、鉴往知来的重要时刻。 70年来,世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历史性地改变了人类的命运。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冷战对峙不复存在,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70年来,亚洲形势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地区各国实现了民族独立、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壮大了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力量。亚洲国家率先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同非洲国家一道,在万隆会议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冷战结束后,亚洲国家在推进区域合作实践中逐步形成相互尊重、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的亚洲方式。这些都为正确处理国家关系、推动建立新型国际关系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70年来,越来越多的亚洲国家找到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贫穷落后走向发展振兴,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区

教研组需要向教研共同体转型

教研组需要向教研共同体转型 从教研组向教研共同体转型,目前是教学研究者热议的话题。教研组如何在内涵、组织特征等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变革,也是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教研共同体为教师队伍建设拓宽了道路,是一种新的实践路径。 ■吴成业 教研组织的现状与弊端 时下,很多学校的教研组主要承担安排考试、组织公开课、检查教师教案、传达学校指令等教学辅助性工作。一些教研组异化为事务性组织,只承担行政管理的任务。教研组长仅仅是一个管理者,而不是一个有效的课程领导者。在创建相应的校本教研共同体方面,教研组存在诸多缺失,例如,教研活动规划的意识与能力不强,难以发现教研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为组内教师提供发展空间,难以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等等,这些缺失都制约着教研组的建设与发展。 也有的教研组异化为备课组或课题组,丧失了应有的“教”与“研”相结合的功能。在很多学校,同一学科的教师组成教研组,同一学科同一年级的教师组成备课组。教研组除集体备课之外,还要开展相互听课、评课等活动,但这些活动大部分仍停留在“就课论课”的层面,而不是旨在不断寻求教学方法的提升和教学理论的转换。 在“教师即研究者”这种新形势的要求之下,部分教研组开始承担起课题组的角色,但其课题研究往往并不以教师的课堂实践为对象,也不能回归到教师自身的教

学当中去,难以真正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一些教研组活动缺乏教师间的实质性合作。组建教研组的初衷是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在目前的一些教研组中,教师之间的合作性较差。有关校本教研活动现状的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校本教研活动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具体表现在教师的态度上,出现了拒绝合作与虚假合作两种倾向。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间的合作主要是日常性的、指令性的工作联系,很少有出于自愿的并且有组织的合作。 教研共同体的组织特征 教研共同体应是专业的研究性组织、自觉性的发展性组织、开放的合作性组织。它首先强调每个教师都认同一致的价值取向,比如,都赞同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推进课程改革、提升教学品质与促进学生学习”,并把相关理念作为自己教学研究的行动指南。其次,要有成型的日常教研活动制度,包括理论学习、合作备课、小组研讨与观课评课等制度。再次,教研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应渗透在教师日常教学行为中,而日常教研活动制度则有助于促成教研共同体的价值取向转向具体教学实践。 教研共同体可以分为校级教研共同体、校际教研共同体与区级教研共同体。建立教研共同体的日常管理机制,区域教育行政机构、区域教研专业部门以及学校管理领导等方面要通力合作。还要建立日常的管理机制,例如,激发共同体成员专业学习的内在动力,锁定共同体成员关注的核心议题,建立具体的任务与基本制度,对共同体成员创造性成果进行奖励。 应搭建教研共同体网络平台。如可利用网络社区,及时交流教研共同体的教科研动态,总结与分享教研共同体成员联合开展教研的优秀经验,发现与分析大家在教研过程中遇到的典型问题,从而实现教研共同体内部的资源共享与交互功能。 构建教研共同体的路径 教研共同体有三级主体。按照自下而上的原则,先组建校级教研共同体,在此基础上组建相应的校际教研共同体,最后统筹组建区级教研共同体,由此形成三级教研共同体。各级教研共同体,主要由区教研员、区教科员、学校教科组长、学校教研组长、名师与骨干教师、课题负责人与成员等组成。校级教研共同体主要由学校教科组长、学科教研组长、青年教师、各类立项课题负责人及成员组成。校际教研共同体主要由相应学校教科组长、学科骨干教师、主题相近类课题负责人组成。区级教研共同体主要由区教研员、区教科员、名师组成。无论是哪一级教研共同体,首先要发掘各级教研共同体的自主性原始动力与合作性核心动力,最终催生教研共同体的共同发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和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并且逐渐为国际社会所认同,成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国际新秩序的共同价值规范。命运共同体意识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高屋建瓴地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一个地球、合作、共同发展一、基本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指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怀,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习总书记接着用五个“要”系统阐述了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二、时代背景 1.2018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经过这四十年的不断探索和推进,中国从经济、军事、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社会等多方面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的局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2.当前国际形势基本特点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粮食安全、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网络攻击、人口爆炸、环境污染、疾病流行、跨国犯罪等全球非传统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对国际秩序和人类生存都构成了严峻挑战。 “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各国日益相互依存、命运与共,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世界各国更需要以负责任的精神同舟共济,共同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网络教学中共同体教学模式的初次尝试

网络教学中共同体教学模式的初次尝试 摘要:任何没有爱的事业都很有可能是病态的。我们参与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志 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求真理的过程。在共同体教学模式空间中,求知者和已知者(也就是教授者)是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当浸满爱的教学参与者——教授者和 求知者联系在一起,共同探索教学内容的共同规则和解释,对于未知领域本质的 主张,也同样能反映在求知者的本质上。 关键词:共同体;教学主体;教学辅导 网络将师生咫尺却相隔,感知教学效果成了最大的考验,网络是一个开放性大, 灵活性高的平台,若建立一个认知、教学和学习融合在这个灵活平台之中的,非 强制要求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的效果是否能大大改观。帕克·帕尔默说:“教学 就是要开创一个实践真正的共同体的空间。”我们追求的共同体模式是一个能拥抱、指引和优化教育的核心使命——也就是认知、教学和学习的使命。我们应该以最 具挑战性的教学概念为核心:教学就是开拓一个真正实践的共同体空间,在其中 寻找这一概念多方面的线索[1]。 根据帕克·帕尔默教授的“共同体空间”建立网络教学中共同体教学模式的关键: 1.认识共同体教学模式 天文学家已经发现,在遥远的太空中,正在爆炸的星球原来是构造你和我身体的 最原始原子温床[2]。也就是小小的本我和浩瀚的宇宙是紧密相连的。任何没有爱 的事业都很有可能是病态的。我们参与教学的过程就是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追 求真理的过程。在共同体教学模式空间中,求知者和已知者(也就是教授者)是 连在一起的一个整体,当浸满爱的教学的参与者——教授者和求知者联系在一起,共同探索教学内容的共同规则和解释[3],对于未知领域本质的主张,也同样能反 映在求知者的本质上。即支持独处,又随时有群体资源的支持,有足够的位置容 纳一些个人的小故事,容纳学生个人体验到的心得。有耐心对待心里所有尚未找 到答案的问题,已知者引导求知者尝试去喜爱这些问题本身,而不是急于得到答案。去帮助学生学习用尊重的态度,在共同体教学模式中轻松的思考未知主体的 规则,让合作共舞多于恐怖战争。 2.在教学共同体中,以教学主体为中心的开展教学辅导 人类的大脑在面对孤立的、支离破碎的资料信息时,并不能充分发挥功能,它善 于处理有意义地连接在一起的信息形式,正如一个信息的共同体。学生在完成教 育时变成一个只会接收信息的内存,这位学生已经受骗了[4]。优质教育会教学生 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并能洞察别人所宣称的事情是否正确。 看到有可能建立一个以教学主体为中心的课堂后,学生说:激情使一位教师出色,是因为他把感染力的能力带到了教学中,更深层次的功能是对教学主体的激情和 热衷,把教学主体而非教师推进教学共同体模式的中心,而且,当教学主体是学 生所思所想时,学生就直接获取学习和生活的能量。教学共同体的中心就是每次 教学的主体——教学内容,它就像一个“秘密”一样,等待着学生和老师作为求知 者一起去探索发现。以主体为中心的课堂也尊重教师最重要的需求之一:激活教 学主体、学生和我们心灵之间的关联,令教学参与者一次比一次完整。若只有教 师和学生围着一个缺乏伟大事物的虚拟环境中,我们就不会记得起心底那份激情。把伟大的事物即教学主体,置于我们的注意力的中央,不但对伦理道德有好处, 对智力发展也有好处:这就是真正的共同体教学模式中的教育力量。 3.协调空间和内容之间的需求,设计合理的时间分配

亚洲安全观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_刘永涛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6月/13日/第A07版 评论 亚洲安全观打造亚洲命运共同体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刘永涛 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的主旨讲话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强调安全的普遍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这些安全话语再次表达了体现着中国视角和创新价值的亚洲安全观,不仅反映了当代中国安全政治及战略思维的发展,而且是对不断变化的亚洲和中国本身作出了回应,构成当代中国安全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冷战结束后,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中国领导人拓展视野,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思考、处理全球和亚洲安全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天下“大同”及“和谐”理念给当代中国外交思想提供了启发。不同时期中国外交决策层对亚洲乃至全球安全政治的思考和阐述——无论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安全观”,21世纪初倡导的“和谐世界”,还是当下强调的“共同安全”,不仅表明当代中国安全政治话语具有连贯性和时代性,而且体现出这套话语系统所包含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第一,亚洲安全应该建立在共同安全的基础上。所谓共同安全,乃是每个国家的安全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障。作为一种新型的亚洲安全观,它不同于传统上把安全视为排他的、以牺牲他国安全利益来实现和确保自身安全利益的旧安全观。新安全观的核心是倡导国家之间建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关系。它超越冷战思维,摆脱意识形态对抗,放弃传统观念中的相互猜疑和丛林法则,进而强调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亚洲社会的平等成员,享有自主选择发展模式的权利,并在国际关系方面,具体表现为国家之间相互尊重,不干涉彼此内政,以和平方式处理分歧和矛盾,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第二,亚洲安全应该是综合安全、合作安全。安全的对象不再局限于狭义的政治和军事方面,还包括经济、文化、信息和环境等领域。一方面,传统安全威胁继续存在着;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难题不断构成严峻挑战。因此,任何单一国家都无力独自处理这类威胁或挑战,而必须采取合作措施,制定共同战略和目标;国家之间采取不敌视对方的态度;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牺牲别国安全为代价来确保自身的安全。在国家互动中,亚洲各国应超越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建立合作机制,包括强有力的多边安全(对话)机制,反对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致力于以有意义的沟通和对话方式处理安全政治难题。 第三,亚洲安全应该是可持续的安全。现在的亚洲在一定程度上还遗留着冷战产物,亚洲安全有必要超越传统上仅关注军事同盟、军备竞赛的狭隘思考。历史告诉人们,基于军事同盟、以军事武器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既不利于保障国家安全,也无法给亚洲带来持久和平。把确保亚洲和平与稳定的指望“托付给”地区之外某个占主导(核心)地位的单一力量是危险的,也是靠不住的,因为单一力量的相对衰弱乃至崩溃,都会给亚洲的和平与稳定构成严重威胁。东北亚地区已经有过这种历史教训。 因此,有必要寻求确保亚洲持久和平与稳定的新途径。一个可选择的新途径是,建立呈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安全合作以及政策协调机制,通过多边、多层次、多渠道的互利合作确立持久的地区和平与稳定。在这个进程中,亚洲各国的相互合作和协调达到这样一种程度,即彼此之间更愿意以非暴力方式处理争端和分歧。 在这个过程中,亚洲各国应学会彼此信任、相互宽容和忍耐,并将分享的规范、身份、利益和价值应用于国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中。正是这些有可能构成亚洲持久和平及稳定的基础,因为

(中英对照)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政府报告参考译文-任务篮子话题积累第一次汉译英练习

(中英对照)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政府报告参考译文-任务篮子话题积累第一次汉译英练习 高斋翻译TransElegant整理的CATTI和MTI备考资料 网络空间是人类共同的活动空间,网络空间前途命运应由世界各国共同掌握。各国应该加强沟通、扩大共识、深化合作,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这一段时间以来,我非常愿意使用“命运共同体”这个词。对此,我愿提出5点主张。 Cyberspace is a common space of activities for mankind. The future of cyberspace should be in the hands of all countries. Countries should step up communications, broaden consensus and deepen cooperation to jointly build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in cyberspace. Recently, I have used this phras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on quite a number of occasions. To this end, I wish to put forward five proposals. 第一,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网络的本质在于互联,信息的价值在于互通。只有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铺就信息畅通之路,不断缩小不同国家、地区、人群间的信息鸿沟,才能让信息资源充分涌流。中国正在实施“宽带中国”战略,预计到2020年,中国宽带网络将基本覆盖所有农村,打通网络基础设施“最后一公里”,让更多人用上互联网。中国愿同各方一道,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技术支持,共同推动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让更多发展中国家和人民共享互联网带来的发展机遇。 First,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global cyber infrastructure and promote inter-connectivity. The essence of the Internet is connectivity, and here lies the value ofinformation.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building of IT infrastructure for information to travel on a smooth road.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narrow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different countries, regions and communities, and ensure the full flow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China is now implementing the Broadband China Strategy. It is estimated that by 2020 broadband network in China will basically cover all the villages. The last kilometer of Internet infrastructure will be linked up thanks to the strategy, and more people will have access to the Internet. China stands ready to work with all parties concerned to come up with more investment and technical support to jointly advance the building of global cyber infrastructure, and enable more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ir people to share th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brought by the Internet.

20XX区“教研共同体”启动仪式学校代表发言稿

20XX区“教研共同体”启动仪式学校代表发 言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在这春风和煦的季节,在这快乐祥和时刻,海州区教研活动共同体在这里举行启动仪式,这是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区教育工作会议的重要举措,也是丰富学校办学内涵,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作为共同体的一员,首先应该感谢区局领导给予我们的关心与支持,更深知肩上的责任与压力,一种崭新的教育使命感一定会在大家的心中涌动,同时也引发更多的思考。我们决心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准确把握,充分认识教研共同体的效能 教研共同体是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益探索。教研共同体是区属学校的“联合式”的教研,目的在于融合各校之间的教研优势,搭建校际间的共同发展、齐头并进的教研平台。用“教研共同体”的形式来带动管理教学研讨质量。通过共同体建立,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研共同体:共同愿望是基础,交流沟通是保证。这项改革既有行政化的统领又有业务主管部门的支撑,更有共同体学校个性的彰显。既尊重共同体内不同学校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特色,又能充分汲取兄弟学校的优点与长处。我们将充

分利用这一契机,用数字化的管理,秉承非遗文化传统,向着幸福教育的目标前行,最终实现智慧化的教育。 二、勇于承担,积极探索,全面推进“教研共同体”的实施 首先应该明确任务责任,教研共同体的实施是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各个学校的力量。我们将尽快完善组织,制订计划,妥善安排好各项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全面实施网络化教研。 其次是开放胸襟,实现互补共赢。实施教研共同体行动,需要各学校跳出自身发展的小圈子,以博大的胸怀,广阔的视野,聪颖的智慧,强烈的责任感去思考教育发展的新课题,寻找发展的新视角,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活动方式,不断完善研讨主题。把立足点放在课堂教学上,全面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机制,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作为共同体内的一所学校,我们十分感谢区教研室对学校的信任,也感谢兄弟学校的支持。我们将倍加珍惜这种机会,我们会将自己好的做法和经验与共同体内的学校进行交流和分享,同时也会把反思的教训与兄弟学校共勉。我们将与共同体内其它学校一起不断探索实践。充分发掘自身的特色资源,互帮互助、携起手来做好教研共同体学校各项工作,为最终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全面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作出我们的贡献。

亚洲价值观

“亚洲价值观”:从狄纳莫[发电机]到多米诺? 卢西恩·派伊 在20世纪后半期,亚洲经济的盛衰经历了两次剧烈的转折,这在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人们对亚洲国家基本文化因素所广泛持有的看法,竟然在大约40年之内两次翻了跟头。先是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出现了经济“奇迹”,尤其是出现了“四小龙”,人们原先长期认为亚洲文化缺乏造就经济增长的能量这样一种看法,剧烈粉碎了。然后,更加突然的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生了危机和崩溃。首先是日本经济没劲了,即使说不是萧条,也该说是严重衰退,迄今已持续了整十年了。接着是东南亚和韩国的经济发生金融危机,导致更根本性的挫折。说了十年的“亚洲价值观”如何优越的大话一下子泄气了。 亚洲经济在连续十年保持10%年增长率之后,在1998年缩减了15%,他们股票市场的股值损失了一半以上,货币贬值30%到70%。在1996年,流入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五国的资本约为960亿美元,可是在1997年流出的资本超过了1500亿美元。在一年之内,印度尼西亚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3038美元降到了600美元左右。国际劳工组织估计亚洲失业人数约达1000万。 因此,在一年工夫里,亚洲经济的未来变得很不明朗,宣扬亚洲方式伟大的吹鼓手们哑然无声了。然而,不应该因为“奇迹”垮了,就停止有关“亚洲价值观”的讨论,而是应该更冷静和批判性地分析价值观在造就可持续的经济发展这一方面的重要性。现在需要的,不是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有关亚洲价值观的那种“辩论”中的有点伤感情的民族主义责难,而是要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一套文化价值观居然既造就了狄纳莫[发电机]式的动力,又造就了多米诺骨牌式的效应。亚洲经济先是从停滞走向了充满活力的经济增长,然后又走向了崩溃,像这样走极端的事实给人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挑战,即根据文化因素来解释国家经济的发展是否还正确有理。要知道基本的文化在这期间并未改变。 为了探讨这一重大问题,我们需要首先揭开所谓亚洲价值观优越性的夸张言辞,争取比较现实地理解亚洲国家的经济表现。我们还需要在理论上澄清有关亚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几个问题,包括回顾一下马克斯·韦伯对儒学及资本主义的发展的论述。 然后,我将提出两点假设,它们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同样的文化价值观会造成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第一点是:同样的价值观在完全不同的情况下起作用时,可能而且往往确实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说,亚洲文化的价值观仍是原样的价值观,但环境变了,因此原先的正面结果变成了负面结果。 第二点假设是,文化价值观总是成簇的价值观,它们在不同的时期可以有不同方式的组合,因而产生不同的效果。这是一个微妙的论点,要小心对待,防止有人利用它来争辩说不论发生了什么,总是有可能找到某种文化上的“解释”。有效的解释必须有适当提出的文化变量,以及准确的因果联系。 关于“奇迹经济”只要事实,不要夸大其辞 对于亚洲价值观辩论中出现的许多夸张词藻,人们会认为那不过是亚洲取得成就之后的得意洋洋情绪的一种表现,因为当时西方正因为记得冷战胜利而得意洋洋,喧喧嚷嚷,亚洲想要盖过那种嘈杂,让别人听见自己的声音。因此,不难对这些夸张辞藻置之不理。然而,“四小龙”出现了,中国也显出了即将成为一个潜在的新超级大国的势头,它们都是程度不等的模仿日本的由国家指导的资本主义的模式,这些就为亚洲声称自己有特殊性提供了依据。经济成就与集权统治的结合显然让人想到亚洲国家真是发现了某种值得注意的东西。亚洲价值观的概念迅速成为对经济成就的一种简捷解释,以及对集权政府做法的一种辩护。 亚洲价值观的辩论还由于以下事实而变得更加复杂化了,这就是: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亚洲“奇迹”经济和西方衰落的景象,不仅吸引了亚洲人,而且也吸引了西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摘要】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应用网络技术发展而来的。它强调知识的社会文化来源,关注社会交往对学习的影响,学习是知识的社会协商。 【关键词】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 网络学习共同体(或称为虚拟学习共同体),最早是由瑞尼古德1993年提出的:如果有足够的人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对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并带入人类的情感体验,同时通过电子空间建立起来的一定的人际关系网,人们就可以在虚拟的社会中通过屏幕使用文字讨论、对话、进行商业贸易、交换知识、分享感情、作计划、找朋友、聊天,这就形成了虚拟学习共同体。换句话说,网络学习共同体是在网络环境中对共同感兴趣的某些主题进行探讨交流的学习者集合体。对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界定,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但是在内涵上没有本质的区别。我们认为,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以网络为主要学习手段的学习者与助学者(教师、专家、辅导者)共同构成的交互、协作的学习团体,他们彼此之间通过使用网络工具进行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和情感沟通,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并在成员之间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在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各成员知识获取机会均等,人际关系平等,自我情感和个性差异得到极大的保护与发展,能够体验到一种全新的师生关系。 1.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学习者、助学者、信息流和网络环境四个方面。学习者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核心要素。与传统学习者相比,他们的学习更具主动性,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获取学习资源,主动参与交流和沟通;他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选择参加不同的学习共同体;他们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学习,可以独立完成或与其他人协作完成,也可以主动寻求助学者和其他学习者的帮助。网络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由于彼此身处各地,互不认识,并且有着各自不同的学习背景、学习层次和学习兴趣,这极大地促进了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说,他们既是知识的学习者,同时可能还是他人的知识提供者和学习促进者。助学者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关键要素。他们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和经营者,通常由教师、专家、辅导教师担任。他们针对不同的学习目标,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制订不同的学习策略,引导学习者自主选择任务并与其他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他们还要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提供反馈和引导,进行共同体内部各种形式的交互行为的管理和监控,而且他们还负责设计网络教学,针对不同的学习共同体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料和网络资源,并根据教学目的对学习者的学习情况进行过程性和总结性评价。此外,助学者还提供必要的情感支持,使学习者感觉到虚拟共同体的存在,产生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归属感和集体认同感。信息流是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必备要素。信息流主要包括结构化知识信息流和互动信息流两类,其中结构化知识信息流主要是指在线课程、专题网站等高度结构化的知识信息,要用于学习者进行个别化的浏览学习,这些信息有助于学

如何理解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内涵论文

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社区的新含义的理解如下: 首先,建立一个负责大数据产业发展的社区:国际合作促进大数据产业的健康发展,这已成为应对全球数据安全和网络空间治理挑战的迫切需求。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不断变化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背景下,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管理,社会治理和人民生活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网络空间以及网络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责任。每个人都需要应对挑战,没有人可以免疫。 面对千载难逢的信息化机会进入大数据浪潮,网络,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成为叠加和渐进式信息化的新阶段,其中大数据是鲜血和纽带,前所未有的渗透性,粘合强度和涉及范围,这为世界所有国家的大数据行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各国加强交流与相互学习,加深交流与合作,已成为确保数据安全和管理网络空间的迫切需求。 第二,为大数据发展建立利益共同体:全面实施围绕网络力量,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建设的国家大数据战略,已成为中国高质量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很难打铁。中国主张在网络空间建设一个命运共同体,它应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并成为经济的动力。当前,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已成为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手段;网络力量,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是人们获得更多

收获,幸福和安全感的新目标。 但是,中国的努力不仅为超过13亿中国人民服务,而且还为世界人民服务。一个开放,更加自信的中国,网络大国的建设,数字中国以及大数据产业支持的智慧社会,是世界志趣相投的国家参与的大格局。正如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的高质量发展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中国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意味着与世界其他国家合作,抓住机遇,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智慧社会,使世界能够总体上受益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 第三,为大数据发展建立命运共同体:智慧生活引领大数据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成为人类社会在网络空间建设命运共同体的强大动力。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已进入智能生活的新阶段。“数据创造价值,创新驱动未来”,这应该是数据支持的网络空间福利的共同价值,必须由协同创新来驱动,以实现人类社会智能生活的共同目标。 “万物的数字化与智能正在融合”,这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大智慧。它不仅是现实社会与大数据海洋中虚拟空间的虚拟和真实融合,而且是网络防御和数字经济协调发展的国防和民用技术的融合,以及世界各国的国际融合。在大数据行业的支持下建立网络空间命运社区。 从“乌镇峰会”到“贵阳数字博览会”,中国继续建立深入交流和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